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歌的賞析
A. 兒歌的賞析應從哪些方面著手
應從帶有舞蹈而且又好記的又帶有節奏的一些兒歌。
B. 對兒歌《春雨》的欣賞短文
例文 突如其來的一場蒙蒙細雨帶來了春的氣息。我推開窗戶,呼吸著雨後獨有的清新空氣,就這樣,春天悄無氣息地來了。 春雨不同於夏雨的傾盆;不同於秋雨的沉悶,更不同於冬雨的冰冷。春雨如絲、如霧、如煙、如潮。透過春雨,世間萬物如同寫意畫一般,淡淡地,蒙蒙地,若隱若現。 春雨來到草地上,春雨如同畫家般,將一叢叢小草染青了,把一棵棵樹塗綠了,一朵朵花兒點紅了,草地上一片繁榮的景象,可春雨似乎意猶未盡,搖身一變,成為了設計師,將一顆顆晶瑩透亮的珍珠鑲嵌在那些含苞初綻的花朵上,花兒在春風中搖曳,輕擺,彷彿少女的輕歌曼舞,空氣中還彌漫著沁人心肺的甜香,真令人心情豁然開朗啊! 春雨來到小溪中,小溪還在沉睡,溪水靜靜地流淌著,一切顯得寧靜而安祥。可春雨偏偏是個愛熱鬧的主兒,它招來春風,讓春風吹醒小溪,「嘩啦啦」小溪醒了,曲調突然變得歡快,它就像大自然的歌手,唱著清脆悅耳的歌,向前奔流,春雨加入其中,與小溪合奏一支春天的贊歌。 春雨來到稻田上,農民伯伯們正在耕耘播種,「淅淅瀝瀝」,春雨也來幫忙了,它澆灌著那些充滿希望的種子,讓它們快快發芽,並在秋天給那些一年四季不辭辛勞照顧它們的農民伯伯獻上一份豐厚的回報。 杜甫的一句詩讓我印象猶為深刻「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沒錯,沒錯,春雨不僅滋潤了大地萬物,還是一位盡職的報春使者,假如沒有春雨,我們還會發現春天的足跡嗎?
C. 賞析四季兒歌,400字左右
你拍一,我拍一,一個小孩穿花衣。
你拍二,我拍二,二個小孩梳小辮兒。
你拍三,我拍三,三個小孩吃餅干。
你拍四,我拍四,四個小孩寫大字。
D. 兒歌的鑒賞主要從哪個角度著手
兒歌的鑒賞主要從歌曲內容角度著手,歌曲內容也就是做游戲或者到那旅遊還是干嗎,這就是兒歌鑒賞的角度
E. 兒歌對於幼兒的意義有哪些
兒歌在孩子成長中的教育意義
兒歌,是兒童詩歌中的一種,它語句精練,結構簡短,韻律優美,節奏分明,易懂易記,讀起來琅琅上口,深為孩子們所喜愛。一位兒童文學作家曾經說過「兒歌是知識的百寶袋,蘊藏著人類語言的珍珠……」因此,讓孩子多聽、多讀、多背兒歌,有利於孩子學習語言,能提高他們對兒童文學的興趣,從中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1.兒歌兒童情感教育的需要
兒歌吟唱中,優美的旋律、和諧的節奏、真摯的情感可以給兒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
兒童聽唱兒歌既可以聯絡與周圍人的感情,也可以使他們的情感得到抒發,從而調節他們的情緒,使其得到愉悅。其中,嬰兒聽兒歌,會從和諧優美的聲音中領受親人的愛撫,從而產生情感效應,心理得到慰藉和滿足。而幼兒唱兒歌,則是感情的外泄過程,並且能從中體驗模仿成人的勞作和生活,驗證自己的經驗和記憶。
2.兒歌是兒童啟迪心智的需要
兒歌中有大量的作品,都是以某方面的知識作題材,可以形象有趣地幫助兒童認識自然界,認識社會生活,開發他們的智力,啟迪引發他們的思維和想像能力。 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兒歌是引導兒童認識世界、認識自己、步入人生的第一個領路人、啟蒙者。
3.兒歌是兒童訓練語言的需要
兒歌語言淺顯、明快、通俗易懂、口語化,有節奏感,便於幼兒吟誦。反復吟誦兒歌,能幫助幼兒矯正發音、正確把握概念、初步認識事物,並能培養他們語言的連貫力和表達力,訓練和發展思維,培養和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例如,《十四和四十》這首兒歌是典型的矯正發音的,而金波的《小白免》:「小白免,三瓣嘴,蹦蹦跳跳四條腿兒。」則告訴幼兒小白免的外貌特徵是什麼,便於幼兒區分小動物。
F. 兒童詩 賞析該怎樣寫
兒童詩的欣賞及其寫作
一、什麼是兒童詩
兒童詩是詩的一個分支,是以兒童為對象的,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特點,使用最富於感情、最凝練、有韻律、分行的語言來表情達意的一種藝術形式。包括成人創作的兒童詩以及兒童創作創作的詩歌。
