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兩字漢印賞析

兩字漢印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9 11:47:02

Ⅰ 如何鑒賞一方印章從哪些方面入手

印章的鑒賞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印材品種、形狀特徵和文字篆刻。形狀特徵主要版包括印面和印鈕,而權篆刻文字在形式上則有古文、大篆(籀)、小篆、八體書、六體書的區別;從神韻上則又要看印中每字的篆刻是否連貫(篆法),布局是否合理、美觀、新穎(章法),每一筆劃是否豐神流動,或莊重典雅或滯澀等(筆法),用刀是否力度合宜,充分體現筆鋒和書法神韻,以及鏤刻深淺是否合宜(刀法),這四法又要涉及到專門的篆刻學方面的知識了,如果有興趣了解可以去博寶藝術網找相關資料。

Ⅱ 青春兩個字的篆刻漢印怎麼寫

Ⅲ 篆刻藝術的篆刻藝術賞析

印章一道,始於殷商,興於秦漢、盛於明清。篆刻印章的鑒賞,簡言之,宋元以前以時代論風格,明清以後以流派論成就,重在個人風格。作為篆刻藝術欣賞的前提,我們應遵循「深入淺出、溯流求源」的法則。我們所欣賞的篆刻藝術,從表面上、視覺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朱紅的印跡。然而它卻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淵源,它集中表現了中國書法、印學學理、特殊的材質等諸多內容,而後由特殊的人枛枛有著較高的傳統藝術修養以及印學修養的人充當主體,使這種形式變成了一種純粹的審美行為。透過印章的表面,體現出中國藝術家博大精深的審美精神與審美情感,輻射著中國藝術之魂。所謂深入淺出,就是要先從識別中國古文字起,特別是識別篆書字體、結構,觀摩陶器花紋枛枛銅鼎器銘文枛枛秦磚漢瓦、封印枛枛竹簡枛枛碑文古璽等作為提高欣賞能力的知識積累,培養藝術欣賞的興趣。因為印章的出現,最初並非因為可愛好玩,而是因為有用。從殷商交換的憑證,到秦漢時代政治權力的標志,它的功能是實用的。唐宋之際,收藏風興起,於是出現了簽藏印、齋館別號印等,印章似乎躋身於審美領域了。印章發展到明清之際,形制日趨完善,但篆與刻還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現,起到主導由藝術家代替匠人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藝術創作的龍門,悠然騰身於詩、書、畫之間,在操作上完成了從篆到刻一氣呵成的直接創造;在性質上實現了從實用到賞玩的價值轉換,從此,篆刻以純藝術的身份參與到我國的審美歷史中。可以這樣認為,印章的歷史,始於殷商;印學的歷史則始於明代的文彭。文彭之後,我國的藝術領域中才有了一個新的獨立學科枛枛印學,方才有眾多的痴痴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這古老之樹春意盎然。既然篆刻進入到藝術領域中,那麼它的藝術價值就必須具有欣賞性,即「可愛玩」。一方好印必定要「耐玩」才行。而「耐玩」的東西不僅要美,更要有「氣味」。繪畫求「氣韻生動」,而印將「氣」、「韻」都落實到「味」上。具體的講落實到篆與刻的兩個過程之中,我們欣賞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閑章還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語印還是鑒藏印,關鍵在於:印文、章法、刀法這些要素,因為由此可見到作者的天賦與修養功底。
綜上所述,我們得知篆刻的欣賞要從溯流求源入手,即從了解,認識漢印開始。一般來講,自劉邦興漢至魏晉、南北朝這個時期,流傳下來的印章從風格到採用的字體,無論形式、內容變化都不大,根據近代印人的習慣,就形而論,一概視為「漢印」。漢印的藝術風格和特徵表現在:1、逐漸取消了印的界格;2、印文使用了形體屈滿、方正、線條平直、變化有致的繆篆。通過筆畫的申張、盤回、增減、挪移、穿插、變形等不同的處理設計,把印面上沒有界格的大小、長短和方園不等的印字,根據印的不同形狀調理得非常妥貼。3、
在一方印章中篆法是表現章法的主要組成部分,使漢印成為肥不臃腫,瘦不枯槁的形態。展現出一副布局嚴謹、布白勻稱、虛實均衡、氣勢雄壯的構圖。通過掌握上述漢印的特徵,增加了欣賞水平,最後歸納為鑒賞三部曲,即書法、刀法、章法。概括的講,欣賞篆刻作品,章法是關鍵、書法(指篆書)是基礎,刀法是技巧。優秀的篆刻作品,首先在視覺上給人的印象是章法即朱白分布,文字結構與整個印文的會意貫通。從其中可以透射出作者的審美觀和創造才能。可以說是「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篆刻家的藝術素養及悟性躍然紙上。這樣的作品,其章法、
書法、刀法所蘊含的內質就高,風格也就傳統、獨特,形式上也就耐人尋味,因而有著源源不竭的生命力。 在藝術發展史上,無數事實表明,智者對美的感悟力都是相近的。在基本掌握了篆刻作品的欣賞能力之後,如何深刻理解篆刻作品的功力及內涵就擺在了我們的面前。由於「詩、書、畫、印」被稱為中國藝術的四絕,所以對印章的欣賞就要擴大提高理論水平,即不但要從印章的表面形式探討技法、章法,還要借鑒,學習其它藝術的欣賞方法,如觀摩書法、繪畫、雕塑、音樂、文學等,要閱讀這些
諸如「篆刻學」、「漢印文字徵」之類的專業書籍,藉以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素質,達到超凡脫俗、返璞歸真的境界。所謂超凡脫俗,就是在欣賞印章時注意到作品的情感空間;是渾厚、雄壯還是蕭散、悲切,是緊張凝重還是輕松、自由。能夠看出作品由疏緩到急促的流變,由外到內的、驟然的、活動點與靜態塊面的波動,而最終歸向原始情感。沃爾特·佩特曾說「所有的藝術都在不斷地向著音樂的境界努力」。當時間形式由遠近不同的跳躍,表現為有規律的節奏;空間形式由粗礪與優雅、不安與寧靜的組合演變為對稱、呼應的節奏,我們的美的感受則極為
自然地由對音樂的感受移向對裝飾趣味的感受。它不但喚起了視覺的慾望,更激發了大腦思維的慾望,從而觸發引導讀者的藝術想像。這樣的作品就達到了「取精用宏、印外求印」的新境界,完成了「追摹古人得高趣,別出新意成一家」的創作過程。這一最終結果也就是篆刻藝術在進行冷靜的思考後,通過艱難的風格蛻變周而復始,返璞歸真的歷程。
綜上所述,篆刻藝術的欣賞,已經涉及到了印章藝術的實質,並以漢印為例,分析了構成漢印藝術的一些基本特徵,使人們認識到篆刻何以具有深厚質朴美的原因所在,完成了印章的審美過程。總之,篆刻藝術作為一門專門藝術受到世人越來越多的關注。

