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辛棄疾摸魚兒賞析

辛棄疾摸魚兒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5 10:05:23

㈠ 摸魚兒辛棄疾詩歌鑒賞

玉環飛燕皆塵土:
作者憤懣不平,是控訴,更是一種詛咒。據史書載,長公主在漢武帝繼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漢武帝立其女阿嬌為皇後,是為陳皇後。但陳皇後卻驕貴宮中,終於因妒武帝寵妃衛子夫,「挾婦人媚道」,事發被廢,貶居長門宮。司馬相如《長門賦序》里說,長門宮內的陳皇後整日愁悶悲思,聽說司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黃金,求一篇解愁辭賦,即這首《長門賦》。後來漢武帝看到此賦,遂有所感悟,又寵幸了陳皇後。這個《序》多少有點誇張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噓相如才筆。因為在歷史上,陳皇後自廢後,沒有再度被漢武帝親幸的事。正象《長門賦序》的作者敢於不拘泥故事真偽一樣,辛棄疾此處也來了個大膽生發,將前二事按自己的想像融合,加以改造。他說,被冷落的陳皇後,本已有了與漢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於遭到武帝身邊爭寵人的妒恨,致使佳期無望。這個時候,縱使陳皇後千金買得相如的生花妙筆,也難將自己的脈脈真情傳遞過去。不過,在此也要對那些離間妒者一個嚴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們的下場不會比楊玉環、趙飛燕好到哪裡!要知道,雖然她們在歷史上都是寵極一時的人物,但結局卻是一樣的。一個縊死馬嵬坡下,一個廢為庶人後自殺。

玉環飛燕皆塵土:
因高興而得意,忘形的樣子。「君」,是指那些妒忌別人進讒言取得寵幸的人。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沒見楊玉環和趙飛燕後來不是都死於非命嗎?「皆塵土」,是用《趙飛燕外傳》附《伶玄自敘》中的語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講趙飛燕姊妹故事,伶玄對她說:「斯人俱灰滅矣,當時疲精力馳騖嗜欲蠱惑之事,寧知終歸荒田野草乎!」

原詞賞析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簡析】

本篇作於淳熙六年(1179)春。時辛棄疾四十歲,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作者滿以為扶危救亡的壯志能得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將被採納。然而,事與願違。不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擠打擊,不得重用,接連四年,改官六次。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這一調轉,並非奔赴 他日夜嚮往的國防前線,而是照樣去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相去愈來愈遙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作者見景生情,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郁於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復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受得起幾番風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後,曾多次出現過有利於愛國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於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派失意受壓,結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投降路線的口實。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著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徵。同時,它又象徵著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並未束手無策。相反,出於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quot;這一句,實際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只有堅持抗金復國才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挽留。詞里,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是第四層。盡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所以難免要產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即使能象"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徵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復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後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已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的悲劇結局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徵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徵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斗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鬱頓挫,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詞風。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鬱悲壯,曲折盡致。

㈡ 辛棄疾的 摸魚兒 尾句的賞析

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詞人此刻正與同事一版道飲酒話別。在權這閑暇之時,他的愁,依然是家國之愁、命運之愁。惟其如此,才令他感到「閑愁最苦」,才說道,不要去倚靠高樓,否則會看見斜陽墜落煙柳中,令人傷心斷腸。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唐溫庭筠《望江南》);「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北宋柳永《蝶戀花》)……從這些詞中,讀者可以想見:靠著高樓,會看見一點點下墜的殘陽、蒼茫迷濛的江水、輕煙籠罩的垂柳。這些都會令人傷悲。所以,辛棄疾說「休去倚危樓」,他害怕看到那落日殘陽的光景,害怕由此想到江河日下的國家。他的哀愁,本就已經太多太多了。[4]

㈢ 辛棄疾的詞摸魚兒的鑒賞

<P style="MARGIN: 0cm 0cm 2.5pt; LINE-HEIGHT: 16pt; TEXT-ALIGN: center;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align=center> 辛棄疾 <o:p></o:p></P>

<P style="MARGIN: 0cm 0cm 2.5pt; LINE-HEIGHT: 1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恨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迷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o:p></o:p></P>

<P style="MARGIN: 0cm 0cm 2.5pt; LINE-HEIGHT: 1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閑愁最苦。休去倚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o:p></o:p></P>