兒童詩的作用主要是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思想情操,激發兒童的的想像力、思維能力,提高兒童健康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鑒賞力。
二、兒童詩的特徵
(一)童心童趣
由於讀者對象的特殊性,兒童詩必須逼真地傳達出孩子們美好的感情、善良的願望、有趣的情致,以激起小讀者感情上的共鳴。例如,聖野的《夏弟弟》就是一首飽含著童真的激情去描摹夏天綠意的詩,詩人把夏天比喻成愛爬竿子的綠孩子,由衷地贊美他給我們帶來了「多麼可愛的綠顏色!」表面上詩人在贊美大自然那綠的生命力,實際上是在贊美「為了/祖國四個現代化,在灑滿綠陰的窗口,勤奮看書的學生,……」這些學生才是夏天真正的充滿綠意的風景。這樣不僅可以讓兒童受到美的熏陶,更能增加兒童對知識的渴望,對生命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
兒童詩所抒發的兒童情感,往往洋溢著盎然的兒童情趣,不僅能使兒童們從中獲得關照和愉悅,也能把成人讀者帶回那童心萌動的情景中,重溫兒時的夢。如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的作品《十四歲,藍色的港灣》(膝毓旭)寫出歲這一特殊年齡段兒童對愛的理解、心事與天真、性格差別、心中的渴望,以及他們的理想與冒險精神等等,情感抒發得自然、貼切、生動、有趣。其中有這樣的詩句:「要說男孩子勇敢真是勇敢,就是槍子飛來也不眨眼;要說女孩膽小真夠膽小,看見豆蟲一蹦老遠。希望多有幾個嘆號,叫大人們都刮目相看,可腦子里問號總也拉不直,古怪的問題常讓老師為難。……」詩人於幽默風趣的描寫中,把兒童獨有的內心世界和情緒活動渲泄出來,使人感到這就是活潑快樂的兒童所具有的,盎然的兒童情趣溢於言表。
應當注意的是,兒童詩中盎然的兒童情趣是兒童生活中本來固有的因素,只不過是由兒童詩人采擷發現並進行了形象化的描摹而已,而不是生硬的外加的成分。
(二)兒童式想像
兒童是最富於想像和聯想的,他們總是用自己創造性的想像來認識並詮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們通過想像而詩化的世界裡,花兒會笑、鳥兒會唱、草兒會舞、魚兒會說……。因此,兒童詩必須以符合兒童心理的豐富想像創造優美的意境,抒發兒童的童真童趣,讓兒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裡,展開想像的翅膀,感悟詩的題旨。這就要求兒童詩要在想像的世界中用心靈和兒童對話。如邵燕祥的兒童詩《小童話》:「在雲彩的南面,/那遙遠的地方,/有一群樹葉說:我們想/像花一樣開放。/有一群花朵說:我們想/像鳥一樣飛翔。/有一群孔雀說:我們想/像樹一樣成長。……」詩歌起語就把小讀者從現實引發到想像中的「遙遠的地方」,並在想像中完成「葉子花」、「小蝴蝶」、「孔雀杉」這些美麗形象的再創造,展開豐富的遐思。然而詩人的用意也不僅在於此,而是繼續和孩子一同展開想像的翅膀,由物及人感悟出詩意之所在。「遙遠的地方」是「傣家的村寨」,「那花朵,蝴蝶和孔雀杉/都變成小姑娘」,從想像的世界再回到現實,而這現實中傣家小姑娘的美麗形象仍然需要小讀者進一步地聯想,並從中獲得審美享受
(三)構思新穎巧妙
兒童詩所抒發的情感不論在豐富性上,還是在深刻性上,都遠不如成人詩歌,這是兒童的情感特點所決定的。如何才能在不甚寬闊的情感層面上表達情趣並創造獨特的表達效果呢?這主要依賴於構思的新穎巧妙。這種依賴於生活積累和兒童式的想像的構思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詩的藝術水平。如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師》,在同類題材的情感挖掘上並無太大的創意,但卻依然是同類題材作品的典範之作。其中的奧秘就在於作者創造了一種新穎巧妙的構思模式,達成了別具一格的表達效果。又如舒蘭的《蟲和鳥》:「我把媽媽洗好的襪子,/一隻一隻夾在繩子上,/繩子就變成了一隻多足蟲,/在陽光中爬來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條一條夾在繩子上,/繩子就變成一群白鷺鷥,/在微風中飛舞,飛舞。」在生活基礎上的大膽想像,依賴這種想像的巧妙構思,使平凡的生活現象變成一種兒童式的神奇和餘味無窮的美麗。
