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名言
㈠ 中國愛國名人名言有哪些
愛國名言
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岳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版—顧炎武
國恥未雪權,何由成名?——李白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戚繼光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晏嬰
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愛國如飢渴。——班固
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足以自立於地球之上。——詹天佑
近鄉情更切,不敢問來人。——宋之問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孟浩然
當須徇忠義,身死報國恩。——李希仲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位卑不敢忘憂國。——陸游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瞞人之事弗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國家之事雖死弗避。——呂坤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吉鴻昌
㈡ 得失的名言
1、得失一朝,而榮辱千載。——佚名
2、死是可怕的。恥辱的生命是尤其可惱的。——莎士比亞
3、眼前得失等雲煙,身後是非懸日月。——明末清初抗清志士陳恭尹
4、維護聲譽比取得聲譽更難。——施納貝爾
5、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經法》《經法》
6、早榮亦早枯,易得還易失。——清代大臣張廷玉
7、得勿喜,失勿憂。抗之甚高,擠之必酷。——佚名
8、信用是難得失的,費十年功夫積累的信用,往往由於一時的言行而失掉。——日本社會活動家和宗教思想家池田大作
9、虛榮是一件無聊的騙人的東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麼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麼過失。——莎士比亞
10、人們還往往把真理和錯誤混在一起去教人,而堅持的卻是錯誤。——歌德
11、憑虛名也可能飛黃騰達,到頭來終不免要變糞土。——佚名
12、虛榮如殺手,有朝一日會敗露行跡。——韓拿·柯里
13、希望不正當的得利,那就是損失的開端。——愛默生
14、因為真理是燦爛的,只要有一個罅隙,就能照亮整個田野。——赫爾岑
15、必須有勇氣正視無情的真理。——列寧
16、真理之川從他的錯誤之溝渠中通過。——泰戈爾
17、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泰戈爾
18、我們只願在真理的聖壇之前低頭,不願在一切物質的權威之前拜倒。——郭沫若
19、在我所講的一切中,我只是探求真理,這並不是僅僅為了博得說出真理的榮譽,而是因為真理於人有益。——愛爾維修
20、每一個人的虛榮是和他的愚蠢程度相等的。——波普
21、興衰資於人,得失在於教。——隋代文人王通
22、最愛嘲罵人的人,往往是最受嘲罵的人;天道循環,今天笑我的人,明天自有人笑他。——辛尼加
23、愛錢的人很難使自己不成為金錢的奴隸。多數人在有了錢之後,會時時刻刻為保存既有的和爭取更多的錢而煩心。他的生意越大,得失越重,越難以找回海闊天空的心境。——台灣作家羅蘭
24、事業最要緊,名譽是空言。——歌德
25、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又稱晏子,春秋政治家、思想家晏嬰《晏子春秋》
㈢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出自誰的名言
顧炎武(1613- 1682)漢族,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人,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內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容佣。尊稱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斗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求採納
㈣ 愛國的名言罵賣國賊的名言
