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和平少女教案

賞析和平少女教案

發布時間: 2021-02-04 13:11:55

Ⅰ 誰幫忙給找一下七年級下冊的木蘭詩的好教案啊,急求!

《木蘭詩》教案
悅庄二中 賈玉蘭
教學設想

前面已經說過,初一學生學習古代詩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誦,而且要當堂背下來,不能留到課後。.這首詩盡管長達330字,也要當堂背下來。當堂能背,而且背得准確無誤,是教學成功的主要標志。設想要點如下:

一、要啟發學生背誦的自覺要求,這主要依靠教師有表情的示範背誦;如果學生中有人在課前就背了下來,也要請他們作背誦表演,總之,要把課堂上背誦的氣氛搞得濃濃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點,加快記誦的速度。這首詩共14節,除「萬里」「爺娘」「開我」三節各有六句而外,其餘都是四句一節,一節一節地背,再合節為段,就比較容易成誦。詩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間有頂真(又稱聯珠,如「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來也有助記誦。

三、要講得精當、簡練。須知,名篇中詞語句的解釋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必須嚴格區分學術研究和教學要求,認定一種解釋即可,用不著辨析、徵引;分析內容但求具體、貼切,不貼政治標簽,不用空洞的贊語;修辭常識(如「互文」)也要講一點,不講可能產生誤會(如「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四、在水平較高的教學班,可以搞一點鑒賞。

教學內容和步驟

A(適用於一般水平)

一、解題。

[說明]詩中有多處涉及歷史背景,不交代學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講,既費時又可能打斷學生的思路,效果不見得好。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借「解題」之名,把這些問題集中起來講。

教師講述要點:

①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集體創作,經過文人潤色後用文字記錄下來。民歌是可以歌唱的,這首詩最後四句是歌唱者對詩中主人公木蘭的頌贊之辭。

②這首詩一般都認為產生在北朝北魏的統治期間(386—557)。北魏(又稱「後魏」)曾跟當時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戰,詩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戰的地點,在魏太武帝期間戰爭尤為慘酷,至449年才徹底擊敗柔然。

③北魏是鮮卑族人的政權,鮮卑族當時已逐步漢化,所以詩中將皇帝既稱「天子」,又稱「可汗」。

④北魏的末期分裂為東魏、西魏,西魏實行府兵制,應征從軍的人須自備鞍馬、弓箭等物,詩中「東市買駿馬」一節即來源於此。

⑤木蘭可能實無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蘭之說均系猜測或捕風捉影,我們用不著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蘭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據此創造出來的。

⑥讀這首詩要注意兩點:一是詩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聯中的兩句互相補充,須合解,正式名稱叫「互文足義」,例如「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說的是,有些將軍和壯士戰死沙場,另一些將軍和戰士勝利歸來。此類「互文」甚多,須用心發現。二是詩中的數字如十、十二、百、千等,無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確數。這兩種情況,不只是在本詩中有,在其他古代詩篇中也有。

二、正音解詞。

以下的詞語(加點字要求正音)可抄出來,讓學生在預習中看注釋或查字典,到課上再作檢查。下面只注注釋中無注音及釋義者。

三、教師及個別學生誦讀全詩。

這一步關繫到學生能否進入詩中的境界,如只視為教學程式,則毫無意義,因此,教師必須在課前作精心准備,反復練習,使自己的誦讀具有充分的感染力。下面講幾個要點,供教師參考。

1.前兩段是情節的開端,可以讀得平緩些。木蘭答父問表現了憂國憂家之情,要讀深沉些,至「願為」兩句轉為堅定。

2.第3段第1節寫出發前的准備,節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蘭揚鞭策馬的英雄形象;第2、3節要用抒情的語氣讀,節奏變慢,應注意的是,既要抒發主人公的思親之情,也要表現她的戰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調是悲壯,讀時頭腦里要有「平沙列萬幕」的視象,每兩句作一氣讀,速度更慢——須知,十年艱苦作戰的種種經歷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節,當由庄嚴轉為熱烈,節奏可稍稍加快;後一節是正意所在,要放慢節奏,讀得親切、和悅、朴實,使前後形成對比的色調,力求突出木蘭的英雄本色——毫無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調是熱烈、歡快,但節奏有變化:第1節節奏最快,要極力渲染喜慶的氣氛;第2節節奏放慢,要表現木蘭恢復女兒妝時輕松、喜悅的心情,末句應輕讀,為高潮蓄勢;第3節再加快節奏,著力表現夥伴的驚奇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贊辭,最後一句慢讀,使有餘韻。

四、誦讀練習。

這是本課的主要環節,教學步驟是:(1)齊讀課文兩遍,第二遍分段朗讀並歸納各段大意;(2)提示記誦的方法,然後分段練習背誦;(3)檢查背誦。在此過程中,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誦讀中出現的問題,可以作簡要的解釋或提示,促使學生加深領悟。

段意如下:

1.木蘭決定代父從軍。(第1、2段合並)

2.自備鞍馬,從家出發經黃河到達戰地。

3.概述十年戰斗生活和勝利後歸來。

4.入朝受賞,辭官回家。

5.到家後的歡樂情形。

6.歌者贊辭。

記誦要領如下:

1.歌者贊辭一節易成誦,可以略而不計,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詩中敘故事共用13節,課文分為六段,無妨將1、2段及第4、5段分別予以合並,使每段各有3叫節。如此,一段一段地練習記誦,就會容易得多。

2.要一邊誦讀一邊思考,用心領會作者的意圖。例如:

「可汗大點兵」一節,反映了當時官情緊急,徵兵刻不容緩。父女對話至「從此替爺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節讓讀者自己去設想。

購鞍馬一節,東南西北跑遍,每處只購一物,不是找麻煩,而是要藉此烘托木蘭的英雄形象。「旦辭」兩節不是單純地寫木蘭的思親之情,要著重理解「但聞」所說的內容,想一想黃河聲悲壯、燕山胡騎鳴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戰場生活一節寫法特殊。我國古代詩歌中寫戰爭慘酷場面者不少,\而此篇獨寫戰場夜景,重在烘托女英雄堅韌不拔的意志。「明堂」一節只寫天子,而眾臣環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問欲」一節有省略,其實是問「願為尚書郎否』:,這樣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蘭一節,爺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實不然,姊、弟豈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爺娘除迎接而外,恐怕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寫詩只能如此,總之,要想得細致一些,才能體會到全家的喜慶情狀。木蘭開門坐床一節,表現了她對故居的熱愛;恢復女兒妝一節,更顯出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夥伴的贊語要跟上文「朔氣」兩句聯系起來看,才能體會此中的韻味,說明木蘭在極其艱苦的戰斗環境里表現得勇敢、堅強,跟其他戰士相比,毫無遜色。

