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誡子書中名言

誡子書中名言

發布時間: 2021-02-04 21:04:41

❶ 與「誡子書」這篇文章相關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2.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3.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內。

  4. 非學無以容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5.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盧,將復何及。

❷ 諸葛亮:《誡子書》中哪兩句話常被人們用作「志當存高遠」的座右銘

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宦家庭。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 ,父親諸葛珪娶章氏為妻,生有三男兩女。長子諸葛瑾,次子諸葛亮,幼子諸葛鈞。在大哥之後,諸葛亮還有兩個姐姐。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年輕時重點研究儒家經典,以孝順而聞名。後來他避亂江東而被孫權重用,並逐步升遷到東吳的最高軍事職務———大將軍。諸葛亮的弟弟諸葛鈞史書上記載甚少,只說他一直追隨諸葛亮,後來當過蜀國的長水校尉。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諸葛誕。他在魏國出任軍政要職,位極人臣。
諸葛亮的童年甚至於他的一生都是極其坎坷的。他很小時,父母親就先後離開了人世。之後,他們兄妹幾個被叔叔諸葛玄的好友劉表撫養成人。諸葛亮從小受到了系統的儒學訓練。當這位青年學子17歲時決定自立,他在離襄陽城外不遠的一個地方隱居起來,半耕半讀。他居住在襄陽的隆中,讀了許多書。首先他讀過儒家著作。比如:《詩》、《書》、《禮記》、《春秋》等。其次,他還讀過兵家的書,如《左傳》、《戰國策》、《孫子兵法》等。特別是諸葛亮著名的八陣圖,更是研習前人的軍事著作後演化而來的。諸葛亮只是吸取這些學說的營養,卻不盲目迷信這些學說。他曾經這樣評價諸子百家:「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荊州結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識分子,有襄陽著名的學術領袖、大師級的人物龐德公、大學者司馬徽和黃承彥。其中特別是黃承彥很欣賞諸葛亮的人品和學識。有一天他突然對諸葛亮說,我有一位醜女兒,頭發黃、臉上黑,不過她的才幹倒是與你相配。諸葛亮聽後居然同意了這門婚事。所以人們評價諸葛亮說他性情「高逸超群」。據傳說,他們夫婦婚後的生活很幸福。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後,一直南征北戰,黃月英在家裡辛勤操持家務,撫養孩子成長。傳說這位女士還絕頂聰明,她發明了一個會磨面的木頭機械人,後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就是在黃月英的幫助下發明的。盡管黃月英既聰明又賢惠,但她畢竟長得有點難看。古往今來,總有不少人替諸葛亮感到遺憾。不過,在黃月英的家鄉湖北襄樊,當地人為這位才女修建的廟宇里,她可一點也不難看,當地還有關於她的動人故事
盡管荊州境內卧虎藏龍,但荊州牧劉表卻從來沒有看出諸葛亮是個人才。可能在他的眼裡,諸葛亮只是好友諸葛玄那個可憐的侄兒。即使他聽說龐德公這樣的德高望重者都稱諸葛亮為「卧龍」,他也不會相信。畢竟,那需要眼光。《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劉表是「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這就是為什麼荊州境內人才濟濟,而劉表卻無所建樹的重要原因。
諸葛亮後來在他著名的《誡子書》中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可是,一個人胸懷雄心壯志,而又報效無門的時候,要真正做到「淡泊、寧靜」是很難的。諸葛亮於夜深人靜的時候「抱膝長嘯」,可見他也很難做到這一點。不過,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也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個半人半神的超人。
關於「三顧茅廬」的故事,《三國演義》寫得非常精彩。在最終見到諸葛亮之前,小說作了長長的鋪墊。說劉備如何帶著關羽和張飛二人,如何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去拜訪;又如何一次二次沒有見到諸葛亮而只見到他的朋友和他的家人;第三次去諸葛亮又如何小睡片刻而讓劉、關、張三人等了老半天才見上面等等。這些編撰的故事除了渲染劉備的禮賢下士之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眾星捧月」般一步步推出神仙人物諸葛亮來。但在權威的歷史書《三國志》中,上述內容都沒有記載,關於這一段,書中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所以後人評價《三國志》:惜墨如金、過於簡略。
見到諸葛亮之後,《三國演義》又對這位主角進行了一番外貌描述: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持羽扇,有時坐一輛四輪小車。生活在明代的《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距離三國時期已有一千多年,他的描述有何依據呢?晉朝的裴啟在他所寫的一本名叫《語林》的書中,記載了諸葛亮外貌。書中說,諸葛亮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時,司馬懿曾經派人偷偷地觀察過諸葛亮。那人報告說,諸葛亮坐一輛未加裝飾的小車,頭戴葛布做的頭巾,手持白羽扇,指揮三軍。司馬懿聽後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真名士也!這是魏晉南北朝的文獻中對諸葛亮外貌特徵惟一的記載。它可能就是羅貫中塑造諸葛亮外貌特徵的依據。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三國演義》中老把張飛描寫成為一個性情暴躁,不通文墨的大老粗。其實這與歷史有很大的出入。史書記載說張飛是一個富家子弟,字寫得很好,平生還有一大嗜好,就是愛畫美女。當然,他的武藝也很好。