Ⅳ 細朱文 韓徐兩字怎麼寫

你可以去書店買本篆刻方面的字典查一查,細朱文印大都是把小篆體印化,不能把要刻的內容生生的搬進去,要合理的布局哦。
如果初學,建議從漢印入手!
要刻好細朱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哦!

Ⅳ 我想問一下,下面的圖片,有誰知道是什麼,那些字是哪個朝代的。。。

以圖左邊兩字和右邊兩字(從上到下):新平X印。
可能是漢代王莽時期的版。可以搜索「新平權大尹貳印」 (莽印)為證,有新平一地。
《漢書﹒地理志第八下》淮陽國,高帝十一年置。莽曰新平。屬兗州。
新平郡的范圍就是西漢元康三年淮陽國的封地范圍,郡置在新平(今淮陽縣),大致范圍:今鹿邑、鄲城以北,柘城、杞縣以西,西華、扶溝以東,杞縣以南。
第三個字其實還是好辨認,只是一時沒有資料,先這樣吧,那天想起了再來修改。
你該追加點分啊。

Ⅵ 齊白石的作品賞析

齊白石是各方面造詣都很高的現代繪畫大師。
他的人品,繪畫,詩句,書法,篆刻,無不出類萃。他的藝術創作極其豐富。他的風格對現代乃至當代中國畫創作產生了極為巨大的影響。
齊白石(1863~1957),現代傑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原名齊璜、純芝,字渭青,號白石、瀕生、阿芝、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12歲學粗木工,後做雕花木匠,兼習畫。亦習詩文,書法、篆刻,初為畫工,為鄉里人畫衣冠像。齊先生在畫蝦上有重要的三段變法:第一階段是如實畫來,寫實,宗法自然,更像寫生;第二階段最重要,不算「零碎」,蝦身主體簡化為九筆。所謂「零碎」一共是八樣:雙眼、短須、長須、大鉗、前足、腹足、尾,還有一筆深墨勾出的內腔,這種結構便是齊白石的蝦所獨有的重要風格;第三階段是畫上的墨色不均一,筆先蘸墨,然後用另一支筆在筆肚上注水,把蝦的「透明」畫了出來,蝦一下子就活了。齊白石的蝦由生活中的六段成了畫紙上的五段,這包含了一個極重要的藝術原理:一定是五段的蝦,在比例上在畫面上擺出合理,最好看,最美。終於,五段由六段中飛騰了起來。這個飛騰,太重要了,非常偉大,因為五段是藝術的真實,是一種超越,是一種非常,是比真實還美麗的璀璨,這就是齊白石變法的深刻。齊先生一定試驗過,六段不成,四段也不成,非五段不成;於是,五段便成了藝術的必然,也衍生了一個有普遍藝術規律的美學原理。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 。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摹它們的精神。他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他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齊白石畫的蝦下筆有神,栩栩如生。可他在開始學習畫蝦的時候,只會臨摹,畫的蝦一點也不活,都是很呆調的。後來經過自己養蝦、觀察、寫生,幾十年如一日,終於把蝦畫得活靈活現。成為了世界傑出的藝術家。齊白石60歲後定居北京,以賣畫、刻印為職業。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前輩諸家,重視創新,不斷變化,創造了獨特不群的風貌。所畫作品,都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其篆刻朴茂有力,書法剛勁沉著,詩文、畫論也有獨到之處。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齊白石主張藝術「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繪畫師法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其純朴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篆刻初學丁敬、黃小松,後仿趙撝叔,並取法漢印;見《祀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篆法一變再變,印風雄奇恣肆,為近現代印風嬗變期代表人物。其書法廣臨碑帖,歷宗何紹基、李北海、金冬心、鄭板橋諸家,尤以篆、行書見長。詩不求工,無意唐宋,師法自然,書寫性靈,別具一格。其畫印書詩人稱四絕。一生勤奮,硯耕不輟,自食其力,品行高潔,尤具民族氣節。留下畫作三萬余幅、詩詞三千餘首、自述及其他文稿並手跡多卷。其作品以多種形式一再印製行世。齊白石作品的藝術特色。齊白石在繪畫藝術上受陳師曾影響甚大,他同時吸取吳昌碩之長。他專長花鳥,筆酣墨飽,力健有鋒。但畫蟲則一絲不苟,極為精細。他還推崇徐渭、朱耷、石濤、金農。尤工蝦蟹、蟬、蝶、魚、鳥、水墨淋漓,洋溢著自然界生氣勃勃的氣息。山水構圖奇異不落舊蹊,極富創造精神,篆刻獨出手眼,書法卓然不群,蔚為大家。齊白石的畫,反對不切實際的空想,他經常注意花、鳥、蟲、魚的特點,揣摩它們的精神。他曾說:為萬蟲寫照,為百鳥張神,要自己畫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題句非常詼諧巧妙,他畫的兩只小雞爭奪一條小蟲,題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圖》題曰:「花開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圖》題「秋扇搖搖兩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Ⅶ 跪求高人指點〔印章的來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後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像征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硃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後盛行石章。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鍾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印章的歷史與鑒定】

