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次韻賞析
① 求雙調 折桂令 嘆世 鑒賞
〔雙調〕折桂令
嘆 世
馬致遠
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1〕,項廢東吳〔2〕,劉興西蜀[3],夢說南柯〔4〕。
韓信功兀的般證果〔5〕,蒯通言那裡是風魔〔6〕?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7〕,醉了由他〔8〕。
【說明】
這支曲子借秦漢之際的歷史事件,表現對功名事業的厭棄。既然劉項興亡,不過一夢,韓信這樣的功臣也落得殺頭的結果,那當前的功名事業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否定,表現對現實政治的反感,這是封建社會走下坡路時詩人們慣用的手法。語言如飛流注澗,一瀉無余,表現豪放派曲家的風格。 【注釋】
〔1〕咸陽百二山河三句:指秦漢之際的戰爭。百二山河,見前盧摯〔折桂令〕《蕭娥》曲注〔2〕〈「晉王宮深鎖嬌娥」三句:意說隋煬帝在晉王宮深鎖著美人,恃著山河鞏固,一味享樂。隋煬帝未即帝位前,於開皇元年(581),立為晉王,一曲離笳,暗示蕭後在隋亡後的流落塞北。百二山河,形容戰國時秦國形勢的險要,二萬兵力可抵得諸侯一百萬(見《史記·高帝本紀》)。〉。
〔2〕項廢東吳:指項羽在垓下兵敗,被追至烏江自刎。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古屬東吳地。
〔3〕劉興西蜀:指劉邦被封為漢王,利用漢中及蜀中的人力物力,戰勝項羽。 〔4〕夢說南柯:唐人李公佐小說《南柯太守傳》說:淳於生晝夢入大槐安國,被招為附馬,在南柯郡做二十年的太守,備極榮寵。後因戰敗和公主死亡,被遣歸。醒來才知道是南柯一夢。所謂大槐安國,原來是宅南槐樹下的蟻穴。 〔5〕韓信功兀的般證果:韓信,漢高祖劉邦的開國功臣,輔佐高祖定天下,與張良、蕭何並稱漢興三傑。後被呂後所害,誅夷三族。兀的般,這般。證果,佛家語,果報的意思。
〔6〕蒯通言那裡是風魔:蒯(kuǎi 塊)通,漢高祖時的著名辯士,本名徹,史家避武帝諱,稱他蒯通。韓信用蒯通計定齊地。後蒯通說韓信背漢自立,韓信不聽。他怕受牽連,就假裝風魔。後韓信為呂後所斬,臨刑前嘆曰:「悔不聽蒯徹之言,死於女子之手。」
〔7〕「成也蕭何」二句:韓信因蕭何的推薦被劉邦重用,後來呂後殺韓信,用的又是蕭何的計策。故雲「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8〕他:讀tuō,協歌戈韻。
② 賞析《雙調。折桂令。中秋》
一輪飛鏡誰磨①?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②,洗秋空銀漢無波③專,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屬影婆娑。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注]①飛鏡:比喻中秋之月。②玉露泠泠:月光清涼、凄清的樣子。③銀漢:天河。
[鑒賞提示]
同樣寫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主題會有不同的觀察角度和不同的寫法。李白的《月下獨酌》抒發的是世無知音的寂寞之感,他筆下的月既不解飲,又不懂情,無知而冷漠。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抒發的是坎坷路途中的落寞情懷,他想像中的月宮是「高處不勝寒」,強調的是「月有陰晴圓缺」。張養浩的這首散曲抒發的則是中秋之夜一醉方休的情致,因此,作者著力描寫的是月光的澄徹,通過對澄徹月光的反復渲染,創造出一種異常寧靜的境界氛圍。
③ 折桂令 次韻 語言表達上有何特色
《折桂令·九日》是張可久創作的一首元曲。這支令曲以重九游為題,抒發了作者暮年的愁懷。作者有意設置一個跌宕片段,回憶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此時人已垂垂老矣,官場傾扎,無力掙扎,斜陽、寒鴉使人感到無限凄涼。
這首小令既寫「重陽」的美好,更寫了遊子的愁腸。此時正值秋高氣爽,同時萬物也開始蕭疏。大雁南歸,更易引發遊子思鄉。秋野豐美多姿,而秋景卻最令遊子淚下神傷,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
