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顧城感覺賞析

顧城感覺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7 05:42:03

① 顧城《再見》的鑒賞

兩個人由於某些原因必須要分開一段時間,時間定在夜晚,他們的前程是未知的,誰都版不知道明天會怎麼樣權.其中某人默默轉身,漸漸消失在黑暗中,向四周放眼望去,許多住戶就在不遠的地方,他們每家每戶都點上了燈火,這暗示密密的燈盞代表了相聚.這和自己將要和某人離別的情形形成對比.是一種心情的反差.油然而生一種依依不捨但必須離別的失落感.
最後兩句」再見,為了再見」雖然都是再見,但意義不同的,第一個再見是普遍意義上的再見,是一句告別用語,第二句再見是再次見面的意思.說明這一次兩個人不得已天各一方.暫時的再見是為了以後更好的在一起.
以上所言純屬個人觀點.大致上就是那樣,更多的細節只能你自己去感受了.最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那樣會理解得更透徹.
顧城屬朦朧詩派,朦朧詩以晦澀為主.這首我看了一下,還不是很復雜,估計是前中期作品,他的後期作品根本沒辦法鑒賞.

② 顧城的《感覺》賞析

讀顧城的朦朧詩,讀的就是感覺,它穿透歷史所有的朦朧,模糊,點激在我們的心靈,燃起我們對生活的厚重而無奈卻又熱情向前的感觸,這是詩人獨特的感覺的偉力,它們可以穿透時空的阻隔。

感覺總是朦朧,總是飄忽不定,這不接受思考的描繪,更不受理性的統轄。而感覺一旦與由思維導致的理性發生聯系,便會形成色彩形相的表象,正如畫家心中的願望,幻想,沖動等在畫筆錯落有致的塗描中,化作了動人的色彩效果。

讀顧城的《感覺》,你不難發現:感覺與色彩的關系,即由感覺到色彩形相,他歷經了一份沉痛的生命思考,這份思考,是詩人所要向世人傾訴的。

灰色,本代表憂傷、悲凄、悶郁等情愫,詩人就是「用黑然的眼睛」去看「天」和「地」,是人世間光明背後的污濁,美飾背後的醜陋,事實背後的真相,使他覺著壓抑:「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竟沒有鋪設丁點亮色,詩人怎能忍受得了這層層架設的「灰色」,我們希望詩人多少給我們一點明麗的色彩,以滿足我們視覺「色慾」的樂趣。

讀下來,發現,詩人似乎明白讀者對於行行「灰色」的詩行實在枯燥的心理感應,敷衍般地給了我們一絲快慰:「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兩個孩子/一個紅的/一個淡綠」。

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新生,希望。紅色的孩子,綠色的孩子,終於「活潑嬉笑著」走出「灰色」的桎梏。孩子,總是被視作純潔生命、新生青春的象徵,他們「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是可喜,是活現,給人眼前一亮的「生命與活力與新生與希望」,但是,他們將走向哪裡呢?

沒有天國在他們的前方,他們只能再次在灰色的天底下,踏著灰色的路,迎著灰色的雨,走進灰色的樓。人間沒有天國可以使他們的紅色和綠色永恆不變,他們必然走向別一種色彩,不是絕對的黑或白,更不再是紅或綠。

紅色+淡綠色=灰色。我們那唯一的希望,成了失望,詩人總喜歡打破世人的夢。「兩個孩子」——生命的象徵——最後還是走進了灰色。走向憂傷,這是詩人的預設,是詩人沉痛的生命思考之後的一個預設:生命的始與終是灰色的,是憂傷的。

紅色,綠色,不過是灰色的派生,《感覺》無疑以拂逆我們的心情來獲取表達上的張力,它於無決中打破了我們美好的願望:明天會更好,生命應該是明麗的,陽光的。

不錯,人的生命,其終始是灰色的,有著極度消極的傾向,它在灰朦之中誕生,又將在灰朦的路途中趲行,且一路苦辛,最後又在灰朦之中死去,然而,生命能夠以陽光明麗態度一步一步地步近死的墓墳,正如叔本華的告誡:「因為痛苦,我們才去生活,」也因為黑暗,人們才有尋找光明的心。

