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酹月亭賞析

酹月亭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8 00:09:35

1. 詩歌鑒賞中用典的作用

嫌疑詩歌鑒賞中用典的作用,你需要看一下屬於哪方面的濕度才能定奪

2. 感受民俗的情趣的詩詞

誦讀節日詩詞,感受民俗之美
——淺談「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的
價值取向與教學設計

摘 要:我們開發「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精心進行教學設計,用以指導學生誦讀和欣賞,從中感受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理解節日習俗的文化內涵,認識傳統節日承載的優秀民族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意義。
關鍵詞:節日詩詞 傳統民俗文化 教學設計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從遠古走來,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盡管形式不同、主題各異,但無不凝聚著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生生不息、代代相續的傳承中歷久彌新,熠熠生輝,成為炎黃子孫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文化記憶和文化符號。
傳統節日習俗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寄託著整個民族對生活的美好願望與憧憬。在萬民同歡、雅俗共賞的節慶活動里,歷代多少騷人雅士用自己的生花妙筆,為一個個節日譜寫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詞佳作,描繪出一幅幅鮮明生動、令人陶醉的節俗風情畫卷,也讓優雅的詩詞歌賦與美好的節日風俗結下了千古不解之緣。
中國傳統節日詩詞與其吟詠的傳統節日一起,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財富,蘊涵著豐富的教育價值,值得我們挖掘和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各種法定節日、傳統節日等有特殊意義的重要日子,都蘊藏著寶貴的思想道德教育資源。利用傳統節日,開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實踐活動,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的有效途徑,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洋節」的沖擊,許多青少年對於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已表現出嚴重的隔膜和無知。加強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利用傳統節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守護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的文化自覺,在當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學校是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培育偉大民族精神的重要陣地,對此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012年,我校被吸收為國家級課題《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實踐研究》的實驗學校,承擔了《經典誦讀進校園》子課題。在開展課題研究中,我們開發了「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指導學生誦讀和欣賞優秀的傳統節日詩詞,感受豐富多彩的節日習俗,理解節日習俗的文化內涵,認識傳統節日承載的優秀民族文化在當代的傳承意義。我們把誦讀節日詩詞,感受民俗之美,傳承民族文化作為校本課程的核心目標。我們以生動活潑的教學設計和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充分展現古典詩詞、節日習俗和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在節日的喜慶氛圍中,學生們聲情並茂的誦讀一首首古詩詞,陶醉在詩詞的優美意境里,體味著節俗的獨特情趣,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淺吟低唱、耳濡目染中植根於心靈里,融化於血脈中……
我國的傳統節日數量很多,宛如一幅豐富而浪漫的歷史文化長卷,令人陶醉。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分七個專題,按照時序對應七個節日,實施教學合計七個課時。每個專題圍繞節日習俗與文化內涵的主題,開發課程資源,進行教學設計,讓傳統節日文化教育走進課堂,形成課程,適於教學。
「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能否有效達成課程目標,取得良好教學效果,教學設計是關鍵。我們從精選經典詩詞、活用音像製品、整合教材資源、凸顯地方特色、注重學生參與、拓展閱讀視野等方面來保證教學設計的質量。
精選經典詩詞。傳統節日多彩的風俗禮儀,深厚的人文底蘊,最能觸發了詩人們無限的詩情。節日詩詞佳作迭出,燦若繁星。每個節日專題,我們精選二至四首富有代表性的詩詞佳作,從不同的角度展現傳統節日多彩的風情畫卷。所選詩詞短小精悍、清新曉暢,易於初中學生理解和誦讀。例如,《古詩詞中的春節》專題,選擇了蔣士銓《歲暮到家》、高適《除夜作》、蘇軾《守歲》、王安石《元日》四首古詩詞,從回家團聚、異鄉思親、除夕感懷、新春祈福幾個方面,揭示了春節辭舊迎新、祝福祈願,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的風俗文化。
活用音像製品。「夕陽芳草尋常物,解用都為絕妙詞。」教學設計要有活用資源的意識。針對初中生的興趣特點,「傳統節日詩詞誦讀」的教學設計要力避單調的文字講解,而應充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介紹節日知識時,我們大都採用了一些時長三分鍾左右的視頻,信息量大,直觀生動。賞析詩詞作品,若有名師講解視頻,我們也根據需要剪輯引用。學生誦讀,我們就配樂營造氛圍,如誦讀春節詩詞,配的是《春節序曲》;誦讀重陽節詩詞,配的是《秋日私語》。在《古詩詞中的中秋節》專題中,我們選用歌曲《中國的月亮》來導入;在《古詩詞中的元宵節》專題中,我們選用黃梅戲《夫妻觀燈》來展現元宵節賞燈的習俗。這些設計,極大的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整合教材資源。初中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含有節日習俗的文學作品,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中元旦吃福橘的片段,體現了新年祈願祝福的習俗;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更是端午習俗大全;晏殊的《破陣子(燕子來時新社)》中有「疑怪昨宵春夢好,原是今朝鬥草贏」的詩句,記錄了清明節鬥百草的習俗……還有詩詞作品本來就屬於節日詩詞,如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我們就直接將其作為誦讀的作品,但不是對語文閱讀教學的重復,而是從節俗文化的角度進行新的解讀。總之,我們把教材資源整合到「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中,讓學生有一種「他鄉遇故知」一般的親切,更加豐富了對節俗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凸顯鄉土特色。傳統節日固然是普天共慶,萬民同樂,但也帶有鮮明地域特色,展現不同的風俗人情。節俗文化與鄉土文化交融在一起,體現了傳統節日強大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我們在「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中,有意識地挖掘鄉土資源,突出節俗文化的鄉土特色。例如,在講解端午節插艾草的習俗時,引入對「蘄春四寶」之一「蘄艾」的介紹;在講解重陽節飲菊花酒習俗時,我們穿插了「中國菊花之鄉」麻城自古就有釀菊花酒的歷史,還鏈接了蘇軾謫居黃州時創作的《南鄉子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一詞;我們在講解中秋節賞月的習俗,我們展示了黃州古跡「月波樓」、「酹月亭」圖片……這些鄉土元素在教學中的運用,讓學生更加感受到傳統節日的親和力,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和自豪感。
注重學生參與。有效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我們在「傳統節日詩詞誦讀」的教學設計中,安排了學生參與的環節,搭建了學生互動的平台。除了一般性的思考和回答問題,我們還安排了一些體驗性和探究性活動。例如在誦讀賞析王安石《元日》一詩時,安排了一個貼春聯的體驗性活動,讓學生學會區分春聯的上聯、下聯和橫幅及其在大門上正確的粘貼位置,並從春聯的內容中真切地感受春節祈願祝福的習俗文化。在《古詩詞中的中秋節》和《古詩詞中的重陽節》兩個專題中,分別設計了古詩詞中「月」、「菊」意象文化內涵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從大量的詠月、詠菊的名篇佳句中感受中國人愛月、愛菊的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使課程的文化底蘊更加豐厚。
拓展閱讀視野。為了豐富學生對傳統節日習俗的了解和認識,我們在每個專題中還鏈接了一些名篇佳作供學生自讀,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除了古詩詞,我們重點選入了現當代的名家名作,如節自沈從文代表作《邊城》的《端午日》,鄉土作家劉紹棠的散文《本命年的回想》,台灣作家子敏的散文《中國的月亮》等。有的是補充一些知識性閱讀材料,如《重陽節的傳說》、《古典詩詞中的清明踏青風俗》、《四大名著里那些元宵節》等。這些選文或者文質兼美,耐人尋味;或者旁徵博引,長人見聞;或者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學生在自讀中重溫節日的那些溫馨的節日風俗,進一步喚醒親近和熱愛傳統節日、捍衛和弘揚傳統文化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節日詩詞是古典詩歌園地的一枝奇葩,它植根於民族傳統文化的沃壤,風姿綽約,芳馨醉人。它所承載的傳統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張揚著中華民族精神,昭示著中華民族之魂,是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傳統節日詩詞誦讀」校本課程對此作了有益的嘗試。我們希望藉此課程,讓青少年學生在經典詩詞的琅琅誦讀聲中,加強人文素養,提高審美能力,認同、虔敬和傳承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

