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大吹打賞析

大吹打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9 09:20:26

① 中國民族器樂曲賞析

獨奏音樂
「歌誦之興,其自生民始」「鈞天九奏,葛天八閱」。中國民間器樂文化的歷史之久遠,之絢麗多姿;地方風味之濃郁、之獨特,在獨奏方面,反映的最為鮮明,舉凡民族樂器的吹彈拉打,各地都有民間藝人的精彩表演。在少數民族集中的地區,往往以具有鮮明少數民族樂器特色及其特定的演奏組合方式而著稱,在四川、湖南等地的蘆笙曲、直簫曲;新疆的熱瓦甫、都他而彈唱;西藏、青海等地的鷹骨笛吹奏等。在中原和東北、西北,有歷史悠久、蘊涵深厚、風味淳樸的民間嗩吶獨奏音樂;東南地區有文明遐邇的廣東漢樂箏曲、閩南箏曲等。

合奏音樂
合奏音樂中,以鼓吹樂、吹打樂、鑼鼓樂、絲竹樂等最為繁盛。

「笛簫引仙來,嗩吶催鬼去。」生活中充滿喜與樂,悲與苦,讓一種音樂形式伴隨著自己的生活釀出足夠暢快的滋味來,莫過於鼓吹(吹打)樂。它是以嗩吶、管子、笛子等為主奏樂器,輔之以打擊樂的合奏樣式。

鼓吹樂在我國民間與樂器文化中,流傳最為廣泛,歷史傳承最為悠久,結合禮俗傳統最為密切,人文價值和音樂藝術價值最為豐厚。迄今為止,全國各地尤其是廣大農村的節日喜慶活動,民間婚喪儀式中,甚至小兒滿月、老人壽誕、建屋上樑,往往都有吹鼓樂班參與其中。

吹打樂在北方的山西省等地,是與鼓吹樂並列的樂種,其特點是吹打並重。在南方,其基本特徵及功用與北方鼓吹樂大致相同。

「琴瑟擊鼓,以御田祖 ,以祁甘雨,以介我稷,以鼓我士如。」鑼鼓樂在中國各地,如鼓吹樂一樣,歷史久遠,豐富多彩,也是節俗喜慶活動不可缺少的一種民間藝術,是溶入人民群眾生活極為深廣的器樂類別。山西的絳州鑼鼓、青海的社火鑼鼓、浙江的舟山鑼鼓、湖南的土家族打溜子、廣東的潮州大鑼鼓等等,充滿地方特色和人文情趣。在樂曲的結構方式上、在節奏的豐富多彩方面、在樂曲的深厚意蘊方面,有著難以估量的人文和藝術價值。

「絲竹發歌聲,假器揚清音。」全國各地大都有絲竹樂或弦索樂流傳,他們無不特色鮮明,韻味雋永。在北方有山西、內蒙古的二人一牌子曲、北京有弦索十三套、山東有碰八板、河南有板頭曲;在江南,演奏和欣賞絲竹樂,如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福建南音等,更是人們音樂生活中休閑的一種獨特方式。

宮廷音樂
《易經·豫卦》「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中國有史以來,「先王」作樂以歌功頌德,歷朝歷代無不如此,故中國之宮廷音樂是一種博大精深、極富歷史內涵的民族音樂文化。自北魏設立樂戶籍制度以後,宮廷音樂的樂人,大抵來自民間樂戶,明清尤其如是,這就是說,宮廷也是民間音樂發展與傳揚之地,宮廷音樂也是民間音樂生存發華之所在。《北京卷》、《河北卷》、《內蒙古卷》,均收有一部分宮廷音樂內容。

祭祀音樂
屈原的《九歌·東皇太一》、《九歌·東君》中均描寫了民間祭祀神時的歌舞鼓樂場面。長久以來,人們通過一定的儀式把本民族(氏族)的人文文化與情感貫穿於其中,使之呈現出一種先民音樂文化天人合一的神秘性、震撼性。《內蒙古卷》、《黑龍江卷》等收有薩滿祭祀音樂,反映出北方的蒙古族、達翰而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人民中的祭祀音樂文化特色;《湖南卷》《貴州卷》等,也收有一些地方型的祭祀、法事儀式樂,反映出當地人們傳統的人神交流和禮祭亡靈的風俗等;《山東卷》《北京卷》、《湖南卷》對祭孔音樂做了收錄。

