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為鏡名言
A.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十則的什麼
這句話是唐太宗李世民說的。原句為
(太宗謂梁公曰:"以銅為鏡,可以回正衣冠;以古為答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嘗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的意思是「把別人當成一面鏡子來反觀自己,可以明白得到和失去了什麼。」
可以聯想到論語中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B. 宋代司馬光曾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的名言是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履為鏡,可以修其性。
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版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權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嘆曰:「以銅為鏡,可使穿戴之時,端莊齊整;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以人為鏡』,可觀人之舉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鏡矣.」
C.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論語》中孔子的話:回擇其善者而從答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選擇別人的優點去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出自《論語‧述而》。
(3)以己為鏡名言擴展閱讀:
孔子提出對自己所不知的東西,應該多聞、多見,努力學習,反對那種本來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的做法。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同時也要求他的學生這樣去做。
「擇其善者而從之」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
D. 嚴以律己的名言警句
人不可自恕,亦不可令人恕我。
——出自(清)李惺《西漚外集·葯言》。
意思是:人不應該自己原諒自己,也不應該叫別人原諒自己。
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
——出自《尚書·伊訓》。
意思是:對別人不應求全責備,但卻要抓緊檢查自己的缺點。
人不自知其過者,不明也。
——出自《薛文清公讀書錄·警訓》。
意思是:一個人不能知道自己的錯誤,這是由於糊塗的緣故。
人不自重,斯召侮矣;不自強,斯召辱矣。
——出自《薛方山紀述·上篇》。
意思是:人不知自重自愛、自立自強,就會招來侮辱。
君子不鏡於水而鏡於人。鏡於水,見面之容;鏡於人則知吉凶。
——出自《墨子·非攻》。
意思是:君子不以水為鏡子,而以別人為鏡子對照檢查自己;以水為鏡能看到自己的面容,而以別人為鏡子,便會知道吉凶。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出自《論語·衛靈公》。
意思是:高尚的人對自己嚴格要求,而卑鄙的人喜歡苛求別人。
君子以細行律身,不以細行取人。
——出自(清)魏源《默觚下·治篇》。
意思是:高尚的人在小事上時時嚴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來苛求別人。
君子之遇艱阻,必反求諸己,而益自修。
——出自《二程全書·伊川·易傳三》。
意思是:高尚的人遇到行不通的事,一定要反過來從自身找原因,從而加強自我修養。
律己宜帶秋風,處事宜帶春風。
——出自(清)張潮《幽夢影》。
意思是:要求自己要象秋風一樣嚴厲,對待別人如春天般的溫暖。
貌輕則招辱。
——出自(漢)揚雄《法言·修身》。
意思是:容儀舉止輕佻就會招來侮辱。
明是非者檢人,思憂患者檢身。
——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意思是:公開搬弄是非的人常常盯著別人,深思熟慮憂患的人能約束自身。
莫將閑話當閑話,往往事從閑話生。
——出自(清)金埴《不下帶編》卷六(引唐詩)。
意思是:不要把閑話當成無所謂的事,閑話里邊常常生出事端來。
木生蟲,還自食。人生事,還自賊。
——出自《文子·符言篇》。
意思是:樹林生了蟲子,必然蠶食了樹林的本身。人做錯了事情,必然自己害了自己。
乃知輕重不在彼,要知美惡猶吾身。
——出自《王文公文集·眾人》。
意思是:別人對自己如何評價是無關緊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看看自己有什麼缺點。
內不自誣,外不誣人。
——出自《韓詩外傳》卷五。
意思是:對己不自欺,對外不欺騙別人。
寧人負我,無我負人,此待己之道也。
——出自(元)張養浩《牧民忠告》卷下。
意思是:寧可別人對不起自己,也不能使自己對不起別人,這是做人的方法。
平生五字律,頭白不貪名。
——出自《陳與義集·適遠》。
意思是:我的一生始終遵循著一個信條,那就是一輩子不求虛名。
其責人也詳,其待己也廉。詳,故人難於為善;廉,故自取也少。
——出自(唐)韓愈《原毀》。
意思是:要求別人詳盡嚴格,就會使人感到學好太難;對自己要求太少,就會阻礙進步。
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
——出自(宋)文天祥《山中感興》。
意思是:我並非不愛惜青春,但追求行樂並不是我的想法。
去小智而大智明。
——出自《莊子·外物》。
意思是:去掉小聰明,就會有更多的聰明才智。
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於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
——出自《孟子·盡心下》。
意思是:有些人的毛病就在於放棄自己的田地,卻要去替別人耕田,要求別人的'很重,自己負擔的卻很輕。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出自《孟子·告子下》。
意思是:一個人常常檢查自己的錯誤,然後才能改正;自己覺得心意困惑、思慮阻塞,才能有所發奮創造。
人能反已,則四通八達皆坦途也。
> ——出自《呂涇黔語錄》。
意思是:人能多檢查自己的弱點、錯誤,無論走到哪裡,都會立於不敗之地。
人心未易知,燈台不自照。
——出自(元)康進之《梁山泊李達負荊雜劇》第三折。
意思是:自己的心不易了解,正象燈光只照別人不照燈台自己那樣。比喻人往往對別人的缺點看得很清楚,但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卻不易看出來。
人之生,不幸不聞過,大不幸無恥。
——出自《郭嵩燾日記》卷一。
意思是:人生的不幸,不知道檢討自己的過錯,而不知道羞恥的人是大不幸的人。
E. 唐太宗 以人為鏡 以史為鏡。。。全名言
全文如下: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版可以明得失。朕權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出自:《舊唐書·魏徵傳》,這幾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
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這是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高評價。
