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魯迅朝花夕拾賞析

魯迅朝花夕拾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4 21:16:26

❶ 朝花夕拾摘抄賞析

1、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2、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絕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賞析:這段話雖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或者優美的語句,甚至相反的是一種似於罵人的話,可我從這段話中卻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那種氣憤和對於那些頑固者的無奈,他發展白話文是為了下一代,也是為了文學的新篇章的開啟!

3、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賞析: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無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4、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個描下來,象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盪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都有一大本。後來,因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簡析: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干著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許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真不懂自己怎麼會那麼喜愛《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親切,充滿激情。

5、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進步;能說話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能寫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然而也就墮落,因為那時也開始了說空話。說空話尚無不可,甚至於連自己也不知道說著違心之論,則對於只能嗥叫的動物,是在免不得「顏厚有忸怩」。

賞析:人類總是在贊揚著自己的進步,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獸沒有的能力而自豪驕傲,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雖然人類的確值得為這些高興歡喜,但是卻不曾認真想過,正因為人類所擁有的這些能力使得人類社會變得如此的復雜,甚至使得我們開始嚮往那些頭腦簡單的禽獸的單純的世界。魯迅在此說明這些道理,也是讓人們反省一下, 自己所擁有的這些能力,不是讓我們用來說空話昧良心的!

(1)魯迅朝花夕拾賞析擴展閱讀

時代背景:1925年,魯迅在北京擔任大學講師期間,因支持學生運動而受到當時所謂「正人君子」的流言攻擊和排擠。1926年,北洋軍閥政府槍殺進步學生,製造「三·一八」慘案。作者魯迅寫下《紀念劉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熱情支持學生的正義斗爭,控訴北洋軍閥政府的殘暴,結果遭到當局的通緝而不得不遠走廈門避難。《朝花夕拾》中的作品雖然都是在追憶往事,但也是「借題發揮」,影射、譏諷當時的社會現實。

參考鏈接:朝花夕拾 網路

❷ 魯迅朝花夕拾中的句子賞析

1「它的性情就和別的猛獸不同,凡捕食雀、鼠,總不肯一口咬死,定要盡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厭了,這才吃下去,頗與人們的幸災樂禍,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壞脾氣相同。」(出自《狗·貓·鼠》)
表現了作者不喜歡貓的原因。作品在夾敘夾議中,對反動、守舊勢力進行了抨擊和嘲諷。《狗·貓·鼠》是針對「正人君子」的攻擊引發的,嘲諷了他們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對貓「盡情折磨」弱者、「到處噑叫」、時而「一副媚態」等特性的憎惡;追憶童年時救養的一隻可愛的隱鼠遭到摧殘的經歷和感受。表現了對弱小者的同情和對暴虐者的憎恨。

2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 (出自《阿長與山海經》)
說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別人做不到的事,這樣一個不識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對她「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

3.·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
賞析;這是「我」在失去了心愛隱鼠之後,對被說是吃了隱鼠的貓的仇恨感情的抒發。在某種意義上也表達了作家關懷弱小,嫉惡如仇,反抗壓迫的精神特徵。

4·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賞析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無非」理解為(「不過」),表達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不屑與之為伍)的情感。「這樣」指代(留學生的丑態),為下文作鋪墊,體現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厭惡。「確」表示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補充說明,「但」字後面的話是作者真正想說的內容。

5·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 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賞析
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樣一組詞語,引出13種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泥牆根、油蛉、蜈蚣、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烏根、摘覆盆子),前兩個「不必說」略寫百草園概貌,「單是……就有……」則比較詳細地寫百草園一角「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先用兩個「不必說」宕開一筆,突出「單是」的內容。既然「單是」已趣味無窮,可見園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感情色彩。寫景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前一個「不必說」寫靜物由低到高,後一個寫動物由高到低。整體部分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部分則由動物寫到植物。