畢竟那個過程是紅色或者綠色的,正如《感覺》里的小孩,他們是以紅色或綠色在行走,這樣,起始與終結是灰色,又何必計究得太過,因為生命的過程可以陽光明麗的。

(2)顧城感覺賞析擴展閱讀:

《感覺》是中國當代詩人顧城在1980年所做的小詩六首中的第五首。

感覺

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後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

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說《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③ 怎麼理解賞析顧城的詩《感覺》

原文:感 覺
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賞析:詩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體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細節的抽象線條。這首《感覺》就是幾個大色塊的拼合,象一幅印象派畫,簡單、鮮明、強烈。讀者欣賞時,可以追究「灰」、「紅」、「綠」三種顏色象徵什麼,主題又是什麼,歸納出主題思想。或者讀者讀此詩只留下一種印象。從詩名得知,詩中所攝取的畫面,可能是詩人瞬間的感覺:對單調的厭惡,對新美的歡悅。
喜歡新鮮色彩、喜歡美,這是人類共有的審美情感。喜歡鮮活的生命的律動,厭惡壓抑的死板僵化的東西。這是符合詩人敏感真摯又變幻莫測的情感,還有總在形而上求索的不甘寂寞的心!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87年開始游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④ 求顧城的詩歌的不同風格的賞析

顧城簡介

顧城,男,1956年生於北京。12歲時輟學放豬。「文革」中開始寫作。1973年開始學畫,次年回京在廠橋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開始寫作。並成朦朧詩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單位解體,失去工作,從此過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 年赴紐西蘭,講授中國古典文學,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1992年獲德國DAAD創作年金,在德國寫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辭世。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顧城是朦朧詩派的主要作者,著有詩集《白晝的月亮》、《舒婷、顧城抒情詩選》、《北方的孤獨者之歌》、《鐵鈴》、《黑眼睛》、《北島、顧城詩選》、《顧城詩集》、《顧城童話寓言詩選》、《顧城新詩自選集》。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另與謝燁合著長篇小說《英兒》。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顧城的詩》。詩集《白晝的月亮》。

顧城是我國新時期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以一顆童心看世界的「童話詩人」。與舒婷的典雅端麗、委婉綽約、美麗憂傷相比,顧城的詩則顯得純真無瑕、撲朔迷離。但是,在顧城充滿夢幻和童稚的詩中,卻充溢著一股成年人的憂傷。這憂傷雖淡淡的,但又象鉛一樣沉重。因為這不僅是詩人個人的憂傷,而是一代人覺醒後的憂傷,是覺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現實而產生的憂傷。

關於顧城

顧城的「自毀毀人」固然殘忍,雖然他完成了自我審判,是是非非都隨生命的風帆遠去了。他留下的悲劇是大的,我們應當予以理性的反思。顧城的殺妻然後自殺,原因眾說紛芸,無外乎陷入情感矛盾糾葛中不能自拔等諸如此類。但莊周先生此刻如獨立檢查官跳將出來,硬是從顧城詩作中檢索出一連串並非「孤證」的鐵證,搞了一個顧城殺人行凶動機大曝光。也就是說顧城從25歲時(1981年)寫下《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開始,就埋下了殺人的伏筆,直到1993年10月8日也就是等待了12年之後才得以實現「自毀毀人」的夢想。這真是驚人的發現,詩歌歷史上的「哥得巴赫猜想」。在莊周先生的筆下,顧城若干年前傳誦一時的詩作,不但今天「看起來毫不朦朧」,完全是一名兇手明顯顯的供詞!可惜時下不興「文字獄」,要不憑莊周先生的才智是可以大有一番作為的。現在我將莊周先生引用的「證據」用「*」標明還原原詩段落如下:

我在希望在想但不知為什麼我沒有領到蠟筆沒有得到一個彩色時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創痛*只有撕碎那一張張*心愛的白紙*讓它們去尋找蝴蝶*讓它們從今天消失