宗教音樂
中國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音樂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信息,本集成對這三種宗教音樂作了充分的輯錄,全國各地的佛教、道教、伊斯蘭教音樂的基本面貌,均可從中閱覽。

②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賞析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賞析: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兒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

又聲音宏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

這種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詠歌之不足,故嗟嘆之,「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2、該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意思是:怎麼才能得到千萬間寬廣的樓宇,來庇佑天下的貧寒學士,讓他們都露出笑顏。

(2)大吹打賞析擴展閱讀:

詩詞賞析:

此詩敘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經歷,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感慨,體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全篇可分為四段,第一段寫面對狂風破屋的焦慮;第二段寫面對群童抱茅的無奈;第三段寫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寫期盼廣廈,將苦難加以升華。

前三段是寫實式的敘事,訴述自家之苦,情緒含蓄壓抑;後一段是理想的升華,直抒憂民之情,情緒激越軒昂。前三段的層層鋪敘,為後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此抑揚曲折的情緒變換,完美地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③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賞析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賞析

前後用七字句,中間用九字句,句句蟬聯而下,而表現闊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詞如「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歡顏」、「安如山」等等,又聲音洪亮,從而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

恰切地表現了詩人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迸發出來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這種感情,詠歌不足以表達,所以詩人發出了由衷的感嘆:「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抒發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感,表現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為人的高尚風格,詩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現得淋漓盡致。

白話文翻譯: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間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開顏歡笑,房子在風雨中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是山一樣?

出自唐代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大吹打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杜甫在安史之亂當中顛沛流離,唐肅宗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這一年當中,杜甫從洛陽到了陝西的華州也就是現在的渭南,從華州趕往甘肅的秦州也就是現在的天水,又由天水趕往甘肅的同谷,未住滿一個月又啟程入蜀,到這一年的年底終於來到了成都。

這一年對於杜甫一家人來講就是個逃荒年、逃難年,而且是越逃越慌,越逃越難。終於杜甫永遠的離開了他的老家洛陽,也離開了他十分鍾情的朝廷和首都長安。他因為戰亂,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棄官而走,來到了成都。

成都雖然是天府之國,在生活上可能對他來講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安慰,但是他也從此離開了政治的中心,離開了在某種程度上也許可以使他施展抱負的長安和洛陽,這對詩人來講是巨大的痛苦。然而沒有辦法,他必須首先要讓自己的生活好起來。

所幸在來到成都之後,他得到了當地的官員的善待,尤其是當時的成都尹也就是成都市的市長,兼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的裴冕。這個時候四川還是分為劍南東川和劍南西川,那麼劍南西川節度使實際上是四川川西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

裴冕跟杜甫多少還有些交情,同時杜甫的好朋友高適當時也在彭州做刺史,彭州離成都也不遠。因為這些朋友的幫助,杜甫在成都終於安頓了下來,開始營建著名的我們現在都非常熟悉的已經成為了成都著名景點的成都草堂,或者叫杜甫草堂。

杜甫以詩代信聯系他所認識的朋友們和官員們,寫去他的訴求。向東家借一點樹苗,向西家借一點傢具,向南家借一點地板磚,向北家借一點鍋碗瓢盆。成都草堂、杜甫草堂是百家建起來的草堂,也體現了百家們對於杜甫在戰亂當中的一份溫情。

草堂在公元761年春天建成,這首詩中所說的「八月秋高風怒號」中的「八月」,按農歷算其實應該是9月份。草堂才僅僅建成了半年左右,就遭遇了這場大風和大雨。這場大風和大雨對杜甫這間百家東拼西湊、辛辛苦苦幫助下建起來的草塘造成了一定的摧殘。

④ 鼓吹樂和吹打樂有什麼區別

吹打樂可以說是中國音樂中的一大「特產」,中國打擊樂器之多,吹打樂種之豐富,分布地區之廣,是世界上少有的。每逢歡樂的節日,長城內外,大江上下,鼓樂喧天,真可謂是「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這里向大家介紹幾種主要和有代表性之吹打樂的簡況:

