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赤壁杜甫名句賞析

赤壁杜甫名句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4 02:54:45

㈠ 關於 《 赤壁》 杜甫

赤壁的作者好象是杜牧
首先,寫詩不是寫歷史,歷史要真實,有理有據,內來不得虛假和偏向,要秉公執筆容,要客觀,寫歷史軌跡和民族正義;而「詩以言志」,是說寫詩的目的是為了言明作者自己的志向與思想,因此,允許主觀的成分存在,也就是說,如果確實有劉備、孫權、周瑜共同抗擊了曹操,而作者喜歡周瑜的話,也大可只拿周瑜作文章。考慮到杜牧風流倜儻,喜歡漂亮女生,精通音律,和周瑜有相似之處,所以也完全可以理解。
其次,《三國演義》中寫赤壁,諸葛亮的功勞幾乎可以與周瑜平分,實際上演義有很多人為的成分存在,不可全信,而《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公認的歷史書,裡面寫的東西遠比《三國演認》真實可信,在《三國志》里,赤壁里,周瑜的作用遠遠大於諸葛亮,象同時文學作品的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里也是以周為主,也就不足為奇了。
赤壁以諸葛亮為主,是在明清以後,民間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而導致。
所以杜牧寫得沒錯。

㈡ 杜甫的<<赤壁>>銅雀春深鎖二喬上句

首先糾正一下是杜牧的赤壁,二不是杜甫的
其全文是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鑒賞

杜牧於會昌二年(842)出任黃州刺史期間 ,曾游覽黃州赤壁磯。站在滔滔東去的大江之濱,觀「赤壁」而思史,回憶三國時代在鄂州赤壁磯所發生的吳蜀聯軍大敗曹兵,從而尊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 」。撫今追昔,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這著名的詠史詩。

一、二句寫作者在江邊淤沙之中,詩人以一柄殘戟置於詩端,引發後兩句的歷史議論,具有歷史的縱深感。三、四句是說周瑜的獲勝是偶然的機遇所致,僅安憑一時僥幸並不是邦定國之策。假若不是東風驟起,蜀軍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計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這兩句詩頗具史論意味,見解獨到 。詩人對周瑜的諧謔揶揄 ,暗示了對曹操的肯定。

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繫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參考譯文】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尚未銷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隱約看見歷史的刀光劍影。倘若東風不來,周瑜怎麼能借東風火燒曹操八十萬水軍而大獲全勝呢?三國大局不定,想必曹操兩年後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建造銅雀台廣羅天下名姬的時候,東吳美人大喬(孫策夫人)和小喬(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鎖銅雀,春恨無限了。

㈢ 杜甫《赤壁》名句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名句。杜甫沒有寫過赤壁,著版名的《赤權壁》是杜牧的詩。

原文如下: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白話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3)赤壁杜甫名句賞析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

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㈣ 求杜甫的<<赤壁>>和詮釋

杜牧的《赤壁》
《赤壁》精闢賞析

杜 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鑒賞

杜牧於會昌二年(842)出任黃州刺史期間 ,曾游覽黃州赤壁磯。站在滔滔東去的大江之濱,觀「赤壁」而思史,回憶三國時代在鄂州赤壁磯所發生的吳蜀聯軍大敗曹兵,從而尊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 」。撫今追昔,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這著名的詠史詩。

一、二句寫作者在江邊淤沙之中,詩人以一柄殘戟置於詩端,引發後兩句的歷史議論,具有歷史的縱深感。三、四句是說周瑜的獲勝是偶然的機遇所致,僅安憑一時僥幸並不是邦定國之策。假若不是東風驟起,蜀軍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計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這兩句詩頗具史論意味,見解獨到 。詩人對周瑜的諧謔揶揄 ,暗示了對曹操的肯定。

詩人即物感興,托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繫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參考譯文】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尚未銷融,拾起磨洗一番,仍可隱約看見歷史的刀光劍影。倘若東風不來,周瑜怎麼能借東風火燒曹操八十萬水軍而大獲全勝呢?三國大局不定,想必曹操兩年後在鄴都(今河北臨漳縣)建造銅雀台廣羅天下名姬的時候,東吳美人大喬(孫策夫人)和小喬(周瑜夫人)可能就深鎖銅雀,春恨無限了。

