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納插曲賞析
Ⅰ 下面段落分別出自誰以及哪部作品霍桑、福克納、加西亞·馬爾克斯再給一些段落賞析
是霍桑的<紅字>
Ⅱ Ambuscade by WiLLiam Faulkner 求翻譯和賞析,要中文賞析,和背景介紹。謝謝~
被威廉.福克納爾伏擊了
【註:ambuscade是伏擊的意思】
Ⅲ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主題分析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看似愛情小說,主線勾勒出身貴族世家的艾米麗小姐愛情的綻放與凋零;又可當作「偵探小說」,有自殺的猜測和謀殺的元素,懸疑留到文末才予以揭曉;還是「哥特式小說」的範本,神秘莫測的大宅、獨居而與世隔絕的女人、常年緘默的傭人、門窗里飄出的死屍般的腐臭……
家教甚嚴的艾米麗小姐愛上了一生中唯一結交過的青年異性,來小鎮當臨時工程監工的北方佬Barron,此人放浪不羈、浮躁而淺薄,他無力應承艾米麗一份穩定的婚姻生活。於是鎮上居民看見艾米麗進葯店買了砒霜,紛紛猜測她要自殺;接著Barron失蹤,再也沒人見過他。艾米麗高壓、專橫的父親去世後,她深居簡出、大門緊閉;左鄰右舍開始聞到她的宅子里飄出的越發濃重的惡臭,沒人敢去驚擾她,於是偷偷地在門邊、窗下撒石灰,希圖掩蓋那股難以忍受的味道;艾米麗小姐去世了,她下葬之後,人們終於得以進入那所陰暗的深宅,在一間鎖上的房裡,發現床上那具已腐爛多年的Barron的屍體,屍體旁另有一個枕頭,有人睡過的痕跡,枕頭上幾根長長的白發——艾米麗的白發。
Barron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成為艾米麗無望的愛情的祭品,同時陳列在在祭壇上的還有艾米麗自己的青春和自己的一生。她無法攫取或挽留Barron,就毒死了他;從此夜夜和他的屍體同眠。
青年學生是無法理解這種「變態愛情」的,他們很可能會直接把主題解讀為:我得不到你,我就毀了你!——不過是一種自私、愚蠢、激烈至死的愛,還值得大費周章、專題歌頌?
可福克納是怎樣評價艾米麗的呢?小說標題已說得很清楚了:獻給艾米麗的玫瑰。而「玫瑰」一詞只出現在標題里,小說全篇沒有「玫瑰」的具體意象和字樣。所以曾有人專門撰文探討:《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玫瑰何在?》
《獻給艾米麗的玫瑰》是一首輓歌,緬懷一個失落的文明、一片「隨風而逝」的精神世界;老南方的傳統、老南方的榮光在北方工業文明的沖擊下掙扎求生,但它的宿命已註定,轟然坍塌之後一地廢墟,焦土瓦礫間唯見一支玫瑰,在縫隙中搖搖晃晃,在硝煙里徒留暗香……和福克納更偉大的作品《喧囂與騷動》、《八月之光》、《押沙龍!押沙龍!》相比,這部短篇自然缺乏長篇巨制才有的深刻寓意和宏大布局,但卻是所有福克納小說中「可讀性」最強的一篇,一旦開卷、勢必一氣讀完。
Ⅳ 對美國作家的一篇文章進行賞析例如馬克吐溫,海明威,福克納等字數只要三四百字 英文,高分!
這篇小說揭露了美國「民主政治」的虛偽。一個正派、清白的老實人在專競選中成了最不屬正派、最不清白的「罪人」,這就告訴人們資本主義的所謂「自由競選」、「民主政治」不過是資產階級政客爭權奪利、殘酷傾軋的遮羞布。小說也暴露了資本主義「言論自由」的虛偽。資產階級的所謂「言論自由」實質就是用謊言來誣蔑、攻擊、陷害對方,來蒙蔽欺騙人民群眾。小說還撕開了資本主義國家「兩黨制」的畫皮。資產階級政黨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不能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 資產階級的民主與社會主義的民主集中制,對比起來看待能對彼此都認識得更深刻。什麼樣的制度能夠反映民意?這是個值得不斷思考與實踐的問題。世界上最難的兩件事之一就是組建一個合理而有效的政府。
Ⅳ 威廉 福克納
愛米麗
Ⅵ 《說說福克納老頭》賞析
福克納讓他小說中的人物聞到了"耀眼的冷的氣味",冷不但有了氣味而且還耀眼,一種對世界的奇妙感覺方式誕生了。然而仔細一想,又感到世界原本如此,我在多年前,在那些路上結滿了白冰的早晨,不是也聞到過耀眼的冰的氣味嗎?未讀福克納之前,我已經寫出了《透明的紅蘿卜》,其中有一個小男孩,能聽到頭發落地的聲音。我正為這種打破常規的描寫而忐忑不安時,彷彿聽到福克納鼓勵我:小夥子,就這樣干。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讓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
