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蒙克賞析
A. 誰給我描述一下蒙克的那幅油畫《吶喊》!
這幅作品被認來為是現代人類充滿焦慮的源現實,而又無法擺脫這一現實的永恆象徵。從繪畫的技藝而言,蒙克充分地使用動盪的彎曲的傾斜的線條,將橋梁、天空和大地聯系在一起,強烈的色彩給人以深刻的觸動,把那個瘦骨嶙峋、雙手捂著耳朵吶喊的人物置於畫面的前景,道路直接伸向觀眾,吶喊直接面向觀眾,使整個畫面產生一種強烈的節律感,從而滋生出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B. 賞析《吶喊.>
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堪稱20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他出生於挪威洛頓。童年時父母雙亡的經歷在其心靈深處打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這使他早年畫下了許多以疾病與死亡為主題的作品。他曾在克里斯蒂安尼(今奧斯陸)工藝美術學校學習,1885年第一次旅法,學習印象派的畫風,後又受到高更、勞特累克及「新藝術運動」的影響,導致了其畫風的重大變革。1892年他應邀參加柏林藝術家協會的展覽,由於形象怪異,其作品在德國引起激烈反響,畫展只開了一周即關閉了。為此,以利伯曼為首的自由派退出藝術家協會,成立了柏林分離派。這一行動使蒙克大受鼓舞,從此在德國定居下來,直到1908年。這十六年是蒙克藝術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其藝術臻於成熟的時期。他在憂郁、驚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線型圖式表現他眼中的悲慘人生。他的繪畫,對於德國表現主義藝術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成了「橋派」畫家的精神領袖。評論家指出:「蒙克體現了表現主義的本質,並在表現主義被命名之前就徹底實踐了它。」1890年,他開始著手創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組畫」。這套組畫題材范圍廣泛,以謳歌「生命、愛情和死亡」為基本主題,採用象徵和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畫《吶喊》,是這套組畫中最為強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這幅畫上,蒙克以極度誇張的筆法,描繪了一個變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類極端的孤獨和苦悶,以及那種在無垠宇宙面前的恐懼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蒙克自己曾敘述了這幅畫的由來:「一天晚上我沿著小路漫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在我的下方是峽灣。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太陽正落山—雲被染得紅紅的,象血一樣。」「我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我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我畫下了這幅畫—畫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樣的雲。—那些色彩在尖叫—這就是『生命組畫』中的這幅《吶喊》。」在這幅畫上,沒有任何具體物象暗示出引發這一尖叫的恐怖。畫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似乎正從我們身邊走過,將要轉向那伸向遠處的欄桿。他捂著耳朵,幾乎聽不見那兩個遠去的行人的腳步聲,也看不見遠方的兩只小船和教堂的尖塔;否則,那緊緊纏繞他的整個孤獨,或許能稍稍地得以削減。這一完全與現實隔離了的孤獨者,似已被他自己內心深處極度的恐懼徹底征服。這一形象被高度地誇張了,那變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畫式的。那圓睜的雙眼和凹陷的臉頰,使人想到了與死亡相聯系的骷髏。這簡直就是一個尖叫的鬼魂。「只能是瘋子畫的」,蒙克在該畫的草圖上曾這樣寫道。在這幅畫上,蒙克所用的色彩與自然保持著一定程度的關聯。雖然藍色的水、棕色的地、綠色的樹以及紅色的天,都被誇張得富於表現性,但並沒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實性。全畫的色彩是郁悶的:濃重的血紅色懸浮在地平線上方,給人以不祥的預感。它與海面陰暗處的紫色相沖突;這一紫色因伸向遠處而愈益顯得陰沉。同樣的紫色,重復出現在孤獨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頭部,則留在了蒼白、慘淡的棕灰色中。畫中沒有一處不充滿動盪感。天空與水流的扭動曲線,與橋的粗壯挺直的斜線形式鮮明對比。整個構圖在旋轉的動感中,充滿粗獷、強烈的節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傳達著那一聲刺耳尖叫的聲音。畫家在這里可以說是以視覺的符號來傳達聽覺的感受,把凄慘的尖叫變成了可見的振動。這種將聲波圖像化的表現手法,或許可以與梵高的名作《星月夜》中力與能量的圖像化表現相聯系。蒙克在這里,將那由尖叫所產生的極度的內在焦慮,轉化為一種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將其畫面上的情感表現幾乎推向了極致。蒙克共創作了四個版本的《吶喊》,蒙克博物館收藏了其中兩個版本,另外兩個版本分別由私人收藏家和挪威國家畫廊收藏。
