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豆腐汪曾祺賞析

豆腐汪曾祺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8 04:37:44

1. 汪曾祺 美文摘抄

木芙蓉

浙江永嘉多木芙蓉。市內一條街邊有-棵,干粗如電線桿,高近二層樓,花多而大,他處少見。楠溪江邊的村落,村外、路邊的茶亭(永嘉多茶亭,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檐下,到處可以看見芙蓉。芙蓉有一特別處,紅白相間。初開白色,漸漸一邊變紅,終至整個的花都是桃紅的。花期長,掩映於手掌大的濃綠的葉叢中,欣然有生意。

我曾向永嘉市領導建議,以芙蓉為永嘉市花,市領導說永嘉已有市花,是茶花。後來聽說溫州選定茶花為溫州市花,那麼永嘉恐怕得讓一讓。永嘉讓出茶花,永嘉市花當另選。那麼,芙蓉被選中,還是有可能的。

永嘉為什麼種那麼多木芙蓉呢?問人,說是為了打草鞋。芙蓉的樹皮很柔韌結實,剝下來撕成細條,打成草鞋,穿起來很舒服,且耐走長路,不易磨通。

現在穿樹皮編的草鞋的人很少了,大家都穿塑料涼鞋、旅遊鞋。但是到處都還在種木芙蓉,這是-種習慣。於是芙蓉就成了永嘉城鄉一景。

南瓜子豆腐和皂角仁甜菜

在雲南騰沖吃了一道很特別的菜。說豆腐腦不是豆腐腦,說雞蛋羹不是雞蛋羹。滑、嫩、鮮,色白而微微帶點淺綠,入口清香。這是豆腐嗎?是的,但是用鮮南瓜子去殼磨細"點"出來的。很好吃。中國人吃菜真能別出心裁,南瓜子做成豆腐,不知是什麼朝代,哪一位美食家想出來的!

席間還有一道甜菜,冰糖皂角米。皂角,我的家鄉頗多。一般都用來泡水,洗臉洗頭,代替肥皂。皂角仁蒸熟,婦女綉花,把絨在皂仁上"光"一下,絨不散,且光滑,便於入針。沒有吃它的。到了昆明,才知道這東西可以吃。昆明過去有專賣蒸菜的飯館,蒸雞、蒸排骨,都放小籠里蒸,小籠墊底的是皂角仁,蒸得了晶瑩透亮,嚼起來有韌勁,好吃。比用紅薯、土豆襯底更有風味。但知道可以做甜菜,卻是在騰沖。這東西很滑,進口略不停留,即入腸胃。我知道皂角仁的"物性",警告大家不可多吃。-位老兄吃得口爽,弄了一飯碗,幾口就喝了。未及終席,他就奔赴廁所,飛流直下起來。

皂角仁賣得很貴,比蓮子、桂圓、西米都貴,只有賣乾果、山珍的大食品店才有的賣,普通的副食店裡是買不到的。

近幾年時興"皂角洗發膏",皂角恢復了原來的功能,這也算是"以故為新"吧。

車前子

車前子的樣子很有趣。葉貼地而長,近卵形,有長柄。在自由伸向四面的葉叢中央抽出細長的花梗,頂端有穗形花序,直立著。穗不多,少的只有一穗。畫家常畫之為點綴。程十發即喜畫。動畫片中好像少不了它。不知道為什麼,這東西有一種童話情趣。

車前子可利小便,這是很多農民都知道的。

張家口的山西梆子劇團有一個唱"紅"(老生)的演員,經常在幾縣的"堡"(張家口人稱鎮為"堡")演唱,不受歡迎,農民給他起了個外號:"車前子"。怎麼給他起了這么個外號呢?因為他一出台,農民觀眾即紛紛起身上廁所,這位"紅"利小便。

這位唱"紅"的唱得起勁,觀眾就大聲喊叫:"快去,快,趕緊拿鹹菜!"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吃白薯吃得太多了,燒心反胃,嚼一塊鹹菜就好了。這位演員的嗓音叫人聽起來燒心。

農民有時是很幽默的。

搞藝術的人千萬不能當"車前子",不能叫人燒心反胃。

紫穗槐

在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以後,我曾經被發到西山種樹。在石多土少的山頭用钁頭刨坑。實際上是在石頭上硬鑿出一個一個的樹坑來,再把鑿碎的砂石填入,用九齒耙摟平。山上寸土寸金,樹坑就山勢而鑿,大小形狀不拘。這是個非常重的活。我成了"右派"後所從事的勞動,以修十三陵水庫和這次西山種樹的活最重。那真是玩了命。

一早,就上山,帶兩個干饅頭、一塊大腌蘿卜。頓頓吃大腌蘿卜,這不是個事。已經是秋天了,山上的酸棗熟了,我們摘酸棗吃。草里有蟈蟈,燒蟈蟈吃!蟈蟈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一會兒就能捉半土筐。點一把火,把蟈蟈往火里一倒,劈劈剝剝,熟了。咬一口大腌蘿卜,嚼半個燒蟈蟈,就饅頭,香啊。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干嗎呢!

