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名言的感悟
⑴ 孟子名言盡信書,則不如書的感想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這是精闢透脫的讀書法,要求讀者善於獨立思考問題。
古往今來,人們關於書已不知有過多少禮贊。的確,書是我們人類擁有專利的恩物,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他們崇拜的神聖對象。但是,如果我們完全信書,唯書本是從,輕則使個人成為書獃子,重則形成所謂「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和「唯書」的作 風,誤人子弟,貽害無窮。
今天,我們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說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似乎也已經是淺顯而容易明白的道理了。可是在孟子的時代,這恐怕還是空谷足音吧。其實還用不著推得那麼遠,只需要想想那些「唯書」、「唯上」的時代,孟子這話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引用的。
終於有人說了:「不唯書,不唯上。」於是我們也都可以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孟子談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時,所舉的例子是《尚書》中《武成》篇的內容,而我們知道,《尚書》作為儒家經典之一,在孔。孟的時代也是有著極其權威性地位的。因此,孟子這種對於權威著作,對經典保持獨立思考,勇於懷疑的精神,尤其難能可貴,體現出聖賢人物的治學風范。即便是對於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來說,也是值得學習的。
更何況,我們今天出版業大大發展。日出一書的出版社已不在少數,書籍汗牛充棟,其負面效應是「無錯不成書」,這已成為一個日益引起人們呼籲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精神就顯得尤其必要。不然的話,可是要出大問題的了。
⑵ 孟子的名言有哪些,談談感受和啟迪
食色,性也。
戰國·孟軻《孟子·告子上》。食:食慾。色:性慾。本句大意是:食慾和性慾,這是人的本性。食慾和性慾,是人的生理需求,誰也不可避免,所以說是人的本性。雖然有時人為了更高的道德追求和事業追求,可以從意志上壓抑和控制食慾和性慾,但這並不說明人本身沒有這種需求。我們可以用這兩句闡述食慾和性慾是人的本性,還可以用來引申說明社會應該創造條件,遵循一定的原則,合理地滿足人的這種本性要求,還可以用來引申表明人的意志堅強,能夠為了更高的道德和理想,抑制和克服這種本性的需求。
國人皆曰可殺。
戰國·孟軻《孟子·粱惠王下》。本句大意是:全國所有的人都異口同聲地說該殺。這句多用於斥責,詛咒那些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危害,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叛徒、內奸以及那些嚴重威脅人民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犯罪分子。
居移氣,養移體。
戰國·孟軻《孟子·盡心上》。這兩句天意是:所處的環境可以改變人的氣度,所受的奉養可「改變人的體質。作者認為:安居可以改變人奮斗不息的氣質,使人變得懶惰,安於現狀,不求上進。養尊處優更會使人變得嬌貴,經不起風攻雨淋。因而人應不斷地奮斗,有所追求,這樣才能精力旺盛,自強不息。這兩句說明優越的環境和生活條件有時也會給人帶來一定的不利因素,人們應當善於利用優越條件,而克服其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
⑶ 有關孟子的名言的感悟
「夫滕,壤地褊小,將為君子焉,將為野人焉。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尚書》「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本意是奴隸。後世社會與經濟得到了發展,生活內容豐富起來,孟子把人分為勞心者和勞力者,「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4]勞力者就是前面所說的民,但是這里的民指的是勞力者,也被孟子稱為黎民、百姓和丘民。對於這樣的勞力者,孟子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 (一)首先是「與民同之」的思想。「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從物質需求到精神追求,孟子都強調百姓的意願,君主可以從民眾角度出發與民同之,這不同於孔子所說的君民關系。孟子雖然不否認君主的政治主體的地位,但是他要求君主所行符合民眾的意志,國家不是君主的私有財產,不能只貪圖個人享受,國家應是與百姓共同擁有,與勞苦大眾共同享有。 (二)既然國家並不是君主的私有財產,那麼君主在制定與實施國家政策之時就要徵求百姓的想法,民意在決策中應佔有重要地位。「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6]選用賢才和罷免不才之人,君主需要謹慎處理,在左右侍臣、諸大夫、國人的意見中,不可聽他們的一面之詞,而國人曰可,然後考察確實如此,然後任用之。民本思想進一步得到了加深。 來源:錦綉·下旬刊
⑷ 孟子的名言給了我許多啟發:
孟子的名言給了我許多啟發: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回論語·衛靈公》答)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揮。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範。「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章句上)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於上,小民親於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⑸ 關於孟子的名言
關於孟子的名言
1、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2、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3、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4、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5、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
6、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8、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9、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10、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11、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2、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13、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14、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15、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16、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7、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關於孟子的名言
18、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園。
19、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20、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2、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23、臣聞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
24、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25、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養之至也。
27、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8、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9、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0、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31、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32、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3、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⑹ 孟子的名言和寓意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道義,必定會陷入孤立。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
⑺ 讀完孟子的經典名言對你有何啟發
孟子名言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這主要告訴我們的是要隨回時保持答謹醒,就像開車,是不能打瞌睡的,一但打瞌睡,整個生命都可能有危險,事實也同樣是如此,如果我們一直處於一個安逸的生活,我們的時間就在享受,浪費和放盪中度過,沒有懸梁刺股,沒有挑燈夜讀,人的知識和境界都是無法進步的,相反當我們處於困境中,我們就會百倍努力的去奮斗,如此的決心和意志,必然能接近成功!希望大家一樣,能保持警醒,遠離虛浮的享受,多追尋精神的追求,用富裕的精神生活創造富裕的物質生活!
