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史記名句及賞析

史記名句及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9 06:59:29

『壹』 史記句子鑒賞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寫屈原的一部分,刪了《懷沙》。大概是因為屈原和賈誼都是懷才不遇的文學家,他們的為人和思想情緒比較接近,賈誼又寫了一篇《吊屈原賦》,司馬遷把他們兩人合為一篇傳。屈原是戰國後期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我國古代第一個積極浪漫主義詩人。司馬遷在本篇中敘述了屈原的身世、才乾和在楚國擔負的職責,以及上官大夫進讒的過程,使人了解屈原的傑出才能,對屈原留下深刻的印象。司馬遷又分析了《離騷》這部作品,展現了屈原在忠與奸、公與私、方正與邪曲的斗爭中的鮮明立場和敢於抨擊昏庸國君、黑暗政治的斗爭精神,顯示了屈原豐富的歷史知識和深刻的政治見解,贊楊了屈原高超的藝術素養,突現了屈原這個政治家、文學家的形象。傳記還歷敘了屈原被詘以後楚國一系列的失敗,藉以說明排斥賢臣的惡果,也見出屈原"存君興國"之志的可貴。司馬遷的遭遇與屈原十分相似,所以本篇寫得富於激情,令人回腸盪氣。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為楚懷王左徒2。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3。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quot;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4。"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末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5。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6。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屈原既絀8。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人從親,惠王患之9。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 10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浙,斬首八萬,虜楚將屈匄,遂取楚之漢中地11。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12。魏聞之,襲楚至鄧13。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原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14。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15。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16。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17。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18。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
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渫不食,為我心側,可以汲。王明,並受其福。" 19王之不明,豈足福哉!令尹子蘭聞之20,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21。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22?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23?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4?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25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26。
屈原既死之後,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27。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28。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29。適長沙,過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服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注釋]
1、楚之同姓:楚本姓羋(mǐ),楚武王熊通封他的兒子瑕於屈(今湖北秭歸縣東),他的後代就以屈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
2、楚懷王:楚威王的兒子,名熊槐。公元前328年至前299年在位。左徒:楚官名,職位僅次於令尹。
3、上官大夫:楚大夫?quot;上官"是復姓。即下文的靳尚。
4、《離騷》:我國第一篇由有具體姓名的詩人創作的長篇抒情詩,它也是屈原所有詩歌作品中最長的一首。離,通"罹",遭遇;騷,憂患。
5、國風:《詩經》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包括周代的《周南》、《召南》等十五國的民間歌謠,共一百六十篇。《小雅》:《詩經》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周代末期大臣諷刺時事、反映喪亂的詩歌。
6、帝嚳(kù):相傳為黃帝曾孫,號高辛氏。齊桓:即齊桓公,姓姜,名小白。湯:指商湯。武:指周武王。
7、稱物芳:屈原的作品多用芳草香花來比喻忠貞賢能的人。
8、絀:?quot;黜",貶退、罷免。
9、從(zòng)親:從,通"縱",從親即合縱相親。當時楚、齊等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惠王:指秦惠王,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
10、張儀:魏人,倡"連橫",游說六國事奉秦國。詳:通"佯"。委:呈獻。質:通"贄",禮物。商:在今陝西商縣東南。於(wū):在今河南內鄉東。
11、丹、淅(xī):二水名。丹水源出於陝西商縣西北。淅水源於河南盧氏縣,南流與丹水會合,屈匄(gài):楚大將軍。漢中:今湖北西北部、陝西東南部一帶。
12、藍田:在今陝西藍田縣西。
13、鄧:楚地,在今河南郾城東南。 " "
14、反:通"返"。
15、諸侯共擊楚:公元前301年,秦、齊、韓、魏聯合攻楚,楚軍大敗,大將唐昧被殺。
16、秦昭王:秦惠王之子,公元前306年一前251年在位。
17、武關:秦國的南關,在今陝西商縣東。
18、令尹:楚官名,是楚國的最高行政長官。
19、《易》:即《易經》,所引文句是《易經·井卦》的爻辭。
20、令尹子蘭聞之:此句插在這里費解,有人認為這是指前文"屈平既嫉之"這件事,也有人認為這是指本段文章中有關評論人君的話。其實,這是泛指。
21、被發:散發,被通"披"。
22、三閭大夫:掌管楚國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官。
23、哺(bǔ):通"哺",食。糟:酒渣。啜(chuò):喝。醨(lí):薄酒。
24、察察:潔白的樣子。汶汶:昏暗的樣子,引申為不幹凈的樣子。
25、溫蠖(huò):塵滓深厚的樣子。一說昏聵。
26、《懷沙》:《楚辭·九章》中的一篇,系屈原懷念長沙的詩。其中有日暮將死,永遠做光明磊落的君子等詩句。汨(mì)羅:江名,在今湖南東北部,流經汨羅縣入洞庭湖。
27、宋玉:屈原的學生,楚頃襄王時做過大夫,楚辭的主要作者之一,其作品有《高唐賦》、《笛賦》等。唐勒、景差(cuō):與宋玉同時的詞賦家,其作品早已失傳。
28、賈生:賈誼,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政論家、文學家。長沙王:漢開國功臣吳芮的玄孫吳差。一說是漢景帝之子,名發。太傅:國君的輔佐官員。
29、《天問》、《招魂》、《哀郢》:《楚辭》中的篇名。其中《招魂》一篇,《楚辭章句》列為宋玉的作品。