6·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
「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裡去了。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賞析:
描寫了「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片段:
7·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賞析
魯迅先生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這說明當時他做引的時候,對文章當時書寫的情形已經記憶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確實存在,所以他就感覺很矛盾,「既然記憶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記了。」這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魯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這種雜文的語氣,帶點思考,也帶點批判。

8·只要望見一頂白紙的高帽子和他手裡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人民之於鬼物,惟獨與他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平時也常常可以遇見他。死無常黑臉、黑衣,誰也不愛看。在「陰死間」里也有的,胸口靠著牆壁,陰森森地站著;那才真真是「碰壁」。
賞析:
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

天空一碧如洗,燦爛的陽光正從密密的松針的縫隙間射下來,形成一束束粗粗細細的光柱,把飄盪著輕紗般薄霧的林蔭照的通亮。
賞析:(我自己寫的,見笑)這是一段景物描寫,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陽光比作光柱讓我們知道陽光的形狀。語言非常優美,因此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平靜愉悅的心情,很享受,愜意的樣子。
原文: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進步;能說話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能寫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進步。然而也就墮落,因為那時也開始了說空話。說空話尚無不可,甚至於連自己也不知道說著違心之論,則對於只能嗥叫的動物,是在免不得「顏厚有忸怩」。
賞析:人類總是在贊揚著自己的進步,以自己那些自己有禽獸沒有的能力而自豪驕傲,以自己能思考而洋洋得意。雖然人類的確值得為這些高興歡喜,但是卻不曾認真想過,正因為人類所擁有的這些能力使得人類社會變得如此的復雜,甚至使得我們開始嚮往那些頭腦簡單的禽獸的單純的世界。魯迅在此說明這些道理,也是讓人們反省一下, 自己所擁有的這些能力,不是讓我們用來說空話昧良心的!

原文: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絕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賞析:這段話雖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或者優美的語句,甚至相反的是一種似於罵人的話,可我從這段話中卻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那種氣憤和對於那些頑固者的無奈,他發展白話文是為了下一代,也是為了文學的新篇章的開啟!

原文: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麼「生於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在即將去東關看五猖會是,卻被父親突然叫住,讓他背完一篇古文才准許一家人去的時候心裡的感慨。我很同情他,本來是一件很高興地事,卻要背古文,真的是很掃興,而且又沒有人幫助他。從「在百靜中」「彷彿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這些語句中深深體會到了作者的無助無奈以及掃興。

文: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賞析: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活無常的敬佩和喜愛之情,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要像活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和善心。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簡析:初一時就背過的文章,當時覺得索然無味, 現在讀一讀倒覺得樂在其中。首先兩個「不必說」勾起讀者興趣,「單是」更引人入勝。兩個「不必」本已情趣盎然,可見那「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更是其樂無窮啊!還有後面的「油蛉」「蟋蟀」等等同樣也富有豐富的童年樂趣。

摘抄二

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是魯迅先生寫的鄉下人不可能做到的事。我很喜歡這句話,他對當時鄉下人的生活理念用深刻而美好的語言描繪得淋漓盡致。魯迅認為鄉下人不會寫出這種「熱昏似的妙語」,也寫出了當時鄉下人的素質低下,為後文寫活無常作鋪墊。

摘抄三

但是,和無常開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為他爽直,愛發議論,有人情,——要尋真實的朋友,倒還是他妥當。

賞析:這句話透露出魯迅先生對活無常的敬佩之情,從對他的尊稱「活無常先生」可以看出。既然連一個鬼都可以如此賦有人情味,那我們作為一個人又何嘗不可呢?所以魯迅先生也是要借無常的「重人情」來啟示我們。作為一個人,法理固然重要,但也要像活無常先生一樣賦有濃烈的同情心。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心,人又應該怎樣呢?
好段賞析:
片段: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賞析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無非」理解為(「不過」),表達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不屑與之為伍)的情感。「這樣」指代(留學生的丑態),為下文作鋪墊,體現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厭惡。「確」表示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補充說明,「但」字後面的話是作者真正想說的內容。
片段: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 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原文: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我俯看腳下,有火焰在。
賞析:一片青白的冰上,卻有星星的火焰,而且緊密的交織著,這點點火焰給人溫暖,給人希望,帶人走出冰谷。

