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第一爐香賞析

第一爐香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5 07:47:58

A. 張愛玲在《第一爐香》中想要表達什麼

想表達愛情,親情,尊嚴,人性,在物質利益面前通通不堪一擊的幻滅。

就像聖經上專說的那樣愛如撲風,一屬切都是空。可是葛薇龍這個傻孩子,在清楚的看清了這個結局之後,依然義無反顧的深陷泥沼,且毫無怨言。

一個女孩子,在這個浮華精巧的世界裡,想要活的充裕富足,如果沒有男人的幫襯,她會是多麼的艱難。葛薇龍年輕美麗,對生活充滿期盼,想通過辛苦完成學業來獲得改變人生命運的權利,但最後,都失敗了。

在生活面前,她們心甘情願的妥協了,從而選擇了一條更為便捷,更為舒適的道路,就像亦舒在文中寫道的那樣:「我不介意出賣我的青春,青春不賣也是會過的。」。

(1)第一爐香賞析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上海女學生葛薇龍求學香港,投靠姑母梁太太,被梁太太利用,當作誘餌來吸引男人,葛薇龍漸漸沉迷在紙醉金迷中,後來被花花公子喬琪喬吸引。

為了繼續過聲色犬馬的上流社會生活,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費盡心機嫁給了喬琪喬,最終淪為姑母梁太太和喬琪喬斂財的工具。結局不言而喻,當葛薇龍失去利用價值時就會被喬琪喬無情地拋棄。

B. 張愛玲的文章賞析

張愛玲散文賞析 讀張愛玲的散文有如看一條小溪,娓娓流過滿是青草紅花的兩岸,即使遇著一兩處突兀的山石、三五個湍急的灣,那碰擊也是極溫柔婉轉——但你又絕不會覺得它膚淺,因為溪底有柔長的水草和招搖的小魚……又如沐浴在夜深時的月色中,寧靜、蒼涼、縹緲,偶起的冷風吹在臉上,禁不住打個寒顫。 一 天才夢、心願、秋雨、說胡蘿卜、談跳舞、談女人、談畫、論寫作、談吃穿、談周圍的人事……她彷彿一個隱匿在角落的看客,安靜地欣賞著眼前的一小塊風景。哪管它此外天翻地覆,山河破碎。她用的雖然是一些人生的邊角料子,卻在邊角料的內面襯上昂貴的皮里子,把它做成了一朵好看的花。《有女同車》講的是自己在電車上見聞幾個女人議論各自的戀人或兒子。前面是大篇幅的素描,那些是邊角料子;最後一句是里子:「電車上的女人使我悲愴。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一下子新意翻出,化俗為雅。把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段陌生化,再添上一筆意味深長的點染。摹寫生活易,將生活陌生化也不難,難的是最後的一筆點染。這正是張愛玲的功力。還有一類張愛玲的散文篇章,簡直就是直接截自原汁原味的生活,比如《炎櫻語錄》。其記載的是張愛玲的好友炎櫻的一些妙語。「我的朋友炎櫻說:『每一個蝴蝶都是從前的一朵花的鬼魂,回來尋找它自己。』」;「炎櫻描寫一個女人的頭發,『非常非常黑,那種黑是盲人的黑。』」。顯示了女性的才華和機智,是贊許的意思。這類散文雖然是直接截自生活,但這種截取本身就體現了一種藝術的眼光。 張愛玲的散文幾乎篇篇都有一些個讓人嘆為觀止的比喻,它們散見於文字行間,如落花依草,令文章增色不少。「她的臉型扁凹,臉上是一種風幹了的紅笑——一個小姑娘羞澀的笑容放在烈日底下曬幹了的。」(《華麗緣》)這是寫一個老婦人的笑。在《愛》這一篇短小的散文里,看張愛玲是如何闡釋「愛」的:「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尋不著山盟海誓、天荒地老的纏綿,只獨獨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令人感動,耐人尋味。在現代作家中,錢鍾書的比喻幽默、旁逸斜出,偏知性;而張愛玲的比喻精緻、清麗、寒冷徹骨,偏理性。我以為,這是因為錢鍾書把人生當游戲,張愛玲視人生如寄。 二張愛玲安於生活里點點滴滴的尋常人事的品味,這與她的性別不無關系。但另一方面,這也是張愛玲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所決定的。「凡事牽涉到快樂的授受上,就犯不著斤斤計較了。較量些什麼呢?——長的是磨難,短的是人生。」(《公寓生活記趣》)「時代的車轟轟地往前開。……我們只看見自己的臉,蒼白,渺小:我們的自私與空虛,我們恬不知恥的愚蠢——誰都像我們一樣,然而我們每人都是孤獨的。」(《燼余錄》)在張愛玲的眼裡,人是孤獨、可憐、痛苦的;人生苦短,不如及時行樂。所以,「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傳奇>再版序》)所以,「能夠不理會的,我們一概不理會,出生入死,沉浮於最富色彩的經驗中,我們還是我們,一塵不染,維持著素日的生活典型。」 (《燼余錄》)但是,在她那些沉迷於小歡悅的文字里,又不時飄過煙雲一般的傷感。「但是可以更分明地覺得自己的手,在陽光中也是一件暫時的東西……」(《華麗緣》)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管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傳奇>再版序》) 三 「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蒼涼之所以有更深長的回味,就因為它像蔥綠配桃紅,是一種參差的對照。」(《自己的文章》)正是因為這樣一種審美偏好,在張愛玲的散文特別是那些較長的散文里,總會有意無意地轉入顧影自憐,感時傷世,營造出一種孤獨、凄愴而又美麗的氛圍。這樣的句子段落在她的散文里俯拾即是:「我想道:『這是亂世。』晚煙里,上海的邊疆微微起伏,雖沒有山也像是層巒疊嶂。我想到許多人的命運,連我在內的;有一種鬱郁蒼蒼的身世之感」。(《我看蘇青》)「古代的夜裡有更鼓,現在有賣餛飩的梆子,千年來無數人的夢的拍板:『托,托,托,托』——可愛又可哀的年月呵!」 (《私語》)「人生恐怕就是這樣的罷?生命即是麻煩,怕麻煩,不如死了好。麻煩剛剛完了,人也完了」。(《論寫作》)「從人頭上看出去,是明凈的淺藍的天。一輛空電車停在街心,電車外面,淡淡的太陽,電車裡面,也是太陽——單只這電車便有一種原始的荒涼」。(《燼余錄》) 張愛玲寫的是不徹底的人對亂世的無可奈何,對歲月的屈服。他們不配享有悲壯,然而到底是蒼涼的。因為是亂世,所以執著於日常生活;畢竟是亂世,又擺脫不了茫茫的末世感,懷著末世感,珍惜每一個日子,彷彿看夕落時分的風景,蒼涼而美麗。這就是張愛玲散文的魅力。