從此後,我忙於"建國"的工作,把福克納暫時冷落了。但我與這個美國老頭建立了一種相當親密的私人關系。我經常在夜深人靜時想起他。我還用見到他的書就買這種方式來表示我對他的敬意。
每隔上一段時間,我就翻翻福克納的書。他在書里寫了些什麼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至今我也沒把他老人家的哪一本書從頭到尾讀完過。我看他的書時,就像跟我們村子裡的一個老大爺聊天一樣,東一句西一句,天南地北,漫無邊際。但我總是能從與他的交流中得到教益。
當我一度被眼前那些走紅的小說鬧得眼花繚亂時,福克納對我說:伙計,要永遠定出比你的能力更高的目標,不要只是為想超越你的同時代人或是前人而傷腦筋,要盡力超越你自己。
當我看到別人的成功發財心中酸溜溜時,福克納對我說:伙計,好的作家從來也不去申請什麼創作基金之類的東西,他忙於寫作,無暇顧及。如果他不是一流作家,那他就說:沒有時間或經濟自由,以此來自欺欺人。其實,好的藝術可以來自小偷、私酒販子、或者馬夫。僅是發現他們能夠承受多少艱辛和貧困,就實在令人懼怕。我告訴你,什麼也不能毀滅好的作家,惟一能夠毀滅好的作家的事情就是死亡。好的作家沒有時間去為成功和發財操心。
與福克納老頭相交日久,我也發現了他一些可愛的小毛病。譬如說話沒准,喜歡吹牛。明明沒當上空軍,卻到處說自己開著飛機上天打過空戰,腦袋裡還留下一塊彈片。而且他還公開宣稱,從不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譬如他曾經說過的一個作家為了創作,可以去搶劫自己的母親。他跟海明威的關系也像兩個小男孩似的,打起來很熱鬧,但沒有什麼質量。盡管如此,我還是越來越喜歡他。也許是因為他有這些缺點我才能歷久不衰地喜歡他。
前幾年,我曾去北京大學參加了一個福克納國際討論會,結識了來自福克納故鄉大學的兩位教授。他們回國後寄給我一本有關福克納生活的畫冊,其中有一幅福克納穿著破膠鞋、披著破外套、蓬亂著頭發,手拄著鐵鍬、站在一個牛欄前的照片。我多次注視著這幅照片,感到自己與福克納息息相通。
Ⅶ 八月之光的作品賞析
在早期的批評文章中,曾有人提出過一種解釋,認為「八月之光」是一個針對莉娜身孕的鄉村俗語,原指懷孕的母牛到八月產仔後體重就變輕了。按照這種解釋,」light」是形容詞「輕」而非名詞「光」的意思。通常,一個作家絕不會選用一個貶低自己作品主人公的鄉村俚語來做標題,這顯然是不能成立的誤解。福克納採用「八月之光」的引喻早見於《喧嘩與騷動》里昆丁講述的一節:「在老家八月底有幾天也是這樣的,空氣稀薄而熱烈,彷彿空氣中有一種悲哀、惹人懷念家鄉而怪熟悉的東西。人無非是其氣候經驗之總和而已,這是父親說的。」這個引喻的涵義也可以從《八月之光》初版時護封標題頁上灑滿陽光的設計圖案得到證實,最新的:1985年改訂本的封面也採用了類似的設計。
傑弗生鎮是《八月之光》的社會背景,克里斯默斯的謀殺轟動了全鎮,而且,整個小說的相當大部分的情節都是從第三者的眼光或民眾反應的角度傳達出來。因此,小說從頭到尾給人一個深刻的印象:傑弗生鎮是一個公眾積極參與、社會輿論強大、相當封閉落後的美國南方社會。很明顯,這個社會的精神支柱是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宗教教義的清規戒律。它要求生活其中的每個人都按它的規范行事,任何偏離其准則的言論舉止都會遭到公眾的議論或譴責。這樣的社會必然保守封閉、對外排斥,成為產生社會偏見和種族歧視的溫床。
當然,人與社會的關系總是兩方面的。人的因素常常是更主要的方面,人對社會採取不同的態度和立場往往會引出不同的結果。克里斯默斯的悲劇有社會對他的不公,種族歧視的壓力,但命運的作對卻是註定不變的。」那條延伸了三十年的街道……已經繞了個圓圈,但他仍然套在裡面。」在他為社會中的「自我」而苦惱而求索的一生中,他對社會和他人採取了不妥協的頑強態度,可是,他自己也忽視了對社會和對自己的了解,甚至「他在這片土地上長大成人……對這片土地的真正形態和感受還一無所知,……對大地也必須遵循的不可更改的法則,他仍然一竅不通。」直到他感到周身虛脫無力,才意識到。生存原來是這么回事」。(第14章)在海托華和伯頓的情形,可以說伯頓更多的是歷史創傷的受害者,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人物,而海托華雖生猶死地虛擲了一生,則主要應由他自己負責。對莉娜來說,她是自然的幸運兒。她總是得到各地鄉親的幫助,傑弗生鎮的鄉親對她也是友善的。正像福克納在他的其他小說里所表現的那樣,他對南方社會的描寫是客觀真實的,但對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所持的態度,則是相當溫和的。
