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詠史其五賞析

詠史其五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6 03:05:08

Ⅰ 詠史·阿房宮 胡曾 賞析

賞析:

通過舉例的方式,用劉邦攻打秦始皇的案例,說明民心的重要性,秦王一生為了風光,塗炭生靈,最終導致百年基業毀於一旦。

原詩:

新建阿房壁未乾,沛公兵已入長安。

帝王苦竭生靈力,大業沙崩固不難。

翻譯:

新建的阿房壁的漆還沒有干,劉備的兵已經攻入長安城,帝王導致生靈塗炭,百年基業崩塌肯定也不會多困難。

(1)詠史其五賞析擴展閱讀:

胡曾簡介:

胡曾[céng](約840年—?),號秋田,唐邵州邵陽(今屬湖南)人,唐代詩人,以關心民生疾苦、針砭暴政權臣而著稱。咸通中,舉進士不第,滯留長安。咸通十二年(871年),路岩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召為掌書記。

乾符元年(874年),復為劍南西川節度使高駢掌書記。乾符五年,高駢徙荊南節度使,又從赴荊南,後終老故鄉。

胡曾[céng],唐邵州邵陽人,號秋田。懿宗咸通中舉進士不第 。以關心民生疾苦、針砭暴政權臣而著稱。《唐才子傳》稱贊他「天分高爽,意度不

凡」。初累舉不第,曾在其《下第》詩中抱怨道:「上林新桂年年發,不許平人折一枝」。咸通中,始中進士。嘗為漢南節度從事。

高駢鎮蜀,辟為書記。曾居軍幕,每覽古今興廢陳跡,慷慨懷古,作詠史詩三卷,(唐才子傳作一卷。此從全唐詩)。

胡曾以《詠史詩》著稱,共150首,皆七絕。每首以地名為題,評詠當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如《南陽》詠諸葛亮結廬躬耕。

《東海》詠秦始皇求仙,《姑蘇台》詠吳王夫差荒淫失國。《詠史詩》共3卷,《四部叢刊三編》本有胡曾同時人邵陽陳蓋作注及京兆米崇吉評注。

另有《安定集》10卷,今佚。《全唐詩》共錄為1卷,僅存數首。事跡見《唐才子傳》,王重民《補唐書胡曾傳》(《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輯)。

古詩詠史的解析在線等呀

尚有綈袍贈,應憐范叔寒。
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
賞析
高適版是初唐著名的邊塞人,也權是一位很有政治才能的詩人。詩人在仕途輝煌時,曾官至淮南、西川節度使,封渤海縣侯,詩名遠播。一些優秀的邊塞詩贊揚了邊防將士的鬥志,歌頌了他們以身殉國殺敵立功的豪情,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充滿了樂觀情緒和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出高適的為國「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負。但是他在少年時,相當落魄,其詩歌大多感慨懷才不遇,仕途失意。這首詩則寫於未入仕途之時。