前三句「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說,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睏倦的遊子思念故家。這是詩人登高時所見之景,「秋」「歸雁」之意象傳達出睏倦遊子對家的思念。這種感情,正如晉代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所寫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樣。 張可久的一生是在時隱時仕、輾轉下僚中度過的。他自己所說的「半紙虛名,萬里修程」(《上小樓•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時,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厭倦官場的傾軋,望著南歸的大雁,內心感到無限惆悵。
接下來,「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三句,詩人由寫眼前景轉為對昔日生活的回憶,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詩人憶往昔歡樂生活時濃縮而成的意象。這里化用了宋代詞人晏幾道《鷓鴣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拼卻醉顏紅」,寫盡了宴客場景的繁華熱鬧。昔日官場生活,翠袖殷勤勸酒,金杯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是多麼熱鬧,這里用的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之法,與前面的「歸雁橫秋,倦客思家」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凸顯詩人此時的孤寂心境。
七、八兩句「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化用了蘇軾的詩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由於添加了「西風白發」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勝一籌;同時,倒裝加對偶的句式,韻律和諧,也可以看出詩人的匠心。這也是這首曲中的名句,是詩人有感於眼前之景,有思於今非昔比的境況而發出的深沉感慨:西風吹著滿頭白發,突然省悟到,人終有衰老之時,花亦有凋敗之日,面對已凋謝的黃花,連蜂蝶都要發愁,何況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遊子不要留戀他鄉。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這里又化用宋詞人秦觀的《滿庭芳》的詩句「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詩人在此以景結情,寫出眼前的凄涼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只遠飛的寒鴉。這是景語,又是情語;這既是實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寫照。蒼涼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詩人漂泊無依的情懷,倦客之心、思鄉之情溢於筆端。
綜觀全曲,一個「思」字貫穿全篇。詩人由眼前實景寫起,觸景生情,憶往昔歡樂事,更添此刻思鄉之愁,最後,以景結情,回顧漫漫天涯路,抒遲暮思歸之情。語言清麗,對仗工整,特別是巧妙地引前人詩詞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蘊藉之美,堪稱元散曲中的精品。
④ 折桂令 問秦淮賞析
【折桂令】一曲寫蘇昆生重訪秦淮。秦淮河橫貫南京市,河兩岸為景勝、繁華之地,但現在蘇昆生見到的是一片殘敗。
「破紙迎風,壞檻當潮」兩句,以聲音襯寂寥。窗戶上,破紙迎風瑟瑟作響,朽門外,潮水拍打空城陣陣傳來,這風聲,潮聲反襯了人聲寂寂,一片蕭條冷落。接著,作者將人物和節日情況作今昔對比,突出今日秦淮河無人無樂無節日佳慶的空寂。過去,這里遊人如織,佳麗雲集,舞榭歌台,笙簫徹夜。河中,彩楫畫肪鬧端陽,岸上,酒旗聳立慶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徵性的「粉黛」、「笙簫」、「燈船」、「酒旗」,寫盡了昔日秦淮河畔繁華竟逐的景象。而現在,歌女逃散,絲竹不聞,秦淮河無有當年的遺風余韻了。即使適逢節日,也是「端陽不鬧」,「重九無聊」。「端陽」、「重九」代麥了南方的重大節日,「不鬧」、「無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鬧」從環境氣氛說,雖是佳節,卻無熱烈歡悅的氛圍。「無聊」從情緒說,寫出人們沒有興致,無心無緒的委頓精神狀態。節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國哀痛心理,挖掘得多麼深,表達得多麼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罷,亦大有與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對照的意味,在對比中,加深人們的興亡感觸。今昔對比後,「白鳥飄飄」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寫,進一步開拓意境。小鳥在白雲端自由飛翔,秦淮河綠水滔滔,河岸紅葉似火,黃花初綻,蝴蝶飛逐。好一派萬物爭自由的勃然生機。這繁茂、永恆的自然界與蕭條沒落的秦淮社會形成了強烈對照,在藝術的對照中,深化了主題的表達。