3. 《酹月》閱讀答案

北宋 文學家書畫家 東坡居士 蘇洵 蘇轍 瓊: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宮殿,仙界樓台。也形容富麗堂皇的建築物。 只能和自己孤單寂寞的身影相為伴。 但與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長壽,雖遠隔千里,卻可以共賞同一輪皎潔的明月。 弟弟蘇洵 用以表達對親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願。只願互相思念的人能夠天長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過月光來傳遞思念。 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明月 思親

4. 蘇軾詩詞鑒賞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專「蘇東坡」。北宋著名文學家屬、書畫家、詩人,豪放派詞人代表。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5. 蘇軾詩詞文鑒賞

」念奴嬌·赤壁懷古 ·
蘇東坡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賞析】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起筆頗有氣勢,從長江著筆,巨大的空間;千古風流人物,廣闊的歷史時空,無數的英雄豪傑;將此二者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極為遼闊悠久的時空背景;浪淘盡,歷史長河的沖刷。是悲哀,也是一種通脫,通古今而觀之的氣度。

「故壘西邊,人道是周郎赤壁」:如果說前邊是一個氣勢非凡的大場景,那麼,此時出現的則是一個細致精確的小場景,作為三國古戰場的赤壁究竟在何處,歷來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蘇東坡所寫之赤壁與歷史上赤壁之戰的赤壁絕非一處,對此,東坡有自知之明,因此在此處點出「周郎赤壁」在西。此句在文中作用極大,既拍合詞題,又為下闕緬懷周公瑾預伏一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集中寫出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色: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總束上文,帶起下片。前文為我們描繪的精彩畫卷不由不使人發出「江山如畫」的贊嘆;錦綉河山,地傑人靈,如畫江山必生光耀千古的英雄豪傑,三國時候正是英雄雲涌、奇才輩出的年代: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周公瑾……

上片立足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作鋪墊。

「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在三國這個歷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風雲際會,而最令東坡嚮往的是周瑜,以「遙想」領起五句集中寫青年帥才周公瑾,既然是作者的嚮往,必然要挑選最能表現人物的素材。史載,建安三年,孫策親迎二十四歲的周瑜,授予「建威中郎將」的官職,並同他一起攻取皖城。周瑜取小喬,正在皖城戰役勝利之時,而後十年他才指揮了赤壁之戰。此處把十年間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這一細節,以美人襯英雄,(西施、范蠡泛舟湖上)接下來從容貌儀態上寫周瑜儒將風流姿態,大敵當前,談笑自若,指揮鎮定,強敵瞬間瓦解。