在福克納筆下,人性之光的顯現,是通過兩條明線而最後達到暗合的一條是痛苦、殉難的線,一條是光明、本真的線。具體地說,喬·克里斯默斯便是前者。三十年的折磨和打擊,三十年心靈的流浪和對「自我」身份的追尋與確認,都以痛苦和絕望告終。正如他的名字所喻示的那樣,他苦難而生,殉難而亡。他是社會種種矛盾尤其是種族主義的祭品,也是一盞警醒愚妄和偏狹的世俗靈魂的長明燈:「他們不會忘記這情景。無論在多麼清幽的山谷,無論在多麼寧靜怡人的古老河邊,也無論在任何孩子純潔如鏡的臉上,他們都將記起舊日的災難,並化生出新的希望。但正如前文所說,他對「人」之本義的理解,對仍在迷茫中、仍被異化之力盲目牽引的人的警示,是以生命為代價的但克里斯默斯在痛苦、毀滅中明白的道理,原卻只是人本來的存在這便是小說中的另一條線以莉娜·格羅夫為代表的「自然」美。莉娜是作為光明、美、自然、不折不撓和希望的化身,在小說中出現的她,也是福克納創作生涯中的第一縷亮光,是「比基督文明更為古老」的時代精神的再現,她「從容自在地行進在路上的形象」,猶若「古瓮上的繪畫」,「老在行進卻沒有移動」,那是一幅自古未變也不會變的「靜態美」的圖景,是福克納所贊美的自然的美的人性: 使人類永垂不朽的「勇氣、榮譽、希望、自豪、同情、憐憫之心和犧牲精神,莉娜便是所有這些美德的綜合體。喬·克里斯默斯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所顯現的,也正是這些人之所以成為他自身的美德。他手中上了膛的槍,成了人類力量和寬恕的象徵。也正是在這里,喬·克里斯默斯,福克納筆下的社會異化的犧牲品,經過苦苦求索,驀然回首終於找到的「自我」,與「人類昔日的榮耀」之化身的莉娜·格羅夫所具備的美德,實現完美的暗合這也暗示了福克納給處於困境中的現代人所指的一條精神出路。
1957年福克納在弗吉尼亞大學講演時,有人問到這個問題,福克納明確地這樣答道:」在密西西比州,八月中旬會有幾天突然出現秋天即至的跡象:天氣涼爽,天空里彌漫著柔和透明的光線,彷彿它不是來自當天而是從古老的往昔降臨,甚至可能有從希臘、從奧林匹克山某處來的農牧神、森林神和其他神祗。這種天氣只持續一兩天便消失了。但在我生長的縣內每年八月都會出現。這就是那標題的涵義。對我說來,它是一個令人怡悅和喚起遐想的標題,因為它使我回憶起那段時間,領略到那比我們的基督教文明更古老的透明光澤。」
福克納的回答既表明「八月之光」是指他家鄉實有的自然景象,更暗示了它包含的古老深遠的底蘊。因此,這個「喚起遐想的標題」令人聯想到莉娜身上閃現的超越道德准則的異教觀,她那自然純真、超然物外的品性;也可用來寓言般地暗示這部小說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人世間、人生中總有那麼一段神奇的時光,即使很短暫;小說中幾個主要人物屆時都從中得到了啟迪或拯救:拜倫·邦奇遇到莉娜後一見鍾情,儼然變成了另一個人;喬·克里斯默斯一生追尋自我,最後發現他生活中需要的只是簡單的寧靜;海托華在助產新生命的感悟下,終於掙脫出往昔的惡夢,認識到自己的過錯和人們應當彼此相依的生存事實。推而言之,《八月之光》可以作為《福克納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時的演說》的注釋,象徵著人類將賴以「永垂不朽」的古今延綿的「人類昔日的榮耀」。 在小說藝術形式方面,福克納在《八月之光》里把現代主義的技巧與傳統的藝術手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說,他此前的小說以多角度的敘事觀點著稱,《八月之光》則以多線索的情節結構聞名。正像《喧嘩與騷動》和《我彌留之際》一次只讓讀者通過一個人物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中心故事,《八月之光》拒絕讀者順著一條連貫的線索去窺知全貌。福克納能夠如此操作所憑藉的控制閥,前者是人物的意識流動,後者則是時間的跳躍交織。
時間的跳躍與交織是《八月之光》這部小說比較有特色的寫作手法之一。作者運用了多種時間手段使得在十多天發生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人物的一生甚至是直至其父輩祖輩的三代家史。作者大量運用了預敘、閃回、跳躍、更替、時間流逝等等手段,其中又以閃回為突出。福克納對於小說里時間的掌控與運用可謂得心應手,信手拈來。特別在第二主線人物喬·克里斯默斯的構建中,更是用得淋漓盡致、極盡其所能。
