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鄭谷賞析
『壹』 中秋節古詩
西江月
作者:蘇軾 (宋)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貳』 《鷓鴣》鄭谷的賞析
鷓 鴣
鄭谷
暖戲煙蕪錦翼齊, 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 花落黃陵廟里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 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應湘江闊, 苦竹叢深日向西。
晚唐詩人鄭谷,「嘗賦鷓鴣,警絕」(《唐才子傳》),被譽為「鄭鷓鴣」。可見這首鷓鴣詩是如何傳誦於當時了。
鷓鴣,產於我國南部,形似雌雉,體大如鳩。其鳴為「鉤輈格磔」,俗以為極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聲以抒寫逐客流人之情。鄭谷詠鷓鴣不重形似,而著力表現其神韻,正是緊緊抓住這一點來構思落墨的。
開篇寫鷓鴣的習性、羽色和形貌。鷓鴣「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戲煙蕪錦翼齊」,開首著一「暖」字,便把鷓鴣的習性表現出來了。「錦翼」兩字,又點染出鷓鴣斑斕醒目的羽色。在詩人的心目中,鷓鴣的高雅風致甚至可以和美麗的山雞同列。在這里,詩人並沒有對鷓鴣的形象作工雕細鏤的描繪,而是通過寫其嬉戲活動和與山雞的比較作了畫龍點睛式的勾勒,從而啟迪人們豐富的聯想。
首聯詠其形,以下各聯詠其聲。然而詩人並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意表現由聲而產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韻。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東南;黃陵廟,在湘陰縣北洞庭湖畔。傳說帝舜南巡,死於蒼梧。二妃從征,溺於湘江,後人遂立祠於水側,是為黃陵廟。這一帶,歷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遷客流人到此最易觸發羈旅愁懷。這樣的特殊環境,已足以使人產生幽思遐想,而詩人又蒙上了一層濃重傷感的氣氛:瀟瀟暮雨、落紅片片。荒江、野廟更著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種凄迷幽遠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消腸斷的氛圍。此時此刻,畏霜露、怕風寒的鷓鴣自是不能嬉戲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鳴了。然而「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反復吟詠,似又象遊子徵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徵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於寫出了鷓鴣的神韻。作者未擬其聲,未繪其形,而讀者似已聞其聲,已睹其形,並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風韻了。對此,沈德潛贊嘆地說:「詠物詩刻露不如神韻,三四語勝於『鉤輈格磔』也。詩家稱鄭鷓鴣以此」(《唐詩別裁》),正道出這兩句詩的奧秘。
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承接相當巧妙。「遊子乍聞征袖濕」,是承上句「啼」字而來,「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鷓鴣聲而發。佳人唱的,無疑是《山鷓鴣》詞,這是仿鷓鴣之聲而作的凄苦之調。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可是才輕抒歌喉,便難以自持了。詩人選擇遊子聞聲而淚下,佳人才唱而蹙眉兩個細節,又用「乍」、「才」兩個虛詞加以強調,有力地烘托出鷓鴣啼聲之哀怨。在詩人筆下,鷓鴣的啼鳴竟成了高樓少婦相思曲、天涯遊子斷腸歌了。在這里,人之哀情和鳥之哀啼,虛實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最後一聯:「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詩人筆墨更為渾成。「行不得也哥哥」聲聲在浩瀚的江面上回響,是群群鷓鴣在低回飛鳴呢,抑或是佳人遊子一「唱」一「聞」在呼應?這是頗富想像的。「湘江闊」、「日向西」,使鷓鴣之聲越發凄唳,景象也越發幽冷。那些怕冷的鷓鴣忙於在苦竹叢中尋找暖窩,然而在江邊踽踽獨行的遊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呢?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清代金聖嘆以為末句「深得比興之遺」(《聖嘆選批唐才子詩》),這是很有見地的。詩人緊緊把握住人和鷓鴣在感情上的聯系,詠鷓鴣而重在傳神韻,使人和鷓鴣融為一體,構思精妙縝密,難怪世人譽之為「警絕」了。