「故國神遊……華發」:這里邊有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同黑暗的政治現實和橫遭貶謫的坎坷處境大相抵牾,思緒深沉、感慨頓生,仕途蹭蹬、壯懷莫酬,詞人自感蒼老,同年方氣盛卓有建樹的周公瑾恰成對照。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歷史現實交相震撼,詞人於天地之中頓生達悟,既然人生如夢,何不放懷一笑,馳騁於山林、江河、清風、明月之中,灑脫情懷於此略見一般。(坡仙)

本詞極雄麗之至,大起大落,橫絕今古。既認知人生如夢,又極寫人生之輝煌,使人難辨其究竟消極還是積極,人生功業雖輝煌而終歸於夢,但縱使如夢畢竟曾經輝煌,也許如夢的輝煌人生更值得珍惜,更惹人嚮往。古往與今來,哲理與人生,在雄長豪宕壯麗恢弘之中,隱然一種低徊婉轉深隱幽微的情思綿綿不盡。

章法:上闕:高起然後低徊,平穩過渡後激昂慷慨至極,雄風浩盪,熱烈奔放;下闕:抖筆盪開,長音裊裊,漸緊漸烈,沉鬱過後,復歸於沉靜,曠遠。

音韻:入聲韻,短促有力。詩歌是韻文,講究節奏之美。《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仙境出現時由原來的七字句換為四字句,使意外、突變更強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訴不盡苦雨凄風帶怨長,這雄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慷慨雄渾,激烈悲壯。

【原文】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高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題西林壁
【題解】
選自《東坡七集》。作者元豐七年(1084)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今在河南臨汝)團練副使,道中游廬山西林寺,因題壁留詩。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題解】
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春天杭州西湖上。作者以絕世的天才,宦遊物華天寶的杭州,為名山勝水所陶醉,揮筆寫下了許多描繪湖山美景的佳作。此詩是他杭州風景詩中傳誦最廣的絕唱之一。
【原文】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和子由澠池懷舊
【題解】
見《東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陝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然後返回京城開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難遣,寫了首《懷澠池寄於瞻兄》寄贈。此詩為作者的和詩。
【原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今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
【題解】
詩作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時蘇軾任杭州通判。原共五首,此第一首。望湖樓,五代時吳越王錢氏所建,又名看經樓、先德樓,在西湖邊。
【原文】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汲江煎茶
【題解】
《汲江煎茶》一詩中,作者蘇軾取材描寫了如何汲水、煎茶以及其他飲茶的日常生活瑣事,寫得詩意盎然,引人入境。
【原文】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題解】
選自《東坡先生全集》。章質夫作《水龍吟》楊花詞,蘇依韻和作此詞。全篇層層鋪敘,句句都是寄託之筆,且把楊花、思婦、「我」,這三種本來毫不相乾的形象加工錘煉成一個三位一體的全新的藝術形象。
【原文】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醋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繞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調歌頭
【題解】
見《東坡先生全集》,題為「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此詞中作者田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自人及月,從古至今,表達了其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願。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念奴嬌•赤壁懷古
【題解】
選自《東坡樂府》。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因有名的「烏台詩案」被捕下獄,經多方營救,最後貶至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至十月間,他兩次游歷黃州城西的赤壁(赤鼻磯),三詠赤壁,先後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三篇不朽的絕作。
【原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西江月(並序)
【題解】
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當時蘇軾被貶放黃州,一場大病初癒,正值景色宜人、春意盎然的時節,與友人同游蘄水清泉寺,頓覺精神格外爽朗。於是便用生花妙筆,以明朗的色彩,描繪出秀麗無比的暮春景色,充滿春春活力。
【原文】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春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住上。

照野(左氵右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眼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敧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臨江仙•夜歸臨皋
【題解】
選自《東波先生全集》。該詞題為「夜歸臨皋」。全詞所敘作者蘇軾夜飲東坡雪堂、醉歸臨皋亭寓所之事,抒發了作者意欲獲得自由的情懷。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定風波
【題解】
見《東坡先生全集》。此詞寫作者在風雨中吟嘯徐行從容自如的神態,反映其坦盪的胸襟及開朗的情緒,並隱含了其對待貶謫生活的態度。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賀新郎
【題解】
選自《東坡先生全集》。此詞系作者借美人遲暮寄託傷時感世、懷才不遇之情。全詞採用比興、襯映和烘雲托月的手法,寫得儲蓄、蘊藉,耐人尋味。
【原文】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扉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綉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苦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江城子•密州出獵
【題解】
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作者蘇軾借出獵一事抒發了愛國豪情,表達了他熱望得到朝廷重用、為國效力以急切願望。
【原文】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題解】
此詞見《東坡先生全集》,作者以虛實相襯的手法寫出自己對去世十年的妻子正弗既真摯濃烈,又曲折多變的思念之情。乙卯,熙寧八年(1075),蘇軾時為密州(今山東省渚城縣)知州。
【原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蝶戀花
【題解】
此詞選自《東坡先生全集》。題為「春景」。該詞通過描寫遠方的晚春景色,感嘆春光易逝,佳人難見的情懷,曲折地表達了作者被貶謫時的復雜心情。
【原文】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浣溪沙
【題解】
自《東坡樂府》。此詞作於徐州,原作一組共五首,題下有小序雲:「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這五首詞都是寫農村的風土人情,宛若五幅農村風俗畫,生動自然,淺近貼切。
【原文】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6. 四大名亭的評析

