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的名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韓非子》)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湯賦》)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宋·蘇詢》)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宋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曷冠子·天則》)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新唐書》)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 (孔子)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荀子》)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
兼聽則明,倔信則暗. (《漢·王符》)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左傳》)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孫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宋·朱熹》)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後漢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後漢書》)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宋·釋道原》)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後漢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詩經》)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曹操)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運命論》)
精騖八極,心游萬仞. (《文賦》)
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
勞於讀書,逸於作文. (元·程端禮)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三國志》)
不愧於天,不畏於人. (《詩經》)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誠子書》)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老子》)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 (劉禹錫)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畫旨》)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 (《論語》)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選》)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古語)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古語)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曹操)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大戴禮記》)
—年之計在於春.—日之計在於晨.(《南陽蕭繹》)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孔子家語》)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
⑵ 跪求廉潔啲醒世名言
1、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漢•桓寬)
釋:要想影子正時就把個人儀表搞端正,要叫下屬廉潔先要自身廉潔。
2、但立直標,終無曲影。 (《舊唐書》)
釋:只要立的標桿是直的,就不會照彎曲的影子。
3、大臣法,小臣廉。 (明•黃綰)
釋:大臣能夠遵紀守法,小臣就能廉潔。
4、但得官清吏不橫,即是村中歌午時。 (宋•陸游)
釋:只要使得作官的清正,當吏的不橫行霸道,那就可以使人民擁護,就可歌舞昇平了。
5、智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為非其有。 (漢•韓嬰)
釋:聰明的人不去做並不是沒有事做,而是知那事不能做;廉潔的人不去貪占並不是他有財物,而是知道不應去貪占。
6、儉節則昌、淫夫則亡。 (墨子)
釋:儉朴節約就會昌盛,淫慾放盪就會滅亡。
7、竊人之財,以之為盜,況貪天下之功為己力乎。(孔子)
釋:偷竊別人的財物是為盜賊,何況把別人的大功勞貪為自己的呢。
8、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持身正大,見吾不拜有何妨。(古楹聯)
釋:心裡存著邪念奸詐,你就是燒香也沒一點益處,持身光明正大,見了我不拜又有何妨。(此聯的「吾」指神象)
9、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華忘政本;養廉唯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養廉隅。(古對聯)
釋:作官從政要戒貪。貪利固然是貪,貪圖名聲,沽名釣譽也是貪。切莫致力於圖浮華虛名而忘了從政的根本;養廉唯有儉朴。行節儉,嚴於律己算是儉;只要求別人,只要求百姓勤儉,便不算是儉,還要從對己嚴,對人寬來保持品行方正而有節操。
