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孔子名言的作文

孔子名言的作文

發布時間: 2021-02-04 00:09:11

『壹』 有關孔子名言的作文

二千五百年前,來自泰山山脈的北風吹動著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風中這位魯國的國公依舊一絲不苟,這種庄嚴在風動的夕陽中與相鄰的泰山輝映在一起,多少個斗轉星移後迎送著一個個朝陽。他就是萬世師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偉人的誕生,都伴隨著天將降大任前的磨礪與洗禮。孔子的一生無疑是一次人世間的苦行。他出身於曾經的貴族,卻必須面對家族沒落的現實,他創造了以仁為本的思想,卻要應對爾虞我詐的世事。年少的貧困病未泯滅他遠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動搖他那不去的鬥志,晚年的離喪沒能阻擋他思想的升華!他三十而立辦教育,開私塾,使貧困人民得以走進知識的殿堂,他「有教無類」的教學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知識傳播突破了出生,階級的鴻溝,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識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使知識走進民間,面向大眾。是他讓中華民族成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這個兩千五百多年前的壯舉,是我們的民族的知識水平遠遠超越了當時任何以出生決定知識走向的民族,為中華民族若干年後各個盛世的騰飛積蓄了雄厚的知識力量。

這位慈祥的老人,不僅告訴他的學生以及他身後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學習知識的目的,同時也交給了世人學習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夠治國經世,小的方面可以凈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義」和「禮」來闡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來傳播「仁」的觀念。學習方法上要「溫故知新」,要「舉一反三」,在細微處體現出偉人不朽的智慧光輝!

不朽的思想總是與時俱進,孔子這位魯國的老人,這位為教育的實施,為正氣的傳播,為治國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奮斗的偉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煥發著著耀眼的光芒,同時被時代賦予了新的含義。當今的世界「文明的沖突」隨處可見,局部的戰火彌漫著硝煙,紛亂的動盪使生靈塗炭。我國國內因社會轉型而帶來的問題亦急需解決。當今的時代最需要什麼?需要「和諧」!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貧富平均.重視民生的個守本分的和諧社會嗎?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與我國現階段追求的縮小貧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二千五百多年的時光彈指一揮,孔子的思想卻永立東方,並已走向世界!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為中華民族的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

『貳』 作文《感受最深的孔子名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語出《論語·顏淵》.意思是,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這是儒家專的信條之一,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句孔子的名言.一個富人去請教一位哲學家,為什麼自己有錢以後很多人不喜歡他了.哲學家說:因為你有錢後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別人了,富人仔細體味著這句平淡無奇的話,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人往往是自屬私的.世界是由許多人組成的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只有一隻翅膀的天使,只有擁抱著才能飛翔,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輩子,其實就是與其他人溝通.要能夠溝通,就必須堅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唐太宗則知道這個道理,他採納魏徵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自然國泰民安,歷史上才有貞觀之治的美譽.孟子進言齊威王,以「齊桓晉文之事」曉之以理,闡述了要體諒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則天下可運於掌上,民之歸如水之下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凡事多為別人想想,世界將更加和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別人著想,別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一定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得更加和諧,充滿快樂.