我們刨了坑,放著,當時不種,得到明年開了春,再種。據說要種的是紫穗槐。

紫穗槐我認識,枝葉近似槐樹,抽條甚長,初夏開紫花,花似紫藤而顏色較紫藤深,花穗較小,瓣亦稍小。風搖紫穗,姍姍可愛。

紫穗槐的枝葉皆可為飼料,牲口愛吃,上膘。條可編筐。

刨了約二十多天樹坑,我就告別西山八大處回原單位等候處理,從此再也沒有上過山。不知道我們刨的那些坑裡種上紫穗槐了沒有。再見,紫穗槐!再見,大腌蘿卜!再見,蟈蟈!

阿格頭子灰背青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北齊斛律金這首用鮮卑語唱的歌公認是北朝樂府的傑作,寫草原詩的壓卷之作,蒼茫雄渾,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一千多年以來,不知道有多少"南人",都從"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詩里感受到草原景色,嚮往不已。

但是這句詩有誇張成分,是想像之詞。真到草原去,是看不到這樣的景色的。我曾四下內蒙,到過呼倫貝爾草原,達茂旗的草原,伊克昭盟的草原,還到過新疆的唐巴拉牧場,都不曾見過"風吹草低見牛羊"。張家口壩上沽源的草原的草,倒是比較高,但也藏不住牛羊。論好看,要數沽源的草原好看。草很整齊,葉細長,好像梳過一樣,風吹過,起伏搖擺如碧浪。這種草是什麼草?問之當地人,說是"鹼草",我懷疑這可能是"草菅人命"的"菅"。"鹼草"的營養價值不是很高。

營養價值高的牧草有阿格頭子、灰背青。

陪同我們的老曹唱他的爬山調:

阿格頭子灰背青,

四十五天到新城。

他說灰背青,葉子青綠而背面是灰色的。"阿格頭子"是蒙古話。他拔起兩把草叫我們看,且問一個牧民:

"這是阿格頭子嗎?"

"阿格!阿格!"

這兩種草都不高,也就三四寸,幾乎是貼地而長。葉片肥厚而多汁。

"阿格頭子灰背青,四十五天到新城。"老曹年輕時拉過駱駝,從呼和浩特馱貨到新疆新城,一趟得走四十五天。那麼來回就得三個月。在多見牛羊少見人的大草原上,拉著駱駝一步一步地走,這滋味真難以想像。

老曹是個有趣的人。他的生活知識非常豐富,大青山的葯材、草原上的草,他沒有不認識的。他知道很多故事,很會說故事。單是狼,他就能說一整天。都是實在經驗過的,並非道聽途說。狼怎樣逗小羊玩,小羊高了興,跳起來,過了圈羊的荊笆,狼一口就把小羊叼走了;狼會出痘,老狼把出痘子的小狼用沙埋起來,只露出幾個小腦袋;有-個小號兵掏了三隻小狼羔子,帶著走,母狼每晚上跟著部隊,哭,後來怕暴露部隊目標,隊長說服小號兵把小狼放了……老曹好說,能吃,善飲,喜交遊。他在大青山打過游擊,山裡的堡壘戶都跟他很熟,我們的吉普車上下山,他常在路口叫司機停-下,找熟人聊兩句,幫他們買拖拉機,解決孩子入學……。我們後來拜訪了布赫同志,提起老曹,布赫同志說:"他是個紅火人。""紅火人"這樣的說法,我在別處沒有聽見過。但是用之於老曹身上,很合適。

老曹後來在呼市負責林業工作。他曾到大興安嶺調查,購買樹種,吃過犴鼻子(他說犴鼻子黏性極大,吃下一塊,上下牙粘在一起,得使勁張嘴,才能張開。他做了一個當時使勁張嘴的樣子,很滑稽)、飛龍。他負責林業時,主要的業績是在大青山山腳至市中心的大路兩側種了楊樹,長得很整齊健旺。但是他最喜愛的是紫穗槐,是個紫穗槐迷,到處宣傳紫穗槐的好處。

"文化大革命",內蒙大搞"內人黨"問題,手段極其野蠻殘酷,是全國少有的重災區。老曹在劫難逃。他被捆押吊打,打斷了踝骨。後經打了石膏,幸未致殘,但是走起路來一拐-拐的。他還是那麼"紅火",健談豪飲。

老曹從小家貧,"成分"不高。他拉過駱駝,吃過很多苦。他在大青山打過游擊,無歷史問題,為什麼要整他,要打斷他的踝骨?為什麼?