C. 美文摘抄加賞析有哪些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一)

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所以,人也總是有快樂也有憂愁。當無名的煩惱襲來,失意與彷徨燃燒著每一根神經。但是,朋友,別忘了守住一顆寧靜的心,痛苦將不再有。

每個人的前面,都有一條通向遠方的路,崎嶇但充滿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遠方,因為總有人因為沒倒掉鞋裡的沙子而疲憊不堪半途而廢。所以,主宰人的感受的並非快樂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當生活的困擾襲來,請丟下負荷,仰頭遙望明麗、湛藍的天空,讓溫柔的藍色映入心田。就像兒時玩得疲倦了,找一塊青青的軟軟的草地躺下,任陽光在臉上跳躍,讓微風拂過沒有褶皺的心。

當層層的失意包圍,請打開窗戶,讓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走進來,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氣息中尋找一絲的寧靜,就像兒時,拿起蒲公英的細須,鼓起兩腮吹開一把又一把的小傘,帶著驚喜閉上眼睛,許下一個心願。於是,心中便多了一份慰籍與欣喜。

當無奈的惆悵涌來,請擦亮眼睛,看夕陽的沉落,聽蟲鳴鳥叫。就像兒時在小院里聽蛐蛐的叫聲,抬頭數天上閃爍的星星。於是,一切令人煩惱的嘈雜漸漸隱去,擁有的是一顆寧靜的心。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會由衷的感嘆:即使我不夠快樂,也不要把眉頭深鎖,人生本短暫,為什麼還要栽培苦澀?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會明白博大可以稀釋憂愁,寧靜能夠驅散困惑。是的,沒有人知道遠方究竟有多遠,但是打開心靈之窗,讓快樂的陽光和月光涌進來,寧靜之心便有了一支永不熄滅的快樂之歌。

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你便可以不斷超越,不斷自我挑戰。即使遠方是永遠的地方,也會誕生一種東西——奇跡。 摘自《青年文摘》

賞析:

塵世浮華,人心浮躁,很多人在這個物質的世界裡像無頭蒼蠅般到處亂撞,很難守住一顆寧靜的心。因人心難以寧靜,煩惱多了,快樂少了;夥伴多了,朋友少了;枯燈獨坐者多了,閑庭信步者少了;萎靡頹廢者多了,積極進取者少了??「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好一個「寧靜致遠」。是的,只有寧靜,我們才會有開闊的胸襟,才會有挑戰的勇氣,才有可能邁向成功的頂峰。讓心寧靜吧,你會變得更加美麗而有內涵,你會變得更加成熟而又穩重,你會和快樂結緣和成功握手。守住一顆寧靜的心,也就守住了整個世界。

江南(二)

水上,拱著古老的石橋,像一彎清秀的眉毛;

石橋下,還有水中的橋,還有,人和傘,狗和梔子花,竹笠,賣蒸糕的擔子,都在瀲灧的波光中,晃著影兒;

河的兩岸,是窄而陡峭的;岸上有走馬轉閣的迴廊,有伸向河面的茶樓,書場,酒肆;還有住家戶,住家戶後門的石梯坎,姐兒妹兒們蹲在石梯坎上,洗菜,濯足,淘米; 她們的印花巾,像一朵朵彩色的香草;

她們輕柔的話語,像紫燕歸來,在彈奏呢喃的春歌;

在橋上,橋下,篾籮里,是活鮮鮮的鮒魚,刀魚,鱖魚;

竹籃里,是水淋淋的荸薺,蓮藕,茨菰,菱角;

小街,雖是用石板鋪的,但卻像泡在水裡,像一條條河道港灣,腥也腥得有味兒。也許,這就是江南。江南一角的素描。

那蘇州評彈,那輕柔俏麗的絲弦之聲;

那比西施更美,更為聰慧的少女;也許,這就是江南的形象和性格。

賞析:

散文詩《江南》是一篇美文:美在具有詩情畫意的優美意境;美在其清麗雋永的妙語佳句。情感美同語言美融合成了本文的特殊格調。《江南》是一篇秀美的江南水鄉圖,讀來令人陶然神往。

以《江南》為題,寫起來有一定難度:偌大江南,可寫景物風情太多,如何下筆,如何選取角度都是頗費斟酌的。此文恰到好處地選取了「江南水鄉」這個獨具特色的地域,以舒展而簡潔的筆墨對水景、人物淡筆勾畫,全文僅285字,所寫的僅是江南的一角。但這一角是江南的縮影,是凸現了江南特色的典型化的江南。確有一葉而知秋之妙。

D. 張愛玲《第一爐香》中的睨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

從《沉香屑第一爐香》開始,張愛玲一直在表達著一種樸素的世情哲學觀點。《沉香屑》里的葛薇龍,梁太太,喬琪,盧兆麟,丫鬟睨兒,構成了一個多重的情感三角關系。這多重的情感三角關系,是《金瓶梅》式的,而非《紅樓夢》。

就我個人看來,對張愛玲影響最深的書,若說語法結構,應是《紅樓夢》,若說思想結構,則純粹是《金瓶梅》了。《沉》里,盧兆麟原本是葛薇龍的男友,卻被姑母梁太橫刀奪走。喬琪原是梁太一直誘惑的男友,最終卻與葛薇龍結婚。丫鬟睨兒在葛薇龍深愛喬琪的時候,被喬琪收用,葛薇龍因了醋意將睨兒痛打一頓,以及女人們因一個男人爭風吃醋的情景,是典型的《金瓶梅》構造。這男女關系的兩者結構,屢次被第三者的出現打破,從而形成新的情感構造,具有樸素的世俗哲學觀念。而簡單的兩者情愛關系不斷的被它者(第三者)打破,形成新的三角關系,正是張愛玲要表達的,她認為在情愛學中,三角,才是最穩定的構造。

E. 張愛玲《燼余錄》的美段賞析!

張愛玲兩次居於香港,戰前和戰後。然而印象最深刻的確實在日軍突襲的十八天里,直至1941年的聖誕香港淪陷。這段短暫的「港戰經驗」在張愛玲的成長史上,是可以抵得上她在香港前三年的所有分量。張在四三年發表的小說里,八篇有一半關乎香港,《第一爐香》、《第二爐香》、《茉莉香片》與《傾城之戀》。最末一篇幾乎成了她的短篇巔峰之作。然而我們都可以在一篇散文里看到這些小說里的人物原型和故事背景,這篇散文就是寫於一九四四年的《燼余錄》。龍應台先生對港大畢業生的演講中這樣評價《燼余錄》「我發現,使張愛玲的文字不朽的所有特質,在這篇回憶港大生涯的短文里,全部都埋伏了。」

