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唱劉鶚賞析
1. 絕唱劉鶚
是女的,在開頭就已經說了女說書人了
2. 絕唱 劉鶚 答案
次日九點鍾的光景,老殘趕忙吃了飯,走到明湖居,才不過十點鍾時候。那明湖居本是個大戲園子,戲台前有一百多張桌子。那〔那〕同「哪」。知進了園門,園子裡面已經坐的〔的〕結構助詞,同「得。」滿滿的了,只有中間七八張桌子還無人坐。桌子卻都貼著「撫院〔撫院〕這里指巡撫辦事的衙門(官署)。清代的巡撫是省級地方政府的長官,總攬一省的政務,又稱撫台、撫軍,又因照例兼任都察院的右都御史,所以也叫撫院。定」「學院〔學院〕這里指學院衙門。學院就是提督學院,是掌管一省文教政令、考試等事的官員,雍正四年前稱提督學政。定」等類紅紙條兒。老殘看了半天,無處落腳,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坐〕同「座」。兒的二百個錢,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看那戲台上,只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裡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旁邊放了一個三弦子,半桌後面放了兩張椅子,並無一個人在台上。偌大的個戲台,空空洞洞,別無他物,看了不覺有些好笑。園子裡面,頂著籃子賣燒餅油條的有一二十個,都是為那不吃飯來的人買了充飢的。
……到了十二點半鍾,看那台上,從後台簾子裡面,出來一個男人,穿了一件藍布長衫,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彿風干福橘①〔福橘〕福建產的橘子。皮似的,甚為醜陋。但覺得那人氣味倒還沉靜,出得台來,並無一語,就往半桌後面左手一張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將三弦子取來,隨便和了和弦,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後來彈了一枝大調,也不知道叫什麼牌子;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輪指〕彈奏樂器的一種指法。幾個手指連續彈撥絲弦,發出急促的樂聲。,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這時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這曲彈罷,就歇了手,旁邊有人送上茶來。
停了數分鍾時,簾子裡面出來一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一個抓髻〔抓髻〕舊時一種少女的發式。把頭發向上梳,在頭頂兩邊綰成發髻。,戴了一副銀耳環,穿了一件藍布外褂兒,一條藍布褲子,都是黑布鑲滾〔鑲滾〕沿著衣服的邊沿,鑲上一道小邊。的。雖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潔凈。來到半桌後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彈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錚錚〔錚錚(zhēng zhēng)(cōng cōng)〕擬聲詞,模擬金屬撞擊所發出的響亮聲,這里用來形容弦聲鏗鏘。彈起。這姑娘便立起身來,左手取了梨花簡,夾在指頭縫里,便丁丁當當的敲,與那弦子聲音相應;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聽那弦子的節奏。忽羯鼓①〔羯(jié)鼓〕我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鼓形像漆桶,兩面蒙皮,用兩根棍棒擊打,常用來敲擊節拍,據說從羯族傳來。一聲,歌喉遽〔遽(jù)〕急速,驟然。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旁坐有兩人,其一人低聲問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白妞〕名叫王小玉。妞,女孩子。了罷?」其一人道:「不是。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你想,這幾年來,好頑耍的誰不學他們的調兒呢?只是頂多有一兩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處,從沒有一個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說著的時候,黑妞早唱完,後面去了。這時滿園子里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賣瓜子、落花生、山裡紅、核桃仁的,高聲喊叫著賣,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
正在熱鬧哄哄的時節,只見那後台里,又出來了一位姑娘,年紀約十八九歲,裝束與前一個毫無分別,瓜子臉兒,白凈麵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美麗而沒有媚態,素雅而不寒酸,形容她儀表秀雅。,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煞是奇怪:只是兩片頑鐵,到他手裡,便有了五音十二律①〔五音十二律〕指我國古代高低不同的各種音階。似的!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台下一盼。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說。就這一眼,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連一根針吊〔吊〕同「掉」。在地下都聽得見響!
