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地獄變賞析

地獄變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4 21:05:47

㈠ 魯迅小說賞析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所講述的是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作為魯迅的唯一愛情小說,卻以涓生和子君他們愛情的破裂為結局,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但它的悲劇原因又是什麼呢?我想,大概有以下的幾方面首先,他們生活在那「萬難破壞的鐵屋子裡」,整個社會的沉滯、腐朽不可能不毀滅這個愛情的綠洲。
封建禮教是一個吃人的社會,愛情,當然也不例外。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獲得婚姻自主和愛情上的自由,可以說,是這個世界上一個小小的願望,但那些「仁義道德」卻容不下他們的叛逆!他們需要的是奴隸!一個「忠誠」的奴隸!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衛道士和「鐵屋子」裡面的「沉睡者」們,他們都不允許他們的「屋子」里出現叛逆者!
在那間「鐵屋子」里,人們永遠地維護著他們認為是無法替代,無法逾越的禮教精神。封建倫理道德,綱常名教,諸如節烈、孝道。「以不情為倫理,都是吃人」的東西,最低限度也是壓制人的個性的東西。涓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愛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時候,便觸動了「仁義道德」者們。在他們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間是沒有愛情自由可言的,有的應該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脫離了他們的准線,那就是「叛逆者」,當然,他們是不會讓那些「叛逆者」好過的。於是,涓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個眾人白眼的環境里。
涓生和子君經過他們自己的努力,他們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愛情,在他們自己看來,一切都是幸福的(最起碼剛開始的時候是那樣),但在那些封建衛道士的眼裡,他們這些壞綱亂常的「激進分子」是不允許存在的!「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人們為什麼要用這樣的眼光來看他們?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他們破壞了人們一直以來所認同的「道德」。封建的倫理道德沉重地壓在每一位生活在「鐵屋子」裡面的人們身上,他們一旦脫離了這些准則,在社會上就難以走動。男女之間如果沒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結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了,在社會里很難太得起頭來。一不小心便要落個身敗名裂,更有甚者連命都保不住。魯迅的《離婚》中的主人公愛姑,可以說是魯迅筆下最潑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麼來武裝自己的呢?是因為自己家裡有六個身強力壯的弟兄和家庭殷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她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1反過來說,愛姑的反抗,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在「仁義道德」的范圍內,是道德所鼓勵的,所允許的。所以,她有那麼大的勇氣去反抗。但封建的權威也深深地傷害著她,七大人的一聲:「來~~兮」,就把她的氣勢給壓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氣了。再看看祥林嫂,她有反抗,「頭上碰了一個大窟窿」,但是,同樣,她也是為了維護封建傳統的「守節」,雖然她第二次結婚得到了幸福,但她還是怕人家說起,為啥?因為她不「守節」了啊!祥林嫂因為沒有守節而受苦,在祝福的聲中默默地死去。與其說祥林嫂死於無愛的人間,倒不如說她是死於封建的禮教下,死於幾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下!《明天》里的單四嫂子受苦於守節,她的唯一願望就是好好地養活她的寶兒。就是退一步來說,假如單四嫂子沒有守節,去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又可以照顧自己兩母子的男人,也許,她的寶兒就不要死掉,就不會那麼盲目地相信何小仙的那「長長的指甲」。總的來說,封建社會就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它吃掉你的思想,你的靈魂!當然涓生和子君的「微不足道」的愛情更加不用說了。

封建思想數千年來,都在沉重地壓制著人們的思想,壓制著人的個性的發展。它不會給你一個小小的空間,讓你去發展。在那些「衛道士」的眼裡,你一旦反抗了,那就是和他們為敵了。涓生的失業,說到底一句就是那些「衛道士」們在壓制著涓生。「那雪花膏便是局長的兒子賭友,一定要去添些謠言,設法報告的」,添什麼謠言?那還不是說涓生和子君違背了封建倫理道德,沒有經過雙方家長的同意便同居了,那是大大的破壞社會風氣的了!「和她的叔子,她早已經鬧開,至於使他氣憤到不再認她做侄女」,子君的叔叔連自己的侄女的不認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子君是個不遵守「道德」的人。記得涓生和子君在找住所的時候,「尋住所實在不是容易的事,大半是被托詞拒絕」。從這幾個方面來看,人們是看不慣,也看不起那些自把自為的「叛逆者」的,他們的內心深處只有禮教這兩個字,而沒有愛情兩個字!
也許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得而復失的時候,子君可以重新過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劇,最多我們只是可惜他們的愛情是那麼的弱不禁風而已,也不會太大的悲傷。但是,在當時那樣沉滯、腐朽的社會里,她只能:「現在她知道,她以後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虛。負著空虛的重擔,在嚴威和冷眼中走著所謂人生的路,這是怎麼可怕的事呵!而況這路的盡頭,又不過是——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那是什麼?那是吃人的社會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會就不會讓她有機會「改正」的了,既然子君違背了他們的「倫理道德」「三綱五常」,那子君最後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沒有墓碑的墳墓」了,這些是多麼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強的意志與鬥志,到頭來也會有給它吃掉的危險,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隻有推翻這個吃人的社會,推翻一切沉滯、腐朽的制度。
回顧魯迅先生的愛情,可以說,也是深受封建思想的傷害。他在1906年奉了母親的命,和朱安結婚,可以說,朱安是母親送給魯迅的一份禮物,一份他絕對不願意收的禮物,因為他對朱安一點都不了解,一點感情都沒有。但他為了不要傷害母親,同時,也可以說為了保護朱安女士的性命吧,因為在那樣的社會里,「嫁出的女,潑出的水」,一旦嫁了出去,也就沒有了退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如果被休了回來,那就是一件天大的侮辱,也可以說生不如死了。魯迅也想到了這點,所以只有苦苦地維持著這段不是愛情的婚姻。
可以說社會上的「流言似虎」吧,涓生和子君的同居引起多少人的白眼?引起多少的議論?「我覺得在路上時時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就連自己的朋友也是一樣,「我也陸續和幾個自以為忠告,其實是替我膽怯,或者竟是嫉妒的朋友絕了交」。其實魯迅先生又何曾不是呢,為了和許廣平同居,為了他們的愛情,他們只有離開了北京,作為一個戰士的魯迅尚且要里開,涓生和子君的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社會不會給他們的愛情一個自由的空間,「戀愛是自由的」在他們那個社會里是不會出現的,那他們的愛情綠洲也就被破滅了。
在那沉滯的社會里,他們想跨出一步是那麼的困難,可以用許廣平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在社會上嚴厲的戴著道德的眼鏡,專唱高調的人們,在愛之國里四不配領略的人們,或者嫉恨於某一樁事,某一方面的,對愛的他倆,也給予一番猛烈的襲擊。」2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們本身的性格弱點也註定了他們的愛情必定是一個悲劇。
他們兩個人同居之後,他們的性格也隨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生活的壓迫接踵而來,生計斷絕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沒有了,隨即自己的自私、虛偽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脹起來。這樣,他們的愛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脹的心理中慢慢地變質,慢慢地變淡,最後走向了破裂。
剛開始的時候,涓生是勇敢的,對愛情也是真摯的,也是令人感動的。「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他們都是覺醒的知識分子,他們彼此鼓勵著,彼此依偎,准備逃脫這個沉滯的社會,追求自己的愛情,他們拋棄了世俗的眼光。在剛開始的一段時間里,他們的確找到了自己的愛情。他們的愛是甜蜜的,「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但是,涓生他本身的弱點,在社會和生活的壓力下,慢慢地流露出來。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教育兒子:「要記住,愛情首先意味著對你的愛侶的命運、前途承擔責任……愛,首先意味著獻給,把自己精神力量獻給愛侶,為他(她)締造幸福」3。愛情是一種責任,是一種奉獻。但是,涓生他做到了嗎?我想他沒有做到,「……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倘使只知道捶著一個人的衣角,那便雖戰士也難於戰斗,只得一同滅亡」「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咋一看,好象還挺有道理的,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里,我們看上去也是無可厚非的,也會贊同。但是,我們想想,他們所生活是怎樣一個社會?是一個沉滯的「吃人」的社會。涓生那樣做,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把子君往死里推的表現!一種虛偽的心態!他也知道子君一旦離開了他,回到她父母的家裡,她一定會死於那「無愛的世界」。最後子君死於那無愛的世界裡。涓生沒有做到為愛侶奉獻,更沒有盡到對愛情應該負的責任,他想的只是他自己。說句不好聽,是那種「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的思想,在當時的社會里,他離開了子君,實際上就是把子君送向死亡的盡頭!