<P style="MARGIN: 0cm 0cm 2.5pt; LINE-HEIGHT: 1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這首詞委婉曲折,一變辛詞常見的豪放,反映出辛棄疾藝術風格的多樣化。對於中國古典文學來講,含蓄的追求是一大特點。作者忌將自己的思想感情正面道出,而讀者也當力棄作品的表象,而去深入體味。這種藝術的形成大概與傳統思想中的儒道影響不無關系。儒家倡禮,主張以禮節制人的情志,否則,過激的言行便會擾亂社會秩序。因此在表達的方式上,反對露己直言,反映到文學創作中,就提出了溫柔敦厚的標准。道家倡無為,主張擺脫一切束縛、包括語言文字。只要體道自然,則天下大治。因此在表達方式上,有無言之教一條,否定言語的交流功能。而它反映在文學上,就產生了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審美。我們看到,盡管儒道兩家思想各異,但有趣的是,它們卻殊途同歸,促進了古典詩詞含蓄美的藝術追求。意在言外、玩味不已。辛棄疾此篇《摸魚兒》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首,值得一讀。它表面看來,是作者在傷春弔古,但實際上是作者將自己的憂國之情隱藏在春殘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寫之中。筆法前片全用比興,後片化用典故。比興之法可以暗喻象徵,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諷今。委曲讀來,意思層層深入,摧人淚下。<o:p></o:p></P>

<P style="MARGIN: 0cm 0cm 2.5pt; LINE-HEIGHT: 1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在前片中,作者心緒不寧,是哀惋,是嘆惜,更是一種迷惘與無可奈何。萬紫千紅的春,離我匆匆而去,一時萬樹枝頭,落花飛紅。這凋零衰敗的景色本就夠慘淡的了,它怎麼能再經得起風風雨雨的幾次摧殘呢?花是春天的象徵,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兒遲開晚放,但這只不過是我的一廂情願,一種幻想而已。然而盡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問:「你且留步!聽說海角天涯並無你的歸處,你能去哪裡呢!」春默默無語、依舊悄然離去。如果說,在人間還有什麼春的痕跡,那隻有畫檐蛛網上沾著些的柳絮,給我們一絲慰藉。<o:p></o:p></P>

<P style="MARGIN: 0cm 0cm 2.5pt; LINE-HEIGHT: 1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後一片中,作者憤懣不平,是控訴,更是一種詛咒。據史書載,長公主在漢武帝繼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漢武帝立其女阿嬌為皇後,是為陳皇後。但陳皇後卻驕貴宮中,終於因妒武帝寵妃衛子夫,「挾婦人媚道」,事發被廢,貶居長門宮。司馬相如《長門賦序》里說,長門宮內的陳皇後整日愁悶悲思,聽說司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黃金,求一篇解愁辭賦,即這首《長門賦》。後來漢武帝看到此賦,遂有所感悟,又寵幸了陳皇後。這個《序》多少有點誇張其事,目的不外乎吹噓相如才筆。因為在歷史上,陳皇後自廢後,沒有再度被漢武帝親幸的事。正象《長門賦序》的作者敢於不拘泥故事真偽一樣,辛棄疾此處也來了個大膽生發,將前二事按自己的想像融合,加以改造。他說,被冷落的陳皇後,本已有了與漢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於遭到武帝身邊爭寵人的妒恨,致使佳期無望。這個時候,縱使陳皇後千金買得相如的生花妙筆,也難將自己的脈脈真情傳遞過去。不過,在此也要對那些離間妒者一個嚴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們的下場不會比楊玉環、趙飛燕好到哪裡!要知道,雖然她們在歷史上都是寵極一時的人物,但結局卻是一樣的。一個縊死馬嵬坡下,一個廢為庶人後自殺。<o:p></o:p></P>