[譯文]
屈原名平,與楚國國君同姓。他擔任過楚懷王的左徒,見識廣博,記憶力很強,明白國家治亂的道理,熟習應對辭令。在朝廷內與國王商量國家大事,發號施令;對外接待賓客,應酬諸侯。懷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與屈原的官位相同,想爭奪國王的寵幸,心裡嫉妒屈原的才幹。懷王讓屈原起草國家的重要法令,這個法令還未定稿時,被上官大夫看見了,他想奪走,屈原不給,他就在懷玉面前講屈原的壞話說?quot;大王讓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道法令頒布後,屈原總要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起草這種法令。'"懷王聽了很惱怒,從此疏遠屈原。
屈原痛心懷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讒言媚語蒙蔽了眼睛,以致讓邪惡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被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憂愁郁悶,寫下了長詩《離騷》。"離騷"就是遭遇憂患的意思。天是人類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窮盡時就會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極度勞苦睏倦的時候,沒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誠和智慧,侍奉他的國君,卻被小人挑撥離間,可以說是處在了困難窮盡的境地。他誠信而被懷疑,忠貞而被誹謗,怎麼能沒有怨恨呢!屈原創作《離騷》正是由這種怨恨所引起的。《國風》雖然多寫男女愛情,但沒有宣揚淫亂,《小雅》雖然多寫諷刺怨恨,但沒有宣揚叛亂,《離騷》可以說兼有兩者的特點。它稱贊遠古的帝嚳,稱述近世的齊桓公,稱道的商湯和周武王,用他們的史事來諷刺當時的政事。《離騷》對崇高的道德,國家治亂的描繪,無不生動顯明。他的文筆簡練,用辭精微;他的志向高潔,行為清廉。他的作品描寫的事物雖然細小,但意義卻非常大,寫的雖然淺近,但含義極其深遠。他的志向高潔,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願苟且取容。他雖出自污泥之中,但就象蟬蛻殼一樣,浮游於塵世之外,不受濁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斷言,他的這種志向,雖然與日月爭光,也是可以的。
屈原已被罷了官。後來秦國想攻打齊國,本來齊國與楚國合縱相親,秦惠王擔心齊楚聯合抗秦。就叫張儀假裝脫離秦國,帶著豐厚的禮物到楚國,表示願意事楚王。張儀對楚王說?quot;秦國非常憎恨齊國,而齊國又與楚國合縱相親。如果楚國確實能與齊國絕交,秦國願意向楚國獻上商、於之間的六百里土地。"楚懷王貪土地,對張儀的話信以為真,就和齊國絕交,並派使者到秦國接受土地。回到秦國後,張儀欺詐楚國的使者說:"我和楚王約定獻六里,沒聽說六百里。"楚國的使者憤怒地離開秦國,回去報告懷王。懷王大怒,派大批軍隊去攻打秦國。秦國派兵還擊,在丹江和淅水之間大破楚軍,殺了八萬人,俘虜了楚國的將軍屈匄,奪取了楚國漢中一帶的土地。懷王又出動全國的軍隊,深人攻擊秦國,在藍田交戰。魏國聽到秦楚交戰,乘機襲擊楚國,打到了楚國的鄧地。楚軍恐懼,從秦國撤回。這時齊國對楚國的舉動感到憤怒,不肯派兵救援楚國,楚軍陷入極大的困境。第二年,秦國割漢中地給楚國以求和解。楚懷王說?quot;我不願意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張儀就甘心了。"張儀聽了對秦王說:"用一個張儀來抵漢中土地,請讓我到楚國去。"張儀到了楚國,又用豐厚的禮物賄賂寵臣勒尚,通過他編造一套詭詐的言辭去騙懷王的寵姬鄭袖。楚懷王竟然聽信了鄭袖,又放走了張儀。這時屈原已被疏遠,不在朝中任職,出使到齊國去了。他從齊國回來,勸懷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後悔,派兵去追張儀,但已來不及了。
後來各國諸侯聯合起來攻打楚國,大破楚軍,殺了楚國的將軍唐昧。這時秦昭王與楚國通婚,要與楚懷王會面。懷王想去,屈原說:"秦國就象是虎狼一樣的國家,不能信任,不如不去。"懷王的幼子子蘭勸懷王去,說:"怎麼可以斷絕和秦國的友好關系?"懷王終於去了。一進入武關,秦國的伏兵就截斷了他的後路,扣留了懷王,強行要求他割讓土地。懷王憤怒,不聽秦國的要求。懷王逃往趙國,趙國不肯收留,仍舊回到秦國,最後死在秦國,屍體被運回楚國安葬。
懷王的長子頃襄王繼承王位,任用他的弟弟子蘭做令尹。楚國大都怨恨子蘭,因為他勸懷王人秦而未能返回。屈原也由此嫉恨子蘭,雖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戀楚國,心裡懷念著懷王,從末放棄回朝任職的希望。他殷切希望君王能夠覺悟,改變以往錯誤的政令。屈原心中不忘君王和國家的振興,反復思考著君國大事,在一篇作品中這種思想被多次表現出來。然