走過你征我伐、割據政權多如牛毛的南北朝,歷史終於又一次掙脫窄狹的瓶頸,豁然開朗。但古代印章藝術並未隨歷史的前進而再度輝煌。以典淳平正的繆篆為基礎的秦漢印風在勁吹印壇800年後,終於退出歷史舞台,九疊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喪失了管領印藝風騷的地位,幾百年在實用道路上機械盤曲,終為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蓋。

※隋唐印章的創新

隋代繼秦代之後,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簡牘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於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於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

其次,由於印章不再鈐抑封泥而轉為鈐於紙帛,封泥時代結束,鈐朱時代到來。印泥(一般為紅色)出現了。同樣出於追求醒目的實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漢的陰文轉為陽文。

第三,秦漢印主要分鑄、鑿兩種,故所用繆篆平正謹嚴。隋代公印是用薄銅片盤曲成印文再焊於印面上,故又稱蟠條印。其印文盤曲,多為圓曲筆道。後世為將寬大的印面填滿,更將文字筆畫任意重疊折繞,發展為九疊文。

第四,秦漢時代,官印從不署款。從隋代開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習慣。有印款隋公印凡見三例,皆刻鑄造時間,如「觀陽縣印」,背部鑿款「開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繼承了隋印的特點而略有發展。

首先,出現了「寶…『記」「朱記」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鈕式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鈕向宋以後的橛鈕又跨進了一步,鼻鈕升高,鈕穿漸向豎長方形發展。唐代後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為橛鈕,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書印文,如唐「武夷縣之印」背款刻「武夷縣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鑿刻造印時間。

第四,出現了新的印章門類鑒藏印和齋館印。

※宋代公印的演變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不久重鑄公印時,印文多嵌「新」或「新鑄」字樣,以區別於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關縣新鑄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別。

宋早期公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後印邊逐漸加寬,如989年鑄「拱聖七都虞侯朱記」印邊已比印文寬近1倍,達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鑄「嘉興府金山防海水軍統領印」,印邊已寬達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樣用蟠條法製造,而是直接鑄造,印文筆畫間已不似隋唐印疏闊。方長形柄鈕已不見穿孔。

與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月,如「東關縣新鑄印」背鑿「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中期以後,在刻鑿年款的同時,還鑿有兼管頒發鑄造的機構「少府監」的名稱。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揮使朱記」。南宋公印轉由文思院統管,背款中「少府監」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難後,宋代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

※夏遼金元公印的樣式

兩宋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權對峙的皆為少數民族政權,北方有遼,西北有夏,東北有金。後來遼為金滅,後來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氣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後滅宋建立了元朝。這四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和朝代,在公印製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製度的影響,但又創造了自己一些別具一格的特點,在印文上出現了有趣的現象。西夏公印用西夏文,遼、元公印有的用漢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則全用漢文。

1.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其文字吸收了漢字筆畫的一些特點,但與漢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中國古代公印基本上皆為正方形,宋遼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卻獨用圓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來,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為滿白文,筆畫極粗,而且使用邊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疊文特點,印面安排勻整飽滿。

第三,印文從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領」印最多,占現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領」二字西夏文為上下安排,與漢人兩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第四,兩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鑄印年月(有的還精確到日)和機構。西夏公印卻在印背左邊刻鑄印年代,不記月日,更不見鑄印機構。而在鈕右印背刻執印者姓名,這在漢人公印製度上是從來不見的。有時西夏公印在背鈕頂端還用西夏文刻•「上」字,這顯然是受到宋印的影響。

2.遼印

遼(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其子民分為以農業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業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為此,遼本著因地制宜,「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百官制》)的原則,實行南面官、北面官並行的制度。公印也分別採用漢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為遼神冊五年(920年)根據漢字隸書之半增損得之。1125年金滅遼後,仍繼續使用,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廢止,前後通行300年。明清以來已無人認識,成了真正的「絕學」。

3.金朝公印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國東北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女真族所建,曾與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對峙百餘年。

金建國之初,使用在征遼伐宋過程中掠去的遼、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繳襲用之遼、宋舊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時期(1149—1189年)成為金代公印的典範時期,公印鑄造精工,外觀平整光滑,很少見到氣孔和毛刺。金印一般印背左側刻造印機構名稱,如少府監、禮部、尚書禮部、行宮禮部等。右側刻鑄印年及月。印台側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編號。如公元1200年的金「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台左側面刻「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背右側刻鑄印年月「永安五年閏二月」,左側刻造印機構「禮部造」。

金朝晚期內憂外患,金廷只好擴大軍隊,增設軍官,致使同—•軍職和同…『級軍事機構的公印數量激增,同一『名稱公印只好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個系統,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統和千字文(天、地、玄、黃,宇……)系統。這種編號印主要流行於金末衛紹王至哀宗時代(1209~1234年)。