弘光政權瓦解以後,東南沿海一帶的抗清力量繼續戰斗。1645年六月,明朝官員黃道周、鄭子龍在福州另立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鍵(聿音yù)即位,歷史上稱為隆武帝。另一部分官員張國維、張煌言在紹興擁戴魯王朱以海監國。這樣,就同時出現了兩個南明政權。
這時候,在松江(在今上海市)有一批讀書人也在醞釀抗清,領頭的是夏允彝和陳子龍。夏允彝有個年才十五歲的兒子叫夏完淳,又是陳子龍的學生。夏完淳自小就讀了不少書籍,能詩善文,在他的父親、老師影響下,也參加了抗清斗爭。
後來,夏完淳被捕了。
對夏完淳的審訊開始了,主持審訊的正是招撫江南的洪承疇。洪承疇知道夏完淳是江南出名的「神童」,想用軟化的手段使夏完淳屈服。他問夏完淳說:「聽說你給魯王寫過奏章,有這事嗎?」 夏完淳昂著頭回答:「正是我的手筆。」 洪承疇裝出一副溫和的神氣說:「我看你小小年紀,未必會起兵造反,想必是受人指使。只要你肯回頭歸順大清,我給你官做。」 夏完淳假裝不知道上面坐的是洪承疇,厲聲說:「我聽說我朝有個洪亨九(洪承疇的字)先生,是個豪傑人物,當年松山一戰,他以身殉國,震驚中外。我欽佩他的忠烈。我年紀雖然小,但是殺身報國,怎能落在他的後面。」 這番話把洪承疇說得啼笑皆非,滿頭是汗。旁邊的兵士以為夏完淳真的不認識洪承疇,提醒他說:「別胡說,上面坐的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呸」了一聲說:「洪先生為國犧牲,天下人誰不知道。崇禎帝曾經親自設祭,滿朝官員為他痛哭哀悼。你們這些叛徒,怎敢冒充先烈,污辱忠魂!」 說完,他指著洪承疇罵個不停。洪承疇被罵得臉色像死灰一樣,不敢再審問下去,一拍驚堂木,喝令兵士把夏完淳拉出去。
㈤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出自誰的名言
顧炎武(1613- 1682)漢族,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人,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專山屬佣.尊稱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斗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晚年側重經學的考證,考訂古音,分古韻為10部.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等,他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成果累累;他對切韻學也有貢獻,但不如他對古韻學貢獻多。
顧亭林學術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學的唯心主義的玄學,而強調客觀的調查研究,開一代之新風,提出「君子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
顧亭林強調做學問必須先立人格:「禮義廉恥,是謂四維」,提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日知錄》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㈥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名言影響了哪些人
顧炎武(1613—1682 年),原名絳,字寧人,曾自署蔣山亻庸。是明末清初傑出的大學者。其學術成就和哲學思想倍受後人推崇,被譽為「一代文化巨人」。
反清鬥士 流亡一生
顧炎武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 年)夏,出生於江蘇崑山—個官僚地主家庭。顧炎武 14 歲時以其敏捷的才思、廣博的學識,順利考取了秀才。不久,他慕名參加了學術組織「復社」。自從加入了「 復社」,顧炎武得到了同士大夫等知識分子廣泛接觸和聯系的機會。他們不定期進行集會,評議國政,對當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情況進行研討。1645 年 5 月,清軍南下,佔領杭嘉湖等地區。在攻克南京後,頒布剃發令。顧炎武積極投身於抗清斗爭。他怒斥一些明代達官貴人隨波逐流的庸俗人生觀,響亮地提出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口號。這句話成為激勵後世的愛國主義格言。清王朝建立統一政權後,顧炎武依然堅持反清活動,決心「 拯斯人於塗炭,為萬世開太平」。他斷然拒絕了清庭欲令其到明史館纂修《明史》和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的舉薦。顧炎武晚年定居於華山腳下。1681 年由華陰遷至山西曲沃。由於旅途勞頓,患了重病。次年正月,因騎馬失足,跌傷病逝,享年70 歲。
學識淵博 著作頗豐