<P style="MARGIN: 0cm 0cm 2.5pt; LINE-HEIGHT: 1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摸魚兒》作於一一七九年,距辛棄疾北方起義,南歸宋朝已過去了十六個年頭。而南宋國勢日衰,政權腐朽,收復中原的希望渺茫,使得辛棄疾的報國之心漸漸灰冷下來。他熱愛自己的祖國,卻又對它失望。他在這首詞中,以春喻國,期望春天長駐久留,不忍它風雨飄搖,殘零敗落。但是國如殘春,匆匆離去。他不願面對這個可怕的現實,然而他又怎麼能迴避得了呢?他的濟世之志,救國理想都寄託在南宋王朝的復興上面:可是事與願違,眼見都落了空,心中是異常的苦痛和矛盾。他愛而不成則生恨心,他恨權奸當道、<?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st1:PersonName w:st="on" ProctID="蒙蔽">蒙蔽</st1:PersonName>君主、不思恢復失地,反而排擠抗金志士。自投奔南宋以來,辛棄疾從未獲得信任重用,初則浮沉於下級僚吏,後又展轉於江西、湖北、湖南地方官。他也曾寫《美芹十論》《九議》兩文上奏朝廷,論議抗金方略、反對議和偏安,但是有投無應。故此,在詞的下片中他以長門陳皇後自比,痛陳蛾眉遭妒之憤,並詛咒妥協偷安的權臣,其命運將一如玉環飛燕。他們既害了國家,最終也就害了自己。<o:p></o:p></P>

<P style="MARGIN: 0cm 0cm 2.5pt; LINE-HEIGHT: 1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詞的結句最沉痛無比,作者彷彿陷入絕望的哀思。他有抗金的決心,有殺敵的本領,卻沒有報國的機會。空耗著自己的生命,虛度著自己的年華,百無聊賴、閑愁最苦。他無法解脫交織在心中的這種壓抑、也最怕在煙柳夕陽中登樓遠眺。因為那落日殘陽的光景,太象南宋目前江河日下的危弱形勢,叫人看了心腸斷裂。<o:p></o:p></P>

<P style="MARGIN: 0cm 0cm 2.5pt; LINE-HEIGHT: 16pt; mso-line-height-rule: exactly"> 《摸魚兒》的藝術手法是極為含蓄的,但作者的傷時憂國情懷卻是可以觸摸得到的。盡管它婉而不露,沒有直指國政,卻讓當年的宋孝宗讀了心中不快,因為說到底,這首詞還是碰了南宋時弊的痛處。(劉伯淵)<o:p></o:p></P>

</P>

㈣ 簡要賞析辛棄疾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

此詞是一首憂時來感世源之作。上片描寫抒情主人公對春光的無限留戀和珍惜之情;下片以比喻手法反映全詞情調婉轉凄惻,柔中寓剛。詞中表層寫的是美女傷春、蛾眉遭妒,實際上是作者藉此抒發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慨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全詞托物起興,借古傷今,融身世之悲和家國之痛於一爐,沉鬱頓挫,寄託遙深。

㈤ 辛棄疾 摸魚兒的賞析 結合境界來講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見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簡析】