『貳』 史記名言警句及賞析

史記名言警句及賞析
1、 禍不妄至,福不徒來。《史記•龜策列傳》
釋義:災禍不會無緣無故地降版臨權,幸福也不會憑白無故地到來。
賞析:佛家講:福禍無門,善惡有報,一切皆是因緣和合。
所謂因果循環,從守恆定律來看,一個人能享多大福,會遭多少罪,都是有根源的。
要想人生多享福,就得多多行善,積攢福氣。
2、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史記•春申君列傳》
譯文:應當果斷做出決定時卻猶豫不決,必然會被這件事所困擾。
賞析:這里的「斷」放到現在,有兩種意思:
其一是遇到緊急的情況,要懂得取捨,果斷作出決定。比如遭遇地震、火災之類的情況,一定要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及時逃生。
其二是對往事要學會斷舍離,不管是感情還是事業,都不能沉溺於過往,羈絆了前進的步伐。
3、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史記•蘇秦列傳》
譯文:做事之前考慮不成熟,到後來就可能發生大災禍。
賞析:我們做事犯錯後,往往都會說後悔當初沒能想到。
其實,不是想不到,而是不願意去想。開始怕吃苦,最後只能栽跟頭。
做事應該是謀定而後動,前期准備充分,後期才能順利進行。

『叄』 史記十大名篇和賞析

梁啟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分別是:

「大江東去楚王留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史記中的名句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史記·留侯世家》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史記·滑稽列傳》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肆』 史記中的一個名句

史記中的名句: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史記·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 (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功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伍』 史記優美句段賞析

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樂》以發和,本身如果不正. 這個寒假我讀了《史記》,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本能豐富頭腦,故勞苦倦極.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 大風起兮雲飛揚,然後才是個人恩怨《史記》十大名篇,所以人在操勞,雖令不從 自己本身正派,法施已然之後;疾痛慘怛,非用兵之罪也 是上天要使我滅忘,豐富了頭腦. 《易》曰

『陸』 史記中的好句及賞析

1、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司馬遷 《史記》
2、 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史記》
3、 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 ——司馬遷 《史記》
4、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
5、 順 不妄喜;逆 不遑餒;安 不奢逸;危 不驚懼;胸有驚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也 。 ——司馬遷 《史記》
6、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司馬遷 《史記》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
8、 屈原賈生列傳:舉世混(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司馬遷 《史記》
9、 禍不妄至,福不徒來 《史記》
10、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司馬遷 《史記》
11、 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司馬遷 《 史 記》
12、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史記》
13、 李將軍列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 馬 遷 《史記》
14、 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 《史記》
15、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史記》
16、 日者列傳:得不為喜,去不為恨。 ——司馬遷 《史記》
17、 太史公自序: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司馬遷 《史記》
18、 商君列傳 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司馬遷 《史記》
19、 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司馬遷 《史記》
20、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司馬遷 《史記》
21、 管晏列傳: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 辱 — —司馬遷 《史記》
22、 雖被萬戮,豈有悔哉! ——司馬遷 《史記》
23、 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司馬遷 《史記》
24、 以權利合者,權力盡而交疏。 《史記》
25、 高祖本紀: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司馬遷 《史記》
26、 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司馬遷 《史記》
27、 刺客列傳:天雨粟,馬生角 ——司馬遷 《史記》
28、 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司馬遷 《史記》