顧炎武一生勤奮好學,即使長期過著流亡的生活,也沒有因此而停止艱苦的學術研究工作。《肇域志》和《 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兩本經世致用的書就是在游歷各地後所作的。《日知錄》是顧炎武隨筆記錄的網路全書式的書籍。顧炎武從30 歲起,每逢讀書均作筆記。至 60 歲時,對所作筆錄,反復探究,長期思索,多次修訂,才成此書。全書計 32 卷,涉及面極為廣泛,有經學、政治、經濟、軍事、藝術、天象、術數、歷史、地理等等,可謂顧炎武終生治學的結晶。顧炎武的另外一本書《音學王書》,是研究我國音韻學的學術專著,共分五部分。顧炎武在文學方面的造詣很深。他創作詩歌和散文,被收錄在《亭林詩文集》里。清人張修府在《 亭林詩文集跋》中,稱贊顧炎武「為詩事必精當;詞必典雅,奄有唐宋諸大家之長」。後世研究顧炎武的學者,不僅從其詩文的藝術角度來探討其中蘊含的成就,更多的是透過詩文,來分析論證他的經世致用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金石文字記》、《石經考》、《 求古錄》等是顧炎武為後人留下的關於金石文字科考據辯釋的學術著作,開啟了有清一代的金石之學。顧炎武以「引古籌今」,即知古是為了知今為治史的目的。
因而在他的史學著作和史學評論中,十分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具有明顯的政治傾向性。他治史目的是為了有利於國計民生;在史學觀點上認為歷史是發展變化的過程;史學方法是實事求是重實重據的;治史態度是嚴肅認真的。顧炎武對於經學的造詣,是一般學者所無法比擬的。他對易、詩、書、三孔、春秋三傳、論語、孟子等,都有專門著作。他對這些經書的考證研究,開創了清朝「漢學」研究的先河。緣於明確的治學態度,顧炎武的經學著作,絕不是為學術而學術,為研究而研究,而是為了「 明學術,正人心,撥亂世以興太平之世」。顧炎武在天文術數、兵法軍事以至外國事務等領域,也有一定的研究,並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學術研究成果。根據張穆的《 顧亭林先生年譜》統計,顧炎武一生著述多達 50 多種,400 余卷。這些書籍「綜貫百家,上下千載,詳考其得失之故,而斷之於心筆之於書。朝章、國典、民風、土俗,原原本本,無不洞悉。其術足以匡時,其言足以救世,是謂道儒之學」。可見顧炎武在學術方面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進步思想 世人美譽
顧炎武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思想領域主要有以下成就:第一,顧炎武繼承和發展了我國愛國主義的思想傳統。顧炎武把忠君與愛國作了區分比較:「君臣之分,所關者在一身;華夷之防,所系者在天下。」把忠君思想提升到應該服從於保衛中原文化傳統的這一較高層次上,可以說是對忠君愛國思想理論的一大突破。在對忠君與愛國思想作了區分之後,顧炎武又提出了區別「 亡國」與「亡天下」的著名論點。第二,顧炎武主張擯棄宋明理學的空談,提倡經世致用的實學。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對宋明理學,主要針對王陽明的心學,展開了猛烈的抨擊。他提出「 經世致用」,「 引古籌今」。他主張,要把天道性命等抽象的論述,還原到日常的經驗之中去,避免清談妙悟,將著眼點轉移到探討論證於國計民生有關的許多現實問題上來,實實在在地做些事情。基於求實的原則,顧炎武把是否「 有益於天下」作為治學的准則。第三,顧炎武主張建立限制君主「獨治」的政治體制。主張「 眾治」,認為「人君之於天下,不能以獨治也,獨治而利繁(政治不清明)矣,眾治之而刑措( 政治清明)矣」。並進而提出各級地方官分權的見解。在這里,他實際上是對文化思想上的專制主義,對壓制言論的行為進行的批判。第四,顧炎武提出農工商皆為本的經濟思想。顧炎武提出的工農商並重、發展工商,也在客觀上反映了城鄉工商業者的利益和願望。
由於顧炎武生長的江南地區,商品經濟較為發達,所以,他很看重商業,並在實踐中,學到了一些經營方法。據記載,他很善於經商理財。山西的票號,就是顧炎武和傅山共同開辦的,顧親自為票號制定了規章制度。後來的經營者,按此進行管理,使之最終發展成為清朝 200 多年來的金融中心。由此可見,顧炎武的經濟思想,具有很多有別於傳統思想的新因素。這同他的生存環境和個人的身體力行是有直接關系的。在明末清初的社會動盪時期,作為愛國志士、傑出學者、進步思想家的顧炎武,以其崇實致用的學風和鍥而不舍的學術實踐,開啟了一代朴實學風的先河。他終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強烈關注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積極思想,以及廣博宏富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等等,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倍受世人贊譽。
㈦ 廣東名人名言,急急急!!!