王小玉便啟朱唇,發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人參果〕神話傳說中的仙果。《西遊記》第二十四回中說:人參果又名草還丹,形狀像初生的嬰兒,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成熟,人吃一個,能活四萬七千年。,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那知他於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轉折;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恍如由傲來峰〔傲來峰〕和後面的「扇子崖」「南天門」都是泰山上的名勝。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千仞(rèn)〕形容很高。仞,古代計算長度的單位,八尺或七尺叫一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後,陡然一落,又極力騁①〔騁〕放開。其千迴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周匝(zā)〕環繞一周。數遍。從此以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約有兩三分鍾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一聲飛起,即有無限聲音俱來並發。那彈弦子的亦全用輪指,忽大忽小,同他那聲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塢〔花塢(wù)〕指長滿了花的山坳。塢,地勢周圍高中間凹的地方。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霍(huò)然〕形容撥弦動作疾速。一聲,人弦俱寂。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停了一會,鬧聲稍定,只聽那台下正座上,有一個少年人,不到三十歲光景,是湖南口音,說道:「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列子?湯問》稱贊名歌手韓娥唱歌「餘音繞梁(lì,棟),三日不絕」。意思是歌聲高亢、悅耳,使人經久不忘。』的話,我總不懂。空中設想,餘音怎樣會得繞梁呢?又怎會三日不絕呢?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後,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麼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形容音樂極端美好,有長時間使人忘記一切的魅力。《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傳說是堯舜時代的樂曲),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闢極了!『於我心有戚戚焉①〔於我心有戚戚焉〕語出《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我有同感。戚戚,心動的樣子。』!」
3. 劉鶚《絕唱》賞析
《老殘游記》是一部思想內容上瑜瑕互見的書。可是,這部書在藝術上的成就卻是出人意料的,它文筆清新生動,描寫細膩深刻,對讀者有很強的吸引力。「白妞說書」就是反映作品的藝術特色,歷來受稱贊的一段。
所謂「白妞說書」就是主人公老殘在濟南聽藝人白妞(王小玉)說大鼓書的一段。作者通過精彩的工筆描繪,出神入化地寫出了白妞說書的聲樂形象。這是古典小說中描寫的美文。說到描寫,一些古典小說常見的毛病就是濫用「賦」的鋪張揚厲的方法,極力鋪陳堆砌,久而久之成了俗套,沒有一點貼切形象的感覺。劉鶚則別開生面,一掃陳詞濫調,呈現出新鮮活潑、形象生動的景象。這一片斷所用的藝術手法大致有如下幾點:
一、善於運用「烘雲托月」的手法。書未開場,作者就先放下了三段鋪墊文字:一段是「海報」貼出,全城立即「街談巷議」,「舉國若狂」;一段是茶房的介紹和稱贊,甚至說:「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一段是老殘提前三小時入場,還只「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這三段極度渲染出了當時的盛況,不僅主人公老殘被深深吸引了,就連讀者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個究竟——這是以環境和氣氛來烘托白妞的演唱。下面簾幕拉開,該白妞出場了吧,可作者卻使出「盤馬彎弓故不發」的姿態,讓彈三弦的先來一段墊場。而彈三弦的也很不簡單,一下子就把聽眾吸引住了:
……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這時聽眾和讀者都不知不覺漸入佳境,初步領略了這場演出的美妙,盡管主角還沒登場,而配角竟有使「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的技藝,這就可見主角的技藝又將是何等高超了。——這是臨場的一層襯托。下面「出來一個姑娘」,可能就是白妞,演唱呢,十分高妙:
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這人該是白妞了吧,誰知還不是。小說通過兩名觀眾的談論交代出這是白妞的妹子黑妞。「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原來如此!看來這黑妞的一段,又是作者故作波瀾之筆。對白妞來說,則又是一層襯托。黑妞的演唱已經使老殘 「以為觀止」,那麼白妞又該怎樣的更高一籌?即便白妞唱得更好,作者又將如何描寫?真是越說越玄,越說越令人摸不透,文章的情勢也越奇崛。正如蓄滿了水的水庫,我們已經無法懸想閘門一開將是怎樣的景象了。從安排情節的角度看,這是金聖嘆的所謂「拉輾」的藝術方法。「拉輾」,就是搓拉輾開,意思是,情節的發展不能垂直而下,要波瀾起伏,搖曳之,擒縱之,非把讀者挑逗得焦急萬分不把底牌攤開,這樣,讀者就能從驚、疑、急突然轉化為喜、快、慰,從而產生一種美感享受。「白妞說書」的層層烘托就有這樣的藝術效果。這一片斷最妙不過的地方還在於,作者不僅用環境、氣氛、彈三弦的、黑妞來襯托白妞,而且還以白妞自己來襯托白妞。就是說,作品還以白妞的相貌、台風和顧盼的眼神為她的演唱烘托氣氛、開拓意境。在「千呼萬喚」的情勢下,白妞終於出場。要是在一般的作者筆下,白妞必定是一位天上有地上無的美女。可是劉鶚竟反一調,寫白妞相貌並不怎麼樣:「瓜子臉兒,白凈麵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我們認真思索一下,就會覺得作者的描繪恰到好處。如若寫白妞較丑,則有損她的舞台形象,難以喚起讀者的美感。如若寫白妞特別漂亮,則易產生誤會:白妞是以相貌吸引觀眾。作者這樣寫正是為演唱開路,有意無意地向讀者表明:白妞吸引人的純是歌喉,不是相貌。下面寫白妞上台後的姿態也很得體:「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台下一盼。」從這兒起,作者筆墨漸趨濃重。可貴的是,它不是盲無目的地鋪陳,而是處處為下面的演唱鋪墊:描寫白妞素雅大方的舞台風度是為後面聲情激越的表演留有餘地;描寫白妞眼神的飛動和書場的 「鴉雀無聲」正是為了下面的演唱製造情勢和氣氛。一句話,都是為烘托白妞的聲樂形象服務的。