原文: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雖然是一種很平常的景色,但魯迅先生卻可以這么好的把它描寫出來,換作是當地人,是不可能發現這樣的景色,也寫不出這樣的話的吧。

原文:想到生的樂趣,生固然可以留戀;但想到生的苦趣,無常也不一定是惡客。無論貴賤,無論貧富,其實都是「一雙空手見閻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罰。
賞析:在這段話中,魯迅先生似乎把生死看得很開,但是他也告訴了我們,貧富貴賤是不可能伴隨一生的,雖然「見閻王」有點迷信,可是不能做壞事卻是真的,也是硬道理,這段話意思表達很直白!

原文:不必說比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賞析:雖然魯迅先生用了「不必說」,可這些不必說的卻正讓我「看」到了一個豐富的百草園,有五顏六色的植物,有各種各樣的昆蟲,一副其樂融融的畫面。雖然不是些多麼有趣的東西,可是那種自然的卻是作者的最愛,那裡是他的樂園。

原文:流言的來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現在,只要有地方發表,我總要罵出流言家的尾巴狐狸尾巴來,但那時太年青,一遇流言,便連自己也彷彿覺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見人們的眼睛,怕受到母親的愛撫。
賞析:平白無故的流言竟然經常產生,這些造謠的人難道沒有事情做嗎?真的是很奇怪,而流言卻可以給作者帶來那些影響,還真是不得不擔心流言的影響,讓人感到莫名的害怕,難怪後來的魯迅先生是那麼的討厭流言,無論如何也要抨擊流言。

原文:但偏有中國人夾在里邊: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本軍捕獲,要槍斃了,圍著看的也是一群中國人;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
賞析:這段話很明顯的寫出了部分中國人在那個時候,幾乎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知道自己要干什麼,面對自己同胞的被槍斃,也沒有絲毫的反應,魯迅先生很無奈也很氣憤。從「在講堂里的還有一個我」這句話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明白了自己應該要開始做什麼拯救自己的民族了。

原文: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我俯看腳下,有火焰在。
賞析:一片青白的冰上,卻有星星的火焰,而且緊密的交織著,這點點火焰給人溫暖,給人希望,帶人走出冰谷。

原文:我們現在走的是一條狹窄險阻的小路,左面是一個廣漠無際的泥潭,右面也是一片廣漠無際的浮砂,前面是遙遙茫茫蔭在薄霧的裡面的目的地。
賞析:這雖然是一種很平常的景色,但魯迅先生卻可以這么好的把它描寫出來,換作是當地人,是不可能發現這樣的景色,也寫不出這樣的話的吧。

❸ 魯迅朝花夕拾無常賞析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包含《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共計10篇。
《狗·貓·鼠》——通過對貓和鼠的一些秉性、行為的描寫來比喻所謂的「正人君子」並闡述作者仇貓的原因。
《五猖會》——對舊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擊,表達了作者對此的厭惡之情。
《無常》——描繪迷信傳說的勾魂使者,諷刺了當時自稱「正人君子」的軍閥統治文人。
《阿長與〈山海經〉》——本文通過記敘「我」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八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對生活有著美好希望,熱心幫助孩子解決疑難的普通保姆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懷念,祝願之情。
《二十四孝圖》——批評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通過對百草園自由歡樂生活和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對比,表現了兒童熱愛大自然、追求自由快樂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父親的病》——揭露庸醫害人和對封建孝道的不認同。
《瑣記》——介紹魯迅先生沖破封建束縛,追求新知識,離家求學的一段故事
《藤野先生》——本文回憶藤野先生對自己親切關懷和嚴格教誨,贊揚了他的政治熱忱,嚴謹治學和博大胸懷,抒發了感激和懷戀之情,並追述自己當年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過程,表現了思戀老師的教導,認真做人的決心。
《范愛農》——追敘作者在日本留學時和回國後與范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范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倍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魯迅對舊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