傷逝》中,涓生他自己明明兩次想到過,他離棄子君的結果,是子君的死。第一次,是他打算離開子君的時候,「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並且立即懺悔、自責。第二次,是他決定說出他不再愛子君之前,「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捨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然而,他仍然用了十分的決心,說了下面的一段話:
「……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於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
也許在他說:「人是不應該虛偽的」的時候,就是他最虛偽,最卑怯的時候。他所講的一切,真的像他所說的一樣嗎?子君真的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了」嗎?其實他是知道的,「我也突然想到了她的死」,只是他不敢去面對而已!
當然,我們不可以認為涓生就是一個壞人,他也沉痛地說出了自己悔恨:「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繞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也是一個覺醒的知識分子。
在最初反抗家庭專制的斗爭中,子君同樣表現出非凡的勇敢和堅決,她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響亮的個性解放呼聲,但她以為爭得「同居」的權利,就獲得了一切,從此安於平庸的生活,將「別的人生的要義」都忘卻了。舊思想的束縛使子君心甘情願地成為捶著衣角生活的家庭主婦,「陽為夫而生之,陰為婦而助之」4的思想牢牢地禁錮著她。一旦失去了涓生的愛,便無可奈何地退回父親那裡,獨自負荷著虛空的愛的重擔,走完人生的長途。
「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與「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深刻地反映出子君的轉變,從原來那個勇敢和堅強的子君變得如此的軟弱。一切都是因為她自身性格弱點和傳統的思想在她的心中打下的深深的烙印。在她的眼中除了喂她的小油雞和阿隨之外,就是忙碌自己的家務,其他的事情都已經不再記得。隨後漸漸陷入了小市民的爭斗中,為了那小油雞而和鄰居吵開了,為了一些並不重要的事情而耿耿於懷,「她說,阿隨實在瘦得太可憐,房東太太還因此嗤笑我們了,她受不住這樣的奚落。」這樣的生活和傳統的那些小市民有什麼差別?人是會變的,如果停下自己的腳步,不再前進的話,那就變得消沉了很多,記得路遙說過這么一句話:「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才可以活得更充實」,那的確不錯,一個人要想活得充實,就要不斷的完善自己,把自己的精力用在有用的地方——不要像子君那樣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無謂的小市民爭斗中,那樣只會磨滅自己的意志。
但是,子君畢竟是那個沉滯的社會中的一個覺醒者,她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不敢喊出的聲音:「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點令所有的人都很受鼓舞。
雖然涓生和子君他們的性格都被傳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他們到底是當時極少數覺醒的知識分子成員。

最後,經濟上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輕松自如的心態,他們的愛情也就一步一步地走向滅亡。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級,生理的需要排在首位,也是最基礎的位置。一個人想在社會有一番建樹,首先應該是解決生存問題,生存的問題解決不了,還談什麼其他奮斗?在涓生和子君生活的社會里,他們要生存,最起碼的是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所以他們必須解決經濟這個問題才有機會令愛情更加牢固。涓生和子君的愛情雖然都有很深的感情(剛開始的時候)。但是,到最後他們那朵美麗的愛情花朵也是悄然凋落。在除了社會壓逼和他們個人性格特點的缺陷之外,生活的困頓,使他們失去了鬥志!我雖然不敢說沒有麵包就沒有愛情,但是沒有麵包的愛情是難以維持的,難道真的是:「有情可以飲水飽」嗎?美滿的愛情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就像一朵美麗的花朵需要陽光和雨露一樣。在經濟困頓上,涓生和子君那輕松自如的心境沒有了,當涓生被局裡開除了的時候,子君的第一反映是:「無畏的子君也變了顏色」,涓生也只有忙碌在於那求生的道路上,以前的那些輕松心情沒有了,他忙碌在那抄抄寫寫的工作中,由此也和子君產生了矛盾。涓生要一個安靜環境去工作,而子君也為了生活上的一點瑣碎的事情和生活上的拮據而同鄰居爭論不休,致使涓生有了那麼的一種感覺:「天氣的冷和神情的冷,逼迫我不能在家庭中安身」,這樣的生活,愛情會長久嗎?答案是肯定的。

一個人要想戰斗,首先你得不餓著肚子,「不至於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5,涓生和子君都具有很強的反抗精神,但是由於經濟陷入了困境,涓生無法在家裡靜靜地做他的事情,子君也得去為了生計而忙碌著,他們再也沒有時間「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卜生,談泰戈爾,談雪萊……」,自然就少了一份理解與交流了。也許他們都忘卻了經濟對他們來說是那麼的重要,記得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裡面說道:「但人不能餓著靜候理想世界的到來至少也得留一點殘喘,正如涸轍之鮒,急謀升斗之水一樣,就要這較為切近的經濟權,一面再想辦法」。所以,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滿的愛情,得去解決一下自己的經濟問題才行啊。
「夢是好的,否則,錢是要緊的」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就這樣說了出來,也可以說是對青年的一種告誡吧。他和許廣平離開北京正是經濟困頓的時候,他們相約「分頭苦幹兩年,掙得足可以維持半年生活費的積累,以便不至於社會壓迫來了,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6。他告訴我們,不要讓愛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為有了愛情就可以得到了一切,「肚子問題」同樣要解決,否則,腳下的路便難走了很多。

總的來說,涓生和子君的愛情失敗,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那沉滯的「鐵屋子」裡面,同時他們自身的性格所表現出來的弱點和經濟的困頓也是他們愛情失敗的重要原因。要想得到真正的愛情自由,必須打破那沉滯的「鐵屋子」,做一個真正的覺醒者,同時也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不要「餓著肚子戰斗,減了銳氣」。

《傷逝》的藝術特色:

小說採取「手記」的方式,用詩一樣的語言抒寫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於事實的縷述。有追憶中的內心獨白與傾訴,也有回想里的細節點綴與刻畫,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與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說的敘事、議論、寫景都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小說大體上是按照會館]吉照胡同、會館這樣回顧式結構進行描述的,在具體事件回顧中,作者沒有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敘述中抒情

如:子君死後 ,涓生又回到會館,回憶一年前與子君相戀時的情景,是用敘述的語言抒發他們相戀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靜和空虛中並不是這樣,常常含著期待,期待子君的到來」、「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然而現在呢,只有寂靜和空虛依舊,子君卻決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

其次,也通過議論直抒胸臆

小說結尾段:「我願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饒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
這是表達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藉助景物描寫抒情

作者寫道:一年前兩人相戀時,子君就帶著窗外的半枯的槐樹的新葉來,使我看見,還有掛在鐵式的老幹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後,依然是這樣的破屋,這樣的板床,這樣的半枯的槐樹和紫藤,但那時使我希望、歡欣、愛、生活的,卻全都逝去了。
作者寫出了人去樓空的空虛與寂莫。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具有資產階極民主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有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無畏的反抗精神。為了爭取戀愛和婚姻自由,敢於同舊勢力進行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家庭,高傲地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子君反封建專制的戰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現了她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評了子君軟弱、妥協和思想的停滯不前,當他們建立起小家庭以後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寧與幸福里,忘記了人生的全盤要義,把精力頃注到家務里及恭順地侍奉丈夫,表現出舊式婦女賢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奮飛的能力和勇氣,變得平庸短淺,由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的女性變成庸庸祿祿的家庭奴隸。由於她性格的軟弱,最後不得不回到她曾經背叛的舊家庭里去,走進了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作者也寫出了她純撲善良的性格,她為了愛情,不計較涓生是個門第卑微的窮青年,當離開涓生的時侯,沒有留下字條,卻默默地把僅有的生活用品留給涓生,這里有關心,有惋惜,有對愛情的最後留戀,表現出子君純撲和善良的品性

㈡ 拿來主義的賞析

1.本文以小見大,就近取譬,通過細小的、人們熟悉的事物的比喻來闡明一個回抽象的深答刻的道理。對於批判繼承這樣的重大問題,如果擺開陣勢鋪開來談,在千把字的雜文中幾乎是不可能談好的。作者通過比喻來談,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深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使讀者一讀就懂,為之折服。

在本文中,不僅整個比喻(「大宅子」)是貼切的,而且每一局部的比喻也是貼切的。用「孱頭」「昏蛋」「廢物」來批判三種對待文化遺產的錯誤觀點和態度;用「魚翅」「鴉片」「煙燈和煙槍」來比作文化遺產中的三個組成部分;用「佔有」「挑選」、創新來說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的三個步驟,都十分不貼切,絲絲入扣。

