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波亭賞析
亭台樓閣詩四首
滕王閣[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詩人遠道去交趾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閻都督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序末附這首凝煉、含蓄的詩篇,概括了序的內容。第一句開門見山,用質朴蒼老的筆法,點出了騰王閣的形勢。滕王閣是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建。故址在今江西新建西章江門上,下臨贛江,可以遠望,可以俯視,下文的「南浦」、「西山」、「閑雲」、「潭影」和「檻外長江」都從第一句「高閣臨江渚」生發出來。滕王閣的形勢是這樣的好,但是如今閣中有誰來游賞呢?想當年建閣的滕王已經死去,坐著鸞鈴馬車,掛著琳琅玉佩,來到閣上,舉行宴會,那種豪華的場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第一句寫空間,第二句寫時間,第一句興致勃勃,第二句意興闌珊,兩兩對照。詩人動用「隨立隨掃」的方法,使讀者自然產生盛衰無常的感覺,寥寥兩句已把全詩主題包括無余。
三四兩句緊承第二句,更加發揮。閣既無人游賞,閣內畫棟珠簾當然冷落可憐,只有南浦的雲西山的雨,暮暮朝朝,與它為伴。這兩句不但寫出滕王閣的寂寞,而且畫棟飛上了南浦的雲,寫出了滕王閣的居高,珠簾捲入了西山的雨,寫出了滕王閣的臨遠,情景交融,寄慨遙深。
至此,詩人的作意已全部包含,但表述方法上,還是比較隱藏而沒有點醒寫透,所以在前四句用「渚」「舞」「雨」三個比較沉著的韻腳之後,立即轉為「悠」「秋」「流」三個漫長柔和的韻腳,利用章節和意義上的配合,在時間方面特別強調,加以發揮,與上半首的偏重空間,有所變化。「閑雲」二字有意無意的與上文的「南浦雲」銜接,「潭影」二字故意避開了「江」字,而把「江」深化為「潭」。雲在天上,潭在地下,一俯一仰,還是在寫空間,但接下來用「日悠悠」三字,就立即把空間轉入時間,點出了時日的漫長,不是一天兩天,而是經年累月,很自然地生出了風物更換委節,星座轉移方位的感慨,也很自然地想起了建閣的人而今安在。這里一「幾」一「何」,連續發問,表達了緊湊的情緒。最後又從時間轉入空間,指出物要換,星要移,帝子要死去,而檻外的長江卻是永恆地東流無盡。「檻」字「江」字回應第一句的高閣臨江,神完氣足。
望海樓[宋]米芾
雲間鐵瓮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 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 春風秋月兩茫然。
首聯是主畫面——望海樓。為了襯托望海樓之高,先寫鎮江城,「雲間」和「近青天」極寫其高峻,這就為百尺望海危樓打下堅實的基礎。樓而能飛,是因為屋檐翹起,如五色雉飛翔,「縹緲」則有仙境的意味。
頷聯寫近景——長江,是這首詩中最精彩的一聯。詩人好象是一邊喝酒,一邊畫畫,一邊吟詩,長江夾著三峽的濤聲從筆底流過,杯中六朝的帆影連同酒一起喝下,不禁詩畫之興大作,一邊畫出片片白帆,一邊吟出這句詩。 頸聯寫遠景——紅日、白煙。夕陽在嗚嗚的畫角的催促下漸漸下沉,遠處幽靜的江邊彌漫著白煙。這里不乏有「長河落日圓」和「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意境。
登擬峴台[宋]陸游
層台飄渺壓城堙,倚杖來觀浩盪春。
放盡樽前千里目,洗空衣上十年塵。
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
更喜機心無復在,沙邊鷗鷺亦相親。
首聯點題,拈出擬視台的地形和登臨的時序。「縹緲」以見層台之高,「浩盪」以明春意之廣,兩個形容詞都用得頗為貼切。但相比之下,更為入神的還推一個「壓」字。城、、、艷、、依出,本自高大險峻,而層台雄踞其上,反使城、、鹽、、見得矮小局促。詩人用「壓」字將這種感受精確不移地表達了出來,不但更顯示層台的巍峨,且將台與城從靜止變為活動,從互相孤立變為渾然一體,使整個句子也產生了流動感。清人陳訏《劍南詩選題詞》雲:「讀放翁詞,須深思其煉字煉句猛力爐捶之妙,方得其真面目。」首聯二句出語淺易,但下一「壓」字,便振起全聯精神,如試易以「出」、「躍」、「立」、「接」諸字,於平仄均無不合,而境界終遜一籌。放翁煉字妙處,於此可見一斑。