本篇作於淳熙六年(1179)春。時辛棄疾四十歲,南歸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這漫長的歲月中,作者滿以為扶危救亡的壯志能得施展,收復失地的策略將被採納。然而,事與願違。不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擠打擊,不得重用,接連四年,改官六次。這次,他由湖北轉運副使調官湖南。這一調轉,並非奔赴 他日夜嚮往的國防前線,而是照樣去擔任主管錢糧的小官。現實與他恢復失地的志願相去愈來愈遙遠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擺下酒席為他送別,作者見景生情,借這首詞抒寫了他長期積郁於胸的苦悶之情。
這首詞表面上寫的是失寵女人的苦悶,實際上卻抒發了作者對國事的憂慮和屢遭排擠打擊的沉重心情。詞中對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對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強烈不滿。
上片寫惜春、怨春、留春的復雜情感。詞以"更能消"三字起筆,在讀者心頭提出了"春事將闌",還能經受得起幾番風雨摧殘這樣一個大問題。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發,實際上卻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勢而言的。本來,宋室南渡以後,曾多次出現過有利於愛國抗金、恢復中原的大好形勢,但是,由於朝廷的昏庸腐敗,投降派的猖狂破壞,使抗戰派失意受壓,結果抗金的大好時機白白喪失了。這中間雖有幾次北伐,結果均以簽訂屈膝投降的"和?quot;而告終。北伐的失敗,反過來又成為投降派販賣妥協投降路線的口實。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匆匆春又歸去",就是這一形勢的形象化寫照,抗金復國的大好春天已經化為烏有了。這是第一層。但是,作者是怎樣留戀著這大好春光呵!"惜春長怕花開早"。然而,現實是無情的:"何況落紅無數!"這兩句一起一落,表現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落紅",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徵。同時,它又象徵著南宋國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陰虛擲,事業無成的感嘆。這是第二層。面對春天的消失,作者並未束手無策。相反,出於愛國的義憤,他大聲疾呼:"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quot;這一句,實際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說明:只有堅持抗金復國才是唯一出路,否則連退路也沒了。這兩句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歸去是無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規律,但卻強行挽留。詞里,表面上寫的是"惜春",實際上卻反映了作者恢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對投降派的憎恨。這是第三層。從"怨春不語"到上片結尾是第四層。盡管作者發出強烈的呼喚與嚴重的警告,但"春",卻不予回答。春色難留,勢在必然;但春光無語,卻出人意外。所以難免要產生強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無可奈何之際,詞人又怎能不羨慕"畫檐蛛網"?即使能象"蛛網"那樣留下一點點象徵春天的"飛絮",也是心靈中莫大的慰藉了。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復雜感情交織在一起,以小小的"飛絮"作結。上片四層之中,層層有起伏,層層有波瀾,層層有頓挫,巧妙地體現出作者復雜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陳阿嬌的故事,寫愛國深情無處傾吐的苦悶。這一片可分三個層次,表現三個不同的內容。從"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是第一層。這是詞中的重點。作者以陳皇後長門失寵自比,揭示自已雖忠而見疑,屢遭讒毀,不得重用和壯志難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層,作者以楊玉環、趙飛燕的悲劇結局比喻當權誤國、暫時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閑愁最苦"至篇終是第三層,以煙柳斜陽的凄迷景象,象徵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現實。
這首詞有著鮮明的藝術特點。一是通過比興手法,創造象徵性的形象來表現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時局的關切。擬人化的手法與典故的運用也都恰到好處。第二是繼承屈原《離騷》的優良傳統,用男女之情來反映現實的政治斗爭。第三是纏綿曲折,沉鬱頓挫,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詞風。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極哀怨,極沉痛,寫得沉鬱悲壯,曲折盡致。

㈥ 解讀辛棄疾摸魚兒

最後句 意境非常美 結合中學生的生活 簡答即可

㈦ 辛棄疾《摸魚兒》300字的賞析

此詞的藝術特點:

(1)此詞直接繼承了楚辭香草美人的比興寄託手法,專用男女之情來隱喻現實斗屬爭,並構成了整體性的象徵意蘊。上片以惜春、留春轉而怨春表現他對南宋王朝「愛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以陳皇後的失寵比況自己的現實處境,以玉環飛燕預示小人的結局。全詞筆致婉曲,寄託遙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無窮。

(2)此詞善於運用步步轉折、層層深入的手法。上片起首三字,是從千回萬轉後倒折出來,接著寫惜春而怕春早卻又落紅無數,苦心留春卻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語卻又拚命挽留,一層一折,一折一轉,層層深入,宛轉有致。下片悲憤之意緒與上片一脈相承,貌離而神合,峰斷而雲連,結拍三句,同開篇景象相回應,合春怨與閨怨於一處,收束全篇。全詞結構嚴密,章法井然。

(3)此詞體現了辛詞摧剛為柔的特殊風格。作者以雄豪勁健的陽剛之氣驅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組織成溫柔纏綿的精麗詞章,將政治上的難言之隱曲折地傳達出來,表面上是凄艷婉媚,實質上卻是沉鬱悲壯,形式上是婉約舊體,骨子裡卻有力如虎,可謂是肝腸似火,色貌如花,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藝術感染力。

㈧ 辛棄疾<<摸魚兒>> 賞析

此詞的藝術特點:

(1)此詞直接繼承了楚辭香草美人的比興寄託手法,用專男女之情來隱喻現實屬斗爭,並構成了整體性的象徵意蘊。上片以惜春、留春轉而怨春表現他對南宋王朝「愛深恨亦深」的矛盾心情;下片以陳皇後的失寵比況自己的現實處境,以玉環飛燕預示小人的結局。全詞筆致婉曲,寄託遙深,言在此而意在彼,令人回味無窮。