二、善於運用具體細膩的工筆描繪來突出事物的形象。工筆描繪就是精雕細刻的描寫方法。它與《水滸傳》里簡筆寫意式描寫風景的方法完全不同,它是一種精確細致而又形象生動的描寫,是使人產生「筆墨如鏡」「色香味俱全」之感的描寫。白妞演唱一段的工筆細描實在膾炙人口,它像錄音帶一樣把白妞的演唱詳細地記錄了下來;但是,它和錄音帶不一樣,它不僅能再現音樂的美,同時還能表現文學的美、語言的美。本來音樂形象就是難以捕捉的,如何運用語言把訴諸聽覺的東西變成用視覺感受的語言形象,這就更加困難。可是,劉鶚卻能化難為易,把白妞的演唱刻畫得形象生動、維妙維肖。讀者就彷彿聽到了當年演唱的實況,分享到當時聽眾的無窮樂趣。在這一段工筆描寫中,作者主要運用下列三種方法使白妞的演唱顯得十分形象、具體。首先是運用比喻。就是選用准確、形象的比喻來比擬曲調的高低緩急。比如,他用「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比喻突發曲聲的高亢激越,他用「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來比喻曲聲的轉折回環,他用「花塢春曉,好鳥亂鳴」來比喻曲聲的繚亂眾多。這些新鮮的比喻有的是形象的類比,有的是境界的聯想,有的比喻高昂,有的比喻低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白妞演唱的節奏和旋律。看來,劉鶚是一名善用比喻的高手,在演唱之前就曾使用了好些精彩的比喻,他用 「風乾的福橘皮」來比擬彈三弦的一臉疙瘩,用「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來比擬黑妞曲聲清脆宛轉。特別絕妙的是,他形容白妞的眼睛竟用了一串疊喻:「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這樣反復取喻寫盡了白妞眼睛的清澈明亮、神采飛動。
其次是運用通感的方法,就是運用感覺借移的辦法來描寫聲樂形象。比如:「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得入耳有說不出的妙境: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這是運用感覺的東西來寫聽覺,把美妙動聽的境況寫得那麼具體,那麼活靈活現。再如,「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這一段純粹是以視覺印象來寫聽覺印象,以有形寫無形,生動地寫出了那節節高起,反復出奇的藝術境界。這種打破界限,運用感覺借移的描寫方法,可以更具體、更形象地反映出難以傳達的音樂的美,增強表達效果。
再次是以情繪聲,就是說作者不僅直接描繪聲音,而且還通過聽眾的感覺和反映間接地描繪聲音。例如,在描繪曲聲突然拔尖高起的時候,夾上一句「(老殘)不禁暗暗叫絕」;在描繪曲聲愈唱愈低,愈低愈細漸漸隱沒的時候,夾上一句:「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在描繪曲聲俱來並發,異彩紛呈的時候,贅上一句:「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最後,在描繪曲聲戛然而止的時候,贅上一句: 「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作者這樣夾雜著描寫音樂的效果,不僅形象地點染了現場、情勢和氣氛,而且間接描繪出了曲聲的美妙。
這段工筆描繪正是運用了上述幾種手段,才具體形象地描繪出白妞演唱的聲樂形象,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
三、善於運用白描手法。《老殘游記》的敘景狀物,還特別善於運用白描手法,就是說,作者能夠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徵,以記實的筆墨、樸素的語言,勾勒出事物的形象。這一點也是它與一般喜歡鋪陳描寫的古典小說相區別的地方。這個特點在「老殘游大明湖」 「看黃河打冰」等片斷中反映得特別充分。在這一片斷中也有反映,比如,彈三弦的、黑妞、白妞的肖像描寫都是運用白描手法,沒有什麼誇飾,也沒有用一大堆套話來形容。這一片斷的末尾,白妞又出來說了一段「黑驢段」:
其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白香山詩雲:「大珠小珠落玉盤」可以盡之。其妙處,在說得極快的時候,聽的人彷彿都趕不上聽,他卻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
這也是白描文字,沒有濃艷的誇飾,只是如實地寫出了白妞演唱快而清晰的特點。
從結構上看,演唱是整個片段的高潮部分,高潮以後,作者又寫了兩小段作為餘波。一段就是剛剛說的「黑驢段」。對於這一段,作者只是簡略地寫,目的是給人以餘音裊裊的印象。另一段則是寫聽眾的議論,大意是說,這樣動聽的歌聲,用「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古話來形容還嫌不夠,必定要用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來形容才透徹。從效果看,這段議論不過是作者借這位聽眾的口而交代的總結的評價。有趣的是,作者還特別點出說這話的聽眾就是當時著名詩人王夢湘。這樣寫,恐怕目的還是為了增加評論的分量。
總起來說,「白妞說書」可以稱得上晚清小說中的傑出篇章,古典小說描寫音樂的絕唱。作者功力非凡,他以清新雋永的散文化的筆法來寫小說,一切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毫無做作之感,但是一切又那麼細致深刻、匠心獨運,給人以美不勝收的印象。
《白妞說書》節選自劉鶚的《老殘游記》第二回。原回目是《歷山山下古帝遺蹤明湖湖邊美人絕調》。這是我國小說中以散文化的語言寫聽覺形象的絕妙文字。劉鶚寫梨花大鼓藝人白妞——王小玉的高超的演唱技巧。全文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描述演唱前的情景,其特色可概括為善於遠鋪近染;後一部分是描述演唱時的情景,其特色又可概括成精妙地溝通視聽間的通感,化聽覺形象為視覺形象。
作者寫白妞上場不是隨意為之,而是經過苦心經營,不惜筆墨地鋪陳烘染。而作者運用鋪墊手法又很富匠心。由遠及近,由淡入濃。從一張普通的黃紙招貼先進行描寫。招貼的內容簡約而奇特。居中只寫「說鼓書」三字,旁邊一行小字只寫明必要的時間和地點: 「二十四日明湖居」,這張廣告既沒有寫說鼓書者為誰,更沒有通常的渲染,勾起老殘的滿腹狐疑:「只不知道這是什麼事情」,而且「別處也沒有見過這樣招子」。但這正是作者的側面用墨的匠心。招貼的簡潔和不到處懸掛,正說明了白妞說書的高妙,但這一張貼子卻引起熱烈的反響。在老殘「一路走著,一路盤算」的時候,作者開始加濃筆墨,寫人們的反響。一是兩個挑擔子的說:「明兒白妞說書,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來聽書罷。」這便是停做生意聽書;二是兩個店伙計說: 「前次白妞說書是你告假的,明兒的書,應該我告假了。」這便是輪番休假聽書。對於白妞說書來說,是一種烘染;對於老殘的思想線索來說,是疑竇的進一步加深:「白妞是何許人?說的是何等樣書?為甚一紙招貼,便舉國若狂如此?」