❹ 魯迅朝花夕拾賞析四百字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范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國初期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納入初中課本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可見它對教育事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❺ 朝花夕拾賞析

《朝花夕拾》所收文章都是回憶性散文。散文是最個人化的一種文體,作者寫作時的心境相對輕松、閑靜,因而筆觸也相當自由:或興致勃勃回憶童年往事,或談家鄉戲曲中的鬼,或深情憶人,或坦露內心深處最深沉的痛苦~~~文風自然親切,感染著你,你彷彿看見魯迅先生記憶中的往事如一部深情的老電影,那些或美麗或傷感或詼諧的畫面,--在你眼前閃過.
要點2:
在對往事深情的回憶時,作者無法忘卻現實,時不時插入一些」雜文筆法」(即對現實的議論),因而文章融敘事、抒情、議論為一體,顯示了魯迅先生真實而豐富的心靈世界。
要點3:
由於作者擁有一顆在過去與現實的廣闊時空中自由馳騁的心靈,因而他的語言風格也是豐富多樣的。
要點4:
作者很擅長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
要點5:
由於散文是一種非常自由的文體,所以作者在謀篇布局上沒有一定章法,似乎是信筆所寫,思維放得很「散」,但這是「形散」,文章的「神」是不散的。
要點6:
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
要點7:
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對比手法。
生活中總是充斥著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的矛盾,所以運用對比手法,有力地鞭撻了假、惡、丑,宣揚了真、善、美,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同時我們也由此見出魯迅先生大憎大愛、愛憎分明的心靈。

❻ 魯迅《朝花夕拾》——《無常》中的段落賞析。。。

《無常》描述兒時在鄉間迎神會和戲劇舞台上所見的「無常」形象,說明「回無常」這個「鬼而人答,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眾的喜愛,是因為人間沒有公正,惡人得不到惡報,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陰間」。

魯迅在《朝花夕拾》中曾多次寫到「無常」這種鬼怪。在《無常》中他比較詳盡地記述了在廟會中見到的「無常」。

從中可以看出,人們在廟會上都比較喜歡白無常,而普遍討厭黑無常,而從文字來看魯迅也比較喜歡白無常。認為他「不但活潑而詼諧」。而且單單渾身雪白這一點就能在各色鬼怪中十分扎眼,很有「鶴立雞群」之感。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在當時的廟會中白無常是個很出風頭的角色。

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

作者也是想告訴我們,連鬼都有如此善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值得擁有。

❼ 朝花夕拾的賞析

《阿長與山海經》選自魯迅先生的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也是該書以寫人為主的三篇散文中的一篇(另兩篇為《藤野先生》和《范愛農》)。《藤野先生》記的是老師,《范愛農》記的是朋友,而《阿長與山海經》記的則是兒時的保姆長媽媽——一個無名無姓、年輕守寡、淳樸善良、始終給兒時的魯迅以深切關懷的農婦形象。

本文的題目就很值得深究,同是寫人,《藤野先生》和《范愛農》都是以人名為題,本篇為何不以《阿長》為題?阿長在魯迅家是個沒名沒姓的女傭,不同身份的人對她有不同的稱呼,魯迅的祖母叫她「阿長」,魯迅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實際上就是與母親平輩的人)叫她「長媽媽」,而「我」平時叫她「阿媽」,只有在憎惡她的時候才叫她「阿長」。其實到寫作時,作者對長媽媽已經是滿懷敬重和感激了,為什麼作者還要選擇一個他憎惡時才叫的稱呼放在題目中呢?作者在文中寫了長媽媽很多事,為什麼獨獨選擇一個《山海經》放在文題中呢?這些問題將隨著我們對文本的深入研究得到合理的解答。