《燼余錄》中的張愛玲

「我與香港之間已經隔了相當的距離了——幾千里路,兩年,新的事,新的人。戰時香港所見所聞,唯其因為它對於我有切身的、劇烈的影響,當時我是無從說起的。現在呢,定下心來了,至少提到的時候不至於語無倫次。然而香港之戰予我的印象幾乎完全限於一些不相乾的事。」離港兩年,彼時的心悸與絕望已告一段落,張愛玲定下心來,將見聞感受娓娓道來。然而最末一句「香港之戰予我的印象幾乎完全限於一些不相乾的事」道出了張愛玲的心態「沒有寫歷史的志願」。看多了政權交替,瞬息京華的現象,張寧可依偎在庸俗的安穩的生活里。她卻總是知道,末世的威脅,無數不在。她的頹廢瑣碎,成了最後與歷史抗頡的「美麗而蒼涼的手勢」。一種無可如何的姿態。

《小團圓》里對女主人公有一段心理描寫,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張愛玲當時的心態:

希望投降?希望日本兵打進來?

這又不是我們的戰爭。犯得著為英國殖民地送命?

當然這是遁詞。是跟日本打的都是我們的戰爭。

國家主義是二十世紀的一個普遍宗教。她不信教。

國家主義不過是一個過程。我們從前在漢唐已經有過的了。

沒有什麼能像戰爭這樣,可以破壞掉既定的一切。

也沒有什麼能像戰爭這樣,可以讓人在一夜之間成熟。

張的人生軌跡和心境以此為截點,轉向另一邊。很不幸,香港作為殖民地,它的「抗戰」,遠沒有淞滬會戰那樣悲壯,而更像是一場意外的災難。因此,「港戰」沒有讓張看到內地的那種熱血澎湃,卻只讓她領略到了生命的虛無。個人在大歷史下,很無力,只能眼睜睜地向更加渺小的境地滑去。張自己也說,對待戰爭所抱的態度,「是像一個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盹,雖然不舒服,而且沒節沒完抱怨著,到底還是睡著了。」是呀,到底還是睡著了。小我與大我的斗爭,在國家民族看來是大我的完勝,於私人是小我與大我的模糊,混沌世界下普通人殘喘活命的實在與可恥。

我猜測彼時的張愛玲是涼的。

她完全不動感情地記錄下悲慘世界的圖像。

休戰後我們在「大學堂臨時醫院」做看護。病人的日子是悠長得不耐煩的。上頭派下來叫他們揀米,除去裡面的沙石與稗子,因為實在沒事做,他們似乎很喜歡這單調的工作。時間一長,跟自己的傷口也發生了感情。在醫院里,各個不同的創傷就代表了他們整個的個性。每天敷葯換棉花的時候,我看見他們用溫柔的眼光注視新生的鮮肉,對之彷彿有一種創造性的愛。

她對自己的自私和冷酷,有一種抽離,彷彿是將屍體解剖學提升到藝術層次去欣賞。

有一個人,尻骨生了奇臭的蝕爛症。痛苦到了極點,面部表情反倒近於狂喜……眼睛半睜半閉,嘴拉開了彷彿癢絲絲抓撈不著地微笑著。整夜地叫喚:「姑娘啊!姑娘啊!」悠長地,顫抖地,有腔有調。我不理。我是一個不負責任的,沒良心的看護。我恨這個人,因為他在那裡受磨難,終於一房間的病人都醒過來了。他們看不過去,齊聲大叫:「姑娘。」我不得不走出來,陰沉地站在他床前,問道:「要什麼?」他想了一想,呻吟道:「要水。」他只要人家繪他點東西,不拘什麼都行。我告訴他廚房裡沒有開水,又走開了。他嘆口氣,靜了一會,又叫起來,叫不動了,還哼哼:「姑娘啊……姑娘啊……哎,姑娘啊……」

離港兩年的張是熱的。

她尖銳無比地比較上海和香港:我們立在攤頭上吃滾油煎的蘿卜餅,尺來遠腳底下就躺著窮人的青紫的屍首。上海的冬天也是那樣的吧?可是至少不是那麼尖銳肯定。香港沒有上海有涵養。

這種看似全無心肝的對比,表明了張愛玲在後來內心已有了「熱度」,否則,就絕不會這樣不諱言地來寫。

《燼余錄》中的其他人物

大難臨頭,張愛玲看到是種種慌亂,背謬,甚至還有探險似的驚喜。

有一個蘇雷珈,來自馬來半島的一個偏僻小鎮。學醫的她在上解剖課之前,十分擔心被解剖的屍體不穿衣服怎麼辦?因而向人打聽過。成為學校里出名的笑話。

張說:「她是天真地可恥」。

為躲避日軍的轟炸,舍監督促學生避下山去。在急難中的蘇雷珈也沒忘記把平時顯煥的衣服整理起來,搬下山去。

加入防禦工作後,一身伶俐的裝束給了她空前的自信心,因而與男護士混的很好。

張說:「戰爭對於她(蘇雷珈)是難得的教育。」

戰爭讓張看清了一些人的精神底色,張知道「出生入死,沉浮於最富色彩的經驗中,我們還是我們,一塵不染,維持著素日的生活典型。」像來自內地的女孩艾芙琳,稱自己經歷了大風大浪卻第一個歇斯底里起來。開朗歡樂的炎櫻冒死上城去看電影——看的是五彩卡通——回宿舍又獨自在樓上洗澡,流彈打碎了浴室的玻璃窗,她還在盆里從容地潑水唱歌。

在恐懼中,人性才是最率真的。

《燼余錄》中除關於張自我的文字之外,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是她的老師——弗朗士教授。這位居港的英人男子因為在黃昏里思索問題入了神,沒聽見哨兵吆喝口令而被誤殺。張惋惜:「想不到『練武功』竟送了他的命——一個好先生,一個好人。人類的浪費……」據《小團圓》里的情節,張正在用積攢起來的一杯水洗襪子,忽然有女同學在浴室門口說:「弗朗士先生死了!打死了。」愛玲聽到噩耗後,繼續在浴室里洗襪子,稍後忍不住抽噎起來。她這才知道,死亡時怎樣了結一切的。一陣涼風,就把一扇沉重的石門緩緩關上了!