文中人物雖不多,但形象各異。煮酒的童子默默無聲,顯然已深諳自己主人的性情與志趣,早就見怪不怪,甚至很可能已經受到了一些感染和熏陶。舟子則直人快語,過慣了凡夫俗子的現實生活,他整日的操心勞力可能就只是為了自己或者一家人的柴米油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根本沒有那份閑情逸致,所以他對這些「怪異」的行為是百思不得其解。張岱與金陵客在生活態度和審美追求方面雖可謂志同道合,但在性格氣質方面卻有一些差異。金陵客賞雪,是二人結伴同行,而且還帶上了好酒,談詩論文的同時,「一樽還酹江雪」,何等灑脫快樂、曠達豪放!足見此二人胸襟開闊、心情開朗,與其說是來賞雪,不如說是來享受自然,享受生活,享受那種無拘無礙的君子之交。意外地見到「我」這個不速之客,他們是「大喜」、強邀,熱情爽朗,坦盪真誠。他們對「我」一見如故,完全接納,是一種很容易與人溝通的性格類型。相形之下,張岱雖然表現出了一種值得稱道的風雅不俗的情懷,但也流露出了他的清高自傲、我行我素,缺少一點海納百川的胸懷。你看,別人盛情相邀,他卻「強飲三大白而別」,這個「而」字,表前後兩個動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馬上作別,似有些敷衍之意。臨行才想起問人姓氏,並不久留,轉身而去。個性倒也鮮明,只可惜不易接近,令人費解——難道張岱是一個孤僻的人嗎?抑或是在他的眼中,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
只要多加了解,我們就會發現年少時的張岱其實是個十分喜愛熱鬧繁華的人,他原是一個大家子弟,一直過著富貴豪華的生活。他在他的《自為墓誌銘》中這樣寫道:「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明亡以後,他才「避跡山居」。明亡之時,張岱「年至五十」,所謂「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陶庵夢憶》自序),痴人說夢,遂有《陶庵夢憶》,內中皆為憶舊之文,可謂對他過去繁華生活的片斷記錄,心緒是頗多感慨,但著眼處盡是人世的美好、故國鄉土的可愛,洋溢著人生情趣,抒寫著率真性靈。崇禎五年於湖心亭看雪的張岱三十又五,那時的他生活經歷、思想情感都已非常豐富。他知識廣博,著述浩繁,愛好享樂,又怎會是孤僻之人?
那麼,是他認為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嗎?
應該也不是。這是一篇小品文,小品盛行於晚明,標示著明朝萬曆以後文學趣味的變遷,也是明代文學的一大特色。大抵言之,「居廟堂之高則憂其君,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情懷與抱負,是小品文所極力要擺脫的。是以,小品文所留心與描寫的風景,是一個藝術與美感的世界。明代小品所代表的美感趣味,就是要擺脫古文以「政治」作為人生唯一追求指標的立場,而強調以「藝術」來經營生活的可能。即換一個角度看世界的態度,指出政治不是人唯一之寄託的美學要求。因此,「明月清風」式的生活就是明人崇尚的生活態度,而「人無癖不可交」、「只可與雅者言,難以為俗人道者哉」逐漸成為了明代士人的生活美學信仰。
盡管我們在讀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之時,無一例外地會想起柳宗元的《江雪》,然而細心體會就能發覺,柳宗元所追求的「境」雖與張岱並無二致——天地之間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人鳥絕跡,但二者所傳達的「情」卻是方圓殊趣。置身「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世界,「孤舟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形象顯得過於孤獨,過於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恰恰是由於詩人借山水來寄託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而張岱在大雪三日更定之時出行看雪,大概與古文人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一個性質的。如果說柳宗元是因失意於政治才「寄情」於山水,那麼張岱則是因「痴情」於山水而無意於政治。是故前者釣雪顯得孤寂凄苦,而後者賞雪倍覺灑脫愉悅。從這種意義上說,假如時空可以移植,讓張岱與柳宗元在湖心亭相遇,我們就有理由認為張岱是不會以柳宗元為知交的,因為他們骨子裡的志趣與追求是大相徑庭的。但是,從文中所敘來看,應該說金陵客那種清雅不俗的情懷與志趣已經和張岱達到了一種驚人的契合,若說張岱認為金陵客不配成為他的知己深交,實在沒有足夠的理由。
與金陵客偶遇對酌,作者的興致看來並不很高,筆者私下揣度,原因應當有三。概括而言,即「雅」、「狂」、「痴」三字。
一謂「雅」。「雅」者,免「俗」也。什麼叫「俗」?如美學家朱光潛所言:「這無非是像蛆鑽糞似地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張岱是個文人,更是一名雅士,曾自言「奪利爭名,甘居人後」,然而「觀場游戲」,卻無論如何都不肯「讓人先」的,甚至下棋賭博,都不懂得計較勝負,然而「啜茶嘗水」,卻「能辨澠、淄」。秉持這種性情志趣的人,總是不能為一般人所理解的,在人群中自然是落落寡合,對此,張岱倒也達觀:「自且不解,安望人解?」這種清雅不俗之人,天地之間能有幾個?故此,當他在「上下一白」的茫茫天地之間,與二位更早出行賞雪的雅客不期而遇之時,心中不禁暗自將他們引為知己,詢問之下方知他們原來也是客居於此,同在異鄉為異客,人生漂浮不定,萍水相逢,後會無期。可嘆知音難覓,一如鏡花水月,今日雖能偶得,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人生聚少散多,得而復失更加令人惆悵。如此想來,縱然有美酒助興,也難有熱烈的情緒。