我是一個孩子*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1981年)

*太好了,我等待著*等待著又等待著*到了,大鍾發出轟響*我要在震顫間拋出一切*去享受迸濺的愉快*我要給世界留下美麗的危險的碎片讓紅眼睛的上帝和老闆們去慢慢打掃《有時,我真想》(1982年)你走了小時候我也在路上想過好象你會先去,按照古老的習慣我沒想過那個人,因為習慣是抽象的螺紋*我只是深深憎恨,你的所有同學*她們害怕我,她們只敢在門外跺腳*我恨她們藍色的腿彎,恨她們把你叫走*你們在樹林中跳舞,我在想凶惡的計劃最後,我總沾滿白石灰,慢慢離開夜晚

(《顧城詩全編》中「凶惡」為「搗亂」)《鐵鈴——給秋天離家的姐姐》(1983年)

根據我粗淺的讀詩經驗,《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真實地表現了那個時代下少年的失落感。「沒有得到一個彩色時刻」,沒有蠟筆只有手指和創痛,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也就是喜愛幻想的孩子不能在心愛的白紙上描繪「蝴蝶」般的夢想世界,只好一張張撕碎失落如單調的昔日時光,但少年依舊任性地想,明天一定是個彩色時刻。《有時,我真想》這首詩的副題是「一個異國侍者自語」,作者虛擬侍者厭倦老闆的專制,在想像的對抗中打爛瓶子,讓老闆自己打掃的場景,抒發作者對新時代到來的「鍾聲」的應和與喜悅。《鐵鈴——給秋天離家的姐姐》是一首懷念親人的詩,「我」回憶了童年與姐姐生活的許多細節,親情感人,歷歷在目。抄錄的第四節寫的是姐姐和女同學在樹林里玩耍而不讓愛搗亂的弟弟「我」參與,「我」十分氣恨她們丟下「我」,便想著拿白石灰砸她們來包袱一事。作者適度採用了誇張和白描的手法。但不知莊周先生為何一眼就從詩中看出顧城包藏禍心,步步陰險透著殺氣,並由此推斷詩句預示著顧城自毀毀人的陰謀?

莊周先生將「迸濺」,「凶惡」,「憎恨」,「寵壞」,「任性」,「撕碎」等一類詞語簡單粗暴地與顧城後期所為聯系在一起,又包藏著怎樣的用心,透著怎樣的意氣呢?

顧城之死並不足道,但顧城作為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詩歌領域是有相當特殊的貢獻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那個時代的聲音永遠不會隨記憶磨滅。我不禁要問莊周先生:假如你是在1993年以前寫下《齊人物論》,對顧城的評價是否還這樣蓋棺定論呢?