孫中山 香山-中山 革命先行者。
洪秀全 廣州-花都 太平天國天父。
康有為 南海 維新變法領袖。
梁啟超 新會 維新變法領袖。
袁崇煥 東莞 明朝抗清愛國名將 。
詹天佑 南海 中國鐵路工程之父。
肖友梅 香山-中山 中國近代音樂之父。
馮 如 江門-恩平 中國航天之父。
冼星海 廣州-番禺 人民音樂家。
吳大猷 廣州-番禺 中國物理學之父。
蘇曼殊 香山-珠海 清末民初著名文學家。
鄧世昌 廣州-番禺 甲午戰爭愛國名將。
葉劍英 梅州-梅縣 中國十大元帥之一,推翻四人幫,結束文革。
宋子文 海南-文昌 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
惠 能 肇慶-新興 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唐朝人,著有《壇經》。
張九齡 韶關 唐朝著名詩人。
吳研人 南海-佛山 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屈大均 廣州-番愚 清代著名詩人。
黃遵憲 梅州 近代著名詩人。
葉 挺 惠州-惠陽 革命家,抗日名將。
梁思成 江門-新會 著名的建築學家。
廖仲愷 歸善 革命家。
蘇兆征 香山-珠海 革命家,1925年香港海員罷工領袖。
容國團 香山-珠海 乒乓球世界冠軍。
彭 湃 陸豐 革命家,農民運動領袖。
蔡鋌鍇 羅定 十九路軍總指揮,抗日名將。
蔣光鼐 東莞 十九陸軍軍長,抗日名將。
謝晉元 梅州-蕉嶺 淞滬戰役,抗日名將。
李小龍 順德 武術大師,國際影星。
阮玲玉 香山(祖籍) 30年代上海著名影星
倫文聚 南海 廣東第一狀元.
陳鏡開,中國第一個破世界記錄的運動員
李惠堂,中國第一位真正足球世界巨星
㈧ 民族英雄鄭成功名言名句
1、台灣者,中國就後物土大你看也,久為貴國所距,今余既來索,則大你看當歸我,珍瑤不急就後物物,悉聽她這後夫好歸。 ----鄭成功
2、縞素臨薛誓滅楊,雄為小得種萬道說吞潘。試看國家家每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方 ----鄭成功《出為小討蠻夷自瓜州只想心為小陵》
3、子嘗聞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鄭成功
4、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鄭成功
5、「忠孝兩虧,死不瞑目!天呼,天呼,何使孤臣至於此極?吾有何面目見先帝於地下?」——鄭成功
6. 藤垂澗易陟,竹密徑微涼。——鄭成功
7. 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鄭成功
8. 養心莫善寡慾,至樂無如讀書。——鄭成功
9. 煙樹綠野秀,春風草路香。——鄭成功
10. 仰看仙岑碧,俯首菜花黃。——鄭成功
11. 靜聞天籟發,忽見林禽翔。——鄭成功
12. 夕陽在西嶺,白雲渡石樑。——鄭成功
13.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獅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鄭成功
14. 嗽齶爭峽蟣,青翠更蒼茫。——鄭成功
15. 興盡方下山,歸鳥宿池傍。 ——鄭成功
㈨ 國家有難 匹夫有責 是誰寫的名言
明末清初,顧炎武從小愛讀忠臣義士的故事,他參加圖謀革新的復社,在崑山組織守將專抗清,城破屬後他牢記繼母王氏的教誨不做清朝的臣子,就化裝成商人遊走各地,聯合各地抗清人士.他在《日知錄》中寫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國家有難 是後面加上的.