(四)語言天真而精粹
詩是語言的藝術。深刻的思想、鮮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練、形象、具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表現,才能成為詩。兒童詩應為兒童學習駕馭語言提供優良的條件,讓兒童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豐富語匯,提高他們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如劉饒民的《大海的歌》中《大海睡著了》:「風兒不鬧了,/浪兒不笑了。/深夜裡,/大海睡覺了。/她抱著明月,/她背著星星。/那輕輕的潮聲啊,/是它睡熟的鼾聲。」寥寥數語就把靜謐安詳的大海展現在讀者面前,而且用擬人的手法,以極其准確的措詞「抱著」、「背著」、「鼾聲」形象地描繪出大海這位「母親」熟睡時的優美的體態。經常吟誦此類詩,兒童不僅可以提高審美能力,還能從中學習並提高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
兒童詩優美的語言,除了詞語的錘煉要准確恰當外,詩的聲音節奏更應具有音樂性,即詩的音韻要有美感效應。美學專家朱光潛先生說:「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現是聲音節奏,而文學意義反在其次。文學意義所不能表現的情調常可以用聲音節奏表現出來。」(《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
兒童詩的音樂性主要表現在押韻和節奏上。通過韻腳的變化、句式的錯落有致,既兼顧了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同時又可使詩歌具有較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感,形成全詩的回環整齊的美感。年齡愈小的兒童,閱讀的兒童詩的韻腳應愈整齊。例如,《讓我們盪起雙槳》和《春天在哪裡》等詩歌中那鮮明的節奏感,都給人以讀詩如唱的明快感覺,使兒童激動之餘獲得美感。
(五)意境童稚而優美
感情與形象的結合構成了詩的意境。意境同樣是兒童詩應該刻意創造的,而且應以營造童稚而優美的意境為目標。人們常說「情景交融」,即詩的感情應當附麗於形象。只有把真實的兒童感受通過形象含蓄地表現出來,而不是抽象地呼喊,這種兒童詩才具有童稚而優美的意境,也才能感動兒童。如劉饒民的《月亮》:「天上月亮圓又圓,/照在海里像玉盤。/一群魚兒游過來,/玉盤碎成兩三片。/魚兒嚇得快逃開,/一直逃到岩石邊。/回過頭來看一看,/月亮還是圓又圓。」在月照大海的靜態美景中,通過魚兒的「逃」和「看」的動態加入,在精巧的構思中,創造出一群小魚兒戲水觀月的優美意境,既有童話般的境界,又有盎然的童趣。
三、兒童詩的分類
在類別的劃分上,兒童詩與一般詩歌大體相似,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從表現手段的運用方面,可分為抒情詩和敘事詩兩大類。從押韻、分行的角度,可分為韻律體詩和散文體詩兩大類。但由於兒童詩的涵蓋面比較廣,常常以詩的外殼包容兒童文學其他樣式和內容。因此,可把兒童詩分為童話詩、寓言詩、科學詩、故事詩、諷刺詩、題畫詩等等。以下介紹的是兒童詩不同分類中的幾種主要形態:
(一)抒情詩
抒情詩是作者以主人公的口吻,直接抒發內心的思想感情而形成意象的文學樣式。這種詩一般不憑依人物行動或故事抒發胸臆,也沒有完整的人物形象的刻畫描寫,而是抒情主人公心靈的直接坦露,自我色彩明顯。少年期的兒童更傾向於這種最富於抒情個性的文學樣式。如喬羽的《讓我們盪起雙槳》、柯岩的《我的爺爺》、唐奇的《小溪流》、楊喚的《家》、高帆的《我看見了風》等等,都是兒童讀者喜愛的抒情詩。
(二)敘事詩
敘事詩是運用詩歌的語言、,通過某一特定的生活場景,表現人物或事件的相互聯系,創造優美的意境,真實地表現情感的文學樣式。