看過《傾城之戀》的人都會在《燼余錄》中找到范柳原和白流蘇的影子。「有一對男女到我們辦公室里來向防空處長借汽車去領結婚證」。張說,這男的「平日也許並不是一個慈眉善眼的人」,然而他望著他的新娘子,眼裡有「近於悲哀的戀戀的神情」。張知道是戰爭的虛空與絕望,讓人們急於攀住一點踏實的東西,因而結婚了。無怪有人認為《傾城之戀》是一部愛情悲劇。我們可以這樣推測:當戰爭結束,一切回復正常以後,范柳原又會不安於室,故態復萌,離家出走,因為這個花花公子在安穩的世界中不再需要踏實的婚姻。

王德威這樣評價張愛玲「張愛玲的藝術姿態看來犬儒世故,但仔細讀她的東西,她是有悲憫心的——用她的話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蒼涼與世故是張的性格的兩面,在她的小說里我們能捕捉到這樣的氣息,她的散文中特別凸顯了她這樣的性格,因為張覺得人都是「不徹底」的,我們有冷漠之心亦有惻隱之情。

一篇《燼余錄》,寫了張自己的事,也讓我看到了普通人的心態,我們冷漠或者悲憫,到底來說我們都是「不徹底」的。

F.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選擇的詞義解釋

小說里人物的首次亮相是重頭戲,作家們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或著力於介紹其家庭背景,或專注於勾勒其外貌長相。而張愛玲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一上來就直接進入正題——講故事。隨著故事情節的逐步推進,讓讀者在不經意間,將注意力一點點轉移到人物身上來。
在張愛玲在所有的文章中,她不惜運用大量筆墨來描寫環境、服飾、肖像等。就拿環境來說吧,明明是再尋常不過的景緻,在她的筆下卻呈現出別樣的情調來,有血有肉有感情,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的右手是一支美術生繪畫用的工筆,左手的一盤水粉調色盤,站在雪白的畫布前,一筆一畫,精雕細琢。
沉香屑系列共有兩篇,這是第一篇。講的是上海女孩葛薇龍在香港自我墮落的過程。時至今日,我依舊不敢肯定,薇龍是否真的愛喬琪喬。還有,喬琪喬真的只是為了錢才和葛薇龍結婚的嗎?
不過,故事內容並不是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這一次,我想帶著大家一起來領略領略,張愛玲是怎樣的一位細節描寫高手。
一、房屋建築篇
1、再回頭看姑媽的家,依稀還見那黃地紅邊的窗欞,綠玻璃窗里映著海色。那巍巍的白房子,蓋著綠色的琉璃瓦,很有點像古代的皇陵。
賞析:
大紅大黃的窗戶,碧綠的玻璃,蔚藍的大海,潔白的房子。強烈的色彩對照,怎麼看都是一幅明亮的油畫,可張愛玲偏要說成是皇陵。陰森詭異之感,一下子就顯現出來了。
2、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溶化在白霧里,只看見綠玻璃窗里晃動著燈光,綠幽幽地,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塊。漸漸地冰塊也化了水,霧濃了,窗格子里的燈光也消失了。
賞析:
這段話其實概括起來就七個字——房子消失不見了。可在她的筆觸下,我彷彿看到了薇龍一面下著山,一面又忍不住扭過頭去,不住地回望。漸漸的,宅子離她越來越遠,最後消失在一片濃濃的白霧里。
加冰塊的薄荷酒,在腦子里生了根,不管怎麼努力都揮之不去。
3、薇龍拉開了珍珠羅簾幕,倚著窗檯望出去,外面是窄窄的陽台,鐵欄桿外浩浩盪盪都是霧,一片乳白,很有從甲板上望海的情致。
賞析:
都說倫敦的霧是有名的,不料香港也是,到處都是濃烈的霧,或許是當年的英國人帶來的吧?大自然的舶來品。
從陽台望出去是山,如果沒有霧的話。現在不一樣了,有霧,欄桿就成了船上的甲板,山呢化身成船底下的大海。從來沒有想到,原來比喻還可以這么用!
二、花卉植物篇
1、寶藍瓷盤里一棵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蒼綠的厚葉子,四下里探著頭,像一窠青蛇,那枝頭的一捻紅,便像吐出的蛇信子。
賞析:
我養過仙人掌,種在一隻白底藍花的塑料盆里,也是蒼綠的厚葉子,枝頭也開著花。若是我來寫的話,大概是這樣的:碧綠的厚葉子頂部冒著一朵小小的紅色骨朵。
怎麼可能把它動物化?把它想像成一條青蛇,開的花就是蛇信子?
不知道,這蛇可有毒?
2、在黃梅雨中,滿山醉醺醺的樹木,發出一蓬一蓬的青葉子味。芭蕉、梔子花、玉蘭花、香蕉樹、樟腦樹、菖蒲、鳳尾草、象牙紅、棕櫚、蘆葦、淡巴菰,生長繁殖得太快了,都有點殺氣騰騰。
賞析:
氣味的修飾量詞,除了「一股」和「一陣」,我再也想不出其他,然而這兩個量詞全都不對,因為這青葉子味,怎麼也不可能只是從一棵或者幾棵樹上發出的。
多年以後,在朋友家的陽台上看到一盆長勢頗為喜人的蘆薈,腦子里突然就冒出「殺氣騰騰」這個詞來。
3、竹子外面的海,海外面的天,都已經灰的灰,黃的黃,只有那丈來高的象牙紅樹,在暮色蒼茫中,一路上高高下下開著碗口大的紅花。
賞析:
天,不是忽然之間黑的,也不是眨眼間就亮了,它是循序漸進的。可這整個的變化過程,用語言卻是一點都不好描述,對我而言。
這段話,僅僅用了六個字「灰的灰,黃的黃」,暮色蒼茫之感就出來了。
三、自然景象篇
1、太陽已經偏了西,山背後大紅大紫,金綠交錯,熱鬧非凡,倒像雪茄煙盒蓋上的商標畫,滿山的棕櫚,芭蕉,都被毒日頭烘焙得干黃松鬈,像雪茄煙絲。南方的日落是快的,黃昏只是一剎那。這邊太陽還沒有下去,那邊,在山路的盡頭,煙樹迷離,青溶溶的,早有一撇月影兒。
賞析:
一次,在旅遊大巴上剛巧看到落日,急忙翻出相機來,搗鼓一陣之後,將鏡頭對著窗外,不料太陽只剩下小半張臉了。真的,黃昏只是一剎那的事,在你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
時間的遊走不再靠理性化的生硬的詞彙,而是轉嫁到了有生命的實物上。
2、那時天色已經暗了,月亮才上來。黃黃的,像玉色緞子上,刺綉時彈落了一點香灰,燒糊了一小片。
賞析:
由於嫦娥、吳剛、玉兔、廣寒宮的緣故,月亮幾乎被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寫爛了,這里就不再一一贅述。
但是,「燒糊了的玉色緞子」,著實令我驚艷了一把。這是我至今為止所見過的最不拘一格的月亮。
3、黑鬱郁的山坡上,烏沉沉的風卷著白辣辣的雨,一陣急似一陣,把那雨點兒擠成車輪大的團兒,在汽車頭上的燈光的掃射中,像白綉球似的滾動。遍山的肥樹也彎著腰縮成一團,像綠綉球,跟在白綉球的後面滾。
賞析:
下雨了,而且下得特別大,你會怎麼描述?滂沱?傾盆?瓢潑?不不不,太沒有創意。試試看「白辣辣」!
怎麼體現雨中疾馳的汽車?快速向後倒退的樹影?沒新意!那張愛玲是怎麼寫的呢?她只用了一種花——綉球。白綉球是雨,綠綉球是樹,綠綉球跟在白綉球後面滾個不停。
初看不合情理,閉上眼睛一想,又全然都在理。
4、中午的太陽煌煌地照著,天卻是金屬品的冷冷的白色,像刀子一般割痛了眼睛。秋深了,一隻鳥向山巔飛去,黑鳥在白天上,飛到頂高,像在刀口上颳了一刮似的,慘叫了一聲,翻過山那邊去了。
賞析:
至於太陽光,我只會用「金黃」或者「昏黃」一類的詞,早就忘了,其實它是沒有顏色的,中學物理上學過的,它是一道白光。
今天正午,剛剛吃過飯,坐在單車上,頭頂著太陽。幾次仰起頭,幾次又都低了下去。光線太刺眼,可不像是一把鋒利的刀子么?明晃晃的,冷冷的白色。
四、人物外貌篇
1、她的臉是平淡而美麗的小凸臉,現在,這一類的「粉撲子臉」是過了時了。她的眼睛長而媚,雙眼皮的深痕,直掃入鬢角里去。纖瘦的鼻子,肥圓的小嘴。
賞析:
判斷一個女人美不美,首先要看她的鼻子。若是又高又挺的話,就算不是美女,也丑不到哪裡去;如果塌塌扁扁的呢,眉毛眼睛嘴巴長得再好,也驚艷不起來,頂多算是清秀。這是我的個人看法。對於鼻子,我的腦子里只有兩個詞,要麼「高挺」,要麼「塌扁」。
從古至今,美女們無不長著一張櫻桃小嘴,薄薄的雙唇。大嘴美女那是歐美那一派的審美。舒淇那樣的性感厚唇,現在似乎特別流行。
2、畢竟上了幾歲年紀,白膩中略透青蒼,嘴唇上一抹紫黑色的胭脂,是這一季巴黎新擬的「桑子紅」。
賞析:
這款巴黎新推出的「桑子紅」是否類似於前段時間流行的「姨媽紅」?
慘白的臉上,長得一張漆黑的嘴唇,想必是中了劇毒。
反正這種美我是欣賞不來的。