古詩 杜牧 赤壁 的賞析

赤壁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注釋
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銷:銷蝕。
將:拿起。
磨洗:磨光洗凈。
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東風:指火燒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後任吳軍大都督。
銅雀:即銅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台,樓頂里有大銅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寫作背景
這首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認為周瑜勝利於僥幸,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國家興亡的慨嘆。有情有致。
鑒賞
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里,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銹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凈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台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對於詩人而言是相當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並未直言戰爭的結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台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里的銅雀台,讓人不禁聯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後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服。
藝術特色
從藝術上看,人杜牧在前兩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虛托手法,這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的常用手法,這就好比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前朝的人或事來寫;還有詩中運用了以小見大這種表現手法,詩的後兩句寫戰爭的勝負時,作者並未點破,而是通過大小喬這兩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運來表達設想中東吳敗亡的結局,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試想,若東吳前國主和當朝主帥之妻均已被曹軍擄去銅雀台,那戰爭的結局不言自明,這就使得全詩既生動形象,又含蓄蘊藉,富有情致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㈥ 古詩杜牧的《赤壁》的賞析。

賞析:

詩篇的開頭借一件古物興起對前朝人、事、物的慨嘆。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里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鍋二喬」此句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以小見大,深刻警醒。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也表達了這樣的感慨: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

藝術特色:

從藝術上看,詩人杜牧在前兩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虛托手法,這就好比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前朝的人或事來寫;還有詩中運用了以小見大這種表現手法,詩的後兩句寫戰爭的勝負時,通過大小喬這兩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運來表達設想中東吳敗亡的結局,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

(6)赤壁杜甫名句賞析擴展閱讀: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古代兵器)沉沒在水底的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留之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俊爽,多切經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大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㈦ 杜甫的赤壁古詩怎麼寫的

悠悠赤壁
杜 甫(唐)
悠悠回赤壁,浩浩略蒼梧。
帝子留遺憾,曹分屈壯圖。
下面一首是杜牧的
赤 壁
杜 牧(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㈧ 赤壁中的名句

摘 要:一般認為,這首詩的主題是從假設失敗的角度,反襯赤壁之戰這場戰爭的重大意義。而本文認為,一般的文學評論在評價杜牧這首《赤壁》詩時,並沒有把它放在晚唐這么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去看,而是把它與所處的時代割裂開來去單獨地分析、理解。這樣得出的主題未免浮光掠影,舍本逐未。如果我們把它放在那個「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晚唐時代,就能走近詩人的心靈世界,就能了解詩人此時此刻對待抗敵戰爭的情緒是怎樣的低落,不是歡快而是憂愁,整首詩的基調不是昂揚向上而是哀傷低沉的。詩人的情感世界不僅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有關,而且也與其自身的遭遇有關。本文主要從杜牧所處的那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晚唐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坎坷身世,結合本詩表層下隱含的另一層主題來探討此詩。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是詩人杜牧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自己的議論,是一首明顯帶有史論特色的詠史作品。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寶歷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計八十三年,文學史上一般稱為晚唐時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朋黨交爭,大唐帝國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鎮勢力日益強大,杜牧死後僅二十二年便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詩人杜牧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晚唐時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於簿書宴遊間」,很不得志。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後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貶為黃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後李杜」,人稱「小杜」,以別於「老杜」(杜甫)。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中晚唐時期,唐帝國國勢漸微,士大夫往往好追憶往事,議論得失,借古諷今,因此詠史、弔古的詩歌特別盛行。這首《赤壁》詩的前兩句是敘事,寫詩人從赤壁古戰場江邊的沉沙中獲得一把斷戟,這是一把沒有完全腐朽的兵器。經過一番磨洗之後,認出它是幾百年前赤壁戰役的遺物,因而引起懷古幽情,不禁追憶起三國時的那次重大戰役和主要人物。這兩首詩的前兩句,是假託還是事實,很難確定。也許詩人真的在赤壁古戰場獲得這樣一把斷戟。此事無關大體,可以不必硬做索隱。