循著這條線索,作者寫茶房對白妞的介紹。這段介紹文字可謂繪聲繪色,多少有點審美眼光。茶房介紹了白妞的天賦:「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歲時就學會了這說書的本事。」善於博採眾調:「又把那南方的什麼崑腔、小曲,種種的腔調,他都拿來裝在這大鼓書的調兒裡面。」在博採眾調的基礎上自鑄新調:「不過二三年工夫,創出這個調兒。」茶房還介紹了白妞說書風靡天下的藝術影響:「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他還告知老殘:「只是要聽還要早去,他雖是一點鍾開唱,若到十點鍾去,便沒有座位的。」盡管茶房介紹得頭頭是道,但「老殘聽了,也不甚相信」。到第二天,老殘在看了歷下的「舜跡」後才姍姍而來,「那知進了園門,園子裡面已經坐的滿滿的了」,老殘花了點兒小費,「才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這里,作者以聽眾的人滿為患反襯出白妞的唱藝高超。但是,老殘的狐疑還沒有解開。「看那戲台上,只擺了一張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兩個鐵片兒,心裡知道這就是所謂梨花簡了,旁邊放了一個三弦子,半桌後面放了兩張椅子」,「偌大的個戲台,空空洞洞,別無他物」,老殘「看了不覺有些好笑」,仍然處在疑信參半的狀態中。市民的崇拜情緒和老殘的落寞態度,聽眾的熱烈和老殘的狐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就老殘而言,他是個游歷的郎中,見多識廣,不願輕易盲從,他的狐疑符合人物的性格閱歷。就情節的處理而言,作者是從老殘身上施用逆筆,逆後反撥,造成波瀾,更有文情曲意。
接著,作者便描寫明湖居的熱烈場面。聽眾之廣,或官或民;聽眾之多,水泄不通,這是突出白妞說書雅俗共賞,有廣泛的欣賞對象。作者從「說的什麼話都聽不清楚」,反映出「人太多」的情景,為後面的描寫先行創造一種氛圍。作者行筆至此,該讓白妞出場了吧,但作者卻不。遠距離地烘托後,是近距離地渲染,以彈三弦子的和黑妞作兩層鋪墊,造成先聲。
寫彈三弦子的,也是淡淡敷墨漸次加濃。先寫這男演員入場,造成觀眾的失望感。更加之其貌不揚:「長長的臉兒,一臉疙瘩,彷彿風干福橘皮似的,甚為醜陋。」這仍然是用逆反筆法,充分地掌握觀眾的心理,為白妞出場作反襯。彈三弦子的先不著意,以致 「彈了一兩個小調,人也不甚留神去聽」。但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這時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卻也壓不下那弦子去。」既有正面的藝術描述,又以聽眾反映來顯示效果。
接著寫一女子出場,作者所寫的人物外形,除了「長長鴨蛋臉兒」外,大都寫人物的裝束,目的是表現人物不施鉛華的天然之美。至於寫她的歌聲又別具情韻。「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作者著力表現她的聲腔的變幻多姿,一切歌曲無出其右。描寫至此,人們確信她是白妞無疑了。作者從人們的確信中又反撥一筆,以觀眾席上的兩人對話,讓人知道她不是白妞,而是黑妞,「是白妞的妹子」。這又造成文勢波瀾。作者寫彈三弦子的技法高超,寫黑妞的唱腔高妙,已到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而黑妞的「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他的好處人說得出,白妞的好處人說不出。他的好處人學得到,白妞的好處人學不到」。誠然,以黑妞襯托白妞會起到水漲船高的藝術效果。但是,對黑妞的藝術描寫幾乎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怎樣才能在白妞的描寫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是對作者藝術才能的嚴峻考驗。實踐證明,作者的表現才能是高超的,他能在一個很高的基點上再予突進。
一系列的遠鋪近墊,正襯旁染,層層推舉,移步換形,形成了一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藝術布局。由於鋪染充分,因而白妞的出場就顯得不同凡響。
作者先從書場的氣氛入手,黑妞唱完後,「滿園子里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滿園子里聽來都是人聲」,但她一出場,「滿園子里便鴉雀無聲」,動靜的驟然變化,是對白妞的絕妙烘托。
繼而,作者寫白妞的肖像,用語脫俗,毫無誇飾,只寫「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但是「秀而不媚,清而不寒」,自有其內在的神韻。作者突出的是白妞的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左右一顧一看,連那坐在遠遠牆角子里的人,都覺得王小玉看見我了」,比喻所突出的是眼睛的美不勝收、顧盼生姿,顯示的是作為藝術家的眼神的魅力。這時,白妞未傳一聲,僅僅是隨意為之的舉手投瞥就勾懾了全場的人心、注意力。可見白妞的藝術不是靠的捧場,而是她本身的技藝、才能所形成的。
接著,作者就重彩濃墨而又細膩入微地描寫白妞的說書藝術了。這大段藝術描寫的最顯著的特徵是充分發揮了審美感知中的通感功能。錢鍾書先生對通感作了這樣精當的說明:「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動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鋒芒。諸如此類在普通語言里經常出現。譬如我們說『光亮』,也說『響亮』,把形容光輝的『亮』字轉移到聲響上去,就彷彿視覺和聽覺在這一點上無分彼此。又譬如『熱鬧』和『冷靜』那兩個詞語也表示 『熱』和『鬧』、『冷』和『靜』,在感覺上有通同一氣之處,牢牢結合在一起」(《舊文四篇》)。通感的心理功能的發揮會使審美感受的內容更加豐富、多樣。
首先,作者逼真地描摹聲音,以此作為基礎去進行通感聯覺。而作者描摹聲音又首先著眼於聲音的高低疾徐、抑揚亢墜。作者體驗和感受最深的是聲音的節奏、旋律,高遏行雲,細若游絲,跌宕變幻,搖曳生姿。起音平平,「初不甚大」,「唱了十數句之後,漸漸的越唱越高」,達到高峰,則「陡然一落」,造成盤旋。嗣後,「愈唱愈低,愈低愈細,那聲音漸漸的就聽不見了」,在似乎寂然之時,猛然迸發一聲,諸聲並起,進入高潮,相互融混,莫之能辨。在高潮沒有盤桓多時,「人弦俱寂」,收束在戛然一聲之中。整個描述,逼真傳神,聲音起落多變,文情則頓挫多姿,體現出作者善於感知對象的審美敏感和觸須的細微。
更妙的是,描述過程中的審美通感。「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這是描述細微聲的妙境,作者從聽眾的感受著眼,以熨平內臟的舒坦、吃人參果的味覺暢快,用官能的感觸體驗,表現說書的藝術魅力,其審美效應側重在音樂洗禮的感化作用。