Ⅲ 《詠史》左思賞析

《詠史·鬱郁澗底松》,西晉詩人左思的一首五言詩。這首詩寫在門閥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為出身寒微而受到壓抑,而無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卻能占據要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晉書·劉毅傳》)的不平現象。
詠史·鬱郁澗底松
魏晉:左思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鑒賞
這首詩寫在門閥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為出身寒微而受到壓抑,不管有無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據要位,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不平現象。「鬱郁澗底松」四句,以比興手法表現了當時人間的不平。以「澗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僅有一寸粗的山上樹苗竟然遮蓋了澗底百尺長的大樹,從表面看來,寫的是自然景象,實際上詩人藉此隱喻人間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會內容。形象鮮明,表現含蓄。中國古典詩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詩之前,如劉楨的《贈從弟》;在此詩之後,如吳均的《贈王桂陽》,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內涵是十分豐富的。
「世胄躡高位」四句,寫當時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據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卻沉沒在低下的官職上。這種現象就好像「澗底松」和「山上苗」一樣,是地勢使他們如此,由來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詩歌由隱至顯,比較明朗。這里,以形象的語言,有力地揭露了門閥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現象。從歷史上看,門閥制度在東漢末年已經有所發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對門閥統治起了鞏固作用。西晉時期,由於「九品中正制」的繼續實行,門閥統治有了進一步的加強,其弊病也日益明顯。段灼說:「今台閣選舉,塗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即當塗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則蓽門蓬戶之俊,安得不有陸沉者哉!」(《晉書·段灼傳》)當時朝廷用人,只據中正品第,結果,上品皆顯貴之子弟,寒門貧士仕途堵塞。劉毅的有名的《八損疏》則嚴厲地譴責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實,務依黨利;不均稱尺,務隨愛憎。所欲與者,獲虛以成譽,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強弱,是非由愛憎。隨世興衰,不顧才實,衰則削下,興則扶上,一人之身,旬日異狀,或以貨賂自通,或以計協登進,附托者必達,守道者困悴,無報於身,必見割奪;有私於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暨時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時,實為亂源,損政之道一也。」(《晉書·劉毅傳》)這些言論都反映了當時用人方面的腐敗現象。左思此詩從自身的遭遇出發,對時弊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
「金張藉舊業」四句,緊承「由來非一朝」。內容由一般而至個別、更為具體。金,指金日磾家族。據《漢書·金日磾傳》載,漢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內侍。張,指張湯家族。據《漢書·張湯傳》載,自漢宣帝、元帝以來,張家為侍中、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餘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張氏,親近寵貴,比於外戚」。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馮公,即馮唐。他是漢文帝時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長這樣的小官。這里以對比的方法,表現「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體內容。並且,緊扣《詠史》這一詩題。何焯早就點破,左思《詠史》,實際上是詠懷。詩人只是借歷史以抒發自己的懷抱,對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進行無情地揭露和抨擊而已。
這首詩哪裡只是「金張藉舊業」四句用對比手法,通首皆用對比,所以表現得十分鮮明生動。加上內容由隱至顯,一層比一層具體,具有良好的藝術效果。