(2)此詞善於運用步步轉折、層層深入的手法。上片起首三字,是從千回萬轉後倒折出來,接著寫惜春而怕春早卻又落紅無數,苦心留春卻又留春不住,怨春不語卻又拚命挽留,一層一折,一折一轉,層層深入,宛轉有致。下片悲憤之意緒與上片一脈相承,貌離而神合,峰斷而雲連,結拍三句,同開篇景象相回應,合春怨與閨怨於一處,收束全篇。全詞結構嚴密,章法井然。

(3)此詞體現了辛詞摧剛為柔的特殊風格。作者以雄豪勁健的陽剛之氣驅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組織成溫柔纏綿的精麗詞章,將政治上的難言之隱曲折地傳達出來,表面上是凄艷婉媚,實質上卻是沉鬱悲壯,形式上是婉約舊體,骨子裡卻有力如虎,可謂是肝腸似火,色貌如花,這比一般粗豪直露之作更具藝術感染力。

㈨ 辛棄疾《摸魚兒》賞析

●摸魚兒

辛棄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為賦。

更能消幾番風雨?

匆匆春又歸去。

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

春且住。

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准擬佳期又誤。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

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

閑愁最苦。

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辛棄疾詞作鑒賞

這是辛棄疾四十歲時,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暮春寫的詞。辛棄疾自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渡淮水投奔南宋,十七年中,他的抗擊金軍、恢復中原的主張,始終沒有被南宋朝廷所採納。

自己抗金殺敵收拾山河的志向也無法實現,只是作一些遠離戰事的閑職,這一次,又是被從荊湖北路轉運副使任上調到荊湖南路繼續當運副使。轉運使亦稱漕司,是主要掌管一路財賦的官職,對辛棄疾來說,當然不能盡快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負。何況如今是調往距離前線更遠的湖南去,更加使他失望。他知道朝廷實無北上雄心。當同僚置酒為他餞行的時候,他寫了這首詞,抒發胸中的郁悶和感慨。

上片主要抒發作者惜春之情。

上片起句「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說如今已是暮春天氣,禁不起再有幾番風雨,春便要真的去了。「惜春長怕花開早」二句,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動:由於怕春去花落,他甚至於害怕春天的花開得太早,這是對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層的描寫。「春且住」三句,對於正將離開的「春」作者深情地,對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聽說芳草已經長滿到天涯海角,遮斷了你的歸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話,依舊悄悄地溜走了。「怨春不語」,無可奈何的悵惘作者無法留住春天,倒還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懇懇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絲網,去粘惹住那象徵殘春景象的楊柳飛花。如此,在作者看來,似乎這殷勤的昆蟲比自己更有收獲,其情亦太可憫了。

下片一開始就用漢武帝陳皇後失寵的典故,來喻指自己的失意。自「長門事」至「脈脈此情誰訴」一段文字,說明自古便有娥眉見妒的先例。陳皇後因招入妒忌而被打入冷宮——長門宮。後來她拿出黃金,買得司馬相如的一篇《長門賦》。希望用它來打動漢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卻遲遲未到。這種復雜痛苦的心情,對什麼人去訴說呢?「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因高興而得意,忘形的樣子。「君」,是指那些妒忌別人進讒言取得寵幸的人。意思是說: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沒見楊玉環和趙飛燕後來不是都死於非命嗎?「皆塵土」,是用《趙飛燕外傳》附《伶玄自敘》中的語意。伶玄妾樊通德能講趙飛燕姊妹故事,伶玄對她說:「斯人俱灰滅矣,當時疲精力馳騖嗜欲蠱惑之事,寧知終歸荒田野草乎!」「閑愁最苦」三句是結句。閑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可傾訴的郁悶。危欄,是高處的欄干。後三句是說不要用憑高望遠的方法來排消郁悶,因為那快要落山的斜陽,正照著被暮靄籠罩著的楊柳,遠遠望去,一片迷濛。這樣的暮景,會使人見景傷情,更加悲傷。

