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陸游的名句
Ⅰ 陸游《關山月》的解釋與賞析
陸游《關山月》
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①,將軍不戰空臨邊②。朱門沉沉按歌舞③,廄馬肥死弓斷弦④。
戍樓刁斗催落月⑤,三十從軍今白發。笛里誰知壯士心⑥,沙頭空照徵人骨⑦。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⑧!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令宵垂淚痕⑨!
【注釋】
①和戎詔:指宋王室與金人講和的命令。戎,指金人。 ②空:徒然,白白地。邊:邊境,邊塞。 ③朱門:指富豪之家。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朱門酒肉臭。」沉沉:深沉。按歌舞:依照樂曲的節奏歌舞。 ④廄(jiù):馬棚。 ⑤戍樓:邊境上的崗樓。刁斗:軍中打更用的銅器。 ⑥笛里:指笛中吹出的曲調。《關山月》本是笛曲。唐代詩人王昌齡《從軍行》:「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奈)金閨萬里愁。」 ⑦沙頭:沙原上,沙場上。徵人:出征在外的人。 ⑧干戈:代指戰爭。亦:也。聞:聽說。豈有:哪有。逆胡:對北方少數民族之蔑稱。這兩句是說,歷史上少數民族也曾入侵過中原,但哪有讓他們長期盤踞,以至於傳宗接代的? ⑨遺民:指金佔領區的原宋朝百姓。望恢復:盼望宋朝軍隊收復故土。這兩句可參讀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http://..com/question/12423331.html?si=1
1. 此詩用樂府舊題,寫現實感慨,詩人假託守邊士兵之口,憤怒譴責了統治者的妥協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嚴重後果,傾訴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滿腔悲憤,表達了中原遺民盼望光復的迫切心情,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
2. 全詩十二句,四句一韻,意思也可分為三層。第一層寫將軍沉湎酒色致使戰備荒廢;第二層寫戍邊戰士年華蹉跎而功業無成;第三層寫遺民渴望恢復卻屢盼屢空。
http://..com/question/9628236.html?si=2
[賞析]
這首詩是以樂府舊題寫時事,作於陸游罷官閑居成都時。詩中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願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全詩十二句,每四句一轉韻,表達一層意思,分別寫將軍權貴、戍邊戰士和中原百姓。詩人構思非常巧妙,以月夜統攝全篇,將三個場景融成一個整體,構成一幅關山月夜的全景圖。可以說,這是當時南宋社會的一個縮影。詩人還選取了一些典型事物,如朱門、廄馬、斷弓、白發、徵人骨、遺民淚等,表現了詩人鮮明的愛憎感情。本詩語言凝練,一字褒貶,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名家點評]
姚 鼐:放翁激發忠憤,橫極才力,上法子美,下攬子瞻,裁製既富,變境亦多。《今體詩鈔序目》
趙 翼:無意不搜而不落纖巧,無語不新而不事塗澤,實古來詩家所未見。《甌北詩話》
梁啟超: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亘古男兒一放翁。《讀陸放翁集》
http://..com/question/1887139.html?si=3
Ⅱ 求陸游詩《關山月》的詩句和評價
陸游——《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
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
廄馬肥死弓斷弦。
戎樓刁斗催落月,
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志心,
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
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
幾處今宵垂淚痕。
賞析:
夜夜空有鐵馬冰河入夢,對破碎山河,只能是淚濕征衣,壯心未已卻不能報效國家,山河破碎卻只聽歌舞後庭,一腔激憤躍躍而起灼然可見。「遺民忍死望恢復」,「忍死」二字,痛入骨髓,已至凄厲境界。
這首詩可分為三層,每層四句。第一層揭露並斥責南宋朝廷十五年來對金屈服議和、不思恢復、不修戰備的罪行,著眼點在上層社會。第二層寫戍邊戰士空度歲月、老死疆場、壯志難酬的悲憤,著眼點在邊疆戰士。第三層寫中原淪陷,遺民忍忍死的念頭熱切盼望恢復的復雜心境,著眼點在廣大人民。