本文是以「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展開的,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小節)簡介長媽媽。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不同人對長媽媽的稱呼以及長媽媽名稱的由來。「我」的家庭是一個等級森嚴的封建家庭,即使對一個保姆的稱呼也是長幼有別的,祖母最長,所以叫她「阿長」,母親與阿長平輩,依著孩子稱她為「長媽媽」,「我」是晚輩,則親昵地叫她「阿媽」。文章第一句所謂的「已經說過」指的是作者已在《朝花夕拾》的首篇《狗·貓·鼠》中提到過長媽媽,那是一個害死隱鼠而又以謊言欺騙小主人的女工,給人的印象似乎並不太好。所以文章開篇,作者就在不經意間暗示了曾經有過的對長媽媽的不滿情緒。

接著作者在文章第二小節介紹了「長媽媽」稱呼的由來,「長媽媽」的稱號原來是頂替了「我家」先前一個女工的綽號而來。這真讓我們感到她比孔乙己還要可悲,人們畢竟知道孔乙己還有個屬於自己的姓,而長媽媽連自己姓什麼也不為人知,直至三十年後魯迅寫作本文的時候仍不知長媽媽姓什名誰,可見長媽媽的地位是何等的卑微。魯迅曾說過,舊中國的婦女,數千年來沒有爭得做人的地位,她們「連羊還不如」。連姓名都被人忘卻的長媽媽不正是千千萬萬舊中國農村婦女的典型代表!

第二部分(3——12小節)厭煩長媽媽。

這一部分又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3——5小節)寫厭長媽媽。

這里作者主要選擇了幾個典型事例寫對長媽媽的討厭,一是厭長媽媽羅嗦(「常喜歡切切察察」),甚至懷疑長媽媽在家中挑撥是非(「我的家裡一有些小風波,不知怎的我總疑心和這『切切察察』有些關系」);二是厭長媽媽限制「我」的行動(「又不許我走動,拔一株草,翻一塊石頭」);三是厭長媽媽睡覺佔地(「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這些事情完全是從小孩的角度寫的,換一個角度也許就不能說她討厭。「常喜歡切切察察」不是可以說明長媽媽並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人嗎?「不許我走動」不是正表現了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負責嗎?「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是不是因為白天勞作太累了?這不正說明了長媽媽的勤勞嗎?

第二層次(6——12小節)寫煩長媽媽。

這一層次主要寫煩長媽媽的許多「規矩」和「道理」,重點寫的是過年的規矩。從壓歲錢說到祝福語再到吃福橘,寫得非常詳盡。這些在小時的「我」看來是太煩了,但在讀者特別是外國讀者看來,就要當民俗來欣賞了。魯迅曾對日本友人增田涉說,在他的《朝花夕拾》里,「有關中國風俗及瑣事太多,不加註釋恐怕不易了解」。魯迅這樣對中國特有的源遠流長、神秘奇異的民風民俗的描寫,使作品產生了特有的魅力。

第三部分(13——29小節)敬重長媽媽。

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也分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13——18小節)寫因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而對長媽媽產生「空前的敬意」。

這第一次的敬意是由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引起的,故事的前半部分是令人毛骨悚然的,但因為「我」覺得這件事和「我」毫不相干,「我」並沒感到可怕。但當長媽媽講到她們一排女人脫了褲子,竟能阻止「外面的大炮」「放不出來」時,「我」「不能不驚異」,「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這是由「厭煩」到「敬重」的第一次轉折。

但這種敬意隨著「隱鼠事件」的發生而逐漸談薄甚至「完全消失」。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隱鼠事件」,可見這件事在幼小的魯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麼,「隱鼠事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據魯迅在《朝花夕拾》的開篇之作《狗·貓·鼠》中介紹說,隱鼠是魯迅小時侯非常喜歡的一種小老鼠,一天,他發現隱鼠不見了,長媽媽告訴他,「隱鼠是昨天晚上被貓吃去了!」於是,「我」就從此痛恨起貓來,後來,「我」竟偶然得到一個意外的消息:那隱鼠其實並非被貓所害,倒是它緣著長媽媽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腳踏死了。從此「我」就特別記恨長媽媽,對長媽媽的所言所為也就特別厭煩。作者在寫敬重長媽媽的兩個故事中間,再次穿插這個「隱鼠事件」,一是為使文章頓起波瀾,二是與下文寫敬重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二層次(19——29小節)寫因長媽媽為「我」買來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而對長媽媽發生「新的敬意」。

