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民間藝術賞析

民間藝術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6 16:04:28

⑴ 有關邵陽民間藝術賞析的論文4000字

民間藝術賞析:
談中國民間服飾中的吉祥文化 吉祥是指美好的徵兆。
吉祥觀念來源於民間信仰。中國民族服飾之所以引人注目,不僅在於它精湛的工藝技術

⑵ 民間美術作品分析

以下是貴州地區的一些民間美術藝術作品。看你喜歡的就拿去吧~

播娜摩簸箕畫
播娜摩簸箕畫是貴陽市的少數民族農民畫,播娜摩,布依族語,指雄踞市郊的雲霧山。一個個尋常的農家常用簸箕,經生花妙筆將花草蟲魚、飛禽走獸、日月山川、神州傳說、人間趣事等繪制上去,便成為一件件古樸典雅的藝術品。播娜摩簸箕畫洋溢著濃郁的鄉情,極富民族特色。

大方漆器

聞名海內外的大方漆器,是貴州省大方縣(原名大定)出產的富有民族風格的傳統工藝美術製品。

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選作「貢品」上京供奉皇帝。作為家庭陳設品裝飾書齋、客廳,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緻。民間也作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裝干鮮果品、蜜餞乃至菜餚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間盛極一時。當時古老的大定府城內幾乎家家都會製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譽稱。

大方漆器的特點是,圖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實,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澤艷麗,經久耐用,並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導熱,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蟲,耐酸、鹼,不易腐朽,不褪色等。

當前,大方所生產的漆器品種有碗、盤、盒、壺、瓶、杯、屏風、一傢具、玩具等280餘種,其中對外銷售的為126個品種。大方漆器選料精良,採用牛、馬皮脫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塗料,一般一件製品需經過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漆器製作工藝,可分為制坯、漆地、裝飾等幾個重要環節。比較復雜的是裝飾。裝飾的技法有100多種,總起來可分為浮花、平花、暗花三個類型。這些工藝都極為精湛,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

大方漆器,做工精緻、細膩纖巧、五彩繽紛,顯示了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貴州布依地毯

布依族在貴州省分布廣泛,是至今保留本民族傳統習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勤勞勇敢,能歌善舞,特別是婦女製作蠟染、刺綉、編織、挑花的技藝保留至今並得到不斷發展,形成為貴州獨特的民族民間精湛技藝和強烈的民族藝術風格。安順地毯廠生產的布依地毯,就是在這塊民間藝術沃土上開出的新花。她融匯了民族民間優秀紋樣,推陳出新,在繼承基礎上,加以發展,為中外人士喜愛並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圖案有代表自由、幸福、長壽的「石榴、桃子」,有象徵著快樂、美滿的「蝴蝶、魚和花」等。它選用優質羊毛精工織造而成,富有彈性,產品紋樣清晰、活潑,有立體感,新穎別致。配色一般為白和藍,使人感覺淡雅、明快、朴實和富有鄉土氣息。布依地毯現有九十道、一百二十道等品種。

貴州蠟染

蠟染是貴州著名的民間手工藝品,也是我國古老的傳統印染方法之一。貴州蠟染的圖案造型以行雲、流水、花草、魚、蟲、禽、鳥、幾何圖紋為主,。取材十分廣泛,加之造型不拘一格,極富浪漫主義色彩。貴州是個多民族的省份,蠟染藝術風格亦多姿多彩,並因當地民族、地域的不同而各個特色。比如有的工整嚴謹,突出對稱;有的以幾何圖形為主題結構,顯得清新秀麗,也有的蠟染加紅黃兩色,使其色調深厚,層次更加豐富;還有的大藍底白花上再用彩色絲線刺綉,就更加五彩斑斕,別具韻味。

貴州蘆笙

在貴州各地少數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蘆笙之鄉」、「歌舞之鄉」的稱譽。蘆笙,是少數民族特別喜愛的一種古老樂器之一,逢年過節,他們都要舉行各式各樣、豐富多採的蘆笙會,吹起蘆笙跳起舞,慶祝自己的民族節日。蘆笙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遠在唐代時期,貴州少數民族人民就開始製作蘆笙,並涌現了不少的優秀蘆笙吹奏家。古代進京朝貢者,就曾帶著蘆笙到宮廷演奏過,得到朝廷官員的高度贊賞。

