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6 14:36:45

Ⅰ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寫作背景

賞月詩詞往往清逸孤寒,東坡這首詞直如縹緲於雲端,掩映於清輝之間。抒酒問月,有回李太白酒仙遺風,答一片奇趣橫生。
明月皎皎照徹天上人間,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間是相思無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圓缺,此事古難全」,已是豁達,但「但願人長久,千里其嬋娟」更至樂觀誠摯,種種感情交融於月光之下,頓成千古絕唱。胡仔評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出,余詞盡廢。」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Ⅱ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賞析 淺顯易懂300字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內勒出一種皓月當空容、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遊仙於月宮。下片寫賞月後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於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Ⅲ 賞析: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謝謝來你的關注
這是蘇軾著自名的《水調歌頭》。蘇軾是宋代最著名的詞人之一,他創作這首詞的時候已經41歲了,但身世漂泊,政治上很不如意,又恰逢與弟弟蘇轍分別。心中的才學不能得到認可和發揮以及親人的遠離,促使他產生強烈的感嘆。
上面列舉的是詞的前兩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意思是說人生無常,美好的景緻總是不能夠長久地存留,就好比那天上的月兒,也不知什麼時候圓缺。
無法抒發心中的感嘆,只能借酒消愁,問一問是否為那蒼天刻意地作弄。
全詞所表達的正是一種質問天意,尋求答案的感情,而這也是自古以來很多才子們為之苦惱的情景。
詞的結尾是那句廣為流傳的「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他在酒醉之後內心深處的祈願,更能體現出這位大詩人雖深陷凡塵,但意志卻高如明月的偉大形象。

Ⅳ 賞析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先來個作者簡介,對於詞的字面意思在這里就毋庸多寫。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兩宋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詞,散文以至書法,繪畫等都有極高成就。無論是詩詞還是散文,都表現出題材廣泛,思想深刻,境界高遠,筆力遒勁的特點,在當時及對後世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其中這首詞就是蘇軾哲理詞的代表作。

相信對於這首膾炙人口的中秋詞,說得誇張一點,大家差不多都能倒背如流了,今天我拿出來在此淺談一下個人對此詞的理解,也可以算是一種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吧!本詞作於宋神宗熙寧九年的中秋節,當時蘇軾老先生正任密州知府。當此中秋之夜,作者暢飲大醉後,抬頭所見的是皓月當空,銀光瀉地之景,面對此情此景讓作者不覺想起了分別七年的弟弟蘇轍,在舉杯望月之時,心中生起無限遐思,有感而發寫了這首流傳至今的佳作詞篇。

對於作者當時的心境我們還是暫且拋開,先從詞面的意思來理解一下,除去讀來朗朗上口之外,更多的是為詞中對於景的描述而折服,作者所用的每個字都是精挑細選、反復推敲而來的,都是恰到好處,無可挑剔之選。寫到此,肯定朋友們都要笑恥了,蘇東坡老先生何許人,用你在這里指點,其實我不是要對詞中的文字說三道四,就我這個凹水平,哪裡敢啊!只是感嘆於作者對於詞的運用上,我這一生也只能是高山仰止,要是能從中悟出一點什麼來,也就不枉自己酷愛這首詞了。

只是特別喜歡這首詞中的每一個字,「明月幾時有」,看似多麼簡單的幾個字卻能表達出讓您想不完的深意,用寓意悠遠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接下了就是「把酒問青天」,是啊,面對當空的皓月,心中的疑問,感嘆也只能是這么聊發一下,只能是問天了,可這問卻又非常之不簡單,問天而且是問的青天,青天代表什麼,我總覺得單從字面難以理解,是單純的問天嗎?為什麼不是問蒼天,而是問的青天。當然這也是我的個人揣摩,青天不是在古代也代表「官」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包青天,也就是說要問清官,什麼事一定要問青天大老爺,就因為這個明月幾時有嗎?十五的明月一年中至少會有12個,當然除去陰天無緣之外,可以說見到明月並不是什麼很難的事,或者就是因為是中秋節,那也不至於因為中秋的明月圓就問青天吧!看來作者此刻的心情可謂紛繁復雜的,有那麼一種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可似乎又不全是這樣的心情。作者當時一定是感慨萬千,有太多的不可以,有太多的牽絆和束縛,難以一吐為快,所以就借酒、借景來抒發一下壓抑的心情,也才有了接下來更優美的詞句。既然是問青天了,就非常明顯地要繼續追問下去,「不知天上宮闕,今昔是何年」?傳說中的嫦娥奔月,傳說中的天上人間究竟有什麼樣的差異,作者遙想的那種理想生活,就是現在的天上,究竟是不是作者所渴望得到的生活呢?這一問就把自己的心志托出,帶著疑慮、帶著嚮往,「我欲乘風歸去」,作者想離開現在的生活,想要奔向自己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可總是在擔心中,「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是啊,想像中的生活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當真的要重新面對的時候,作者不得不顧慮重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想到這種歌舞昇平的生活,真的和現實中的一樣嗎?由此不難看出作者執著人生、熱愛人間的深厚感情。還是現在所生活的時空是最美的,雖然生活中總會有很多的不盡人意,但是人生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哪裡有我們想要的完美生活?還是要自己來安慰一下,讓自己能灑脫一些,「何似在人間」,突出了作者對現在生活的無限熱愛和不盡眷戀。