這第二次敬意的緣由是遠房祖叔對《山海經》的生動介紹,那「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對幼時的「我」該有多大的誘惑啊!就在「我」想一睹為快時,祖叔卻不知這本書「放在哪裡了」,因為祖叔很「疏懶」,「我」又不好意思逼他去找;向別人詢問,別人又「不肯真實地回答我」;想自己用壓歲錢去買,書店離家又很遠,即使去了,書店又關著門;長媽媽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我」雖對她說了,但「我」「知道她並非學者」,所以,「我」認為「說了也無益」。可就在「我」幾乎完全無望的時候,長媽媽卻給「我」買來了《山海經》。這一部分的蓄勢是非常充足的,這就使得長媽媽《山海經》的到來不同尋常。「我」不僅「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而且要滿懷感激地說:「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慨嘆長媽媽「確有偉大的神力」。如果說,前面寫長媽媽脫褲子擋大炮的「神力」不免含有難以全信的嘲諷之意的話,那麼,這里用「確有」來修飾「偉大的神力」就完完全全表達了「我」的感激和佩服之情了。

由此可見,《山海經》一事在「我」與長媽媽的交往中具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它徹底顛覆了「我」原先對長媽媽的一切不好的印象,「我」終於由「厭」長媽媽、「煩」長媽媽到「敬」長媽媽。發生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山海經》,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作者為什麼要在眾多事件中選擇《山海經》與「阿長」一起放在文題中了。

第四部分(30——31小節)哀悼長媽媽。

行文至此,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於言表,他終於不自覺地用「闊氣一點」的 「我的保姆」來稱呼長媽媽了。接著用看似平實的語言交代了三件事,一是長媽媽辭世已三十年了,說明時光流逝之快;二是表示自己對最敬重的長媽媽的姓名和經歷至今仍然一無所知,表達了一種深深的遺憾之情;三是從僅知道的長媽媽只有一個過繼的兒子,猜測長媽媽是個年青守寡的孤孀,表現了對長媽媽不幸身世遭際的同情。

最後一小節,作者用飽蘸感情的祈使句,改用第二人稱,表達了對長媽媽的由衷的祝願:「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這里所說的「地母」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墳墓」(因為它是「黑暗」的),阿長在那裡休息;二是指「大地母親」(因為它是「仁厚」的)。在魯迅的心目中,阿長與「地母」已經融為一體了,她的靈魂已在那裡「永安」了。文章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它凝聚著魯迅對長媽媽的全部情思,寄託著魯迅對善良人的衷心祝願。這時的長媽媽,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盪在我們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懷念。

這是一篇以寫人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刻畫出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有著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畫方面是頗見功力的,主要特點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善抓細節。寫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鮮明性格淹沒在一般性的敘述之中,俗話說,於細微處見精神,寫小說需要如此,寫記人散文又何嘗不需如此呢?魯迅就是善抓細節的高手,為了表現長媽媽愛羅嗦,愛說閑話,作者寫她「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麼事。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為了表現長媽媽的粗魯和不拘小節,作者寫她「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有關「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寫也十分生動,「我」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當「我」忽而記得了隔夜長媽媽的提醒喊「阿媽,恭喜」時,她「於是十分喜歡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裡」。這些細節都傳神地寫出長媽媽對「我」的關心和祝福。