《三國演義》中說,諸葛亮跟隨劉備出山後,劉備以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諸葛亮,還任命他為軍師。後來曹操大軍南下征討荊州,諸葛亮首次指揮劉備軍隊就取得「火燒博望坡」的勝利,繼而又取得「火燒新野」的勝利。可惜,歷史完全不是如此。諸葛亮出山後,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劉備任命他為軍師。實際上,那時軍隊里也沒有這樣的職務。劉備駐扎新野,自己尚且寄人籬下,哪能給諸葛亮什麼樣的官職呢?他只是作為一個賓客,為劉備參謀軍事而已。諸葛亮真正開始有職務,是在赤壁大戰以後,劉備逐漸奪取了荊州的一些地盤,自己做了荊州牧以後,才任命諸葛亮做了個「軍師中郎將」。而在此之前,他根本沒有任何職務,不可能指揮劉備的軍隊,也就更談不上什麼「火燒博望坡」和「火燒新野」了。
據史書記載,即便是赤壁大戰後長達十年的時間里,諸葛亮也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場戰斗、率領過任何一支軍隊。
諸葛亮出使東吳結盟是順理成章的,因為劉備帳下確實沒什麼文臣,還有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正效力於東吳。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一到東吳就遭到東吳以張昭為首的眾謀士刁難,但是歷史上不是這樣的,張昭已經是當世名士沒有必要和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子爭得面紅耳赤,還有就是智激周瑜,三國演義中把周瑜描寫成為一個嫉妒心強、心胸狹窄的人,這是多麼不公平的,而歷史上對周瑜的評價是心胸寬闊、氣度不凡。還有就是當時候稱:曲有誤周郎顧,可見周瑜是一個能善於助人的人!還有就是周瑜本來就是主戰派更本不需要諸葛亮的刺激。
據史書記載,諸葛亮在完成與東吳的結盟後就立即返回了,而不是三國演義中寫到的滯留在東吳與周瑜共破曹操,就更加不會有「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故事的發生了。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孫劉聯軍並沒有追擊,當然也不會有華容道等故事了。曹操退卻後周瑜攻取了荊洲的戰略要地江夏、南郡、劉備則率軍攻取了江陵、武陵、長沙、桂陽、零陵。曹軍則繼續保有襄陽,劉備奪取了五郡之後封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管理五郡稅務徵收工作,此後劉備從東吳借來了南郡,以圖西川。劉備奪取西川後又封諸葛亮為軍師將軍負責西川的政物工作。
公元222年劉備建立蜀國封諸葛亮為丞相。公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諸葛亮還修補了與東吳的關系,而在東吳給蜀國的和書中並沒有稱頌後主劉禪的文字一般來說都應該有的 這說明當時的蜀國諸葛亮的權利!蜀國放棄了自己國家一半的土地(荊洲)這需要承受的壓力!可見諸葛亮當時在蜀國中的權利!
修補與東吳的關系後可以放心平定南方叛亂。公元225年諸葛亮率軍平叛,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率領50萬大軍南征是不現實的蜀國人口不過幾百萬不可能出動數量如此巨大的軍隊。再者雲貴都是交通相當不便利的地區,要供應50萬軍隊糧草簡直是天方夜談,歷史上諸葛亮只率領了2萬人南征。
三國演義中寫到諸葛亮對蠻王孟獲七擒七縱這是不可能的,即使要收服人心但這未免傷亡太大 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不可能為了一個人拿2萬士兵的生命做賭注,歷史學界的認為是,諸葛亮大軍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地 一路打破孟獲七個城池,這對於蜀軍是相對簡單的 蜀軍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 沖車 投石車等,要攻破孟獲的木頭竹子所築的城池是相對簡單的可能其中有一兩次抓到了孟獲放了也是可以理解的。最後孟獲投降南方平定,諸葛亮沒有按照演義中所說讓孟獲永鎮南幫,而是把孟獲和支持過叛亂的士紳調入成都。
南方平定諸葛亮可以安心北伐了 但後人對只出祁山不採納魏延的出子午谷一直就有質疑 出子午谷是一個好計策但諸葛亮不知為何不用。
就在諸葛亮捷報頻傳的時候在天水等城池遇到了阻擊牽制了大軍主力,魏國這個時候援軍到達,諸葛亮派出了馬謖守備街亭以拖延魏國援軍。演義中說馬謖是帶領了10萬大軍去守街亭,但歷史上諸葛亮只派出了3萬人去守街亭,在主力被牽制的時候這已經是諸葛亮能派出的最大數量的軍隊!諸葛亮所叮囑的當道扎營不是沒有道理的 街亭城建在一個小山丘之上 易守難攻。天然的地質裂層尤如城牆般,但馬謖為什麼選擇了不駐扎在城裡而選擇了山上呢!原因可能是地質裂層出現了多處破漏,魏軍很容易從這些地方攻破,而蜀軍沒有時間去修補,所以馬謖就在山上扎營。蜀軍是以步兵為主多為弩兵 從山上更容易射擊!但魏將張頜採取了圍而不攻導致了蜀軍 軍心渙散大敗而回。有很多人為馬謖鳴不平說勝敗乃兵家常事,那我們就看看馬謖做了什麼!史料上記載在遭到張頜包圍時馬謖竟拋棄軍隊獨自逃跑,這已經違背了一個軍人基本素質,可能不殺他嘛?演義中寫到街亭失守後就上演了讓後世稱頌的「空城計」不過這在歷史上是沒有的,原因很簡單 魏軍沒有追擊 並且指揮魏國軍隊的不是司馬懿而是張頜!
在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才和司馬懿對陣,兩軍對峙一直沒有交戰,蜀軍主動後撤以誘魏軍而老道的司馬懿沒有追擊,而是遠遠的尾隨蜀軍,這時司馬懿的部將在也忍不住了,強烈要求司馬懿交戰司馬懿才與蜀軍決戰,後魏軍大敗,而回蜀軍因糧草不繼而撤退,這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交手!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是敢於尋找魏軍主力作戰,以步兵為主的軍隊去尋找以騎兵為主的軍隊作戰這是不可想像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陣法與諸葛亮發明的諸葛連弩,諸葛連弩就是為了剋制騎兵而研製的,就像今天的機槍掃射一樣威力可想而知!魏大將張頜就是命喪於諸葛連弩之下。可惜如今已經失傳了。八陣圖也早已失傳!
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❸ 誡子書中關於立志的名言