敘事詩大多依靠情節或人物串綴展開詩序,但不一定要求故事情節的完整,情節結構允許較大的跳動,是帶著濃郁的詩情去抒寫人和事的。著名詩人郭小川曾經說過,「奇、美、情」三個要素,「都是好的敘事詩所需要的」,因為兒童喜歡讀那些有人物和有情節的小敘事詩。「奇」是指敘事詩中要有巧妙的情節安排;「美」是指詩歌要用精粹的語言、生動的形象構成優美的意境;「情」是指詩歌抒發飽滿的情感,具有盎然的情趣。李季的《三邊一少年》、任溶溶的《爸爸的老師》、柯岩的《帽子的秘密》、《小弟和小貓》
金近的《天目山上好獵手》等等,可稱是敘事詩中的代表作。
(三)童話詩
童話詩是以詩的形式敘說富於幻想誇張色彩的童話(或傳說)故事的作品。它是童話和詩的結合物。通常認為童話詩是童詩特有的樣式。同時它又是頗受學前期和學齡初期兒童歡迎的文學樣式。一位詩人說:「我常常想,讓詩中充滿童話的奇幻色彩,我也常常想,讓奇幻的童話世界具有詩的意蘊。我愛詩的童話,我也愛童話的詩。」(張秋生)
童話詩中,既有取材於民間童話和民間傳說的童話詩,像阮章競的《金色的海螺》、熊塞聲的《馬蓮花》等;也有在現實生活基礎上展開情節幻想的童話詩,像泰戈爾的《在黃昏的時候》、聖野的《竹林奇遇》和膝毓旭的《森林童話》等等。
在黃昏的時候 (泰戈爾)
在黃昏的時候,我的幼小的女孩聽到她的同伴在窗子下面喚她。
她手裡掌著一盞燈,用她的面紗遮著,怯怯的走下漆黑的樓梯。
在三月的星夜,我正在平台上,突然聽到一聲哭喊,我連忙跑過去看。
她的燈兒已經在盤旋的樓梯上熄滅了。我問她,「孩子,你為什麼哭?」
她在下面苦惱地回答說:「爸爸,我把自己丟失了!」
當我回到平台,在三月的星夜下,仰視著天空,我彷彿看見有一個孩子在天空行走,
她的面紗後面掩藏著一盞盞明燈。假若這些燈光熄滅了,她也許會突然停下步子,而天際也許會傳播著一聲哭喊:爸爸,我把自己丟失了!"
(四)寓言詩
寓言詩又稱詩體寓言,它以蘊涵發人深思的鮮明寓意(哲理或教訓)為主要特徵,是以寓言的形式來敘事的詩。17世紀法國的拉封丹、19世紀俄國的克雷洛夫都寫過大量深受少年兒童歡迎的寓言詩我國當代作家高洪波的《列車上的蒼蠅》張秋生的《會拉關系的蝸牛》等都是有代表性的佳作。
蝸牛和兔子 (張秋生)
蝸牛行動緩慢
兔子快得一溜煙
在一次偶然中
兔子和蝸牛
在一棵老樹下
想見
時間雖短,他們
卻談得十分投緣
分別時刻
兔子說
我會記住你的
不論我跑得多遠
蝸牛說
我也會思念你的
雖然我
總是走得那麼緩慢
在這世界中,也許
兔子和蝸牛
再也
無法見面
但你相信嗎,一旦
成了難忘的朋友
不管在哪裡
他們都會彼此思念
(五)諷刺詩
諷刺詩是用比喻和誇張等手法對兒童生活中某些不良現象進行提示和批評、引導兒童對照自省的幽默詼諧的兒童詩。這種詩,或直寫兒童的錯誤行為及後果,或巧指他們的一兩種毛病缺點,或有意誇張敘寫他們某種不良習慣及可笑的結局,使兒童在微笑中看到自己,受到啟發,引起警覺。如任溶溶的諷刺詩《強強穿衣服》,以極度的誇張,描繪強強穿衣服動作之慢:早上起床穿衣服,一直穿到晚上。它諷刺嘲笑了某些兒童邊做事邊玩耍的習慣。
兒童諷刺詩和一般諷刺詩有明顯的區別。兒童詩中諷刺對象是兒童,所以大都是善意的、委婉溫和的諷刺。它不同於一般諷刺詩大都針對社會生活中某種不正常現象、某種人的劣跡或者敵人的那種辛辣尖刻、針砭入木三分,甚至沒有迴旋餘地的諷刺。
(六)散文詩
散文詩是一種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文學樣式,它具有詩的意境和散文的形式。它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常常富有哲理,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郭風的《我們來唱白雲、銀河……》就是一組精美的散文詩。另外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也寫過不少優秀的兒童散文詩,像《金色花》、《紙船》、《花的學校》、《當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時候》等等。
金色花 (泰戈爾)
假如我變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我暗暗地在那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