『柒』 名句加賞析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鑒賞: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鑒賞: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鑒賞: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論語》 (鑒賞: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鑒賞: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鑒賞: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 (鑒賞: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 ——《論語》 (鑒賞: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論語》 (鑒賞: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鑒賞: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捌』 史記原文摘抄與賞析,每章節兩處,帶翻譯

《史記》摘抄及感悟賞析:
摘(1):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感悟賞析(1):從這小節可以看出屈原絕不僅僅是個「書獃子」,他能對國家大事獻計獻策,還憑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對各國諸候應對自如。這樣賢能的大臣本應該成為楚王的左膀右臂,卻沒想到楚王一再聽信讒言而漸漸疏遠了屈原。這里不僅道出了屈原遭到貶官的真正原因,也為楚王受蒙騙以致國破身死埋下伏筆。

摘(2):《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感悟賞析(2):
這是司馬遷對《離騷》的高度感悟賞析價。他贊揚《離騷》簡約精煉,言微意深,而屈原志向之高潔,品行之兼正,報國之忠心,盡在這篇心血之作當中!他忠心耿耿、盡心竭智,卻一再被誹謗、猜疑、疏遠、放逐。他滿腔憤恨,報國無門,卻沒有在作品中過分地渲泄和誇大,這樣的精神可以稱得上「出污泥而不染」,他的志向完全可以與日月爭輝!

摘(3):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感悟賞析(3):
這一節是楚國敗亡的真正原因。作為一個大國的國君,楚王沒有知人之明,親近奸臣小人,疏遠忠臣賢人,內惑於鄭袖子蘭,讀書筆記.外欺於秦王張儀,楚王和楚國的可悲下場完全在意料之內。屈原為國家盡心盡力,可惜良葯苦口,忠言逆耳,他只能眼睜睜看著祖國在衰敗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最後走向滅亡!

摘(4):屈原曰:「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感悟賞析(4):
「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屈原一生的寫照,也是他悲劇的根源。漁父所說的話其實正是楚王、大臣們,以及普通老百姓的做人態度,隨波逐流,看老闆的臉色說話,他們就能順風順水、遠離災禍。然而,屈原的內心卻容不得半點污泥,為了堅守自己的信仰,他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供參考。

『玖』 出自史記的十句名言

史記名句:

1、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注釋】選自《史記 秦始皇本紀》。

譯文: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後的借鑒。

賞析:把以往的得失當作將來的借鑒,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勵將來。有些追悔過去的過失,還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僅僅沉浸於追悔與炫耀之中,而不去覺悟將來過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來,那對將來事業的成功沒有任何幫助。因此必須吸取以往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防止將來錯誤再度發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轍,那才是有益之舉。就這一點來說,前人已給我們總結出了極為寶貴的經驗。

2、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注釋:選自《史記 項羽本紀》。意:意圖。

譯文:項庄舞劍的目的,在於刺殺劉邦。

賞析:《史記》中記載,劉邦到鴻門去拜見項羽,項羽留他飲宴,謀士范增讓項庄以舞劍助興為名,准備乘機殺死劉邦,劉邦的謀士張良對樊噲說:「今者項庄舞劍,其意常在沛公也。」後即用以比喻說話或行動雖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實則想乘機害人。

3、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

【注釋】選擇《史記 魏世家》。思:思慕,懷念。亂:混亂,動亂。

【譯文】家境貧寒就會思慕賢惠的妻子,國家動盪就會渴望有才能的宰相。

【賞析】:魏文候選相時有兩個人選,一個魏成子,另一個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該選誰為好,猶豫不決,於是去徵求李克的意見。李克說:「平時考察他親近的人,富貴時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時考慮他舉薦的人,窮困時考察他不做的事,貧賤時考察他不要的東西。」這里,李克提出了辨別何選拔人才的方法問題。即看一個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對貧窮與富貴、低賤與騰達時如何為人處事,而不是聽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人,才稱得上君子。也只有這樣得人,才能擔當起扶危定傾、理亂興治的重任。

