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夜雨寄北原文賞析

夜雨寄北原文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5 08:30:02

㈠ 夜雨寄北 李商隱 賞析

一、賞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

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朴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

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朴、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

二、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三、釋義

您問歸期,歸期實難說准。巴山連夜暴雨,漲滿秋池。何時歸去,共剪西窗燭花,當面訴說,巴山夜雨況味。

四、朝代

唐代

(1)夜雨寄北原文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二、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唐元和十一年(816年),李商隱三歲左右,隨李嗣赴浙。不到十歲,李嗣去世。李商隱只得隨母還鄉。

過著艱苦清貧的生活。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李商隱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佣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李商隱「五歲誦經書,七歲弄筆硯」。

回鄉後曾從一位精通五經和小學的堂叔受經習文,至十六歲,便因擅長古文而得名。此外,寫得一手秀麗的工楷與一手好文章。

㈡ 《夜雨寄北》的賞析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的賞析:

「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像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像。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

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盪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2)夜雨寄北原文賞析擴展閱讀

原文: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出自:唐代·李商隱《夜雨寄北》

釋義: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㈢ 夜雨寄北的詩歌鑒賞

夜雨寄北的詩歌鑒賞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朴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朴、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像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像。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盪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㈣ 《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巴山的今晚外面下著大雨,雨水都已經漲滿了池子。雨聲里彷彿又聽到你問我,什麼時候能夠回家?是啊,我什麼時候才能夠回家呢?同你一起秉燭夜談,說不定我會給你說今晚巴山這雨的情景。(自己理解的,寫的不怎麼好……)我一直就感覺咱們的白話文根本不能詳細描述那種詩詞的感情,文字顯得太淺白無力,不過考試的時候咱們還是要寫文字的……
下面給你抄點網上的。

這首詩是李商隱寄給妻子的。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在長安,所以說「寄北。
在下雨的夜晚。詩人獨自一人在外乘涼不由得想念家中的妻子和與妻子共同修剪燭芯的情形。

譯文
經常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我沒有固定的時間回來,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池子。

何時你我能重新相聚, 在西窗下同你一起秉燭夜談,

再來敘說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具體的可以去這里看看。
http://ke..com/view/4412.htm

㈤ 夜雨寄北作品賞析

《夜雨寄北》後兩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像。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

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原詩: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釋義:

你問我回家的日期,歸期難定,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已漲滿秋池。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一起秉燭長談,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5)夜雨寄北原文賞析擴展閱讀: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長安親友而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台)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陝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

這是一首樸素的小詩。整首詩明白如話,明朗清新,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徵。這在李商隱的詩里並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采「華艷」著稱。

這首詩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來: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里秋水已滿。什麼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㈥ 夜雨寄北 的賞析 最後兩句表達了詩人的願望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版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權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㈦ 【詩詞】夜雨寄北:賞析

李商隱《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賞析一】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像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像。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盪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賞析二】

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妻子: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准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像,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准,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姚培謙在《李義山詩集箋》中評《夜雨寄北》說:「『料得閨中夜深坐,多應說著遠行人』(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是魂飛到家裡去。此詩則又預飛到歸家後也,奇絕!」這看法是不錯的,但只說了一半。實際上是:那「魂」「預飛到歸家後」,又飛回歸家前的羈旅之地,打了個來回。而這個來回,既包含空間的往復對照,又體現時間的回環對比。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說:「眼前景反作後日懷想,此意更深。」這著重空間方面而言,指的是此地(巴山)、彼地(西窗)、此地(巴山)的往復對照。徐德泓在《李義山詩疏》里說:「翻從他日而話今宵,則此時羈情,不寫而自深矣。」這著重時間方面而言,指的是今宵、他日、今宵的回環對比。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像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宋人王安石《與寶覺宿龍華院》雲:「與公京口水雲間,問月『何時照我還?』邂逅我還(回還之還)還(還又之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鍾山?』」楊萬里《聽雨》雲:「歸舟昔歲宿嚴陵,雨打疏篷聽到明。昨夜茅檐疏雨作,夢中喚作打篷聲。」這兩首詩俊爽明快,各有新意,但在構思謀篇方面受《夜雨寄北》的啟發,也是顯而易見的。 (霍松林) 。

【賞析三】

此詩詩題也作「夜雨寄內」,「內」即「內人」,通常指自己的妻子。當時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台)節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於現在的秘書)之職,他的妻小卻遠在長安(今陝西西安),長安在巴蜀東北,故稱寄北。

這是一首樸素的小詩。整首詩明白如話,明朗清新,沒有起興,沒有典故?也不用象徵。這在李商隱的詩里並不多見,他大部分作品以詞采「華艷」著稱。這首詩短短四句,只是娓娓道來: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里秋水已滿。什麼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

一般說來,近體詩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復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好像刻意地重復著「巴山夜雨」這個短語,而巴山夜雨,也確實成為全詩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意象。這一意象在詩里出現兩次,但給人的感覺截然不同。

第一次出現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漲秋池」中,是詩人現實中的背景,它點明詩人當時所在的時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羈旅情愁的寫照。巴山,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隱時代,還是未被開發的「凄涼地」,唐代的另一詩人劉禹錫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秋雨綿綿,秋夜漫漫,獨處凄涼之地,詩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瀝瀝,在心頭漫溢。