『叄』 有個孔子一個名言寫作文

溫故而知新



《論語》中「溫故而知新」一句的意思是:溫習舊的知識能夠有新的領悟,新的發現。這句話似乎在告訴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即溫習舊的已學內容,從中領悟新的東西。但這種理解確實有點膚淺。其實這句話,既包含著做學問、也包含著做人的大道理。
這里關鍵是對「舊」字的理解。朱熹《論語集注》說:「故者,舊所聞」,這「聞」就比「舊的知識」范圍要寬了,但又語焉不詳,「聞」的界限是什麼呢?沒說清楚。
其實這「舊」者可以理解為「舊所學」,大者可以理解為「舊曾有」,即指過去所發生的一切事情。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什麼樣的事情沒有發生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過去就是你的老師。司馬光編《資治通鑒》的目的便是「以史為鑒」。《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中說:「故略表舉大分,以通古今,備溫故知新之義雲。」蓋用此意。又譬如說文化,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儒、釋、道等各派思想林立,博大精深。不知道過去的根,怎麼從中發生出新的思想呢?做學問,不論是歷史的、文化的,還是其他的學問,都要深入的認識過去,只有認識了過去,才能知道未來。這是做學問上的「溫故而知新」。當然,這「知新」的目的絕不是去應付考試,去拿學位、拿文憑,而是真正的去把握歷史、把握思想的發展趨向。
做人也要「溫故而知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吾身」干什麼?看看自己的事有沒有辦得不夠「忠」,有沒有辦得不夠「信」,該學習的是不是都掌握了。有不好的呢,就改正,都很好呢,就繼續發揚。魏書生老師提倡學生每天寫日記,他把這叫做「道德長跑」,這與曾子做人的方法是一樣的,都是在對過去的思考中探求未來,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實際上就是「溫故」以「知新」。
總之,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人,如果你能做到「溫故而知新」,能夠「鑒往事,知來者」,那麼你絕對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同學們:一定要記住「溫故而知新」這句話啊!

『肆』 孔子名言為題目的啟發作文800字

1.「己所不欲,匆施於人。」[孔子待人名言]
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意思是說,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名言故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非洲某個國家內。那個國家白人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不允許黑皮膚人進入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是低賤的種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個長發的洋妞在沙灘上日光浴,由於過度疲勞,她睡著了。當她醒來時,太陽已經下山了。
此時.她覺得肚子餓,便走進沙灘附近的一家餐館。
她推門而入,選了張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約15分鍾。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看著那些招待員都忙著侍候比她來的還遲的顧客,對她則不屑一顧。她頓時怒氣滿腔。想走向前去責問那些招待員。
當她站起身來,正想向前時,眼前有一面大鏡子。她看著鏡中的自己,眼淚不由奪眶而出。
原來,她已被太陽曬黑了。
此時,她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
無論做任何事,我們都要設身處地去為他人著想。正如孔子所言: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2.「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學習名言]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多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個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
名言故事:這里介紹一則中國乒乓球隊關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故事:
當中國隊蟬聯世乒賽男女團體冠軍後,「中國獨霸影響乒乓球發展」的老調再次響起,對此中國國家隊總教練蔡振華笑著駁斥說:「這個說法不成立。三人行,必有我師。」
蔡振華指出,國際乒聯進行的大球、11分制以及無遮擋發球等改革並不是為了照顧中國而「專門」設計的。他說:「新規則對大家都很公平,剛出台時對我們的沖擊也非常大。但關鍵的是如何適應那些規則、虛心地去學習、研究應對策略,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自上台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被不少國內球迷批評說「偏心」、故意遏制中國。他日前也表示「中國獨霸不足畏」,他本人並沒有對中國選手連續奪冠感到憂慮,相信觀眾也不會。
蔡振華說,中國乒乓球歷來戰績不俗,是因為始終虛心向其它國家學習,在技術上保持領先。
「早些年,我們鼓勵退役的運動員到國外打球,就是想通過他們作為窗口,了解國外的獨特訓練模式。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學習,例如我們要學習韓國選手敏捷的步法等。」
「其實,我們領先於世界的原因在於我們有高素質的教練組,多年來能夠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研究、發展,給運動員進行非常細致的技術指導,」蔡振華說,「我們在技術創新上不怕冒險,可以說始終走在世界最前列。比如說王皓的直拍橫打,我們就敢於讓他去嘗試。」
「至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人才儲備,我們從去年起就已經准備好了,屆時的奧運人選都已在國家隊里,在我們的視線之內了。當然,我們也歡迎多冒出一些新人來充實隊伍。」蔡振華說

『伍』 用孔子的名言寫的議論文,六百字

「知復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制是知也。」這則語錄講的是孔子教育大家對學習所持的態度,當然也是對待其他事物的態度。孔子認為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謙虛誠懇老實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是的,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加以隱瞞,不去向別人請教,在別人面前仍然不懂裝懂,那他就是「大無知」太虛偽了。人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裝懂,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生下來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曉古通今的人,人們都是在不斷的學習探索中不斷充實自己的,只有虛心向別人學習,不恥下問,才能不斷進步。實事求是,歷來是我黨倡導的一貫作風,古老的中國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只有面對現實奮起直追,才能獨領歷史的風騷。否則我們若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那隻能是被後人貽笑大方,最終被社會淘汰。

來吧!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老老實實做學問,踏踏實實幹事情,為迎接未來的挑戰作準備吧!
有幫助請點好評或者採納
祝你新的一學期學習進步!