從時間情節上來看,《八月之光》故事發生在八月中旬,大約歷時10天。莉娜·格魯夫在小說開始時行進在路上的時間是星期五,星期六下午她到達傑弗生鎮,這時小說描述了莉娜·格魯夫看到的一個景象:一幢住宅在燃燒,預示著一樁兇殺案發生了。這案子涉及兩個住在現場附近的嫌疑犯——盧卡斯·伯奇和喬·克里斯默斯。兇手喬·克里斯默斯逃跑了;為了獲得賞金,作為兇手朋友的伯奇露面來幫助警方捕捉兇手。喬·克里斯默斯逃跑躲藏一周之後,星期六主動出現在摩茲鎮。莉娜一路來尋找的情夫恰恰就是盧卡斯·伯奇,卻遇見了拜倫·伯奇,此時她已即將生產。在伯奇的幫助下,莉娜住進了喬·克里斯默斯和伯奇先前住過的小木屋;下一周的星期一早上,莉娜·格魯夫由蓋爾·海托華助產,嬰兒誕生了。嬰兒出生這天恰好是兇手喬·克里斯默斯被殺害之日,也在這一天盧卡斯·伯奇去小木屋會見莉娜·格魯夫,可是見面幾分鍾後,盧卡斯·伯奇便又逃離。於是,如同小說開始時那樣,莉娜·格魯夫又上路了。整個故事橫向發生的時間雖然只有十天,然而縱向延伸的過去時間卻涉及幾個人物的一生,甚至涉及了其父輩祖輩的三代家史。福克納筆下的時間在現在與過去之間流動,不斷地前後跳躍相互交叉,形成了一個縱橫交錯、血肉豐滿的故事肌體。
福克納在《八月之光》里試驗著一種高度自由的組合結構。1957年他被問到為什麼把海托華的身世放在倒數第二章,他答道:」除非像驚險故事那樣沿著一條直線發展,否則一本小說只能是一系列斷片。這多半像是裝飾一個展覽櫥窗。要把各種不同的物件擺放得體,相互映襯,需要有相當的眼力和審美情趣。原因就在於此。在我看來,那樣放最合適:克里斯默斯故事的悲劇結局最好以其對立面的悲劇來反襯。」在福克納看來,小說的結構布局,如同干木工活兒,多半憑經驗、憑感覺行事,或者像「裝飾展覽櫥窗」那樣,需要的是以藝術的眼光將不同的物件排列組合,而且正是從物件的自由排列組合中呈現出新穎的構型。因此,小說的形式可以是多元組合結構,而不必是傳統的人工斧削的直線型的單一模式;小說結構所追求的不是整齊勻稱的機械統一體,而應由各斷片以自身的理由呈現出獨特的形狀,千姿百態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片天然成趣的畫面。
從平行線索之間見到它們的聯系,從看似分裂的排列看出天然渾成的組合,顯然這對讀者更具有挑戰性。在創作過程中,福克納曾一度把第三章的情節放在開頭,後來才改成以莉娜的故事開端,末了再以她的故事結尾。這一首一尾,構成了整個小說的統一框架。莉娜的故事採用傳統的敘事手法,因為這更適應她的故事的主題含義。她的故事在首章運用的是直接描述,末章卻通過一個傢具商販來轉述,兩相對照,一近一遠地呈現出她不斷「行進在路上」的永恆意象。前三章分別引入莉娜、克里斯默斯和海托華的故事,其中包含一個共同之處:描寫他們如何來到傑弗生鎮;最後三章這三人的順序卻顛倒過來,分別描寫他們如何離開(包括死的方式)傑弗生鎮。這樣,前後六章在兩個層面上首尾呼應,遙相對照,使這部看似畸形的小說不失為一個獨特的統一體。在各線索之間,尤其是兩大平行主線之間,表面上兩線從未交叉,莉娜與克里斯默斯從未見過面,但福克納從小說主題、人物遭遇、事件:行動、時間、用品、話語、意象等諸多細節描寫上,巧妙地大量採用了對置、對位、對應、反襯等手法,構成了不同線索之間的契合與張力,維系了小說的整體結構。比如,莉娜和克里斯默斯都是孤兒,曾被另一家收養,最後都以越窗的方式逃走;在同一個星期五,莉娜搭乘馬車懷著希望去會見情夫,朝傑弗生鎮悠緩地行駛;克里斯默斯卻從早到晚消磨時光,懷著殺人的動機等待夜幕降臨去殺死情人;莉娜來到傑弗生鎮的一周正是克里斯默斯逃離該鎮的時候;莉娜的嬰兒在星期一誕生,克里斯默斯卻在這一天慘遭殺害;兩個人都對自己的姓名十分重視,一個說:「我現在還沒姓伯奇呢,我叫莉娜·格羅夫。」(第1章)另一個聲稱:」我不姓麥克依琴,克里斯默斯才是我的姓。」(第6章)在其他線索之間也大量運用這些手法:海托華和伯頓都是堅持住在傑弗生鎮的不受歡迎的外來者,他們的祖輩父輩都有美國內戰和重建時期的不幸經歷,都有類似的怪癖,對後代留下了沉痛的精神創傷;莉娜和伯頓,一個年輕單純、充滿活力生機,一個空負了年華、以死作為解脫,但兩人大致在同一時候懷上身孕,前者為後者燒毀的庄園帶來新生;星期一下午的同一時候,拜倫-邦奇在野外追趕再次逃離的伯奇,矮小的邦奇甘願被高大的伯奇痛打一頓;而氣盛的珀西·格雷姆則在城裡窮追亡命的克里斯默斯,後者握著手槍卻未向追擊者還擊。……細心閱讀,便會發現層出不窮的這類細節描寫。福克納似乎關心的不是各線索之間的融匯或調和,相反是彼此間的對置、對比或反襯,正是這些匠心獨運的手法,賦予了《八月之光》多線索結構的向心力,使「頭重腳輕」的形態獲得了內在的整體性。邁克爾·米爾格特高度地評價了福克納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正是在《八月之光》的創作里,福克納首次成功地找到了自己的結構模式:幾條在本質上彼此區別、各自獨立的敘事線索既能同時展開又能不斷地相互影響——每一條線索都在以某種方式持續地默契另外的線索,往往造成相得益彰的甚至是喜劇式的效果。」