4.元朝公印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其公印有漢文印和八思巴文印兩類。前者行用於八思巴文頒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遼中京大名城遺址出土的至元—:—:年(1265午)「武平縣尉司印」,印文即為標准漢文九疊篆。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國師八思巴創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謂「蒙古新字」,以後漢字九疊文公印就越來越少了。八思巴原為西藏喇嘛教薩遜派法王,他創立的新字不像遼、金、夏文字皆與漢字有一定淵源,而是從藏文發展而來。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疊文的特點,極為勻稱整齊,稜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背款皆為漢字,這也是今天我們識別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據。

元公印印面構成的一大特點是印邊加寬,有時竟達印文筆畫寬度的6—10倍。而隋唐宋初,印文與印邊往往等寬,以後印邊不斷加寬。

※明清公印的特點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寶用玉箸篆玉印。這種篆書「筆畫兩頭肥瘦均勻,末不出鋒」,乃「篆書正宗也」(清•陳灃《摹印述》)。御寶舍兩宋九疊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著九疊文禁錮公印的冰山已經松動。

此外,明代內閣印用玉箸文銀印,直鈕,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將軍印用柳葉文,平羌、平蠻、征西、鎮朔等將軍印用螭鼎文,皆銀印虎
鈕,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餘百官印都用九疊文,銅印直鈕,這類印比重最大。如故宮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顏衛都指揮使司之印」。

明代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為上小下大的橢圓柱狀,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後世俗稱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鑿年款及編號。

應該指出,兩宋之時,九疊文中所謂的「九」是—『個概數,極言其多,不一定確有九疊,也可能只有五疊、七疊,疊即一字中橫畫的層數。但明代九疊文中絕大多數確有九層橫畫。

清代百官印等級區分同樣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體有蒙古文楷書、滿文、漢篆等。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其中漢篆中,九疊文不太興盛,出現了玉箸篆、懸針篆、柳葉篆、芝英篆等等。

【印章的種類】

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紐。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統稱。私印體制復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製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1.從字義上分有:

姓名字型大小印:印紋刻人姓名,表字或號。漢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無「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後始以朱文二字為正格,也有於姓下加「氏」字的。現代人也有刻筆名的,也屬此類。

齋館印:古人常為自己的居室,書齋命名,並常以之製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約為此類印章的最早者。

書簡印:印文在姓名後加「啟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謹封」,「頓首」者。此種印專用於書簡往來。

收藏鑒賞印:此種印多用於鈐蓋書畫文物之用。它興於唐而勝於宋。唐太宗有「貞觀」,玄宗有「開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於御藏書畫。收藏類印多加「收藏」,「珍藏」,「藏書」,「藏畫」,「珍玩」,「密玩」,「圖書」等字樣。鑒賞類多加「鑒賞」,「珍賞」,「清賞」,「心賞」,「過目」,「眼福」等字樣。校訂類印多加「校訂」,「考定」,「審定」,「鑒定」等字樣。

吉語印:印文刻吉祥的語言。如漢印中常見的「大利」,「日利」,「大幸」,「長樂」,「長幸」,「長富」,「宜子孫」,「長康壽」,「永安寧」,「日入千石」,「日利千萬」等,皆屬此類。秦代小璽有作「?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語者,多見於漢代兩面印中。

成語印:屬於閑章之類。印文刻以成語、詩詞,或牢騷、風月、佛道等語,一般鈐蓋在書畫上。成語印盛行於宋元,傳賈似道有「賢者而後樂此」,文嘉有「肇錫余以嘉名」,文彭有「竊比於我老彭」,皆《離騷》中語,令忍忍俊不禁。成語入印是從秦漢吉語印演變而來的,隨一時游戲,然當求其雋永篤雅,不能信手臆造。

肖形印:也稱「象形印」,「圖案印」,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動物等的圖象,取材多樣,有龍、鳳、虎、犬、馬、魚、鳥等,以古樸取勝。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純圖畫,有的加有文字,漢印中多有於姓名四周附以龍虎,或「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署押印:也稱「花押印」,系雕刻花寫姓名的所簽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為取信的憑記。這種印信,始於宋代,一般沒有外框。元代盛行的多為長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又稱「元押」,「元戳」。

2.從文字安排上分有: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間印、迴文印

3.從製作方法上分有:

鑄印、鑿印、琢印、噴印

4.從治印材料上分有:

金印、玉印、銀印、銅印、鐵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質印、塑料印、有機玻璃印等。

5.從構成形式上分有: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印章的鑒賞】

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

※印文的鑒賞

鑒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鑒、慢慢欣賞。

書法

歷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我們在前面一章中已經有所了解,「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鑒賞價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如果連字都不能識讀,還有什麼藝術鑒賞可言。印章之所以被歷代知識階層推崇、喜愛,也正是由於他的難能、他的艱澀所帶來的挑戰已 經誘惑。垂手可得的東西不具備挑戰性,也沒有誘惑力,更談不上鑒賞價值。而對於鑒賞者來說,識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務。 篆字初看起來,是有點陌生,其實學起來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卻很難。篆字是以「形」為中心發展而成,雖然後來已經變為「意象」,但探其本源,總有形的影跡可循,所以篆字從一開始就具備美術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別饒情趣,這樣才可供協商、玩味。

刀法

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復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跡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沖刀和切刀。沖刀行進爽快,一瀉千里,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煉、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們知道,歷代許多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都對印章情有獨鍾,許多印人同時也兼工詩書畫,他們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語、詩詞佳句或者俚俗語言作為閑章內容,往往能出奇制勝,饒有情趣和意味。當我們鑒賞到這類語句時,也會覺得分外的有滋有味、興趣盎然。

※邊款的鑒賞

邊款,就是銘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記錄。按照鍾鼎等銘文的稱法,「款是陰字凹入者,識是陽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領域,不論陰陽,通常統稱為邊款或款識,很少有把印章陽文款識稱為「邊識」的。