Ⅳ 左思《詠史》第二篇賞析

「詠史」是詠嘆古人古事以抒懷的一種舊題。以「詠史」為詩題;最早見於東漢班周的《詠史》詩,班周的《詠史》詩,直書史實,缺乏詩味,被錘嶸評為「質本無文」(《詩品序》)。左思的《詠史》真正開拓了「詠史」詩的藝術領域,既承前人,又有創新,把詠史與詠懷二者交融。清人何焯評左思《詠史》:「詠史者,隱括本傳,不加藻飾,此正體也。太沖多自攄胸臆,乃又其變。」(《義門讀書記》)何焯的評說點出了左思《詠史》詩具有獨特的個性表現,成就遠超前人。
左思的《詠史》詩內容主要是寒士內心的平及對當時掌權士族的茂視與抗爭。左思生的西晉時代,沿襲東漢後期的士族勢力重新起。魏文帝曹丕建立九品中正制,因為中正把持在士族手中,從而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書•劉毅傳》)的現狀。身低微的庶族寒士很難進入政治中心。左思身寒門,雖其妹左芬(FEN)被選入宮為妃,自己得遷居京都,任命為秘書郎,但終不被重用。他壯志難酬,借史抒懷,寫下了《詠史》八首組詩。
現就《詠史》第二首進行賞析。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鑷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詩句「世胄鑷高位,英俊沉下僚」,揭示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社會不合理現象,詩人對造就這一社會不合理現象的「門閥制度」進行了深入批判,表達出不滿、厭恨和無奈的情緒。清人何焯評:「左太沖《詠史》『鬱郁』首,良圖莫騁,職由困資地。托前代自鳴所不平也。」(《義門讀書記》)用這句話評說此詩的主旨,是中肯的。
全詩共十二句,每四句為一層,共分三層。
詩的首四句,通過描寫自然界中茂密蔥郁的大松樹生長在山溝底,萎靡不振的小樹苗卻生長在高高的山頂上的不合理現象,進一步揭示了造成這一不合理自然現象的原因,是生長地勢高低的不同。
首二句詩「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就是對自然界不合理現象的描繪。「鬱郁」茂密蔥郁的樣子。「澗底松」,指生長在山溝底的松樹,喻才高位卑的寒士。「離離」,無精打采,萎靡不振的樣子。「山上苗」,指生長在山頂上的小樹苗,喻才疏位高的士族。詩句巧妙運用方位詞「底」與「上」,構成了松與小樹苗生長地勢高低的對比,藉以隱喻社會中才高位卑的寒士與才疏位高的士族地位高低的懸殊。修飾詞語「鬱郁」同「離離」意義上的對比,為詩人的褒貶奠定了基調,情感抒發隱而未現,寓諷刺於含蓄之中。
詩的第三、四句「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是針對首二句詩描述的自然界不合理的現象進行原因揭示。「彼」,那個,代指「山上苗」。「徑寸莖」,直徑為一寸的莖桿。「徑」,直。「陰」,遮蓋。「此」,這個、代指「澗底松」。「白尺條」,白尺長的樹枝。「條」,樹枝。大意是說,生長在高高的山頂上的小樹苗,用自己直徑為一寸的莖桿,竟然遮擋住了生長在山溝底樹枝百尺長的大松樹。由於生長地勢的差異,大松樹的所需,反而被小樹苗奪走了。
前四句詩,從表面看來,寫的是自然現象,實質上詩人藉此隱喻人間的不合理現象,暗含了特定的社會內容。高低,貴賤的對比,表現含蓄,形象鮮明。情感抒發隱而未現,為下文洶涌澎湃的情感宣洩,儲蓄了力量。讀者初讀至此,也會心有疑問:自然界既已如此,人類社會又將如何?
第二層,包括詩的第五句至第八句。詩人在結構上過度自然,由第一層描寫的自然界不合理現象,引入到人類社會現象的不合理,進一步揭示了這種社會中不合理現象產生的原因。
詩的第五、六句「世胄鑷高位,英俊沉下僚」就是對人類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描寫。「世胄」,世家子弟。「胄」,後裔。「英俊」,有才華的寒士。「沉下僚」,沉落於低微的官職。「沉」,沉倫,沉沒。「下僚」,職位地位的小官。「僚」,官。此二句詩,點名了世家子孫無功勞而位居高位,有才華、有能力、有報復的位卑寒士卻沉落於低微的小官。「世胄」與「英俊」,「躡高位」同「沉下僚」的對比,揭示了類似自然界不合理現象在人類社會也亦然存在。此二句詩在內容上同詩的首二句相呼應。
詩的第七、八句「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揭示了造成人類社會不合理現象的原因。「由來」,指由來已久。「一朝」,一作一朝一代解;一作一朝一夕解。以朝代累計或以日累計,我認為以日累計在程度上更能實現由來已久,所以解作後者更為恰當些。這兩句詩,點名了造成社會不合理現象的原因,非才華、能力的懸殊,而是決定於所處社會地位的高低。並且由來已久,非一朝一夕。詩人情感抒發由隱而現,如山洪爆發,直抒胸臆,深刻批判了「門閥制度」對出生卑微寒士們仕途的阻礙,對人才的摧殘、壓制和迫害。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對此制度的不滿,厭恨之情。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門閥制度由來已久,根深蒂固。詩人意識到憑借個人能力是無法推翻此制度的,從而也就傳達出一種憂郁的無奈之情。詩人感性和理性情感相結合,既說明了他對當時社會現狀清醒認識,也點名了一代寒士對人生前途無路,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悲嘆。今人吳調公評:「如果前二句中的一『躡』一『沉』還屬於冷眼觀察,那麼二句轉入『地勢』和『由來』地揭示,就表現為詩人痛心疾首和大聲疾呼了。」(《漢魏六朝詩歌鑒賞集》)。詩人抒發了自己出生身寒門,不受重用的個人遭遇,也喊出了當時一帶寒士的心聲。淋漓盡致的情感宣洩,深入人心,為寒士們唱響了一曲高亢之歌,樹立了一面反抗門閥制度的旗幟。這兩句詩,對後世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千古佳句,構成了詩的核心詩句。結構內容上,既與第五句、第四句詩想呼應,又引領下一層詩的內容。
第九、十句詩「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中的「金張」,指漢代金日殫(Dī)和張湯兩家。史書記載,從漢武帝時起,到王莽篡漢止,七個朝代,金張兩家世代是宮廷中的寵臣。班固《漢書•金日殫贊》:「夷狄之國,羈虜漢庭。七葉內待,何其盛也。七葉字武至平地也。」又《漢書•張湯傳贊》:「張氏之子孫相繼,自宣,元已來,為侍中,中常侍者凡十餘人。功臣之後,唯有金氏、張氏,親近貴寵,比於外戚。」這兩則材料,充分說明了金張世家在地位上的傳承和勢力之高。「七葉」,七世。「珥」,插。「貂」,指貂尾,漢代侍中,中常侍等宮中冒上插貂尾。此二句詩,詩人批評了金日殫和張湯的子孫後代,他們憑借祖輩傳下來的事業,七代人都無功受祿。他們猶如山上的「小樹苗」,確「世胄鑷高位」。碲
第十一、十二句詩「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是詩人緊承前兩句詩所舉的反面事例的基礎上進一步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所舉的正面材料。「馮公」,指漢朝馮唐,文帝時已七十左右,仍是小宮,仲郎暑長。「豈」,難道。「偉」,卓異出眾。「白首」,頭發白了。「招」,被招見。「不見招」,不被招見,意謂不被重用。詩人運用強烈的反問語氣,點名馮唐的偉大,但由於他出生卑微,頭發鬍子白了,都不被皇帝重用,仍是一位小宮。馮唐猶如「澗底松」,也只好落得「英俊沉下僚」的悲慘命運。金張顯貴不過是作為反襯,目的是在於突出馮唐之悲。詩人以馮唐自喻,實際是為自己而悲。詩人列舉正反事例,通過對比,表現了「世胄鑷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體內容。詩人緊扣《詠史》這一標題,「先抒已意,而以事證之」,(清張玉穎《古詩賞析》卷一)對社會不合理現象進行了無情地揭露和抨擊。
此詩比興,對比,用典等藝術手法的運用,形象鮮明。詩人情感抒發由隱至現,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左思詠史,實為詠懷,做到了詠史與詠懷的水乳交融,真可謂「創成一體,垂式千秋」,(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一)對後世文人創作「詠史」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Ⅳ 白居易《詠史》賞析