隨著時代的變遷,蘆笙的形狀和演奏技巧,除保持了原有的風格外,有了新的改進。如今的蘆笙有六管、十管及十二管的,其長度有二尺、五尺及一丈多的;蘆笙的曲調,除保持原來的古樸、悠揚之外,曲調多變,節奏明快,特別是伴之深沉、雄渾的芒筒聲,使蘆笙的聲響和音量加重,格外委婉動人。其跳和舞姿的變化更大,不但跳步踢腿剛健有力,而且舞姿瀟灑自如,動作優美。貴州少數民族地區的蘆笙會規模宏大,少則幾千人,多則幾萬人,十幾萬人。十里外,便能聽到嗡嗡悠揚的蘆笙吹奏的聲音。

遵義絲織品

遵義絲綢,歷史悠久,是貴州絲綢的發源地。清乾降時,由外傳來了柞蠶放養和巢絲法和技術。到清道光年間,遵義就已成為貴州絲綢貿易中心。近年來,所生產的絲綢織品暢銷國內,甚至銷到南洋各地,產品質量與杭綢不相上下。

此外,遵義的絲織品還有工農被面、緞背經、美麗綢等。絲織品的特點是:綢身緊密,手感光滑柔軟,溫潤如玉,輕飄而絢麗,具有桑蠶絲所特有的天然光澤。遵義的絲織品,遠銷北京、上海、蘭州等地。生絲、和服綢還外銷日本,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好評。

原木藝術

原木藝術是以自然界中和種帶表皮的木本、藤本及草本植物作為材料,因而作品既淳樸自然又具現代美感,表現出貴州地方原始文化的遠古、神秘、純朴和粗獷的美學情趣。其傷口有的氣勢磅礴,有的雋永深邃,有的活潑可愛。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陳白秋原木藝術展",受到國內外美術界的高度評價,其中三件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貴陽市白雲區設有原木藝術展館。

玉屏簫笛

產於被譽為"簫笛之鄉"的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它是侗鄉民傳統的手工藝品和民族樂器,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簫笛在清朝被列為貢品,故又名貢簫。玉屏簫笛用當地產小水竹製作,竹節長而均勻,管壁肉厚持堅,不易破裂,不易蟲蛀。簫笛音質純正,音色圓潤,尤其是橢圓形扁簫,音色更佳,為蕭中上乘。玉屏簫笛的傳統雕刻頗具特色。鳳翥龍翔,栩栩如生;山水花鳥,清新迷人;草纂隸楷,流暢古雅。

苗族刺綉挑花

心靈手巧的貴州苗族婦女,大都善於飛針走線。在她們綉衣最明顯的部分,往往綉著各式各樣的優美圖案:有金花銀果,彩蝶鳥禽,游龍飛鳳,還有千奇百怪的魚蝦蟲蟹,真可謂是千姿百態,令人目眩。

在各種喜慶的日子,諸如「四月八」、「六月六」、「姊妹節」、「跳花場」、「鬥牛」等節日,苗族姑娘都要穿上自己親手綉制的綉花衣,梳妝打扮,競相比美,以此來表明自己的聰明靈巧,贏得小夥子的愛慕。

苗族刺綉針法繁多。常見的針法有平綉、破綉、布貼綉、打籽綉、盤綉、辮綉、線綉等數十種針法。這些刺綉針法具有朴實優美、平滑光亮的特點。苗族刺綉針法有強烈的裝飾意趣,耐人尋味。苗族刺綉的紋樣,因地區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貴州黔東南台江、施秉等地區刺綉圖案常用祭奠祖先「龍公」的圖騰紋樣;施洞地區則喜愛雀、獸、魚、蝦;從江地區偏愛花、草、家禽。這些刺綉在配色上多用鮮明的對比色,強烈感人。

貴州苗族婦女除刺綉技藝外,還擅長於挑花,其中尤以花溪苗族挑花最為著名。花溪挑花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古老的花溪挑花圖案嚴謹,以魚刺紋為主。現在的花溪挑花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不論是在色彩上,還是在結構上都更為符合現代人們的審美要求。挑花圖案題材廣泛,但花溪挑花常用植物紋樣,如刺梨花、蝴蝶花、八角花、雞冠花等,很少有動物和人物紋樣。構圖形式一般採用對稱式,二方連續,單獨紋樣等,形式多樣,靈活多變。挑花用色較為單純。以白、紅、黃、桃紅、綠五種顏色為主,極少雜以其他顏色。十字挑花因受十字針腳的工藝限制,因此,造型概括、簡練,形體「幾何化」,具有強烈的裝飾意趣。在挑綉過程中,為了不使綉品弄臟,挑花能手大都用雙股或單股絲線從反面挑綉,形成了花溪地區獨特的「反排正看」的藝術風格。貴州苗族刺綉挑花常被應用在服飾、坐墊、壁掛、背包等日用生活品之中,具有樸素美麗的裝飾效果。貴州苗族刺綉挑花現已銷往世界許多國家,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雄精雕刻