上古印章極少署款,文彭以雙刀行書款開了風氣,此後的印家各顯身手,使印章邊款迅速上升為印章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像繪畫題跋一樣的作用。在款識的刻制上,也同樣顯示出印家們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書法境界,值得我們細加品鑒和賞析。

印章款識除了可作書法碑帖藝術品來鑒賞外,有些款識還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它可以或記事或抒情,或談藝或品味,讀之令人神往,發思古之幽情。所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不單是指印文,而且也適合款識,兩者都具有金鑄玉琢的微 妙感覺,同樣引人入勝,喚起我們不盡的聯想,帶給我們無窮的意味。

※印譜的鑒賞

印譜是印文以及款識的載體。鈐拓精美的印譜不僅可以讓我們盡情欣賞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印譜的鈐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並不墨拓款識,直到西泠印章藝術昌盛繁榮的晚期,才有林雲樓以拓碑帖的方法為趙之深墨拓印款,置於印譜後面。此後大家都來仿效,蔚然成風。印譜的鈐拓分為二個步驟,一是印底文字的鈐朱,一是印章款識的墨拓。濡朱鈐印必須選用優質印泥,好的印泥細膩光澤、不走油、不變質、厚而勻,具有立體感,鈐出的印譜持久如新、光艷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來比較復雜,一方面要有熟練的技藝,一方面要把握時間,需要細心和經驗。印譜的製作,一般先拓墨款,後鈐朱印,墨款又分為墨拓和蠟拓,蠟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應付一時急需,不宜制譜。墨拓根據墨色濃淡,又有「烏金拓」和「蟬翼拓」之分,前者對比強烈、富有光澤,後者素淡清和,別饒雅趣。印譜傳拓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印文、印款的表達,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說法,可見印譜鈐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譜裝幀素雅,紙選用凈皮綿宣、單宣或連史紙,每業每印每款,主但選摸、朱丹玄墨,交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除了觀賞,還可臨習、研討,因而成為人們鑒賞收藏的寶貴之物。

Ⅷ 印章的鑒賞方法有哪些

(1)印文的鑒賞

鑒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鑒、慢慢欣賞。

(2)書法的鑒賞

歷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鑒賞價值的重要前提。篆字初看起來,是有點陌生,其實學起來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卻很難。

篆字是以「形」為中心發展而成,雖然後來已經變為意象,但探其本源,總有形的影跡可循,所以篆字從一開始就具備美術性。

(3)章法的鑒賞

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

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這樣才可供玩味。

(4)刀法的鑒賞

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復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跡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

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沖刀和切刀。沖刀行進爽快,一瀉千里,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煉、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5)邊款的鑒賞

邊款,就是銘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記錄。按照鍾鼎等銘文的稱法,「款是陰字凹入者,識是陽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領域,不論陰陽,通常統稱為邊款或款識,很少有把印章陽文款識稱為「邊識」的。

上古印章極少署款,文彭以雙刀行書款開了風氣,此後的印家各顯身手,使印章邊款迅速上升為印章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像繪畫題跋一樣的作用。在款識的刻制上,也同樣顯示出印家們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書法境界,值得我們細加品鑒和賞析。

(6)印譜的鑒賞

印譜是印文以及款識的載體。鈐拓精美的印譜不僅可以讓我們盡情欣賞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

印譜的鈐拓分為兩個步驟,一是印底文字的鈐朱;一是印章款識的墨拓。印譜傳拓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印文、印款的表達,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說法,可見印譜鈐拓的重要性。

Ⅸ 霸氣的古代兩字姓氏

關於「皇」的:「皇甫」、「皇父」(「皇甫」舊稱)、「皇子」
關於「王」回的:「王子」、「王孫」答、「王父」、「王官」、「王侯」(見於秦印、漢印)、「成王」、「威王」
關於長輩:「父兄」(見於漢印)、「公父」、「太公」

關於動物:「白馬」、「狐裘」、「裘馬」(本作「浗馬」,見古璽)
關於寶劍:「莫邪」、「干將」、「湛盧」、「棠溪」、「太阿」
關於神話祥瑞:「女媧」、「燭龍」(本作「鍾龍」,見漢印)、「鳳台」(本作「馮台」,見漢印)、「霞露」
關於龍:「龍丘」、「龍河」(漢印)、「龍門」(漢印)、「龍屋」(漢印)、「飛龍」、「潛龍」、「祖龍」、「古龍」、「擾龍」、「御龍」、「舒龍」

Ⅹ 歷史問題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鍾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商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已出現,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范圍擴大為證明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印章的歷史與鑒定】

走過你征我伐、割據政權多如牛毛的南北朝,歷史終於又一次掙脫窄狹的瓶頸,豁然開朗。但古代印章藝術並未隨歷史的前進而再度輝煌。以典淳平正的繆篆為基礎的秦漢印風在勁吹印壇800年後,終於退出歷史舞台,九疊文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喪失了管領印藝風騷的地位,幾百年在實用道路上機械盤曲,終為明清興起的文人篆刻的光焰所掩蓋。

※隋唐印章的創新

隋代繼秦代之後,開啟了中國古代印章制度與風格的又一新的歷史階段。這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於簡牘早巳全面退出日常生活,紙張在政府公文等方面的普遍使用,公印不再局限於簡牘上所能取得的狹小平面,邊長從2.3厘米左右(秦漢一寸)猛然增大到5.4厘米左右(約合隋二寸)。由於印體加大,公印不像秦漢時代那樣刊刻職官名而發給官吏本人佩帶,而是轉為發給以官吏為代表的官署,完成了由職官印向官署印的轉變。公印不再佩帶而變為匣裝,置諸衙署。