C. 蒙克《吶喊》
畫家蒙克生前復曾四次繪制以《吶喊制》為題目的作品,四幅作品構圖也非常接近,但是是畫家在不同的時期畫的。這種情況在藝術史上非常普遍,就像音樂家會以同一主題做出不同版本一樣,蒙克對《吶喊》也進行了四次詮釋。就像列奧納多達芬奇曾經畫過兩個版本的《岩間聖母》,梵高曾畫過十四個版本的《向日葵》和無數個版本的《自畫像》等。
蒙克的吶喊一共有4幅,挪威奧斯陸蒙克博物館收藏2幅,一幅是由挪威國家畫廊收藏. 還有一幅是由個人收藏家收藏,我們平時見到的那個版本 就藏於蒙克博物館。
D. 愛德華·蒙克的作品《吶喊》究竟有何寓意
畫面表現的是一個形似成形嬰兒的小人張著口從橋上跑來,遠景是海灣和落日景象.天空像滾動著內的血紅色波浪,令人容感到震顫和恐怖,彷彿整個自然都在流血.蒙克後來在談及此畫時說:"我和兩個朋友一起走著,夕陽西沉,天空變得像血一樣紅,我忽然無精打采,極度疲倦地止住腳步,黝黑色的海峽和道路顯示著血與火一樣的光舌.朋友走著,我卻一個人停在那裡因不安而顫抖著,我感到了自然強烈的吶喊。
蒙克的《吶喊》和他所有的作品一樣,都是通過自身體驗才畫出的,他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他所表達的只是有關他自己的憂郁和不安.這就是他的創作的原動力所在.蒙克正是通過創作才打開了自己幽閉著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覺中泄露了自己無意識的情感,使內心產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渲泄.正如弗洛依德相信夢能使緊張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一樣,通過藝術來表達情感可以使他自己達到一種較為平和的狀態.倘若不是通過大量的創作來表達自己,那他也許早就像其妹妹一樣過早地精神崩潰了.
E. 蒙克的代表作《吶喊》描繪了什麼
《吶喊》是蒙克的組畫《生命》是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描繪了一個面容似骷髏的人物專,雙手捂著耳屬朵,在一條看不到頭尾的公路橋上,似乎受到驚嚇而大聲狂喊。畫家用近似版畫的形式,把紅、藍、綠赭石的色線,組成流動的河水與天空形象。蠕動蛇蟲般的線條,給人以強烈的不安感覺。
F. 對蒙克《吶喊》的分析
和非主流一樣。我的看法。簡單。
G. 蒙克的《吶喊》描繪了什麼內容
《吶喊》是蒙克的組畫《生命》是最負盛名的代表作。描繪了一個面容似骷髏的人內物,雙手捂著容耳朵,在一條看不到頭尾的公路橋上,似乎受到驚嚇而大聲狂喊。畫家用近似版畫的形式,把紅、藍、綠赭石的色線,組成流動的河水與天空形象。蠕動蛇蟲般的線條,給人以強烈的不安感覺。
H. 蒙克的《吶喊》表現的是什麼
表現方式上卻極度誇張,展現出了他自己的感受,畫作里的線條扭曲,與橋的粗壯挺直形成鮮明對比,蒙克將畫面中沉悶、焦慮並且孤獨的情感,表現到了一種極致。
《吶喊》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1893年創作的繪畫作品,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創作於1893年的第一個版本,其作品作為蛋清木板畫;繪於1893年的第二個版本,該畫作為彩蠟木板畫;第三個版本,創作於1895年,為彩粉木板畫;第四個版本為蛋清木板油畫。
該畫作的主體是在血紅色映襯下一個極其痛苦的表情。在當時蒙克的眼中,奧斯陸峽灣充滿著發抖的、血紅的幻覺,讓人感到恐懼,甚至有些惡心。在《吶喊》畫作中,蒙克所用的顏色雖然與自然顏色的真實性是一致的。
(8)吶喊蒙克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世紀90年代是歐洲新思潮盛行的時代,也是蒙克創作最輝煌的時期,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生命」組畫的構思、創作中,這時的作品富有哲理性和時代感,他的藝術思想走向了成熟。
生命的脆弱,家庭的衰亡,孤獨、驚恐、絕望,長期困擾在蒙克的心裡,他承受了很多別人難以感受到的困苦,他要吶喊。
《吶喊》畫作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一天晚上,蒙克一次和兩個朋友一起沿著海邊便道散步。路的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峽灣。
作者又累又病,停步朝峽灣那一邊眺望。日落時分,雲被染得紅紅的,像血一樣。蒙克停靠在欄桿上,疲累難以言說。
朋友們繼續往前走,他落在了後面,他感到一聲刺耳的尖叫穿過天地間;作者彷彿可以聽到這一尖叫的聲音。蒙克停在那裡因不安而顫抖著。這樣的恐怖與絕望,最終爆發為一種孤獨可怕的生命的吶喊。
作者簡介: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944年),20世紀表現主義藝術的先驅。出生於挪威,童年時,父母雙亡。1879年,蒙克在一所工學院學習,但因患病而退學。1881年,考入奧斯陸皇家藝術與設計學院。1885年,前往巴黎。
1892年,蒙克接受邀請,參加柏林藝術家聯盟的畫展,他的繪畫作品成了苦澀的爭論對象,形成了具有他自己風格的綜合派原始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