白居易詩鑒賞

這是一首送別詩,語詞工整優美,情真意摯,為流傳千古的佳作。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唐以後成為科舉試士詩的一體。所送別的是一個出門遠行的友人。送別的時間是仲春二月的一個晴和的日子。當送別來到郊野的時候,但見一片荒芳草萋萋,遍野碧綠。這正好觸動詩人的離別情懷,於是眼前景、離別情融為一體,寫出了這首送別的詩篇。

傳說白居易十六歲時自江南赴長安(即今天的西安)應試舉人,拿著自己的詩作去拜謁當時的大名士顧況。顧看了他的姓名,笑說:「長安米價正貴,在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開白居易的詩作,讀到這首《古原草》,不由得贊嘆道:「能做出這樣的詩語,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聲大振(見張固《幽閑鼓吹》)。

唐人的詠物詩,往往到最後一句才能見出詩人的本意。白居易一貫主張作詩要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詩作巧妙使用隱喻的手法。《古原草》這首詩題目中有「送別」二字,可見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篇。而通篇句句都在寫草,實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表現友人之間依依惜別時的綿綿情誼。情深意切,所喻尤為巧妙,不愧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起句實賦草字,在一望無際的古老郊野上,草木繁茂,年復一年,伴隨著春夏秋冬的季節變化,枯榮往復。這兩句平直抒寫,看似無奇,實則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榮和枯敗不斷交易的自然規律。而以「離離」二字冠於句首,則給人造成一種春草繁茂的印象。《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張衡《西京賦》:「神木靈草,朱實離離。」「離離」是用來描摹果實累累,枝繁葉茂的景象。因此,「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二句的重點在「榮」,而不在「枯」。這就為下面的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埋下伏筆。此二句是此詩中的千古佳句,不僅展示了草木的頑強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觀規律,同時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頑強拼搏,奮勇抗爭的精神。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這兩句渲染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闊大及春光的和煦。「古道」、「荒城」緊扣題中「 古原」,以人世的興衰與自然界的勃發的生命力作對照,以「侵」、接」二字刻繪春草蔓延、綠野天際的景象,傳神寫照,可謂善於體物。末句由草關合人事,遠送王孫。王孫借指詩人的朋友。用春草之繁茂比喻別離之情,是古詩中的傳統。《楚辭·招隱士》有「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江淹《別賦》中也有「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到白居易則極盡描繪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結句用「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把友人間無影無形的依依惜別之情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語語如在目前,魂銷黯黯,不勝其苦。

這首詩通過古原草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樂觀精神和對友人的惜別深情。情調昂揚,使人讀了胸懷開朗,積極樂觀向上,不象一般送別之作寫得那樣惆悵,使人讀了傷感。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八句,前六句都是寫春草,贊頌它的生長不息的旺盛生機,後兩句才點出送別;寫春草的筆墨多,寫送別的筆墨很少。粗略一讀,似乎是一首贊頌春草的詠物詩,但只要仔細體會一下,便不難知道:詩人只是借春草托寓,贊頌春草的生長不息的旺盛生機,也就是以此來聯繫到人的堅毅頑強精神,從而更好地突出送別之情的。寫送別雖僅兩句,卻有畫龍點睛之妙。