其次,由於印章不再鈐抑封泥而轉為鈐於紙帛,封泥時代結束,鈐朱時代到來。印泥(一般為紅色)出現了。同樣出於追求醒目的實用目的,公印也由秦漢的陰文轉為陽文。

第三,秦漢印主要分鑄、鑿兩種,故所用繆篆平正謹嚴。隋代公印是用薄銅片盤曲成印文再焊於印面上,故又稱蟠條印。其印文盤曲,多為圓曲筆道。後世為將寬大的印面填滿,更將文字筆畫任意重疊折繞,發展為九疊文。

第四,秦漢時代,官印從不署款。從隋代開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習慣。有印款隋公印凡見三例,皆刻鑄造時間,如「觀陽縣印」,背部鑿款「開皇十六年(596年)十月十五日造」。

唐代公印主要繼承了隋印的特點而略有發展。

首先,出現了「寶…『記」「朱記」等新的印章自名。

其次,唐初印章鈕式從隋代接近漢魏的鼻鈕向宋以後的橛鈕又跨進了一步,鼻鈕升高,鈕穿漸向豎長方形發展。唐代後期印穿已消失,完全演化為橛鈕,如西安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唐「千牛府印」。

第三,印背多刻楷書印文,如唐「武夷縣之印」背款刻「武夷縣之印」5字,不再像隋公印印背鑿刻造印時間。

第四,出現了新的印章門類鑒藏印和齋館印。

※宋代公印的演變

宋初百廢待興,官印一度襲用五代舊印。不久重鑄公印時,印文多嵌「新」或「新鑄」字樣,以區別於五代公印,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東關縣新鑄印」等。百官印一律用銅鑄造,大小依官階高低而有所區別。

宋早期公印印文與印邊粗細相若,以後印邊逐漸加寬,如989年鑄「拱聖七都虞侯朱記」印邊已比印文寬近1倍,達0.1厘米。到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鑄「嘉興府金山防海水軍統領印」,印邊已寬達0.3厘米。

宋公印印文不再如隋印那樣用蟠條法製造,而是直接鑄造,印文筆畫間已不似隋唐印疏闊。方長形柄鈕已不見穿孔。

與隋唐公印偶有背款不同,北宋早期公印多刻有年款,標明鑄印年月,如「東關縣新鑄印」背鑿「太平興國五年九月鑄」。中期以後,在刻鑿年款的同時,還鑿有兼管頒發鑄造的機構「少府監」的名稱。如「保捷弟一百三弟六指揮使朱記」。南宋公印轉由文思院統管,背款中「少府監」遂為「文思院」取代。

靖康元年(1126年)靖康之難後,宋代官員倉皇南渡,印信多有遺失。南宋又重鑄公印,不過在印文前「加『行在』二字,或冠年號以別新舊」(《宋史•輿服志》)。

※夏遼金元公印的樣式

兩宋時期,與中原漢族政權對峙的皆為少數民族政權,北方有遼,西北有夏,東北有金。後來遼為金滅,後來居上的蒙古人又毫不客氣地收拾了西夏、金,最後滅宋建立了元朝。這四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和朝代,在公印製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宋朝公印製度的影響,但又創造了自己一些別具一格的特點,在印文上出現了有趣的現象。西夏公印用西夏文,遼、元公印有的用漢文;有的用契丹文或八思巴文,金公印則全用漢文。

1.西夏公印

西夏(1038—1227年)是由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其文字吸收了漢字筆畫的一些特點,但與漢字完全不同。西夏公印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中國古代公印基本上皆為正方形,宋遼金元亦莫能外,西夏公印卻獨用圓角形式。

第二,隋唐以來,朱文公印已流行了400年,但西夏公印皆為滿白文,筆畫極粗,而且使用邊框。其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疊文特點,印面安排勻整飽滿。

第三,印文從二字到六字不等。其中二-二字的「首領」印最多,占現存西夏公印的九成。「首領」二字西夏文為上下安排,與漢人兩字印多作左右安排不同。

第四,兩宋公印一般背款中只刻鑄印年月(有的還精確到日)和機構。西夏公印卻在印背左邊刻鑄印年代,不記月日,更不見鑄印機構。而在鈕右印背刻執印者姓名,這在漢人公印製度上是從來不見的。有時西夏公印在背鈕頂端還用西夏文刻•「上」字,這顯然是受到宋印的影響。

2.遼印

遼(916~1125年)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權。其子民分為以農業為主的漢人和渤海人,以及以畜牧業為主的契丹和奚等族人。為此,遼本著因地制宜,「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遼史•百官制》)的原則,實行南面官、北面官並行的制度。公印也分別採用漢篆文和契丹文。契丹文又分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契丹文為遼神冊五年(920年)根據漢字隸書之半增損得之。1125年金滅遼後,仍繼續使用,直到金明昌二年(1191年)才廢止,前後通行300年。明清以來已無人認識,成了真正的「絕學」。

3.金朝公印

金朝(1115—1234年)是由我國東北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女真族所建,曾與南宋、西夏鼎足而立,對峙百餘年。

金建國之初,使用在征遼伐宋過程中掠去的遼、宋官印。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金朝官印,追繳襲用之遼、宋舊印。海陵王和金世宗時期(1149—1189年)成為金代公印的典範時期,公印鑄造精工,外觀平整光滑,很少見到氣孔和毛刺。金印一般印背左側刻造印機構名稱,如少府監、禮部、尚書禮部、行宮禮部等。右側刻鑄印年及月。印台側面刻印文名或兼印章的編號。如公元1200年的金「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台左側面刻「庫普里根必刺謀克印」,印背右側刻鑄印年月「永安五年閏二月」,左側刻造印機構「禮部造」。