「雄精」是雄黃礦中的結晶體,屬斜方晶系,色橙黃,半透明。用雄精雕刻工藝品,獨具特色,是貴州傳統工藝品之一。雄黃是貴州的特產之一。但是提煉「雄精」卻很困難,因而產量很小,非常名貴。雄精雕刻在清代就已盛行。歷史上貴陽所產雄精雕刻工藝品,有仙佛像、三星(福星、祿星、壽星)、歷史人物、如意及其它擺件、佩件、玩器等。

貴州民族織錦

貴州民族織錦,當地群眾叫做「織花」。她是祖國兄弟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園中一朵瑰麗的山花,播馥傳俏於貴州高原清水江兩岸;在苗族、侗族和布依族人民中世代相傳,是貴州各族婦女朝暮接觸的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手工藝品。

貴州民族織錦的織造,是用土機進行手工數紗挑織,即挑經織緯和緯線起花。它分素錦和彩錦兩大類。素錦多以黑白為基調,屬通經通緯織造,如黔東南從江一帶的侗錦和丹寨的苗錦。彩錦則多以通經斷緯或通緯斷緯相結合,其織造工藝較素錦要復雜得多,如黔西南的興義市依錦和黔東南台江一帶的苗錦。貴州民族織錦多屬幾何圖案,其取材主要來源於各族人民勞動生活中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飛禽走獸和花鳥蟲魚之類。在織錦圖案的造型上,少數民族婦女在挑、編、織、綉方面,一個個無不都是巧奪天工的能手,在圖案造型上獨具匠心。根據織物經緯結構的規律和本民族的審美習慣,她們憑借自己對於自然物象的直觀感受和豐富的想像力,對所需飾物進行了高度的提煉概括、變形誇張,從而產生了自己獨特的古樸優美的民族紋樣。其用色多以暖調而不受自然色的制約。著重強調對比、鮮艷和明快,以達到五彩絢爛、艷而不俗的效果。

苗錦中的彩錦,流行於清水江一帶,其代表作莫過於苗家婦女著盛裝時圍在百褶裙前面的「紅圍腰」了。它是古老苗錦中的明珠,可謂「彩錦之王」。苗家姑娘七、八歲就學織花,到十二三歲始學挑織,待十五六歲才基本學會紅圍腰的織造。它是聰慧的苗家姑娘心血的結晶,是她們藉以顯示手藝、尋偶擇配、寄託終身和憧憬未來的珍貴織物。苗族婦女的盛裝,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全身的銀飾,這是珍貴富有的表示;再就是交織著姑娘們挑、編、織、綉才華的錦裝而服。這主要是上裝的衣袖花和下裝的圍腰花。圍腰花,遠看色彩斑斕醒目,近看龍盤鳥舞,花團錦簇。其比起衣袖花來,分外耀人眼目。所以,它是姑娘們「遊方」、「踩鼓」和「吃姊妹飯」對比巧斗艷的奇珍佳品。