在描述高音區時,作者以不斷翻進的筆觸,以音域的節節高起,帶動審美感受的步步翻上。白妞 「越唱越高」,卻能「忽然拔一個尖兒」,並能在「那極高的地方」,「回環轉折」。聽眾從心理上似乎以為白妞的聲音難以再高,她卻在「幾囀之後,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節高起」。聲音的不斷翻高就把聽眾的心理感受不斷更新,在難以逆料的「那知」中,激發聽眾的審美驚喜感。所有這些描述顯示了作者摹擬的細微深入,然而,他猶覺不夠,於是審美感受由聽覺迅速向視覺推移,把聽覺形象轉化為、凝固成視覺形象,在視覺形象上促使人們具體、真切地體驗、領略聽覺形象的精妙絕倫。「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作者以翻險越奇的泰山登高的具體的實感性很強的情景來描述聲音的翻高,以視覺形象的感受來體驗難以言傳的聽覺形象。
白妞由最高音區翻跌下來,作者又描述道:「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作者用飛蛇盤旋山峰之間的幻想景象,以即目之景摹擬接耳之音,把聽覺形象婉轉柔美,表現得曲盡其致。
隨後,白妞的演唱在經過低音盤旋後,如銀瓶乍破似地突進到高潮。「約有兩三分鍾之久,彷彿有一點聲音從地底下發出。這一出之後,忽又揚起,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這里仍然用通感,但表現內容更加豐富。如果說,泰山登高、黃山盤蛇,是著眼於形、態,那麼,這里的東洋煙火,不僅兼形,而且兼色。東洋煙火,使聽眾看到了它的放射型的形狀,又看到了它光影迷亂的色彩。白妞說書的迷人唱腔足以令人陶醉了。
總之,作者運用遠鋪近染、視聽通感,寫透了白妞說書的藝術魅力。經過作者的匠心經營,白妞說書的藝術描寫化為有形的語言形象,就足以勾懾讀者的魂魄了。白妞獻藝,誠然令人嘆為觀止,劉鶚的藝術才能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4. 絕唱 劉鶚 閱讀答案
絕 唱 (17分)
①我每年都要到圓明園去。雖然圓明園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圓明園看荷花,卻既不在三四月間去看它的綠葉,也不在五六月間去看它的紅花,我只願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去。
⑦誠然,荷花綠葉的美是無可比擬的。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我曾經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卻覺得,也許一切並非如此。
③誠然,荷花的紅、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彷彿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亭亭於岸畔又隱隱於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這是這一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人們總是不絕於口。我也曾經認為,滿塘紅艷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么認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獨自一人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裡的殘秋。可是當我徜徉於既找不到一片綠葉也找不到一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時,無意之間,卻被驀然呈現在面前的另一種景色震撼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的倒影中間,是一池殘荷——有的枯梗還高高地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它自己的根。看到這些景象,我頓時感到自己走進了一個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綠一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你從中可以發現一種美,那種不是紅紅綠綠的俗美,而是蘊藏於殘破枯敗之中的、充滿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滿池桔梗殘葉,它不再以綠葉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紅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卻表達了一種精神,一種力量。它和圓明園留給人們的斷牆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徵,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它是遠勝於色、遠勝於香的一池歷盡凄風苦雨的絕唱。何況,隆冬過後,它那散落滿地的蓮子,又會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綠意,覆蓋著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風雨聲中聽殘荷」吧!去聽它的精神,去聽它的力量!
18.聯系語境,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2分)
亭亭:
19.第④段運用描寫的表達方式,寫了殘荷的 ,第⑤⑥段運用了 的表達方式,贊美了殘荷的精神。(2分)
20.按照要求品讀、賞析下面的句子。(4分)
(1)從修辭的角度:
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賞析:
(2)從含義的角度:
有的葉子早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擎。
賞析:
21.作者在寫殘荷時多次提到圓明園的斷牆殘柱,這兩者有何相似之處?(2分)
22.文段⑦中,「留得殘荷聽雨聲」與「風雨聲中聽殘荷」有何不同?結合文意,談談你的理解。(4分)
23.根據文章內容,分析本文題目「絕唱」的含義。(3分)
答案
18.答案示例: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樣子。(2分)
19.外在形態(形象) 議論、抒情(評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對一項不得分)