2.本文運用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襯,使文章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標題是「拿來主義」,但一開頭卻提出「閉關主義」,接著大談「送去主義」,好像是繞了彎子。實際上是先破後立,破中有立,在歷數「送去主義」的不足取之後,再提出「拿來主義」,就顯得順理成章,很有氣勢。對「閉關主義」「送去主義」的批判就成了闡述「拿來主義」的鋪墊。而且,「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是「拿來主義」的對立面,正好與「拿來主義」形成鮮明對照。

㈢ 地獄少女的詳細解析

花開彼岸,終端無垠
―――《地獄少女》這是關於一個少女的故事,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故事,少女輕輕的吟唱,那銀鈴般的聲響回盪在巷尾的最深處,被怨恨的人們消失在世界的彼端時,那關於人世間唯一保留的情感似乎也只在一瞬間煙消雲散。一、年華如是,彼岸流年最脆弱也是最堅強,最美麗也是最丑惡,對人心如此解讀不是憤世嫉俗,也並非醉心於黑暗美學。即使出賣靈魂也不能重現昔日的時光。 從一季到三鼎,似乎每一部都會出現至關重要的人物,就像一季中的柴田一,柴田鶫,二籠中的紅林拓真、飯合螢以及三鼎中的御景柚姬。而這三者的共通點都是反對地域通信,似乎這樣的構造在地獄少女中顯得比較人性化也比較正常化。
從柴田一再到御景柚姬,似乎都在傳達同一個思想,「任何人也不會得到幸福,**是沒有意義的」、「背負曾經流放別人到地獄的罪孽一輩子,是十分痛苦的一件事」、「人生可能面對不合理的事,但是不得不去克服,這才是生存的意義」。
這是柴田一所提及的,關於這種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理論卻不能被人所接受,在人們相信所謂真理的同時他們更相信能夠解決問題的實際方法,這種社會形態的考究也似乎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盡管如此,可是還是有少數人忠實著自己的信仰,因此才有了這些「反派」的出現。柴田一作為仙太郎的後代出現在地獄少女的面前,這無疑是一種在必然趨勢中誕生的戲碼,反對人類利用地獄少女的管道雪恨,而女兒卻抱有相反的態度。
柴田鶫曾說過「去妨礙走投無路的人求助地獄少女是不好的事情」。在父女倆尋求真正答案的同時,似乎也漸漸的明白,在生與死所交織的彷徨中,人性的感情卻顯得如此的重要,正因為如此,柴田鶫才沒有流放認為「自己害死妻子」的父親,仇恨在人們的心底逐漸被化解,在這個崩壞的社會,那一縷真摯情感陽光卻顯得如此的耀眼。關於二籠中紅林拓真和飯合螢的出現就更說明了人性矛盾深處的抓痕,每個人的心中,無論是被害者還是肇事者,解釋傷痕累累。當飯合螢拼盡全力去證明紅林拓真並非「惡魔之子」,當紅林拓真把稻草人還給閻魔愛,這些舉動,似乎也在每個人的心底激盪起一絲漣漪,因為紅林拓真始終相信著父親的那句話「做壞事必定會得到報應」。在一個小孩子的心中,這些所謂的人類真實情感的真理顯得如此的重要。
可是當人們面對這些很平常的東西時,心中所隱藏的恐懼和不安就會無限的誇大,他們擔心著,害怕著,這些細節只是充滿了隱喻和暗示。
然而人們卻堅持著他們自認為很有效的解脫方法,憧憬是離理解很遠的一種感情,喧鬧的街市流露出驚恐的慌亂,洶涌的人潮卻異常的擁擠匆忙,在所謂平靜的表面隱藏著的卻是無盡的憂傷。
御景柚姬,這個女生在三鼎中作為愛的宿主出現,和柴田鶫一樣,因為和閻魔愛有著精神上的接觸,所以一直抵觸地獄少女。
然而在三鼎中,她卻是一個孤獨的存在,唯一的好朋友還被送入了地獄,縱使不甘心但也無可奈何。在三鼎中,這種慾望性的召喚地獄少女也越加明顯,在慾望的基礎之上,已經演變成為了群體性的被流放,似乎這樣的設定更加構成了人類心靈的本質。人們的抉擇總是在這條無止境的路途上交錯重疊,只是,這種**行為的初衷沒什麼不同,可本質卻已經發生了變化,而這種變化就好像是**的催化劑一般,盡管痛苦卻又總讓人對發生的一切意亂情迷,讓人渴望著這種超脫的滿足感。 是毀滅還是拯救,這是一個彷徨著的願望,在迷茫、掙扎中尋求著那一點點微弱的希望。最脆弱也是最堅強,最美麗也是最丑惡,對人心如此解讀不是憤世嫉俗,也並非醉心於黑暗美學。即使出賣靈魂也不能重現昔日的時光。
生者奢望,死者貪婪,這並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因為死者對人世尚有許多留戀,而生者與死者一樣無助。 二、凋零黃昏,彼岸落寞悲劇的存在,只是那孤獨空洞的靈魂卻在此找到了共鳴。
蝴蝶獨舞,人性共歡,你,想死一次嗎? 《地獄少女》中世界觀的設定,就如人們所臆想出來的產物一樣,因而《地獄少女》中沒有正邪之分,有的只是對於人性的一種深思。
可是拋開那精妙的故事設定和世界觀後,我們依舊還能在那殘留的玻璃鏡面上找到名為「人性」的些許存在。
也許「人生」猶如背負重擔往遠方走去,又也許只是為了貪戀旅途中一時的風景下錯了站,而在這關乎生命的旅途中有些東西是必須要放棄的。然而《地獄少女》之所以能引起共鳴,也和它所表述的東西脫不了干係,在人們因為仇恨而沖昏頭腦的時候,地獄少女的出現卻恰逢其時,如同一絲曙光為那些處於絕境的人們點亮前方的道路。
所以說地獄少女的出現並沒有任何的偶然性,這也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心理游戲,在這場游戲中,人們始終敵不過埋藏在自己內心的那種丑惡形態,付諸一切的贏得了神一般的救贖。卻在最後的「等價交換」中輸掉了一切。 三鼎,是指怨恨、痛苦、嫉妒如鼎之三足一般。輪入道如此解釋。
也許這才符合了地獄少女存在的這個世界,人們的腦子被一切悲哀的理念所充斥著,在這個以怨恨為世界的核心中,那是屬於人性的冷淡和殘忍,同樣那也是屬於人類的悲哀。
在這樣的悲哀背後人們想要擁有的也只不過是片刻的寧靜和幸福的生活罷了。不論是閻魔愛還是追尋她的三個人以及不斷被怨恨拽入地獄的人們,其實心中所擁有的信念也只是關乎心靈的波動,所以我們並沒有權利去抹去每個人的願望,生命、願望永遠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在賦予了這一切的年華中,可以盡情的揮灑著自己的悲喜,縱使最後改變的很多,唯一不變的只有對生命的詮釋,對希望的執著。 生命的進程就如同一個寫好了的劇本,人們在這個劇本上演繹著各種的角色,痛苦的,悲哀的,幸福的,開心的,這是一個寫好了的結局,那麼就不要期待重生,因為重生也不過是再一次的消亡。一間日式木屋,一個永遠停留在日落期間的世界,周邊布滿了彼岸花,她和他們的故事還不曾完結,銀鈴般的聲響揭示著一個個悲劇的存在,只是那孤獨空洞的靈魂卻在此找到了共鳴。 蝴蝶獨舞,人性共歡,你,想死一次嗎? 「想要解脫嗎?」
「想要出口惡氣,給那個罪人應有的懲罰嗎?」
洶涌的人流中,一位長發少女走過來,赤色的眼眸無感情的看著你「你的怨恨,為你消除。」
她的名字,是閻魔愛。忘川邊美麗的彼此花……
人世間是由緣所維系的
無數糾纏交錯的線縷
脆弱而悲哀的彼岸花
憤怒
悲傷
淚流滿面
午夜零點那扇門的另一端
你無法洗雪的怨恨由我們消除