㈩ 有關有關巾幗英雄的名言
中國古代十位巾幗英雄 中國古代的冷兵器戰爭多為近身搏鬥,對力量的要求決定了主要是男人的舞台。但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馳騁疆場、戰功赫赫的巾幗英雄,筆者特地精選其中的十位,向大家簡要介紹一下她們的英雄事跡。 1、婦好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時代最盛。武丁通過一連串戰爭將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為武丁帶兵東征西討的大將就是他的王後婦好。甲骨文記載,有一年夏天,北方邊境發生戰爭,雙方相持不下,婦好自告奮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猶豫不決,占卜後才決定派婦好起兵,結果大勝。此後,武丁讓她擔任統帥,從此,她東征西討,打敗了周圍二十多個方國(獨立的小國)。婦好不但能帶兵打仗,而且還是國家的主要低俗作品請刪除,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國家,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婦好又會打仗,又掌握了祭祀與占卜的權力,可能連武丁都要怕她三分。 2、花木蘭 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經好萊塢拍成動畫片後更是全球聞名。真正的花木蘭歷史上確有其人,生卒年不詳,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又名花弧,後稱花木蘭。其父名應,乃漢初材官騎士。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單於(冒頓單於之子,名稽粥)大舉入塞,殺掠甚眾。文帝大征天下民以御,木蘭父當往,而年已老邁,弟尚年幼。木蘭憫其父老,便替父從征。木蘭初為戎卒,以功為小校,後晉升為將軍,守燕山南麓之曲逆。馳奔沙場,塞旗斬將,攻城略地,所向輒克捷,莫有當其鋒者。單於旋退。木蘭從軍凡十二年,屢立殊勛,人終不知其為女子。後凱還,天子嘉其功,封尚書郎,不受,懇奏省親。及擁軍還譙,釋戎衣,服巾幗,同行者皆駭之。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木蘭戍邊之地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各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木蘭被追封為「孝烈將軍」。這一年唐高宗偕武則天泰山封禪還朝,路經亳州,朝亳州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3、呂母 呂母(?~公元18),是西漢末年最早反抗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領袖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農民起義的女領袖。她是琅琊海曲(現屬日照東港區)人。子呂育,任縣游徼,掌管一方巡察緝捕。王莽新朝天鳳元年( 公元14年),呂育因沒有按縣宰吩咐去懲罰那些交納不起捐稅的百姓,以至於被縣宰所殺。呂母滿懷悲憤,發誓為兒子報仇。她把家產全部拿出來,經過一番周密策劃,很快拉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演練兵馬,等待時機。天鳳四年(公元l7年),呂母登上奎山西麓的土台祭天,自稱「將軍」,率領起義大軍浩浩盪盪殺向海曲城。經過一番激戰,活捉縣宰,將其處死。從此,呂母聲名大振,遠近貧苦農民紛紛投奔於她。不久,起義軍發展到上萬人。呂母起義,點燃了反抗王莽統治的火炬,並很快形成席捲全國的燎原之勢。天鳳五年 (公元l8年),呂母病故,其部卒大部分參加了赤眉軍,其餘部分分別投奔到青犢和銅馬等農民起義軍中。 4、遲昭平 西漢農民起義的巾幗英雄。遲昭平,平原縣城南人,生卒年月無考。遲昭平也於呂母起義的同年秋,聚眾數千人在河阻中(現平原城西南)舉行起義,抗官稅,盪府衙,殺豪紳,掠貴族,扶危濟弱,分糧與貧苦百姓,一時聲威大震,成為眾豪傑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由於斗爭形勢的發展,於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夏,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戰斗在平原、富平、樂陵、無棣、鹽山等地,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這支農民起義軍,不但攻縣郡,殺貪官污吏,搶府衙官庫,砸地方牢獄,拯求身隱囹圄的無辜百姓,給王莽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同時,他們也襲擊地方豪強的營堡、鄉聚(鄉鎮民團),無情的打擊那些宦官、王孫、公侯,沒收他們剝削的糧食和財物,分散給貧苦百姓,深受廣大貧民的擁護。