阿格頭子灰背青,

四十五天到新城。

花和金魚

從東珠市口經三里河、河舶廠,過馬路一直往東,是一條橫街。這是北京的一條老街了。也說不上有什麼特點,只是有那麼一種老北京的味兒。有些店鋪是別的街上沒有的。有一個每天賣豆汁兒的攤子,賣焦圈兒、馬蹄燒餅,水疙瘩絲切得細得像頭發。這一帶的居民好像特別愛喝豆汁兒,每天晌午,有一個人推車來賣,車上擱一個可容一擔水的木桶,木桶里有多半桶豆汁兒。也不吆喝,到時候就來了,老太太們准備好了壇壇罐罐等著。馬路東有一家賣鞭哨、皮條、綱繩等等騾車馬車上用的各種配件。北京現在大車少了,來買的多是河北人。看了店堂里掛著的挺老長的白色的皮條、兩股堅挺的竹子擰成的鞭哨,叫人有點說不出來的感動。有一家鋪子在一個高台階上,門外有一塊小匾,寫著"惜陰齋"。這是賣什麼的呢?我特意上了台階走進去看了看:是專賣老式木殼自鳴鍾、懷表的,兼營擦洗鍾表油泥,修配發條、油絲。"惜陰"用之於鍾錶店,挺有意思,不知是哪位一方名士給寫的匾。有一個茶葉店,也有一塊匾:"今雨茶莊"(好幾個人問過我這是什麼意思)。其實這是一家夫妻店,什麼"茶莊"!

兩口子,有五十好幾了,經營了這么個"茶莊"。他們每天的生活極其清簡。大媽早起擻爐子、生火、坐水、出去買菜。老爺子掃地,擦拭櫃台,端正盆花金魚。老兩口都愛養花、養魚。魚是龍睛,兩條大紅的,兩條藍的(他們不愛什麼紅帽子、絨球……)。魚缸不大,飄著笮草。花四季更換。夏天,茉莉、珠蘭(熟人來買茶葉,掌櫃的會摘幾朵鮮茉莉花或-小串珠蘭和茶葉包在一起);秋天,九花(老北京人管菊花叫"九花");冬天,水仙、天竺果。我買茶葉都到"今雨茶莊"買,近。我住河舶廠,出胡同口就是。我每次買茶葉,總愛跟掌櫃的聊聊,看看他的花。花並不名貴,但養得很有精神。他說:"我不瞧戲,不看電影,就是這點愛好。"

我打成了"右派",就離開了河舶廠。過了十幾年,偶爾到三里河去,想看"今雨茶莊"還在不在,沒找到。問問老住戶,說:"早沒有了!"--"茶葉店掌櫃的呢?"--"死了!叫紅衛兵打死了!"--"干嗎打他?"--"說他是小業主;養花養魚是'四舊'。老伴沒幾天也死了,嚇死的!--這他媽的'文化大革命'!這叫什麼事兒!"