[說明]以上內容也可以設問讓學生回答。

3.每段試讀兩三遍後就應試背,並用鉛筆將背不出或背錯了的字句畫出來,提醒自己注意;得到大體成誦,同桌的同學可以相互檢查。

五、總結全課。

1.討論木蘭的英雄形象,

擬用問題導入:這首詩流傳一千多年,木蘭成為世世代代人們所景仰的英雄人物,原因在哪裡?(學生自由發言)

總結要點:木蘭是一位愛國的女英雄。她代父從軍,是出於關心國家安危,體恤父親年邁力衰;她不畏艱苦,勇敢作戰,是出於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堅強意志;她厭棄高官厚祿,而渴望過和平勞動的生活——這些,都表現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意願和理想。

2.引導學生認識這首詩的民歌特色。

(1)這首詩的開頭和結尾有怎樣的特點?(開頭是一幅生動的畫面,用的是民歌中起興的手法;結尾贊美木蘭,用的是比喻。)按:故事本身的寫法,在民歌中稱「賦」,三者合起來,正是所謂「賦、比、興」——這一點暫時不必講給學生聽。

(2)民歌中敘事常用的修辭手法有哪些?(①復沓,如「問女」兩句、「女亦」兩句以及「旦辭」兩節;②排比,如「東市」一節「爺娘」一節;③頂真(聯珠),如「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關於對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詩文中已經有之,但不像後來那樣有嚴格要求,詩中的對偶有「朔氣」兩句、「將軍」兩句(工整,系後來文人所加)、「阿爺」兩句、「坐我」兩句、「脫我」兩句、「當窗」兩句、「雄兔」兩句(以上均不夠工整)。

講以上修辭手段的目的是促進記誦,不宜作發揮。

3.關於「互文」的解釋。

(1)「東市買駿馬」四句,意思是緊張地備辦鞍馬,突出木蘭的英雄形象,不是一個市場買一件可需之物。這是民歌敘事的特色,如果只說一處,則淡乎寡味,讀幾遍就能體味出來。

(2)「開我東閣門」兩句,表現木蘭對故居的親切感,意思是,每間房子都要開了門進去坐坐,不是開了東閣門而不進去,卻轉身跑到西閣的床上坐著。

(3)「當窗」兩句,意思是當著窗子,對著鏡子,先理雲鬢,後貼花黃。

(4)「將軍」兩句,前面已說過,無須重復。

六、留作業:背誦這首詩。

~~~~~~~~~~~~~~~~~~~~~~~~~~~~~~~~~~~~~~~~~~~~~~~~~~~~~~~~~~~~~~~~~~~~~

木蘭詩( 廣東省中山市三角中學 趙懷兵)

孔子教學目標

孔子1.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孔子2.學習本文詳細得當的敘事方法,領會故事情節曲折,富於戲劇性,充滿傳奇色彩的特點。

孔子教學重點:
孔子(1)復述故事
孔子(2)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現的思想感情。

孔子教學難點:
孔子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孔子預習指導
孔子1.查字典,讀准下列加點字的音。
孔子機杼 可汗 鞍韉 轡頭 燕山 胡騎 戎機 朔氣 金柝 紅妝 著我舊時裳 傍地走 阿姊
孔子2. 熟讀課文。

孔子教學過程
孔子一、三分鍾演講
孔子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孔子同學們有沒有聽說過古代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千百年來,這位花木蘭已成為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的形象,成為中國婦女學習的榜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北朝民歌《木蘭詩》。《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樂府詩集》所載「梁鼓角橫吹曲」為主,是當時北方民歌一種在馬上演奏的軍樂,因為樂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橫吹曲」。《木蘭詩》則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孔子三、朗讀指導
孔子1.請一學生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音
孔子2.老師范讀,做到標准正確
孔子3.優生范讀
孔子4.自讀體會
孔子5.抽查朗讀
孔子四、疏通大意。
孔子1.學生自己疏通字詞含義,有不明白的問老師,准備復述這首詩的故事情節。
孔子2.抽查三個學生復述
孔子3.老師評價糾正
孔子註:復述故事指導:復述故事情節不必像翻譯那樣,要求字字落實,復述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敘述,必要時還可以增加一些細節描寫。人稱上可用第三人稱。
孔子五、幾個問題(討論解決)
孔子1.提問;文章開頭寫木蘭的停機嘆息已木蘭為什麼要停機嘆息,她想到什麼?表現了木蘭的什麼性格?
孔子(木蘭看到皇上徵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親的名字。木蘭既考慮到父老弟幼,無人從軍的困難,又考慮到天子徵兵是為保家衛國的大計,於是毅然女扮男裝替父從軍,表現她深明大義、勇敢、堅強的性格。)
孔子2.提問:這首詩在敘事的詳略上有什麼特點?為什麼這樣安排?
孔子(詳寫從軍緣由、出征想家、辭官還鄉、會見親人;略寫十年戰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備。因為詩歌緊扣「木蘭是女郎」的性格特徵安排詳略,對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詳寫。)
孔子3.提問: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麼情操? (運用誇張,寫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嚮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
孔子11.提問:這首詩的中心思想是什麼?
孔子(這首詩通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樂觀勇敢的愛國精神,以及對和平勞動生活的嚮往。 )
孔子六、小結
孔子《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雲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後,她又謝絕高官,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感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敦樸的優秀品質。 這首詩在敘事上有詳有略,對木蘭從軍緣由、戀別、辭官和還家寫得比較詳細,淋漓盡致地寫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對出征前的准備和軍旅生活則寫得比較簡略,前者只有四句,後者也僅有六句,詳略得當,是這首詩寫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孔子七、作業
孔子A.1.課後練習一至四題。2.預習《賣油翁》翻譯在作業本上
孔子B.默寫

~~~~~~~~~~~~~~~~~~~~~~~~~~~~~~~~~~~~~~~~~~~~~~~~~~~~~~~~~~~~~~~~
http://cache..com/c?word=%C4%BE%C0%BC%3B%CA%AB%3B%BD%CC%B0%B8&url=http%3A//rsbstcz%2Ewhe21%2Ecom/jiaoxueziyuan/Print%2Easp%3FArticleID%3D390&b=0&a=70&user=