(5)以己為鏡名言擴展閱讀:
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陽縣(現晉州市)。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官至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號「文貞」。 葬禮從簡。同年入凌煙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喜聽與善取各種獻議,深諳「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之理。其直諫大臣魏徵曾上疏數十,直陳其過,勸太宗宜內自省,居安思危,察納雅言,擇善而從。後魏徵逝死,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
F.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聯想到論語十則中孔子說的話什麼
《論語》中孔子的名言「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齊;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內心反省自我的缺點。」
【出處】:《論語·里仁》
【注釋】:見:動詞,看見
賢: 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齊:向······看齊,與······平等。
「焉」:代詞,意為「他」。
(6)以己為鏡名言擴展閱讀
《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近義詞:以人為鑒意思: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以銅為鏡,出 處《舊唐書·魏徵傳》:是唐太宗對魏徵的評價。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魏徵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啊。——這是對魏徵人生價值的最高評價。
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有三面鏡子(以前都是銅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為鏡」,用歷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興替」,怎麼做才可以讓朝代興,怎麼做會讓朝代敗,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
「以人為鏡」,用到一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唐太宗說他有這三面鏡子,魏徵死了,也就壞了一面。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個賢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愛才,他才能夠贏得這些大臣對他的信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見賢思齊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以銅為鏡
G. 求類似 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 這樣作文里可以使用的古人名言。越多越好,
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借歷史上的成敗得失作為鑒戒。同「以古為鑒」。
H. 嚴於律己的名人名言
1.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韓非子·初見秦》
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而去說,這是不明智的。自己知道的事情,但故意不講,這是不忠誠的。
2. 不誘於譽,不恐於誹。——《荀子·非十二子》。
不因為虛名而被誘惑,也不因為誹謗而被嚇到。
3. 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面;知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韓非子·觀行》
人們無法看到自己的面容,因此需要用鏡子來觀看自己。人們的智慧無法認識到自己,因此要用法則去嚴格要求自己。
4. 且聞過稱己,一何過不渝。——唐·孟郊《旅次湘沅有懷靈均》
能夠做到聽到批評的意見,就能夠及時反省,還有什麼過錯不能夠改正的呢?
5. 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矯失而成德。——唐·陸贄《奉天請罷瓊林,大盈二庫狀》
有智慧的人可以轉危為安;聰明的人改正自己的錯誤就養成好的品德。
6.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會嚴格要求自己,小人會要求別人。正確的態度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I.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彭論語中孔子說的哪一句話。
《論語·里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J. 唐太宗的名言「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就可以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專
語出:《舊唐書·魏徵傳》,全屬句是「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這句話是在魏徵去世後唐太宗說的。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臣。有一次魏徵進諫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氣得半死,於是想要殺了魏徵,長孫皇後看到他氣得半死,心知只有魏徵能讓他這樣,便馬上去換了非常端莊正式的衣服,然後走到唐太宗面前跪下來跟他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本來氣得半死,對皇後這個舉動覺得莫名其妙。然後皇後就說: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現,明君聖主出現才有臣子敢這樣直言不諱。結果唐太宗一聽轉怒為喜:那我是明主。就這樣,魏徵的命才保住。
後來,魏徵去世,唐太宗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有三面鏡子,「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為鏡」,用歷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興替」,怎麼做才可以讓朝代興,怎麼做會讓朝代敗,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以人為鏡」,用到一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唐太宗說他有這三面鏡子,魏徵死了,也就壞了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