淺論顧城詩歌的藝術特點
張虹

摘 要:本文認為顧城詩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現手法:首先是象徵隱喻法;第二是抽象變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是物象疊合法;第五是物人轉換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跳躍法。
關鍵詞:顧城;詩歌;藝術;意象
顧城的詩,每讀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正如這首《一代人》,短短的兩行詩句,卻清晰地勾畫了一群探索者的堅定形象。我暗嘆詩人獨特的想像,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僅僅是十幾個字,字里行間卻還有著看似簡單實為復雜的意象。在顧城的詩作中,人們總能找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
顧城詩歌的最大特點便是意象的呈現。而顧城詩歌的意象世界最常用的表現手法首先是象徵隱喻法:這也是詩歌新藝術的中心,它打破了真實描寫和直抒胸臆的傳統表現手法,使詩人的抒情角度轉移,詩中的象徵從表面看上去毫無聯系,也無所指,但深層卻有無窮的意蘊,詩的感染力也就在於此,早期象徵主義大師馬拉美反復強調(2)「詩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詩的享受便減去四分之三」。是的,詩的魅力不體現在直觀和如實地描繪,也不是在證明什麼,它總是在暗示什麼,象徵性的加以啟迪也是現代詩的一個重要特點。象徵手法與古典詩歌「由此至彼」,「言此意它」的比興手法極其相近,從根本上說,象徵也是一種比興,或者比興是象徵的一種表現手法,比是求詩的形象化,興是求詩的言外之意,所不同的是象徵手法經常巧妙地隱去被比事物,詩歌主題也就呈現了多義性。例如開頭出現的小詩《一代人》,它是由「黑夜」,「我」「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構成的意象組合,它們既有其本身的客觀意義,所代表的內在含義又都超越了這些詞彙固有的客觀意義,加上題目的指示,因而具有了強烈的象徵性,即「黑夜」象徵置於那一代人心靈上的陰影,「眼睛」象徵一代人探索的眼睛,雙是渴望光明的眼睛,而詩中的「我」則象徵著一代人。由此我們能夠看出,詩歌象徵的審美特性,實際上就是意象的一種內在的美學特性。
顧城詩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隱喻表現手法與象徵一樣也是具有其暗指性,通過一個非直接的比喻來使情思或感覺具體化;通過隱喻創造的意象,詩人的情感往往藏得很深,我們最先接觸到的僅僅是意象的直觀世界,而要進一步體會「幕後」的心靈世界,需要一段路程。諸如他在《生命幻想曲》中這樣寫:讓陽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膚/……/ 太陽是我的纖夫/它拉著我/用強光的繩索/…… 前一節里用「瀑布」來隱喻「陽光」,隨之又用瀑布洗黑人的皮膚,來隱喻陽光曬黑我的皮膚,而皮膚被曬黑,原是一種健康美的標志,因此,它們之間復雜而又巧妙的隱喻結構所形成的意象正如一位意象研究者所說的:「兩個視覺意象形成我們稱之為視覺和弦的東西,並且合起來提示了一個與二者都不同的意象。」的確更妙地暗示出了詩人渴望於自己的生命在光明世界鍛煉得更強壯這么一種健康的情調。後一節里,用「纖夫」來隱喻「太陽」,又用「繩索」來隱喻「強光」,用纖夫背著繩索我在逆流中前進,來暗示這一種昂揚的氣概,光明的信念,鼓舞著生命,使他在任何險惡的困境中奮力前進。
顧城詩歌意象的第二種表現手法當屬抽象變形手法了。
隨著現代生活的進展,人們的鑒賞口味不斷地轉移,鑒賞周期也不斷地縮短,藝術變形越來越多得受到重視。在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變形就沒有藝術」。西方現代派的藝術綱領宣稱「准確描繪不一定是真實的」,這和司空圖所說的「離形得似」真是不謀而合,而新詩潮關於意象的創造常常脫出古典主義的誇飾而致力於「變形」,直覺、幻覺、錯覺,瞬間感覺印象很容易產生變形,而變形的關鍵則在於作者主觀感受和客觀真實的對立怎樣巧妙地變成「無理之中的有理」。
例如詩人眼中脫落的葉子能夠露出乾燥的內臟,詩人眼中的美麗的口花竟然是一片血腥。詩人也照樣可以把感覺外化出來,改變對事物原有狀態的摹寫,比如:陽光象木漿樣傾斜,/浸在清涼的夢中。 詩人意象的變形其實是詩人心態的體現,情緒的流露,就顧城而言,他的童年充滿夢幻,而少年時代的他,夢幻被現實擊碎,純真的少年壓抑了自己,面對文革中紅海洋中的暴行,躁動和血腥味道,他敏感的心變得恐懼,以至有些畸形。他極度渴望純藍的天,純白的雲,純潔的人生和愛情,可現實的污染和殘酷愈發導致他內心的蒼涼和悲哀,他筆下的世界往往開始是純美的,是用「純銀」的聲音和色彩去構制的一個「天國」,而最終卻都歸於悲哀心情下灰色視線中的一片灰暗的世界。詩人的心靈被扭曲,流露出的詩人的視線也被扭曲,因此視覺中的一切改變了原有的形態。在他的世界裡,尋常的邏輯沉默了,被理智法則所規定的世界開始解體,色彩,音響,形象界線消失了,時間和空間被超越,世界開始重新組合,於是產生變形,這種變形,不是哈哈鏡似的--人和世界在其中被簡單、粗暴的歪曲。詩人的主觀意識猶如各種凸形凹鏡,產生了不同於傳統的不同於古典主義的接近照相式的效果,它的效果是一種表現歪曲了的內在真實,從而帶著極強的刺激性和無盡的魅力。