第三句照應第一句、以層台高峻,方能極目遠眺,盡千里之遠。第四句則生發第二句,因春色浩盪,才覺心曠神怡,滌十年塵慮。頷聯二句既承上,又啟下。於騁目愜心之際,眼前的景物不知不覺也變了樣子,那便是頸聯「縈回水抱中和氣,平遠山如蘊藉人。」在「衣上」凡塵洗滌一空的放翁看來,縈回曲折的江水,潺潺流去,毫無洶涌激盪之勢,倒是充滿一團和氣;平緩伏的峰巒,款款移來,不見峻峭陡拔之態,卻似蘊藉深沉的哲人。頸聯寫景。但並非純粹描山繪水,其間有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王國維《人間詞話》雲「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放翁這兩句詩,所造的正是有我之境。春日登臨,心頭一片恬靜,因此看得山山水水都那麼沖淡,那麼悠然。同樣是擬擬台風光,在另一首《秋晚登擬、、視、、、望祥符觀》中,卻現出「雨昏回望殿突兀,秋晚剩覺山蒼寒」的蕭瑟之氣來。什麼原因呢?原來「中原未復淚橫臆,故里欲歸身屬官」,國恨家愁,無可排解,眼中的山水又焉能不慘然變色!傳情入景,或托景言心,是很有感染力的,所以「縈回水、平遠山」一聯可稱全詩警策。
最後二句復言自已有情而無機心,故沙邊鷗鴛可與相親、
橫波亭[金]元好問
孤亭突兀插飛流,氣壓元龍百尺樓。
萬里風濤接瀛海,千年豪傑壯山丘。
疏星澹月魚龍夜,老木清霜鴻雁秋。
倚劍長歌一杯酒,浮雲西北是神州。
元好問的這首七律,作於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金亡以前。當時金末伊拉粘合將軍率軍駐防青口(即今之贛榆縣城)。「橫波亭」,故址在今青口鎮東南河岸高地上。「賦」,做(詩)。
首聯寫橫波亭之孤高氣雄,暗譽青口帥之壯懷豪氣。「突兀」高聳貌。「元龍百尺樓」,典出《三國志•魏書•陳登傳》。陳登,字元龍,東漢末人。《陳登傳》雲,許汜與劉備論陳元龍,許汜說他曾見陳,陳不理他,且「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劉備說:「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卧百尺樓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後用「元龍百尺樓」借指抒發壯懷的登臨處。
頷聯寫亭上所見之壯景,所思之人傑。「瀛海」,浩瀚的海洋,「瀛」即謂大海。「豪傑」,實指包含「青口帥」在內的英雄人物。
頸聯寫亭上賦詩、時在秋天的景象。「魚龍夜」,指秋日。唐杜甫《秦州雜詩》之一:「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杜修可注引《水經注》:「魚龍以秋日為夜。龍秋分而降,蟄寢於淵,故以秋日為夜也。」這兩句境界凄清,暗含作者對金末形勢的寫照。
尾聯寫亭上對酒長歌的悲壯情懷,寄寓對青口帥保衛金國的期望。「神州」,戰國鄒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世因以稱中國。這里代指金國。
此詩寫得境界闊大,氣韻沉雄,寄意深遠。特別是「萬里風濤接瀛海,千年豪傑壯山丘」一聯,寫盡了海贛地區地靈人傑的山海奇觀和人文底蘊,堪稱是詠贊港城的警句。
2. 韓偓 半醉中塑造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半醉
【唐】韓偓
水向東流竟不回,紅顏白發遞相催。壯心暗逐高歌盡,往事空因半醉來。
雲護雁霜籠澹月,雨連鶯曉落殘梅。西樓悵望芳菲節,處處斜陽草似苔。
【詩意】
秋水一直滾滾向東流去,一去不回;
不再美麗的容顏和早已滿頭的白發輪番向我示威。
當年豪壯的願望如今早已隨著高亢的歌聲消散殆盡;
如煙的往事忽然在今晚徒然地因為我的半醉而浮現。
淡淡的雲層護衛著南飛的秋雁,籠罩著清淡的月色;
夜雨初霽鶯語連連,經雨的殘梅在清晨從枝頭散落。
登上西樓惆悵地回想芳菲燦爛的美好時光;
湧入眼簾的卻是滿目的夕陽殘照,衰草連天一似靜苔。
【注釋】
1、遞相:輪流更換。《莊子·齊物論》:「其遞相為君臣乎。」成玄英疏:「其措情於上下而遞代為君臣乎。」
2、壯心:宏大的志願;豪壯的志願;壯志。漢焦贛《易林·井之大過》:「鍾鼓夜鳴,將軍壯心;趙國雄勇,斫死滎陽。」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之四:「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唐錢起《鑾駕避狄歲寄別韓雲卿》詩:「白發壯心死,愁看國步移。」宋陸游《書憤》詩:「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清吳偉業《臨江參軍》詩:「公知為我故,悲歌壯心溢。」程善之《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即次其韻》:「廿載江湖負壯心,終看吳越歲星臨。」