㈣ 浮士德的作品賞析

《浮士德》全書有個主題音響:追求。這是啟蒙運動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萊辛就說過:人的可貴不在於擁有真理,而在於追求真理。浮士德博士就是一個永遠追求的人物典型,是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即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的體現者。他不局限於從書本里去了解世界,而渴望在實踐中,在行動中去改造世界,這是一種為腐朽的封建社會里所沒有的新型的人的精神氣質。他一生的精神發展經受一番脫胎換骨的歷程。他追求過知識,追求過愛情和情慾,追求過美,他為了有所作為不惜與封建統治者妥協,造成了悲劇的結局。但每一次失敗和迷途,都使他向真理靠近了一步,因為他沒有放棄追求。最後終於在改造大自然中找到了真理。因此在每一個局部世界中浮士德都是個失敗者,但在整體世界中他卻是個勝利者。書中告訴人們:前進的東西總是要勝利的,不過它是以無數悲劇為代價的。
《浮士德》以歐洲近代的歷史和現實為背景,運用了浪漫主義的手法寫成的。浮士德的生命體驗,歷經追求愛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會實踐的道路。每一種嘗試,都是生命貨真價實的充滿激情體驗,但在浮士德這個理想主義者的心中,的確發現沒有什麼過程是讓他滿意到覺得生命完滿不再有欠缺的。
沖突與追求
知識悲劇是他靈魂沖突的第一個階段。「我已對哲學、法學、以及醫學方面,還對神學都花過苦功,徹底鑽研,我被稱為博士,牽著學生們的鼻子,上上下下,縱橫馳騁」飽學之士的榮譽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進入了知識的天堂,至尊的地位和處於知識顛峰的心態顯示了浮士德光明精神世界的體驗。但對知識極限世界的清醒審視和對鮮活生命的拷問之後,他又陷入了「枯守這個牢籠,在這里暗淡無光」的心理體驗,乏味和僵死的知識以及由此而發的陰暗、無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劇了無法預知未來的精神危機,百般的厭惡和極度的恐懼決定了他對無意義生命的剝奪。
愛情悲劇是他靈魂沖突的第二個階段。「啊,姑娘,我在這里,感到有你那充實、整潔、和諧的精神,啊,可愛的手,象天神的手一樣,這間陋室被你布置成天堂」,「她以神聖、純潔的活動、發展成為天神的化身」。浮士德與小城鎮市民姑娘瑪甘淚之間的真誠愛情,使他感受到鮮活生命的無限張力,更多的是愛情所給予的天堂般的神聖和幸福。但經過了世俗偏見與宗教壓力後,愛情的自私和脆弱所帶來的是地獄般的痛苦折磨,瑪甘淚的最終溺死其子而發瘋,使浮士德陷入了由衷的恐懼體驗。「這個可愛的不幸的姑娘,竟落得如此下場,陷於不可挽救的悲慘的境地,委身於惡靈以及冷酷無情的裁判者之手,」「我許久沒有這樣渾身發抖,我痛感到人類的一切哀傷」,「我真是不如無生」。恐懼無望的心理體驗來自於對愛情的失望和哀傷,備感煎熬的生命憂郁和自我毀滅感成為地獄心態的真實表露。
政治悲劇是他靈魂沖突的第三個階段。「好,抓緊它,就添上新的力量,去干大事,只覺得胸懷坦盪」,「生命的脈搏清新活潑地跳動,對那太空的曙光溫柔地致敬,大地啊,你在昨夜也毫無變動,如今在我腳下又煥然一新,你已開始用歡樂將我包圍,你鼓勵我,喚起我堅強的決心,使我努力追求最高的存在。」為國家服務的博大胸懷,讓他感到生命的高尚,人的主體追求與國家統一和平融為一體,大展鴻圖並建構理想統一的輝煌王國是浮士德精神世界中光明的境界,天堂的絢麗色彩更多地凝聚了主體價值的含金量。但失敗像陰影一樣蠶食了浮士德的光輝和多彩,灰色的主調彌漫在浮士德的心理空間。「如今,全國像發燒一樣騷動,一樁樁的禍事層出不窮,從這座宮殿上面向全國遙望,就會覺得像在做惡夢一樣,群醜竭盡丑態,握攬大權,非法的壓制卻在合法地開展,迷誤的世界呈現在我們眼前。」 混亂不堪、暴政橫行的地獄景象正是浮士德心靈的寫照。正如他所言: 「這是恐怖的征程,是閉塞而空虛的世界」。 心理的迷惘和對現存世界的恐懼無望構成了地獄心態的基本情感。
藝術悲劇是他靈魂沖突的第四個階段。「這里的傳統,就是安樂,人人長生不死,各安其所」,「你被吸引到福地去棲身,遁入快活的命運中悠遊!我們的寶座化為涼亭,讓我們享受樂園式的自由!」追求和諧精神是與古希臘美女海倫結合為載體的,寧靜、和諧、純潔、自由是理想王國的基本框架,天堂的境界是乳白色的快樂,浮士德此時的內心體驗是完美境界的盡情享受。但和諧的完美卻經受不住世間缺陷的打擊,勇敢的飛翔竟是墜地而死的慘景,子死的悲痛使妻離成為現實,妻的痛苦離去是和諧理想的徹底破滅。「一句古話不幸也應在我的身上,幸福與美不能長久聯合在一起,生命的聯系,愛的羈絆都已割斷,悼惜這二者,我要痛苦地跟你告別」。海倫的悲哀和遠離顯示了浮士德精神世界的空幻和虛無,消沉和心灰意冷正是他地獄般心理的情緒。
浮士德在經過了地獄和天堂心理的幾番較量之後,終於明確了地獄映照後的天堂世界的最高定位,頻繁沖突的世界給予他豐富經驗的汲取,事業的「大我」追求是經驗積累後的總爆發,更高境界的追求呼喚出了浮士德的心聲: 「在這個地球上,還有干大事的餘地,我要做出驚人的成績」,「我願看到這樣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跟自由的人民結鄰」,「我的塵世生涯的痕跡就能夠永劫不會消逝,我抱著這種高度幸福的預感,現在享受這個最高的瞬間,」「請飛升到更高的境地,你們暗暗地在那裡成長,按照永遠純潔的方式,天主會賜給你們力量,這是在自由的大氣里所具備的精靈的養分,這是永恆的愛的啟示,通往至高的天福之境」,天堂般的幸福以永遠純潔、自由、永恆的愛為內涵充滿在浮士德的心理體驗中,光明的精神境界更多地包容了對群體的無私奉獻。由此,超個體的偉大功績以神聖和崇高顯示了浮士德生命價值的最高境界。
從知識追求到事業追求,浮士德經歷了由低到高的追求過程。雖然在每一個階段的追求中都包含著辨證的分化和辨證的統一,但卻時時顯示出二重心理結構的矛盾與組合,作為整一性的全人格,它不同於分裂的二重人格,它不是在痛苦的分裂中而無法找尋到自我,卻是在不斷的分合中使生命始終處於運動中,並使最終的自我呈現為快樂的極限。浮士德正是在一元的二重心理結構中進行著生命燃料的不斷填充。正如恩格斯所言: 「生命也是存在於物體本身中的不斷地自行產生並自行解決的矛盾,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於是死就來到。」l|地獄和天堂的心理體驗,不僅是矛盾的心理體驗,也是創造生命價值的心理體驗,更是人類原始心理體驗的再度喚起。故而,地獄和天堂已失去了宗教的含義,更多的是象徵性的心理體驗敘述。
作品中的浮士德體現了二重心理結構的沖突:理性和感性。而浮士德本人正是這樣一種沖突的融合體。
古希臘崇尚自我的審美觀點,強調行樂的及時性,對於享樂主義、縱欲主義必然導致個體自身的沖突、矛盾和痛苦,古今中外,許多思想家、哲學家都有這種共識。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發現:「對於一切沉溺於口腹之樂,並在吃、喝、情愛方面過度的人,快樂的時間是很短的,就只是當他們在吃著、喝著的時候是快樂的,而隨之而來的壞處卻很大。對同一些東西的慾望繼續不斷地向他們襲來⋯⋯除了瞬息即逝的快樂之外,這一切之中絲毫沒有什麼好東西」,「如果對財富的慾望沒有厭足的限度,這就變得比極端的貧窮還更難堪」。現代的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則說:「臨床病例顯然表明,那些致力於追求無拘無束的性慾滿足的男性和女性,不但沒有得到幸福,而且還得常常承受嚴重的神經質沖突或神經症症狀的痛苦。全部本能需要的滿足,不僅不是幸福的基礎,甚至連精神正常也不能保證。」