二、詳略有致。寫人的散文既忌瑣碎,又忌粗疏。魯迅在寫長媽媽時就既有簡筆,又有繁筆。第二部分寫「厭」長媽媽時略寫了她的羅嗦和對「我」的管制,而詳寫了她的睡相;這一部分寫「煩」長媽媽時略寫了長媽媽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詳寫了過年的「規矩」;第三部分寫「敬」長媽媽時,雖兩件事都用了繁筆,但第二件「《山海經》事件」寫得更為詳盡。由於詳略得當,文章就顯得錯落有致,人物也顯得血肉豐滿。

三、欲揚先抑。這是本文構思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文章從一開始就表達出作者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厭她羅嗦,厭她限制「我」的自由,厭她睡相不好;煩她規矩太多,煩她道理太多。就在讀者似乎感到長媽媽一無是處時,作者筆鋒一轉,詳細敘寫了兩件令他敬重的事。由於前面「抑」得太多了,後面的「揚」就給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覺,人物形象霎時間就高大起來。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探究一下本文的題目,看看作者有沒有什麼玄機在其中。「阿長」是作者在憎惡長媽媽時才這樣叫的,因此,「阿長」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山海經」事件是徹底改變「我」對長媽媽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為有了「山海經」事件,「我」才真正由「厭煩」長媽媽變成了「敬重」長媽媽。因此,「山海經」是敬重長媽媽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經」代表的就是文章後半部分所表達的情緒。那麼,本文題目「阿長與山海經」是否隱含著「從『厭煩』到『敬重』」的意思呢?

❽ 朝花夕拾精彩片段賞析

片段: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上野的櫻花爛熳的時節,望去確也像緋紅的輕雲,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結隊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帽的頂上高高聳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賞析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無非」理解為(「不過」),表達出作者(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和不屑與之為伍)的情感。「這樣」指代(留學生的丑態),為下文作鋪墊,體現了作者的失望、矛盾、痛苦、厭惡。「確」表示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性;「但」表示補充說明,「但」字後面的話是作者真正想說的內容。
片段: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的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 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賞析
作者用「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就有……」這樣一組詞語,引出13種景物(菜畦、石井欄、皂莢樹、桑葚、鳴蟬、黃蜂、叫天子、泥牆根、油蛉、蜈蚣、何首烏藤、木蓮藤、覆盆子)、4件趣事(找蜈蚣、按斑蟊、拔何首烏根、摘覆盆子),前兩個「不必說」略寫百草園概貌,「單是……就有……」則比較詳細地寫百草園一角「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先用兩個「不必說」宕開一筆,突出「單是」的內容。既然「單是」已趣味無窮,可見園子里佳趣俯拾皆是,渲染了百草園是「我的樂園」的感情色彩。寫景層次井然,條理分明。前一個「不必說」寫靜物由低到高,後一個寫動物由高到低。整體部分從植物寫到動物,局部部分則由動物寫到植物。
片段:
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
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
「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
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裡去了。
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麼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
賞析:
描寫了「我」對五猖會的熱切盼望和父親的阻難,表現了父親對兒童心理的無知和隔膜,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習俗的不合理。魯迅說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顧及孩子心理時的無奈和厭煩。
片段:
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賞析:
魯迅先生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與實際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這說明當時他做引的時候,對文章當時書寫的情形已經記憶不太清楚了,但是文章又確實存在,所以他就感覺很矛盾,「既然記憶是美好的,但是很多我缺又忘記了。」這是他的一種表達方式,魯迅先生的文章很多都是這種雜文的語氣,帶點思考,也帶點批判。
片段:
只要望見一頂白紙的高帽子和他手裡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緊張,而且高興起來了。人民之於鬼物,惟獨與他最為稔熟,也最為親密,平時也常常可以遇見他。死無常黑臉、黑衣,誰也不愛看。在「陰死間」里也有的,胸口靠著牆壁,陰森森地站著;那才真真是「碰壁」。
賞析:
洋溢著作者對活無常的敬佩及贊美之情,先寫小時候對他的害怕,和現在對他的敬佩作對比,也拿閻羅王的昏庸和死無常的可怕與之作對比,突出活無常的善心。