G. 張愛玲的文章賞析。

張愛玲的文章賞析:
張愛玲的作品在結構上十分注重故事的完整性,發生、發展、高潮、結局一應俱全,故事情節本身又往往曲折離奇,盡管背景有些雷同,可看性還是很強。張愛玲是個說故事的高手,這一點已為人認同,而這種故事性一旦放諸文化商品的角度,對讀者則更具有持久強烈的吸引力。難能可貴的是張愛玲對受眾對信息的選擇接受具有清醒認識。為應付「中國觀眾最難應付的一點並不是低級趣味或理解力差,而是他們太習慣於傳奇。」這一客觀事實,張愛玲的策略是「我們不必把人我之間劃上這么清楚的界限。我們自己也喜歡看張恨水的小說,也喜歡聽明皇的秘史。將自己歸入讀者群去,自然知道他們所要的是什麼。要什麼就給他們什麼,此外再多給他們一點別的。」「作者可以盡量給他所能給的,讀者盡量拿他所能拿的」
而信息傳遞的結果則確實具有主觀願望和客觀事實的雙重性,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我們能清清楚楚的找到所謂「讀者所要的」和 「別的作者想說的」。
在品位通俗的讀者群看來,張愛玲筆下一個個莫不是華麗、凄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各有各的美貌與個性,故事完整、離奇,有需要的讀者盡可以把它當作通俗的言情小說對待。《沉香屑 第一爐香》薇龍是個家境普通的美女,為完成學業寄留在姑姑家,開始過一種有錢人的生活,她進入香港所謂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聲色犬馬中吸引了許多男孩子,她痴情的愛上了其中的一個浪盪子,為了愛她犧牲了自尊、自我,淪為交際花以養活他。《傾城之戀》是一個風韻猶存的少婦的故事,流蘇雖然年紀並不輕了,還離過婚,但還不失美貌,她打敗了年輕的妹妹,吸引了又有錢又英俊的范柳原,兩人棋逢對手,都懷有一點調情的手段,誰也不肯在感情上讓步,結果老天成全了他們,香港陷落了,在亂世中他們找到了一點真情,最終成了夫妻。《金鎖記》中的七巧也可以是一個純粹的壞女人,嫁給一個富有的癱子後,她不甘寂寞妄圖勾引不那麼正經,卻年輕、有生命力的小叔子,爭家產,把兒子教成了煙鬼,拆散了女兒的姻緣,為了錢,又把自己心愛的人拒之門外,這種版本應該也有它的市場。《紅玫瑰與白玫瑰》更是一個多角戀愛的好題材,振寶總是有了一個又想著另一個,他愛上有夫之婦,又怕毀了自己的名聲只得忍痛割愛,娶了一個賢妻良母,婚後不斷地鬧出風流韻事,妻子終於也紅杏出牆,多年後他遇見從前的戀人,覺得不幸的似乎是自己,一部典型的愛情悲劇。《心經》講女兒愛上父親的畸戀,父親也不那麼合乎常理的喜歡了有點象女兒的同學,中間的龔海立更是一個痴情種子,大可以令口味相投的讀者唏噓感嘆。《花凋》中川嫦在美麗的時候遇見了男朋友章雲藩,兩人差一點就論及婚嫁,後來女方生了病,漸漸把美貌病得七七八八,這個男朋友雖每天來看她,但又另外交了女朋友,川嫦在失戀的絕望與疾病的折磨中終於死去。《年青的時候》中潘妝良愛上了自己的畫中人,結果畫中人與他的理想並不完全吻合,後來又和別人結了婚,婚後生活也沒那麼幸福,他漸漸回到現實中來,不再浪漫。《沉香屑 第二爐香》講的是羅傑愛上一個美麗、純潔的女孩子,女孩其實一直在母親無欲式的教育下長大,新婚之夜,他發現新娘愫細全無正常的性觀念,此時輿論卻紛紛指責羅傑,他覺察到自己的不幸,諸多壓力下最終開煤氣自殺。也許這些故事都畸形、病態並沒有完完全全的遷就讀者某種欣賞大團圓的喜好,但悲劇本身往往更具備令人長久回味的缺憾美。同時不可否認它們還是離奇的、出人意料的,雖則悲涼灰暗,但同樣可以予讀者新鮮的刺激,讓他們欲罷不能。