第三種意象表現手法是感覺的溝通,即我們常說的通感。
通感手法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就早有運用,我們的祖先早就熟知「聽聲類型」,比如一個愁字可以有長度,「一水牽愁萬里長」,聲音可以有氣味,「風來花底鳥聲香」,而龐德認為現代派詩歌的通感就是取於中國古典詩歌,這個不無道理,而現代詩學中的通感范圍大大超過古典詩,而詩的含量也驟然增大,在優秀的詩作中,顏色可以有溫度,聲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氣味可以有鋒芒。由於五官的相互溝通,彼此相生,詩的聯想空間得到今非昔比的開拓。聽觀嗅味觸等感覺的相互「轉移」所產生的綜合性效果支撐和強化了詩的主體性,可以預計,一種具備質感重感「雕塑型」的立體詩可望與平面式的「小小感情畫面」相抗衡了。
顧城詩中有大量的關於通感的運用,諸如顧誠在《愛我吧,海》里有這樣一個意象:聲音布滿/冰川的擦痕, 這里聲音本無形,而詩人筆下的聲音卻是一個有形的軀體,身上布滿被冰川擦傷的傷痕,無聲的聽覺形象被表現為有形的視覺形象,即視覺與聽覺彼此打通。
再如詩人意象世界中的建築是新鮮的,也是愚鈍的,詩人筆下的夢是深紅色的,夜晚是淡綠色的,等等。
通感的運用使客觀世界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並且物物溝通,各種感覺互相溝通,在詩中創造了廣闊的世界。
第四種詩歌意象表現手法是物象疊合:即不同的物象在注入作者主體情感之後交叉疊合在一起,進而成為另一種物象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往往是詩人內心情感的滲入物象所致。此如顧城在其詩《眨眼》中這樣寫道:彩虹,/在噴泉中游動,/溫柔地顧盼行人,/我一眨眼——/就變成了一團蛇影。 這里彩虹和蛇影是美醜截然分明的兩種物象,而詩人眨眼之間彩虹變成蛇影,蛇影又和彩虹疊合,兩者互動互換,使無形中映射出另一個物象,即詩人的無形的心靈世界。在他的心中崇尚美,渴求美,但往往美的東西會在瞬間被摧毀,變得醜陋不堪。這樣一種物象疊合實為詩人不同情感的疊合,情感依靠物象來流露,而物象又真實地反映內心情感,二者互為依存,構制了眼中象和心中意巧妙的結合的領域。
第五種意象表現手法是物人轉換:即把詩人的主體情感完全傾注於客觀物象,通過把物象擬人化表達到以物言人的目的。它有點類似於傳統詩歌中的擬人,但又比傳統詩歌賦於物象更多的主體情感,使其具有更多的深意和更廣的人性。諸如在《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中有這樣幾句:最後,在紙角上/我還想畫下自己/畫下一個樹熊/他坐在維多利亞深色的叢林里/坐在安安靜靜的樹枝上/發愣/他沒有家/沒有一顆留在遠處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漿果一樣的夢/和很大很大的眼睛/…… 詩人通過樹熊淋漓盡致地刻劃了自己真實的心態和內心深處深摯的渴望。樹熊沒有家,坐在樹枝上發愣,不知該去向哪裡,有的只是許多甜美的夢想和一雙渴望幸福之光的眼睛,作者把樹熊擬人化,樹熊實為詩人的影子,通過物人轉換,間接地表達了詩人的情感,這比直敘其事直抒其情來得富有韻致,詩歌的暗示性再一次得到體現。
第六種表現手法是因意取象法,就是利用想像,即知覺與表象的功能,然後以錯覺或幻覺去感受這些知覺之中的表象,完全拋開作為客觀實在的客觀物象。諸如在顧城詩歌《我不知道怎樣愛你》中這樣寫道:我還在叫/製造著回聲/在軟土中鱗閃耀/風在粗土中嘆氣/扁蝸牛在舔淚跡 詩中並沒有出現能夠使人產生如上的聽覺和視覺的客觀物象。詩中詩人是在「以情合景」「因意取象」「創造性想像」中使審美物象完成錯覺化與幻覺化的。這種意象構成方法的運用,擴大了詩歌的取象范圍,詩人因減少客體的限制而獲得了更大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他可以把自己復雜,微妙,難以直接訴諸實用性規范語言的審美情感,通過這種新奇,生動的感性畫面訴諸直覺,投向心靈,收到更積極主動的意象效果。
第七種意象表現手法是省略跳躍法。即詩的前前後後似是毫無聯系,完全是沒有關聯的意象,只是那麼並列著,不同意象之間完全是跳躍式的,省略了其中的過渡或某些有關聯的詞句。諸如《孤線》:鳥兒在疾風中/迅速轉向 少年去撿拾/一枚分幣 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觸絲 海浪因退縮/而聳起的背脊 這里四組沒有什麼聯系的意象,就這么並列著,並列的基礎就在這四組意象所共有的「弧線」,這種並列形式的處理方式有點類似於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意象同樣在於要把一個個浸透詩人思想感情的局部畫面組合成動人心弦的完整形象。所以《弧線》中的疊加意象可以稱之為詩歌的蒙太奇,是一門關於詩歌畫面組合的文法。只是它不是靠攝影機去拍攝,而是靠語言來表達。而這種語言又不是平白詳盡式語言,而是省略的,跳躍性的佯謬語言,這樣從語言轉化來的畫面不可能直接呈現在人們眼前,而是在人們的懸想中浮現出來。
總之,意象本身就是語言,是超越了公式化了的語言。顧城詩作中的意象,形成了詩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http://www.gucheng.net/gc/gcps/
回答者:絕愛無塵 - 魔法師 四級 12-20 12:13