❾ 魯迅朝花夕拾全文.賞析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原名《舊事重提》,一向得到極高的評價。作者說,這些文章都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回憶文」。本書為魯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憶散文的結集,共十篇。前五篇寫於北京,後五篇寫於廈門。最初以《舊事重提》為總題,陸續發表於《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魯迅在廣州重新加以編訂,並添寫《小引》和《後記》,1928年9月結集時改名為《朝花夕拾》。於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為作者所編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書局重排出版。書的封面為陶元慶所繪。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對貓的厭惡和仇恨的《狗·貓·鼠》;懷念長媽媽又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阿長與<山海經>》;批判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的《二十四孝圖》;表現封建家長制陰影的《五猖會》;描繪迷信傳說中的勾魂使者《無常》;寫童年之事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揭露庸醫誤人的《父親的病》;描寫一個心術不正,令人憎惡的衍太太形象的《瑣記》;最使魯迅感激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鄉好友《范愛農》。《朝花夕拾》將往事的回憶與現實的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作者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這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三閑集·〈自選集〉自序》),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國初期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其中不少作品被納入初中課本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可見它對教育事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
《朝花夕拾》的文體
《朝花夕拾》通常被稱之為「回憶散文」,本為散文文體,而又特別標示「回憶」二字,可能是因為魯迅說過,《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寫的是記憶中的往事。魯迅在創作《朝花夕拾》時,在文體樣式的選擇上,或許是不經意的,但卻是必然的,他所選擇的是表現自己獨特人格精神氣質的文體。《朝花夕拾》不是經驗性的記事,也不是純想像性的描寫,重在寫感觸,有了感觸其敘事描寫才有內涵,有意味。而其感觸取向上的差異及由此而出現的表達方式不同,就產生了文本的多樣性。
一是雜文感。30年代,李長之先生說《朝花夕拾》「名為散文其實依然不過是在回憶中摻雜抒情成份的雜感」,我們不能不說《朝花夕拾》的十篇散文都是這種雜感,但其中的兩篇確實是事實上的雜感體,即《狗·貓·鼠》與《二十四孝圖》。
二是散文與雜感結合的文體。這種結合可能並不是文體創造的自覺,而是寫作時作者的感觸由內向外的自然延伸,以內在的情感體驗為驅力,轉向外在的文明批評。由於魯迅行文每不忘社會,且很少沉入屬於個人的內心世界,因而《朝花夕拾》隨處可見感觸內外交迭的描述與評論,其文體基本上是散文與雜感的結合,最典型的是《五猖會》、《無常》、《父親的病》、《瑣記》。
三是純散文。魯迅在憶述昔日的生活經歷時,較多地沉入個人的情感世界,而又較少出之以雜感式的議論,這就成為純散文。當然所謂「純」是相對而言的,對魯迅來說,完全沉入個人情感世界是罕見的,像冰心《往事》那樣純粹表現個人的內心世界的文體是找不到的。因此《朝花夕拾》從總體而言,屬於朱自清所說的那種「散文學」文體。但魯迅也有沉入屬於自己的情感世界的時候,於是產生了雜感因素很少的純散文文體,典型的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創作《朝花夕拾》時魯迅已是文壇舉足輕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慘案後,魯迅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等文章,憤怒聲討反動政府的無恥行徑,遭到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得不過起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曾經先後避居山本醫院、德國醫院等處。盡管生活艱苦,還寫了不少的散文詩和《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三篇散文,它們後來與魯迅在慘案發生之前寫作的《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魯迅接受了廈門大學的聘請,南下教書,但他在廈門大學只待了四個多月,因為他發現廈門大學的空氣和北京一樣,也是污濁的。 魯迅在這里見識了種種知識分子的丑惡嘴臉,毫不留情地進行抨擊。魯迅雖然不喜歡廈門大學,但他對自己擔任的課程卻傾注了全力,他上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在繁忙的教學之餘,魯迅寫了很多作品,這其中就包括《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和《范愛農》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與在北京創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構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於1927年出版。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