夫君抄子之行,靜以修身,襲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❹ 與誡子書這篇文章相關的名言警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誡子書》是三國時期政內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容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❺ 誡子書中的至理名言有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❻ 戒子書中的名言舉例說明

第一句:寧靜的力量
「靜以修身非寧靜無以致遠 須學靜也」
諸葛亮忠告孩子,寧回靜才能夠修養答身心,靜思反省。不能夠靜下來,則無法有效的計劃未來。而且學習的首要條件,就是有安寧的環境。現代人多數終日忙碌,是否應在忙亂中靜下來,反思一下人生的方向?我對這句話還有不同的解讀,我以為寧靜是一種開發自身潛能的理想境界,寧靜時我們的思維才能被徹底解放,靈感在這個時候如泉水涌現,我們在這個時候觀察事物的能力變得更為感性,此時人們的思維向多元化立體化拓展延伸,這就是致遠的境界,然一旦加以抑制(即失去寧靜)人的這種精神狀態就會隨之失去,思維回復到生活經驗狀態。所以寧靜或許是古人對致學修身理論的探尋與思考。還有這個靜是指人內心的靜,不是外部環境的靜。
第二句:節儉的力量
「儉以養德」
他告知孩子要節儉,以培養自己的品行。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不但可以擺脫負債的困擾,更可以過自由的儉朴生活,不會成為物質的奴隸。在鼓勵消費的文明社會,我認為儉可以養德,更可以藉以創富,通過儉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當代世界億萬富翁艾倫.巴菲特,彼爾.蓋茨和李嘉誠的生活都很儉朴,他們寧可把錢獻給慈善事業,也不為自己個人亂花一分錢。

❼ 《誡子書》中關於什麼方面的家訓名言句

《誡子書》抄是三國時期政治家諸葛亮臨終前寫給他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
從文中可以看作出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潔、才學淵博的父親,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此書中。全文通過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表達得非常深切,成為後世歷代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2016年,本文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16課。

❽ 古代誡子的名言及作者

1、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誡子書》兩漢·諸葛亮

翻譯:依靠內心安靜來修養身心,以儉朴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兩漢·諸葛亮

翻譯:不恬靜寡慾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誡子書》兩漢·諸葛亮

翻譯:果不學習就無法增長自己的才幹,不明確志向就不能在學習上獲得成就。

4、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誡子書》兩漢·諸葛亮

翻譯:縱欲放盪、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養性情。

5、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曾國藩誡子書》清·曾國藩

翻譯:修身養性做人做學問的道路,最難的就是養心,養心中最難的,就是做到在一個人獨處時思想、言語、行為謹慎。

6、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曾國藩誡子書》清·曾國藩

翻譯:內心專一寧靜渾然一體,外表衣著整齊態度嚴謹。

7、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曾國藩誡子書》清·曾國藩

翻譯:勤苦勞動的人長壽,安逸享受的人短壽,勤勞的人因為經常參加社會勞動,學有才幹而能夠派上用場,安逸享受的人因為從不參加社會勞動,毫無才幹而會被社會所淘汰。

❾ 諸葛亮的《誡子書》中的千古名句是哪句啊

正確答案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❿ 《誡子書》中關於交友的名言有哪些

佳答案
君有奇才來我不貧。 -(清)鄭板源橋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唐)高適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談。 -(清)蒲松齡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戰國)莊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晉)付玄

人生貴相知,何用金與錢。 -(唐)李白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