H. 張愛玲傾城之戀中語言藝術風格賞析

張愛玲小說的藝術特色分析

(一)、長袖善舞——高超的寫作技巧

「請您尋出家傳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沉香屑—第一爐香》)
1、華美的語言和繽紛的意象——天才之翼
(1)、紛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寫技巧
「卷著雲頭的花梨炕,冰涼的黃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這是他所懷念的古中國……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樹,一樹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紋。長安靜靜的跟在他後面送了出來。她的藏青長袖旗袍上有著淺黃色的雛菊。」 ( 《金鎖記》)
時至今日,我們應當承認,從五·四新文學誕生以來,就描寫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當代小說作家,很少有人像張愛玲那樣能夠以其完美圓熟的技術、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觀、犀利的觀察與豐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熾烈迸發的才情成就於文壇。在那個墾荒與洪流的時代,許多作家的文學語言尚處在胡適之、郭沫若自五四時期創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話詩體,對創作技巧抱著鄙夷的態度,而象張愛玲這樣優美暢達、厚積薄發的文字是很少見的。應當說,張愛玲是避於我們文學發展的潮流之下,向我們展示了文學的另外一些層面的。上述特點可以說是張愛玲作品呈現的最主要特徵,在四十年代即被評論家所承認。
文字表達中,對意象的撲捉,精當的描寫,用比喻通感來寫情狀物以推進情節和烘託人物心理是張愛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這其中,包融了她對生活細致的觀察,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作品寫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經驗和總體把握。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現。如在《沉香屑·第二爐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寫:

「……牆里的春天延燒到牆外去,滿山轟轟烈烈開著野杜鵑,那灼灼的紅色一路摧枯拉朽燒下山坡子去了。杜鵑外面,就是那濃藍的海,海里泊著白色的大船。」
這里不單是色彩的強烈對照給予觀者一種眩暈的不真實的感覺——處處是對照,各種不調和的地方背景,時代氣氛,全是硬生生地給攙揉在一起,造成一處奇幻的境界。這不是客觀性的描摹,而是以主觀意識和想像加入其中,來對作品主題和人物進行環境映襯和心理烘托,表現出主人公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模糊的意識和恐懼的心理。它完全是與作品融為一體,不但起了烘托,而且用於行文的轉折(這是主人公在路上的一段情景描寫),起到提示和暗示作用。做為作者初期的創作,象《沉香屑·第二爐香》這一時期的作品顯然在意象的撲捉、情景的烘托和情節的暗示上過於看重和強調,有些吵,有較重的刀爺痕跡,但另一方面,卻顯示出了作者在這一方面過人的能力。有些描寫於細微處見精神,卻又起伏跌盪,如虹飛碧落,給人目不瑕接之感。如《傾城之戀》中一段風的描寫:
「只有那莽莽的寒風,三個不同的音階……三條駢行的灰色的龍,一直線向前飛……叫喚到後來,索性連蒼龍也沒有了,只是三條虛無的氣,真空的橋梁,通入黑暗,通入虛空的虛空。
……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著銀鱗。」
(2)、深刻的心理刻劃和充滿靈性的通感運用
張愛玲小說對於人物的心理刻劃是非常成功的,人物的舉動,對話,背景的移換,甚至光線、氣味,都反映出心理的進展。「每句說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④如《金鎖記》中童世舫與長安戀愛的一段,完全用眼光、氣味和感覺表達出了人物沉浴愛河的心理狀態:
「兩人並排在公園里走著,很少說話,眼角里帶一點對方衣裙與移動著的腳,女子的粉香,男子的淡巴菰氣,這單純而可愛的印象,便是他們的欄桿,欄桿把他們與大眾隔開了。空曠的綠地上,許多人跑著,笑著談著,可是他們走的是寂寂的綺麗的迴廊——走不完的寂寂的迴廊。不說話,長安並不感到任何缺陷。」
尤其是女作家在運用通感方式進行描寫上有充滿著藝術靈性的表達能力,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如寫人的感覺:
「七巧眼前彷彿掛了冰冷的珍珠簾,一陣熱風來了,把那簾子緊緊貼在她的臉上,風去了,又把簾子吸了回去,氣還是沒有透過來,風又來了,沒頭沒臉包住她——一陣涼一陣熱,她只是淌著眼淚。」
(《金鎖記》)
這是一個女人情長氣短的窒息絕望。作者把人的感受和心理狀態轉化為可以感知的行為,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再如一些形象而極具美感的比喻描寫成為文章的亮點,使作家的文字具有很強的閱讀價值,如:
「晴天的風像一群鴿子鑽進他的紡綢褲褂里去,哪都鑽到了,飄飄拍著翅子。」 (《金鎖記》)
「振保覺得她完全被打敗了,得意至極,立在那裡無聲的笑著,靜靜的笑從他的眼裡流出來,像眼淚似的流了一臉。」
( 《紅玫瑰與白玫瑰》)
2、自己的文章——於平凡處的寫作方法
(1)、參差對照的寫作手法