⑻ 孟子最有道理的名言
不譯的啊!
1.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版不能屈。
4.天時不如地權利,地利不如人和。
5.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6.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8.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9.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⑼ 有哪些關於孟子的名言和感想
1、仁者無敵
譯文:奉行仁政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閱讀感想:讀孟子的東西,的確可以發現很多真理,但總有一點我不是很喜歡,那就是太政治化了,處處都和政治靠邊。我們來看看他說出了多少好的思想啊!什麼「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什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等等,這些思想都是非常深刻的,可最後卻要落腳在「天下可運於掌」上。最終,這些思想被統治者利用,反而成了一種「殺人武器」。我真的很痛心,這不是孟子的錯,孟子的出發點的確是「為民」,可是,他「為民的方式」卻處處和統治者相扣,這點不像佛家和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站在「眾生平等」的基礎上去理解生命本質,道家講究「無為而治」,也是在恢復人的自然本性,而唯獨儒家,處處強調政治,強調「道之運用」。從「仁者無敵」這一句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既然是要做「仁者」了,又何必和「無敵」掛鉤呢?仁者就是仁者,仁者是和天地相通的人,是覺悟了的人,是有大道德的人,當我真正成了「仁者」的時候,我還有很多的生活方式,我可以去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度化他人,去普度眾生,我絕不會去和人「敵對」,這正是我想不通的地方。難怪外國人不太喜歡中國的「孔子學院」呢,這也正是因為儒家文化倡導的東西並非是「人人平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譯文:尊敬自己家裡的老人,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己家裡的子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一切政治措施都由這一原則出發)要統一天下就像在手心裡轉動東西一樣容易了。
閱讀感想:撇開後面的「天下可運於掌」這句畫蛇添足之語不談,僅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兩句,我應該給孟子打上滿分了(可惜的是後面那句,所以,按照整體來講,我只能給孟子打八十五分),從這一句裡面,我看到了「孝」的本質。什麼是「孝順」?現代人以為給父母一點點錢給父母一點點物質就是孝了,差得遠呢,現在人是不孝的,是大不孝的。孝是有層次的: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這三個層次可以說是小孝、中孝和大孝,我們可以對照一下,我們做到了哪一層孝呢?我們把父母之身養好了嗎?我們把父母之心養好了嗎?我們把父母之志養好了嗎?我為什麼會從孟子說的這句話中想到孝呢?這正是因為我從這句話裡面看到了「大孝」,看到了養父母之志的孝,我相信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就是父母的志向,如果我們做子女的能明白父母的這一志向,我們就要沿著他們的道路去走,這才是真正的孝順啊!看看現代的人都做了些什麼?別說孟子說的這大孝,很多人連小孝都沒有做到呢?當父母生病的時候,我們有什麼辦法來解決父母的「身體健康」?我們有這個智慧嗎?很多人都是把父母拖進醫院,渾身插滿管子,這份心自然是好的,可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智慧不夠,而讓父母在無形之中受苦,這真是大不孝啊!
3、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能知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長短。
閱讀感想:凡事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有更深的體會。孟子的這段話讓我想到了對「生命的體驗」,其實,生命說白了就是體驗的過程,怎麼體驗呢?這就需要我們把自己融化進生命的海洋,我們自己去感受海面上的波濤洶涌。我喜歡孟子說的這樣的話,非常純粹,非常簡單,也非常深刻,裡面沒有涉及到一點點政治味道。現在人大概是因為生活太好的緣故,都已經完全忘記了「體驗」,而更多地是在「分析生命」,或是「觀察生命」,遇到一點點不好的事情時,就怨天尤人;當遇到一點點好事情時,又狂喜不已。我們的心總不能平靜,心不能靜就談不上對生命的體驗。現代人都在追求外在的東西,而把「生命」和「生活」分開了,都向外追逐,把生活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並忘掉了其實生命的主角應該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所以我經常說現代活得沒有心了,在他們眼裡似乎只有外在的物質,這樣的人生肯定是不會幸福,就更談不上對生命的體驗了。
4、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譯文:一個人單獨欣賞音樂快樂,與別人一齊欣賞音樂快樂,哪種更快樂一些呢?
閱讀感想:這是孟子問齊宣王的話。孟子認為,君王只有與民同樂,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才有可能統一天下。這里又涉及到了政治。當然,單就這句話的本身來說也是非常智慧的,因為這句話的主旨意思就是「分享」,從佛的角度來說也是一種布施。現代人已經弄不清楚財富的真正含義了,很多人以為抓住了「有形的物質」就叫財富,其實不是的,那隻是「灰燼」而已,是虛假的相。真正的財富是心靈的財富,這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是誰也拿不走的。我們要和人分享的是什麼?是心靈財富,因為這種財富能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能讓生命回歸。起先我不太了解分享的快樂,當我理解了生命的本質以後,我才發現,分享不但能給人帶來幸福,還能改變自己的人生。現代絕大多數人都很自私,這種自私是極端病態的,即使我們擁有得再多,如果不去分享,也不活擁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