『陸』 用孔子名言怎麼樣寫一篇議論文

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都有自己的缺點,學習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當然有其意義。如一味只盯著自己的優點,看不到別人的長處,會使人自大。但是,只看到他人的長處,只會盲目的向別人學習,難道這樣就是正確的嗎?曾聽說過這樣一個寓言:有一隻年幼的獅子,立志要成為一頭最完美的獅子。後來,它發現獅子在長跑中的耐力比羚羊弱。於是它決定學羚羊吃草以增強耐力,最後獅子因吃草而變得體力空乏。獅子的母親發現他的做法後對他說:「獅子之所以成為草原之王,不是因為它沒有缺點,而是因為它有突出的優點。它是靠突出的觀察力、優異的爆發力、鋒利的牙齒和准確的撲跳動作而不是靠完美來稱霸草原的,沒有缺點的動物是不存在的。」仔細想想,我們是不是犯了和小獅子相同的錯誤。我們之所以會去向周圍的每個人學習他們的優點,是因為我們想要變得完美。追求完美固然無錯,但不能過分,我們必須允許自己存在缺點,允許自己的不太完美。因為在我們向別人學習以改掉身上一切缺點時,我們或許正在丟失自己最珍貴的優點,而變為一個平庸的人。獅子之所以成為獅子,人才之所以成為人才,並不是因為它們沒有缺點,而是因為它們能夠盡量避開自己的缺點,去淋漓盡致地發揮自己的優點。一位記者在采訪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崔琦時驚奇地得知這位著名科學家竟然是「電腦盲」後問其為什麼,崔琦說:「我也想學電腦,但我的全部心思都花在了科研上,已經沒有精力去鑽研電腦了。」作者又問:「那你沒有落後於時代的感覺?」崔琦平靜地回答:「這世界變化太快,時尚的東西太多了,沒有法,我必須要學會放棄。」學會放棄,便是允許自己的不完美。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成功。所以,我們不必去羨慕其它領域的成功者,更不必盲目地向他們學習,我們應當做的是去最大程度地發揮優點。因此,三人行未必有我師。我們並非不應當向他人學習,而是應當向能夠更好地發揮我們的優勢的老師學習。三人行未必有我師,因此,當謹慎從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連孔子這樣有大學問的人都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樣看來你即使有再大的學問,在三人中,也有人可成為你的老師。因為每人的掌握的知識技術各有不同。就算你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但一個大字不識一個的木匠也可以成為你的老師,他雖然不會之乎者也,但可以用靈巧的雙手造出一把漂亮的椅子或一張結實的木桌。這樣看來,在做木工上,他絕對是你的一個好老師。所有的知識是我們在一生當中學不完的。學海無涯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只是在無邊無際的海洋中的一個島嶼。所以我們要清楚的認識自己的不足,發現他人的長處。我們即使能認識到他人的長處,但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則更是獲得真知的最有效途徑。所以只有謙虛的人才能經常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得到各方面的指導和幫助,使自己不斷進步。這個道理彷彿誰都明白,但在實際生活中,有的人卻往往表現的不夠謙虛,只要得到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了,不願請教他人,這實在是幼稚無知的表現。古往今來,有多少卓越的科學家總把謙虛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告訴自己學無止盡,要虛心向他人學習。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的幾十年間,讀過八百多種典籍。在研讀古書時,發現諸家說法並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多方深入實際,親自「采葯」,同時向許多有實踐經驗的醫生、葯工、樵夫、漁夫等人請教,終於鑒別考證了歷代記載的一千多種葯物,為它們重新做出了科學結論。我國古代學者劉開說過:「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學與問相輔相成。一個人智慧有限,知識無涯,學習中總會碰到許多疑難問題。我們提倡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就是碰到問題,實事求是,不懂不要裝懂,不懂就要多向人請教,而且要有點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這樣才能獲得知識。學習知識固然是好的,但不明辨知識的好壞就學是盲目的表現。並不是有知識的內容都要去學。我們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要學習對我們有用的知識。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們抱著「人皆我師」的態度,在虛心求教中獲得真知吧!