這首詞上片主要寫春意闌珊,下片主要寫美人遲暮。有些選本以為這首詞是作者借春意闌珊來襯托自己的哀怨。這恐怕理解得還不夠准確。這首詞中當然有作者個人遭遇的感慨,但「春將逝更多的是他對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擔憂。作者一生憂國憂民,這里也是把個人感慨納入國事之中。春意闌珊,實兼指國勢如春一樣一日日漸衰,並非象一般詞人作品中常常出現的綺怨和閑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歸去」的「春」字,當是這首詞中的「詞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為這首詞的主題和匯流排,精密地安排上、下片的內容把他心中感慨心緒曲折地表達出來。他寫「風雨」,寫「落紅」,寫「草迷歸路」,……對照當時的政治現實,金軍多次進犯,南宋朝廷在外交、軍事各方面都遭到了失敗,國家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而朝政昏暗,奸侫當權,蔽塞賢路,志士無路請纓,上述春事闌珊的諸種描寫件件都是喻指時政且無一不貼切?蜘蛛是微小的動物,它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全部力量。在「畫檐蛛網」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義更加突出。作者實有意自擬為蜘蛛。尤其是「殷勤」二字,突出地表達作者對國家的耿耿忠心。這里作者表達了雖然位微權輕,但為報圖,仍然「殷勤」而為。

上片以寫惜春為主。下片則都是寫古代的歷史事實。兩者看起來好象不相關聯,其實不然,作者用古代宮中幾個女子的事跡,來比自己的遭遇,進一步抒發其「蛾眉見妒」的感慨。這不只是個人仕途得失。

更重要的是志士仁人都如「娥眉見妒」關繫到宋室興衰的前途,它和春去的主題並未脫節,而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在過片處推開來寫,在藝術技巧上說,正起峰斷雲連的作用。

下片的結句甩開詠史,又回到寫景抒懷上來。「休去倚危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二句,以景語作結,含有不盡的韻味。除此之外,這兩句結語還有以下的作用:第一,刻畫出暮春景色的特點。李清照曾用「綠肥紅瘦」四字刻畫它的特色,「紅瘦」,是說花謝:「綠肥」,是說樹蔭濃密。辛棄疾在這首詞里,他不說斜陽正照在花枝上,卻說正照在煙柳上,這是從另一角度描暮春景色寫有著與綠肥紅瘦不同的意味。而且「煙柳斷腸」,還和上片的「落紅無數」、春意闌珊相呼應。如果說,上片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開篇,那麼下片的「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結尾。兩相對映,顯得結構嚴密,章法井然。

第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是暮色蒼茫中的景象。這是作者在詞的結尾處飽含韻味的一筆,旨在點出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的趨勢也抒發自己尚未見用的郁悶。這和這首詞春去的主題緊密相聯的。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中說:「辛幼安晚春詞:」更能消幾番風雨『雲雲,詞意殊怨。』斜陽煙柳『之句,其與』未須愁日暮,天際乍輕陰『者異矣。……聞壽皇(指宋孝宗)見此詞頗不悅。「可見這首詞流露出來的對國事、對朝廷的耽憂怨望之情是何等強烈感人。

辛棄疾另一首代表作《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是抒發作者對抗戰的理想與嚮往。和這首《摸魚兒》比較,兩者內容相似,而在表現手法上,又有區別。《破陣子》比較顯,《摸兒》比較隱;《破陣子》比較直,《摸魚兒》比較曲。《摸魚兒》的表現手法,比較接近婉約派。它完全運用比、興的手法來表達詞的內容。但在讀這首《摸魚兒》時,感覺到在那一層婉約含蓄之外,有一股沉鬱之情,這就是辛棄疾學蜘蛛那樣,為國家殷勤織網的一顆耿耿忠心,以及對國勢的擔憂。似乎可以用「肝腸似火,色貌如花」八個字,來作為這首詞的評語。

㈩ 摸魚兒 辛棄疾 賞析

(僅個人見抄解)
「玉襲環飛燕皆塵土」的寓意:借用古代史實來比喻自己,想想人生走到盡頭無疑不過是歸於塵土,抒發了無限的傷感和愁緒,以及自己的無奈;更是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愁是指憂國思民之苦,以及壯志難酬之痛。
由於詩人當時提出的抗金建議不被採用,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長期落職閑居,想恢復中原,卻不被理解.......而這正是是人的閑愁,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苦悶。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