Ⅷ 您好,我要福克納的 日本素描
1,鼓勵學生走近山川河流,「行萬里路」,領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無限風采。
2,引導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進行詩意的思考,從而發出由衷的贊嘆。
3,本次習作的重點是指導學生按參觀或游覽的順序,有選擇地進行介紹和描寫,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4,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勞動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教學時間〕
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教學過程〕
一,習作準備
在本次習作之前,教師要求學生大量閱讀名人游記,並從內容和思路上做適當的記錄和摘抄。
文章:福克納-《日本素描》;卡夫卡-《族途札記》;夏多布里昂-《金字塔感言》
閱讀要求:1,把你覺得作家描寫最傳神、最細致的部分反復朗讀,並摘抄。2,選擇其中的兩篇,就文章的思路做一個提綱式的記錄。
二,賞析部分作品
1,同學們,我們最近一段時間閱讀了不少的名人游記,有哪些收獲呢?
2,請同學們從自己所讀的作品中選擇一篇向大家作一個匯報。
(1) 在小組里交流。
(2) 大組匯報、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3,師生共同閱讀習作例文。
(1) 文章是圍繞哪句話展開描寫的?號稱「中華一絕」的龜山漢墓,就開鑿在這只「大烏龜」肚子里。
(2) 讀了文章,你感覺到了「絕」嗎?為什麼?
(3) 小作者重點寫了哪些部分?文章是怎樣抓住一個「絕」字來介紹和描寫的呢?
三,指導練筆
1,同學們,你參觀、游覽過哪些地方?請學習例文的寫法,寫一篇參觀記或游記。老師相信在我們如此豐富的積累的基礎上,同學們的習作也一定是精彩紛呈的!
2,指導學生寫提綱。
提綱要求:(1)列出寫作的順序。(2)在提綱中反映出重點部分。(3)一些精彩語言。
3,交流寫作提綱。
(1) 在小組內交流,小組成員互提修改意見。
(2) 小組在大組交流、匯報。
4,學生練寫習作。
1, 展示習作精彩段落。
Ⅸ 威廉·福克納的一生是怎樣的呢
威廉·福克納,1897年9月25日出身於南方密西西比州北部一個庄園主的家庭。曾祖父是庄園主,在南北戰爭中是南軍的上校;戰後,經營過銀行的鐵路,也寫過小說。他的父親開馬車行和金店。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加拿大空軍中服役。戰後曾在大學肄業一年。1925年在新奧爾良結識著名的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在他的幫助下出版了第一部小說《士兵的報酬》(1926),寫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青年的痛苦與幻滅感。
第二部小說題為《蚊群》(1927),寫患有20年代「時代病」的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這兩部小說沒有引起注意。