「……而人生安穩的一面則有永恆的意味,雖然這種安穩是不安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時候就要破壞一次,但仍然是永恆的。它存在於一切時代……」
「我寫作的題材便是這么一個時代,我以為用參差的對照是比較適宜的。我用這手法描寫人類在一切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而以此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⑤
上述引文是作家自己對創作的認識。作家根據自己創作的題材選擇了認為合適的寫作手法,虛偽中有真實,浮華中有素樸,人物在回憶與真實間徘徊。在今天看來,作家的創作也是相當含蓄而內斂的。她把精力運用到故事的營造中去,寫人物的神態、舉止、心理活動,特別是善於抓住人物一剎那的心理變化——歡樂時的一絲蒼涼,勇敢時的一絲恐懼,作家把這種心理感受如抽絲般自人物心底抽出,一絲一絲,編織起來,在故事的結尾成為一隻蝴蝶——永恆的人性靈魂的翅膀,放飛掉。
正是基於此,張愛玲的小說創作過程從初期紛繁的意象,濃烈的色彩,多人物的長情節逐漸走向淡化,開始追求簡單的故事和不著痕跡的作風。在這一階段,作家在情節的推動,時間跨度的起轉承和上的手法十分高超。比較長的情節之間是一段類似電影蒙太奇式的切換:
「七巧雙手按住了鏡子。鏡子里反映著的翠竹簾子和一幅金綠山水屏條依舊在風中盪漾著。望久了,便有一種暈船的感覺。再定睛看時,翠竹簾子已經褪了色,金綠山水換了一張她丈夫的遺像,鏡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 (《金鎖記》)
而有些只是一句話:
「……露出一座灰色小白房,炊煙蒙蒙上升,鱗鱗的瓦在煙中淡了、白了,一部分泛了色,像多年前的照片。」 (《連環套》)
諸如此種的寫作手法,使作品呈現出一種寧靜、沖淡的美。同樣,張愛玲小說的結局也非常精彩,一兩句話的收尾,戛然而止,無盡的余韻在後面延伸。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金鎖記》)
(2)、營造氣氛的高手
由於敘述手段和高超的心理描寫技巧的運用,張愛玲的作品中幾乎可以隨時營造出不同的氣氛。作品中的人物在現實背景中隨時的「出離」,成為特定情節中的特定人物。《傾城之戀》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作品中范柳原和白流蘇在傾城的亂世之中,一旦兩人獨處,展開他們感情的「對決」,作家只是幾句景物的交待,就讓他們成為舞台劇中的演員:
「一眼看去,那堵牆極高極高,望不見邊,柳原看著她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
3、中西合璧—傳統小說語言和意境同現代小說技法的融合
借鑒中國古白話小說的語言和意境,是張愛玲小說的特點,也是歷來所為人垢病之處。時至今日,仍然有人對其進行指責,認為這使其作品變得不夠扎實,陳腐陰暗。應該說,這種評價有兩個問題值得商榷。其一,是看這種學習和借鑒是否值得提倡。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舊有的文化體系被否定和粉碎,重新建構,小說家們從西方文學中汲取營養,以現代口語為基礎,形成了新的文化語言。三四十年代是這種語言的成長期,這時從舊的語言中汲取營養,是肯定為文化潮流所不容的。但即使在新的文學語言成熟的今天,張愛玲作品的語言風格依舊向人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應當向舊的文學語言汲取營養?張愛玲的文學語言直接從古白話小說中汲取材料,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曉暢、生動、傳神,一如京劇中的西皮流水調,雖有做作的伊呀聲,但一如流水般的宛轉動人。作品中的有些詞在當代語言中已經極少使用,如「匝、挫、渾頭渾腦」,但不乏恰切妥貼之處。其二,在評價作家的同時,應該根據其特定的時代和條件,在作家創作的當時,新文學語言並未成熟。相對而言,作家的文學語言已經相當完美圓熟了。誠然作家作品中不乏直接照搬和套用古白話小說中的句子,使語言生硬造做,成為惡俗濫調。但就於整體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說成就已有定論,從一個角度證明了學習和借鑒的成功。即使在文學語言成熟豐富的今天,張愛玲的文學語言依舊屬於佼佼者,這給我們留下了思考和學習的課題。
張愛玲作品中運用、體現出的傳統的東方式的意境和情趣,將在其它章節簡述。

I. 沉香屑第一爐香好詞佳句及賞析

  1. 請您尋出家傅的霉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戰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內沉容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

  2. 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3. 一個女人太四平八穩了, 端正的過分,始終是不可愛的。

J. 急需!!!張愛玲魯迅作品賞析

張愛玲,現代女作家。筆名梁京。1943~年發表了《茉莉香片》等小說,代表作有《傳奇》、《流言》等。抗戰後,改行編寫電影劇本,後居美國。自出道後,盛名至今不減,「張迷」遍布全球。古人雲:傳奇者,因奇而傳。事,無奇不傳。 對於傳奇,張愛玲有自己的說法:書名則傳奇,目的是在傳奇里尋找普遍人,在普遍人里尋找傳奇。其實,傳奇無需尋找,張愛玲其文其事便是了。都市千般繁華下的滿目蒼涼,溫柔富貴中的凄情哀婉,張愛玲的筆宛若金針,貌似漫不經心地描龍綉鳳,實際上卻將字字句句都刺在了你的心上。提到中國現代作家的成長, 沒有人比張愛玲更配得上「傳奇」一詞了。 她的家世,她的早慧、早熟,她獨特的創作歷程,無不具有著某種神秘感和傳奇色彩。巧妙的是她最著名的小說集就取名為《傳奇》,這對她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說張愛玲是天才作家並不過分,但在遠離那個轟轟烈烈的成名場面的我們看來,與其說她是天才的成功者,不如說她是一個成功地利用天才的聰慧女子。

孤寂的女孩
張愛玲家世奇特,她的曾外祖父是近代史上的名人李鴻章,祖父是清未名臣張佩倫,父親是典型的遺少式人物,母親則是留過洋的新女性。和錢鍾書家學淵源式的人物不同,張愛玲顯赫的出身並沒有給她多少學養,如果硬說是這個家庭為她成名作家創造了什麼條件的話,那首先應該說她在自己的家庭環境下養成了獨特的性格,具有不同的看人、看事的方法。
經過知暫的歡樂童年時光以後,她就開始了一生的孤苦日子。父親嗜毒成癮,娶姨太太,對子女不負責任,甚至多次毒打女兒。逃到離婚獨處的母親那裡,她也未見多少快樂。母女二人的作派都和對方的想像差距很大,這使她過早地成為一個鬱郁寡歡的女孩子。她曾在文章中用「赤裸裸地站在天底下」來形容讓自己的不安全感。這種環境也促使她多疑、內省的性情的發展,讓她很早熟地用深刻甚至尖刻的思想分析人,研究人。
張愛玲是早已成名的人物,她有個著名的理論:「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這自然是描摹成功者的喜悅。 但就我們而言, 張愛玲「趁早」的努力是更該提到的。首先是讀書早,讀書多,讀書專。她的家庭畢竟是個知識家庭,這使她自小有書讀,有人指導讀。母親在她三歲時讓她背唐詩,女僕也常抱著她講「三國」。她愛讀舊小說,八歲時就讀了《西遊記》。在香港刀子抱著《醒世姻緣傳》等書死啃,日軍的炸彈在頭上炸響都不能影響她。
而她寫作基本功的訓練也是早而勤的。她曾說她天生諒是做小說的,七歲時就試做了。九歲開始向編輯進攻,雖沒能成功,但她依舊寫得興趣盎然。上中學時,她懶散的作風常招老師、同學非議,但她的文采是受人稱贊的,她的習作在同學中傳閱,很有影響。她的游戲之作《摩登紅樓夢》無論敘事還是對話都表現出較成熟的筆力。1940年《西風》雜志終於刊出了她的應征作品《天才夢》,19歲的她在文中自道:「我是一個古怪的女孩,從小被目為天才,除了發展我的天才外別無生存的目標。」