⑤ 顧城《遠和近》 鑒賞

2樓顧城的<遠和近>是一首極其簡單的小詩,短短的六句話,卻在朦朧詩里為人稱頌,非常著名。 詩里創造了「我」、「你」和「雲」三個意象,用「遠」和「近」來描述三者的距離。 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你」、「我」、「雲」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這組對比並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隱含著「我」對人性復歸自然的願望。

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就感覺淡淡的,是容易讓人喜歡的那種雋永的感覺,再讀幾遍,更覺得意味無窮。 「我」和「你」,在彼此能看到對方的空間里,現實世界裡的距離,相對「雲」來說是很近的。「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是什麼讓我產生了這樣的感覺呢?

在我們閑暇的時候,有沒有常識過去抬頭仰望天空,看藍天白雲呢?當我們抬頭的時候,看雲卷雲舒,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煩惱憂傷的時候,抬頭看雲,看那白白的浮雲,感覺愜意很多。雲,永遠是那麼輕柔,可以讓人頓時忘卻心中的不快與煩憂。而「雲」這個意象所指向的,正是我們的自然。

中國有句話叫「咫尺天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近在咫尺的兩個人,心卻遠隔天涯,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呢? 不去考慮「我」和「你」是怎樣的一種關系,或許,他們是相親相愛的家人;或許,他們是攜手同行的朋友;或許,他們是相濡以沫的愛人;或許他們是平行的陌路。但是,無論何種關系,「我」和「你」都是現實世界裡的兩個人,人與人之間卻似乎產生了隔膜。

我們無從知曉顧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或者說是錯覺,會覺得「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所以就會有很多的理解,留給讀者大量的想像空間。 我們錯過了顧城的那個年代,而今天讀他的詩,卻依然能給我們很大的感動與感傷,他說「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很容易使人聯想起20年代的徐志摩。一樣的單純,一樣的清新,一樣的執著,一樣的深情。一個如此單純的人,在他塑造的詩歌王國里,也必定是無邪的。
詩人產生這樣的一種錯覺,認為人和人的距離還不如人與雲(或者說是自然)來得近。讀這首小詩的時候,眼前很容易浮現出的是一對貌合神離的男女(只是我的理解),天上飄著些微雲,卷著些微風,風吹動了她的頭發,她望著他,然後抬頭看雲出了神,幾乎可以在她臉上看到神往的表情,和他站在一旁的落寞神情。