當然,在這里歌德通過海倫的幻化在作品最後表達了反對,但我並不認為是歌德對當時人們對現世享受的一種反對。人本身就是一種慾望的存在物,僅僅只靠來世的追求所支撐的生活是沒有意義的。但是缺少了使用來世的期望所得到的滿足,生活也容易變得空虛。在源於古希臘文化的西方文化中,「海倫」是美的象徵。由於特洛伊王子在宴會上將之拐走,導致了希臘聯軍與特洛伊之間長達十年的戰爭。特洛伊的長老在剛開始時並不願意為了一個女人與希臘聯軍發生戰爭。但是當海倫出現在眾人面前的時候,大家屏氣凝神,最後爆發出「為了海倫」的口號。由此可見希臘人,乃至西方人對美的追求的執著。
審美活動本是一項精神活動,但是在科學日益發達的18世紀,審美活動也希望將自己與邏輯縝密的科學研究靠上邊,給自己披上科學的外衣。在《浮士德之後》,歌德還創作了《伊菲革涅亞在陶里斯》、《伊菲革涅亞在德爾斐》、《瑙西卡》、《被俘的普羅米修斯》、《海倫》等希臘題材的作品。但是隨著認知的深入,歌德逐漸明白,科學社會的理性原則與古希臘式的審美追求這兩種思維方式和內在追求幾乎是無法融合的:古希臘追求現世的享受,而科學持續崛起的18 世紀則崇尚理性思維。晚年歌德逐漸意識到,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古希臘的理想無法實現,所做的嘗試歸於無解。《浮士德》中的海倫最終還是離去,只剩下一件薄衣飄落在浮士德的手中,表明了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悲哀。
但是並非付出就沒有回報,18世紀的海倫主義席捲西歐。面對社會的大轉型,人們需要了解自己的過去,以便能夠鎖定自己的將來。因此古希臘的形象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中。「用心靈尋找希臘人的土地」,面對到來的工業社會的枯燥,人們希望尋找自己的本源,找回美好、和諧的家園,成了那個時代的精神主題。歌德深受溫克爾曼影響。溫克爾曼所描繪的充滿精神自由、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的希臘,在他的思想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歌德對於溫克爾曼模仿希臘的宣言深信不疑。因而歌德是溫克爾曼真正的繼承者,他以其創作親身實踐了「海倫主義」的理想。雖然理性主義不能很好地與感性相結合,但依然抵擋不住人們追尋古希臘美好、和諧的腳步。
哲學涵義
由於《浮士德》要概括的是一個很長的歷史時代,作品不能不藉助許多象徵性或譬喻性的形象。例如絕代美女海倫象徵著古希臘藝術之美,浮士德追求這種古典美的失敗,意味著他想通過藝術實現改造社會的理想的失敗。又如浮士德和海倫新生的兒子歐福良的無限追求象徵著浪漫主義文學,作者通過歐福良的早逝,以紀念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又如,浮士德的學生瓦格納,是脫離實際的、只會啃書本的經院式的知識分子,這個形象體現了封建的、中世紀的意識形態的陳腐。
《浮士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以及他自己的生活體驗。作者認為,人的思想發展是一個新陳代謝的過程。他說,蛇是經常通過蛻皮成長的。人也是通過不斷的毀滅獲得不斷的新生。因此有了他筆下主人公的無數次失敗。歌德認為,一個人不經歷官能的享受,他的精神發展是不完全的。因此有了浮士德跟葛麗卿之間的愛情,並讓他們發生肉體關系。但他只給了浮士德一個夜晚的歡情。因為作者認為,家庭是事業的障礙,所以他不讓主人公跟任何人成婚。
浮士德的形象還有更高的哲學涵義。這主要表現在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意識揭示了浮士德人格中的兩種矛盾沖突的因素,即「肯定」和「善」的因素同「否定」和「惡」的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其發展歷程,更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表現了浮士德永不滿足,不斷地克服障礙、超越自我,「不斷地向最高的存在奮勇」前進的可貴精神。「浮士德難題」其實是人類共同的難題,它是每個人在追尋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時都將無法逃避的「靈」與「肉」,自然欲求和道德靈境,個人幸福與社會責任之間的兩難選擇。這些對立給浮士德和所有人都提出了一個有待解決的的內在的嚴重矛盾。在《浮士德》中,這一矛盾貫穿了主人公的畢生的追求,體現為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和他與墨菲斯托的沖突的相互交織。從某種意義上說,浮士德的內心沖突同時也是他與墨菲斯托的矛盾沖突的內在化的體現,而他與墨菲斯托的矛盾沖突則同時也是他內心沖突的外在化體現。在與墨菲斯托這「一切的障礙之父」、惡的化身結為主僕,相伴而行之後,浮士德的前途可謂危機四伏,隨時皆有可能墮落為惡魔的奴隸。但是,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和自我否定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徵,這使他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而惡在這里卻從反面發揮一種「反而常將好事做成」的推動性作用。歌德辯證地看待善惡的關系,不是視之為絕對的對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關系,揭示了人類正是在同惡的斗爭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斷取得進步的深刻道理。這在詩劇的開頭時上帝有關善人須努力向上才不會迷失正途的議論,以及詩劇結束時天使們唱出的「凡是自強不息者,到頭我輩均能救」的歌詞中都得到了明確的體現。 從藝術上看,內容龐雜,用典極多,象徵紛繁,使作品艱深隱晦,令人索解為難。尤其是第二部,浮士德的形象有抽象化、概念化的傾向,給一般讀者的閱讀和理解造成了較大的困難。
《浮士德》的基本輪廓是兩個賭賽和兩個世界。兩個世界一大一小:第一部是小的世界,即現實的世界,感官的世界;第二部則是大的世界,這里是政治舞台、神話幻境、大自然。一個人從「小世界」走到了「大世界」意味著他從「凡夫俗子」發展到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第二部內容十分豐富、深廣,作者把他一生的體驗都融匯了進去。根據作者的構思,第二部中的第三幕和第五幕是重點。第四幕以後,主人公精神開始有了轉機。在這兩幕里,作者讓主人公說出了他的最終目標:統治和財產。說明上升的資產階級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時期,就要求政治權力。在最後兩幕中,揭露了海上掠奪,指出戰爭、貿易和掠奪是三位一體的。這擊中了資產階級的本質。
《浮士德》的基本結構形式是戲中戲:大悲劇套著許多個小悲劇,其中有些小悲劇可以獨立成篇,如葛麗卿悲劇。在藝術表現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並用,不過第一部以現實主義為主,第二部以浪漫主義為主。神話、傳說、幻想等交織在一起,組成多彩的色調。人物不是性格的典型,而是哲學觀念的化身,互相形成鮮明的對比。語言是多變化的,有時諷刺,有時嬉謔;有時嚴肅,有時詼諧;有時押韻,有時不押;有時民歌體,有時希臘悲劇詩體、亞歷山大詩體。因此,人們完全有理由說:這部巨著是一座豐富的精神寶庫。
就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歌德像托爾斯泰一樣,對知識大腦袋很不以為然。歌德透過浮士德說:「知識追求到後來,竟然只剩下零碎。」