Ⅱ 高中美術第23頁走進抽象藝術該怎麼備課

走進抽象藝術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了解抽象藝術的兩種基本形態、美術走向抽象的簡單過程以及抽象藝術的語言和藝術美。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通過具體的實例和相應的問題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描述和發表自己的觀點,始終尊重學生的體驗、感悟,從而促進學生自我成長。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使學生感受思考的樂趣,體察內心深處的情感變化,在藝術中學會接納多元文化,熱愛生活,熱愛藝術創作。
二、教學重點
理解什麼是抽象藝術和抽象藝術的美有哪些表現,以及如何賞析抽象藝術。
教學難點
理解抽象藝術特點(分析性)以及如何賞析抽象藝術。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教師把一滴墨水滴入一個盛滿清水的透明的玻璃杯里讓學生觀察墨水滴在清水中的形態和運動的過程。
問題1:同學們能用一些形容詞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和你感受到的嗎?
(學生普遍採用的詞彙有:輕靈,飄動、柔美、……)
設計意圖:
讓學生體驗抽象的形象同樣可以給人藝術的享受和情緒情感的體驗,用形容詞是因為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為本節課的教學做鋪墊。
(二)講授新知:
1、什麼是抽象藝術?
由前一體驗引出本課課題。
欣賞抽象藝術作品:《紅、黃、藍構成》和《即興之31 》

問題1:從上面兩幅抽象作品中你們讀懂什麼了呢?
(學生會覺得很茫然,看不懂,不明白畫家畫的是什麼,覺得一點藝術性也沒有。)
設計意圖:如果他們不能從畫布上得到明確的信息,他們既會認為這樣的繪畫是無意義的,但是並不代表他們沒有體驗,事實上每一個事物至於眼前的時候都會引起相應的感覺,只是他們不知道這已經是在進行藝術賞析了,在此我並不急於告訴他們這些,只是讓學生對抽象藝術有一個直觀的印象而已,至於如何解讀抽象藝術將會在以後的環節突破。
問題2:什麼是抽象藝術呢?(學生普遍的說法是:什麼都不是,誰也看不明白的就是抽象藝術)
師總結:肯定學生的理解並告訴學生抽象藝術自始至終也沒有一個確切定義,可以簡單的理解為:不表現任何客觀形象的藝術統稱為抽象藝術。
2、抽象藝術是怎麼誕生的?
問題1:藝術家為什麼要創作這些「說不清是什麼」的畫,畫上究竟要表達什麼?
(這個問題正是學生普遍存在的疑問)
設計意圖:學生從最初的茫然,接下來自然會產生疑惑,此時把這個問題拋出來,即可以激發學生思考,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出示一組圖片:
《少女的臉》、《水果》、《帶露珠的小草》、《一池湖水》
問題2:這四幅圖片,分別給你們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學生用語言對每一張畫面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體驗,例如:《一池湖水》讓人覺得寧靜、清爽、覺得心情很舒暢……教師分別把學生對四幅圖片描述的詞彙寫在黑板上,)
問題3:如果用形容詞提煉四幅畫面的共同美感特徵,你會用哪一個呢?
(從黑板上提煉出的詞彙,學生很容易發現他們共同的美感特徵:清新或相類似的詞語。)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由具體事物概括、抽離出主觀感受的過程,目的是為理解「抽象藝術的目的是表達藝術家的主觀感受」作鋪墊。
問題4:從不同的事物我們都可以體驗到「清新」的美感,那麼是不是「清新」就是少女的臉、就是一池碧水或是其它的什麼呢?
(學生思考提出的問題,他們會發現「清新」顯然不是一個蘋果或是其它具體的什麼,這是不可逆的,讓學生闡述自己的理由)
設計意圖:因為不可逆的,於是新的藝術形式誕生了。此時的教學內容已經在解決本課p26頁的教學難點:抽象藝術的特點——分析性。
問題5:如何理解抽象藝術大師馬列維奇 「客觀世界的視覺現象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有意義的是感覺,因而是與環境完全完全隔離的。」這句話呢?
(在前面鋪墊的基礎上,學生嘗試理解大師的話,並用語言解讀這段話的含義。)
設計意圖:解讀大師的語言,讓學生在闡述的過程中,思維更加清晰,理解透徹,從而內化為學生內在的觀點。
問題6:不能還原成具體的事物,那該怎樣表現「清新」這樣的主題呢?
(具體的事物是行不通的,如果學生不能找到解決的途徑,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用基本的語言元素進行創作,而語言元素是在第二課的教學中學過的,例如:用顏色表現清新……。)
師總結:
因為具體的形象不足以准確表達藝術家內心的情感體驗,這也正是藝術家為什麼要創作這些「說不清是什麼」的作品,以及作品究竟要表達什麼。
當然抽象藝術的誕生也不都是理性思考的結果,有些抽象藝術的靈感是偶然間獲得的,(簡述康定斯基偶然「發現」抽象藝術的故事,結合美國波洛克的「滴灑藝術」加以說明)但是在經歷最初的偶然之後藝術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總結,然後進行有意的藝術創作了。同時照相機的發明挑戰了藝術傢具象藝術創作的極限,於是促進藝術家開始思考藝術的本質,導致藝術內容的地位逐步降低了,除此以外音樂也給抽象藝術創作提供了靈感,聽爵士樂,結合《百老匯的爵士樂》加以說明。(學生了解促成抽象藝術誕生的幾個條件和因素。)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抽象是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
帶領學生再次欣賞兩幅作品 《紅、黃、藍構成》和《即興之31》
(只出示作品,不出示題目,以避免因題目產生的聯想,干擾學生的主觀感受,學生欣賞抽象作品,描述自己的感受和體驗。)
(賞析的過程中,抽象藝術本身就有很多的不確定性,教師只是個引導者,切忌把關於作品的資料一股腦的強加給學生,從而削弱學生的主動性,這樣也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以《紅、黃、藍構成》為例,學生可能會說:「沒什麼感覺。」其實這是課堂上經常出現的狀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沒什麼感覺是不是一種感覺?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會體察到:原來沒什麼感覺即意味著內心的平靜、祥和、理性、單純。當學生體驗到這些的時候,教師把蒙德里安的一句話告訴學生:「我試圖表達那種浩瀚遼闊、寧靜和諧、協調統一 ……」讓學生體會到他們的感覺是多麼敏銳,情感是多麼豐富。)
設計意圖:觀念上的澄清已經使學生逐步擺脫中國人「敘述性」的審美定勢,開始關注內心的體驗和感受了。
師總結:可見我們不是不能欣賞抽象藝術,而是我們誤以為只有看的出來具體是什麼才是看得懂了。
3、兩種抽象藝術類型
冷抽象和熱抽象的概念在第二課《美術作品的藝術語言》已經介紹,在此不作過多解釋。
(學生進一步理解冷抽象:理性、冷靜、科學的,熱抽象是感性、情緒和運動的。)
4、誰都可以創作抽象藝術嗎?
問題1:抽象藝術看上去如此的單純和隨意,是不是誰都可以創作抽象藝術呢?
(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後,讓學生參與活動):
活動1、把事先准備好的國畫顏料稀釋,然後在宣紙上利用各種手段,如潑灑、用刷子刷、廢紙團印染等使顏色附著、融合,完成後讓學生相互欣賞,並點評作品。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讓學生進行無意創作,體驗抽象藝術形式的單一和隨意。
活動2、聽《春江花月夜》,讓學生說感受,並把聽覺形象用色彩「翻譯」成視覺形象。
(學生概括出:優美、恬靜,純凈、曲折有致、淡淡離愁、幽美而邈遠、惝恍迷離…)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讓學生進行有意創作,這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此活動的目的不是進行藝術創作,而是讓學生體驗抽象藝術創作並非想像的那樣簡單。
師總結: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創作抽象藝術
能:一是因為具有偶然性,例如:潑灑在白紙上的顏料。
二是因為抽象藝術更關注個人的主觀感受,而我們每個人都有相對獨立的感覺和意識,有表達自己情感和觀念的願望,我們當然也可以用藝術語言表達這些情感和觀念了。
不能:一是雖然有偶然性,但是之後還是經歷了藝術家思考和總結,最終以一種理性的方式表達出來。(結合蒙德里安的「樹的演變」加以說明)。
二是盡管我們每個人都有感覺和意識,但很難用恰當的形式把它准確的表達出來。
5、抽象藝術的美體現在哪些方面?
問題1、抽象藝術的創作有哪些規律?
首先我們要了解藝術基本的語言元素和形式手段本身有哪些特點及美感。
1、 線的形態:
(教師分別在黑板上畫一組直線和一組曲線,讓學生感受線條本身使人產生的情感體驗)
直線:理性、冷靜、嚴肅、單純,硬的
曲線:活潑、靈動、柔軟、運動。
欣賞冷抽象與熱抽象藝術作品
2、 色彩
紅色:熱情、飽滿、沖動、不安全
黃色:閃爍、明亮、尖銳、嬌氣
。。。。。。。
欣賞《1954》(作者克里福特•斯蒂爾)和《群貓》(作者岡察洛娃)。
3、 構圖
疏:簡約、理性、寬松
密:緊張、壓抑、局促
欣賞《白底上的黑色方塊》(作者馬列維奇)和《作品36號》(作者波洛克)。
4、 肌理
粗糙:朴實、穩定、笨重
細密:華麗、輕快、潤滑
欣賞雕塑《擊鼓說唱俑》和《和平少女》
師總結:抽象藝術的美是藉助藝術語言和形式手段自身的特性得以傳達的,我們只有不斷的豐富我們的情感體驗,逐步建立起藝術與情感之間的對應關系,恰當的運用點、線、面、色及形式手段,才能實現最初的創作目的。當然,實際的藝術創作要復雜的多,抽象藝術的美體現在:形式與色彩、構圖與筆觸、材料與肌理、空間與透視,是各種因素的協調配合,正是由於語言的抽象性,作品的不確定性,抽象藝術比具象藝術更難以把握,也更難於理解。