1996年10月28日
先引其一篇,汪曾祺的散文創作內容大致可按記人事,寫風景,談文化,述掌故,兼 及草木蟲魚,瓜果食物,聊作小考

2. 汪曾祺散文豆腐閱讀答案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鏡子更透徹,一切美好與醜陋都清晰可見,從沒有修飾加工過的另類之美.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現,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無不反映著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其實這種思想也是歷史鑄就的,在他面前無可挑剔也無可批評.一切似乎是順其自然而形成的,卻又充滿曲折,當一切都流向正確的方向時,我們只能繼續優良的,而盡力避免「逆流」與「迷路」,對於某些精華的片斷有也只能留念.
離我們不遠,剛逝去的這些片段中也必有這一幕——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處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廣博的世界.在近代中國,中華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統治而達到頂峰,也因清政府對外的無能而使其倍受凌辱,是封建的大高院還是手工業商業的集聚地都將在那些瞬間被決定.也許民族的大雜居將人們的建築習慣推向歷史高峰,於是封建的高牆與市民的精細結合,迷信的方位與理性的情感結合,綱紀的秩序戶與情感的交流結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條,又不失鄰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間.「胡同」的名字更體現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層層束縛下的掙扎,一片受污穢感染卻自由活潑的天地.對一座城市來說,「胡同」又完全像是靜脈,不必是主動脈或大靜脈,僅僅毛細血管也可以決定其生死.當時的中國人民又何止是受夾板氣,封建統治者禁錮其思想,束縛其行動,又剝削其血肉;帝國主義的到來並沒改變什麼,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統治,哪有洋大爺不都得躺著,手工藝品賣不出去又能怎樣,幹完活之後沒被餓死不就萬幸了嗎?這不算什麼,我們可以「忍」但「忍」一時不代表會忍一世.薄進而少出,沒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還 追求什麼別的,一個「忍」字背後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極的背後有多少反抗,說出這個字需要承擔多大的無奈?但這還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將「忍」忍到底誤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暫時一「忍」中華民族的氣節還在心底,於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歷史風雲變幻轉瞬即逝,而我們後人除了懷念當時的經典外,更應當借鑒其精神,追究缺點是必須的,體諒情懷同樣必不可少.總之,歷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組成的,人的歷史終究在於人.
天地萬物,千變萬化,各具形態,但是,構成萬物的元素並不多,就只有元素周期表上的那幾十種.同樣,文章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是,表達方式也就那麼幾種,有敘事、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等五種.這五種表達方式,在不同的作家筆下,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就呈現出各自獨特的文體形態,表現出作家鮮明的個性特徵.汪曾祺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以心靈為熔爐,把幾種表達方式運用得靈活,剪裁得得體,熔鑄出他的散文的獨特的文體形態,那就是,以說明為框架,以敘事為填充,以抒情為筆調,三者和諧統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高中語文第一冊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這篇散文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說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系,「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後分說,先說胡同,說到胡同的取名來源,胡同的大小和數量,胡同功能和環境;再說文化,總說胡同文化的性質,「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著說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最後,說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展趨勢,「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就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顯然,這是一種說明性的結構形態.
這樣的結構並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敘事為填充.比如,為了說明北京城方正的特點,你看他怎樣說,「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著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說『你往南邊去一點』」.作者就這樣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使你對北京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換一種方法,用常見的九種說明方法的任何一種來介紹,效果會這樣?再比如,為了說明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作者就講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館》里的王利發的一句經典的話,略寫;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說《八月驕陽》里的一段對話,詳寫;一件是對一個小夥子打了一個小姑娘一個嘴巴,他和兩個老北京的不同態度,詳寫.在作者筆下,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恰到好處的說明了胡同文化的精義.所以,汪曾祺筆下的敘事,不同於說明文中的舉例子,而是極富文學意味.
更為出奇的是,作者在敘事時,帶有濃厚的抒情筆調.比如,「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這是直接抒情.「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描寫胡同的衰敗景象,透露出極其傷感的情緒.文末一句「再見吧,胡同.」,留戀、傷感和無奈之情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說.
從《胡同文化》就可以具體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體形態之美,之奇.打個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畫,那麼,說明就是畫的線條,敘事就是填充在線條之內的顏料,抒情就是畫面呈現出的光澤和色調.
補充說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選集》(灕江出版社)里,汪曾祺自選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報》等文章就具有這樣的特點.汪曾祺在這部集子的《自序》里說:「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讀著汪曾祺的這些散文,確實感到普普通通的幾種表達方式在他手裡已經運用得極其嫻熟老到,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於是,他的散文就表現出和諧之美,自然之至,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3. 《茶干》中,汪曾祺的語言講究平淡有味,請在文中找出一句並簡要分析

句子】:連老闆也要看著小徒弟把雞拎到後面廊子上,還撒了一把回酒糟喂喂。這些雞的腳爪答雖被捆著,還是卧在地上高高興興地啄食,一直吃到有點醉醺醺的,就閉起眼睛來睡覺。

【評析】:這一句,從側面表現了連老闆的為人和氣,連寄存的雞都要好好對待。將雞擬人化來寫,「高高興興」「醉醺醺」也從側面表現了連老闆家的酒釀得好。雖然沒有什麼修辭,但平實的言辭顯得更朴實,更能生動的刻畫人物。