接下來作者寫到了「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看似作者是寫當時明月照耀下的美麗人間,實則讓我感到的是作者心事重重,有點茫然,有點失意,不知自己究竟該怎麼樣來安撫自己,是繼續留下來干自己所不願意乾的工作呢?還是逃離這喧囂的鬧市,有點欲走還留的意境,不知道我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僅是妄猜而已。思前想後終於寫出了「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兩句,作者彷彿一下子掙脫了思想的羈絆,這就是要面對的現實,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還是讓自己學會放棄,超然一些,坦然一些更好吧!「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一下子就把作者的思想放歸了自然之中,這一切的感懷都是不必要的了,這種分離、這種牽絆自古就難全,還是想開些吧!從中不難看出作者灑脫、曠達的襟懷,能做到超然物外,把人間的悲怨、世事的不平,都同月亮的陰晴圓缺這些自然現象相提並論,以求得安慰,這是作者多麼坦盪的胸懷啊!終於到結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流傳千古的經典絕句,讓我又從中彷彿一下子就感受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高尚情懷,那又是怎樣的思想境界,向自己的兄弟及人世間所有飽受離別之苦的親人們,送上這動人心扉的深情問候和祝願,也由此給整首詞增加了積極奮發的意蘊,通篇所要表述的就是一種既富於哲理,又飽含深意的感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寫到此,心中的感嘆還是如此強烈,是因為年少時候,也經常對月感懷,記憶深處那曾經的對影成三人的情景,至今是懷戀無限,好想能再重溫往日的舊夢,只可惜,跨越萬水千山的那份愛,只能是珍藏在心底、銘刻在心間……唯有祝福是我永恆的祈願了!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領悟這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真諦和精華所在!

Ⅳ 幫忙寫一下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北宋的詞,大體上分成豪放、婉約兩派。兩派詞風各有特點,豪放詞粗放激越,有如關西大漢、銅錚鐵板。婉約詞秀淡幽艷,好比江南少女、淺唱低酌。東坡本為豪放派的開山鼻祖,同時又深得婉約詞風之精要,因此,寫出的詞,往往既見曠達渾豪於其外,又見纏綿溫婉於其中。《水調歌頭》便是此類詞中佳品中的佳品,通讀之後,不禁令人嘆為觀止。
《水調歌頭》確當得上古今中秋長短句之首。開篇首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豪氣直比太白詩「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而超塵之氣,又有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清空靈雋,浮現眼底,便緊緊地抓住了讀者的心。到「我欲乘風歸去…」句,超凡越聖,隱有仙氣撲人,令人心神俱醉。下闕「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句,是流芳百世的千古名句。這一句提綱挈領,總覽全詞,是全詞的點晴之筆,也是全詞的靈魂。它道出了作者難以寄託的種種哀思,人難免有離有合,如同月亮時圓時缺,古往今來萬事萬物都不能圓滿。但願遠方的親人健康長久,此時此刻共享一輪明月照人間。
東坡作此詞的時候,時逢他仕途失意,鬱郁而不得志。他屢遭貶謫,空有滿腔的抱負,卻難以施展。但東坡沒有就此消沉,正如他在詞中所述,「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既然在朝廷不得志,不妨做一個地方官,與世無爭卻也清閑。
東坡詞向來意境優美,文法流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影響力。《水調歌頭》出後,其時詞手,紛紛效仿,從者甚眾。我們從其後許多詞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該詞對後世詞苑創作的影響。此外,詞中字里行間透出世間哲理,尤其「人有悲歡離合」句,意味雋永,讓人掩卷之後,余韻不絕。
東坡的文章,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吾之行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及其平地,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山石,則隨物賦形……」。