全詩語言精煉,鍛字煉句甚工,特別是「野火」、春風」兩句,語精意深,富於哲理,成為人們傳誦的名詞。

Ⅵ 《詠史》其五譯文

詠史 作者:李商隱 北湖南埭水漫漫1,一片降旗百尺竿2。 三百年間同曉夢,鍾山何處有龍蟠3? 全部注釋 1.北湖:南京玄武湖。《金陵志》:"南埭,水上閘也。"北湖南埭,統指玄武湖,是南朝操練水軍的場所,也是帝王游宴之處。此言水漫漫,意謂昔日之水軍、帝王皆不復存在,唯湖水漫漫矣。 2.一片降旗:劉禹錫《金陵懷古》:"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乃指東吳孫皓降晉。 3.南京為六朝故都,三百年間,王朝更替,降旗屢樹,非但孫吳一回。龍蟠:徐爰《釋問》:"建康東北十里,有鍾山,舊名金山,後更號蔣山。諸葛亮以為鍾山龍盤,即蔣山也。張勃《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嘆曰:'鍾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 此詠六朝興廢更替之作。首句即言六代繁華已去,唯流水漫漫,一派蕭條冷寂。與劉禹錫"潮打空城寂寞回"意同。以下三句闡發國家興亡在於人事,而不在山川形勝之理。與劉禹錫《金陵懷古》"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意同。劉、余《集解》雲:"層層作勢,逼出末句,道破而不說盡,雄直之中自含頓挫之致。" 【賞析】: 這是首詠史詩。通過對兩漢之際王莽篡權的歷史回顧,借古喻今。作者跳出了封建時代婦女生活的狹窄天地,發表了對社會、政治的一些見解。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詠史 戎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中唐詩人戎昱這首《詠史》,題又作《和蕃》,最早見於晚唐范攄的筆記小說《雲溪友議》「和戎諷」條。據說,唐憲宗召集大臣廷議邊塞政策,大臣們多持和親之論。於是唐憲宗背誦了戎昱這首《詠史》,並說:「此人若在,便與朗州刺史。」還笑著說:「魏絳(春秋時晉國大夫,力主和戎)之功,何其懦也!」大臣們領會聖意,就不再提和親了。這則軼聞美談,足以說明這首詩的流傳,主要由於它的議論尖銳,諷刺辛辣。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政治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亂後。朝政紊亂,國力削弱,藩鎮割據,邊患十分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在中唐,詠漢諷唐這類以古諷今手法已屬習見,點明「漢家」,等於直斥唐朝。所以首聯是開門見山,直截說和親乃是有唐歷史上最為拙劣的政策。實際上是把國家的安危託付給婦女。三聯更鞭辟入裡,透徹揭露和親的實質就是妄圖將女色乞取國家的安全。詩人憤激地用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和可恥,暴露無遺。然而是誰制訂執行這種政策?這種人難道算得輔佐皇帝的忠臣嗎?末聯即以這樣斬釘截鐵的嚴峻責問結束。詩人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為嚴峻深廣,更加發人思索。此詩無情揭露和親政策,憤激指責朝廷執政,而主旨卻在諷諭皇帝作出英明決策和任用賢臣。從這個角度看,這首詩雖然尖銳辛辣,仍不免稍用曲筆,為皇帝留點面子。 對於歷史上和親政策的是非得失要作具體分析,詩人極力反對的是以屈辱的和親條件以圖苟安於一時。由於「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一聯,擊中了時政的要害,遂成為時人傳誦的名句。 詠史 左思 一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著論准過秦。作賦擬子虛。 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雖非甲胄士。疇昔覽穰苴。 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 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 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 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 左思認為自己文韜能與賈誼、司馬相如媲美,武略可堪與司馬穰苴並論,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賓士天下。功成之日,不受封爵,隱退田園。但他的抱負落空了,西晉統治者認為他出身寒微,將他棄在一旁。 據《世說新語》記載,左思貌丑口訥。與左思同時代的潘岳是著名的美男子。《世說新語 容止篇》記載:「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壁。」「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 與此相對應,《世說新語》描寫左思:「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左思雖貌丑,但極有才氣。《三都賦》與《詠史》詩是其代表作。 據《晉書》雲,左思少時學書與音樂不成,其父認為他笨,左思受到刺激,發奮勤學,歷十