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後,濕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走到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香,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午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發與膝上時,我便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么?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兒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七)科學詩
科學詩是指用詩歌樣式所寫的科學文藝作品。它以表現科學精神、科學現象、科學規律等為主要特徵。如高士其的《大陽的工作》、李松波的《為黃鼠狼辯》、范建國的《太陽光的妹妹》等,都是其中的佳作。
(八)朗誦詩
它以適合少年兒童朗誦為主要特徵。為了適應朗誦的需要,在詞彙的使用和句式結構上都更注重口語化。如餘光中的《鄉愁》、高洪波的《遺憾的爸爸》、徐魯的《熱愛生活》、滕毓旭的朗誦詩集《少年英傑之歌》和《希望之歌》等。
鄉愁(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九)題畫詩
題畫詩是一種為適合少年兒童欣賞的圖畫(或連環畫)而題配的兒童詩。著名詩人柯岩的題畫詩就是其中的典範。
《海的女兒》
我原來以為大海
全是碧藍碧藍的顏色,
可安徒生爺爺告訴我:
海的女兒那灰色的寂寞……
幾千年了,海的女兒,
你還在岩石上哭么?
讓我把人間的顏色都倒進海里,
帶給你我們的歌和歡樂……
《春天的消息》
不要,不要跑得那麼急,
你,多心的小狐狸!
沒有獅子,也沒有老虎,
有的只是我,是我呀———
輕輕的雪,細細的雨,
給你送來了,送來了
春天的消息……
四、兒童詩與兒歌的區別
兒童詩與兒歌同屬於兒童詩歌類,它們雖然都具有詩歌的共性特徵,但又各自具有自己的個性特徵,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
(一)從讀者對象的角度看,兒歌是以學齡前期和學齡初期的兒童為主要對象;兒童詩則是以學齡中後期的兒童為主要對象。
(二)從主題思想的表現看,兒童詩的主題思想常常以間接方式表現出來,比較深刻、含蓄;兒歌則往往是比較單純淺易地表現它的主題思想。如兒童詩《小弟和小貓》與兒歌《洗手》都是以要講究衛生為主題的作品,但表現方式卻明顯不同。
《小弟和小貓》 柯岩
我家有個小弟弟,/聰明又淘氣,/每天爬高又爬低,/滿頭滿臉都是泥。/媽媽叫他來洗臉,/裝沒聽見他就跑;/爸爸拿鏡子把他照,/他閉上眼睛格格地笑。/姐姐抱來個小花貓,/拍拍爪子舔舔毛,/兩眼一眯「妙,妙,妙,/誰跟我玩,誰把我抱?」/弟弟伸出小黑手,/小貓連忙往後跳,/鬍子一撅頭一搖,/「不妙不妙!太臟太臟我不要!」/姐姐聽見哈哈笑,/爸爸媽媽皺眉毛,/小弟聽了真害臊:/「媽!媽!快給我洗個澡!」
這首詩通過對小弟弟不講衛生,不僅大人不喜歡,甚至連小貓都不和他玩的情節的描述,形象生動地把主題表現出來了。
《洗手》:「嘩嘩流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講衛生,大家伸手比一比,看看誰的最干凈。」在這首兒歌中,以「洗洗小手講衛生」、「最干凈」等詞句,把所要表現的主題,說得清清楚楚,兒童一聽就會明白,不需做更多的思考。
(三)從語言表現形式上看,兒童詩與兒歌的語言均要求凝練、簡潔、有概括性。由於表現深度的不同,兒童詩的語言比兒歌的語言更純粹、更集中,更富有想像的張力。在韻律方面,兒童詩不像兒歌那樣講究音韻的和諧和節奏的整齊。
(四)從篇幅長短看,詩有長有短,不受限制,其中敘事詩、童話詩的篇幅都比較長;而兒歌因為有口頭創作、供幼兒吟唱的特徵,一般都較為短小。
G. 兒歌鵝追鵝賞析短文
你們是小小的人抄,
他們是襲小小的人,
我們是小小的人,
你們、我們、他們都像小星星,
數也數不清。
星星是每個人心中的花,
星星是舒心又美麗的夢,
星星是人類最正確的保證,
星星是宇宙最長的壽命。
H. 賞析(四季兒歌)
搖煤球
搖啊搖'搖煤球'煤球大啊裝不下'