20.(1)示例:句中將「綠葉」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將綠葉上「汪汪點點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動傳神地寫出了綠葉的青翠、晶瑩,水露的圓潤、靈動。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團」體現了「秋風」摧殘之重,「依然」「高擎」則突出了殘荷(荷葉)不屈、孤傲的品格。
(評分:4分。每句2分,意思對或言之成理即可)
21.答案示例:兩者都經受摧殘,外形都是殘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評分:2分。只答後兩句,大意對即可。如果從文章中摘取「它和圓明園留給人們的斷牆一樣,是一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徵,是一種不屈的沉默」得1分)
22.答案示例:「留得殘荷聽雨聲」聽的重點是雨聲,表現的是一種審美的情趣;「風雨聲中聽殘荷」突出的是感受殘荷所表現的一種精神和力量。(評分:4分。大意對即可)
23.答案示例:這里指
5. 絕唱(劉鶚)閱讀簡介,筆記
《老殘游記》是一部思想內容上瑜瑕互見的書。可是,這部書在藝術上的成就卻是出人意料的,它文筆清新生動,描寫細膩深刻,對讀者有很強的吸引力。「白妞說書」就是反映作品的藝術特色,歷來受稱贊的一段。
所謂「白妞說書」就是主人公老殘在濟南聽藝人白妞(王小玉)說大鼓書的一段。作者通過精彩的工筆描繪,出神入化地寫出了白妞說書的聲樂形象。這是古典小說中描寫的美文。說到描寫,一些古典小說常見的毛病就是濫用「賦」的鋪張揚厲的方法,極力鋪陳堆砌,久而久之成了俗套,沒有一點貼切形象的感覺。劉鶚則別開生面,一掃陳詞濫調,呈現出新鮮活潑、形象生動的景象。這一片斷所用的藝術手法大致有如下幾點:
一、善於運用「烘雲托月」的手法。書未開場,作者就先放下了三段鋪墊文字:一段是「海報」貼出,全城立即「街談巷議」,「舉國若狂」;一段是茶房的介紹和稱贊,甚至說:「無論南北高下的人,聽了他唱書,無不神魂顛倒」;一段是老殘提前三小時入場,還只「弄了一張短板凳,在人縫里坐下」。這三段極度渲染出了當時的盛況,不僅主人公老殘被深深吸引了,就連讀者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個究竟——這是以環境和氣氛來烘托白妞的演唱。下面簾幕拉開,該白妞出場了吧,可作者卻使出「盤馬彎弓故不發」的姿態,讓彈三弦的先來一段墊場。而彈三弦的也很不簡單,一下子就把聽眾吸引住了:
……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這時聽眾和讀者都不知不覺漸入佳境,初步領略了這場演出的美妙,盡管主角還沒登場,而配角竟有使「台下叫好的聲音不絕於耳」的技藝,這就可見主角的技藝又將是何等高超了。——這是臨場的一層襯托。下面「出來一個姑娘」,可能就是白妞,演唱呢,十分高妙:
忽羯鼓一聲,歌喉遽發,字字清脆,聲聲宛轉,如新鶯出谷,乳燕歸巢。每句七字,每段數十句,或緩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轉腔換調之處,百變不窮,覺一切歌曲腔調俱出其下,以為觀止矣。
這人該是白妞了吧,誰知還不是。小說通過兩名觀眾的談論交代出這是白妞的妹子黑妞。「調門兒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還不曉得差多遠呢!」原來如此!看來這黑妞的一段,又是作者故作波瀾之筆。對白妞來說,則又是一層襯托。黑妞的演唱已經使老殘「以為觀止」,那麼白妞又該怎樣的更高一籌?即便白妞唱得更好,作者又將如何描寫?真是越說越玄,越說越令人摸不透,文章的情勢也越奇崛。正如蓄滿了水的水庫,我們已經無法懸想閘門一開將是怎樣的景象了。從安排情節的角度看,這是金聖嘆的所謂「拉輾」的藝術方法。「拉輾」,就是搓拉輾開,意思是,情節的發展不能垂直而下,要波瀾起伏,搖曳之,擒縱之,非把讀者挑逗得焦急萬分不把底牌攤開,這樣,讀者就能從驚、疑、急突然轉化為喜、快、慰,從而產生一種美感享受。「白妞說書」的層層烘托就有這樣的藝術效果。這一片斷最妙不過的地方還在於,作者不僅用環境、氣氛、彈三弦的、黑妞來襯托白妞,而且還以白妞自己來襯托白妞。就是說,作品還以白妞的相貌、台風和顧盼的眼神為她的演唱烘托氣氛、開拓意境。在「千呼萬喚」的情勢下,白妞終於出場。要是在一般的作者筆下,白妞必定是一位天上有地上無的美女。可是劉鶚竟反一調,寫白妞相貌並不怎麼樣:「瓜子臉兒,白凈麵皮,相貌不過中人以上之姿,只覺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我們認真思索一下,就會覺得作者的描繪恰到好處。如若寫白妞較丑,則有損她的舞台形象,難以喚起讀者的美感。如若寫白妞特別漂亮,則易產生誤會:白妞是以相貌吸引觀眾。作者這樣寫正是為演唱開路,有意無意地向讀者表明:白妞吸引人的純是歌喉,不是相貌。下面寫白妞上台後的姿態也很得體:「半低著頭出來,立在半桌後面,把梨花簡丁當了幾聲,……又將鼓捶子輕輕的點了兩下,方抬起頭來,向台下一盼。」從這兒起,作者筆墨漸趨濃重。可貴的是,它不是盲無目的地鋪陳,而是處處為下面的演唱鋪墊:描寫白妞素雅大方的舞台風度是為後面聲情激越的表演留有餘地;描寫白妞眼神的飛動和書場的「鴉雀無聲」正是為了下面的演唱製造情勢和氣氛。一句話,都是為烘托白妞的聲樂形象服務的。
二、善於運用具體細膩的工筆描繪來突出事物的形象。工筆描繪就是精雕細刻的描寫方法。它與《水滸傳》里簡筆寫意式描寫風景的方法完全不同,它是一種精確細致而又形象生動的描寫,是使人產生「筆墨如鏡」「色香味俱全」之感的描寫。白妞演唱一段的工筆細描實在臉炙人口,它像錄音帶一樣把白妞的演唱詳細地記錄了下來;但是,它和錄音帶不一樣,它不僅能再現音樂的美,同時還能表現文學的美、語言的美。本來音樂形象就是難以捕捉的,如何運用語言把訴諸聽覺的東西變成用視覺感受的語言形象,這就更加困難。可是,劉鶚卻能化難為易,把白妞的演唱刻畫得形象生動、維妙維肖。讀者就彷彿聽到了當年演唱的實況,分享到當時聽眾的無窮樂趣。在這一段工筆描寫中,作者主要運用下列三種方法使白妞的演唱顯得十分形象、具體。首先是運用比喻。就是選用准確、形象的比喻來比擬曲調的高低緩急。比如,他用「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來比喻突發曲聲的高亢激越,他用「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來比喻曲聲的轉折回環,他用「花塢春曉,好鳥亂鳴」來比喻曲聲的繚亂眾多。這些新鮮的比喻有的是形象的類比,有的是境界的聯想,有的比喻高昂,有的比喻低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了白妞演唱的節奏和旋律。看來,劉鶚是一名善用比喻的高手,在演唱之前就曾使用了好些精彩的比喻,他用「風乾的福橘皮」來比擬彈三弦的一臉疙瘩,用「新鶯出谷,乳燕歸巢」來比擬黑妞曲聲清脆宛轉。特別絕妙的是,他形容白妞的眼睛竟用了一串疊喻:「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里頭養著兩丸黑水銀」,這樣反復取喻寫盡了白妞眼睛的清澈明亮、神采飛動。