首句以"和戎"二字提起全篇,以下三層皆由此生發開來。"月"則是貫穿全詩的線索,權貴的醉生夢死,戰士的幽怨與白骨,遺民的悲苦與淚痕,皆籠罩在一片月光之下。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生活景象與心理狀態相互對比,不必下一褒貶之字,感情色彩已極為濃厚,作者還是忍不住發出了"豈有逆胡傳子孫"的大聲呼號,以"幾處今宵垂淚痕"作結,感情由開始時的冷靜、中間的蒼涼轉入不可控制的沉痛,感情達到了高潮,詩歌亦於此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空間。
Ⅲ 陸游 關山月詩中的名句
詩中名句來:遺民忍死望自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關山月》原詩: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詩人簡介: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Ⅳ 歷史上名人對陸游《關山月》的評語、誰的都行。多多益善啊。。。急
李白筆下的月是俯視萬有的:「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是折射著徵人回望家鄉的目光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是特定的邊塞之月。這高高的朗月與挾著中原故土氣息的萬里長風共同渲染了空間的廣漠,與李華《弔古戰場文》之「不見人」,風格上雖有雄壯與凄清之異,但殊途同歸。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用歷史上胡漢對峙的典故,既是唐人慣用的以漢喻唐的手法,又有著溯源的意義,說明中原與北方民族的邊境之爭是由來已久的,從而延展了事件發生的時間。「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在這千年的時間大背景下,人生百年又如何?在浩邈萬里的北地,一個個體的生命又是多麼渺小,個人的力量何足道哉!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在前面的鋪墊之後,有充足理由來推導出這一結論。從來如此,雖無情卻是事實。這一句話極具概括力,使得後文的思歸的徵人,嘆息的樓上婦都不再是個別的存在,而成為群體的代表。這樣,李詩大大拓展了《關山月》原有的內涵,擴大了時空,由一夫一婦的離別之悲進而關注整個社會的苦難,思考一個民族的生存命運。邊防的性質是為了保證和平,而不是為了戰爭,李白在《戰城南》中雲:「乃知兵者是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在《關山月》中同樣是這個意思,感傷戰爭給人民帶來了苦痛———「傷征戍」[4](P503),這一主題較之傳統的「傷離別」更深了一層。
呼籲徹底抗戰、收復失地的聲音是陸游詩歌的主旋律,愛國情懷已溶入陸游的靈魂與血肉之中。而「隆興和議」之後的時事更使詩人如骨哽在喉,難以阻扼心中的憤懣。他的《關山月》主題大異於昔,開辟了另一條道路。
陸游運用在唐詩中已經符號化了的「關山月」,在這一詩題下隱含深層意蘊,使詩歌本身更精煉,概括力也更強。全詩以換韻為標志,分三大段,每段各有不同的表現主體、不同的場景,用不同的部分意象與主體意象「關山月」相關合。第一段的表現主體是將軍,將朱門歌舞的意象與馬肥死弓斷弦的意象相交叉,形成強烈對比。「和戎詔下十五年」,矛頭直指上層統治者,不為尊者諱,增加了作品的戰鬥力。第二段主體人物是普通士兵,月下生者的沉思與死者的枯骨相映照,構成了主體意象。「月」作為時間座標,說明日復一日,月出月沒,空聞刁斗聲聲,壯士志氣銷磨。在第三段里,詩人目光投注的是百姓,特別是北方淪陷於金人統治之下的百姓。
在陸詩中,「關山月」已虛化成背景,或者說是歷史的見證人,在這一意象下的各部分意象自然而然地附著了更深廣的含義。歷來關山月下多是「輪滿逐胡兵」(王褒《關山月》)、「百戰金瘡體沙磧」(陳陶《關山月》)的戰伐場景,而今中原淪喪,將軍卻沉迷歌舞。當讀者調動起與詩題相關的記憶時,不能不對南宋當局的不抵抗政策產生憤慨之情。詩歌水到渠成地表達了積極的戰斗意願,主題上一反傳統的以戰為怨,而是以久戌不戰為怨,在更廣闊的現實背景下實現了《關山月》主題的異化,形成李白詩之後的又一高峰。
這兩座高峰的形成除了得益於對主題、意象的處理,另一方面則在其表現形式與風格上。正如程千帆先生在總結桃花源諸篇同題作品時所說的:「由於命意不同,才必需而且必然會下筆不同」[5](P89)。
先看李詩,開篇用賦的手法對月進行描寫,然後由大的場面聚焦到個體的戌客,由遠及近,由萬里邊關收縮到高樓一角。而陸詩則層次井然地在寫景敘事之中展開議論:「廄馬肥死弓斷弦」、「沙頭空照徵人骨」、「幾處今宵垂淚痕」三個場景可謂例證法的三個論據,開篇「和戎」則是駁論文所樹的靶子。用典型例證反駁投降觀點,證明戰的緊迫性與必要性,說明不戰乃違民心之舉,末句「遺民忍死望恢復」可視為正面提出論點。