行筆至此,那凄苦的秋風秋雨,似乎已浸透紙背,寒入骨髓。然而,詩人此時筆鋒一轉:「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一個溫馨浪漫的畫面,立刻取代了剛才的凄風苦雨。而此處的「巴山夜雨」,是在想像中,拉遠成一個淡淡的記憶——那迷濛陰冷的秋夜,彷彿只為烘托西窗下這搖曳的紅燭;那巴山淅淅瀝瀝的雨聲,彷彿只為此時耳畔的喁喁私語伴奏。同樣的巴山夜雨,瞬間變得如此溫情脈脈,令人懷念。幸福也許就是這樣,它需要對比、需要映照,在與過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現時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現吧?用現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憶苦思甜」。而在李商隱這里,就是與愛妻共剪西窗燭時,依偎一起遙望巴山夜雨。在詩人寫下這樣的詩句的時候,他實際上還是在「此時」遙望「彼時」的幸福,因為巴山夜雨還沒有從現實的背景轉化成回憶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時想像著、憧憬著自己在不遠的未來,可以以那樣的方式,幸福地遙望此時。但即使只是一種對幸福的遙望,也已經讓詩人沉浸在某種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層詩意的美麗。

有人考證,認為此詩是作者於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七月至九月間,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時作。那時詩人妻王氏已歿(王氏歿於大中五年夏秋間)。為此,也有人認為此詩是詩人寄給長安友人而非妻子。但李商隱入梓州,與其妻去世,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際,即使王氏去世居先,義山詩作在後,在當時交通阻塞和信息不靈的時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這樣的推測成立,那麼這首《夜雨寄北》,實在是一首傷心之作。詩人在巴山夜雨中對幸福的遙望,如果終究沒能在現實里落腳,那它又是以怎樣的傷痛結束?這一切今天的我們已無從知道,只是,當我們今天再讀這首詩時,會不會感動於那樣一種遙望?一邊是天人永隔,一邊還在渾然不知地深情遙望。在那音訊難通的時代,在那生離猶如死別的日子,他們的思念比之現代的情侶,是不是更深摯,更真切?

詩人是否得到他遙望的幸福,我們不得而知,他也再無交代,但是,他的詩歌至少描述了這樣一種可能:即使在巴山夜雨那樣的愁苦中,幸福,也是可以遙望的。(
參考資料:。(來源:五車書齋)
======================================================
初一:從整首詩可以看出,詩人以詩寄情,通過種種景象巴山、夜雨來打卡自己的思緒,表達自己的淡淡的離別心情,通過共剪、卻話等詞,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思念,整首詩溫情脈脈,意象深刻,緊緊圍繞巴山地點,夜雨秋景,來深刻展現自己的情愫。

㈧ 夜雨寄北詩詞賞析

《夜雨寄北》賞析:
你問我何時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來啊!我此內時唯一能告容訴你的,就是這正在盛滿秋池的綿綿不盡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一齊坐在家裡的西窗下,共剪燭花,相互傾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該多好!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像,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
供參考。

㈨ 夜雨寄北的賞析

作品賞析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於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像,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

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准,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

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在前人的詩作中,寫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寫時當今日而想他日之憶今日者,為數更多。但把二者統一起來,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卻不能不歸功於李商隱既善於借鑒前人的藝術經驗,又勇於進行新的探索,發揮獨創精神。

上述藝術構思的獨創性又體現於章法結構的獨創性。「期」字兩見,而一為妻問,一為己答;妻問促其早歸,己答嘆其歸期無准。「巴山夜雨」重出,而一為客中實景,緊承己答;一為歸後談助,遙應妻問。而以「何當」介乎其間,承前啟後,化實為虛,開拓出一片想像境界,使時間與空間的回環對照融合無間。

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復的,這首詩卻有意打破常規,「期」字的兩見,特別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構成了音調與章法的回環往復之妙,恰切地表現了時間與空間回環往復的意境之美,達到了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

原文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白話譯文

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麼寂寞,多麼想念你!

(9)夜雨寄北原文賞析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朴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朴、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創作背景

這首詩選自《玉溪生詩》卷三,是李商隱留滯巴蜀(今四川省)時寄懷長安親友之作。因為長安在巴蜀之北,故題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邁編的《萬首唐人絕句》里,這首詩的題目為《夜雨寄內》,意思是詩是寄給妻子的。他們認為,李商隱於大中五年(851)七月赴東川節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隱過了幾個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訊。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就詩的內容看,按「寄內」解,便情思委曲,悱惻纏綿;作「寄北」看,便嫌細膩恬淡,未免纖弱。

作者簡介

李商隱(813—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

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都在家族裡排行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有《李義山詩集》。

㈩ 夜雨寄北賞析

夜雨寄北 賞析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

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願望一時還不能實現。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彷彿使人想像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

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像。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託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後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像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

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復出現,令人回腸盪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

這首詩,《萬首唐人絕句》題作《夜雨寄內》,「內」就是「內人」—妻子: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但從詩的內容看,按「寄內」理解,似乎更確切一些。

第一句一問一答,先停頓,後轉折,跌宕有致,極富表現力。翻譯一下,那就是:「你問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還沒個准兒啊!」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接下去,寫了此時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漲秋池」,那已經躍然紙上的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便與夜雨交織,綿綿密密,淅淅瀝瀝,漲滿秋池,彌漫於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顯現;作者並沒有說什麼愁,訴什麼苦,卻從這眼前景生發開去,馳騁想像,另闢新境,表達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願望。其構思之奇,真有點出人意外。然而設身處地,又覺得情真意切,字字如從肺腑中自然流出。「何當」(何時能夠)這個表示願望的詞兒,是從「君問歸期未有期」的現實中迸發出來的;「共剪……」、「卻話……」,乃是由當前苦況所激發的對於未來歡樂的憧憬。盼望歸後「共剪西窗燭」,則此時思歸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與妻子團聚,「卻話巴山夜雨時」,則此時「獨聽巴山夜雨」而無人共語,也不言可知。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准,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於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雋永,餘味無窮!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