這種「人遠天涯近」的觀點,在那個時代給讀者很大的震驚。人心冷漠,愛人就在身邊,卻寧願選擇自然也不願意選擇「我」,相愛的人的隔閡是世界上最難跨越的溝渠。

顧城是一個活在夢里的詩人,他在自己的王國里構建美好的童話世界,做著天真的美夢。有人說:「顧城是沉淪在自造的幻象里,『本真童心仍是一種很寶貴的藝術精神』。相較而言,或許顧城在氣質上更多了些『世紀末』的憂郁和偏執。」在這首詩里,表現出了一種「透明的美、純凈的美、神奇變幻的美」,「帶有一種痛苦的思辯地憂傷」。在詩人單純的世界裡,見不得美夢的破碎,而現實就是如此殘酷,人與人之間的誠信在遠和近之間搖擺,詩人對社會提出了置疑。

⑥ 顧城的詩歌賞析

<一代人>
顧城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全詩就一句。沒有可字.這首隻有兩行的小詩,1980年在《星星》第3期發表後震動了整個詩壇,不管是對猛咯內詩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態度的人,對這首詩卻是一致的稱贊。

在審美原則上是全新的。它避開了情感的直抒,棄置了景象的實敘,它沒有著意建構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隱喻,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了一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覺醒的象徵),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雲的縫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詩,宛如一幅有立體感的版畫。

「黑夜」與「光明」形成暗色與亮色的鮮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經過變形的意想,滲透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這種藝術表現觸發了讀者的想像,於是,在想像的屏幕上出現了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謬現實中扭曲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的頑強求索的精神……。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個簡單的意向群構成了一個開放時空…………歷史轉折關頭特有的社會景象和人的心理結構。有限中表現出無限,單純中包孕著深厚,這是詩的特有規律。新詩潮的先行者在追尋人性復歸的同時,也在追尋詩向本體的復歸。

這首小詩體現了一種現代美的風格。它打破了傳統的和諧構圖,以不和諧的意象組合造成觸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迫使人對歷史進行反思。

⑦ 我的心是一座城 顧城 賞析

我的心,
是一座城,
一座最小的城。
沒有雜亂的市場,
沒有眾多的居民。
冷冷清清,
冷冷清清,
只有一片落葉,只有一簇花叢,
還偷偷掩藏著——
兒時的深情

我的夢,
是一座城,
一座最小的城。
沒有森嚴的殿堂,
沒有神聖的墳陵,
安安靜靜,
安安靜靜,
只有一團薄霧,
只有一陣微風,
還悄悄依戀著——
童年的純真

啊,我是一座小城,
一座最小的城,
只能住一個人,
只能住一個人,
我的夢中人,
我的心上人,
我的愛人啊--
為什麼不來臨?
為什麼不來臨?

——顧城《我的心是一座城》

「童話詩人」的稱號屬於顧城,這幾乎是眾所周知的。他的《 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宣布自己是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這一句描述了他自己的一生:任由自己的想法,固執地編織自己的夢,這是顧城的執著,也是他的魅力。在紛繁、骯臟的成人世界裡,顧城情願「閉上眼,世界就與我無關了」。他甘願守住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雲英和蟈蟈的隊伍,向著沒有污染的遠方出發」。

知道了這個背景,這首詩就好理解了。試賞析:

我的心,
是一座城,
一座最小的城。

顧城的心是一座城,因為偏愛「小」的物件「小的世界」,所以詩人固執的認為這是「一座小的城」。這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接著往下看:

首先排除了「市場」「居民」,那麼這個城就完全是詩人自己的世界。裡面有「落葉」「花叢」而且分別用一片、一簇來形容,再次表現出詩人對於小的偏愛,僅僅這點「小」東西的背後,竟然還「偷偷掩藏著——/兒時的深情」。名副其實的「童話詩人」,一生都像一個孩子,理所當然,他心中的城體現著他對兒時深深的懷念。