Ⅶ 古詩鑒賞,詠史(其五),詩人追慕許由,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左思《詠史八首》(其五)表達了作者雖然有超拔的才乾和報國的高志,但是受制於魏晉時期士族制度的壓抑,難以施展抱負,只能望而卻步,轉而追懷許由那樣的高士隱居。

有著致力於全國統一抱負的左思,並非徒作大言,紙上談兵,而是做了許多切實的准備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他所說的:「疇昔覽穰苴」(其一),即讀軍書兵法。在封建社會中,習文秉武,雖然並非什麼罕事,然而在士族社會制度中,卻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魏晉期間,士族制度占據著統治地位。士族以「積世業儒」為貴,左思出生在一個世代業儒的下層士族之家,不能不受到這種腐朽觀念的影響。但他能夠打破世系門第觀念的束縛,立志到疆場上去,在實現祖國統一的事業中覓取個人的功名,這是可貴的。而且,隨之左思居住洛陽,見聞到「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其一)的情況,更是急不可捺,躍躍欲試。盡管左思自知自己的軍事才能象鉛刀一樣的鈍,然而能為祖國的統一事業,即使有一割之用,也是能慰自己平生志向的。
但是,左思美好的願望遭到了士族制度的壓抑和摧殘。晉實行「門選」制以維護士族集團的利益,從而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更有甚者,一些門第觀念很強的士族,對於文章的品評也是以門第的高低來決定棄取的態度。《晉書·左思傳》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陸機聽說左思構思《三都賦》,撫掌大笑,在與他的弟弟陸雲的信中說:「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甕耳。」後來由於司空張華的推崇,他的賦才得以大出其名。左思的門第寒下,雖然才高志清,卻很難能沖破士族制度的堅硬厚殼而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冷酷的現實,使左思獻身無門,報國無期,懷著無限的憤慨。《詠史》其二,正是他這種憤慨的寫照。詩中,他把像自己一樣才高位卑的寒門子弟,喻作生於澗底的松柏;把依賴祖業居於要津的才劣質拙的士族紈絝子弟,喻作長於山頂的柔弱的小苗。松質柏節似的人才,受到柔條弱枝般的人的遮擋,其原因為「地勢使之然」,是士族制度本身造成的。然而士族制度,又是「由來非一朝」。漢張湯、金日磾的子孫,憑借著先人的蔭德,數代都享受著極大的尊榮。而奇偉出眾的馮唐,直到白首仍未受到重用。在此,左思不僅把犀利的批判鋒芒,直指當時的社會現實,還批判了以往的士族制度。在肯定的對象與否定的對象對比之中,使詩對士族制度的揭露,更加顯得有力。
在功名利祿到來之時,左思毅然卻步了,在《詠史八首》詩中讀者可以尋找到理解其原因的線索。左思居住在洛陽,面對著「落落窮巷士,抱影守空廬」(其八)的情景,愧恨交加,認識到自己來洛陽是一次失足。因此自責自慚地說:「自非攀龍客,何為忽來游?」他想步許由的後塵:「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其五)雖然想做段干木、魯仲連式的人物,「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其三)但是,晉司馬氏統治集團內部的相互殘殺,愈演愈烈;這里又沒有象魏文侯、平原君那種禮賢下士的人物。況且腐敗的政治,殘酷的殺奪,使榮枯盛辱瞬息萬變。「俯仰生榮華,咄嗟復雕枯。」在這樣的時代,「飲河期滿腹」的偃鼠,「巢林棲一枝」的鷦鷯,「可為達士模」(其八)。棄卻富貴,退居鄉里,以求潔身自好,成了左思的必然道路。田園生活,遠離殺奪中心,使左思怡然自得,樂陶其中(見《招隱》之二)。但是左思心情並不平靜:「高志局四海,塊然守空堂。壯齒不恆居,歲暮常慨慷。」(《雜詩》)又可見左思選擇退居鄉里的道路,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是有著無限的悲涼與凄愴的。