二謂「狂」。張岱曾在其《金山夜戲》中自述少年「狂行」:崇禎二年中秋次日途經鎮江,日暮時分至北固山,因見「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為白」,遂「大驚喜」,半夜劃船至金山寺佛殿,「盛張燈火」而唱劇,「鑼鼓喧闐,一寺人皆起看。有老僧以手背摋眼翳,翕然張口,呵欠與笑嚏俱至。徐定睛,視為何許人,以何事何時至,皆不敢問。劇完,將曙,解纜過江。山僧至山腳,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驚吵眾人,嚇煞寺僧,世人不敢為,而竟敢為之,不但為之,且著文述之,且這種「狂行」在其文中比比皆是。正是出於這種「狂」意,他才會特地選擇大雪三日之後、黎明破曉之時,而且在他憑自己的主觀臆斷「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形下,才出門看雪的。此時的他可能有一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自負與自賞,萬萬沒有想到還會與人「狹路相逢」,並且不止一個,並且比自己來得更早,並且還不忘帶全了爐酒童子,還有那一派主人聲口的「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嘆,直攪得分辨不清誰才是看雪的正家了。這多少會讓張岱在意外的發現「吾道不孤」的欣慰之餘產生一點點挫折感和失落感,因而有些掃興。張岱的這種「狂」,在某種意義上凸顯了我國古代文人所謂的「清高」之氣,這種「清高」之氣,還須得我們拋卻今人世俗的眼光來欣賞方能諳此中三昧。
如張岱之行者,古人中並不鮮見。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是有才者的狂傲,劉禹錫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有德者的自許,唐人祖詠的《終南望餘雪》,是他在長安科舉應試所作,按規定應作成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排律,可他只寫下四句:「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問其原因,祖詠答曰:「意盡。」他這樣做,是冒了落第的危險,這種把人生前途低置於個人詩學思想之下的行為無疑是「狂」到了極致。蘇東坡在《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感嘆道:何處無好景緻?只是我和張懷民這樣的人不可多得罷了!這大約也是略帶一些「狂」情的自視吧。
三謂「痴」。前面說到張岱「痴情」於山水而無意於政治,而山水之中,他又尤「痴」西湖。大雪鋪天蓋地,西湖萬籟俱寂,黎明破曉時分,尚要冒寒乘舟去湖心亭看雪,個中「痴意」又有幾人能夠體會?
不論是作為曾經的世家公子,還是後來的隱居文人,張岱對於西湖的鍾情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除了在諸如《陶庵夢憶》之類的集子里經常提到之外,他還有專門記錄掌故逸聞的《西湖夢尋》。從那些詩文中,我們可以略略體會張岱對於西湖的復雜情懷。譬如他在《西湖夢尋》的總記中曾將西湖和鑒湖、湘湖做了比較,且一概用女人來比喻,他說湘湖就像待字未嫁的處子,靦腆羞澀。鑒湖則是名門閨秀,雖然令人欽敬,卻不可以狎弄親近。西湖呢,「若西湖則為曲中名妓,聲色俱麗,然倚門獻笑,人人得而媟褻之矣。人人得而媟褻,故人人得而艷羨;人人得而艷羨,故人人得而輕慢。在春夏則熱鬧之至,秋冬則冷落矣;在花朝則喧鬨之至,月夕則星散矣;在晴明則萍聚之至,雨雪則寂寥矣。」西湖果然美麗,然則是風塵女子的美麗,縱使國色天香,也須逢場作戲,所以誰都可以親之近之,也就誰都可以輕之棄之,繁華的時候門庭若市,冷清的時候闃無一人。
在此書的《自序》中,他劈頭就說「餘生不辰,闊別西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入吾夢中,而夢中之西湖,實未嘗一日別余也」,又說:「余之夢西湖也,如家園眷屬,夢所故有,其夢也真。」足見他對於西湖的情懷,傾慕有加,憐愛有餘,難得卻又難舍,魂牽夢縈,幾欲生死相許。
由於這種深情而又傷感的心態,對西湖的欣賞,張岱以為,「雪巘古梅,何遜煙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遜朝花綽約;雨色涳濛,何遜晴光灧瀲。深情領略,是在解人。」西湖於他,不論冬春,不論日夜,不論晴雨,都是美的,而這種種的美,都是由於他的深情領略。所以他一直以為唯有自己才是西湖真正的知己,是他心中這位西子眼裡唯一的情人,「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西湖》),唯有他最能深刻領會她的性情、她的韻味、她的美麗、她的哀怨、她的快樂、她的寂寥……所以,他才會總要等到遊客散盡之時,才縱舟西湖,「酣睡於十里荷花之中」,伴著那「拍人」的「香氣」,進入那「甚愜」的「清夢」(《西湖七月半》);所以,他才會唯願與西湖相約於無人的雪後清晨,與她獨處,和她對話,再無外人能夠介入他們心靈的默契與情感的溫馨。
我想,在這種心境之下,意外地遇見金陵客,他的興致是無論如何好不起來了的。
了解了這些背景,才可能理解他的特立獨行、他的寡言少語、他冒寒看雪的強烈的沖動、他偶遇外人的淡淡的落寞。在文中,我們看到了曠達與痴情共同釀成的純美的意境。雖有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但我們若錯將《湖心亭看雪》當作一篇山水游記來欣賞,而對作者的心靈語言不予解讀,等閑視之,恐怕我們倒是唐突了名士和名士的佳作了。(文/麥子)