⑶ 求傳統文化,民間藝術論文,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依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某某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冠上「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姑且不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架構「某某藝術」的重點在於「藝術」,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有關於藝術的含意。《辭海》(台灣中華書局)中有如下的定義:「藝術」(Art)一、廣義:凡含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製作,如機械、工匠、建築、房屋之類,皆稱藝術;義與技術相當。二、狹義: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物;意義與美術(fine art)同。可見藝術是指學問與技術而言,也可謂是「巧藝」或「工藝」。這可從周朝的六種技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周禮》鄭氏注國學基本叢書中有關「百工」的記事,得知藝術本來的意義就是指「工藝」,而我們從古書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之定義:
1. 工藝是指生活所必備的知識。
2. 工藝是指人類製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藝是指考慮材料與加工技術以人工的方式製作器物之事。
4. 工藝是指熟練精巧的技術。
由以上所列對於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並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於民間藝術。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後來在公元 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一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裡,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系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於草,一頭作馬首,一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
跑竹馬,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中國民間藝術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甚至更早。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剪紙作為一門民間藝術,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又以蔚縣剪紙最為著名。蔚縣剪紙,有悠久的歷史。蔚縣剪紙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藝流程別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樣」,即把原紙樣或設計的草圖,帖在一張白紙上,然後點燃蠟燭進行煙熏,使其在白紙上留下一個清晰「黑樣」。現在這道工藝人們已採用曬圖的方法。第二步是「悶」,就是將刻窗花用的宣紙剪成將要刻制的畫幅大小,因為剪紙層數一般是三十到五十為宜,所以要用水淋濕,用手壓實,使之形成一個整體,以待刻制。第三步是刻制。蔚縣由剪紙剪刀換成刻刀,其優點不僅在於生產的數量多,更主要的是,刻刀能更好的發揮藝人的藝術思想,刻起來隨心所欲,花樣翻新。在藝人的手上,刻刀靈活得象筆一樣。刻刀有單刀、三角刀、圓口刀之分。刻制時以陰刻為主,兼有陽刻或陰陽結合的方法,使得作品玲瓏剔透,層次分明。第四步是著色,藝人們的行話叫點染。點染所用的顏色要事先用酒調合,因為剪紙的原料是宣紙,用酒調色可以使色彩浸潤而不滲透,色彩效果極佳。

回答者: 我可心碌碌 - 二級 2009-12-28 20:01

檢舉 中國民間藝術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甚至更早。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

剪紙不是用機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剪刀剪和刀剪。顧名思義,剪刀剪是藉助於剪刀,剪完後再把幾張(一般不超過8張剪紙粘貼起來,最後再用鋒利的剪刀對圖案進行加工。刀剪則是先把紙張折成數疊,放在由灰和動物脂肪組成的松軟的混和體上,然後用小刀慢慢刻劃。剪紙藝人一般是豎直握刀,根據一定的模型將紙加工成所要的圖案。和剪刀相比,刀剪的一個優勢就是一次可以加工成多個剪紙圖案。

剪紙作為一門民間藝術,在中國各地廣為流傳,其中又以蔚縣剪紙最為著名。蔚縣剪紙,有悠久的歷史。蔚縣剪紙的特點,主要集中在「三分刀工七分染」上。它的工藝流程別具一格,第一步是「熏樣」,即把原紙樣或設計的草圖,帖在一張白紙上,然後點燃蠟燭進行煙熏,使其在白紙上留下一個清晰「黑樣」。

⑷ 求一篇《民間藝術欣賞》論文

前幾天剛交的 其實也是網上找的
民間藝術欣賞
陶器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其中陶瓷的發明和發展更具有獨特的意義。中國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反應了中國歷史上各朝各代不同藝術風格和不同技術特點。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國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國就是"陶瓷的故鄉"。
■紅陶

紅陶在中國出現最早,紅陶燒成溫度在900度左右,根據考古發掘資料,黃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都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紅褚陶為主。

■彩陶

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項卓越成就,是用赭、紅、黑和的等色繪飾的陶器。彩陶藝術,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後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繪節紋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人物紋樣和植物紋樣較少見。

■黑陶

黑陶出現於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

■灰陶

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二里頭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

■白陶

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製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器出現於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商代後期白陶大量發燕尾服,安陽殷墟出土數量最多,並且製作相當精緻。到了西周,由於印紋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較多燒制與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燒造了。

■硬陶

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細膩堅硬,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幾何形圖案為主的紋飾,所以統稱為「印紋硬陶」。西周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發現。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南方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

■釉陶

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但經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了現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