詩的後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詩人抒發的議論。詩人並不是直接地去做史論,而是抓住在赤壁之戰中起關鍵作用的「東風」來寫,運用了「東風」「銅雀(台)」這樣形象性的語言,來表達作者對這件重大歷史事件的看法: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大兵壓境。當時,曹軍有二十餘萬雄兵,號稱八十萬,而孫劉聯軍不過二萬,力量對比十分懸殊。曹軍謀士如雲,猛將如雨,勢如破竹。如果沒有東風給周瑜的方便,如果幸運之神沒有降臨吳國,那麼,國破家亡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二喬就要被曹操擄走,囚禁在銅雀台里了。二喬,即大喬和小喬,是東吳著名的兩個美女。大喬是孫權哥哥孫策的妻子,小喬是東吳都督周瑜的妻子。銅雀台,故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曹操建此台以納姬妾歌伎,乃晚年行樂之處。

一般認為,這兩句詩是從假設失敗的角度,反襯這場戰爭的重大意義。其實不然。本人認為,晚唐詩人杜牧在撿到三國時赤壁戰場的一把斷戟後,並沒有立刻聯想到吳蜀聯軍同仇敵愾、抵禦外敵上,而是認為如果沒有幸運之神的降臨,東吳國破家亡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筆者認為,這是本詩的第一層主題,還有另一層隱含更深的主題將在本篇末論及。何文煥《歷代詩話考索》中也認為:「牧之之意正謂幸而成功,幾乎家國不保。」

杜牧這首詩,形象生動,音律婉轉優美,然而氣魄不足。清代薛雪在《一瓢詩話》中論道:「詩重蘊藉,然要有氣魄。無氣魄,絕非真蘊藉。」詩人面對這一把沾滿刀光血影的斷戟,胸中早已沒有盛唐李白那種「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的豪壯的英雄氣概,沒有了那種血與火的壯美。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期,唐帝國的安全面臨兩大威脅,一是藩鎮割據,一是西部吐蕃和西北部回鶻的大肆入侵。杜牧《感懷詩一首》中寫道:「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恥?韓彭不再生,英衛皆為鬼。凶門爪牙輩,穰穰如兒戲。累聖但日吁,閫外將誰寄?」這里寫到:從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安史之亂起,到唐文宗大和元年(827)止,前後共七十三年,為什麼朝庭一直含羞忍恥地聽任藩鎮跋扈?英勇無敵的大將軍均已死去,朝中再也沒有這樣的大將可以去削平叛亂了。而現在的庸將們一批批出征,如同兒戲。唐代的歷朝天子只能每天長吁短嘆,憂慮的是究竟把軍事大權託付給誰呢?從這首《感懷詩一首》可以看出,藩鎮之禍經歷了七十多年,朝庭大多採取姑息政策,聽任藩鎮與中央對抗,以至造成人民的深重災難。詩人此時黯然神傷,只能「韜舌辱壯心,叫閽無助聲」。如果保持沉默,自己會感到恥辱;可是自己對朝庭呼籲,又沒有人響應支持。詩人就處於這樣一個無奈無助的彷徨的境地。

從《赤壁》最後兩句詩,我們可以品味出,在國家衰亡內憂外患的危急關頭,晚唐的詩人是那麼的失落、無奈和無助。他們早已喪失了中唐、初唐時的那種「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充滿熱血、朝氣、激昂慷慨的大唐氣象和拔劍起舞的民族氣魄。這就是時代影響了詩壇,時代影響了詩人。

《孟子·萬章(下)》中談到:「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孟子認為,在「頌其詩、讀其書」之前,應該先論世,方可以知人;知人,才可以理解他的作品,作出准確的評價。一般的文學評論在評價杜牧這首《赤壁》詩時,並沒有把它放在晚唐這么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去看,而是把它與所處的時代割裂開來去單獨地分析、理解。這樣得出的主題未免浮光掠影,舍本逐未。如果我們把它放在那個「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晚唐時代,就能走近詩人的心靈世界,了解詩人此時此刻對待抗敵戰爭的情緒是怎樣的低落,不是歡快而是憂愁,整首詩的基調不是昂揚向上而是哀傷低沉的。

詩人的情感世界不僅與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有關,而且也與其自身的遭遇有關。杜牧出身於豪門世族,祖父杜佑曾做過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杜牧十歲時祖父去世,家道日漸中落。他經歷了從憲宗至宣宗六朝,當時,正處於牛李黨爭激烈的時期。因他「剛直有奇節」(《新唐書》本傳),「疏曠不拘細行」(見《唐才子傳》卷六)。不願趨炎附勢,因此兩派都不重用,一生鬱郁不得志,未能施展才華抱負。杜牧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地方州縣府生活度過的,激烈的牛李黨爭在他的政治生活中投下了陰影。