Ⅲ 急求七年級歷史教案 地圖版

復印啊
我又上下冊

Ⅳ 濟南的冬天 教案

教材處理: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上第三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選的是描寫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讀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徵。該單元總的教學目的,是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還要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濟南的冬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的寫景散文。這篇文章描繪景物,語言准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致,非同一般,不是採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採取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
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文的教學目的定在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上,教學重點是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側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感情的抒發。
●○教學設想:
[教法]一是依據教學目標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引發學生思維、討論,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課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三是拓展比較閱讀。本文和其姊妹篇《濟南的秋天》,是作者寫於同一時期的優美散文,描寫不同季節的濟南,傳達出同樣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學法]根據教法安排,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宜結合老師的指點引導,仔細閱讀,認真思考,開展討論,從而感受濟南優美的山水和作者對濟南的鍾愛之情,感受作者運用語言的藝術,獲得應有的啟發。拓展閱讀,加強讀、寫能力訓練。
[時間安排]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但面面俱到的講析卻不利於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應該讓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之下充分的感知課文,探究獲取作者寫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寫作方法,並能運用所學去閱讀理解同類的文章。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其中第一課時在整體感知、理清文脈的基礎上重點研讀第3語段,鑒賞景物描述方法。第二課時體會文中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對突出事物形神特點的作用,如揣摩喻體選用的精妙。與《春》在寫法上的對比閱讀。
●○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會讀會寫「髻、鑲、藻、貯」等生字。
②理解和運用「響晴、溫晴、設若、貯蓄、秀氣、空靈、澄清、清亮」等詞語。
③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
2.能力目標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採用對比寫法的作用。
③培養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思想感情。
●○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別是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
●○ 教學難點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發。
●○ 課時安排
兩課時
●○ 課前准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②多媒體CAI課件、配樂朗讀磁帶、投影儀、投影膠片。