綠茶
綠茶是不經過發酵的茶,即將鮮葉經過攤晾後直接下到一二網路的熱鍋里炒制,以保持其綠色的特點。 這是中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其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首位。綠茶具有香高、味醇、形美、耐沖泡等特點。其製作工藝都經過殺青一揉捻一乾燥的過程。由於加工時乾燥的方法不同,綠茶又可分為炒青綠茶、烘青綠茶、蒸青綠茶和曬青綠茶。名貴品種有:龍井茶、碧螺春茶、黃山毛峰茶、廬山雲霧、六安瓜片、蒙頂茶、太平猴魁茶、 顧渚紫筍茶、信陽毛尖茶、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盪毛峰茶、華頂雲霧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綠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勻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黃芽茶、五山蓋米茶、普陀佛茶、日照清茶、嶗山綠茶、霄坑毛峰、貴定雪芽。
紅茶
紅茶的名字得自其湯色紅。紅茶與綠茶恰恰相反,是一種全發酵茶(發酵程度大於80%)。紅茶與綠茶的區別,在於加工方法不同。紅茶加工時不經殺青,而且萎凋,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再揉捻(揉搓 成條或切成顆粒),然後發酵,使所含的茶多酚氧化,變成紅色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一部分溶於水,一部分不溶於水,而積累在葉片中,從而形成紅湯、紅葉。紅茶主要有小種紅茶、工夫紅茶和紅碎茶三大類。 名貴品種有:祁紅、滇紅、英紅。
青茶
又稱烏龍茶,製作時適當發酵,使葉片稍有紅變,是一類介於紅綠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在六大類茶中工藝最復雜費時,泡法也最講究,所以喝烏龍茶也被人稱為喝功夫茶。它既有綠茶的鮮濃,又有紅茶的甜醇。因其葉片中間為綠色,葉緣呈紅色,故有「綠葉紅鑲邊」之稱。 名貴品種有:北苑御茶、矮腳烏龍、武夷岩茶、鐵觀音、鳳凰單叢、台灣烏龍茶。
黃茶
黃茶的製法有點像綠茶,不過中間需要悶黃三天;在制茶過程中,經過悶堆渥黃,因而形成黃葉、黃湯。分「黃芽茶」(包括湖南洞庭湖君山銀芽、四川雅安、名山縣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內芽)、「黃小茶」(包括湖南嶽陽的北港在、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浙江平陽的平陽黃湯、湖北遠安的鹿苑)、「黃大茶」(包括的大葉青、安徽的霍山黃大茶)三類。 著名的君山銀針茶就屬於黃茶。
黑茶
原料粗老,加工時堆積發酵時間較長,使葉色呈暗褐色。黑茶原來主要銷往邊區,是藏、蒙、維吾爾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名貴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廣西六堡茶」、四川的「西路邊茶」「南路邊茶」、雲南的「緊茶」、「扁茶」、「方茶」和「圓茶」等品種。著名的雲南普洱茶曾被歸為黑茶。歷史上確有把普洱茶歸為黑茶類。同時,安徽農業大學的陳椽教授的《制茶學》一書中也作此分類。 但是,業內對此存在異議,主要是其工藝和黑茶有異。特別是近年,爭議更大,直到2006年出台的雲南省地方行業標准里,把普洱茶定義為雲南一定區域內大葉種茶製成的緊壓茶及散茶,算是在業內達成共識,即普洱茶是一種特種茶,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至今年7月份,普洱茶地理標識下來後,這種說法就更加有根據了。另外,在國家進出口商品目錄中也是將它放在特種茶類里的。 綜上,普洱茶不屬於黑茶,亦不屬於任何一種茶類,是一種特種茶。

⑸ 民間美術鑒賞論文

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依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某某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冠上「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姑且不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架構「某某藝術」的重點在於「藝術」,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有關於藝術的含意。《辭海》(台灣中華書局)中有如下的定義:「藝術」(Art)一、廣義:凡含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製作,如機械、工匠、建築、房屋之類,皆稱藝術;義與技術相當。二、狹義: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物;意義與美術(fine art)同。可見藝術是指學問與技術而言,也可謂是「巧藝」或「工藝」。這可從周朝的六種技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周禮》鄭氏注國學基本叢書中有關「百工」的記事,得知藝術本來的意義就是指「工藝」,而我們從古書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之定義:
1. 工藝是指生活所必備的知識。
2. 工藝是指人類製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藝是指考慮材料與加工技術以人工的方式製作器物之事。
4. 工藝是指熟練精巧的技術。
由以上所列對於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並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於民間藝術。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後來在公元 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一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阱里,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紮起骨架,外面用紙裱糊,再經過彩繪而成。竹馬分為前後兩半,系於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騎馬狀。山西晉城市的陽城縣,則是用中式大襠褲填滿於草,一頭作馬首,一頭作馬尾,白褲腰是表演者的坐騎部位,外加馬頭,人稱之為「褲馬」。
跑竹馬,一般在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鬧「紅火」時活動於廣場或街頭巷尾。山西省各地參加跑竹馬表演的人數不等,活動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中國民間藝術欣賞祖國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有著高度的審美能力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在他們當中產生、流傳、發展著的民間美術及其豐富多彩,是我國傳統文化精華之一,是民族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
民間藝術是相對宮廷藝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和專業美術而言的,被魯迅先生稱之為「生產者的藝術」。是指以勞動人民為主體作者,為了滿足勞動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審美需要而創造的服裝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傢具以及年畫、剪紙、演具、玩具等。它在藝術上集壯美和樸素於一身,表現出朴實明朗、火熱向上的風格,散發著勞動人民內在的真摯、善良、直率、熱情等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
因民間是民俗的載體,就要結合各民族、各地風俗民情來欣賞。俗話說「十里不同俗」,各地各族都有自己的節日與節日活動的內容,民間藝術與這些節日緊密結合著,要欣賞它是如何「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才施藝」的。民間藝術是表意的藝術之一,即像它們自己說的:「從心裡想出來的」,「想怎麼著就怎麼著」,不能用科學的解剖透視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專業美學的標准欣賞它的好壞、美醜,而應通過民間美術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現手法去感受、體會、鑒賞。