10、人之行賄,並非所願。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慮。因之,肅賄風,由上起。上之所為,以導下也;上所不好,以檢下也。 (唐•陸贄)
釋:人們所以行賄,並不是心甘情願的。只是因為行賄對個人有利,不行賄又有顧慮。所以,要肅行賄之風,應由上做起,因為上面的做法,可以引導下面,上面不去受賄,可以制止下面不來行賄。
11、臣門若市,臣心是水。 (《漢書》)
釋:當官的門前象集市一樣熱鬧,當官的心要象水一樣清澈。
12、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樂府詩》)
釋:走在瓜田裡,鞋子掉了也不用手去提,在李子樹下帽子歪了也不用手整理。
13、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元•王冕)
釋:不須要人們誇你顏色好看,只留下清正氣節在世界上。
14、欲不除,如蛾撲燈,焚身乃止;貪無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 ( (《勸戒全書》)
釋:私慾如果不除,就象是飛蛾撲燈,被燒掉才停止;貪占沒有了結,就象猩猩喝酒,致尿血身亡才算罷休。
15、貴爾六尺身,勿為名所驅。 (唐•柳宗元)
釋:要珍惜你六尺的身體,不要為虛名來驅使。
16、小小繩床足不伸,多年蚊帳半生塵。官資已極朝中貴,況味還同物外人。老圃松筠隨處好,名園桃李隨處新。公餘只合憑書卧,座上何須有大賓。 ( (明•於謙)
釋:睡覺的繩床小的連腿也伸不開,用了多年的蚊帳一半掛上灰塵。雖然國家給的官資很多,在朝里職位也很顯赫,但我覺得自己如同這些名利以外的人。菜地松林到處是好地方,果園桃李到處都是新鮮的。公事之餘只在書房看書,不必要熱衷於招待尊貴的賓客。
17、手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 (明•於謙)
釋:手帕蘑菇線香等這些土特產,本來是供人民用的,許多地方官卻搜刮來奉獻給上司,反而殃害人民。我自己只帶兩袖子清風去見皇上,免得人民議論長短。
18、人無鋼骨,安身不牢。 (明•施耐奄)
釋:人如果沒有鋼鐵般的骨氣,就不能牢固地安身。
19、其身正,無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
釋:領導者自己持身公正,就能使下屬自覺去行動;自己身不正,雖然下令人們也不認真服從。
20、公則生明,廉則生威。 (清•朱舜水)
釋:公正了就能明白事理,廉潔了就能產生威信。
⑶ 學會聆聽名人名言
1.我打破沉默的方法就是忘記自己,去傾聽他人心底的沉默!柴靜
2.我傾聽每個人講話並一一記錄,特別是對業務人員!因為,他們一直最接近人群!李奧貝納
3.學會傾聽是你人生的必修課;學會傾聽你才能去偽存真;學會傾聽你能給人留下虛懷若谷的印象;學會傾聽,有益的知識將盛滿你的智慧儲藏室!佚名
4.要做一個善於辭令的人,只有一種辦法,就是學會聽人家說話!莫里斯
5.無明鏡自鑒必齷,國無忠臣犯顏必亡!《大清聖訓》
6.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寅,一家之計在於和,一生之計在於勤!
7.先聽後說,你的話才值錢!
8.會聆聽的人,也能獲得別人的聆聽!
9.只願說而不願聽,是貪婪的一種形式!德謨克利特
10.智慧就在於說出真理,按照自然行事,傾聽自然的話!赫拉克利特
11.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伏爾泰
12.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新唐書魏徵傳》
13.傾聽,是一種平等而開放的交流!佚名
14.傾聽的耳朵是虔誠的,傾聽的心靈是敏感的!有了傾聽的耳朵和願意傾聽的心,你才會擁有忠實的朋友!佚名
15.傾聽就像海綿一樣,汲取別人的經驗與教訓,使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曲折的彎路,經過你有目標的艱苦奮斗,使你能順利地到達理想目的地!佚名
16.傾聽是人的本能,通過傾聽來接受外界的信息;傾聽是你了解認識這個世界的重要途徑;嬰幼兒就是在傾聽中漸漸地成長起來!佚名
17.傾聽著年輕姑娘的歌聲,老人的心也變得年輕!普希金
18.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浪跡天涯,用心身去領略異國的風土人情,去傾聽子夜的鍾樂!斯蒂文森
19.認真傾聽別人的傾述雖是細枝末節,但卻體現了你謙遜的教養,能展現你的素質!
20.所謂的「耳聰」,也就是「傾聽」的意思!艾默生
⑷ 求二十四史中的名言
◎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史記》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記》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史記》
◎苦言葯也,甘言疾也。《史記》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史記》
◎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史記》
◎道高益安,勢高益危。《史記》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漢書》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漢書》
◎國耳忘家,公耳忘私。《漢書》
◎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漢書》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漢書》
◎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漢書》
◎事不當時固爭,防禍於未然。《漢書》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廉約小心,克己奉公。《後漢書》
◎丈夫有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