一、蘇南吹打「十番鼓」

蘇南「十番」盛行於江南一帶,無論在曲調和鼓段上都比較豐富。過去有人曾錯誤地認為,「十番」是指以十樣樂器演奏,其實並非此意,「十番」是指這個樂種曲牌鼓點多,可以一番聯一番(番即段也)地演奏。蘇南「十番鼓」的形成是比較早的,明代文人余懷寫的《板橋雜志》一文中,就有一節專門記載了明朝萬曆年間在南京秦淮河上演奏「十番鼓」的盛況。蘇南「十番鼓」演奏時,除了用雲鑼、大鈸、小鈸、板、鼓等打擊樂器外,還使用管弦樂器笛、笙、簫、胡琴、三弦、琵琶等。「十番」在演奏中,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形式,套曲時常有以鼓獨奏為主體的「鼓段」。在慢鼓段、中鼓段、快鼓段之間,則雜以管弦樂段。在「十番」中比較有名的大麴牌,要算《壽亭候》和《喜遇元宵樂》,特別是《壽亭候》這首曲牌,長達八百多小節,鼓點快慢變化,曲調婉轉優美,實屬吹打樂中之珍品。「十番」中還有一種形式稱作「清鑼鼓番式」,這種番式實際上就是單純的鑼鼓合奏,比較有代表性的曲牌有《八節》,此曲牌共有四番,輪流以小鈸、大鑼、大鼓、中鑼領奏,演奏時反復一遍就成了八番。江蘇省除了有名的「十番鼓」外,在蘇北泰州一帶也盛行吹打,如泰州的吹打樂《嚇西風》、《傍妝台》等,都是非常有特點的吹打樂曲。

二、「西安鼓樂」(亦稱「陝西鼓樂」)

這一樂種是比較古老的,據現有資料考證,它所用的曲譜,和宋代的古工尺譜是基本相同,但在曲式上它又和唐代的「燕樂大麴」十分相似,唐代「燕樂大麴」分「散序」、「中序」、「曲破」三大部,而「西安鼓樂」卻有「起頭」、「正曲」、「趕東山」三部分,它們之間的結構特點非常相似,根據以上資料分析,「西安鼓樂」很可能在唐、宋時期就已產生了,到明末清初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西安鼓樂」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西安及其四周,通常使用的樂器有打擊樂器座鼓、戰鼓、樂鼓,大、小鈸,大、小鐃,大、小梆子,馬鈴、馬鑼、雲鑼等,管樂器有笛、笙、管,其中以笛為主奏樂器。「西安鼓樂」的演奏形式有兩種,一種叫「坐樂』,就是在室內演奏大型套曲,樂曲結構比較龐大復雜。另一種叫「行樂」,是在室外演奏的。

三、「浙東吹打」

主要流行於寧波、奉化、舟山群島一帶,使用的打擊樂有十面鑼、套鼓(四隻)、小鈸、中鈸、大鈸、叫鑼、海鑼、板鼓、各魚(廣東板),管弦樂器有號筒、大小嗩吶、笙、笛、板胡(竹筒)、二胡等。「浙東吹打」在明朝已經廣泛流行,傳說明朝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海抗擊入侵倭寇,打了勝仗凱旋歸來時,老百姓高搭綵樓,奏起威武的《將軍令》、《大轅門》歡迎英雄得勝歸來。這兩首樂曲一開頭都是戰鼓隆隆,號聲陣陣把中國古代軍隊的形象呈獻在人們的面前。現在紹劇、婺劇很多武場都採用了「浙東吹打」的曲牌。在三十年代,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灌制了不少「浙東吹打」的唱片,這些吹打樂深受國內外人士的重視和欣賞,如其中一首名為《劃龍船》的吹打曲,一開頭就以十面鑼領奏出《三五七》曲牌,以慢到快,起伏變化無窮,在強烈的鑼鼓聲中,引出了輕快跳躍的管弦樂合奏《茉莉花》,把千舟竟渡、力爭上游賽龍舟的熱鬧情景,描繪得有聲有色。1963年,上海音樂學院在招待越南音樂考察團時,曾按原始譜演奏了這首曲子,越南音樂家稱贊十面鑼演奏得「像詩一樣」。前些年,著名演奏家錢小毛先生(十鑼領奏)和李民雄先生(司鼓)隨中國藝術團到美國演奏此曲,也受到美國朋友的熱烈歡迎。「浙東鑼鼓」曲目非常豐富,如《萬花燈》、《騎馬調》等都是很有特色的。