1929年,威廉·福克納的第三部小說《薩托里斯》出版。這是以虛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為背景的第一部小說,寫南方貴族地主有害的精神遺產對子孫的不良影響。這部小說被稱為「站在門檻上」的書,從它可以看出福克納日後的重要作品中將要出現的主調、題材、情緒與藝術手法。福克納自稱從此開始,他發現他的「家鄉那塊郵票般小小的地方倒也值得一寫,只怕一輩子也寫不完」。他一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和7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絕大多數以約克納帕塔法縣作為故事發生的地點,人們稱他的作品為「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這部世系主要寫這個縣及傑弗遜鎮屬於不同社會階層的若幹家族的幾代人的故事,時間從美國獨立之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場的人物有600多人,其中主要的人物在他的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中交替出現。小說中的故事互相都有一些關系,每一部書既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又是整個「世系」沖的一個組成部分。福克納寫第一部作品時,似乎對約克納帕塔法縣里所有的人和事,大致上已有輪廓。
1929年出版的《聲音與瘋狂》是福克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書名出自莎士比亞的悲劇《麥克白》第5幕第5場麥克白的台詞:
「人生就像一個白痴講的故事,充滿了瘋狂的聲音,沒有意義。」
這部小說寫傑弗遜鎮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沒落及其各個成員的遭遇與精神狀態。故事發生在上世紀末至本世紀20年代。全書分4個部分,由4個人物分別敘述故事。
第1部分是「班吉的部分」,通過康普生的小兒子白痴班吉的眼睛來反映周圍的世界。以朦朧的意識流的手法,使讀者體會到他失去姐姐凱蒂的關懷之後所感到的悲哀。
第2部分是「昆丁的部分」。昆丁是班吉的哥哥,哈佛大學學生。小說中通過他的現實生活,他的回憶、思考、夢囈與潛意識活動,繼續描繪凱蒂。昆丁對妹妹凱蒂的感情已經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凱蒂行為放盪、被丈夫遺棄等遭遇,使他受到沉重的打擊,精神崩潰,最後投河自盡。
第3部分是「傑生的部分」。傑生是凱蒂和昆丁的弟弟,是個實利主義者。由於凱蒂使他不能謀得銀行里的職位,他恨凱蒂和她的私生女小昆丁。作者通過傑生的大段獨白,把這個人物自私卑下的精神狀態作了淋漓盡致的刻畫。
第4部分是「迪爾西的部分」,所敘的事情發生在1928年的復活節。康普生家發現17歲的小昆丁跟一個流浪藝人私奔。康普生一家的自私自利、生活中沒有愛、遭受挫折和失敗,與基督臨死時告誡門徒的「你們要彼此相愛」形成強烈的對照。作者在這一部分里通過黑女傭迪爾西的描寫來補述小說中沒有交代清楚的情節。前面3個敘述者或是白痴,或是精神瀕於崩潰的人,或是偏執狂;迪爾西可以說是書中唯一健康的力量。她的忠心、忍耐、毅力與仁愛與前面3個敘述者的精神狀態恰成一個鮮明的對照,作者通過她體現了「人性的復活」的信念。
福克納在《聲音與瘋狂》中不但描繪了一個南方地主家庭的沒落,也刻畫了南方傳統價值標準的破產。凱蒂的墮落,意味著南方道德法規的失敗。班吉根本沒有思想的能力。昆丁喪失了行動的能力。傑生眼裡只看到錢,他乾脆拋棄了舊的價值標准。
1929至1936年是福克納創作力最為旺盛的時期,除了《聲音與瘋狂》,還寫了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1930)、《八月之光》(1932)、《押沙龍,押沙龍》(1936)。《我彌留之際》的脈絡並不復雜。安斯·本德侖在妻子艾迪臨終時答應把她的遺體運回傑弗遜安葬。艾迪死後,一家人扶柩回故里,路上遇到種種磨難。屍體發臭,一個兒子想放火燒棺,被送進瘋人院。另一個兒子為了不讓棺木掉到水裡,被大車壓斷一條腿。經過6天跋涉,受盡折磨,終於到達傑弗遜。這部小說在藝術表現上作了大膽的試驗。全書共分59節,每一節是一個人物的內心獨白或「意識流」,出場的人物共有15個。每一節描寫與這次跋涉有關的一部分場景。這些人物所用的語言都是南方農民的生動的口語,但每人的口氣各不相同。小說通過人物的敘述、他的內心活動和別人的觀察這三種方法刻畫人物的性格,比一般採用第三人稱的寫法更為深入細致。
《八月之光》是福克納的一部描寫種族問題的小說。書中寫一個被社會遺棄的孤獨者如何受到嘲弄、虐待終於悲慘地死去,表明了福克納反對種族偏見與宗教偏見的態度。這部小說主人公是裘·克里斯默斯(字首J.C.與耶穌基督的相同),從小被送進育嬰堂。他5歲時,偶然窺見一個女保健員的隱私,女人怕他揭發,便向院長說他是黑白混血兒,他被趕出育嬰堂。以後白人社會不接受他,認為他是黑人;黑人也對他猜疑,怕他是白人派來的密探。他失去了「身份」,一系列悲慘的事由此發生,最後促使他殺死心愛的白種女人,並於星期五(耶穌受難日)主動接受白人對他的私刑處死。與這條線索同時進行的是菜娜·格魯夫的故事。她是亞拉巴馬州農村的姑娘,與情人相戀懷孕後遭到遺棄,徒步來到傑弗遜尋找情人,卻遇到拜倫·本奇。拜倫設法把她安頓下來,找人替她接生,還替她尋找情人。作者認為在萊娜與拜倫這樣沒有受到「文明」的污染的「原始人」身上,才有真正的人性。作者這種「歸真返樸」、唾棄資本主義文明的思想在以後的作品中有了進一步的發揮。