煤球小啊裝不了。
讓寶寶躺在毯子上'爸爸媽媽對站'各拎著毯子的兩個角'一邊搖一邊唱。
I. 童謠的賞析,什麼童謠都行,賞析要200個字的,急用,越快越好!非常感謝!
古時候,童謠是很神秘的一種預言,一般搞政治投機的人會教會兒童一些預言一樣的歌謠,讓孩子們在市井中傳唱,以取得名正言順。在明代以前幾乎所有的童謠都是政治童謠,不同程度地都是為政治斗爭服務的工具,從明代開始,慢慢產生了反映兒童生活的童謠,或是反映現實生活的童謠。
寧波舊社會有許多童謠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種種怪現象,不防一讀。
在舊社會勞動人民飽受壓迫,童謠里反映了許多工人飽受壓迫的現象,如《紗廠娘子》:
鳥叫出門,
鬼叫進門。
吃飯吞,
走路奔。
做得眼睛白起,
還要講儂裝死。
吃吃豬狗食,
出出牛馬力,
蓋蓋油渣被,
困困涼棚里,
做到年紀老,
勿值一根草。
這首童謠從紗廠女職工的上下班時間、伙食、工作量、待遇等多方面反映了紗廠女工的悲慘世界,語言直白,通俗易懂,淺顯地感覺就是出自紗廠娘子的口。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但其價值不下於夏衍先生寫的《包身工》,夏衍先生作品裡的「蘆柴棒」等形象,跟這首紗廠娘子,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有一首《過冬穿條破單褲》:「頭頂米,腳踏米,家裡沒有夜飯米;背進紗,背出布,過冬穿條破單褲」。用了鮮明的對比手法,表現出舊社會的不公平待遇,令人想起古代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貧婦,或是「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的農夫;或是因為看到「遍身綺羅者,不是養蠶人」而傷心的蠶婦。想想當今社會的農民和民工這些弱勢群體,這兩首童謠至今也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不免讓人想到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里的千古名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從橫向來看,百姓永遠是最苦的。
舊社會有童養媳,有一首反映童養媳生活的童謠《養生媳婦要棉衣》:
北風呼呼大雪飛,
養生媳婦要棉衣。
阿婆講:
落雪還是化雪冷,
咬緊牙關撐一撐。
眼睛一眨化雪天,
養生媳婦心歡喜,
阿婆講:
紅猛日頭有啥冷,
儂要棉衣啥用場?