我的夢,
是一座城,

第一節,詩人的「心」是一座城,那是他孩子的本性,而在他已經長大的現實面前,他的「夢」(此處可以理解為「夢想」)竟然也是一座城,沒有世俗的那些個規矩(森嚴的殿堂)、沒有人世間的權威(神聖的墳陵),而只有「童年的純真」,並且還是在他希望的自然世界中——「安安靜靜」只有自然里的事物「一團薄霧」「一陣微風」。

⑧ 顧城詩句賞析

對於一貫唯美的顧城來說,小巷裡發生的,是一個美麗而傷感的故事。正是回這個故事,致使詩人答,多年後,還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然而,這是一條「沒有門/沒有窗」的小巷。有門,詩人可以用鑰匙打開。有窗,詩人可以破窗而入。但是,隨著時光的流失,這些對於詩人來說,已經是不可能的了。絕望的情緒,首次流露。但是,詩人並沒有死心,仍然在絕望中抱有一絲渴望。於是,「拿把舊鑰匙/敲著厚厚的牆」。本來,用鑰匙敲牆,就有驢唇不對馬嘴之嫌,屬於一個人絕望之際的愚蠢之舉,何況還是一把「舊鑰匙」呢?短短兩行,就將詩人傷感絕望的情緒推向極至,不愧為大家之作。顧城多短詩,但大多小詩不小:靈氣,節制,層次感強,張力十足。《小巷》同樣體現了他的這一藝術特色。

⑨ 顧城的《感覺》賞析

這首詩我初中的時候在考卷上做過,那時我還不了解顧城,所以按套路出牌,至於是什麼套路,網路這首詩的賞析就知道了,但我不喜歡那樣中規中矩的賞析,因為我覺得他純粹是析,一點賞都沒有.賞,就是當我自願去讀,因為喜歡而去讀它時的感覺,那種感覺很明亮,顧城是經歷過文革的人,他受過我們這一代無法想像的苦難,由此我覺得出題者是不合理的,我很反感那些出這種題目且自以為是安個標准答案的人.讀詩,要的是自己抱著熱愛的心境去讀的,那時的感覺才最真實,而為了解析去讀,即使寫得再出彩,也是空話!顧城被稱為童話詩人,因為他的幻想總是那麼美好,就像灰色生活中綻放出的花朵!他寫詩時是快樂的,他寫的純粹是自己的夢,沒有任何深意,他在描述自己心中的天堂!寫詩想得太深是大忌,會讓人感覺沉重.顧城眼中的灰色即是他所害怕,想要逃避的生活,而孩子,是他的夢想,他因為夢想而快樂!可惜的是,他沒有一直堅定地相信夢能實現.他太夢幻了!夢幻到想自己築一座小城,花上五百年也毫不在乎...我喜歡顧城的詩,因為讀的時候,我很快樂!無論他寫的是憂傷還是快樂,那種感覺很真實!樓主可以發自內心地去感受一下他的詩,不要拘泥於賞析,那時,才能得到最單純的感覺.一個相信童話的人.

⑩ (理解賞析)顧城的一首詩《感覺》

感 覺
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詩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體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細節的抽象線條。這首《感覺》就是幾個大色塊的拼合,象一幅印象派畫,簡單、鮮明、強烈。讀者欣賞時,可以追究「灰」、「紅」、「綠」三種顏色象徵什麼,主題又是什麼,歸納出主題思想。或者讀者讀此詩只留下一種印象。從詩名得知,詩中所攝取的畫面,可能是詩人瞬間的感覺:對單調的厭惡,對新美的歡悅。
喜歡新鮮色彩、喜歡美,這是人類共有的審美情感。喜歡鮮活的生命的律動,厭惡壓抑的死板僵化的東西。這是符合詩人敏感真摯又變幻莫測的情感,還有總在形而上求索的不甘寂寞的心!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87年開始游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