3、高歌:高聲歌吟。漢枚乘《七發》:「高歌陳唱,萬歲無斁。」唐許渾《秋思》詩:「高歌一曲掩明鏡,昨日少年今白頭。」明劉基《過秦樓》詞:「且高歌對酒,趁取韶華未晚。」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關於〈子見南子〉》:「如謂《桑中》一篇,有瀆聖明,則各本《詩經》,均存而不廢,能受於庭下,吟於堂上,獨不得高歌於大庭廣眾之中乎。」
4、雁霜:即霜雁。秋雁。北齊劉晝《新論·託附》:「夫含氣庶品,未有不託附物勢以成其便者也。故霜雁托於秋風,以成輕舉之勢。」宋黃庭堅《次韻答少章聞雁聽雞》之一:「霜雁叫群傾半枕,夢回兄弟綵衣行。」清鄭燮《真州八首屬和紛紛皆可喜不辭老丑再迭前韻》之八:「桕葉楓枝靜掩門,卧看霜雁碧天痕。」
5、澹月:清淡的月光。亦指月亮。宋蘇軾《淮上早發》詩:「澹月傾雲曉角哀,小風吹水碧鱗開。」金元好問《橫波亭為青口帥賦》詩:「疏星澹月魚龍夜,老木清霜鴻雁秋。」清趙慶熺《香銷酒醒·沉醉》曲:「等得還家,澹月剛剛上碧紗。親手遞杯茶,軟語呼名罵。」
6、殘梅:凋零的梅花。唐張籍《送友人盧處士游吳越》詩:「羨君東去見殘梅,惟有王孫獨未回。」明楊慎《峽中》詩:「開篷試看江頭路,樹樹殘梅照綠波。」
7、悵望:惆悵地看望或想望。南朝齊謝朓《新亭渚別范零陵》詩:「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猶。」唐杜甫《詠懷古跡》之二:「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元薩都剌《滿江紅·金陵懷古》詞:「六代繁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西遊記》第50回:「卻說唐僧坐在圈子裡,等待多時,不見行者回來,欠身悵望道:『這猴子往那裡化齋去了?』」
8、芳菲節:即芳節。陽春時節。亦泛指佳節、良時。南朝宋劉鑠《代收淚就長路》詩:「徘徊去芳節,依遲從遠軍。」唐李白《愁陽春賦》:「兼萬情之悲歡,茲一感於芳節。」明楊慎《送江景熙》詩:「蹉跎良游阻,荏苒芳節徂。」
芳菲:芳香的花草。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唐李嶠《二月奉教作》詩:「乘春重遊豫,淹賞玩芳菲。」元王翰《題敗荷》詩:「芳菲今日凋零盡,卻送秋聲到客衣。」清洪升《長生殿·彈詞》:「玩嬋娟華清宮殿,賞芳菲花萼樓台。」
9、斜陽:傍晚西斜的太陽。唐趙嘏 《東望》詩:「斜陽映閣山當寺,微綠含風樹滿川。」元彭芳遠《滿江紅》詞:「牛背斜陽添別恨,鸞膠秋月續琴心。」清黃遵憲《養痾雜詩》:「竹外斜陽半滅明,卷簾欹枕看新晴。」
【賞析】
詩歌塑造了惆悵郁悶、遺憾失落的詩人形象。詩歌大約作於秋季,是人此時已是白發滿頭,紅顏不再,閑來無事,詩人喝得半醉,雖雲「半醉」,其實乃是宿醉、大醉,詩人晚來飲酒,清晨醒來,如煙的往事與曾經的豪情滿懷湧上心頭,可當獨自一人登上西樓遠望時看到的卻是滿目蒼涼,衰草連天,不禁悲從中來,百感交集。
韓偓才華橫溢,是晚唐著名詩人,被尊為「一代詩宗」。其詩作大體上可分3個時期:初期是在被貶謫之前;中期是在貶謫之後,入閩之前;晚期在入閩後,特別是在泉州、南安定居之後。初期在朝為官,深得昭宗信任,仕途上春風得意,生活上優渥奢華,所作詩多是艷詞麗句,正如後來他在南安寓所整理《香奩集》的序文上所述:「柳巷青樓,未嘗糠秕;金閨綉戶,始預風流」,充滿纏綿浪漫的色彩。不過,也有些清新可誦的詩句,如膾炙人口的「八尺龍須方錦褥,已涼天氣未寒時」;「燕子不來花著雨,春風應自怨黃昏」等。被斥逐出長安後,韓偓屢經轉徙,目擊亂離,詩風有很大轉變,多半敘寫個人坎坷遭遇,傾吐胸中悲憤之情,詛咒戰亂,同情人民。入閩之初,韓偓行蹤未定,過尤溪時,正值泉州王氏軍與南漢軍激戰後,村落成墟,寫出傳誦千古的名句:「水自潺湲日自斜,屋無雞犬有鳴鴉;千村萬落如寒食,不見人煙只見花。」到泉州、南安定居後,寫出「中華地向城邊盡,南國雲從海上來;四序有花長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和《詠荔枝》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詩篇。晚年,熱愛定居後的樵耕生活,寫了「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籬茅屋共桑麻」,「病起乍嘗新桔柚,秋深初換舊衣裳」等詩句,抒發閑適心情。韓偓詩作,以入閩後的作品最多。盡管後人稱韓偓為「香奩體」的創始人,其實,現實主義乃是韓偓詩作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