《押沙龍,押沙龍》是一部復雜、難懂的小說,描寫庄園主塞德潘一家的盛衰史。托馬斯·塞德潘於19世紀初來到傑弗遜鎮,率領20個黑奴開墾荒地,興建大宅。後生了一子一女。兒子亨利的朋友查爾斯其實是托馬斯與一黑白混血女人所生的兒子,與亨利的妹妹裘迪絲相愛並訂婚。托馬斯怕血統混雜,竭力反對,並唆使亨利將查爾斯打死,接著亨利逃亡,不知去向。托馬斯後與窮白人窩許·瓊斯的外孫女朱莉同居,因故被窩許·瓊斯殺死。亨利在外流浪,於衰朽之年悄然回家,重病在身。不久,大宅起火,夷為平地,全家都被燒死。
福克納通過托馬斯一家的盛衰,寫一個有罪孽的庄園主的「現世報」,也寫出了庄園制社會必然滅亡的命運。
在藝術手法上,《押沙龍,押沙龍》頗有特色。作者安排洛莎小姐與康普生2人敘述托馬斯·塞德潘的故事;又讓昆丁帶引讀者分析故事中出現的問題,使敘述出現了多種層次。作者既塑造了故事主要人物的形象,也刻畫了敘述者的面貌,3人的經歷、性格不同,所用的語言和敘述方法也各有特色。而且作者不把故事說得一覽無余,而是讓讀者來究真辨偽。這些使得這部小說具有撲朔迷離的神秘氣氛,閃爍著奇幻的光彩。
福克納後期最重要的作品是《村子》(1940)、《小鎮》(195)與《大宅》(1959)。這3部小說都寫弗萊姆·斯諾普斯及其周圍的人的故事,主題與情節有連貫性,因此合稱為「斯諾普斯三部曲」。其中以《村子》最為重要,在風格上,它與《押沙龍,押沙龍》恰好成為對照。《押沙龍,押沙龍》結構謹嚴,故事陰森可怖,使用伊麗莎白時期庄嚴的英語。而《村子》則是由許多個插曲組成的結構鬆散的喜劇般的故事,用的是美國現代南方的口語。
弗萊姆·斯諾普斯是福克納精心塑造的一個人物,他於1902年來到傑弗遜鎮附近威爾·凡納的雜貨鋪里做伙計,逐漸接管了店裡的賬目。接著他放高利貸,開鐵匠鋪,又與威爾·凡納已懷孕的女兒尤拉結婚,成了富戶。後來他把捕來的一群野馬假冒馴馬賣給當地居民,又把一塊地偽裝成埋有窖藏以高價出手,然後便離此而去傑弗遜。
弗萊姆·斯諾普斯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福克納對之役以最大的輕蔑。福克納筆下的地主也做了不少壞事,但他認為他們都是感情的奴隸,這是受「激情」的驅策。弗萊姆·斯諾普斯則是絕對地冷酷無情。他從不觸犯法律,像一架計算機那樣冷靜、精確地實現他的計劃。福克納不從正面描寫他,也不刻畫他的內心活動,而是用別的人物來襯托他。首先是他的妻子尤拉,她是「愛神」與「情慾」的化身,與冷酷無情的弗萊姆恰好是兩個極端。作為對照的還有郝斯頓,他為了一個心愛的女子吃盡了苦,結婚後她卻被公牛踢死。另一個對稱式的人物是明克·斯諾普斯。郝斯頓的公牛侵入明克的地界,他一怒之下殺死了郝斯頓,並毀屍滅跡。福克納認為他為「激情」所左右,至少證明他還有人性。第3個人物是拉波夫,他向尤拉求愛不成,險些犯罪,終於悵悵離去。第4個人物霍克也是感情的奴隸,他為了保護尤拉,單身打退了糾纏尤拉的一群人,自己也被打斷胳膊。尤拉為了謝恩而自願委身,霍克因此而再次折斷臂膊。第5個人物是白痴艾克·斯諾普斯,他愛上一頭母牛,把它從郝斯頓手中盜走。
以上5個故事有的很殘酷,有的表現出嚴重的病態,但都是痴情人的故事。弗萊姆看準他們的弱點,從他們身上榨走了財富。對比之下,弗萊姆更為可怕。
在結構上,《村子》分為4部分,一頭一尾寫弗萊姆,中間部分寫這些「感情的奴隸」,有聲有色。
《小鎮》是三部曲的第2部。作者的意圖是把弗萊姆與尤拉這兩個性格迥異的人放在更廣闊的社會中,看他們對周圍的人們會產生什麼影響。弗萊姆進入傑弗遜鎮後,利用尤拉的姿色,爬上銀行副董事長的職位,然後把尤拉逼死。
《大宅》的主線是明克·斯諾普斯的復仇。明克殺死郝斯頓,被判徒刑20年,他對堂兄弟弗萊姆沒有出面解救懷恨在心。而弗萊姆為了阻撓他出獄,設下圈套,引誘他假扮女人逃走,結果加重罪名,延長刑期20年。數十年的監獄生活結束後,明克馬上來到傑弗遜鎮,殺死了弗萊姆。故事另一根主線圍繞弗萊姆的女兒林達展開。林達離開傑弗遜來到紐約,成為進步人士,1936年曾去西班牙支援共和政府,於丈夫死後回到美國。她是美共黨員,曾受到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在明克打死弗萊姆時,林達也在場,她對父親毫無好感,等於是明克的同謀。