第一課時
●○ 教學內容
本節課在整體感知、理清文脈的基礎上重點研讀第3語段,鑒賞景物描述方法。
●○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賞了春天那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後,今天我們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領略冬日的景色。(板書課題)說起冬,尤其是北中國的寒冬,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朔風怒號、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天寒地栗的蕭條畫面。但在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中,不僅感受不到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麼,稱為「寶地」濟南的冬天確如作者詩情畫意的渲染嗎?就讓我們在老舍的引領下一起去觀賞濟南冬天的水墨畫,去體味浸蘊其間的濃郁情致;體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二、老舍及其創作
多媒體顯示: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應召回國。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終年67歲。老舍一生著作豐富,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龍須溝》《茶館》是其代表作。以描寫城市人民生活著稱,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題
《濟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寫的一篇情辭並茂的寫景散文。題目明確交待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
關於濟南的山和水:(多媒體課件顯示畫面背景音樂:《高山流水》)解說:
在濟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歷山,傳說帝舜耕稼於此,又名舜耕山。隋開皇間因岩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濟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稱,所謂「家家聽泉,戶戶插柳」。大致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湧出,噴涌如沸,隆冬季節依然水霧繚繞,四周的亭台樓閣都罩上一層輕紗,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還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劉鳳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詠湖名句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掌握字詞。
投影:
(1)注音:
濟南(jǐ) 鑲(xiāng) 水藻(zǎo) 貯蓄(zhù)
發髻(jì) 澄清(chéng) 著落(zhuó) 看護(kān)
(2)釋義:
響晴:文中指天氣晴朗、燥熱。
設若:假若。
秀氣:文雅,不粗俗。
貯蓄:儲存積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靈:清凈透明。
3.聽朗讀錄音,體味流暢朗讀中的語氣、語調傳達出的文章內容與風采。依閱讀提示,思考:
(1)濟南冬天的獨具一格的風貌是什麼?
(2)課文是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一特點的?
(3)文中老舍先生採用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取景方法,請分析作者順著主線抓住哪些富有特徵的景物來展示濟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圖定格,仿照《春》中畫圖的形式進行概括。
組織小組討論。教師點撥、明確:
(1)濟南冬天的「溫晴」。
(2)寫「溫晴」是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的,採用「曲折行文」的對比方式。北平、倫敦、濟南是老捨生活之舟的三個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擁有評判對比的資格。通過和北平冬天多風、倫敦多霧、熱帶日光的毒和響亮(根據語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獨有的「溫晴」美景,贊賞它是個「寶地」。畫面中「寒」與「暖」、「暗」與「明」、「熱」與「溫」的色調烘托出濟南冬令陽光和煦、天朗地秀的總體形象。在結構上是全文的總起,為下文具體描述作鋪墊。
(3)順著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這一主線,作者具體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用擬人化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給人以濟南冬天的總體感覺,然後分寫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和城外遠山。第5段文字寫冬天的水色,先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充滿贊美之情。
緊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鋪展出三幅畫面: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和空靈水晶圖。
文章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5.表情朗讀,品味濟南暖冬慈善若娘親,可愛似少女,清亮賽水晶的藝術形象。
五、精彩語段研習,鑒賞景物描述方法
1.齊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由選擇進行答題。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麼體會?
明確:(1)最妙是下點小雪呀。
(2)全段分為三層: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陽光
(4)樹尖用「頂」,山尖用「鑲」,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幾個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藍,銀,暗黃,微黃,粉色。
(6)化靜為動的主要技巧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
(7)主要是擬人,文中的三個「好像」,並不都表示比喻。
(8)朗讀中不僅要讀好文中的描寫部分,而且要讀好首尾兩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濟南的雪一點也沒抹殺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溫晴」越發顯露了出來,請學生歸結本段的寫景特色。
歸納: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松、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看護婦」是對雪後矮松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松寫出雪的形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描繪了雪色嬌美的情態。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畫面色彩的鮮明悅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松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詠體味第3語段。
六、課堂練習
閱讀課文第4、5語段,完成下列題目。
投影:
(1).第4段作者三筆兩筆就勾畫出一幅水墨畫,它的特點是( )
A.朦朧 B.淡雅 C.古樸 D.靈秀
(2).濟南冬天水的特徵是(多項選擇)( )
A.暖 B.綠 C.清 D.亮
(3).這兩段文字表現了濟南的冬天( )
A.充滿了綠意的特點 B.舒適、清亮、迷人、美麗的特點
C.溫晴的氣候特點 D.景色優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覽勝地
(4).①「這是張小水墨畫」②「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③「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
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
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
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憑這些綠的精神」中的「綠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20個字)
七、布置作業
1.完成《作業本》1——8題。
2.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積累語言材料。
3.文章本是有情物,濟南「慈善」的冬天讓人備感親切,得益於先生朴實親切的文風,猶如與讀者促膝談心一般。找出文中能體現作者對濟南冬天情真意摯的語句,如:「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既寫出個人的獨特感受,又顯得語意懇切,為全文「一錘定音」。

●○板書設計
季節特徵(溫情--------寶地)
陽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搖籃)
濟南的冬天
景物特點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淡雅------小水墨畫)

暖而綠的河水(清亮、藍汪汪----藍水晶)

Ⅳ 木蘭詩 教案

《木蘭詩》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學習古代勞動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3.培養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及體會木蘭代父從軍、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

1、千百年來,花木蘭已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形象,美國迪斯尼公司將她的藝術形象搬上了銀幕。可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謂流芳百世,流傳海外。播放動畫片《花木蘭》片段,學生欣賞。

這個故事最早卻來源於一首詩——《木蘭詩》(板書課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學習北朝民歌《木蘭詩》。

2、介紹作品。《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這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樂府詩」——繼《詩經》《楚詞》之後,在漢魏六朝文學史上出現一種能夠配樂歌唱的新詩體。

「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負責制譜度曲,訓練樂工,采輯詩歌民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時演唱,並可以觀察風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蘭詩》與《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東南飛》,被稱為樂府民歌中的「雙璧」。

二.整體感知

1.范讀課文(配樂朗讀),學生在聽中提出應注意的字音。

2.小組疏通文意,說說情節:學生用自己語言簡要復述故事情節。

3、要求以「木蘭_________」句式概括每節內容,橫線上限填四個字。

(木蘭停機嘆息、代父從軍、奔赴戰場、征戰沙場、還朝辭官、會見親人、謳歌英雄)

女兒性情 英雄氣概 女兒性情

三.賞析人物

1、學生再讀課文,四人一組討論:要求以「我從課文_____讀到木蘭是一個_____的人」句式來說。板書: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教師小結:木蘭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為她既有女兒情懷,更具英雄氣慨的古代傑出巾幗英雄形象,在代父從軍中看到了她強烈的愛國情懷和渴望和平的心願。

2.學生舉例我國歷史上的 巾幗英雄(如穆桂英、梁紅玉、紅娘子、花木蘭),

3、其實在地方戲曲中也有歌頌巾幗英雄的作品,學生欣賞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

四、拓展延伸

木蘭代父從軍是一種孝,在戰場上拼殺是愛國。那麼我們現在的生活中,又是怎麼樣來體現自己對家人的愛,對國家的愛呢?

五、布置作業

1、背誦全文,品味凝練語言。

2、欣賞動畫片《花木蘭》,比較中西方人物形象異同。

附板書: 木 蘭詩

勤勞、善良、淳樸、謹慎(女兒性情)

巾幗英雄 愛國、渴望和平

機智、勇敢、剛毅、忠孝兩全(英雄氣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品味語言,並當堂背誦。

2、進行片斷寫作訓練,提高想像和聯想能力,進一步理解木蘭形象。

3、培養學生懷疑精神與探究能力。

教學重點: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發現文中的創新之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從上節課木蘭形象導入本課內容。

2、學生提出不能翻譯的重點詞,教師給予解釋。

(惟、願、市、旦、度、策、強、將、著、貼、火、走、安)

二、品味語言

1、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句子,並說明理由。

例舉:

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東西南北市都寫到了。為什麼不在一個地方買齊東西?這樣寫繁瑣嗎? 並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明確:a渲染戰前緊張的氣氛。b戰事緊迫。c家人對木蘭從軍的重視。d樂府詩常用的一種寫法——互文。)

②.「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介紹對偶、誇張、互文)

——(僅僅三十個字就寫出了征途之遙,生活之苦,戰斗之多,時間之長,戰況之烈,從而表現了木蘭十年艱苦的戰斗生涯,可見語言精煉,字字千金。)

③.第5自然段寫木蘭辭官還家,運用哪些修辭手法,表現木蘭的什麼情操?

(運用誇張,寫出木蘭功勞之大,天子賞賜之多,木蘭辭官不就,表現她不圖功名利祿,嚮往和平的勞動生活的高尚情操。 )

④.第6段寫木蘭回家與親人團聚,用了什麼修辭手法?表現了她怎樣的心情?

