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鄭燮竹石賞析
Ⅰ 鄭燮的竹石意思,中心思想簡析
竹石
【作者】鄭燮 【朝代】清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緊緊咬定青山不放鬆,原本深深紮根石縫中。千磨萬擊身骨仍堅勁,任憑你刮東西南北風。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是一首贊美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
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神韻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才長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從來不畏懼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的擊打。鄭燮不但寫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筆下的竹子竹竿很細,竹葉著色不多,卻青翠欲滴,並全用水墨,更顯得高標挺立,特立獨行。所以這首詩表面上是寫竹,實際上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在石縫中的竹子一樣剛強勇敢,體現了愛國者的情懷。
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風竹。在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徵,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這首詩的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紮根,經受風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個「咬」字,寫出了竹子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定的信念。最後一句中的一個「任」字,又寫出了竹子無所畏懼、慷慨瀟灑、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總體描寫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風亮節。
竹石目錄
作者背景
注詞釋義
押韻譯文
名句賞析
竹 石
(清)鄭燮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千 磨 萬 擊 還 堅 勁,
任 爾 東 西 南 北 風。
[編輯本段]作者背景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江蘇興化人。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孰教師,教授幾百名學生。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少年時在真州毛家灣讀書。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禮部試,中進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東范縣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縣令。鄭燮為官,愛民如子,任濰縣縣令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一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飢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堂。鄭燮對於民事處理公正,十二年沒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東,封鄭燮為書畫史,鄭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東封書畫史》。
鄭燮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廖廖幾卷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草書,自成一體,自號「六分半書」,後人稱為「板橋」體。
著作有《板橋詩鈔》、《板橋詞鈔》、《板橋家書》、《板橋題畫》、《板橋先生印冊》等自刻本行世。
[編輯本段]注詞釋義
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立根:紮根、生根。
原:本來,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擊:打擊。
堅勁:堅韌、剛勁。
任:任憑。
爾:你。
[編輯本段]押韻譯文
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鬆,
根須已經深扎在岩石之中。
歷經千萬次磨煉更加堅韌,
任憑你東西南北來的狂風。
[編輯本段]名句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既是贊美了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它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豐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岩竹一樣剛強勇敢。
2 竹石,本名陳德忠 1943年生,,筆名竹石、嘉陽生。四川樂山人。1983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進修一年。二級編劇。四川省作家協會、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四川省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四川峨眉戲劇創作聯誼會秘書長、四川省川劇理論研究會理事、樂山市文聯常委、樂山市影視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主要從事電視、戲劇及文學創作。其中電視風光片《沫水鄉情》1981年獲四川省優秀文藝作品二等獎;電視劇《春江歸帆》1987年獲第一屆西南優秀電視單本劇三等獎;電視片《雷電詩魂火鳳凰》獲廣電部、中國廣播電視學會1992年度全國優秀電視社教節目人物類三等獎。散文作品多篇被收入《四川作家協會文學院叢書》之散文、隨筆卷。辭條輯入《四川戲劇家名錄》。
Ⅲ 清代古詩《竹石》賞析
古詩:竹石
竹 石
(清)鄭 燮
yǎo dìng qīng shān bù fà sōng
咬 定 青 山 不 放 松 ,
lì gēn yuán zài pò yán zhōng
立 根 原 在 破 岩 中 。
qiān mó wàn jī hái jiān jìn
千 磨 萬 擊 還 堅 勁 ,
rèn ěr dōng xī nán běi fēng
任 爾 東 西 南 北 風 。
作者背景
鄭燮(1693-1765年),字克柔,號板橋、板橋道人。江蘇興化人。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親鄭立庵是縣私孰教師,教授幾百名學生。鄭燮自幼隨父親讀書,愛讀歷史書和詩文詞集,博學強記,所讀的書都能背誦。少年時在真州毛家灣讀書。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鄉試中舉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禮部試,中進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東范縣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調任濰縣縣令。鄭燮為官,愛民如子,任濰縣縣令時,正逢荒年,不顧他人阻擾,開倉貸糧,令老百姓寫借條,救活一萬多人;還大興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飢民工作就食。當年入秋又歉收,鄭燮把老百姓的借條,一把火燒掉;濰縣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為他建立生祠堂。鄭燮對於民事處理公正,十二年沒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東,封鄭燮為書畫史,鄭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東封書畫史》。