其次是運用通感的方法,就是運用感覺借移的辦法來描寫聲樂形象。比如:「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得入耳有說不出的妙境: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這是運用感覺的東西來寫聽覺,把美妙動聽的境況寫得那麼具體,那麼活靈活現。再如,「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做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險愈奇。」這一段純粹是以視覺印象來寫聽覺印象,以有形寫無形,生動地寫出了那節節高起,反復出奇的藝術境界。這種打破界限,運用感覺借移的描寫方法,可以更具體、更形象地反映出難以傳達的音樂的美,增強表達效果。
再次是以情繪聲,就是說作者不僅直接描繪聲音,而且還通過聽眾的感覺和反映間接地描繪聲音。例如,在描繪曲聲突然拔尖高起的時候,夾上一句「(老殘)不禁暗暗叫絕」;在描繪曲聲愈唱愈低,愈低愈細漸漸隱沒的時候,夾上一句:「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在描繪曲聲俱來並發,異彩紛呈的時候,贅上一句:「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最後,在描繪曲聲戛然而止的時候,贅上一句:「這時台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作者這樣夾雜著描寫音樂的效果,不僅形象地點染了現場、情勢和氣氛,而且間接描繪出了曲聲的美妙。
這段工筆描繪正是運用了上述幾種手段,才具體形象地描繪出白妞演唱的聲樂形象,給人以強烈的美的享受。
三、善於運用白描手法。《老殘游記》的敘景狀物,還特別善於運用白描手法,就是說,作者能夠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徵,以記實的筆墨、樸素的語言,勾勒出事物的形象。這一點也是它與一般喜歡鋪陳描寫的古典小說相區別的地方。這個特點在「老殘游大明湖」「看黃河打冰」等片斷中反映得特別充分。在這一片斷中也有反映,比如,彈三弦的、黑妞、白妞的肖像描寫都是運用白描手法,沒有什麼誇飾,也沒有用一大堆套話來形容。這一片斷的末尾,白妞又出來說了一段「黑驢段」:
其音節全是快板,越說越快。白香山詩雲:「大珠小珠落玉盤」可以盡之。其妙處,在說得極快的時候,聽的人彷彿都趕不上聽,他卻字字清楚,無一字不送到人耳輪深處。
這也是白描文字,沒有濃艷的誇飾,只是如實地寫出了白妞演唱快而清晰的特點。
從結構上看,演唱是整個片段的高潮部分,高潮以後,作者又寫了兩小段作為餘波。一段就是剛剛說的「黑驢段」。對於這一段,作者只是簡略地寫,目的是給人以餘音裊裊的印象。另一段則是寫聽眾的議論,大意是說,這樣動聽的歌聲,用「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古話來形容還嫌不夠,必定要用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來形容才透徹。從效果看,這段議論不過是作者借這位聽眾的口而交代的總結的評價。有趣的是,作者還特別點出說這話的聽眾就是當時著名詩人王夢湘。這樣寫,恐怕目的還是為了增加評論的分量。
總起來說,「白妞說書」可以稱得上晚清小說中的傑出篇章,古典小說描寫音樂的絕唱。作者功力非凡,他以清新雋永的散文化的筆法來寫小說,一切如行雲流水一般自然,毫無做作之感,但是一切又那麼細致深刻、匠心獨運,給人以美不勝收的印象。
6. 絕唱 劉鶚 讀後感
他筆下說書的王小玉大概是一位唱腔舉世無雙的藝人吧。看看那描寫,足以讓你驚嘆不已,怎麼戲能唱成這個樣子呢?先前出場的琴師和黑妞的技藝已經是出神人化了,怎想到後來的王小玉本領遠遠地蓋過了這兩個人!看看台下觀眾的表現便知道她的才能了:剛出場的時候,台下的觀眾等著她發聲,居然大氣都不敢出,「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而當她唱到低聲處,聲音若有若無,「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唱完之時,台下叫好聲轟然雷動,難怪有戲迷用「繞梁三月」來褒揚她呢。
生在現代,當然沒有機緣去聽這么一回絕妙的書,不過卻有幸領略到了另一民間藝術:瑣吶―那可是我故鄉里紅白事少不了的節目。當我還小的時候,經常循著噴吶聲到那正上演著精彩節目的村子裡一睹樂手們的高超技藝。我看的最多的是喪事里的噴吶表演。當然了,也是因為小的時候娛樂少,哪裡像今天城市裡的孩子一樣有什麼「少年宮」之類的地方玩耍。
故鄉里喪事是要大辦的,否則鄰里就會說兒女不孝。其實那是一種封建的陋習,不過我們小孩子只知道好玩,哪裡管那麼多。哪家有人「升了天」,當天傍晚就會在門口擺出一套桌椅,這是為樂手准備的。當夜幕開始降臨的時候,他們就趕來了,於是事主便端茶倒水。等樂手喘口氣休息一會,便開始他們的演奏了。照例第一次是喚吶開聲。只聽得一聲悠揚卻帶著凄涼味道的噴吶聲響起,然後笙、竿、鼓一起吹吹打打響起來。不過因為剛到,他們是不肯賣力的,要看事主招待得是否殷勤。
到了第二天的凌晨,才是好戲真正上演的時候。如果前兩頓的飯吃得香,樂手就會有好多的精彩表演了。還記得有一個黑臉的胖子是個喚吶高手。只見他兩個腮幫子一鼓一凹,眼睛瞪得大大的,老是讓我把他和池塘里的青蛙聯系起來。隨著那鼓動的腮部,一支支生動的樂曲便回響在耳邊,而他最拿手的就是模仿種種鳥的叫聲了。現在想來,那好像是《百鳥朝鳳》的一些片段吧。總之樂曲時而高亢時而綿軟,種種鳥叫模仿得惟妙惟肖,引出圍觀的人們一陣陣喝彩聲。一支曲子完了,他就會即興來一段插曲,比如摘掉喚吶的「吹嘴兒」吹出竿的聲音,或者用自己的鼻孔吹兩支噴吶,或者抽一口煙,然後把它慢慢地從噴吶里吹出來,而在我這個小孩子看來很是新鮮有趣。終於在第三天喪事結束,喚吶少不了又要大顯神通一番。我們一班孩子經常是跟著樂手們直到他們出了村子。
這便是曾經吸引我的民間藝術的表演,即使它與王小玉的歌聲相比差得很遠很遠,但我還是很難忘掉那些夜晚。
7. 劉鶚絕唱原文一句,賞析一句
《絕唱》選自劉鶚復的《老制殘游記》這篇課文描寫以為女說書藝人高超的說唱藝術聲音本來就屬於聽覺的,無形無色無味,作者卻將聽覺上的聲音與各種感覺溝通起來,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女藝人的說唱技巧和藝術魅力。認真閱讀就會體會這種感覺上共通的特點,並感受文中濃郁的民俗風情。
8. 劉鶚 《絕唱》 閱讀及答案
1.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圓明園的荷花和別處的荷花不一樣"在於它不迎合季節,既盛開於五六月間,也持續到十月殘秋.