(排比、表現她那種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團聚、歡樂的氣氛。)

2、運用多種描寫手法,擴寫第四段,並當堂交流。

三、體驗反思

假如你是木蘭的親人,十幾年沒見面了,見到木蘭會做些什麼?會說些什麼呢?

四、探究發現

1、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除了老師講的理解,你在與《木蘭詩》進行心靈的碰撞時,你有什麼創造性發現嗎?(困惑處或者不同見解處)

如:①第一段中「唧唧復唧唧」聲與「不聞機杼聲」的矛盾。

(「唧唧」聲有三種說法:織機聲、嘆息聲、蟲鳴聲。)

②從《木蘭詩》中「爺」的稱呼看中國古代的稱呼與地位。

(現在在西南地區還有這樣稱呼父親的。「爺」也作「耶」)

③木蘭去時是應「可汗」之徵,而歸來卻受「天子」之賞,那不是前後矛盾了嗎?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天子」是封建社會漢族對君主的稱呼。可是在這首詩中「可汗」卻成了「天子」的同義詞,不能再按照《廣韻》中所謂「蕃王稱」的本義了。這只能看做在《木蘭詩》時代漢語里已有了外來語的成分。——是北魏漢化的結果)

④木蘭不當官是不慕功名富貴嗎?

(木蘭的還鄉,決非什麼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麼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A、古代女子的三從四德

B、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女性的命運!

(可以與「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法國的女英雄貞德的故事等進行比較)

(無論是花木蘭、梁紅玉、穆桂英,還是「奧爾良姑娘」貞德,她們「幸運」地躍出歷史地平線的機遇,無論是在歷史的記錄里,還是在傳奇的虛構中,其背景都是烽煙四起、強敵犯境的父權衰微之秋。換言之,除卻作為妲己 一類的亡國妖女,女人以英雄的身份出演於歷史的唯一可能,仍是是父權、男權衰亡、崩塌之即。)

⑤從《木蘭詩》中看中國古代女子的打扮。

(「帖花黃」是北魏婦女的面飾。有兩說:一說「元魏時禁民間婦女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黑妝。故《木蘭詩》中有『對鏡帖花黃』之句。」(《谷山筆塵》)另一說,將金黃色的紙,剪成星、月、花、鳥等形狀,貼在額上。)

五、布置作業

1、描寫家人團聚場面,字數300字。

2、預習《最後一課》

Ⅵ 適合老師合唱的歌曲有哪些啊

1、《感恩的心》;

手語歌《感恩的心》是歌手歐陽菲菲的代表作,歌中講述了凄婉動人的故事。2006年有大陸著名歌手陳紅翻唱再次走紅,歌曲《感恩的心》是陳志遠作曲、陳樂融作詞的。

2、《歌唱祖國》;

《歌唱祖國》由王莘作詞、作曲,是一首愛國歌曲。1951年9月12日,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發了中央人民政府令:在全國廣泛傳唱《歌唱祖國》。歌曲已經成為中國各種重大活動的禮儀曲、開場曲或結束曲。

3、《我的中國心》;

《我的中國心》是張明敏演唱的一首愛國主義歌曲,由黃沾作詞,王福齡作曲,收錄在張明敏1982年發行的同名專輯《我的中國心》以及2005年發行的專輯《明敏龍情》中。

4、《團結就是力量》;

《團結就是力量》由牧虹作詞、盧肅作曲,產生在1943年6月晉察冀邊區平山縣黃泥區的一個小村子。為了反對日寇到邊區搶糧,實行「搶光、殺光、燒光」的瘋狂政策,西北戰地服務團深入到河北平山和山西繁峙的廣大農村參加斗爭。