起義軍的低俗作品請刪除,動搖了王莽統治集團的政治基礎,於地皇四年(公元23年)徹底崩潰了。由此,遲昭平的名子和業績,也載入秦漢農民起義史。 5、冼夫人 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約520—601)是嶺南俚族(百越的一支)傑出的政治領袖。她出身於首領世家,「幼賢明,多籌略」,善於「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從青年時代起就是一個卓越不凡的領袖人物。她常規勸親族為善,以「信義結於本鄉」,且為人秉公處事,不徇私情,因而在鄉里很有威信,深得當地百姓擁護和愛戴。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進軍嶺南,遭到陳朝舊臣和部分少數民族的抵抗,冼夫人獲悉後立即派其孫馮魂前往迎接隋軍,並以自己所轄八州歸附隋朝,使隋軍得以進至廣州,最後完成嶺南地區的統一。冼夫人也因此受封為譙國夫人。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具備稱雄割據的條件。但她在全國處於混亂分裂之時,不搞割裂分治,而始終擁護封建朝廷和維護祖國的統一,成為支持南朝梁、陳兩代和隋與唐初穩定珠江流域政治局面的主要支柱。為促進當地政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此外,冼夫人還為海南島俚人地區郡縣制度的重新設立起過積極作用。由於梁朝採納了冼夫人的建議,在海南島俚人地區重新恢復了郡縣制度,使中原地區與海南島的關系日益密切,有利於祖國統一和俚人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冼夫人始終維護中央集權和祖國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行為,深深影響了她的後代。後來她的孫子馮盎堅決不稱王割據,並歸附唐朝,對唐朝統一嶺南地區做出了巨大貢獻。這都與她以身作則,教育兒孫以國家為重有直接關系。後人為了紀念她的豐功偉業,高風亮節,在兩廣的高、雷、化、欽、廉等州建造了很多廟宇,其中茂名、化縣、電白等地一縣往往就有一二十處。海南島的崖州建有郡王夫人廟,儋縣等地也立了冼夫人廟。 6、平陽公主 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也是李淵嫡妻竇氏的愛女。她是一個真正的巾幗英雄,才識膽略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兄弟們。李淵將自己的三女兒嫁給了武將柴紹為妻。這位柴紹在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十四,謀略出眾,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功勞。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李淵起兵的消息就傳來,平陽公主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這個年紀輕輕的女子,以其超人的膽略和才識,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平陽公主率領的義軍勢如破竹,連續攻佔了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這支由女人做主帥的義軍,軍紀非常的嚴明,平陽公主令出必行,整支軍隊都對她肅然起敬。在那亂兵蜂起的年月里,這支軍隊得到了廣泛的擁護。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 7、梁紅玉 梁紅玉(1102—1153),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丈夫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淮安北辰坊人,原籍池州,也就是現在安徽省貴池縣。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建炎四年春,金軍從杭州飽掠北歸。韓世忠的部隊已緊急出動,沿運河水陸兩岸齊頭並進,搶先佔領京口一帶的金山、焦山,專截金兀術的歸路。當天金兀術就給韓世忠下了戰書,約定第二天開戰。第二天早晨,梁紅玉早已結束停當,戴著雉尾八寶嵌金珠金鳳冠,穿一領鎖子黃金甲,圍著盤龍白玉帶,端坐在中軍的樓船上面指揮戰斗,在最激烈的時候,梁紅玉親自擂鼓助威,宋軍士氣百倍,一天戰鬥打下來打得金軍心膽俱寒,把金兀術的軍隊困在了黃天盪內。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8000宋軍對10萬金軍)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名震華夏。黃天盪一戰使金軍喪膽,再也不敢隨便過長江南侵。