兩首詩雖然有著主題和表現手法上的差異,但在以詩作折射時代特徵,繼承發揚漢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6]的傳統上還是一致的。
李唐王朝雖然創業初也曾有過一段短暫的對外忍讓的屈辱經歷,然而自太宗到玄宗,一直以強硬的態度回擊異族挑起的邊釁,整個社會以雄強勇武為審美風尚。反映在作品中,李白的「傷征戌」便不同於中晚唐的凄迷哀婉與悲涼,而是雄渾開朗。即使是「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這樣的句子,聯系同時代「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四首其二)、「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崔顥《贈王威古》)等詩句,正見出當時以捐軀報國為尚的英雄主義的時代風尚,可謂哀而不傷。
同樣是聯系現實生活,陸游較之李白更進了一步,其詩發諸肺腑、深入生活,故能感發讀者。陸游身處的時代確乎危機四伏,邊境無寧日,養兵雖多,卻兵籍虛冗,號令不行,士卒不練,賞罰不明。孝宗雖也曾一度重用主戰派,但稍受挫折便又妥協於主和勢力。試看與陸游寫作《關山月》之年———淳熙四年(1177年)有關的史實:隆興元年宋金議和,次年訂立和約,自隆興元年(1163)至作詩之年(1177)恰為十五年,故日:「和戎詔下十五年」。而這一年,最高統治者孝宗的行止又如何呢?「三月,庚戌……幸至津園宴射」。「丙寅,幸聚景園,九月,閱蹴於選德殿」(宋史
Ⅳ 關山月陸游的名句
關山月
作者:陸游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回按歌舞,廄馬肥答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Ⅵ 陸游的關山月中哪兩句形成對比關系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形成對比關系。
原文
關山月
朝代:宋代
作者:陸游
原文: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關山以內是後方,那裡朱門之內的盡興的淺斟低唱,無休止地輕歌漫舞。關山本身是前方戰士的戍樓,那裡有樓內生者的蒼蒼白發,樓外死者的累累白骨。關山以外,是淪陷區,那裡有殘暴敵人的干戈屠殺,無辜百姓的血淚酸辛。詩人由近及遠,把幾方面不同的事物排列在一起,深刻而生動地表現了詩人愛憎的感情、是非觀念,形象而具體地揭示出愛國和賣國兩條政治路線的尖銳對立,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濃郁的抒情性。同時詩人還緊扣「月」字,利用月亮的連續變化,周而復始,來表示時間的推移、季節的轉換,這是從縱的方面貫穿和戎詔下十五年的歷史。而且月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中象徵著美好的團圓,因此守邊的戰士見了它抒發懷鄉之情;亡國的遺民見了它,牽動故國之思。可是在南宋統治集團看來,這正是烹歌煮酒的良辰美景。同是明月,在不同的政治立場、不同生活處境人們的心目當中,感受不同,反映不同;同是明月照射著朱門的歌舞,照射著前方戰士的白發、屍骨,照射著淪陷區遺民的淚痕,而且在十五年來就這么一直照射著。歌舞沉迷,白發益多,屍骨未收,淚痕依舊。借著月光的照射,詩人從歷史到現實,把長期和戎不戰的政治局面,作了鮮明真切的藝術概括,沉痛悲憤之情充溢於字里行間。詩的語言也曉暢平易,精練自然,沒有劍拔弩張驚人的句子,但在客觀事實的描述中,卻更顯出一種摧人淚下、驚心動魄的力量。由此可見,說《關山月》思想性、藝術性達到了高度完美的結合,能代表陸游詩歌的思想藝術特點,是一點也不誇張的。
Ⅶ 陸游的愛國名句有什麼
陸游的愛國名句
1、煙波無際,望秦關何處。——《謝池春》
2、平生萬里心,執戈版王前驅權。——《夜讀兵書》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4、歸計未成留亦好,愁腸不用遶吳門。——《出縣》
5、王師入秦駐一月,傳檄足定河南北。——《曉嘆》
6、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關山月》
7、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隴頭水》
8、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長歌行》
9、羽箭雕弓,憶呼鷹古壘,截虎平川。——《漢宮春》
10、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馬行》
Ⅷ 關山月(陸游)統領全詩的是哪一句
中原干來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源子孫。
歷史上少數民族也曾入侵過中原,但哪有讓他們長期盤踞,以至於傳宗接代的?