Ⅵ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寫作背景和賞析

丙辰年的中秋節來,高興自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懷念(弟弟)子由。明月什麼時候出現的?(我)端著酒杯問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宮闕里,現在是什麼年代了。(傳說神仙世界裡只過幾天,地下已是幾千年,故此設問。)我想乘著風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來就是從天上下到人間來的,所以說「歸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麗月宮,在高空中經受不住寒冷(傳說月中宮殿叫廣寒宮)。在浮想聯翩中,對月起舞,清影隨人,彷彿乘雲御風,置身天上,哪裡象在人間!月亮轉動,照遍了華美的樓閣,夜深時,月光又低低地透進雕花的門窗里,照著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圓,便不應有恨了,但為什麼常常要趁著人們離別的時候團圓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歡樂、有離別、也有團聚;月亮呢,也會遇到陰、睛、圓、缺;這種情況,自古以來如此,難得十全十美。只願我們都健康和長在,雖然遠離千里,卻能共同欣賞這美麗的月色。

Ⅶ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賞析,簡短點200字就可以

<<水調歌頭>>的意思簡介
水調歌頭
作者: 蘇軾

蘇軾簡介

(-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嘉佑二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蘇軾是傑出散文家、詩人、詞人、書畫家、文藝評論家和審美鑒賞家。詞集有《東坡樂府》。其詞視野廣闊,風格豪邁。

體裁: 詞
年代: 北宋

原文

水調歌頭①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②,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③,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④。

【注釋】

①水調歌頭:《樂苑》:「《水調》,商調曲也。又名《元會曲》、《凱歌》、《台城游》。

②玉宇:道家所謂天帝之居所。③綺戶:綉戶。④嬋娟:美麗的月光,代指月亮。

【賞析】

這首中秋懷人詞,久負盛名,橫絕今古。開頭一句雖在用李白詩句,而舉止超逸,氣韻終高一籌。人間天上,連通情感脈絡。接著以浪漫瑰偉的想像,集中描寫自己與朝廷的微妙關系,突出「去」與「留」的矛盾。下闋實寫中秋賞月,寫與弟的離別相思之苦,由怨而轉入徹語,足見作者不為環境所拘束的豁達品格,「但願」二字,憂患俱釋,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勸勉。

名句:
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Ⅷ 鑒賞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回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答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遊仙於月宮。下片寫賞月後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於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Ⅸ 水調歌頭的賞析,明月幾時有的賞析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後,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很明顯,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說明作者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當時雖已41歲,並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對現實、對理想仍充滿了信心;另方面,由於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實現,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對現實產生一種強烈的不滿,滋長了消極避世的思想感情。不過,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表現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多少美好的憧憬與理想!蘇軾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詩人,當他抬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翱翔。
上片寫中秋賞月,因月而引發出對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異常,詞人用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詩意,用一問句把讀者引入時間、空間這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詞人的提問,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贊嘆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蘊涵了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嚮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詩意,一是李白的詠月詩流傳甚廣,二是蘇軾經常以李白自比,這里也暗含此意。李詩語氣比較舒緩,蘇詞改成設問句以後,便顯得峭拔突兀。蘇軾將青天作為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豪放的性格與不凡的氣魄。「不知」二句承前設疑,引導讀者對宇宙人生這一類大問題進行思考。「天上宮闕」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幾時有」,針線細密。繼續設疑,也將對明月的贊美嚮往之情推進了一層。設問、思考而又不得其解,於是又產生了「我欲乘風歸去」的遐想。李白被稱為「謫仙」,蘇軾也被人稱之為「坡仙」。詞人至此突發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這時空千古奧秘。蘇軾生平自視甚高,以「謫仙」自居,所以他當然能御風回家,看看人間「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勝過人間?詞人之所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軾後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以及《前赤壁賦》描寫自己在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皆產生於共同的思想基礎。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未及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裡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里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嚮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為歌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高處不勝寒」並非作者不願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闔中,展示了蘇軾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於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佔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下片寫望月懷人,即兼懷子由,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換頭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夜深月移,月光穿過「朱閣」,照近「綺戶」,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里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離人。月圓人不圓是多麼令人遺憾啊!詞人便無理埋怨圓月:「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時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不幸離人的同情。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隨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便轉而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