鄭燮為官清廉,後來因老病罷官客居揚州,身無長物,只有廖廖幾卷圖書,便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被世人稱為「三絕」。其詩宗陶淵明、陸放翁,畫竹似蘇東坡。鄭燮的書法揉合行書、草書,自成一體,自號「六分半書」,後人稱為「板橋」體。
著作有《板橋詩鈔》、《板橋詞鈔》、《板橋家書》、《板橋題畫》、《板橋先生印冊》等自刻本行世。
注詞釋義
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立根:紮根、生根。
原:本來。
破岩:破裂的岩石縫隙。
磨:折磨,挫折。
擊:打擊。
堅勁:堅韌、剛勁。
任:任憑。
爾:你。
古詩今譯
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鬆,
根須已經深扎在岩石之中。
歷經千萬次磨煉更加堅韌,
任憑你東西南北來的狂風。
名句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佳。既是贊美了岩竹的題畫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開頭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擬人化,已傳達出它的風神;後兩句進一步寫岩竹的品格,她經過了無數次的磨難,長就了一身特別挺拔的豐姿,決不懼怕來自東西南北的狂風。鄭燮不但詠竹詩美,而且畫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所以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同時,這首詩也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岩竹一樣剛強勇敢。
詞義
竹子咬定青山豪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縫中。千種磨難萬種打擊,仍然堅韌不撥,不管你刮的是什麼風。
Ⅳ (清)鄭燮《竹石》全文大意
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縫中。千種磨難萬種打擊仍然堅韌挺拔,無論你刮的是什麼風。
(來自網路)
Ⅳ 竹石(清)鄭燮大意解釋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內北風。
[注釋]
1. 《竹石容》是一首題畫詩。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不鬆口一樣。
3. 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
4. 爾:那。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說]
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題畫詩。首二句說竹子紮根破岩中,基礎牢固。次二句說任憑各方來的風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擊打,它們仍然堅定強勁。作者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常被用來形容革命者在斗爭中的堅定立場和受到敵人打擊決不動搖的品格。
[作者簡介]
鄭燮(音謝)(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江蘇省興化縣)人,清代著名書畫家。
Ⅵ 竹石的賞析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專釋】
1. 《竹石》是一首題屬畫詩。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不鬆口一樣。
3. 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
4. 爾:那。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
【譯文】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鬆,
原來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縫隙之中。
經歷狂風千萬次的吹打折磨依舊堅硬如鐵,
任憑你地東西南北的狂風。
【賞析】
這是一首是在竹石圖上的題畫詩,作者詠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對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寫,而是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實寫竹子,贊頌的卻是人。詩人屹立的青山,堅硬的岩石為背景而基礎,說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萬擊」。「堅勁」則正是這個歷經風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徵的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可以說,詩歌通過歌詠竹石,塑造了一個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強者的光輝形象。全詩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語言雖然通俗但意義深刻而意味深長。
Ⅶ 鄭燮《竹石》內容
竹
石
(清)鄭來
燮
咬定青山源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竹石:紮根在石縫中的竹子。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
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青山不鬆口一樣。
咬:在這首詩里指的是緊緊紮根在土裡。
立根:紮根,生根。
原:本來,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擊:打擊。
堅勁:堅韌、剛勁。
任:任憑。
爾:你們。
譯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鬆,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縫中。千種磨難萬種打擊仍然堅韌挺拔,無論你刮的是什麼風。
Ⅷ 清鄭燮繪蘭竹石圖軸的作品賞析
鄭夑最喜畫蘭、竹、石,認為它們有節、有香、有骨。他筆下的「四君子」專在立意上擴大了文人畫自娛的屬內涵,或用以寄託「用世之志」,或歌頌不為俗屈、挺然堅勁的精神。這種畫外意突破了文人畫自我表現的藩籬。此圖是鄭夑贈與友人的,從題詩上看,是他臨時找來一幅自藏的畫作,再補題詩以贈。圖中以竹之勁挺、蘭之清雅、石之堅韌來比喻「飲牛四長兄」的高尚品格。蘭、竹置於陡峭的岩石之間,縱橫交錯,天機自然,秀逸灑脫中更見一種頑強的生命力。在畫法上用具有力度的隸書筆法畫竹,以縱逸的草書之法畫蘭,陡峭的岩石則以側峰用筆簡括勾勒出輪廓,略作皴染,三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岩石上的題款使畫面本身傾斜的對角線構圖變得平穩厚重,此外以楷書融入篆隸的「六分半」書欹正相生,清勁縱逸,亦增強了主題的內涵。
Ⅸ 竹石 賞析
竹石抄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襲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釋】
1.
