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雁賞析
❶ 求賞析杜甫 《歸雁》 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急啊)
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鴻雁南飛不過衡陽,衡陽以北,正是瀟湘一帶。詩人抓住這一點,卻有撇開春暖北歸的候鳥習性,彷彿要探究深層原因,一開頭便突發奇問:瀟湘下游,水碧沙明,風景秀麗,食物豐美,你為什麼隨便離開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來呢?
詩人問得奇,鴻雁答得更奇:瀟湘一帶風景秀麗,食物豐美,本來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靈在月夜鼓瑟,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只好飛回北方。
錢起考進士,詩題是《湘靈鼓瑟》,他作的一首直流傳到現在,算是應試詩中的佳作。中間寫湘靈(傳說是帝舜的妃子)因思念帝舜而鼓瑟,苦調清音,如怨如慕,結尾「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尤有餘韻。這首七絕,則把「湘靈鼓瑟」說成鴻雁北歸的原因。構思新奇,想像豐富,筆法靈動,抒情婉轉,以雁擬人,相與問答,言外有意,耐人尋味,為詠物詩開無限法門。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後,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詩:「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這首《歸雁》,同樣寫於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於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這樣的藝術構思,作者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麼捨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呢?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藉助豐富的想像和優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麼那樣凄涼?大雁又是為什麼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無妨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於她在樂聲中寄託了對死於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了貶遷於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我們領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學家王粲《登樓賦》中的這兩句揭示羈客情懷的名言,正可借來說明《歸雁》詩中旅雁聽瑟飛回時的「心情」,而詩人正是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遊他鄉的羈旅之思。這首詩構思新穎,想像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❷ 賞析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這兩句出自唐代王維的詩《使至塞上》,王維詩歌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畫和詩歌都很牛氣。王維和孟浩然以「王孟」並稱,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於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裡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後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准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❸ 求杜甫《歸雁》的解釋
歸雁 歸雁(杜甫) 春來萬里客, 亂定幾年回? 腸斷江城雁, 高高向北飛。 註解: 1.亂:指安史之亂。 2.腸斷:特別悲傷。 解釋: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在這安史之亂中回到家鄉呢?最令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 編輯本段歸雁(錢起) 瀟湘何事等閑回, 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 不勝哀怨卻歸來。 註解: 1.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等閑:輕易、隨便。 2.水碧沙明:《太平御覽》卷六五引《湘中記》:「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 3.二十五弦:指瑟《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 4.勝(音升):承受。 賞析: 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鴻雁南飛不過衡陽,衡陽以北,正是瀟湘一帶。詩人抓住這一點,卻有撇開春暖北歸的候鳥習性,彷彿要探究深層原因,一開頭便突發奇問:瀟湘下游,水碧沙明,風景秀麗,食物豐美,你為什麼隨便離開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來呢? 詩人問得奇,鴻雁答得更奇:瀟湘一帶風景秀麗,食物豐美,本來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靈在月夜鼓瑟,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只好飛回北方。 錢起考進士,詩題是《湘靈鼓瑟》,他作的一首直流傳到現在,算是應試詩中的佳作。中間寫湘靈(傳說是帝舜的妃子)因思念帝舜而鼓瑟,苦調清音,如怨如慕,結尾「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尤有餘韻。這首七絕,則把「湘靈鼓瑟」說成鴻雁北歸的原因。構思新奇,想像豐富,筆法靈動,抒情婉轉,以雁擬人,相與問答,言外有意,耐人尋味,為詠物詩開無限法門。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後,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詩:「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這首《歸雁》,同樣寫於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於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這樣的藝術構思,作者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麼捨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呢?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藉助豐富的想像和優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麼那樣凄涼?大雁又是為什麼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無妨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於她在樂聲中寄託了對死於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了貶遷於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我們領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學家王粲《登樓賦》中的這兩句揭示羈客情懷的名言,正可借來說明《歸雁》詩中旅雁聽瑟飛回時的「心情」,而詩人正是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遊他鄉的羈旅之思。這首詩構思新穎,想像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我國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並稱「大李杜」,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❹ 誰懂歸雁古詩詞賞析的啊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注釋
⑴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等閑:輕易、隨便。
⑵水碧沙明:《太平御覽》卷六五引《湘中記》:「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