後來韓世忠和岳飛、張俊一起三路大軍北伐,梁紅玉專門訓練出一支女兵隊伍,屢立奇功。岳飛被害後,韓世忠憤然辭官,與梁紅玉歸隱杭州西湖。1151年,韓世忠病逝。不到兩年,梁紅玉也悒鬱而逝。夫婦合葬於蘇堤靈岩山下。 8、唐賽兒 明朝農民起義領袖。明初唐賽兒領導的農民起義發生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起義中心在山東益都一帶。唐賽兒(生卒年不詳)為山東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識文字。永樂年間﹐明朝為營建北京﹑修治會通河﹑北征蒙古﹐耗資巨大。山東是負擔最重的地區之一﹐加之連年水旱﹐農民以樹皮﹑草根為食﹐賣妻鬻子﹐老幼流移﹐無以為生。唐賽兒於十八年二月與劉信﹑賓鴻﹑董彥升等率數百人起義﹐占據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發展至數萬人。明青州衛指揮高鳳領兵鎮壓﹐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遠侯柳升為總兵官﹐派都指揮僉事劉忠佐之﹐率京營五千人星夜馳赴山東﹐圍卸石棚寨。唐賽兒遣人詭降﹐言寨中食盡水缺﹐謀從汲道撤逃。柳升信以為真﹐統重兵防守汲道。起義軍乘夜突圍﹐殺死劉忠﹐轉戰安丘﹑諸城等地。但終因官軍眾多﹐又遭山東都指揮衛青﹑鰲山衛指揮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襲﹐於三月失敗。朱明廷為搜捕唐賽兒﹐竟逮捕了山東﹑北京等地的數萬名出家婦女﹐而唐賽兒等人還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終。當地人民為了紀念她﹐稱卸石棚寨為唐賽寨。 9、秦良玉 提起歷史上的巾幗英雄,人人都會想到替父從軍的花木蘭;而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秦良玉一位。秦良玉(1574或1584~1648) 字貞素,土家族(也有說是苗族),四川忠州(今忠縣)人。自幼從父習文練武,善騎射,通詩文,有智謀。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族人救援沈陽抗擊後金,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加封太子太保、忠貞侯。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明思宗見過女將軍後,感慨萬千,曾寫下了四首詩,誇贊她的功跡,並御筆親謄,賜給了秦良玉:「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上萬里行。」「 露宿風餐誓不辭,忍將鮮血代胭脂;凱歌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憑將箕帚掃匈奴,一片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題的四首贊美詩,給予了秦良玉極高的評價。 10、馮婉貞 馮婉貞(清咸豐年間人),北京謝庄人,祖籍山東,抵抗侵略的民族英雄。1860年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以後,四處擄掠,十九歲的馮婉貞與父親馮三保一起,帶領民團打敗英法軍隊,保護了謝庄百姓的生命和財產安全。1860年(清咸豐十年),英法侵略軍佔領了北京以後,到處殺人放火,搶奪財物。這種暴行很快擴大到郊區。離圓明園5公里光景,有一個小村子,叫謝庄。莊上有個精通武藝的馮三保,他18歲的女兒婉貞,從小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也學得一身好武藝,騎馬射箭,舞刀弄槍,樣樣精通。馮婉貞向父親提出:敵人有洋槍洋炮,咱們應當利用自己使用大刀長矛的優勢,沖到敵人跟前去拼殺,讓洋人的槍炮發揮不了作用。馮婉貞率領青年們在距離村子兩公里的一片茂密的樹林里隱蔽起來。下午四點鍾,剛在謝庄吃過虧的侵略軍果然抬著大炮來了,這次他們來了約600人。當敵人來到樹林旁邊的時候,馮婉貞拔出大刀,奮勇當先,率領青年們向侵略軍沖去。侵略軍遭到這突然的襲擊,非常驚慌,隊伍立即大亂。他們想放槍,可是距離太近,不能放,只好勉強用槍上的刺刀與青年們進行搏鬥。馮婉貞帶領大家,揮舞著大刀、長矛勇猛砍殺,侵略者招架不住,就紛紛敗退。狡猾的敵人急於想擺脫這短兵相接的困境,以便用洋槍射擊。馮婉貞看出了敵人的詭計,率領謝庄的青年步步進逼,迫使侵略軍始終不能用洋槍來射擊。這一仗,一直打到黃昏,英勇的謝庄青年打死侵略軍100多人。剩下的敵人,不得不丟下長槍大炮,倉皇逃跑了。侵略軍受到這次打擊後,再也不敢來侵擾謝庄了。正是「自古英雄出少年」! 中國女性的吃苦耐勞是世界聞名的,但是她們的英雄事跡卻很少為世人所知。在國難當頭時,她們巾幗不讓須眉,指揮千軍萬馬,馳騁在刀光劍影的疆場,勇氣可欽可敬,事跡可歌可泣。正如近代革命志士、巾幗英雄秋瑾詩中所說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