『柒』 關於孔子名言的作文,要結合生活事例

供參考:

1.「己所不欲,匆施於人。」[孔子待人名言]

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意思是說,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名言故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發生在非洲某個國家內。那個國家白人政府實施「種族隔離」政策,不允許黑皮膚人進入白人專用的公共場所。白人也不喜歡與黑人來往,認為他們是低賤的種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個長發的洋妞在沙灘上日光浴,由於過度疲勞,她睡著了。當她醒來時,太陽已經下山了。

此時.她覺得肚子餓,便走進沙灘附近的一家餐館。

她推門而入,選了張靠窗的椅子坐下。她坐了約15分鍾。沒有侍者前來招待她。她看著那些招待員都忙著侍候比她來的還遲的顧客,對她則不屑一顧。她頓時怒氣滿腔。想走向前去責問那些招待員。

當她站起身來,正想向前時,眼前有一面大鏡子。她看著鏡中的自己,眼淚不由奪眶而出。

原來,她已被太陽曬黑了。

此時,她才真正體會到黑人被白人歧視的滋味!

無論做任何事,我們都要設身處地去為他人著想。正如孔子所言: 「己所不欲,勿施予人。」

2.「三人行,必有我師」[孔子學習名言]
這句話出自《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多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一個可以做我的老師的人。

名言故事:這里介紹一則中國乒乓球隊關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的故事:
當中國隊蟬聯世乒賽男女團體冠軍後,「中國獨霸影響乒乓球發展」的老調再次響起,對此中國國家隊總教練蔡振華笑著駁斥說:「這個說法不成立。三人行,必有我師。」

蔡振華指出,國際乒聯進行的大球、11分制以及無遮擋發球等改革並不是為了照顧中國而「專門」設計的。他說:「新規則對大家都很公平,剛出台時對我們的沖擊也非常大。但關鍵的是如何適應那些規則、虛心地去學習、研究應對策略,而不是一味地抱怨。」

國際乒聯主席沙拉拉自上台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被不少國內球迷批評說「偏心」、故意遏制中國。他日前也表示「中國獨霸不足畏」,他本人並沒有對中國選手連續奪冠感到憂慮,相信觀眾也不會。

蔡振華說,中國乒乓球歷來戰績不俗,是因為始終虛心向其它國家學習,在技術上保持領先。

「早些年,我們鼓勵退役的運動員到國外打球,就是想通過他們作為窗口,了解國外的獨特訓練模式。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學習,例如我們要學習韓國選手敏捷的步法等。」

「其實,我們領先於世界的原因在於我們有高素質的教練組,多年來能夠在技術上不斷創新、研究、發展,給運動員進行非常細致的技術指導,」蔡振華說,「我們在技術創新上不怕冒險,可以說始終走在世界最前列。比如說王皓的直拍橫打,我們就敢於讓他去嘗試。」

「至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人才儲備,我們從去年起就已經准備好了,屆時的奧運人選都已在國家隊里,在我們的視線之內了。當然,我們也歡迎多冒出一些新人來充實隊伍。」蔡振華說參考資料:http://www.ine.cn/TM/spShow.aspx?tm_id=269&TMType=1

『捌』 有關孔子名言的作文。

不學禮,無以立。己所不欲,匆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則匆憚改。不遷怒,不二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巧言亂德。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聽其言而觀其行。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禮之用,和為貴。放於利而行,多怨。孔子哲理名言人生態度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玖』 孔子孟子的名人名言作文