7. 《古代詩歌四首》的賞析

一剪梅
(宋)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①秋,
輕解羅裳,
獨上蘭舟②。
雲中誰寄錦書③來,
雁字回時,
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詞語注釋
①玉簟(diàn)秋:意謂時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②蘭舟:《述異記》卷下謂:木質堅硬而有香味的木蘭樹是製作舟船的好材料,詩家遂以木蘭舟或蘭舟為舟之美稱。一說「蘭舟」特指睡眠的床榻。
③錦書:對書信的一種美稱。《晉書·竇滔妻蘇氏傳》雲:蘇蕙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其被徙流沙的丈夫竇滔。這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又稱錦書。
作品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http://ke..com/link?url=_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1,
濃睡不消殘酒2。
試問卷簾人3,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4

詞句注釋
⑴雨疏風驟:雨點稀疏,晚風急猛。疏:指稀疏。
⑵濃睡不消殘酒:雖然睡了一夜,仍有餘醉未消。濃睡:酣睡 殘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⑶卷簾人:有學者認為此指侍女。
⑷綠肥紅瘦:綠葉繁茂,紅花凋零。[2]
白話譯文
昨夜雨雖然下得稀疏,風卻颳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卻不能把殘存的酒力全部消盡。問那正在卷簾的侍女:庭園裏海棠花現在怎麼樣了?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你可知道,你可知道,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3]
http://ke..com/link?url=-0ojyskw3r

念奴嬌·赤壁懷古⑴
大江東去⑵,浪淘盡⑶,千古風流人物⑷。故壘西邊⑸,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⑹。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⑺。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⑻,小喬初嫁了⑼,雄姿英發⑽。羽扇綸巾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⑿。故國神遊⒀,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⒃。[2]
白話譯文
大江浩浩盪盪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發。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5][8]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南宋·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xū),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bì)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1]

歷經千古的江山,再也難找到像孫權那樣的英雄。當年演出歌舞的樓台還在,英雄人物卻隨著歲月的流逝早已不復存在。斜陽照著長滿草樹的普通小巷,人們說那是當年劉裕曾經住過的地方。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劉裕的兒子劉義隆好大喜功,倉促北伐,卻反而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乘機揮師南下,兵抵長江北岸而返,遭到對手的重創。我回到南方已經有四十三年了,但仍然記得揚州一帶烽火連天的戰亂場景。怎麼能回首啊,當年拓跋燾的行宮外竟有百姓在那裡祭祀,烏鴉啄食祭品,人們過著社日,只把他當作一位神祇來供奉,而不知道這里曾是一個皇帝的行宮。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嗎?
http://ke..com/view/206844.htm