㈤ 羅生門的作品鑒賞

無論得於史料之作,還是拾於現實之篇,其一以貫之者,大約是以下兩條主線。一是對人性中「惡」的暴露、揶揄和鞭撻。《羅生門》以令人窒息的緊湊布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惡」的無可迴避,展示了善惡之念轉換的輕而易舉,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質的醜陋,第一次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鼻》則把犀利的筆鋒直接刺向人的深層心理,自卑與自尊,虛偽與丑惡,軟弱與做作,同情之心與幸災樂禍,種種微妙復雜的心理天衣無縫地聚斂於一部短篇之內,委實令人驚嘆,使人感慨,發人深省。此篇受到夏目漱石的極大贊賞,成為其進入文學殿堂的叩門之作。《密林中》以幾個人對同一案件的不同證詞或告白,於撲朔迷離之中凸現人性的機微、人的無可信賴和無可救葯。手法新穎,寓意深刻,虛實相生,玄機四伏,「乃出色的『物語』產出裝置」(高橋修語)。此篇前些年曾改編成電影劇本以《羅生門》為名由黑澤明搬上銀幕,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蛛絲》屢屢入選日本語文教材,是廣為人知的短篇之一。主人公在捋著蛛絲向天堂攀援過程中只因動了利己之心便重新墮入地獄中無明的苦海。構思精巧,刻畫人微,對比鮮明,而主題依然是詮釋人之私慾的根深蒂固以及由此導致的對人性的無奈與絕望。其他如《手帕》、《阿富的貞操》和《一篇愛情小說》等亦屬此線的延伸。芥川有時倒也善於渲染人物的心境漣漪,但極少折射晶瑩璀璨的光點,而大多泛起無可疏浚的沉渣。唯見凄風苦雨,不聞鳥語花香。至於《侏儒警語》,雖廣涉人生、道德、藝術、政治,林林總總,筆法或冷嘲熱諷或含沙射影或單刀直入,但追根溯源,大多離不開對人性惡的赤裸裸的揭示和冰冷冷的剖析,至今讀來靈魂亦不禁為之縮瑟。而其文學才情縱使在這種隨想錄或札記式文體中亦如萬泉自涌,頃刻萬里。試舉一段:「我是穿五綵衣、獻筋斗戲的侏儒,唯以享受太平為樂的侏儒,敬祈滿足我的心願:不要讓我窮得粒米皆無,不要使我富得熊掌食厭。不要讓採桑農婦都對我嗤之以鼻,不要使後宮佳麗亦對我秋波頻傳。不要讓我愚昧得麥菽不分,不要使我聰明得明察雲天。……我是醉春日之酒誦金縷之歌的侏儒,唯求日日如此天天這般。」(《侏儒警語·侏儒的祈禱》)第二條主線便是對人對人生的幻滅感亦即厭世主義傾向所導致的對藝術的執著與痴迷,這或許也是出於對前者的一種補償心理。這點在《戲作三昧》初露端倪,而在《地獄變》中天崩地裂,一發不可遏止。「那被煙嗆得白慘慘的面龐,那隨火亂舞的長飄飄的黑發,那轉瞬化為火焰的美艷艷的櫻花盛裝……尤其每當夜風向下盤旋而煙隨風披靡之時,金星亂墜的紅通通的火焰中便閃現出少女咬著堵嘴物而幾欲掙斷鐵鏈痛苦扭動的慘狀……」而作為少女父親的良秀面對這慘狀竟浮現出「一種近乎恍惚狀態的由衷喜悅之情」。也就是說,良秀為了成就藝術而放棄了親情、放棄了道德、放棄了人陛,寧願看著自己最疼愛的女兒被活生生燒死,而他自己也在畫完地獄變相圖的第二天夜裡自縊身亡——父女雙亡的悲慘代價促成了一部藝術作品的誕生。這無疑是對作者本人信奉的藝術至上主義驚心動魄的詮釋。芥川也在寫完這部作品不出十年自殺而死。「他的死因,一多半或可歸於使其心力交瘁的神經衰弱,但剩下的大約一半似乎在於他對人生及藝術的過於真誠、過於神經過敏」(菊池寬語)。事實上芥川也對作品的藝術性採取了極其嚴肅和虔誠的態度,苦心孤詣,一絲不苟。無論所用語言的洗煉典雅還是心理刻畫的細膩入微抑或情節設計的無懈可擊,都顯示出這位作家高超的文學造詣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尤為可貴的是,「他有意識地創造了文體——不是陳陳相因的文體,而是一掃庸俗氣味的藝術文體」(中村真一郎語),堪稱典型的藝術至上主義者。

㈥ 賞析名句

夠了嗎?100句呢,給個贊吧!謝謝,多多支持哦!3Q了!不要吝嗇你們滴贊贊哦,一個舉手之勞會給我帶來大大的鼓勵哦,以後有問題也可以問我!
1、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

2、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3、人生是個圓,有的人走了一輩子也沒有走出命運畫出的圓圈,其實,圓上的每一個點都有一條騰飛的切線。

4、千萬別迷戀網路游戲,要玩就玩好人生這場大游戲。

5、命運負責洗牌,但是玩牌的是我們自己!

6、我們心中的恐懼,永遠比真正的危險巨大的多。

7、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要麼你駕馭生命,要麼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你是坐騎還是騎手。

8、寧願做過了後悔,也不要錯過了後悔。

9、不要拿小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要在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折磨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

10、如果我們都去做自己能力做得到的事,我們會讓自己大吃一驚。

11、出路出路,走出去了,總是會有路的。困難苦難,困在家裡就是難。

12、學的到東西的事情是鍛煉,學不到的是磨練。

13、過錯是暫時的遺憾,而錯過則是永遠的遺憾!

14、環境不會改變,解決之道在於改變自己。

15、勇氣是控制恐懼心理,而不是心裡毫無恐懼。

16、還能沖動,表示你還對生活有激情,總是沖動,表示你還不懂生活。

17、在實現理想的路途中,必須排除一切干擾,特別是要看清那些美麗的誘惑。

18、人一生下就會哭,笑是後來才學會的。所以憂傷是一種低級的本能,而快樂是一種更高級的能力。

19、兩個人共嘗一個痛苦只有半個痛苦,兩個人共享一個歡樂卻有兩個歡樂。

20、放棄該放棄的是無奈,放棄不該放棄的是無能,不放棄該放棄的是無知,不放棄不該放棄的是執著!

21、行動是治癒恐懼的良葯,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養恐懼。

22、你把周圍的人看作魔鬼,你就生活在地獄;你把周圍的人看作天使,你就生活在天堂。

23、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

24、與其說是別人讓你痛苦,不如說自己的修養不夠。

25、如果你不給自己煩惱,別人也永遠不可能給你煩惱,煩惱都是自己內心製造的。

26、好好管教自己,不要管別人。

27、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那樣子你會很痛苦。

28、一杯清水因滴入一滴污水而變污濁,一杯污水卻不會因一滴清水的存在而變清澈。

29、運氣就是機會碰巧撞到了你的努力。

30、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順其自然,爭其必然。

31、時間是治療心靈創傷的大師,但絕不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32、天道酬勤。也許你付出了不一定得到回報,但不付出一定得不到回報。

33、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

34、只有不斷找尋機會的人才會及時把握機會。

35、做一個決定,並不難,難的是付諸行動,並且堅持到底。

36、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如此准確般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37、無論你覺得自己多麼的了不起,也永遠有人比你更強;無論你覺得自己多麼的不幸,永遠有人比你更加不幸。

38、背負著過去的痛苦,夾雜著現實的煩惱,這對於人的心靈而言是無任何益處。

40、只有你學會把自己已有的成績都歸零,才能騰出空間去接納更多的新東西,如此才能使自己不斷的超越自己。

41、人生是一條沒有回程的單行線,上帝不會給你一張返程的票。

42、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若都像生命中的最後一天去對待,人生定會更精彩。

43、活在昨天的人失去過去,活在明天的人失去未來,活在今天的人擁有過去和未來。

44、忍別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別人所別人所不能吃的苦,是為了收獲得不到的收獲。

45、大部分人往往對已經失去的機遇捶胸頓足,卻對眼前的機遇熟視無睹。

46、一個懶惰的少年將來就是一襤褸的老人。

47、困難是一塊頑石,對於弱者它是絆腳石,對於強者它是墊腳石。

48、笑對人生,能穿透迷霧;笑對人生,能堅持到底;笑對人生,能化解危機;笑對人生,能照亮黑暗。

49、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去太多,而是計較太多,這也是導致一個人不快樂的重要原因。

50、我們總是對陌生人太客氣,而對親密的人太苛刻。

51、人的一生就像一篇文章,只有經過多次精心修改,才能不斷完善。摘自:讀書名言

52、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人生,但可以改變人生觀。雖然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心境。

53、如果你還認為自己還年輕,還可以蹉跎歲月的話,你終將一事無成,老來嘆息。

54、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

55、命運就像自己的掌紋,雖然彎彎曲曲,卻永遠掌握在自己手中。

56、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上。

57、激情,這是鼓滿船帆的風。風有時會把船帆吹斷;但沒有風,帆船就不能航行。

58、人是可以快樂地生活的,只是我們自己選擇了復雜,選擇了嘆息!

59、不管從什麼時候開始,重要的是開始以後不要停止;不管在什麼時候結束,重要的是結束以後不要後悔。

60、抱最大的希望,為最大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

61、人生最大的錯誤是不斷擔心會犯錯。

62、忌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忌妒別人,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63、長得漂亮是優勢,活得漂亮是本事。

64、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65、每個人都有潛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習慣所掩蓋,被時間所迷離,被惰性所消磨。

66、積極的人在每一次憂患中都看到一個機會,而消極的人則在每個機會都看到某種憂患。

67、創造機會的人是勇者,等待機會的人是愚者。

68、旁觀者的姓名永遠爬不到比賽的計分板上。

69、同樣的瓶子,你為什麼要裝毒葯呢?同樣的心理,你為什麼要充滿著煩惱呢?