金朝晚期內憂外患,金廷只好擴大軍隊,增設軍官,致使同—•軍職和同…『級軍事機構的公印數量激增,同一『名稱公印只好按順序編號。編號有兩個系統,即五行(金、木、水、火、土)系統和千字文(天、地、玄、黃,宇……)系統。這種編號印主要流行於金末衛紹王至哀宗時代(1209~1234年)。

4.元朝公印

元朝(1271—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權。其公印有漢文印和八思巴文印兩類。前者行用於八思巴文頒行以前的了元代早期,如內蒙古昭烏達盟寧城縣遼中京大名城遺址出土的至元—:—:年(1265午)「武平縣尉司印」,印文即為標准漢文九疊篆。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令國師八思巴創立拼音文字一—八思巴文,即所謂「蒙古新字」,以後漢字九疊文公印就越來越少了。八思巴原為西藏喇嘛教薩遜派法王,他創立的新字不像遼、金、夏文字皆與漢字有一定淵源,而是從藏文發展而來。其八思巴文印吸收了宋印九疊文的特點,極為勻稱整齊,稜角分明。元八思巴文公印的一大特點就是背款皆為漢字,這也是今天我們識別八思巴文的最重要依據。

元公印印面構成的一大特點是印邊加寬,有時竟達印文筆畫寬度的6—10倍。而隋唐宋初,印文與印邊往往等寬,以後印邊不斷加寬。

※明清公印的特點

明代(1368~1644年)皇帝、王府之寶用玉箸篆玉印。這種篆書「筆畫兩頭肥瘦均勻,末不出鋒」,乃「篆書正宗也」(清•陳灃《摹印述》)。御寶舍兩宋九疊文而直溯唐以上之玉箸篆,意味著九疊文禁錮公印的冰山已經松動。

此外,明代內閣印用玉箸文銀印,直鈕,方一寸七分,厚六分;將軍印用柳葉文,平羌、平蠻、征西、鎮朔等將軍印用螭鼎文,皆銀印虎
鈕,方三寸三分,厚九分;其餘百官印都用九疊文,銅印直鈕,這類印比重最大。如故宮博物院藏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造「朵顏衛都指揮使司之印」。

明代直鈕已由兩宋長方形板狀鈕變為上小下大的橢圓柱狀,加高到8厘米左右,形成後世俗稱的「印把子」。明代官印背款皆鑿年款及編號。

應該指出,兩宋之時,九疊文中所謂的「九」是—『個概數,極言其多,不一定確有九疊,也可能只有五疊、七疊,疊即一字中橫畫的層數。但明代九疊文中絕大多數確有九層橫畫。

清代百官印等級區分同樣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體有蒙古文楷書、滿文、漢篆等。最常見的是漢滿文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其中漢篆中,九疊文不太興盛,出現了玉箸篆、懸針篆、柳葉篆、芝英篆等等。

【印章的種類】

印章種類繁多,基本上可分為官印和私印兩類。

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不僅名稱不同,形狀、大小、印文、紐式也有差異。印章由皇家頒發,代表權力,以區別官階和顯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紐。

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統稱。私印體制復雜,可以從字意,文字安排,製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構成形式上分成各種類別。

1.從字義上分有:

姓名字型大小印:印紋刻人姓名,表字或號。漢人名多一字,其三字印,無「印」字者即字印。字印自唐宋後始以朱文二字為正格,也有於姓下加「氏」字的。現代人也有刻筆名的,也屬此類。

齋館印:古人常為自己的居室,書齋命名,並常以之製成印章。唐李沁有「端居室」一印,約為此類印章的最早者。

書簡印:印文在姓名後加「啟事」,「白事」,「言事」者。今人有「再拜」,「謹封」,「頓首」者。此種印專用於書簡往來。

收藏鑒賞印:此種印多用於鈐蓋書畫文物之用。它興於唐而勝於宋。唐太宗有「貞觀」,玄宗有「開元」,宋徽宗有「宣和」,皆用於御藏書畫。收藏類印多加「收藏」,「珍藏」,「藏書」,「藏畫」,「珍玩」,「密玩」,「圖書」等字樣。鑒賞類多加「鑒賞」,「珍賞」,「清賞」,「心賞」,「過目」,「眼福」等字樣。校訂類印多加「校訂」,「考定」,「審定」,「鑒定」等字樣。

吉語印:印文刻吉祥的語言。如漢印中常見的「大利」,「日利」,「大幸」,「長樂」,「長幸」,「長富」,「宜子孫」,「長康壽」,「永安寧」,「日入千石」,「日利千萬」等,皆屬此類。秦代小璽有作「?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在姓名上下附加吉語者,多見於漢代兩面印中。

成語印:屬於閑章之類。印文刻以成語、詩詞,或牢騷、風月、佛道等語,一般鈐蓋在書畫上。成語印盛行於宋元,傳賈似道有「賢者而後樂此」,文嘉有「肇錫余以嘉名」,文彭有「竊比於我老彭」,皆《離騷》中語,令忍忍俊不禁。成語入印是從秦漢吉語印演變而來的,隨一時游戲,然當求其雋永篤雅,不能信手臆造。

肖形印:也稱「象形印」,「圖案印」,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的肖形印,一般刻有人物,動物等的圖象,取材多樣,有龍、鳳、虎、犬、馬、魚、鳥等,以古樸取勝。肖形印多白文,有的純圖畫,有的加有文字,漢印中多有於姓名四周附以龍虎,或「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署押印:也稱「花押印」,系雕刻花寫姓名的所簽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為取信的憑記。這種印信,始於宋代,一般沒有外框。元代盛行的多為長方形,一般上刻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又稱「元押」,「元戳」。