『叄』 鄭谷的《海棠》這首詩的賞析
鄭谷
春風用意勻顏色, 銷得攜觴與賦詩。
穠麗最宜新著雨, 嬌嬈全在欲開時。
莫愁粉黛臨窗懶, 梁廣丹青點筆遲。
朝醉暮吟看不足, 羨他蝴蝶宿深枝。
在大自然的百花園里,海棠花素以嬌美著稱。春風彷彿著意吹來一種特別鮮艷的顏色染紅她,打扮她。難怪惹得詩人鄭谷為之銷魂,禁不住要攜酒對賞,賦詩稱贊了。
大地春回,詩人放眼望去,只見微風過處,灑下一陣陣雨點,海棠新沾上晶瑩欲滴的水珠,塵垢洗盡,花色格外光潔鮮妍。此時此刻,詩人驚訝地發覺,「新著雨」的海棠別具一番風韻,顯得異常之美。人們知道,海棠未放時呈深紅色,開後現淡紅色,它最美最動人之處就在於含苞待放之時。海棠花蕾剛著雨珠而又在「欲開時」,色澤分外鮮紅艷麗,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時的紅暈,嬌嬈而嫵媚。前人形容海棠「其花甚豐,其葉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綽綽如處女」(明王象晉《群芳譜·花譜》),唐人譽之為「花中神仙」。詩人善於捕捉海棠「新著雨」、「欲開時」那種穠麗嬌嬈的豐姿神采,著意刻畫,把花的形態和神韻浮雕般地表現出來。詩情畫意,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三聯詩人又從側面對海棠進行烘托。那美麗勤勞的莫愁女為欣賞海棠的嬌艷竟懶於梳妝,善畫海棠的畫家梁廣也為海棠的嬌美所吸引而遲遲動筆,不肯輕易點染,唯恐描畫不出海棠的豐姿神韻。則海棠的美麗和風韻也就可想而知,真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了。
末聯寫詩人面對海棠,飲酒賦詩,留連忘返。看不足,寫不完,甚至對蝴蝶能在海棠花上偎依撫弄而產生了艷羨之情,簡直把詩人對海棠的贊美與傾慕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從藝術家對海棠的審美活動中突出花之美與魅力,用的是一種推開一層、由對面寫來的旁襯手法。這種手法從虛處見實,虛實相生,空靈傳神,既歌頌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現出詩人對美的事物的熱愛與追求。情與物相交流,人與花相默契,真不愧是一首詠海棠的佳作。前人謂「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正道出此詩的藝術特色。
『肆』 《鷓鴣》鄭谷 賞析|翻譯
首聯詠其形,以下各聯詠其聲。然而詩人並不簡單地摹其聲,而是著內意表現由聲而產生的哀怨凄容切的情韻。瀟瀟暮雨、落紅片片。荒江、野廟更著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種凄迷幽遠的意境,渲染出一種令人魂消腸斷的氛圍。此時此刻,畏霜露、怕風寒的鷓鴣自是不能嬉戲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鳴了。然而「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反復吟詠,似又象遊子徵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聽鷓鴣的聲聲哀鳴而黯然傷神。鷓鴣之聲和徵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這二句之妙,在於寫出了鷓鴣的神韻。
五、六兩句,看來是從鷓鴣轉而寫人,其實句句不離鷓鴣之聲。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
閨中少婦面對落花、暮雨,思念遠行不歸的丈夫,情思難遣,唱一曲《山鷓鴣》吧。在江邊踽踽獨行的遊子,何時才能返回故鄉呢?終篇宕出遠神,言雖盡而意無窮,透出詩人那沉重的羈旅鄉思之愁。
『伍』 對唐詩鄭谷《為人題》的賞析及看法
為人題
唐 鄭谷
淚濕孤鸞曉鏡昏,近來方解惜青春。
杏花楊柳年年好,不忍回看舊寫 真。
賞析
《為人題》表達了詩人對逝去青春的感傷,詩人後悔沒有好好把握青春年華。
看法
人應該在青春時期充實自己,不虛度年華。
『陸』 結合鄭谷的《菊》,對「由來不羨瓦松高」一句進行簡要賞析