四、「山西八大套」

這一個樂種可說是中國吹打音樂中的一枝奇葩,它最晚產生的年代不會遲於南宋。它所用的曲牌非常之廣,博採於南北、古代、民間。如各地常用的曲牌《山坡羊》、《朝天子》、古曲《望江南》,民間曲子《王大娘》、〈掉棒槌〉等。

「八大套」演奏時所使用的樂器有:雲鑼、小鈸、板、鼓、大管、小管、嗩吶、笛等。特別應該引起音樂界和人們注意的是山西五台山僧人所演奏的「八大套」音樂,它保存了古「八大套」的風貌,很有特色,是研究中國吹打樂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資料。「八大套」中著名的大型套曲也是中國古代音樂的一份十分珍貴的遺產。

五、「福建十番」

主要流行於福州、閩候、福安,以及古田、南平等地區。在五十多年前,它曾遠播到香港、南洋等地演出、它那濃郁的鄉土風味,受到中外人士熱烈的贊揚,關於「福建十番」的歷史,盡管沒有足夠的文字材料證明其產生於何時,但據老一輩音樂藝人的陳述介紹及清朝咸豐七年的樂譜證明,「十番」至少在百多年前就已形成,因為拿咸豐譜和現代的譜對比一下,老譜和新譜沒有什麼大的差異。

「福建十番」音樂有兩大流派,一派叫「盛世母音」,另一派叫「鶴鳴皋」。曲調大體可分為曲牌、小調、嘩牌三大類。到了該樂種的全盛時期(清末民初),不少演奏者感到原有的曲目不夠,於是大量吸取民間小曲、以及戲劇中的嗩吶曲牌和唱腔來豐富它。

「福建十番」的樂隊組合,一般是降E笛子兩支,椰胡兩把,笙兩雙,這一組器樂稱之為「後堂」;雲鑼、木魚、檀板、大小鑼、大小鈸、清鼓等打擊樂器稱之為「前堂」。「福建十番」的曲目中,「福、祿、壽、喜」四大套,《西江月》、《秦樓月》、《得勝令》、《掛金帶》等都是深受大眾歡迎的曲子。

以上介紹的僅僅是中國吹打樂種的一部分,此外如「潮洲吹打」、「河北吹歌」、「山東鼓吹」等,都是當地很有特色的吹打樂種。今天,音樂的發展已越來越重視節奏的變化和打擊樂器的運用,那麼,發源在這古老的土地上的這些古老樂種是否會煥發其新的風姿與光彩呢?