集束式轟炸文壇
日軍攻陷香港,她不得不中斷香港大學的學業回到上海。受慣家人白眼的她要過自食其力的日子。她說過:「用別人的錢,即使是父母的遺產,也不如用自己的賺來的錢來得自由自在,良心上非常痛快。」她選擇了寫作作為自己謀生的手段。聰明的她在特定的時機以特有的方式「浮出海面」。
她首先用熟練的英文小試牛刀。當時是世界大戰正烈的年月,作為盟友,西方傳媒開始注意中國這個素被欺侮的弱國,介紹中國人生活、中國文化的文字多起來。張愛玲部苦修英文,在港三年沒用中文寫過東西。 1942年底, 她首先用英文寫了《中國人的生活和時裝》寄給英文刊物《二十世紀》,主編大為驚喜, 認為「極有前途的青年天才出世」, 連續刊用了一系列類似文章。
自小就鍾情於小說的張愛玲並沒有將英文創作當作終極目標,在小試牛刀之後,她自信地掏出了自己壓箱底的「貨」去撞上海文壇的門。她拿著以香港生活為背景的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拜訪了《紫羅蘭》雜志主編周瘦鵑。周瘦鵑從這位年輕小姐的作品中聞到了傳統的味道,大為欣賞並斷言它們可與英國名作家毛姆的作品媲美,很快拍板將它們登出來並特加按語推薦。
年輕的張愛玲有著強烈的「世俗的進取心」,對於成名有著「絢爛」的渴望,她一再鼓勵自己快些努力:「快、快、快,遲了就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於是她握筆不輟,四處出擊,短短幾個月,張愛玲迅速「佔領」了上海灘幾乎所有出名的文學雜志。小說之後是散文,雜志之後是出專集,幾乎一夜間紅透了上海灘。 她的最重要的作品相繼問世, 如《茉莉香片》、《傾城之戀》、《金鎖記》等,小說集《傳奇》、散文集《流言》一版再版。這時的她不滿25歲。

魅力永具的天才女作家
張愛玲的作品取材於世俗生活,將西方現代心理分析派的要領和中國古典小說的敘事筆法奇特地結合在一起,風格富麗堂皇而且充滿豐富的意象。最難得的是她對人生的了解極為深刻,這對於一個年輕的女作家來說的確是個奇跡。
晚年的張愛玲孤獨地居於美國,於1995年月圓人團圓的中秋節前夕悄然離世。她選擇了靜寂封閉的生活,因為熱鬧對於她來說早已是過眼煙雲。

http://www.frostar.com/wenji.htm
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z/03-zhang-al/zhang_ailing.htm

1918年,魯迅在《新青年》雜志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也是中國最早的現代白話小說,標志著中國小說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它通過「狂人」之口,把幾千年的中國封建專制的歷史痛斥為「吃人」的歷史,向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發出了「從來如此,便對么?」的嚴厲質問,大聲疾呼:「救救孩子!」狂人日記》之後,魯迅一發而不可收,連續發表了多篇短篇小說,後來編入《吶喊》《彷徨》兩個短篇小說集,分別於1923年和1926年出版。
中國的小說,只有到了魯迅那裡,才把目光集中到社會最底層這個更廣大的題材領域,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這是與魯迅的創作目的分不開的。魯迅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這種表現人生、改良人生的創作目的,使他描寫的主要是孔乙己、華老栓、單四嫂子、阿Q、陳士成、祥林嫂、愛姑這樣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劇命運。這些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最需要周圍人的同情和憐憫、關心和愛護,但在缺乏真誠愛心的當時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給予他們的卻是侮辱和歧視,冷漠和冷酷。在《阿Q正傳》中,別人欺侮阿Q,阿Q則欺侮比自己更弱小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魯鎮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劇當作有趣的故事來欣賞……所有這一切,讓人感到一股透骨的寒意。夏瑜為社會而犧牲,茶客們說他「瘋了」,華老栓則用他的血來治自己兒子的病(《葯》);魏連殳關心中國社會,社會卻來迫害他,到他不再關心中國社會時,周圍的人卻來巴結他(《孤獨者》)。《在酒樓上》中的呂緯甫,《傷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曾為社會,為自己,追求過,奮斗過,但在沉滯落後的中國社會,經歷的都是悲劇的命運。。《孔乙己》中的丁舉人、《阿Q正傳》中的趙太爺、《祝福》中的魯四老爺、《長明燈》中的郭老娃、《離婚》中的七大人等等,都是這樣一些權勢者的形象。他們在當時的中國社會中有權有勢,但對他人的命運卻沒有真誠的關心,對社會的進步沒有絲毫的熱情,他們關心的只是自己的權勢和地位,自私、虛偽、冷酷,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改善。《肥皂》中的四銘、《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則是一些假道學、偽君子,他們口口聲聲說是關心社會的道德,實際上他們自己都是毫無道德心的人。 為了揭示不同生活畫面和不同人物命運的不同的意義,魯迅的小說結構是多變的,幾乎一篇有一篇的樣式,一篇有一篇的寫法。《狂人日記》與《阿Q正傳》不同,《孔乙己》與《白光》不同,《故鄉》與《祝福》不同,《孤獨者》與《傷逝》不同。不僅結構樣式不同,音調節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麼的單純而又冷峻,《傷逝》則那麼逶迤曲折、情深意切。魯迅的小說是小說,也是詩,意境幽深,外冷內熱,其運用民族語言的功力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迅一生寫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等15部雜文集,在這15部雜文集中,魯迅把筆觸伸向了各種不同的文化現象,各種不同階層的各種不同的人物,其中有無情的揭露,有憤怒的控訴,有尖銳的批判,有辛辣的諷刺,有機智的幽默,有細致的分析,有果決的論斷,有激情的抒發,有痛苦的吶喊,有親切的鼓勵,有熱烈的贊頌,筆鋒馳騁縱橫,詞采飛揚,形式多樣,變化多端。它徹底打破了中國古代散文「溫柔敦厚」美學風格的束縛,更自由、大膽地表現現代人的情感和情緒體驗,為中國散文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更加寬廣的道路。魯迅雜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魯迅晚年還完成了一部小說集《故事新編》(1936年出版)。這部小說集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事實,但它沒有拘泥於原有的故事,而是加進了魯迅自己的理解和想像,他熱情支持青年學生的正義斗爭,揭露段祺瑞執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製造「三一八」慘案的罪惡行徑,寫下了《記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文章;在後期,他反對國民黨政府對共產黨人和進步青年的血腥鎮壓,參加了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寫下了《為了忘卻的記念》等一系列充滿義勇正氣的文章。「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http://www.wensou.com/a8.htm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