鄭谷《菊》詩賞析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詠菊,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他詠菊的主旨。很明顯,這首詠菊詩是詩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種象徵手法。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雜草。菊,僅從其枝葉看,與蓬蒿有某些類似之處,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公子王孫,是很容易把菊當作蓬蒿的。詩人劈頭一句,就告誡他們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並論。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有高屋建瓴之勢,並透露出對王孫公子的鄙夷之情。作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鬢毛」,緊承首句點題。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和賞菊的習慣,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采擷菊花插戴於鬢上。詩人提起這古老的傳統風習,就是暗點一個「菊」字,同時照應首句,說明人們與王孫公子不一樣,對於菊是非常喜愛尊重的。這兩句,從不同的人對菊的不同態度,初步點出菊的高潔。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雲:「崇文館瓦松者,產於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桐君(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揭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徵。
『柒』 鄭谷《菊》的閱讀題答案
1.不求高位抄、不慕榮利的高士形象。(由最後一句可看出)
2.主要用了對比、擬人手法。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 3.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
『捌』 菊 鄭谷 解釋 賞析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 由來不羨瓦松高。
翻譯:
公子王孫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並論,
重陽節人們采擷枝枝菊花插戴於鬢上。
秋晨菊花飽含露水濕潤晶瑩,縷縷幽香飄滿池岸,
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從不羨慕雖踞高位卻毫無用處的瓦松。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詠菊,通篇不著一菊字,但句句均未離開菊,從菊的貌不驚人,寫到人們愛菊,進而寫菊花的高尚品格,點出他詠菊的主旨。很明顯,這首詠菊詩是詩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種象徵手法。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雜草。菊,僅從其枝葉看,與蓬蒿有某些類似之處,那些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公子王孫,是很容易把菊當作蓬蒿的。詩人劈頭一句,就告誡他們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並論。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有高屋建瓴之勢,並透露出對王孫公子的鄙夷之情。作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鬢毛」,緊承首句點題。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和賞菊的習慣,飲菊花酒,佩茱萸囊,還采擷菊花插戴於鬢上。詩人提起這古老的傳統風習,就是暗點一個「菊」字,同時照應首句,說明人們與王孫公子不一樣,對於菊是非常喜愛尊重的。這兩句,從不同的人對菊的不同態度,初步點出菊的高潔。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雲:「崇文館瓦松者,產於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麼用處,所以「桐君(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 「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徵。