⑤ 音樂十面埋伏的賞析作文

《十面埋伏》,又名《淮陽平楚》。琵琶獨奏。
是根據楚漢之爭編寫的樂曲,音樂扣人心弦,有很強的戲劇性和一定的寫實性。全曲時間是6分36秒,由三個大部分十個小段組成。
第一部分,大戰前的准備。第一段名為《列營》,樂曲以琵琶有力的掃弦、佛弦開始,表現了點兵擂鼓,幾秒鍾,強烈的表現力也有激人氣勢。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彈弦,音樂持續不斷,猶如軍號吹笛。接著的第三段《點將》是三段結尾部分的反復,戰前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別是排陣和〈走隊〉,兩段的音樂基本相似,音調稍微簡練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漸漸轉快,一起一伏,緊緊相扣。士氣再一次增強。第二部分開始了,第六段〈埋伏〉,音樂是〈列營〉中骨幹音調為核心,加合若乾的起伏,眼前就像漢軍出四方迅速將楚軍團團圍住。第七段〈雞鳴山小戰〉了,音樂還是慢起漸快,氣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彈奏的「切切」聲響,便如短兵相接了,發出兵器相擊的響聲。從〈埋伏〉到〈小戰〉音律連貫,一氣呵成。接著〈九里山大戰〉開始了,彈奏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多種技法快速彈奏,鐵騎縱橫、金戈鐵馬,呼號震天的激烈戰斗場面就這樣表現得淋漓盡致。忽然,一聲凄楚的蕭聲掩蓋了戰斗,這就是楚歌。緊接著琵琶回到了簡單反復的音調,只聽那單騎孤踢聲遠遠的里去,這便是第九段〈項王敗陣〉了。直到一記短劃的強音戛然而止,霸王〈烏江自刎〉了,天還沒有亮。
,《十面埋伏》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反映古代重大歷史題材時,抓住了典型時間、典型環境,在描寫楚漢相爭這一歷史特定背景時,選擇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垓下決戰的場面,在表現垓下大戰中又突出了吶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對漢軍這一進攻者、追擊者、勝利者生龍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現出古代戰場上激烈壯觀的場景。

⑥ 古箏曲十面埋伏賞析,500字

古箏曲《十面埋伏》採用了我國傳統的大型套曲結構的形式。現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個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強的標題。這些標題是:一、列營;二、吹 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八、九里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 勝回營。

全曲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寫漢軍戰前的演習,點將、列陣,大戰前的准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音樂昂揚有力,伴有鼓聲、號角聲,鼓聲由慢逐漸加快,營造出大戰之前劍拔管張的緊張氣氛。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個小段

「列營」實際上是全曲的引子。節奏比較自由而富於變化。開始就使用「輪拂」手法先聲奪人,渲染了強烈的戰爭氣氛。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弦的戰鼓聲, 激昂高亢的長音好象震憾山谷的號角聲,形象地描繪了戰場特有的鼓角音響。此後用種種表現手法表現人聲鼎沸、擂鼓三通、軍炮齊鳴、鐵騎賓士等壯觀場面,恰如 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戰場緊緊張激烈的典型環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 音,模擬了古代管樂器演奏的行進曲音調。這段間樂極象古代行軍時笙管齊鳴的壯麗場面,刻畫了紀律嚴明的漢軍浩浩盪盪、由遠而近、闊步前進的形象。這段音樂 在樂曲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氣魄。

「點將」、「排陣」、「走隊」三個段落在實際演奏中是有所變化和取捨的。它們 的相同特點是節奏整齊緊湊,音調跳躍富於彈性,表現了劉邦漢軍戰斗前的高昂的士氣,操練中隊形變換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矯健的形象。樂曲有條不紊的結構安排, 使得情緒的發展步步進逼,為過渡到激戰場面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二部分寫楚漢短兵相接、刀光劍影的交戰場面。它是樂曲的主體部分,音樂多變,節奏急促,在演奏上連續運用了彈、掃、輪、絞、滾、煞等手法,以描寫激烈的撕殺、拼搏,驚天動地、動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

「埋伏」這段音樂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張一弛的節奏音型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它給人以一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陰森的感覺。

「雞鳴山小戰」中琵琶運用了特有的「剎弦」技巧,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模戰斗的情景。「剎弦發出的聲響不是純樂音,而是一種含有金屬聲響的效果,猶如刀槍劍戟互相撞擊。逐漸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進,使情緒更為緊張。

「九里山大戰」是整個樂曲的最高潮。這段音樂家中運用了多種琵琶技巧手法描繪了千軍萬馬聲嘶力竭的吶喊和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戰。琵琶對喧囂激烈戰斗音 響模擬十分出色,使人彷彿身臨其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整個樂曲描繪楚漢兩軍的沖突,發展至此,勝負已定,矛盾已獲解決。

第三部分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須旋律凄切悲壯,塑造了項 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刪節,有的省略整個第三部分,有的刪節去「眾軍奏凱」後三小 段,目的是使樂曲情緒集中,避免冗長。

