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涼州詞賞析
㈠ 古詩 王之渙涼州詞的詩意
【主回答】
詩意: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延展回答】
原詩: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雲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作者寫那裡沒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於繁華帝都的最高統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戍守邊境的士兵於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是沒有用的。
㈡ 古詩文賞析:涼州詞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一種
沙場是敵我拼爭的場所,是殘酷的、令人恐懼的,自古以來,沙場征戰有幾人能生還?然而,軍人的命運,榮譽卻都是與戰場緊密相連的,這就是軍人無可迴避的命運,是無可奈何的,詩人明確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因而不免帶點悲涼的意緒。而首句鋪陳的三樣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於詩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詩在起首時就呈現出一種光茫四射的輝煌氛圍,給讀者造成一種無聲奪人的感覺,同樣更顯出最後兩句抒發的無奈和悲壯。
另一種
施補華在《峴佣說詩》中評此詩時說:「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其意為,本詩自當可作悲傷語讀,但若如此便不得要領了,所以就「淺」。而若作「諧謔語」讀,亦即並不把「幾人回」放在心上,只顧上馬沖殺,勝利自是屬於已方。這樣詩人的豪情壯志就通過「諧謔語」表達出來了,所以就「妙」。而聯系全市詩,首句中三樣物件均是自先秦以來國外所進,現正逢出征前夕,讓出征將士捧夜光杯而痛飲葡萄美酒,其中隱含之意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祝願他們早日擊退外敵,獲得更大的勝利。這樣,在對於本詩主要抒情傾向的討論中,此詩應視為表現了盛唐邊將豪邁不羈的氣概。
是豪邁,還是悲涼,這首詩也因主題的耐人尋味而更加增添了藝術魅力與感染力。
不知滿意否
㈢ 古詩《涼州詞》
1、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出處:唐代: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
釋義: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夜光杯之中,正要暢飲時,馬上琵琶也聲聲響起,彷彿催人出征。如果醉卧在沙揚上,也請你不要笑話,古來出外打仗的能有幾人返回家鄉?
2、原文: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出處:唐代: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釋義: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3、原文:單於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出處:唐代: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二》
釋義: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築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戰士們在夜裡聽著凄涼的胡笳曲《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4、原文: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雲。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出處:唐代:孟浩然《涼州詞》
釋義:渾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聲音洪亮直上雲霄。遙遠的胡地三萬里,即使是送與王明君馬上作樂的琵琶聲又哪能穿越。
身處異地即便是歡樂也讓人覺得悲涼,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坐在邊塞看著今晚的月亮,心裡想的是殺光邊關的敵人。
5、原文: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出處:唐代:張籍《涼州詞三首·其三》
釋義:流經鳳林關的河水向東流去,白草、黃榆樹已經生長了六十年。邊城的將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賞賜,卻沒有人知道去奪回涼州。
㈣ 王之渙《涼州詞》這首詩的詩意!!!
這首詩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徵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拓展資料:
1、原文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2、解釋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3、賞析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詩起於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
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
4、作者
王之渙(688年—742年),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絳州(今山西新絳縣)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㈤ 《涼州詞》古詩的解釋意思
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專的《屬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一、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二、出處
唐·王之渙《涼州詞》
(5)古詩涼州詞賞析擴展閱讀:
賞析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像一條絲帶迤邐飛上雲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於「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雲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
㈥ 《涼州詞》詩歌鑒賞
王之渙《涼州詞》賞析
涼州詞①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②
春風不度玉門關。③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晉陽(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遷居絳州 (今山西新絳)。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謗辭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縣(今禹河北)尉,卒於官舍。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邊塞詩,與高適、王昌 齡、崔國輔等唱和,名動一時。靳能為作墓誌,稱其「歌從軍,吟出塞,皎兮 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中」。《全唐詩》 存絕句六首,皆歷代傳誦名篇。
注釋
①涼州詞:《樂府詩集》卷七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引《樂苑》雲: 「《涼州》,宮曲名,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遠進。」鄺隴右道涼州,治姑臧 (今甘肅武威)。此詩用《涼州》曲調,並非歌詠涼州。 ②北朝樂府《鼓角 橫吹曲》有《折楊柳》,歌詞雲:「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下馬吹長笛, 愁殺行客見。」 ③玉門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
《涼州詞》賞析
此詩經「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 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見「白雲」?其實,「黃河直上」並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於: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了「黃河遠上白雲間」的奇景。遙望 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雲,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 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 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 「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後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後兩句的情,已孕育於前兩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徵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 白雲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之情?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 鄉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而說「怨楊柳」。「怨」甚麼呢?從 結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 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於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向眼前的現實,便想到故鄉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 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句蓄勢,然後以解釋「不須」的原 因作結。 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關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雲:「王龍標『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 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與此並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寫景雄奇壯 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李鍈《詩法易簡錄》進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託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 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㈦ 求《涼州詞》 王翰 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邊賽詩。此詩以邊賽生活為體裁,但詩人對於所要表達的觀點,卻不是從正面回描寫,而是從側面襯托顯答示出來。起句寫飲酒,以夜光杯所盛之葡萄美酒。次句寫正要開懷暢飲,可馬上的琵琶已經彈起,催人上路了。先寫美酒寶杯,次寫欲飲不能盡興,由平靜中一下轉入緊張激昴的氣氛中去了。第三、四兩句是徵人的設想之詞:雖然出發在即,我卻依然開懷痛飲,醉卧沙場也許會引起人們的笑話,但是,自古以來,征戰沙場的人有幾個能活著回去呢?還有一幾潛台詞:那麼未死之前,我為什麼不能痛飲一下,這又有什麼可笑的呢?這種感覺是很沉痛的,但詩人以豪邁的語言表達出來,顯得主人翁曠達的胸懷。
本詩在表達方式上是以賦的形式樂景寫哀,語言平實,通俗易懂,但主題鮮明深刻,表現的是一種悲壯的豪邁。正如柳宗元所說的:「嬉笑之怒,甚於裂眥;長歌之哀,過於痛哭」,此詩所寫心情,正是如此,使讀者對戰爭的殘酷性的理解格外地沉重而深刻。詩人對戰爭的看法,也就通過其所寫的將士們反對開邊黷武這種比較隱蔽的心裡狀態而曲折地透露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