◎專己者孤,拒諫者塞。《後漢書》《後漢書》
◎精誠所加,金石所開。《後漢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後漢書》
◎愛之則不覺其過,惡之則不覺其善。《後漢書》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多,而憂智之不博。《後漢書》
◎揚湯止沸,不如滅火去薪。《三國志》
◎迷而知返,失道不遠;過而能改,謂之不過。《三國志》
◎良將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毀節以求生。《三國志》
◎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三國志》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三國志》
◎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匪懷細以害大。《三國志》
◎國之興也,視民如赤子;其亡也,視民為草芥。《三國志》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三國志》
◎全一人者德之輕,成天下者功之重。《晉書》
◎清平者,政化之美也;枉濫者,亂敗之惡也。《晉書》
◎非得賢之難,用之難;非用之難,信之難。《晉書》
◎學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晉書》
◎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晉書》
◎變通革弊,與時代宜之。《晉書》
◎貞松標於歲寒,忠臣亮於國威。《晉書》
◎疾風知勁草,嚴霜識貞木。《宋書》
◎罰慎其濫,惠戒其偏;發濫則無以為罰,惠偏則不如無惠。《宋書》
◎不務先富民,而唯言益國,豈有民貧於天下,而國富於上邪?《南齊書》
有賢而不知,知賢而不用,用賢而不委,委賢而不信,此四者古今之通患也。《南齊書》
◎不充詘於富貴,不遑遑於所欲。《梁書》
◎溪壑可盈,志欲無滿。《梁書》
◎居後而望前,則為前;居前而望後,則為後。《陳書》
◎取草絕根,在於未蔓;撲火止燎,貴乎速滅。《陳書》
◎耕則問田奴,絹則問織婢。《魏書》
◎迷而知返,得道不遠。《魏書》
◎尚儉者開富之源,好奢者起貧之兆。《魏書》
◎思政不察逆順之理,不識大小之形,不度強勢之勢,有此三蔽,宜其俘獲。《北齊書》
◎任之重者莫如身,途之畏者莫如口,期之遠者莫如年,以重任行畏途,至遠期,惟君子為能及矣。《北齊書》
◎儉為德之恭,侈為惡之大。《周書》
◎清者蒞職之本,儉者持身之道。《周書》
◎學不精勤,不如不學。《周書》
◎士必從微而至著,功必積小以至大。《周書》
◎化於敦樸者,則質直;化於偽者,則浮薄。《周書》
◎經師易求,人師難得。《周書》
◎人生不得行胸懷,隨壽百歲猶為夭。《南史》
◎蟬躁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史》
◎行生於己,名生於人。《北史》
◎審而後發,猶未為晚。《北史》
◎時不可再,機不可失。《隋書》
◎因人成事,其功不難。《隋書》
◎清其流者必竭其源,正其本者須端其末。《隋書》
◎先謀後事者逸,先事後謀者失 。《舊唐書》
◎與人共其樂者,人必憂其憂;與人同其安者,人必拯其危。《舊唐書》
◎樂聞過,罔不興;拒諫,罔不亂。《新唐書》
◎成立之難如升天,覆墜之易如燎毛。《新唐書》
◎在善用,不在眾。《新唐書》
◎不才者進,則有才之路塞。《新唐書》
◎善操理者不能有全功,善處身者不能無過失。《舊五代史》
◎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舊五代史》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
◎毀譽亂真深可畏,直言不聞深可畏。《新五代史》
◎習見善則安於為善,習見惡則安於為惡。《新五代史》
◎人不率則不從,身不先則不信。《宋史》
◎世之治亂,在賞當其功,罰當其罪,既無不治。《宋史》
◎感物之道莫過於誠。《宋史》
◎上有憂危之心,下有安泰之象,世道所由隆。《宋史》
◎恩賞明則賢者進,刑罰當則奸人消。《遼史》
◎賢達哀樂,不在窮通禍福之間。《遼史》
◎疑人勿使,使人勿疑。《金史》
◎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亦將失之。《金史》
◎人之聰明,多失之浮炫。《金史》
◎教化之行,興於學校。《金史》
◎學校者,士之所受教,以至於成德達材者也。《元史》
◎力無所用與無力同,勇無所施與不勇同,計不能行與無計同。《元史》
◎為國之道,在立法、任人二者而已。法不徒立,須人而行;人不濫用,惟賢是擇。《元史》
◎天下未嘗乏才,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理勢然耳。《元史》
◎天地之間,人壽幾何?惡可無聞,同腐草木也!《元史》
◎待人以誠,人亦以誠待我。《元史》
◎富貴一時,名節千古。《明史》
◎附小人者必小人,附君子者未必君子;蠅之附驥,即千里猶蠅耳。《明史》
◎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明史》
◎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明史》
◎言路者,國家之命脈也。《明史》
◎人非有才之難,而非用其才之難。《明史》
希望能幫你
⑸ 寫一位古代名人的簡介和名言等(不能寫孔子的)
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明代於謙《石灰吟》
簡介:於謙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漢族,字廷益,號節庵,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1421年)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英宗正統十四年,抵禦瓦剌的進攻,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有《於忠肅集》。於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