2.從文字安排上分有:

白文印、朱文印、朱白相間印、迴文印

3.從製作方法上分有:

鑄印、鑿印、琢印、噴印

4.從治印材料上分有:

金印、玉印、銀印、銅印、鐵印、象牙印、犀角印、水晶印、石印等,今人尚有木質印、塑料印、有機玻璃印等。

5.從構成形式上分有:

一面印、二面印、六面印、子母印、套印

【印章的鑒賞】

印章的美學價值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印章的藝術美和印章的材質美。印藝之美則可分化成四個部分:印文、印款、印譜以及印飾。

※印文的鑒賞

鑒賞印章文字,先要把握藝術表現手法的特徵,如書法、章法、刀法,再要體會印文內容中蘊含的情趣、意味,綜合起來細細品鑒、慢慢欣賞。

書法

歷來有成就的印藝家對書法都十分重視,我們在前面一章中已經有所了解,「無一訛筆」是保證印文具備鑒賞價值的重要前提。大家知道,書法是寫字的藝術,如果連字都不能識讀,還有什麼藝術鑒賞可言。印章之所以被歷代知識階層推崇、喜愛,也正是由於他的難能、他的艱澀所帶來的挑戰已 經誘惑。垂手可得的東西不具備挑戰性,也沒有誘惑力,更談不上鑒賞價值。而對於鑒賞者來說,識篆就成了一件首要任務。 篆字初看起來,是有點陌生,其實學起來很容易上手,要精通卻很難。篆字是以「形」為中心發展而成,雖然後來已經變為「意象」,但探其本源,總有形的影跡可循,所以篆字從一開始就具備美術性。

章法

印文章法就是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位置安排和整體布局的方法。符合情理的章法能給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不合情理的章法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底蘊不足甚至是冒牌貨。章法的基本要求是平衡、老實、大方、端正,漢印章法大多根基於此,進一步要求自然生動、別饒情趣,這樣才可供協商、玩味。

刀法

古人鑿銅刻玉,力艱功深,其過程較為復雜。佳石極宜受力,一如良紙之受筆墨,鐵筆所行之處,石屑紛披,呈現出天然崩裂的效果,留下的線條痕跡具有古拙蒼勁的金石氣息。刀法大致可分為兩種:沖刀和切刀。沖刀行進爽快,一瀉千里,很像書法中一拓直下的筆法,能表現出雄健淋漓的氣勢;切刀則行進較慢,用短程碎刀連續切成,一步一個腳印,猶如書法中的澀筆,能表現出遒勁凝煉、厚實穩健的氣象。有時兩種刀法結合起來使用,效果更佳。

情趣和意味

我們知道,歷代許多文學家、詩人、書畫家都對印章情有獨鍾,許多印人同時也兼工詩書畫,他們常常取用一些典故成語、詩詞佳句或者俚俗語言作為閑章內容,往往能出奇制勝,饒有情趣和意味。當我們鑒賞到這類語句時,也會覺得分外的有滋有味、興趣盎然。

※邊款的鑒賞

邊款,就是銘刻在印章面或周面的姓名、年月等文字記錄。按照鍾鼎等銘文的稱法,「款是陰字凹入者,識是陽字挺出者」,但是在印章領域,不論陰陽,通常統稱為邊款或款識,很少有把印章陽文款識稱為「邊識」的。

上古印章極少署款,文彭以雙刀行書款開了風氣,此後的印家各顯身手,使印章邊款迅速上升為印章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了像繪畫題跋一樣的作用。在款識的刻制上,也同樣顯示出印家們精彩的刀法和高超美妙的書法境界,值得我們細加品鑒和賞析。

印章款識除了可作書法碑帖藝術品來鑒賞外,有些款識還具有很高的文學性。它可以或記事或抒情,或談藝或品味,讀之令人神往,發思古之幽情。所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不單是指印文,而且也適合款識,兩者都具有金鑄玉琢的微 妙感覺,同樣引人入勝,喚起我們不盡的聯想,帶給我們無窮的意味。

※印譜的鑒賞

印譜是印文以及款識的載體。鈐拓精美的印譜不僅可以讓我們盡情欣賞其中的佳作,而且它本身也是一件藝術品。印譜的鈐拓,在清道光之前,都是只用印泥朱拓印章,並不墨拓款識,直到西泠印章藝術昌盛繁榮的晚期,才有林雲樓以拓碑帖的方法為趙之深墨拓印款,置於印譜後面。此後大家都來仿效,蔚然成風。印譜的鈐拓分為二個步驟,一是印底文字的鈐朱,一是印章款識的墨拓。濡朱鈐印必須選用優質印泥,好的印泥細膩光澤、不走油、不變質、厚而勻,具有立體感,鈐出的印譜持久如新、光艷可人。墨拓印款操作起來比較復雜,一方面要有熟練的技藝,一方面要把握時間,需要細心和經驗。印譜的製作,一般先拓墨款,後鈐朱印,墨款又分為墨拓和蠟拓,蠟拓不如墨拓精微清晰,只能應付一時急需,不宜制譜。墨拓根據墨色濃淡,又有「烏金拓」和「蟬翼拓」之分,前者對比強烈、富有光澤,後者素淡清和,別饒雅趣。印譜傳拓的好壞,直接關繫到印文、印款的表達,故有「刻之功六、拓之功四」的說法,可見印譜鈐拓的重要性。考究的印譜裝幀素雅,紙選用凈皮綿宣、單宣或連史紙,每業每印每款,主但選摸、朱丹玄墨,交相輝映,令人賞心悅目,除了觀賞,還可臨習、研討,因而成為人們鑒賞收藏的寶貴之物。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