5、《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

Ⅶ 山居秋暝教案怎麼寫

《山居秋暝》教學設計
一、導入
大詩人蘇軾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摩詰指的是誰呢?是唐代詩人王維。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知道王維是一個能詩善畫的人,但是我們誰知道:「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究竟是什麼樣的境界呢?好,這一課我們來學習王維的詩《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課文,把握大意。(寫什麼)
1.初讀感知課文(自由、放聲),把握大意(學生體會,老師解題)
A,學生自己理解大意
問題:《山居秋暝》這首詩寫了什麼?
答案:詩歌通過具體景物描寫,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傍晚秋景圖。
B,解題輔助理解
問題:山居秋暝應該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隱居在山間。秋:季節,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詩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麗的傍晚秋景圖。
2.正音、辯形、釋意
暝:ming 傍晚 喧:xuan 浣:huan
三、再讀課文,領悟內涵(怎麼寫)
1.找意象(學生討論歸納)
問題:前面我們已經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圖,那麼詩人通過哪些景物來描寫這幅美景圖呢?下面大家默讀詩歌,找出文中所描繪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漁人
2.品讀詩句,領悟內涵(學生感受品讀相關詩句)
(1)學生談景物給人的感受
問題:詩中作者寫的這么多景物給人的感受是怎麼樣的?哪位同學來談談?
答案:
A 首聯:山,空氣,特點是空曠、清新。(學生結合現實生活中雨後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曠清新的韻味)
板書: 空山——空曠
雨——清新
問題:「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中明確寫有浣女魚舟,詩人怎麼筆下說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① 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正所謂「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鹿柴》)。又由於這里人跡罕至,「峽里誰知有人來,世中遙望空雲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兩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
② 「空」不僅寫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詩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禪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義,王維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世人稱其為「詩佛」。「空」是世界的真實本相,詩人參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寧靜淡泊,超然脫俗。佛理的浸潤,使詩人在表達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詩中的「空」境,以豐富的聲響色相、物態人跡,展示心意的空靈,將虛實相生的意境藝術推向極妙的境界。「空山」在這里明言山空,實則為心空,說明詩人晚年已經參悟世間萬象,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於寧靜。
相關知識補充:
a 關於佛教的知識:認為「四大皆空(空性,空理,空境,空觀),五蘊無我」。空,表示萬法都由因緣和合而生起,沒有固定的實在性,與緣起同義。它的義理否定事物的實在性,否定構成自我與世界的恆存的永久的實體,也否定持有這種見解的看法。「空」的唯識宗主張「境由心造」、「萬法唯識」、「唯識無境」。
b 關於「空山」的相關知識:
《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B 頷聯:月、松,特點是明凈,清幽。(學生結合《荷塘月色》里對月、樹的描寫感悟月的皎潔,月下松林的斑駁朦朧美,體會松林的清幽。泉水叮叮咚咚響像歌聲。)
板書: 月——明凈
松——清幽
泉水——清澈,歡快
意境:「明月松間照」——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林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瀉於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之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盪,這是多麼幽美的意境。
特色:一靜(月、松)一動(泉水),一色(月色皎潔、青松蒼翠)一聲(泉水)
C 頸聯:浣女:純真,活潑。漁夫:勤勞,朴實。(學生討論品讀)
板書:浣女——純真、活潑
漁夫——勤勞、朴實
理解:上句寫女子,先聲奪人,先聞其聲,後見其人。詩人先寫「竹喧」、「蓮動」,是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聽到竹林的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
問題:為什麼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錯了?
答案:從全詩看,以「喧」來反襯「靜」。正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兩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寫出事物的動態不是為了破壞這個幽靜的境界,而是為了烘托它。人們從這些喧鬧的景物中,很自然的體會出一種和平恬靜,體會出恬靜中的一片活潑生機,因而它給人的感覺就不是枯寂陰森,荒涼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點綴。人的出現,會使原本美麗的畫面更加增添一種靈動,飛揚的色彩和情調。「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種以動寫靜的寫法,更襯托出山林的「空」和「靜」。
(2)通過感受,糾正讀法
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讀,然後學生范讀,最後不行時老師讀或者放錄音機糾正讀法。
(3)品讀課文,再現意境(學生閉眼想,老師描繪)
秋天的傍晚,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樹木繁茂,空氣清新,高山空靜,宛若世外桃源。暮色蒼茫,皎潔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銀色的月光透過松數的虯枝翠葉,星星點點地灑落下來。清清的泉水匆匆地流瀉於山石之上,在月光輝映下,宛若一條潔白的綢布閃閃發光、隨風飄盪。竹林里傳來一陣銀鈴般的笑聲,那是一群勤勞淳樸的山村姑娘剛剛洗完衣服,披著月光笑盈盈地歸來了,也許她們正為什麼開心的事兒在竹林里嬉戲追逐,笑鬧聲傳出翠竹林之外。密密的荷葉紛紛倒向兩旁,蓮花搖動,水波盪漾,原來是順流而下的漁舟正輕盈地穿過荷花叢,弄亂的荷塘月色,劃破了大山的寧靜。
(4)總結這首詩的意境
「空」為全詩之眼,言山空實則為心空,詩人晚年已經參悟世間萬象,看透人事紛爭,心境歸於寧靜。此詩以一「空」字領起,格韻高潔,為全詩定下一個空靈澄靜的基調。全詩動靜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靜態,清泉流溢是動態。前四句寫秋山晚景之幽靜,五六句寫浣女漁舟之喧嘩。讀這四聯分別寫感覺、視覺、聽覺、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寫悲傷之意,此詩則屬樂秋之作。《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雲:「色韻清絕。」《唐詩解》:「雅興淡中有致趣」。《唐詩矩》:「右丞本從工麗入,晚歲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詩合選詳解》王雲翼雲:「前是寫山居秋暝之景,後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見」。
四、歸納(為什麼寫)
最後一句中「王孫」指誰?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曾屬「王孫」,來自官場、來自社會,而今別居輞川。從「誤入塵網中」到「復得返自然」,一個「自」字表達出詩人獨特的「山居」領悟,更顯秋韻之圖乃是對羈絆人性的官場社會的強烈反駁。「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僅有自然的深情召喚,更是詩人心靈的駐足。正是在這種精神背景下,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詩人眼中就顯得不足為怪了。
詩文通過寫山中的景物寫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人熱愛,希望遠離塵俗,繼續歸隱的願望。
補充:王維,字摩詰,父親早逝,母親箸信佛教。二十歲中進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漸走上了明哲保身、遠禍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趨消積。從開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寶三年(743),王維先隱居終南山,晚年又在陝西藍田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本詩的寫作特色是什麼?(根據板書引導學生討論歸納)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動靜結合。
五、拓展
你對王維這種既希望歸隱,又想領俸祿的生活態度有什麼看法?
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個角度進行拓展。
六、作業
1.背誦《山居秋暝》
2.《江雪》也是一首歸隱詩,請大家比較一下《山居秋暝》與《江雪》的異同。
七、板書
山居秋暝
唐•王維
景 感受 願望

山、雨——空曠、清新
月、松——明凈、清幽
泉 水——清澈、歡快

少女——純真、開朗
漁夫——勤勞、朴實

寫作特色:1.托物言志
2.動靜結合

Ⅷ 牛郎織女教案

《牛郎織女》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教學:了解民間故事幻想奇麗、情節動人的特點;掌握「棚、咧、梭、釀、腮、偎、眶、礁、拗」等字。
2、能力訓練:初步學會閱讀、分析和復述民間故事,注意敘述語言的正確運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並為之斗爭的精神。
[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學會閱讀、分析、復述民間故事。
2、難點:對本文中神話手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具准備]
幻燈片、錄音機等。
[教學時數]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民間故事及其特點。
2、掌握「棚、咧、梭、釀、腮、偎、眶、礁、拗」等字。
3、理清課文思路。
[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理清結構。
2、難點:對民間故事特點的理解。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具准備]
圖片、生字詞語的幻燈片、錄音機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牛郎織女這個故事流傳了幾千年,人們對這個美麗而辛酸的故事非常喜愛,今天我們來看看這個美麗的故事。
(二)幻燈出示牛郎織女的圖片,請一位學生簡要介紹圖片內容。
(三)幻燈出示生字詞、檢查預習、進行字詞教學。
給下列字注音:
棚( ) 咧( ) 梭( ) 釀( )
腮( ) 偎( ) 眶( ) 礁( ) 拗( )
解釋詞語:
戀戀不舍:形容捨不得離去。
相依為命:在困難的環境里互相依靠著過活。
富麗堂皇:華美壯麗、氣象宏大。
拗不過:無法改變。
(四)了解民間故事及特點:
民間故事是一種立足於現實而又富有幻想的口頭文學作品,由於它反映勞動人民的要求和願望,所以就廣泛地流傳在人民群眾之中。
特點:它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性格,語言口語化,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
(五)聽課文錄音,思考:全文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可分為幾個部分?
明確: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開頭至「這就算安了家」)寫牛郎的悲慘遭遇。
第二部分(從「一天晚上」到「把老牛的屍骨埋在草房後邊的山坡上」)寫牛郎和織女的追求。
第三部分(從「再說天上」到最後)寫專制的王母娘娘拆散牛郎一家和牛郎織女勇敢的抗爭。
(六)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口頭復述故事情節。
(七)課堂練習:
什麼是民間故事?它有哪些特點?
(八)布置作業:
抄寫生字詞3次,完成課後練習三。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把握課文的故事情節。
2、把握人物性格。
[重點、難點]
1、重點:把握故事情節。
2、難點:同上。
[教學方法]
講授法。
[教具准備]
語段閱讀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講讀第一部分。
1、牛郎的哥嫂是怎樣虐待牛郎的?
明確:叫牛郎吃剩飯、穿破衣裳、夜裡在牛棚里睡;哥嫂獨占父親留下的家產,把他趕出了家門。
從牛郎被歌嫂虐待的情節中,可以看出態度的丑惡和人情的淡薄。
2、牛郎和老牛的親密關系表現在哪些方面?
明確:牛郎照看那頭牛挺周到,「吃的草干凈,喝的水干凈,牛身上干凈、牛棚里干凈」,對牛精心飼養、關懷備至。
老牛對牛郎明白理解,對牛郎的哼曲、說話、商量事情等都能了解。
寫老牛和牛郎的親密關系,既反襯了牛郎孤苦無依的苦悶,突出牛郎命運的不幸,又表現了牛郎善良、勤勞的品質,為下文牛郎與織女的結合得到老牛的幫助埋下伏筆。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文中第十段是插敘,有何作用?
交代了織女的身世、遭遇和嚮往。
2、課文是怎樣描寫織女對人間生活的喜歡?有何作用?
明確:課文有一個排比句,渲染織女對勞動、家庭和鄉村景物的喜歡,表明她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和滿足,這樣寫與織女在天上沒有自由、沒有幸福的遭遇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三)分析第三部分。
默讀課文第三部分,思考以下問題(幻燈出示)。
1、這一部分作者寫了哪四層意思?
先寫王母娘娘下凡捉拿織女;次寫牛郎披上老牛的皮上天追趕;再寫被王母娘娘畫下天河阻隔,最後寫牛郎織女爭得「鵲橋相會」的權利。
2、牛郎聽說織女被抓走,採取了哪些做法?
急趕回家,披上牛皮,挑著孩子,追上天去。
3、王母娘娘具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專制、兇狠、殘暴。
4、用一句話概括這部分的內容。
寫牛郎一家被王母娘娘拆散和牛郎織女勇敢的抗爭。
(四)課文內容小結。
(五)布置作業:
思考牛郎織女、王母娘娘、天河的象徵意義。
板書設計:

牛 郎 織 女

勤勞善良的牛郎 牛郎星

哥嫂虐待 建立家庭 天河阻隔
老牛作伴 生活美滿 鵲橋相會

追求自由的織女 織女星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歸納主題思想。
2、了解課文的藝術特色。
3、進一步理解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
[重點、難點]
1、重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
2、難點:藝術特色、民間故事的特點。
[教法]
講解法。
[教具准備]
教學用書等。
[教學過程]
(一)理解人物的象徵意義。
牛郎織女:勞動人民的典型。
王母娘娘:封建統治者、封建勢力的代表。
天 河:封建統治者用來迫害、壓制勞動人民的工具和手段。
(二)了解這篇民間故事的藝術特色。
1、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表現了豐富的想像力。
(1)情節:織女逃離天宮與牛郎結為夫婦,王母娘娘畫簪為河,牛郎織女化為星星,「鵲橋相會」等。
(2)人物:王母娘娘、織女、眾仙女、天兵天將,都是幻想中的神話人物,他們既有「神」的特點,又具有人的感情,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3)動物:老牛會說話,喜鵲能搭橋。
2、鮮明的對比手法。
織女在天上機房裡的勞累、拘禁和婚後的溫馨、幸福。
兄嫂對牛郎的冷遇和老牛對牛郎的同情。
老牛對牛郎的關切、幫助、成人之美和王母娘娘對織女的冷酷、兇狠、破壞美滿姻緣。
3、語言通俗流 ,描寫細致,充滿感情。
(三)概括中心思想。
通過牛郎織女悲歡離合遭遇的記敘,揭露了封建勢力的專制、殘暴,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理想和願望。
(四)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
完整的故事情節、鮮明的人物形象、語言口語化。
(五)課後練習輔導。
練習二:1、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嚮往和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願望。
2、象徵意義見教案。
(六)課堂練習:
寫出牛郎織女、王母娘娘、天河的象徵意義。
(七)作業:
完成作業本,預習《漁夫的故事》。
教學後記:
1、學生對民間故事有較高的興趣,課堂氣氛活躍。
2、理解能力不夠好,對人物的象徵意義、主題的理解偏差。
3、獨立思考能力差,不善於思考。

Ⅸ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數學復習教案

2007~2008學年度第一學期
六年級數學期末綜合練習卷
班別: 姓名: 學號: 評分:
一、 填空:(12分)
1、 千克=( )克 40分=( )時
2、2的倒數是( ),( )和0.75互為倒數。
3、16米的 是( )米,50比40多( )%,250的20%是( )。
4、 =( ):40=( )% =( )折=( )(小數)
5、根據乘法算式: ,請寫出兩道除法算式
( )÷( )=( ) ( )÷( )=( )
6、6.4:0.08化簡為最簡單的整數比是( ),比值是( )
7、圓的半徑是2米,它的直徑是( )米,周長是( )米,面積是( )平方米。
8、光碟的銀色部分是一個圓環,內圓半徑是2cm,外圓半徑是3cm,圓環面積是( )
9、我國長征運載火箭進行了70次發射,其中只有7次成功,發射的成功率是( )%
10、陳老師買了一套總價為60萬元的住房,要繳納1.5%的住房契稅,契稅要繳納( )元。
二、判斷下面各題,對的在括弧里畫「√」,錯的畫「×」(5分)
1、如果A:B=4:5,那麼A=3,B=5 ( )
2、大牛和小牛的頭數比是4:5,表示大牛比小牛少 ( )
3、圓的半徑擴大3倍,它的周長擴大3倍,它的面積擴大 6倍( )
4、某商品打「八五折」出售,就是降價85%出售 ( )
5、一瓶純牛奶,亮亮第一次喝了 ,然後在瓶里兌滿水,又接著喝去 。亮亮第一次喝的純奶多。 ( )
三、選擇正確的答案,把答案的序號填在括弧里 (5分)
1、要統計東莞人民公園各種樹木所佔百分比情況,你會選用( )
A、條形統計圖 B、折線統計圖 C、 扇形統計圖
2、下面的算式中結果最大的是( )
A、 B、 C、
3、兒童的負重最好不要超過體重的 ,如果長期
背負過重物體,會導致腰痛及背痛,嚴重的甚至
會妨礙骨骼生長,王明的書包( )
A、超重 B 、不超重 C、 沒法確定
4、下面百分率可能大於100%的是( )
A、成活率 B 、發芽率 C、 出勤率 D、 增長率
5、從學校走到公園,小紅用8分鍾,小趙用10分鍾,小紅和小趙的速度的最簡比是( )
A、8:10 B 、 10:8 C、 D、 5:4
四、計算(32分)
1、直接寫出得數(6分)
3.14×8= =
1-40%= 52=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