Ⅷ 左思 詠史八首(其五) 翻譯龔自珍 夜坐 翻譯

一、《詠史.其五》的白話文是:
茂盛的松樹生長在山澗底,風中低垂搖擺著的小苗生長在山頭上.(由於生長的地勢高低不同,)憑它徑寸之苗,卻能遮蓋百尺之松.貴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獲得權勢,有才能的人卻埋沒在低級職位中.這是所處的地位不同使他們這樣的,這種情況由來已久 並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漢代金日磾和張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遺業,子孫七代做了高官.(珥漢貂:珥,插.漢代侍中官員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裝飾.)漢文帝時的馮唐難道還不算是個奇偉的人才嗎?可就因為出身微寒,白頭發了仍不被重用。
二、原詩是:
皓天舒白日,靈景耀神州 。 列宅紫宮里,飛宇若雲浮。 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 自非攀龍客,何為欻來游? 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 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
三、左思,(約250~305),字太沖,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西晉著名文學家,其《三都賦》頗被當時稱頌,造成「洛陽紙貴」。左思自幼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晉武帝時,因妹左棻被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任秘書郎。晉惠帝時,依附權貴賈謐,為文人集團「金谷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永康元年(300年),因賈謐被誅,遂退居宜春里,專心著述。後齊王司馬冏召為記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張方進攻洛陽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四、《夜坐》為二首,全詩為:
春夜傷心坐畫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萬籟無言帝座靈。
塞上似騰奇女氣,江東久殞少微星。
從來不蓄湘纍問,喚出嫦娥詩與聽。

沉沉心事北南東,一睨人材海內空。
壯歲始參周史席,髫年惜墮晉賢風。
功高拜將成仙外,才盡回腸盪氣中。
萬一禪關砉然破,美人如玉劍如虹。
五、注釋為:
①青冥——天空。
②「一山」句——寫「放眼入青冥」所見情景,隱含一己絕艷之才不為世人所認知而反遭壓抑之意。
③「萬籟」句——喻指朝廷一心獨裁,死氣沉沉。帝坐,即帝座,北極第二星,代指帝王。
④奇女氣——《漢書·外戚傳》載,漢武帝巡狩河間,望氣者曰:「此有奇女」,武帝訪得趙倢伃,封為鉤弋夫人。此句謂統治層不識草野之異材。
⑤少微星——太微座西有四星,代表處士、議士、博士、大夫。少微星明則賢士舉,不明則反之。見張守節《史記正義》。此句謂人材凋敝,由來已久。
⑥湘纍——指屈原。屈原無辜被放,投湘水而死,故稱。見揚雄《反離騷》。湘纍問,指屈子名篇《天問》。
⑦姮(héng橫)娥——嫦娥本名,因避漢文帝劉恆諱,改姮為嫦。
⑧「壯歲」句——年已三十才任一史官之職。 壯歲,三十歲。作者道光元年(1821)充國史館校對官,參修《一統志》,時年三十。
⑨「髫年」句——謂自己很早就陷溺於晉人如嵇康、阮籍等通脫放浪之遺風,以致不為俗世所容,仕途坎坷。髫(tiáo條)年,幼年。
⑩「萬一」二句——謂參悟人生妙義之後,境界頓開,柔情豪氣兩相交融。 禪關,佛教稱參悟教義時遇到的種種障礙。 砉(xū虛,又作huā花)然,皮骨剝離聲,見《莊子·養生主》。此處形容禪關開裂之聲。
六、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

Ⅸ 李商隱<詠史>的賞析

詠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
豈得真珠始是車。運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李商隱以其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藝術上的創新精神,創作了占他全部詩篇七分之一強的史詩,它們擴展了傳統詠史詩的涵量,豐富了詠史詩的題材,探索了詠史詩新的手法,思想性藝術性臻於和諧統—,在詠史詩的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李商隱的詠史詩不僅詠古況今,充分反映了他進步的歷史觀,而且借古諷今,含蓄地表達了他的現實主義傾向,同時還借題寄慨,委婉地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苦悶。相對時政的深沉感慨,擴大了詠史詩的表現容量。