⑤ 折桂令次韻張可久賞析,曲中的景物描寫在語言表達上富有特色,請簡要分析
[雙調]折桂令·九日
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折桂令·九日》是張可久創作的一首元曲。這支令曲以重九游為題,抒發了作者暮年的愁懷。作者有意設置一個跌宕片段,回憶起做官生活中的一些細節,此時人已垂垂老矣,官場傾扎,無力掙扎,斜陽、寒鴉使人感到無限凄涼。
這首小令既寫「重陽」的美好,更寫了遊子的愁腸。此時正值秋高氣爽,同時萬物也開始蕭疏。大雁南歸,更易引發遊子思鄉。秋野豐美多姿,而秋景卻最令遊子淚下神傷,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
前三句「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說,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睏倦的遊子思念故家。這是詩人登高時所見之景,「秋」「歸雁」之意象傳達出睏倦遊子對家的思念。這種感情,正如晉代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所寫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樣。 張可久的一生是在時隱時仕、輾轉下僚中度過的。他自己所說的「半紙虛名,萬里修程」(《上小樓•春思》),是很形象的概括。此時,已逾古稀之年的他,早已厭倦官場的傾軋,望著南歸的大雁,內心感到無限惆悵。
接下來,「翠袖殷勤,金杯錯落,玉手琵琶」三句,詩人由寫眼前景轉為對昔日生活的回憶,其中「翠袖」「金杯」「玉手」就是詩人憶往昔歡樂生活時濃縮而成的意象。這里化用了宋代詞人晏幾道《鷓鴣天》中的「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拼卻醉顏紅」,寫盡了宴客場景的繁華熱鬧。昔日官場生活,翠袖殷勤勸酒,金杯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是多麼熱鬧,這里用的是以樂景寫哀的反襯之法,與前面的「歸雁橫秋,倦客思家」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凸顯詩人此時的孤寂心境。
七、八兩句「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化用了蘇軾的詩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由於添加了「西風白發」這一意象,因而在意境上更勝一籌;同時,倒裝加對偶的句式,韻律和諧,也可以看出詩人的匠心。這也是這首曲中的名句,是詩人有感於眼前之景,有思於今非昔比的境況而發出的深沉感慨:西風吹著滿頭白發,突然省悟到,人終有衰老之時,花亦有凋敗之日,面對已凋謝的黃花,連蜂蝶都要發愁,何況人呢。人生易老,好景不常,遊子不要留戀他鄉。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這里又化用宋詞人秦觀的《滿庭芳》的詩句「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詩人在此以景結情,寫出眼前的凄涼景象:回首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只遠飛的寒鴉。這是景語,又是情語;這既是實景,又是作者大半生人生路途的寫照。蒼涼微茫的景色,反映出詩人漂泊無依的情懷,倦客之心、思鄉之情溢於筆端。
綜觀全曲,一個「思」字貫穿全篇。詩人由眼前實景寫起,觸景生情,憶往昔歡樂事,更添此刻思鄉之愁,最後,以景結情,回顧漫漫天涯路,抒遲暮思歸之情。語言清麗,對仗工整,特別是巧妙地引前人詩詞入曲,清雅自然,具有典雅蘊藉之美,堪稱元散曲中的精品。
⑥ 求大神:折桂令元宵【賞析】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元宵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賞析詩的前後文章,以及元宵節人們的心情和做的事情,分析作者此時的心情是如何的。這首詩應該用的是反襯......就提醒那麼多吧,自己好好分析分析,加油!!!