4、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

【注釋】選自《史記 ·周魯公世家》。沐:洗頭發。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

【譯文】洗一次頭三次提起頭發,吃一頓飯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為的是接待來客。

【賞析】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來說在天下也不是低賤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頻頻起身接待來訪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說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誠心待士和對人極為重視,也說明人才對治國平天下極為重要。

5、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注釋】

選自《史記 管宴列傳》。倉廩:倉庫。實:充實。榮辱:光榮和恥辱。

【譯文】

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衣食豐裕,人民就知道光榮和恥辱。

【賞析】

管仲擔任齊相主持政務以後,與百姓同好惡,流通貨物,積累資財,使得齊國很快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管仲所說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成為齊國自強求富的指導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庫財富充盈,禮儀就能得到發揚,政令才能暢通無阻。管仲抓住了治國的根本,經過多年的治理,齊國逐漸強盛起來,成為春秋第一霸,歷史上也有了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記載」。

13、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注釋】選自《史記 刺客列傳》。士:男子的通稱。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說:同悅,使高興,使喜歡。容:裝飾打扮。

【譯文】大丈夫甘願為了解和賞識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願為愛慕自己的人修飾容貌。

【賞析】晉國人豫讓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後做智伯家臣,智伯對他很是尊寵。後來智伯被趙襄子所滅,豫讓發誓說:「士為知己者死」,於是改名換姓,喬裝打扮,多次行刺趙襄子,未果自盡。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類一種普遍的知恩圖報的心理。

15、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

【注釋】選自《史記 李斯列傳》。格虜:刁滑而兇悍的奴僕。

【譯文】慈愛的母親有敗家的孩子,嚴格的家庭里沒有刁滑而兇悍的奴僕。

【賞析】這是李斯在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為迎合秦二世的殘暴河貪欲獻計獻策的一分奏章,也是李斯奉行的發家學說走向沒落的標志。他借用「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這句話,勸秦二世厲行苛政,他認為,賢明的君主所以賢明,就在於能夠嚴格追究河察處輕微的罪過,這樣臣民就不敢犯法了。這一主張是發家政治的必然產物,它標志著發家學說已從富國強兵的進步思想變成了促使秦滅亡的反動論調,它在歷史的轉折關頭沒有起到任何的積極的進步作用,將它與《諫逐客書》相比,同一個李斯,前後判若兩人。但在封建專制制度下,即使有不做民賊的賢明皇帝,卻沒有皇帝不是獨夫。如何處理君臣關系、人主與子民的關系,是歷朝皇帝必須精通的一門學問,否則就會危急皇帝的尊嚴、權勢、利益和絕對的統治。所以,李斯勸秦二世厲行苛政的主張,對歷朝都有重大影響,今天讀來,就不僅僅世在讀秦朝政治一份難得的自供狀,而且也是在讀整個封建社會一本難得的教科書,不持批判的態度將會誤入歧途。

1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注釋】選自《史記 淮陰侯列傳》。智:聰明,智慧。慮:思考,謀劃。愚:蠢笨,無知。得:得到,獲得。

【譯文】聰明的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慮中,總會有一次收獲。

【賞析】這幾句成語包含了一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說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聰明之人不可能永遠聰明,他也有失誤的時候,只要正確對待失誤,才能將它降低到最少。反之,看似愚笨的人,他也有聰明的時候,只要加以學習,就會有所收獲。

17、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注釋】選自《史記 季布欒布列傳》。諾:許諾,諾言。

【譯文】得到黃金百斤,比不上得到季布一句允諾。

【賞析】這是當時楚地流傳得一句諺語。也是對季布「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躬,赴士之 困」俠義品格的由衷贊賞。說明男子漢大丈夫說話要算數,要信守諾言,對自己說出的話要敢於負責。成語「一諾千金」源於此。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注釋】選自《史記 李將軍列傳》。身:自身,本身。正:正派,正直。令:發布命令。行:做,行施。從:聽從,順從。

【譯文】在上位的人本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們也會遵守奉行。在上位的人行為不端正,即使發出命令人們也不會遵守奉行。

【賞析】此語出自《論語 子路》篇,司馬遷引用這句話是為了贊揚李將軍的為人,說他誠懇質朴,雖不善言談,但在他死的時候,天下無論認識他的人和不認識他的人都為他極盡哀痛。他的品質確實得到了士大夫們的信任。由此也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作為統治者要處處以身作則,率先垂範,不是用言語而是用自己的行為感召天下,「上行下效」,這樣才能使自己的國家興旺起來。否則,「上樑不正下樑歪」,就會招致國家的敗亡,人心的離散,導致社會的混亂和無秩序狀態的產生。