⑶二十五弦:指瑟。《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
⑷勝(音shēng):承受。
譯文
大雁啊,瀟湘下游,水碧沙明,風景秀麗,食物豐美,你為什麼隨便離開這么好的地方,回到北方來呢?大雁回答:瀟湘一帶風景秀麗,食物豐美,本來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靈在月夜鼓瑟,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凄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只好飛回北方。
賞析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後,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秋空萬里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這首《歸雁》,同樣寫於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游,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於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系,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這樣的藝術構思,作者一反歷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麼捨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凄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藉助豐富的想像和優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凄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麼那樣凄涼?大雁又是為什麼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於她在樂聲中寄託了對死於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了貶遷於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讀者領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郁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學家王粲《登樓賦》中的這兩句揭示羈客情懷的名言,正可借來說明《歸雁》詩中旅雁聽瑟飛回時的「心情」,而詩人正是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遊他鄉的羈旅之思。這首詩構思新穎,想像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❺ 《隋宮燕》與《歸雁詩》的鑒賞
(1)作者所詠的是一隻歸燕。海燕一到春天 ,不知"泥滓"之賤 ,只見"玉堂"開著,便一日專數次出入其間,銜屬泥作窠,不與他物相爭,結果還是被猜忌。作者自己出身微賤,來自民間,自己在聖明的時代暫時來朝廷做官,如燕子春來秋去。自己在朝廷為相,日夜辛勞,慘淡經營,無心與他人爭權奪利 。面對排擠,作者表示:我無心與你爭權奪利,你不必猜忌、中傷我,我要退隱了。作者借燕喻自己,表達退隱之意 。
(2)不相同。《隋宮燕》:目睹隋宮盛事的燕子正在雙雙低語,像是為逝去的舊國之春而感傷。以燕襯人,表達弔古傷今之情。
《歸燕詩》:這是一首詠物詩。托物言志,借歸燕表達退隱之情。
❻ 請從煉字角度賞析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使至塞上 1、可從描繪詩句的意境、煉字、修辭等角度品析,言之成理即可。例:(1)通過比內喻的方式,表達容了作者被朝廷排擠,不得志的憤懣之情。(2)「直」字表現了大漠孤煙的勁拔、堅毅之美;「圓」字,給人以親切溫暖又蒼茫的感覺。不僅准確的描繪了塞外雄奇壯觀的景象,也巧妙融入詩人孤寂的情緒。 2、可從詩題「使至塞上」,詩句中「邊」「居延」「漢塞」「胡天」「大漠」「蕭關」「燕然」「屬國」「都護」等詞語看出這是一首邊塞詩。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❼ 賞析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這兩句出自唐代王維的詩《使至塞上》,王維詩歌被蘇軾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人畫和詩歌都很牛氣.王維和孟浩然以「王孟」並稱,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這實際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作於赴邊途中.
「單車欲問邊」,輕車前往,向哪裡去呢?「屬國過居延」,居延在今甘肅張掖縣西北,遠在西北邊塞.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象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象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流在外的遊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寫詩人內心的激憤和抑鬱.與首句的「單車」相呼應.萬里行程只用了十個字輕輕帶過.
然後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進行刻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後兩句寫到達邊塞:「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到了邊塞,卻沒有遇到將官,偵察兵告訴使臣:首將正在燕然前線.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勝場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准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象是見了這景的.要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這就是「詩的好處,有口裡說不出來的意思,想去卻是逼真的;又似乎無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這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❽ 賞析詩句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這句詩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詩人把自己比作飄飛的蓬草、北歸的大雁,飛出回漢家邊塞,答飛入胡人境地。含蓄地表達出作者孤身出塞的飄零落寞之感和內心抑鬱激憤之情。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記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
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8)歸雁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
❾ 跪求《歸雁》陸龜蒙翻譯
《歸雁
》作者:陸龜蒙
北走南徵象我曹,天涯迢遞翼應勞。 似悲邊雪音猶苦,
初背岳雲回行未高。 月島聚棲防暗繳答,風灘斜起避驚濤。
時人不問隨陽意,空拾欄邊翡翠毛。
譯文:北來南往的大雁像極了我們這些人,奔波於天涯海角翅膀一定會很累吧。好像還傷悲於邊塞的大雪連叫聲聽來都有些凄苦,應該也是頭一次來到雁回峰(南嶽衡山)不然雁陣怎麼沒那麼高呢。聚在月光照耀的孤島上休息還得提防暗中的網,在大風吹過的沙灘上斜飛而起只為躲避撲來的驚濤駭浪。現在的人不問你們隨太陽運行而遷徙的原因,只知道撿拾欄桿邊如翡翠般的羽毛。
賞析:陸龜蒙,晚唐詩人,身處藩鎮割據之亂世,作者看到北歸的大雁有感於自身的處遇難免有同病相憐的感覺,大雁從北方的邊塞到南方衡山回雁峰千里奔波,旅途中既要防著各種陷阱和暗算,也要躲避惡劣自然環境的威脅,無關的人不會去關心你勞苦的原因,只會想著辦法從你身上找尋樂趣。
❿ 急求杜甫的詩<歸雁>的注釋和賞析
作品內容
年代:唐
作者:杜甫
歸雁
聞道今春雁,南歸自廣州。回見花辭答漲海,避雪到羅浮。
是物關兵氣,何時免客愁。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
【歸 雁】
杜 甫
春 天 萬 里 客 ,
亂 定 幾 年 歸 ?
亂:指安史之亂。
腸 斷 江 城 雁 ,
腸斷:特別悲傷。
高 高 向 北 飛 。
背景提要:春天來了,望見北去的大雁,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
散譯:春天來了,我這個遠離家鄉的人,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呢?最讓我悲傷的是,連那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飛去,而我卻挪不動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