在《大宅》的前言中,福克納寫道,經過34年的寫作生涯,他總算懂得「人心以及它的復雜性」。福克納認為世人都是上帝創造的可憐的罪人,他們必然具有各種弱點。盡管他仍把弗萊姆看作最壞的惡棍,但他在《村子》里對弗萊姆的強烈憎恨,在《大宅》中已為另一種感情所代替。弗萊姆在即將被明克殺死時,已對一切都很冷淡,似乎他對生命已經疲倦。另外一方面,作者也並不把明克看成是報復私仇。在一定意義上,他反對的是命運,是在與逆境搏鬥,是反對使他這一類人一貧如洗、受苦受難的別一個階級,用書中的語言來說,是「他們」。「斯諾普斯三部曲」表明福克納能夠駕馭廣闊的時代畫面,作品氣象萬千。
《寓言》(1954)是福克納晚年的一部重要長篇小說,它的主題是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書中的主人公為了爭取和平而被殺害,但又像基督那樣「復活」,他的精神仍在指引人們前進。
福克納還寫了許多中、短篇小說,其中也有不少重要的作品。如《老人》(1939)與《熊》(1942)。
《老人》寫一次密西西比河河水泛濫,監獄當局派一個囚徒劃船去搭救樹上的一個孕婦與屋頂上的一個男子。囚徒把孕婦接上了船,小船即被大水沖走。他與洪水和鱷魚搏鬥,最後又幫助孕婦登上一個小山去分娩。幾個星期以後,他帶了母子回來復命,監獄當局卻因為他逾期歸來而延長他的刑期。
《熊》是福克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寫少年艾克·麥卡斯林通過打獵,從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混血兒山姆·法澤斯身上學習到許多優秀的品質,體會到原始森林是最純潔的,就連他的對手大熊也是高貴的。自由、勇敢、智慧、繁衍都與大森林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作為文明社會的象徵的他的祖父傳下的大庄園則是罪孽深重,賬本里充滿了黑奴的血與淚。艾克為了保持良心的潔白,放棄遺產,決心像耶穌的父親約瑟那樣,做一個自食其力的木匠。
福克納在西方文壇上被看作「現代的經典作家」。他的作品題材廣闊,他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及其他小說規模宏大,人物眾多,描寫了兩百年來美國南方社會的變遷和各種人物地位的浮沉及其精神面貌的變化。他是美國「南方文學」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筆下反映的種植園世家子弟精神上的苦悶,也正是現代西方不少知識分子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例如如何對待從祖先因襲的罪惡的歷史負擔,如何保持自身良心的純潔,從何處能獲得精神上的出路等等。福克納對傳統、對物質主義的懷疑與否定引起了他們的共鳴,他們認為福克納表現出了「時代的精神」。
福克納在英、美及歐洲影響很大,在拉丁美洲、亞洲與非洲的文學界,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福克納的創作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的注意,不是沒有原因的,從許多方面看,他都是一個獨樹一幟的作家。從所反映的題材上看,福克納創造了一套「約克納帕塔法世系」。這套小說規模強大,人物更多,時代漫長,生動的描述了兩百年來美國南方社會的變遷,各階層人物地位的浮沉,各種類型人物精神面貌的變化。從表現人們的精神狀態看,福克納反復描寫的南方種植園主世家飄零子弟的精神苦悶,反映現代西方不少知識分子普遍感到苦悶的一些問題,從藝術表現手法上看,福克納也有很多獨創性。他嘗試各種「多角度」的手法,以增加作品的層次與逼真感;他運用「時序」顛倒的手法,藉以突出歷史與現實的因果聯系。此外,他還採取了「對位式結構」、「象徵隱喻」等藝術手段,企圖使他的作品像萬花筒一般繁復、雜亂並且引人入勝。在語言風格上,他想突破常規,試圖通過晦澀、朦朧、冗長、生硬的文體取得特殊的效果。
富克納194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是美國被評論、研究的最多的一位作家。1951年獲得全國圖書獎,1955、1963年兩次獲普利策獎。此後,被國務院派往國外從事文化交流工作。1962年7月6日因病在家鄉牛津鎮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