B.作者很善於細節描寫,例如文中畫線語句通過對碧荷上水露的描寫,產生了集靜態美與動態美於一體的效果.
C.第7段無疑而問,自然過渡,既水到渠成引出作者以為最美的荷花,又引發讀者的閱讀的興趣.
D.作者引用李商隱的詩句"留得殘荷聽雨聲",不僅富有文化意蘊,而且切合文章題意,深化了主題.
E.作者每年都要到圓明園去看荷花,是因為這里的荷花有警醒人們時刻不能忘記民族歷史恥辱的意義.
答:A(不一樣在於它不迎合季節,是一池沒有綠葉沒有紅花的枯梗殘荷.)
E(是為表現兩者的殘缺美,越是摧毀越美麗)
2.作者最愛十月的殘荷,為什麼要從春夏的荷花寫起
答:寫三四月間的出水綠葉和五六月間新綻紅荷的色彩鮮艷之美為下文做鋪墊,突出(或"襯托"")了十月殘荷枯梗,敗葉的獨特之美。
3.從第8段看,作者筆下的荷花的神奇世界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答:①背景,以圓明園的殘垣斷壁為獨特背景;
②精神(情操),荷雖殘,志不殘,枯梗,敗葉,黑蓮蓬依然在空中高擎;
③圖案,殘荷組成的各種美麗,幽秘的圖案。
4.文章題目為"絕唱",請根據文意,理解"絕唱"的含義.
答:滿塘殘荷是一池碧綠,艷紅的最高升華,是一池歷盡凄風苦雨的高尚凄美;圓明園的斷壁殘垣是被摧毀的歷史的見證,已成為無法摧毀的象徵;現實的殘荷與歷史的殘缺相互映照,構成了殘缺,獨特的美。
9. 劉鶚的絕唱讀後感,500字哦,
劉鶚筆下說書的王小玉大概是一位唱腔舉世無雙的藝人吧。看看那描寫,足以讓你驚嘆不已,怎麼戲能唱成這個樣子呢?先前出場的琴師和黑妞的技藝已經是出神人化了,怎想到後來的王小玉本領遠遠地蓋過了這兩個人!看看台下觀眾的表現便知道她的才能了:剛出場的時候,台下的觀眾等著她發聲,居然大氣都不敢出,「比皇帝出來還要靜悄得多呢」。而當她唱到低聲處,聲音若有若無,「滿園子的人都屏氣凝神,不敢少動」。唱完之時,台下叫好聲轟然雷動,難怪有戲迷用「繞梁三月」來褒揚她呢。
生在現代,當然沒有機緣去聽這么一回絕妙的書,不過卻有幸領略到了另一民間藝術:瑣吶―那可是我故鄉里紅白事少不了的節目。當我還小的時候,經常循著噴吶聲到那正上演著精彩節目的村子裡一睹樂手們的高超技藝。我看的最多的是喪事里的噴吶表演。當然了,也是因為小的時候娛樂少,哪裡像今天城市裡的孩子一樣有什麼「少年宮」之類的地方玩耍。
故鄉里喪事是要大辦的,否則鄰里就會說兒女不孝。其實那是一種封建的陋習,不過我們小孩子只知道好玩,哪裡管那麼多。哪家有人「升了天」,當天傍晚就會在門口擺出一套桌椅,這是為樂手准備的。當夜幕開始降臨的時候,他們就趕來了,於是事主便端茶倒水。等樂手喘口氣休息一會,便開始他們的演奏了。照例第一次是喚吶開聲。只聽得一聲悠揚卻帶著凄涼味道的噴吶聲響起,然後笙、竿、鼓一起吹吹打打響起來。不過因為剛到,他們是不肯賣力的,要看事主招待得是否殷勤。
到了第二天的凌晨,才是好戲真正上演的時候。如果前兩頓的飯吃得香,樂手就會有好多的精彩表演了。還記得有一個黑臉的胖子是個喚吶高手。只見他兩個腮幫子一鼓一凹,眼睛瞪得大大的,老是讓我把他和池塘里的青蛙聯系起來。隨著那鼓動的腮部,一支支生動的樂曲便回響在耳邊,而他最拿手的就是模仿種種鳥的叫聲了。現在想來,那好像是《百鳥朝鳳》的一些片段吧。總之樂曲時而高亢時而綿軟,種種鳥叫模仿得惟妙惟肖,引出圍觀的人們一陣陣喝彩聲。一支曲子完了,他就會即興來一段插曲,比如摘掉喚吶的「吹嘴兒」吹出竿的聲音,或者用自己的鼻孔吹兩支噴吶,或者抽一口煙,然後把它慢慢地從噴吶里吹出來,而在我這個小孩子看來很是新鮮有趣。終於在第三天喪事結束,喚吶少不了又要大顯神通一番。我們一班孩子經常是跟著樂手們直到他們出了村子。
這便是曾經吸引我的民間藝術的表演,即使它與王小玉的歌聲相比差得很遠很遠,但我還是很難忘掉那些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