詠史詩以歷史故事或傳說為題材,與詩人的歷史觀有密切的聯系。李商隱的詠史詩之所以寫得好,是因為他用發展變化的歷史觀分析社會變化,將國家的興亡歸因於「人為」。在《覽古》中,他把縱的歷史與橫的觀實聯系起來指出:「莫恃金湯忽太平,草間霜露古今情」,深刻地警告晚唐統治集團:一切都在變化,金城湯池並不能永保國家不衰亡。他還根據興亡的史實,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詠史》),提出了一切政權成敗的關鍵在他對歷史的一個根本認識是:「又聞理與亂,系人不系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在系於何人的問題上,盡管他受時代的局限,還只能將理亂的命脈系於帝王,但在他的詩中,大都是指責他們敗亂國家的。因此這種揭露更有進步意義。「系人不系天」的思想貫穿於李商隱全部的詠史詩中。最顯著的是一首《詠史》(北湖南林水漫漫),說明了興亡有道,不關天命。他又說:「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咸陽》)。秦並天下不系於得山河之險。他既然認為理亂興亡有線索可尋,又存有「乘運應須宅人荒,男兒安在戀池隍」(《題漢祖廟》)的雄心,因此,雖然古來人事代謝,仍覺事有可為。並不悲觀。在強調人為的同時,詩人又突出批判了把地域條件、天命王氣作為精神支柱,毫無顧忌地苟安享樂的封建統治者。如《南朝》:「地險悠悠天地長,金陵玉氣應瑤光,休誇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此詩舉梁事以概南朝,巧妙地將「半面妝與分天下」聯系起來,辛辣地諷刺了腐朽昏聵的建統治者迷信王氣,自恃天險,不圖進取,自食亡國之果。這些明確的以古鑒今的態度,包含著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認識更自覺完整。

其次,詩人常托古諷今,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國之君因沉湎女色,窮奢極欲而導致亡國滅身的歷史現象。他對於歷代著名的好神仙、好酒色的帝王以及荒淫無恥的亡國敗國之君,如周穆王、陳後主、隋煬帝、唐玄宗都給予了不同程度的諷刺,從而直接或間接地表達了他的現實主義傾向,起到一定的諷諫作用。如《南朝》中「誰言瓊樹朝朝見,不及金蓮步步來」,《齊宮詞》中「梁台歌舞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隋宮》中「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像這樣內容和風格的詩在他的詠史詩中占著絕大部分。這說明詩人從現實生活的觀察中,看出了那個時代的一些帝王已經踏上前朝的覆轍,不可避免要走向滅亡的深淵。只因為不敢正面揭發所以借詠史諷刺。但李商隱在不少的詠史詩中過分地把沉湎女色看成是亡國的最大原因,而忽視政治、經濟和階級矛盾等更重要的因素,這是受他的階級出身和時代歷史的局限所致。詩人於中唐以來的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牛李黨爭,國亡加速,雖站在維護唐王朝利益的立場上,在詠史詩中雖是曲折的但也是「微而顯」地表明自己的主張和對時局的激憤。《韓碑》分通過對唐憲宗時韓愈撰寫的《平淮西碑》的贊頌,表達了作者堅持統一,反對藩鎮割據的政治態度;當然李商隱的詠史詩都有現實背景,指事切近。憲宗服金丹求長生,反而暴卒,葬於景陵。他作了—首《過景陵》詩詠其事:「武皇精魄久仙升,帳殿凄涼煙霧凝,但是蒼生留不得,鼎湖何異魏西陵。除憲宗外,李商隱身歷的諸朝中.穆宗、武宗也都好神仙。武宗也因此成疾,他便寫了大量詠史詩諷刺帝王求仙。如《華岳下題西王母廟》等。敬宗以年少繼位,荒淫無度,故李商隱每在詩中借民間對北齊後主高緯的稱呼——「無愁天子」以點醒之。如《陳後宮》,《富平少候》,冷雋地諷刺了不知憂國憂民、整日醉生夢死的最高統治者。

再次,李商隱更可貴的地方是:他認識到一切敗亡的禍根,都在於最高統治者皇帝賢愚不分、不重視人才和驕奢淫佚、好女色、好求仙。因此,他詠史詩里的皇帝便主要是兩類典型。他在《瑤池》和《賈生》等詩中辛辣地諷刺了帝王們求神仙的虛妄無益和他們愛人才愛百姓不及好神仙的愚行。帝王們求神仙的虛妄是以前詩壇上常寫的題材,然而,李商隱寫出了比別人不常有的深刻思想。這主要表現在:他不只寫皇帝不重視人才或愛好求仙,而是把二者對比起來寫。如「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生》),「侍臣自有相如渴,不賜金莖露一杯」(《漢宮詞》)。並且,他不只寫皇帝奢華淫樂,而是把它與誤國、亡國聯系起來寫。

Ⅹ 賞析左思《詠史》其二

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苗。
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
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內
地勢使之然,容由來非一朝。
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
提示:將滑鼠移動到顏色不同的字詞上可以看到註解。

【賞析】
雖有用世心,報國卻無門,憤激之情發而為詩,勃鬱之氣沖孔襲門,指斥封建士族門閥制度扼殺人材。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