『玖』 幫忙賞析鄭谷的《讀李白集》
趙嘏的《江樓感舊》賞析
獨上江樓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趙嘏,字承佑。生卒不詳,唐朝山陽(今江蘇淮安)人。被舉進士,屢試不第。到會昌四年(844),才與項斯、馬戴同榜登第。任渭南縣尉,世稱趙渭南。因詩名,宣宗聞而讀其詩,不悅,不予提拔。其與杜牧友善,牧賞其詩「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稱其「趙倚樓」。詩工於七律,《江樓感舊》七絕是其名作。
《江樓感舊》全詩四句,寫詩人獨上江樓賞月,面對月光如水、水天一色的純凈景緻,而思緒浩渺無際的感觸。詩人面對眼前登樓賞月之景,回憶起去年登臨賞月之事,而去年「同來」賞月之人此時卻不在,詩人心中縈滿一種孤寂凄清之感。因而可以說,這是一首寫景懷人抒情之作。
趙嘏的這首絕句,在寫作特點上也頗有鑒賞之處。首先,情景交融。月夜江樓,景明水凈,水天相連,浩渺無垠;詩人獨登,獨望江月,江樓獨思,綿綿無限,景新情濃,情景交融。其次,對照襯托。雖「風景依稀似去年」,但人事不同,去年賞月人「同來」,今年登樓卻「獨上」,兩相對照倍感孤獨,更襯出了詩人此時此刻的凄清落寞。再次,對比聯想。拿去年和今年兩次登樓,兩次賞月,兩次感受,運用聯想對比,強調獨上、獨望、獨思、獨憶、獨感,從而深化意境,突出主旨。此外,其它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比喻、頂針、反問、設問等,使詩語句寫景清純而不華麗,抒情簡明而不直露。詩意境清新,風格朴實,耐人尋味。
獨上江樓思渺然, 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望月人何處? 風景依稀似去年。
這是一首情味雋永、淡雅洗煉的好詩。
在一個清涼寂靜的夜晚,詩人獨自登上江邊的小樓。「獨上」,透露出詩人寂寞的心境;「思渺然」三字,又使人彷彿見到他那凝神沉思的情態。這就啟逗讀者,詩人在夜闌人靜的此刻究竟「思」什麼呢?對這個問題,詩人並不急於回答。第二句,故意將筆盪開去從容寫景,進一層點染「思渺然」的環境氣氛。登上江樓,放眼望去,但見清澈如水的月光,傾瀉在波光盪漾的江面上,因為江水是流動的,月光就更顯得在熠熠閃動。「月光如水」,波柔色淺,宛若有聲,靜中見動,動愈襯靜。詩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見月影倒映,恍惚覺得幽深的蒼穹在腳下浮涌,意境顯得格外幽美恬靜。整個世界連同詩人的心,好象都溶化在無邊的迷茫恬靜的月色水光之中。這一句,詩人巧妙地運用了疊字回環的技巧,一筆包蘊了天地間景物,將江樓夜景寫得那麼清麗絕俗。這樣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盡情陶醉了吧?然而,詩人卻道出了一聲聲低沉的感喟:「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同來」與第一句「獨上」相應,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懷。原來詩人是舊地重遊。去年也是這樣的良夜,詩人結侶來游,憑欄倚肩,共賞江天明月,那是怎樣的歡快!曾幾何時,人事蹉跎,昔日伴侶不知已經飄泊何方,而詩人卻又輾轉隻身來到江樓。面對依稀可辨的風物,縷縷懷念和悵惘之情,正無聲地啃嚙著詩人孤獨的心。讀到這里,我們才豁然開朗,體味到篇首「思渺然」的深遠意蘊,詩人江樓感舊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短小的絕句律詩,一般不宜寫得太實,而應「實則虛之」,這才會有餘情餘味。這首詩,詩人運筆自如,賦予全篇一種空靈神遠的藝術美,使讀者產生無窮的聯想。詩中沒有確指登樓的時間是春天還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還是女,是家人、情人還是友朋,「同來」是指點江山還是互訴情衷,離散是因為世亂飄盪還是情有所阻,這一切都隱藏在詩的背後。讀者完全可以展開自己想像的翅膀,在詩人提供的廣闊天空里自由飛翔,充分領略這首小詩的幽韻和醇美。
『拾』 中秋(唐)鄭谷是律詩嗎
古詩《中秋》作者來是唐代詩源人鄭谷。
原文:
《中秋》 唐 鄭谷
清香聞曉蓮,水國雨餘天。
天氣正得所,客心剛悄然。
亂兵何日息,故老幾人全。
此際難消遣,從來未學禪。
釋義:
江南水鄉的雨後,空氣清新怡人,陣陣蓮花清香撲面而來。
這樣的天氣讓人倍感舒適,客居他鄉的愁緒卻又從心頭泛起。
社會動盪不安,兵戈四起,不知何日才能平息;而那在亂世中的舊友不知有幾人能保全。
這樣的愁悶心情難以排解,只因未曾學習佛理寬慰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