4. 故鄉的食物汪曾祺賞析

《故鄉的食物》
——《鹹菜茨菰湯》有感
手托著頭痴痴獃獃的看著別人匆忙地寫著,一是給我犯了難。趕忙拿出一本書匆匆讀起,希望上天能給予我最多的靈感。
打開書無意間翻到這篇文章,好奇心驅使我走進汪曾祺「鹹菜茨菰湯」的世界。讀完文章,我似乎有點懂得作者內心的深處。曾經對鹹菜茨菰湯沒有食慾,甚至有點討厭,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到下雪天我們家就喝鹹菜湯,直到前幾年到老師家拜年,師母為我做的一盤茨菰炒肉片。也許是久違了,對茨菰湯又增加了感情,再到春節前後買來吃。
其實作者三四十年沒有吃到茨菰,並不想。現在再買來吃也不是覺得它好吃,也並非想吃,想的只是茨菰的「味」。這味不是茨菰本身的味道,而是懷念以前下雪吃茨菰的感覺,這感覺令它回味與難忘。茨菰湯陪同它度過兒時的荒災,是唯一可以陪他度過童年的食物。現在日子過得好了,也不經常吃這茨菰湯,偶爾吃一次也就有了種說不出的感覺。
最後作者的願望也很簡單。它想念家鄉的雪,很想喝一碗鹹菜茨菰湯。寫到這兒,我內心深處那根最柔軟、最脆弱的思鄉弦也有所觸動。停下筆,看著教室外面黑漆漆的一片,仔細看還能看見一兩顆不算太亮的星星好一輪還算明亮的月亮。聽姐姐說,當自己一個人在外地覺得孤單想家時,看看月亮,把自己想與家人講的話告訴月亮,它會幫你轉達給親人。但

5. 汪曾祺的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賞析還有佳段

受 戒

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
他是十三歲來的。
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庄。趙,是因為莊上大都姓趙。叫做莊,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這里兩三家,那裡兩三家。一出門,遠遠可以看到,走起來得走一會,因為沒有大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田埂。庵,是因為有一個庵。庵叫苦提庵,可是大家叫訛了,叫成荸薺庵。連庵里的和尚也這樣叫。"寶剎何處?"--"荸薺庵。"庵本來是住尼姑的。"和尚廟"、"尼姑庵"嘛。可是荸薺庵住的是和尚。也許因為荸薺庵不大,大者為廟,小者為庵。
明海在家叫小明子。他是從小就確定要出家的。他的家鄉不叫"出家",叫"當和尚"。他的家鄉出和尚。就像有的地方出劁豬的,有的地方出織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彈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畫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鄉出和尚。人家弟兄多,就派一個出去當和尚。當和尚也要通過關系,也有幫。這地方的和尚有的走得很遠。有到杭州靈隱寺的、上海靜安寺的、鎮江金山寺的、揚州天寧寺的。一般的就在本縣的寺廟。明海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夠種的了。他是老四。他七歲那年,他當和尚的舅舅回家,他爹、他娘就和舅舅商議,決定叫他當和尚。他當時在旁邊,覺得這實在是在情在理,沒有理由反對。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里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拜梁皇懺,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鍾磬,三要聰明記性好。他舅舅給他相了相面,叫他前走幾步,後走幾步,又叫他喊了一聲趕牛打場的號子:"格當*N--",說是"明子准能當個好和尚,我包了!"要當和尚,得下點本,--念幾年書。哪有不認字的和尚呢!於是明子就開蒙入學,讀了《三字經》、《百家姓》、《四言雜字》、《幼學瓊林》、《上論、下論》、《上孟、下孟》,每天還寫一張仿。村裡都誇他字寫得好,很黑。
舅舅按照約定的日期又回了家,帶了一件他自己穿的和尚領的短衫,叫明子娘改小一點,給明子穿上。明子穿了這件和尚短衫,下身還是在家穿的紫花褲子,赤腳穿了一雙新布鞋,跟他爹、他娘磕了一個頭,就隨舅舅走了。
他上學時起了個學名,叫明海。舅舅說,不用改了。於是"明海"就從學名變成了法名。
過了一個湖。好大一個湖!穿過一個縣城。縣城真熱鬧:官鹽店,稅務局,肉鋪里掛著成邊的豬,一個驢子在磨芝麻,滿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布店,賣茉莉粉、梳頭油的什麼齋,賣絨花的,賣絲線的,打把式賣膏葯的,吹糖人的,耍蛇的,……他什麼都想看看。舅舅一勁地推他:"快走!快走!"
到了一個河邊,有一隻船在等著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著一個跟明子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艙里,船就開了。明子聽見有人跟他說話,是那個女孩子。
"是你要到荸薺庵當和尚嗎?"
明子點點頭。
"當和尚要燒戒疤嘔!你不怕?"
明子不知道怎麼回答,就含含糊糊地搖了搖頭。
"你叫什麼?"
"明海。"
"在家的時候?"
"叫明子。"
"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著荸薺庵。--給你!"
小英子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
大伯一槳一槳地劃著,只聽見船槳撥水的聲音:"嘩--許!嘩--許!"