8. 蘇軾詞《石炭》賞析

蘇軾其人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代的大文豪,他是一位在文學藝術具有多方面才能和成就的傑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個富有文化教養的家庭,父親蘇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長於策論,文風縱橫恣肆 ,對蘇軾有明顯的影響。蘇軾的散文、詩詞、繪畫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另外蘇洵對他是深有影響的。
蘇軾因散文成就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進而又被列為「韓柳歐蘇四大家」;他寫的詩歌被尊為「宋詩的典範」;他的詞,被稱為「為詞立法,」是公認的豪放派的代表和開創之人;他在繪畫方面與米沛、李龍眠,並稱宋代四大家,擅長畫墨竹,其實他的書法也有獨特的造詣。
蘇軾一生經歷坎坷。二十歲中進士,之後仕途多舛,走過了一條曲折艱險的人生道路,蘇軾真的是歷盡苦難,完成自我的一個詩人。
蘇軾生存的年代適逢王安石變法新黨與司馬光舊黨斗爭,由於堅持正義,夾在兩種勢力中間,屢遭貶謫與磨難。足跡所履進20處:四川——開封——風翔——京城——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穎州——宣州— —惠州——儋州等。
蘇軾一生雖然走過一條極其曲折艱險的人生道路,但他從未消沉絕望過,而是在歷盡苦難中完成自我,實現了一種真正的超脫,任何挫折、不幸都不能在精神上擊垮他,戰勝他。
在坎坷的境遇中,蘇軾就是蘇軾,他擺脫了精神上的苦悶與壓抑,在事業上終於成就一番作為,他所到之處,都積極為民眾辦是實事,處處留有「政聲」。在風翔他被稱為:「蘇 賢能」;在杭州疏浚西湖,修建蘇堤;在海南他又建醫院,學校等。在文明創作上,他的最優秀詩篇都是在貶低寫就;在生活方面,所到之處都能密切聯系群眾,深得當地人民愛戴。蘇軾在民間影響極大,東坡巾,東坡帽,東坡扇,東坡酒等等,或時髦一時,或流傳至今。足見蘇軾在民間流傳之廣,影響之大。
蘇軾留下的遺產也為數不少,除了四川眉山有「三蘇祠」外,全國上下有百處關於蘇軾的遺跡。三蘇祠有朱德親筆題詞: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1.前赤壁賦 [蘇軾] 2.蘇軾詩選 [蘇軾] 3.蘇軾詞選(48首) [蘇軾]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蘇軾] 5.春宵 [蘇軾] 6.海棠 [蘇軾]
7.和子由澠池懷舊 [蘇軾] 8.和子由踏青 [蘇軾] 9.花影 [蘇軾]
10.惠崇《春江晚景》 [蘇軾] 11.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蘇軾]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蘇軾]
13.三月二十九日 [蘇軾] 14.上元侍宴 [蘇軾] 15.石蒼舒醉墨堂 [蘇軾]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蘇軾] 17.題金山寺 [蘇軾] 18.題西林壁 [蘇軾]
19.望海樓晚景 [蘇軾] 20.雪後北台書壁 [蘇軾] 21.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22.有美堂暴雨 [蘇軾]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蘇軾] 24.贈劉景文 [蘇軾]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於女王城東禪莊院 [蘇軾]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 [蘇軾]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蘇軾]
28.卜運算元(缺月掛疏桐) [蘇軾]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蘇軾]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蘇軾]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蘇軾]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蘇軾]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34.洞仙歌(冰肌玉骨) [蘇軾] 35.洞仙歌(江南臘盡) [蘇軾] 36.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蘇軾]
37.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蘇軾] 38.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蘇軾] 39.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蘇軾]
40.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蘇軾] 41.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蘇軾] 42.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蘇軾]
43.浣溪沙(寓意) [蘇軾] 44.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蘇軾] 45.減字木蘭花(春月) [蘇軾]
46.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蘇軾] 47.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蘇軾] 48.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 [蘇軾]
49.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 [蘇軾] 50.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蘇軾] 5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52.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蘇軾] 53.滿江紅(江漢西來) [蘇軾] 54.滿江紅(清潁東流) [蘇軾]
55.滿庭芳(三十三年) [蘇軾] 56.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蘇軾] 57.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蘇軾]
58.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蘇軾] 59.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蘇軾] 60.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蘇軾]
61.南鄉子(送述古) [蘇軾] 62.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63.沁園春(孤館燈青) [蘇軾]
64.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蘇軾] 65.阮郎歸(初夏) [蘇軾] 66.少年游(去年相送) [蘇軾]
67.哨遍(為米折腰) [蘇軾] 68.水調歌頭(落日綉簾卷) [蘇軾] 69.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蘇軾]
70.水調歌頭(昵昵兒女語) [蘇軾] 71.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72.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 [蘇軾]
73.望江南(超然台作) [蘇軾] 74.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 [蘇軾] 75.西江月(重九) [蘇軾]
76.行香子(攜手江村) [蘇軾] 77.行香子(一葉舟輕) [蘇軾] 78.陽關曲(中秋作) [蘇軾]
79.永遇樂(長憶別時) [蘇軾] 80.永遇樂(明月如霜) [蘇軾] 81.漁家傲(一曲陽關情幾許) [蘇軾]
82.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 [蘇軾] 83.昭君怨(誰作桓伊三弄) [蘇軾] 84.鷓鴣天(林斷山明竹隱牆) [蘇軾]
85.醉落魄(輕雲微月) [蘇軾] 86.赤壁賦 [蘇軾] 87.石鍾山記 [蘇軾]
88.前後赤壁賦 [蘇軾] 89.蘇軾詞集 [蘇軾] 90.蘇軾詞選 [蘇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作於熙寧八年(1075)正月,作者時任密州知州。

以悼亡為題材,這是最早的一首詞。全篇採用白描的手法,樸素自然,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作於熙寧八年(1075)冬。

作者在《與鮮於子駿書》中曾說:「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指的就是這首詞。

這首詞通過出獵場面的描寫,表現了作者渴望親臨戰場、衛國殺敵、建立功業的豪情壯志。全詞感情奔放,氣概豪邁。】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作於熙寧九年(1076)中秋夜,作者在密州。

詞的上片由問天開始,寫幻想乘風上天,但又覺得天上寒冷,不如人間溫暖,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失意而對現實不滿,想逃避現實,但又不能決絕的矛盾心理。但作者以「何似在人間」作結,說明他對於現實人生還是熱愛的。

下片抒寫了作者和胞弟的離別之情。作者由月的圓缺想到人的離別和團聚,發出了感慨。結尾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自慰,也是共勉。

這是一篇歷來傳誦的名作。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九對它作了這樣的評價:「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

○浣溪沙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

麻葉層層苘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搗妙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元豐元年(1078)徐州地方發生春旱,災情比較嚴重。作為徐州知州,作者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後,又往石潭謝雨。謝雨途中作《浣溪沙》五首。這里選了其中的第三首和第四首。

在第三首中,作者描繪了他所見到的農村夏日風光,反映了旱後得雨的喜悅心情。風格比較清新,生活氣息也比較濃厚。

第四首表達的也是同樣的內容。

把詞的題材領域擴大到農村,寫農民的生活和勞動,在作者之前,詞壇上還很少出現過。從這也可看出,作者用自己的創作實踐對詞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浣溪沙

(游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

作者在《志林》卷一中說:「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疾愈,與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王羲之)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這首詞就是游後所作。

詞內用明朗的色彩描繪了秀麗的春景。「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兩句,表現了一種積極、樂觀的精神。】

○洞仙歌

餘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餘,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納涼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雲。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綉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欺枕釵橫鬢亂。 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這是一首描寫夏夜的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

作者在小序中說這首詞為補足孟昶佚詞殘句而作,詞的上片的個別語句也確實寫了一點宮廷的景色。但從全詞看,這不是什麼擬作,更不是那種穠艷的宮詞。它是作者自己的創作,反映的也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蘇軾詞的風格以豪放為主,但也有一些作品象這首詞一樣,寫得比較清麗。】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作者在黃州。