⑦ 折桂令·過多景樓的作品賞析
「多景樓」是江蘇抄省鎮江市的一處寺內建築,具其之所心被稱為「多景」,也是因為它建在山上,地勢高,萬事萬物都可盡收眼底。詩人登高望遠,前文極寫所見景色之美,最後三句一問一答道出哀情,可見此曲採用的是以樂景反襯哀的情的手法。
前三句寫的是整體感受,春水東去,天空遼遠、閑雲飄散,視野極其開闊,那樹顯得對么渺遠,那鳥彷彿也都消失了蹤跡。就像是一種脫離塵囂的展望,一片豁然開朗。接著具體寫了所見景物:山如黛、水如鏡、月缺似沉鉤,寓意白晝將盡。詩人依次運用了「闊」「閑」「渺」「幽」以及「遠」「平」「缺」等加以刻畫,句式倒裝,使景物描寫細膩生動。
再把視線住下,桃花梨花紅白相間的景色下是那「渡口」和「江水」,曲至此,已經透出離別之情。尾三句便點出真意:「何處離愁?人別層樓,我宿孤舟。「有如蜻蜓點水一點而出,讓原本沉浸的樂景中的人,哀感頓生。
⑧ 雙調折桂令夢中作 鄭元祖賞析
鄭光祖《雙調·折桂令·夢中作》
【原文】
半窗幽夢微茫,歌罷錢塘版(1),賦罷高唐(2)。
風權入羅幃,爽入疏欞(3),月照紗窗。
縹緲見梨花淡妝(4),依稀聞蘭麝余香。
喚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說明】
寫夢中幽會,醒來還如見其人,如聞其香。惝恍迷離,芳艷悱惻,彷彿李商隱的無題詩。末三句尤見一往情深。
【注釋】
(1)歌罷錢塘:這句用蘇小小故事。蘇小小為南齊錢塘名妓,《春渚紀聞》一書記載她的《蝶戀花》詞一首,詞中有「妾本錢塘江上住,花落花開,不管流年度」的句子。
(2)賦罷高唐:《高唐賦》,戰國時楚人宋玉作,寫楚襄王游高唐,夢中與神女歡會事。
(3)疏欞(ling 靈):窗格大的窗戶。
(4)縹緲見梨花淡妝: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這里以梨花形容婦女的淡妝。縹緲,彷彿,隱約。
⑨ 元曲《折桂令 九日》中揭示主題的是哪句為什麼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表現主題聯系具體內容分析。
[雙調]折桂令·九日① 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②。 歸雁橫秋,倦客思家③。 翠袖殷勤④,金杯錯落⑤,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注釋注釋[注釋] ①九日: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 ②對青山強整烏紗:化用孟嘉落帽故事:晉桓溫於九月九日在龍山宴客,風吹孟嘉帽落,他泰然自若,不以為意。 ③歸雁橫秋:南歸的大雁在秋天的空中橫排飛行。 ④翠袖:此處借指女子或妓女。 ⑤金杯錯落:各自舉起酒杯。金杯:黃金酒杯。錯落:參差相雜,一說酒器名。賞析賞析[賞析] 這首小令,既寫「重陽」的美好,更寫了遊子的愁腸。此時正值秋高氣爽,同時萬物也開始蕭疏。大雁南歸,更易引發遊子思鄉。秋野豐美多姿,而秋景卻最令遊子淚下神傷,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 前三句:「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 意思是說,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睏倦的遊子思念故家。這是詩人登高時所見之景,「秋」「歸雁」之意象傳出達出睏倦遊子對家的思念。這種感情,正如晉代陶淵明在《歸園田居》中所寫的「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樣。 張可久的一生是在時隱時仕、輾轉下僚中度過的。他自己所說的「半紙虛名,萬里修程」(《上小樓
⑩ 折桂令宣城懷古賞析
詩人首先描寫昔日復甲第名同、制高城沼台業已荒蕪、草木叢生的凄涼景象,抒發了盛衰無常的感慨;進而想像空翠飛來、天淡雲閑的優美畫面,直抒胸臆,表達了超脫閑逸的情懷。
全曲以寫景開篇,以寫景作結,抒情蘊於其內,敘理又出於其中,不乏幽遠。作為散曲,它又將其情其理一發於字面,意境相成,情理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