⑹ 求一篇民間藝術賞析的論文

東方民間藝術之宮
――佛山祖廟
佛山市張槎中學 初一(1)班 楊鳳欣
在佛山眾多旅遊景點之中,我覺得祖廟算是歷史悠久,風景怡人的好景區了.祖廟在佛山佔有重要的地位,一句話說,沒有到過 廟就沒有到過佛山.今天,我真有幸能到祖廟去參觀參觀.
旅途之際,我一直懷著興奮而急迫的心情,根本無心去欣賞窗邊的美景,因為我整個人都沉浸在無限的遐想之中.
"你們知道祖廟為什叫'祖廟'呢 "老師剛一到目的地叫問我們了.他們七嘴八舌的亂說一通.可我卻在一旁目不轉睛的看著祖廟正門,"真宏偉!"我不禁脫口而出."其實很簡單,因為居佛山諸廟之首,故稱祖廟.你們現在明了吧!""哦!原來如此!"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道.接著老師又領著我們一起走進那令人嚮往的祖廟了.
"祖廟始件建於北宋元豐年,即1078―1085年間.原……"導游滔滔不絕地說著.我們便陸續來到了萬福台的正前方,同學們頓時口瞪木呆.因為這實在是太金碧輝煌了.只見台前有寬闊的石鋪場地.東西兩側有兩層式長廊,這都是供民眾和鄉紳富戶觀劇之用的.據我所知,萬福台始建於清初順治十五年,是華南地區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戲台.導游又向我們繪聲繪色地說了起來:"佛山是粵劇的發祥地,萬福台對粵劇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我們都聽得很入神.原來萬福台在祖廟最南端,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大戲台.我的心頭不禁這樣想:"曾有多少戲班在這演出過,
曾有多少輝煌的表演在這誕生......"我在導游那兒聽說:粵劇起源於佛山,每年六七月份,在外演出的各戲班都返回佛山,解散舊班,重組新班.依照慣例,新戲班的頭 演出必在祖廟的萬福台進行.這時我更領略到萬福台的重要地位.
不一會兒,老師才"開金口":"此建築為歇山卷棚頂,檯面寬三開間.前後台用金漆木雕隔板分開,隔板兩側設門供演員出入.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福祿壽三星;下部雕刻戲曲故事"曹操大宴銅雀台"的場面;左右分別雕刻降龍,伏虎二羅漢.這些金漆木雕刀工洗練,技藝嫻熟,筆法粗礦."只見她望瞭望我們,有說道:"現在你們清楚,了解了吧 ""了解了!!"我們都點頭回答著.
接著,我們又不停腳步地觀賞了氣宇軒昂的靈應牌樓,碧水漣漣的錦香池,蒼老而富麗的靈應祠……不過廟內的建築最使我嘆為觀止.尤其是那裝飾工藝精巧華麗,一點也不俗氣,更讓我神遊其中.
祖廟,你令我領略到你的風采,留給我難以忘懷的回憶!

⑺ 中國民間藝術字體特點分析!!!

泛指勞動者自己,而非專業美術工作者創造點,在鄉村城鎮中由民間藝人專創作並廣為流屬傳的美術如:年畫、剪紙、木雕、皮影、石雕、磚雕、泥塑、玩具、陶瓷等。他們和民俗生活密切相關民間群眾喜聞樂見,體現出清新,質朴的藝術風格。 主要種類:武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