⑦ 大吹打的意思

吹,指嗩吶等吹奏樂器;打,指鑼鼓等打擊樂器。大吹打就是大吹大打,即吹奏和打擊樂器,非常熱鬧,通常是婚喪喜慶的場面,有時也指大為高調地說話或做事。

⑧ 大學生音樂鑒賞論文 十面埋伏

音樂十面埋伏的賞析作文

《十面埋伏》,又名《淮陽平楚》。琵琶獨奏。
是根據楚漢之爭編寫的樂曲,音樂扣人心弦,有很強的戲劇性和一定的寫實性。全曲時間是6分36秒,由三個大部分十個小段組成。
第一部分,大戰前的准備。第一段名為《列營》,樂曲以琵琶有力的掃弦、佛弦開始,表現了點兵擂鼓,幾秒鍾,強烈的表現力也有激人氣勢。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彈弦,音樂持續不斷,猶如軍號吹笛。接著的第三段《點將》是三段結尾部分的反復,戰前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別是排陣和〈走隊〉,兩段的音樂基本相似,音調稍微簡練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漸漸轉快,一起一伏,緊緊相扣。士氣再一次增強。第二部分開始了,第六段〈埋伏〉,音樂是〈列營〉中骨幹音調為核心,加合若乾的起伏,眼前就像漢軍出四方迅速將楚軍團團圍住。第七段〈雞鳴山小戰〉了,音樂還是慢起漸快,氣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彈奏的「切切」聲響,便如短兵相接了,發出兵器相擊的響聲。從〈埋伏〉到〈小戰〉音律連貫,一氣呵成。接著〈九里山大戰〉開始了,彈奏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多種技法快速彈奏,鐵騎縱橫、金戈鐵馬,呼號震天的激烈戰斗場面就這樣表現得淋漓盡致。忽然,一聲凄楚的蕭聲掩蓋了戰斗,這就是楚歌。緊接著琵琶回到了簡單反復的音調,只聽那單騎孤踢聲遠遠的里去,這便是第九段〈項王敗陣〉了。直到一記短劃的強音戛然而止,霸王〈烏江自刎〉了,天還沒有亮。
,《十面埋伏》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反映古代重大歷史題材時,抓住了典型時間、典型環境,在描寫楚漢相爭這一歷史特定背景時,選擇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垓下決戰的場面,在表現垓下大戰中又突出了吶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對漢軍這一進攻者、追擊者、勝利者生龍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現出古代戰場上激烈壯觀的場景。

⑨ 竹石 賞析

竹石抄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襲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釋】
1.
《竹石》是一首題畫詩。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不鬆口一樣。
3.
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
4.
爾:那。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
【譯文】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鬆,
原來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縫隙之中。
經歷狂風千萬次的吹打折磨依舊堅硬如鐵,
任憑你地東西南北的狂風。
【賞析】
這是一首是在竹石圖上的題畫詩,作者詠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對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寫,而是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實寫竹子,贊頌的卻是人。詩人屹立的青山,堅硬的岩石為背景而基礎,說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萬擊」。「堅勁」則正是這個歷經風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徵的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可以說,詩歌通過歌詠竹石,塑造了一個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強者的光輝形象。全詩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語言雖然通俗但意義深刻而意味深長。

⑩ 竹石的賞析

竹石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注專釋】

1. 《竹石》是一首題屬畫詩。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結實,像咬著不鬆口一樣。

3. 磨:折磨。堅勁:堅定強勁。

4. 爾:那。這句意思說:隨那東南西北風猛刮,也吹不倒它。

【譯文】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鬆,

原來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縫隙之中。

經歷狂風千萬次的吹打折磨依舊堅硬如鐵,

任憑你地東西南北的狂風。

【賞析】

這是一首是在竹石圖上的題畫詩,作者詠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對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寫,而是蘊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實寫竹子,贊頌的卻是人。詩人屹立的青山,堅硬的岩石為背景而基礎,說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萬擊」。「堅勁」則正是這個歷經風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徵的人的真實寫照。因此,可以說,詩歌通過歌詠竹石,塑造了一個百折不撓,頂天立地的強者的光輝形象。全詩清新流暢,感情真摯,語言雖然通俗但意義深刻而意味深長。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