從杜牧生平簡介可知,他仕途坎坷,失意不幸,懷才不遇,屢遭排擠,心情抑鬱有時不免寄情聲色,放浪形骸,人生態度由積極轉向消極。如「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遣懷》)晚唐趙嘏的《代人贈杜牧侍御》也可佐證,又如厭世頹傷的詩句:「滿懷多少是恩酬,未見功名已白頭」《冬日題智勺寺北樓》。這種潦到失意的感傷情調自然而然地影響到了史論類型的詩歌。詩人的情感世界又是復雜的,豐富多彩的,在史論中有時樂觀自信,充滿希望,如「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題烏江亭》)有時卻很悲觀哀傷,如《赤壁》這首詩。當然這種哀傷是很深沉的,不仔細體會很難品味得出。

從唐敬宗和唐文宗開始,唐帝國出現了明顯的衰敗傾覆之勢,陷入了一場無法挽救的危機之中。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說:「於斯之時,閽寺專權,脅君於內」「藩鎮阻兵,陵慢於外」「賦斂日急,骨肉縱橫於原野,杼軸空竭於里閭」。(見《唐紀》六十)在晚唐那個時代,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大唐帝國日薄西山。這個時代的陰影籠罩在詩人心靈上,始終揮之不去,盛唐氣象的幻想與日薄西山的凄涼現實,使他更加沉溺於深沉的無法排遣的憂傷之中。即使是繁華的秦淮河,在詩人眼中也只是「煙籠寒水月籠沙」,夜色凄冷而迷茫,詩人心中一片孤寂冷清。面對這樣一把斷戟,聯想到以往那些在燈紅酒綠中醉生夢死的達官貴人,詩人也只能發出懷古傷今的無奈和哀怨的感嘆:如果沒有類似「赤壁東風」這樣幸運之神的降臨,大唐帝國崩潰的命運是不可避免的,回天無力呀!正所謂「中原鹿不由人」。

悲觀也罷,哀怨也罷,憂憤也罷,頹廢也罷,缺乏理想的色彩也罷,這就是一個晚唐詩人在他作品中蘊涵很深的在表層下隱含的指陳時局的另一層主題。

㈨ 杜牧 《赤壁》中的名句賞析

杜牧 《赤壁》中的名句賞析: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台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里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

這對於詩人而言是相當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

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並未直言戰爭的結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台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這里的銅雀台,讓人不禁聯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後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彌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

《赤壁》

唐代 杜牧

原文: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磨洗掉鐵銹以後辨認出這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大喬、小喬被關進銅雀台了。

(9)赤壁杜甫名句賞析擴展閱讀

《赤壁》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之一。

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赤壁》作者簡介:

杜牧,字牧之,號稱杜紫薇,又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晚唐時期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

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最終官至中書舍人。歲暮卒於長安,終年五十歲。

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內容以詠史抒懷為主。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

㈩ <<赤壁>>-杜甫

是杜牧吧!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註解:
周郎:三國時東吳的大將周瑜。
銅雀:即銅雀台,故地在今河北省臨漳縣西。
二喬: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

詩意: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發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台上為曹操所霸佔。

赤壁(作者:杜牧)

此詩的開頭卻只從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一隻與古代戰爭有聯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嘆。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就像這鐵戟一樣沉淪埋沒,但又常因偶然的機會被人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勾起深思。正由於發現了這只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一場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重大戰斗,英雄雲集,何等壯偉。「認前朝」又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二句論史抒懷作了鋪墊。全詩最精彩的,當然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是議論。「認前朝」,本來可以寫對這場戰爭的回顧,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緬懷,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歷史評價,而是直接的對歷史結局提出自己的評判。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於史家的評價。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他在一個更高的層次觀察、思考著歷史,頓使詩歌平添一種更上一層樓的氣概。不直言戰爭之勝敗,而說「銅雀春深鎖二喬」。用一「鎖」字,重台密閣,更加重了藏嬌之意。試想英雄如曹操者,於橫掃天下勝利之後,擁江東二喬於銅雀台,弦歌艷舞,以享受纏綿之春色,當是何種得意氣概。寫設想中的東吳敗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塗炭之類,而拈出「二喬」入魏以暗喻,同樣把東吳領袖人物之風流儒雅的風神傳遞出來了。但是杜牧之寫史論,除了為表現出非凡的見識,還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