《竹石》是一首題畫詩。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不鬆口一樣。
3.
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
4.
爾:那。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
【譯文】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鬆,
原來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縫隙之中。
經歷狂風千萬次的吹打折磨依舊堅硬如鐵,
任憑你地東西南北的狂風。
【賞析】
這是一首是在竹石圖上的題畫詩,作者詠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對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寫,而是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實寫竹子,贊頌的卻是人。詩人屹立的青山,堅硬的岩石為背景而基礎,說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萬擊」。「堅勁」則正是這個歷經風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徵的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可以說,詩歌通過歌詠竹石,塑造了一個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強者的光輝形象。全詩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語言雖然通俗但意義深刻而意味深長。
Ⅹ 《竹石》的寫作背景和賞析
寫作背景:詩人是著名畫家,他畫的竹子特別有名,這是他題寫在竹石畫上的一首詩。作者73歲4月作《竹石圖》,就是他這種傲岸和剛直人格的寫照。
在他為官期間,做了不少益民利眾的好事,深得人民愛戴,但他在荒年為百姓請求賑濟,卻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紳。他剛正不阿,心繫民眾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恥於折腰,便藐視權貴,解綬掛印,毅然辭官而歸,回揚州賣畫為生。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題於作者鄭板橋自己的《竹石圖》上。這首詩在贊美岩竹的堅韌頑強中,隱寓了作者藐視俗見的剛勁風骨。
詩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鬆」,首先把一個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著青山岩縫的翠竹形象展現在了讀者面前。一個「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個主動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動作。它不僅寫出了翠竹緊緊附著青山的情景,更表現出了竹子那種不畏艱辛,與大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
緊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於青山之上的基礎是它深深紮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鄭板橋詩、畫中的竹又往往與「石」是分不開的。有時侯,石構成竹的對立面,如「畫根竹枝插塊石,石比竹枝高一尺,雖然一尺讓它高,年來看我掀天力」;
有時候石成為竹的背景,如」秋風昨夜渡瀟湘,觸石穿林慣作狂;惟有竹枝渾不怕,挺然相鬥一千場」。在這首詩里,竹石則形成了一個渾然的整體,無石竹不挺,無竹山不青。這兩句詩也說明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強。
有了前兩句的鋪墊,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兩句:「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首詩里竹有個特點,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靜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風竹。
作者鄭板橋的詩畫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志的象徵,而風則往往是惡勢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風昨夜渡瀟湘」這幾句,又如:「一陣狂風倒卷來,竹枝翻迴向天開。掃雲掃霧真吾事,豈屑區區掃地埃。」
在這首詩中同樣竹子經受著「東西南北風」一年四季的千磨萬擊。但是由於它深深紮根於岩石之中而仍巋然不動,堅韌剛勁。什麼樣的風都對它無可奈何。詩人用」千」、「萬」兩字寫出了竹子那種堅韌無畏、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的意境至此頓然而出。
這時挺立在我們面前的已不再是幾桿普通的竹子了,我們感受到的已是一種頑強不息的生命力,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力,而這一切又都蘊涵在那蕭蕭風竹之中。
詩中的竹實際上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詩人正是這樣一種與下層百姓有著較密切的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岩竹。作者鄭板橋的題畫詩如同其畫一樣有著很強的立體感,可作畫來欣賞。
這首詩正是這樣,無論是竹還是石在詩人筆下都形象鮮明,若在眼前。那沒有實體的風也被描繪得如同拂面而過一樣。但詩人追求的並不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進了自己的人格,從而使這竹石透露出一種畜外的深意和內在的神韻。
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詩,也是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托岩竹的堅韌頑強,言自己剛正不阿、正直不屈、鐵骨錚錚的骨氣。全詩語言簡易明快,執著有力。
(10)清鄭燮竹石賞析擴展閱讀:
作品原文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燮(1693~1765),清代書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今江蘇興化)人。擅畫竹、蘭、石,書法以「六分半書」名世,詩文也寫得很好,所以人稱「三絕」。其畫在畫壇上獨樹一幟。與羅聘、李方膺、李鱔、金農、黃慎、高翔和汪士慎並稱」揚州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