北風侵肌裂骨,一位抖瑟瑟的童養媳給婆婆提了個小要求說要件棉衣,阿婆說:下雪不如化雪冷,讓媳婦撐一撐。撐到化雪大概可以做棉衣了,小媳婦等到了化雪天,終於高興地又向婆婆提出了這個要求,但當頭就是一盆冷水。紅猛日頭有啥冷。童養媳跟婆婆的日子,就類似孩子跟晚娘過,俗話說:「六月的日頭,晚娘的拳頭。」這首童謠側重於人物語言的描寫,三言兩語就把蠻橫無理、出爾反爾婆婆的形象躍然紙上了。小媳婦就這樣又被騙了,有冤沒處喊的冤,只有熬。
自鴉片戰爭後,國人抽食鴉片已是屢禁不絕,就連現在形容抽煙的人也叫「鴉片鬼」,寧波童謠有一首《抽鴉片》:
一盞紅燈點起,
兩只肩胛叉起,
三餐茶飯不齊,
四季衣衫襤褸,
五親不認,
六眷忘記,
七騙八拐,
八(百)事勿管
九(究)意自家該死
十(實)在沒人害伊。
這首童謠開頭以一到十字排列,生動的展現了抽鴉片的情形,讓人感到陰森森,毛骨悚然的氛圍,然後描寫抽鴉片人的骨瘦如柴的猥猝形象,再從抽鴉片人的生活習慣無序,人際關系極差,最後狠狠的說:抽鴉片是自己害自己,給抽鴉片者響以警鍾。
抽鴉片是在肉體上毒害老百姓,自然還有從精神上毒害人的科舉考試,顧炎武曾說過,秦始皇焚書坑儒,只不過焚了些書,活埋幾個儒生而已,而八股取試則幾乎把所有的讀書人都給活埋了。下面一首童謠就寫了孔乙己一樣的落魄舉子,一事無成,只得《十字街頭尋短見》:
一事無成實可憐,
兩眼睜睜看老天,
三餐茶飯全無有,
四季衣衫勿周全,
五更想起常流淚,
六親無靠苦黃連,
開門七件件件無,
八字生來顛倒顛,
九(久)坐寒窗無出息,
十字街頭尋短見。
為了無聊的科舉付出了一生,老來一事無成,感到人生的徹底空虛,就來到了十字街頭尋短見。但後來事情又發生了轉變,這是原來有的還是好事者加了,就很難考了,其實不過玩個文字游戲而已。後文是這樣的:
路里碰到一個算命先生。
算我十九歲功名就,
八月科場面前存,
七篇文字如錦綉。
六個同窗倒顛中,
五倫殿上朝天子,
四拜皇廷萬歲恩,
君王連飲三杯酒,
兩朵金花蓋頂勻,
一色杏花紅十里,
狀元歸家馬如飛。
真有狗尾續貂之感,如果是十九歲能得中狀元,那自然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又何必有上文這般落魄。而且後面一首,從押韻、藝術手段來講都不及第一首來的好。
舊社會飽受外來民族的侵擾,國人自覺意識反映抵抗日貨的,有一首《要買國產貨》
一雙皮鞋東洋貨,
兩塊洋鈿買來個,
三日穿過就要破,
四周涼棚洞眼多。
五(儂)忖罪過勿罪過,
六(落)日還要重賣過,
七(切)勿再買東洋貨。
八(百)樣東西滑頭貨,
九(究)竟要買什麼貨。
十(實)在要買中國貨。
童謠依然是通俗易記的一到十排列,非常親切地感覺那是一個受害的消費者的抱怨,一開始說明了東洋皮鞋的質量差,最後一棒子打死所有東洋貨,百樣東西滑頭貨,又特別自戀地說實要在買中國貨。是否與當時的抗日,抵抗日貨有關,也不得知了,因為童謠首先講到的是質量問題。
寧波商人遍及天下,有「無紹不成衙,無寧不成市」之說,前句是說紹興出師爺,後句自然講寧波商人多。商人丈夫出外經商,「商人重利輕離別」,於是又有了像琵琶女一樣的幽怨:
小白菜,嫩艾艾,
丈夫出門到上海,
忖忖苦,獃獃苦,
頭發剪掉做尼姑。
忖忖苦,坐坐苦,
走到鳳陽打花鼓,
做尼姑,打花鼓,
嘸沒一樣勿是苦。
一位百無聊籟的商人媳婦,不知所措,只有等丈夫回來吧,還有一首小白菜是這樣念的:小白菜,嫩艾艾,丈夫出門到上海,一塊兩塊賺進來……,充滿憧憬和希望的小日子。
寧波有一首非常有特色的童謠,幾乎婦孺皆知,像風俗畫卷一樣,從一月到十二月,最後一個字都是「子」字,非常生動的展示了舊時寧波人的四時八節風俗習慣:
正月嗑瓜子,
二月放鷂子,
三月上墳坐轎子,
四月種田下秧子,
五月白糖包粽子,
六月朝天扇扇子,
七月老三拿銀子
八月月餅嵌餡子,
九月重陽挑擔子
十月吊紅焐柿子,
十一月落雪子,
十二月凍死叫化子。
就是這《十二月子字歌》,各地念法語句內容不盡相同,因為童謠本身在流傳過程中有個再創作性,但大至是這個樣子。
這些童謠都老了,老得走不動路了,自然他們也很少出來走動了。記憶里稚嫩的聲音漸漸遠去,但不知道現在的兒童們念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