詞中描繪了赤壁的雄偉壯麗的景色,歌頌了古代英雄人物周瑜的戰功,並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感慨。毛主席曾指出,赤壁之戰是「中國戰史中弱軍戰勝強軍有名的戰例」之一。作者以精煉而形象的語言,對這一戰役表示了贊美。特別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三句,描寫周瑜面對強大的敵人,沉著應戰,表現了藐視敵人的氣概。

從全詞來看,氣氛是開朗的、豪邁的,情調是健康的。結尾流露了一種低沉的、消極的情緒。但主要的動人的部分卻是前者,而不是後者。

這首詞是作者的代表作,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藝術特色和成就。象那磅礴的氣勢,英雄人物形象的描寫,結構的變化起伏,寫景、抒情、議論的結合的和諧,都是很突出的。據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記載,蘇軾有一次問一個善歌的人:「我詞何如柳七(柳永)?」那人回答說:「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充分說明了作者在作品中所體現出來的雄奇豪放的風格和境界。】

9. 縹色沁山林,柯斧鳥驚心.不知塵間事,欣欣酹月亭.《山氣與還》誰解釋一下意思

青綠色的山林里,砍柴的斧子驚飛了鳥,不想知道塵世的事情,只想在亭子里慢慢的喝酒

10. 陸游的秋波媚賞析

第一句分別描寫了瑟瑟秋風、漠漠邊城、哀切角聲、沖天烽火、聳立高台等景物,作者抓住了邊陲景物的特點來描繪,使整個畫面具有蒼涼悲壯的色彩。

作者這樣寫的作用是表達後面的「此興」,借景抒情,借「角聲」「烽火」之景,表達詞人積極迎戰之「興」。

詞的開篇二句描繪西北前線的秋色與緊張的戰斗氣氛,哀怨的號角聲與烽火的光焰交織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地前線的雄渾畫面,為詩人登高酹酒提供了一個十分開闊的背景,同時為全詞奠定了雄渾、激昂的感情基調。

從下片看,作者主要運用想像和擬人的手法,比如將南山月、灞橋柳、曲江館進行豐富聯想並賦予人的多情與期待,形象地抒發了詞人決心恢復中原、報國立功的壯志豪情。

「待人」二字將「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擬人化,突出長安淪陷盼望光復的情形,表達出詞人奪勝的信心。詞人用長安之景表達對宋軍的期盼,從側面突出詞人及宋軍收復淪陷故國的決心和信心。

宋代陸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原文:

秋到邊城角聲哀,烽火照高台。悲歌擊築,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特地暮雲開。灞橋煙柳,曲江池館,應待人來。

譯文:
秋意來到邊城,聲聲號角哀鳴,平安烽火映照著高興亭。擊築高歌,站在高處把酒灑向國土,引起了收復關中的無限興致。誰能像多情的南山明月,把層層的暮雲都推開?灞橋邊的如煙翠柳,曲江池畔的美麗樓台,應該在月下佇立,等待著我軍收復失地,勝利歸來。

(10)酹月亭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陸游的一生,懷著抗金救國的壯志,卻不得志。四十五歲以前,他長期被執行投降路線的當權派所排擠壓抑。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春天,當時陸游四十八歲,他接受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來到南鄭,擔任四川宣撫使公署干辦公事兼檢法官,參加了九個月的從軍生活。南鄭是當時抗金的前線,王炎是抗金的重要人物,主賓意氣十分相投。

長安當時在金國的佔領區內,長安城南的南山是秦嶺的主峰。陸游在憑高遠望長安諸山的時候,收復關中的熱情更加奔騰激盪,不可遏止。陸游集中有不少表現這樣主題的詩,但多屬於離開南鄭以後的追憶之作。而這首《秋波媚》詞,卻是在南鄭即目抒感的一篇。

作者簡介

陸游自幼好學不倦,12歲即能詩文。他在飽經喪亂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20歲時與唐琬成親,後被其母強行拆散,且唐琬後來早逝,導致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

紹興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臨安應試進士,取為第一,而秦檜的孫子秦塤居其次,秦檜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參加禮部考試,主考官再次將陸游排在秦塤之前,竟被秦檜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檜已死,陸游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後,以陸游善詞章,熟悉典故,賜其進士出身。歷任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通判、安撫使、參議官、知州等職。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陸游從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改任朝請郎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十二月到撫州任所。

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處理因茶鹽官賣後,茶鹽戶破產,被迫採取私販和鬧事進行反抗而引發的各種糾紛和訴訟;另一方面上書朝廷,主張嚴懲不法官吏向茶鹽戶收納高額茶鹽稅,趁機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撫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發,淹沒大片田地和村莊,洪水沖到撫州城門口,百姓飢困潦倒。陸游密切關注災情發展,在未徵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撥義倉糧至災區賑濟,使災民免於飢餓之苦,然後奏請撥糧和給江西地方官下令發糧,並到崇仁、豐城、高安等地視察災情。

這一舉措有損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從宦遊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個葯方中,精選成《陸氏續集驗方》,刻印成書,留給江西人民,表達他的為民之心。途中又遭給事中趙汝遇所劾,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

陸游在家閑居6年後,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請大夫知嚴州(今浙江建德縣梅城鎮)。官至寶謨閣待制、晉封渭南伯,後被劾去封號。又以「擅權」之罪罷其官職還鄉。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陸游在嚴州任滿,卸職還鄉。不久,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於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後,陸游長期蟄居農村,於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與世長辭。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