70、放棄誰都可以,千萬不要放棄自己!

71、人生是一場旅行,在乎的不是目的地,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72、再長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邁開雙腳也無法到達。

73、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74、人生就像鍾表,可以回到起點,卻已不是昨天!

75、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誤,全盤皆輸。

76、在必要時候需要彎一彎,轉一轉,因為太堅強容易折斷,我們需要更多的柔軟,才能戰勝挫折。

77、自以為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78、人生就像一個動物園,當你以為你在看別人耍猴的時候,卻不知自己也是猴子中的一員!

79、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80、你不能左右天氣,但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改變容貌,但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見明天,但可以珍惜今天。

81、嘗試去把別人拍過來的磚砌成結實的地基,生活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82、行動不一定帶來快樂,而無行動則決無快樂。

83、你可以一無所有,但絕不能一無是處。

84、突破心理障礙,才能超越自己。選自:名言網(www.geyanw.com)

85、如果我們有著快樂的思想,我們就會快樂;如果我們有著凄慘的思想,我們就會凄慘。

87、面對困境,悲觀的人因為往往只看到事情消極一面。

88、不要因為自己還年輕,用健康去換去金錢,等到老了,才明白金錢卻換不來健康。

89、你不要一直不滿他人,你應該一直檢討自己才對。

90、心念一轉,萬念皆轉;心路一通,萬路皆通。

91、愚昧者怨天尤人,無能者長吁短嘆,儒弱者頹然放棄。

92、智者用無上心智和雙手為自己開辟獨有的天空,搭建生命的舞台。

93、時間是小偷,他來時悄無聲息,走後損失慘重,機會也是如此。

94、成功的關鍵在於相信自己有成功的能力。

95、人的缺點就像花園里的雜草,如果不及時清理,很快就會佔領整座花園。

96、滴水穿石不是靠力,而是因為不舍晝夜。

97、相信自己能力的人,任何事情都能夠做到。

98、把事情辦好的秘密就是行動。成功之路就是有條理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行動!

99、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敗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愚蠢是欺騙;人生最大的可悲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自卑;人生最大的羞辱是獻媚;人生最大的危險是貪婪;人生最大的破產是絕望;人生最大的債務是情債;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知足;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人生最大的禮物是寬恕;人生最大的惋惜是錯過;人生最大的煩惱是爭名奪利;人生最大的罪過是自欺欺人。

100、感謝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練了你的心志;感謝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進了你的智慧;感謝中傷你的人,因為他砥礪了你的人格;感謝鞭打你的人,因為他激發了你的鬥志;感謝遺棄你的人,因為他教導了你該獨立;感謝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謝斥責你的人,因為他提醒了你的缺點。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激一切使你成長的人!

㈦ 秦婦吟的賞析

賞析:《秦婦吟》通過一個女子的顛沛流離的遭遇,展現了大混戰大動亂的悲慘景象,自有其認識的價值。在混戰中,不管是造反者的黃巢軍,或是征討者的官軍都有越軌的破壞行為。作為封建士大夫對叛亂的農民軍加以譴責,是在意料中事可歸是他對官軍的罪行也沒有隱瞞粉飾,而是給予如實地反映。本詩後半部分寫路逢之老翁訴說自己的家產「黃巢過後尤半剩」但「自從洛下屯師旅」之後,官軍比黃巢更厲害:「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卷土。」使得他「家財既盡骨肉離,從今垂年一身苦」,並進一步說像他這樣遭遇的「山中更有千萬家」。正因為如此,才使韋庄晚年要收回此詩。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本詩才受到群眾的喜愛,雖然韋庄的《浣花集》不載,一千年以來從未正式出版過,但卻在民間體傳抄本流傳。晚近在敦煌發現的民間手抄本就有八九種之多,因此才被學術界重新予以注意。
晚唐詩人韋庄的代表作《秦婦吟》,是唐代最長的一首敘事詩。該詩因內容復雜而橫遭非難,可藝術成就卻極其高。不出當代就產生了非凡的轟動效應:「流於人間,疏於屏壁」「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

本七言古詩全長238句,1666字,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146句,1022字,寫黃巢義軍攻佔長安,主人公秦婦被掠為新貴眷屬的經過,後半部分92句,644字,寫秦婦逃出長安,東奔洛陽沿途所見所感,從敘事詩應具備的藝術特色著眼,長詩極富功力地塑造了三位代表不同社會層面的典型人物,編織了深情委婉的既現實又離奇的故事情節;使用許多具有音樂旋律美的佳句鋪排人物,故事,場景、集中體現了唐代詩歌藝術的博大精深完美。

詩中主人公秦婦是一位美麗、善良、堅強的貴族姬妾。一場突如其來的戰亂把她推入了苦難的深淵。她的性格由懦弱漸漸變為堅強。生活又逼她四處漂泊,其思想又不諳世事轉入深味人間苦澀。不難看出,秦婦作為一名封建時代被損害的女性,有著足夠的概括性。作者既可以托己寓婦,通過秦婦的顛簸無依,寄託個人前半世的辛酸;又可以化眾為一,藉助秦婦的含辱忍垢,表達出廣大婦女在戰爭年代所遭受的種種不幸。
東鄰女子被黃軍搶到戰車上掠去,西鄰女子被一個軍兵強*不遂抽刀殺死,南鄰女子是正要出嫁的新娘不堪受辱,投井而死,北鄰少婦爬到屋頂上避難,結果被放火燒死。真是慘啊!看來歷來兵亂戰禍,普通百姓都是難逃厄運,一時間「內庫燒為錦綉灰,天街踏盡公卿骨」。繁華長安頓成人間地獄。
黃巢官兵都是些大老粗,當然是「還將短發戴華籫,不脫朝衣纏綉被;翻持象笏作三公,倒佩金魚為兩史。朝聞奏對入朝堂,暮見喧呼來酒市……」
當然這些以前都被認為是對農民起義的誣蔑,但是歷史上的好多農民起義軍也是良莠不齊,農民起義軍一概當成賊軍是不對的,但是也不能說所有的農民起義軍的行為就都是對的,像黃巢軍在長安進行的「長安大屠殺」,我覺得韋庄詩中反映的情況應該是真實可信的。韋庄的詩比一些正式的史料更詳細生動地記載了這場大劫難,黃巢和李自成的軍兵都打進了京師,卻不能鼎定天下,和軍紀敗壞,殺人擾民是分不開的,如果這些軍隊真是「文明之師,威武之師」,大概也不會這么快就一敗塗地。
當時的長安附近已是一片荒涼:
霸陵東望人煙絕,樹鎖驪山金翠滅。大道俱成棘子林,行人夜宿牆匡月。
明朝曉至三峯路,百萬人家無一戶。破落田園但有蒿,催殘竹樹皆無主……

所以這時候韋庄就避禍江南,人口學上胡煥庸先生考證安史之亂後,中國人口南方第一次多於北方,想黃巢之亂後,應該以南方的人口更多了。到了南方,受到南方青山秀水的感染,韋庄這時候也寫了不少的詞。我們說唐未的時候,詩詞已經逐漸並行,像溫庭筠等都既能詩又能詞,韋庄也不例外,而且溫庭筠的花間詞不少篇目穠麗得發膩,而韋庄的清新自然多了,更接近全盛時期的宋詞。王國維先生認為「韋在溫上」是很有道理。像溫庭筠也寫過不少《菩薩蠻》,但均是描繪歌女的生活心態,如:「水精簾里頗黎枕,暖香惹夢鴛鴦錦。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藕比絲秋色淺,人勝參差剪。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等等。寫的詞藻華麗,有的詞句也很生動細膩,但溫庭筠老師寫來寫去,總是那麼個味兒。連閨房也沒有走出去。但到了韋庄手裡,這詞應該說就前進了一大步,韋庄的詞中,就有了江南水鄉的風光:

㈧ 地獄的作品賞析

文學作品意義的實現在於讀者與文本協力交流的互動過程。如何使讀者由被動的感知者轉變成主動的文本意義建構者,成為大多數作家在創作中首要關注的問題。德國接受美學大師沃爾夫岡·伊瑟爾認為,「空白」是召喚讀者對文本具體化的最佳機制,讀者在此召喚之下躍躍欲試。丹·布朗深諳這種「空白」的重要性。在《地獄》中,布朗更將這種空白藝術運用得爐火純青,不留任何斧鑿之跡。非線性敘事使得小說在情節結構上留下大量空白。這種敘事方法本是後現代派小說慣用的技巧之一,它在打破那種由開頭、高潮、結尾組成的敘述模式時,常把故事切割成許多碎片,造成作品結構鬆散混亂。但在後現代小說中,盡管存在空白,讀者卻很難將其填補,原因在於後現代作家刻意追求碎片化的效果,割裂碎片間的聯系。而布朗則不然,他巧妙地利用空白構成懸念,激發讀者彌補文本中的斷裂處,從而建構一個完整的意義。由於採用了非線性敘事,布朗前幾部小說的時空幾乎都是混亂交錯的,而新作中有所改觀。正如「大聯盟」頭目所說:「我們的現在由過去的決定建構」,《地獄》中過去與現在正是成因果關系。盡管布朗在過去與現在的空間里設下空白,但依循這層關系,讀者在穿行《地獄》的時空迷宮時,就不至於陷入混亂之中。
在主副線的情節設置上,作者有意捨去過去而直接敘述現在發生的事情,造成情節空白,激發讀者在閱讀中尋找原因,這在蘭登解密的主線上尤為明顯。之前的小說中,主角解密都遵循「接受邀請——踏上解密之路——遭遇危險——解開謎團」的套路,讀者在閱讀新作前便有期待。新作中,作者有意打破這一套路,開篇伊始就將蘭登推上解密之路。周日晚上,蘭登陷入昏迷之中且出現幻覺。醒來後,他發現自己躺在異國醫院、失憶且被殺手追殺,並被美國使館通緝。一切謎團都和過去的兩天一夜有關,而自己對這一切卻全然失憶。無奈之下,蘭登只得在西恩納的幫助下按照自己留下的線索踏上尋找記憶之路。解密套路上空白的設置刺激讀者去閱讀,跟隨蘭登一起揭開失憶謎團,進而填補「接受邀請」這一環節。這樣,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最開始時就被激起且因文本中的其他空白一直保持到了小說尾聲。
主副線交替敘事將一個完整的主線解密過程切割成片段,使得處於不同時空或同一時空里不同人物及其行為能夠並置,打亂讀者的認知和閱讀過程,使其始終處於填補空白與建構意義之中。副線的加入一方面為讀者填補主線空白提供必要的補充信息,另一方面由於布朗有意對一些重要信息「點到為止」,這又給讀者增加新的空白,刺激讀者繼續閱讀。小說第二章講述蘭登醒來,醫生告訴他由於頭部受到槍擊而失憶,此時殺手趕到,槍殺一名醫生後即將對蘭登下手,小說在此戛然而止。第三章轉而敘述游弋在波羅的海上「大聯盟」這條副線上發生的事情。這打斷了讀者對前章「未到頂點」而向「頂點」的期待,通過「大聯盟」頭目的回憶,讀者得知「大聯盟」是受到神秘客戶的委託才和蘭登發生沖突,但同時新的空白又出現:為何頭目稱客戶為「錯誤的人」?第四章回到主線,險些被殺的蘭登與西恩納慌亂中上了一輛計程車,殺手在其後開槍亂射。第五章又轉到副線,殺手向「大聯盟」頭目報告,從對話中得知殺手再次失手,但殺手肯定「那個東西」在蘭登身上。隨後,「大聯盟」里技術員檢查那個「錯誤的人」要求上傳至網路的視頻。就要揭開視頻內容時,第六章又回到主線故事。這樣,讀者可推測到「大聯盟」的目的在於蘭登身上的「那個東西」,進而填補了蘭登遭追殺的原因空白。同時,該章又向讀者拋出新的空白:如「那個東西」是什麼、那個視頻又和整個故事有何關聯等等。在填補舊空白的基礎上又出現新空白的情況在小說中比比皆是,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在一環套一環的空白中被激活。
在書中,他一反先前樂觀肯定的態度,從當下人口問題出發對人類的未來做了另一番推測。二戰以來,世界人口增長突飛猛進。一些人口學家利用人口統計和人口預測數字,宣布世界將面臨「人口爆炸」危機,並認為「人口危機」必將導致「資源危機」、「糧食危機」及「生態危機」。丹·布朗敏銳地觀察到這種對人類未來生存狀況的焦慮,並將其融入到新小說的創作之中。布朗在采訪中就曾表示,「當下的全球性問題,諸如臭氧層空洞、水污染和糧食安全等都只是症狀,真正的問題是人口過剩」。小說中,被稱為天才的基因科學家伯特蘭就持有這樣的觀點。他深信人類最終能進化成完美物種,但他也意識到,人類將成為其自身進化之路上的最大障礙。他認為,人口問題不僅關系人類外在世界的存亡,更直接導致內在世界變化。人口增加導致資源日益枯竭,人類將會為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源而不擇手段,屆時但丁《神曲》中的「七大罪」便會吞噬人性,致使人類道德淪喪。他認為,當下我們就處於道德崩潰的邊緣。為挽救人類「心靈」與未來,他信奉馬基雅維利的「瘟疫是地球自我凈化的最天然方式」之說,研製新型病毒,並命名為「地獄」,因為人類只有經歷地獄方能進入天堂。伯特蘭為了人類的未來而要殺死一大批人,而蘭登為了拯救當下一大批人而放棄未來,二者孰是孰非?布朗直接將這個「倫理道德和科學上的灰色地帶」拋給讀者,供其反思。
小說中,面對人口過剩問題,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是以伯特蘭為代表的功利主義觀點,主張為了一批人活著而殺死另一批人,就如醫生為了救人必須做截肢手術一樣;另一觀點是以伊麗莎白為代表,認為用殺人的方法來救人是非人道的。某種程度上說,人口問題本身就是道德倫理問題,將人們陷入一種倫理困境和兩難選擇之中。布朗以人口過剩問題為切口,成功地將當下人們對未來自身生存狀況的焦慮感呈現出來。這種焦慮感源於人們對於善與惡邊界日益模糊的困惑。在後現代世界裡,當一切宏大敘事都遭到解構之時,一種不確定狀況就成為人們生活的恆定狀態。隨著善與惡確定性的消解,人們在面臨極大選擇自由的同時,也被拋進一種前所未有的不確定之中。
布朗並不僅僅是為了展示善惡的不確定性造成的倫理困境。在《地獄》的「寫在前面」中,他引用但丁《神曲》中「地獄中最黑暗之地乃為那些在道德危機之時保持中立之人而留」,表明他要有所選擇。小說中,互為矛盾的兩派人也都進行了一次再選擇。身為伯特蘭的支持者,西恩納卻在最後關頭陣前倒戈,她接近蘭登只是為了找到「地獄」並毀滅它,原因在於她知道「地獄」很有可能會淪為政治家的工具,這樣伯特蘭的善意初衷就會以惡收場。而當伊麗莎白得知「地獄」會隨機導致約三分之一的人不孕後,在決定是否研究對策化解不孕危機時,她選擇接受現狀。二人立場的互換,其實是對善與惡重新評估後所做的再選擇,這點在伊麗莎白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伊麗莎白因不孕而導致婚姻破裂,忍受著不孕帶來的心理創傷。她深知「地獄」會導致的悲劇,但還是從大局出發,接受「非人道中人道的」解決人口過剩的方法。故事在伊麗莎白和西恩納一起去世界衛生組織總部試圖說服專家接受「地獄」而結束。終於,布朗打破先前只對倫理困境做直觀展示的慣例。
在尾聲中,他借「自己的影子」蘭登之口道出自己的立場:「危難之際,袖手旁觀將是最大的罪惡」。

㈨ 如何解讀芥川龍之介的《地獄變》一文

這篇的小說的敘述者是堀川大公家的一位老僕人,他服侍堀川大公已經有二十多內年,以他這種身份作為敘述容者,並且是作為不可靠的敘述者,來對他的主人唱贊歌,更表現了封建領主對人民的統治已經深入骨髓,沒有人敢對堀川大公說一個不字,也就從反面更加突出的反映出他統治的殘暴,和人民在高壓下的痛苦生活。與這種不可靠敘述者對堀川大公大力頌揚、不敢非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畫師良秀,他固守著他的作畫原則,多次決絕堀川大公讓他作歡喜畫的的命令,他的畫筆只用來描繪人間痛苦的地獄生活。從良秀的作畫原這方面,更加深化了這篇小說的主旨,人民確已生活在水深火熱的地獄之中,畫師已經找不出什麼歡樂的題材來作畫了。由此可見,芥川龍之介的構思可謂用心良苦。也間接表達了作者的藝術觀:為了藝術可以失去生命。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