19、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

【注釋】選自《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盡:完。良:好,優。

【譯文】飛鳥被捕完了,良弓自然要收藏起來。

【賞析】身處順境被主人恩寵,往往會招來禍患,所以一個人志得意滿,功成名就,要急流勇退,見好就收。因為「功高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弓滿則折,月滿則缺」,「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只管向前便危險了。」張良、范蠡等人功成身退,急流勇退,常讓後人感嘆贊賞;而李斯為秦國建立功勛而身亡,發出「出賞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出」的哀鳴,正說明俗語說的「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得道路。實際上,「走運」的人深知「見好就收」的道理,他們隨時願意根據情況變化而修訂策略,以抓住良機,全身而退。而一些在事業上「倒運」的人往往剛愎自用,自高自大,不知該在什麼時候改變策略以減少損失,最後往往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20、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注釋】選自《史記 滑稽列傳》。善:友好,和氣。

【譯文】鳥將要死的時候,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將要死的時,他的話也是善良的。

【賞析】這句人們傳誦千古的名言,是世人對禽情人性進行長期觀察後總結出來的精闢之見,它道出了善是人的本來面目,人在生命走到盡頭時,回歸到了善的境界,總願將自己最美好的東西奉獻出來,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21、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注釋】選自《史記 滑稽列傳》。

【譯文】不叫罷了,一叫就使人震驚。

【賞析】齊威王喜歡使用隱語,即不直述此事而借它詞來暗示的話語。一次淳於 用隱語對他說:「國中有大鳥,止之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此鳥是齊威王的自喻,用大鳥的一飛沖天,比喻自己雖然暫時不露聲色,實際上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備,一旦行動起來便是震驚天下的遠大舉動,充分表達了齊威王的遠大抱負何理想,以後的史實也正面了齊威王自喻的形象准確。

『拾』 名句及賞析

中國古代經典語錄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經典語錄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譯:自滿於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並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並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

1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乾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幹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經典語錄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有則改之。

17.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譯:君子總是責備自己,從自身找缺點,找問題。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別人,找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1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譯:君子心胸開朗,思想上坦率潔凈,外貌動作也顯得十分舒暢安定。小人心裡慾念太多,心理負擔很重,就常憂慮、擔心,外貌、動作也顯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穩的樣子。

19.不怨天,不尤人。——《論語》譯:遇到挫折與失敗,絕不從客觀上去找借口,絕不把責任推向別人,後來發展為成語「怨天尤人」。

20.不遷怒,不貳過。——《論語》譯:犯了錯誤,不要遷怒別人,並且不要再犯第二次。)

21.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譯:不該乾的事,即使很想去干,但堅持不幹,叫「忍」。對小事不忍,沒忍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2.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譯:小人對自己的過錯必定加以掩飾。

23.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譯:有了過錯而不改正,這就是真的過錯了。

2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譯:君子致力於根本,確立了根本,「道」也就自然產生。

25.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譯:君子認為說得多做得少是可恥的。

26.三思而後行。——《論語》譯:每做一件事情必須要經過反復的考慮後才去做。

2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譯:壞事做得太多,終將自取滅亡。

28.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譯:人都有可能犯錯誤,犯了獵誤,只要改正了仍是最好的人。

29.不以一眚掩大德。——《左傳》譯:評價一個人時,不能因為一點過失就抹殺他的功勞。

30.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譯:人家一次就學通的,我如果花上*的功夫,一定能學通。人家十次能掌握的,我要是學一千次,也肯定會掌握的。

31.知恥近乎勇。——《中庸》譯:知道什麼是可恥的行為,那就是勇敢的好表現。

32.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譯:以為自己的錯誤比別人的小,缺點比別人少而沾沾自喜。

33.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譯:君子最大的長處就是用高尚、仁義的心去對待別人。

34.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譯: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大聖人。

35.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而焚毀。

36.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37.良葯苦於口而利於病,忠言逆於耳而利於行。——《孔子家語》譯:好的葯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38.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39.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40.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4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4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43。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譯:事業或學業的成功在於奮發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鬆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致失敗。(給力網www.leimost.com經典語錄)

4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4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4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4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4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4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譯: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5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

滿意望採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