(一)、學與思
兩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這樣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學習中,倘若只知道死記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將毫無收獲。孔子的話是很有道理的。
一個人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記與識、學與思的過程。學是思的基礎,思是學的補充,這兩者是緊扣的兩環,缺一不可。正如人體對食物的消化過程那樣,只學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圇吞棗;舉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經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無法化為「己為」。只有學而思之,才能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
學與思想結合,是掌握知識過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無不證明了這一點。在馬列主義傳播到中國大地的時候,以毛澤東、周恩來等為領導的共產主義者,在汲取馬列精髓的同時,結合中國實情,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最終締造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試想,革命先輩們如果不是學與思、思而再實踐,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條主義,那麼中國革命怎能成功?文藝復興的大科學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學習中獨立思考,「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能在當時產生?人類能夠及早掙脫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理論的束縛?學而思,思而學,正是這些偉人成功的經驗,同樣也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識激增」的時代,知識的領域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不知擴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如此浩瀚的知識海洋,光靠死記硬背是不可能到達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國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學體制,力求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明天的科學;歐洲、日本紛紛不其後塵,我們中國的教育體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勢在必行。明天的創造型人才,正是要從今天學生中培養起來。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到: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獨立的見解,培養自己的思考能力,來等候明天的選擇。
在學習中獨立思考,是學者、大師們成功的經驗,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而培養學生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國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二)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片面性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千百年來被人們視為警世格言。其實,這句話是具有極大的片面性的。
不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例子舉不勝舉。譬如:越王勾踐若不是在吳國受盡屈辱,他回國怎能卧薪嘗膽呢?不卧薪嘗膽,又怎會強盛起來而一舉滅吳呢?中國女排如果不是在同世界強手對壘中受盡窩囊氣,又怎會一躍而起創造出「五連冠」的奇跡呢?這些事實說明,人確實能在憂患中生存發展。
然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有條件的。這條件是什麼呢?那就是看你有無理想,有無毅力,有無奮斗的精神。只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拚命奮斗的精神。那麼處在憂患之中,自會求得生存和發展;同樣,有理想,有毅力,有了不斷進取的精神,即使處在安逸的環境中,也決不會走向死亡的墳墓。
一個人,為憂患所困擾,不能掙脫憂患的泥潭,索性破罐子破摔,消極沉淪,不與劣境抗爭,那麼就不能在「憂患」之中求生。是「生」還是「亡」,關鍵在於人「為」還是「不為」。「為」,無論是處在憂患之中,還是處在安樂之中,都可以「求生」。「不為」,無論是處在逆境中還是順境中,都難免一 「死」。
時代前進了,人民正在向小康邁進,處在憂患之中的人越來越少了,多數的人處在順境之中。在強調「憂患之中」求生的同時,也應當講講「在安樂之中求發展」。只要我們正確對待「安樂」,把順境當作起飛的寬廣跑道,那麼,我們就能主宰「生」和「死」,就能把握成功的鑰匙。
有甲、乙、丙三個工廠,甲、乙兩個廠都瀕於倒閉,主管部門向甲、乙廠出示了黃牌。甲廠接到黃牌,干群一心,進行企業改革,大膽任用人才,加強縱向和橫向的聯系,加強企業管理,結果,第一年扭虧為盈,第二年就獲純利10萬元。而乙廠接到黃牌後,領導辭職,職工各自尋門路去了,終於閉門關廠了。乙廠並沒有在憂患中求生。丙廠是個鄉鎮企業,原先固定資產只有3000元,工人8個。幹了兩年,其產品沖向了全省,年產值達21萬,工人50人。第四年,全廠職工已有100多人了,年產值達百萬元。現在,丙廠的產品已暢銷亞洲了。丙廠越辦越紅火,並沒有在順境中卻步。可見,「為」字是多麼重要啊!歷史表明,無論是一個國家,一個單位,或者是一個人,只要「為」,只要奮斗不息,就可以「弱變強」「強更強」;如果「不為」,坐等幸福或享清福,那麼,「強」必轉 「弱」, 「弱」則趨於「亡」。
所以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還不能算作完美的警世之言。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