6. 汪曾祺散文《故鄉的元宵》賞析

一、賞析如下:

1、《故鄉的元宵》是汪曾祺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中描繪了故鄉元宵節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民間節日活動,為我們營造出其樂融融的節日氛圍,從中可以體會到汪曾祺散文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歡樂的氣息,展現了鄉間的自然與純美。

2、從作品中不難看出一個長期漂泊異鄉的遊子對鄉土文化的懷戀,以及對故鄉的愛,同時也感受到他對年之過去的惋惜,快樂的日子雖有,可總是很短暫的,我們要享受那幸福時光,但也要學會珍惜,不要讓自己的人生留下遺憾。本篇文章詳略得當,教學時別有一番情趣,耐人尋味。

(參考資料:網路:汪曾祺,中國新聞周刊:故鄉的元宵)

7. 汪曾祺作品集句子賞析

汪曾祺的散文抄寫風俗,談文化襲,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蟈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蛐子(蟈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里絡滿了蜘蛛網,很黏。瞅准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的翅膀就被粘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歷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8. 釣人的孩子 賞析 汪曾祺

《釣人的孩子》出自汪曾祺,講述了抗日時期昆明一個惡作劇孩子,用帶線頭錢幣捉弄路人的小段子。文章中,用到了「滿臉是狡猾的笑容」、「小魔鬼」語言刻畫胖孩子,其意在文章最後指出對這孩子將來成長的擔憂 。 但我認為大師「苦心經營的隨便」在此文主旨中,斷然不能錯過兩點來讀: 1, 大師的寫作風格,他曾自述「在文風上,我是更有意識地寫得平淡的。但我不能一味地平淡。…我願意把平淡和奇崛結合起來。…奇,往往就有點洋。但是,我追求的是和諧。我希望寄奇崛於平淡,納外來於傳統,能把它們揉在一起。」大師是將自己創作思路與技巧風格大體上來講,簡單來說,就是「素雅」兩字,然後用「奇」調味。此篇《釣人的孩子》「簡簡幾筆,神韻全出」將那會兒的人物、生活狀態、甚至飲食皆勾勒而出,這滿臉狡猾笑容的小魔鬼便是在這種特別的「平淡」行文中的「奇」人,在全文中有了靈性,畫龍點睛。 2, 大師曾說: 「我的小說多寫故人往事,所反映的是一個已經消逝或正在消逝的時代。」 《釣人的孩子》此篇題為孩子,卻細致地記錄當時濃烈生活氣息。讀大師的文章似乎喚醒我們心中那段塵封已久,快要遺忘的記憶。

9. 汪曾祺五味鑒賞

一直很喜歡飲食的文化,買過好幾本關於吃的書。汪老落筆,平淡處見收放。最早讀汪老的文內章是容《胡同文化》,選在高中課本里。後來讀到《受戒》,為之絕倒。那種清新朴實唯美淡婉除了汪曾祺,更有誰呢?

汪曾祺師從沈從文,受老師的影響很大。但若沈從文的文章是山間的虎耳草,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帶有水鄉氣的菱荇,自有一種淡淡的清香。

《葵.薤》,《十五從軍行》我也讀過,並未悟出其中單葵就有大學問。「采葵持作羹」,葵就是冬莧菜,在四川、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有。在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則列為蔬菜第一品。

葵原來在中國古代一度是最重要的蔬菜,《詩經》有「七月烹葵及菽」。後魏《齊民要術》以《種葵》為蔬菜第一篇。

據汪老說葵的味道與木耳菜相似:滑的。木耳菜稱落葵,葵的一種。在食堂吃了幾次,都難以下咽,有一種類似茼蒿的野菜的味道。

「薤」原來就是「藠頭」的葉子,「藠頭」小時候吃過幾次,那時覺得極像蒜,現在發現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室友室西安人,聽說吃羊肉泡饃要就著糖蒜,和腌藠頭的方法相似。

薤葉極細,故漢樂府有輓歌寫道「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還落復,人死一去何時歸」,悲惋至極!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