憤怒譴責了統治者的妥協投降政策及其造成的嚴重後果,傾訴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滿腔悲憤,表達了中原遺民盼望光復的迫切心情,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
Ⅸ 陸游的關山月中描繪了三個場景,以及三個事物.請問是哪三個
三個場景:將軍沉湎酒色致使戰備荒廢、戍邊戰士年華蹉跎而功業無成、遺民渴望恢復卻屢盼屢空。
三個事物:朱門、廄馬、斷弓。
《關山月》是南宋詩人陸游所作。《關山月》充分地體現了陸游愛國主義詩歌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是思想性和藝術性結合比較完美的作品。飽含詩人憂國愛民的思想,感情沉痛悲憤,讀來使人淚下。
原文節選: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譯文:
與金人議和的詔書已經下了十五年,將軍不作戰白白地來到邊疆。
深廣、壯麗的貴族府里按著節拍演歌舞,馬棚里的肥馬默默死去、弓弦朽斷。
(9)關山月陸游的名句擴展閱讀
《關山月》雖然既寫了統治集團,又寫了將士、遺民,但是從頭到尾貫穿著一條線索——南宋王朝下詔和戎,這是詩的第一句指明了的。正是因為下詔和戎,將軍才不戰空臨邊,戰士才不得趁年輕力壯上陣殺敵,遺民才不得從外族統治的水深火熱之中解放出來。
詩人的思想傾向是非常鮮明的,這就是詩中所表現的對南宋集團妥協投降政策的譴責,對抗敵愛國的將士和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侵略者的無比仇恨。
正因為表現了這些思想,所以《關山月》集中體現了陸游愛國詩歌的進步內容和精神實質。陸游詩歌愛國主義精神還常常表現為他壯志未酬的憤懣。
在《關山月》詩中,雖然不像《書憤》等詩那樣直接表現這一點,但是在「將軍不戰空臨邊」,「廄馬肥死弓斷弦」,「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徵人骨」等句子中間也隱含著自己傾音無路,壯志未酬的悲憤,詩人與抗金的將士們是息息相通的。
詩每四句分為一個層次,三個層次分別選取同一月夜下三種人物的不同境遇和態度,作為全詩的結構框架,語言極為簡練概括而內涵卻又十分豐富深廣。一邊是豪門貴宅中的文武官員,鶯歌燕舞,不思復國;一邊是戍邊戰士,百無聊賴,報國無門。
一邊是中原遺民,忍辱含詬,淚眼模糊,盼望統一。這三個場景構成了三幅對比鮮明的圖畫,痛斥了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恤國難的態度,表現了愛國將士報國無門的苦悶以及中原百姓切望恢復的願望,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懷。
Ⅹ 關山月陸游經典名句
對比示現的修辭模式在陸游的詩歌中運用較為普遍,但在《關山月》短短的十二句七言詩裡面,竟描繪了如此多的對比鮮明的情景,語言極為簡練概括而內涵卻又十分豐富深廣。其構思之精妙,在陸游的詩歌中,乃至在中國古典詩詞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