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傳統美德名句
1. 傳統美德的名句
一種美德的幼芽、蓓蕾,這是最寶貴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這就是謙遜;有了專這種美德我們會其屬樂無窮.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美貌一去返,美德流芳百世.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
最盲目的服從乃是奴隸們所僅存的唯一美德.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的財富的榮譽不知大多少倍.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親仁善鄰,國之寶也.
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德行由於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隨聲附和而毀掉.
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2. 中國傳統美德名言名句
一、愛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二、明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三、持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3. 關於家教家風的名言名句
關於家教家風的名言名句
2、族內子孫人等,妄作非為,有干名教者,不待鳴官,祠內先行整治。
3、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4、重道德修養,嚴情操品性;扶正義,斥邪惡。
5、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孫保之;如果是斬焉無後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8、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10、學生要三勤:手勤、腦勤、讀書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分之事,休專公共之利。
12、行軍打仗,兵最怕驕,驕兵必敗;兒女也最怕嬌慣,一嬌慣,那一定出現問題。
13、孝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親穆存心。
14、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邊境。
1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16、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呵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
17、吾家食宋祿三百餘年,勿忘後裔不仕。
18、無瑕之玉,可以為國器;孝悌之子,可以為國瑞。
19、我今僅守讀書業,汝勿輕捐少壯時。
20、維祖卓識圖遷,艱難風雨肇雲,世系移蕃,各省籍貫他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焉。
21、提倡勤儉持家,節約光榮,浪費可恥。
22、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
23、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24、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我做起代代相傳。
25、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
26、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27、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
28、親賢者、遠小人;重禮儀、講誠信。
29、刻薄成家、驕奢淫逸,就是敗家相。
30、見不義之財勿取,遇合理之事則從。
31、家家有本難念經,唯有開心念得通。
32、活到老學到老躺在棺材裡不算巧。
33、黃金非寶書為寶,萬事皆空善不空。
34、漢之袁氏累世忠節,吾心所尚,爾等宜以之為師,時時訓誡自己。
35、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
36、婦女奢淫者敗;子弟驕怠者敗;兄弟不和者敗;侮師慢客者敗。
37、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38、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9、房氏後裔起名,班輩按一字居中,一字居後,不得紊亂。
40、凡是不愛已的人,實在欠缺做父母的資格。
41、兒童是創造產業的人,不是繼承遺產的人。
42、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43、獨立人格、勤儉節約、凡事忍耐、不斷學習、為人正直、用心做事。
44、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45、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
46、成家子,烘如寶,敗家子,錢如草。
47、常將有日思元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48、不以已長望人,雖卑賤皆得盡所能。
49、不孝父母,敬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存心不正,風水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時運不濟,妄救無益;妄取人財,布施無益;不惜元氣,服葯無益;淫惡肆意,陰陟無益。
4. 中國傳統美德的名言名句
1. 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明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5. 傳統美德的名句有哪些
答:傳統復美德的名句
1、節約制莫怠慢,積少成千萬。
2、節約用水就是珍惜生命。
3、奢侈的必然後果。——風化的解體。——反過來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4、粗茶淡飯,細水長流。
5、成功需要成本,時間也是一種成本,對時間的珍惜就是對成本的節約。
6、節儉本身就是一個大財源。
7、惟儉能夠助廉,惟恕能夠成德。大意:只有節儉能夠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能夠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8、思前顧後,吃穿常有。
9、精打細算,油鹽不斷。
10、一節省而國有餘用,民有蓋藏,不知其幾也。
11、論吃還是家常飯,論穿還是粗布衣。
12、緊緊手,年年有。
13、奢侈是民族衰弱的起點。
14、知足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
15、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6、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含慕富貴,枉道速禍。
17、布衣暖,菜根香。
18、算了再用常有餘,用了再算悔已遲。
19、節約與勤勉是人類兩個名醫。
20、把消耗限制在生態圈可以承受的范圍內
6. 家風家訓名句
1.君子但盡人事,不計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2.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3.子女的事不要干涉,放手讓位給後輩來當家,不擺老資格。
4.遇合理之事則從。
5.才智英敏者,宜加渾厚學問。
6.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7.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
8.知足常樂,在家頤養天命言,。宣揚家風,贊嘆祖德,教育子孫懂得知恩、感恩、報恩。
9.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我做起代代相傳。
10.頹惰自甘,家道難成。(治家格言)
11.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匆流連。(治家格言)
12.一個家庭是否安樂,是否安靜,是否興旺發達,妻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女人能做一個性如水的妻子,定生貴子,定能助夫成德,家庭美滿。
13.博愛無條件:不管人,不束縛對方。給對方自由權。
14.提倡勤儉持家,節約光榮,浪費可恥。
15.貧賤不移心智,富貴不忘濟貧。
16.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增廣賢文》)
17.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增廣賢文》)
18.孝敬老人,嚴教子孫;尊老愛幼,親穆存心。
19.家和萬事興,要想夫貴子賢,就要教敬公婆,日子准能發達。否則富貴花間露,榮華草頭霜,皆不能長久。
20.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為維艱。(治家格言)
7. 中華傳統美德的名言
中華傳統美德的名言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
2、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3、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4、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6、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
7、人之有德與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戰國策-魏策》
8、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
9、見善則遷,見過則改。《周易》
10、源潔則流清,行端則影直。——王勃《上劉右相書》
1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12、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
13、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14、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禮記-中庸》
1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16、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1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
18、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
19、仁者壽。——《論語·雍也》
20、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2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2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2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24、寬則得眾。——《論語·陽貨》
25、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26、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27、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28、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29、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30、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31、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32、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
3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34、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孟子-公孫丑上》
35、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36、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37、夫人必知禮然後恭敬,恭敬然後尊讓。——《管子-五輔》
38、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39、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40、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41、記己有恥。——《論語·子路》
42、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43、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44、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45、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屈原《卜居》
46、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47、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48、人必先自愛也,然後人愛諸;人必先自敬也,然後人敬諸。——揚雄《法言-君子》
49、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50、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
51、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己之短。——《呂氏春秋-用眾》
52、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53、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
5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55、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56、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5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58、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9、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60、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轉》
61、獨柯不成樹,獨樹不成林。——北朝樂府民歌
6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6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64、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65、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66、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榮辱》
67、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68、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6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8. 傳統美德有哪些名句
11、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1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莊子·山木》
14、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15、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6、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7、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18、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20、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21、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22、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23、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24、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列傳》
25、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26、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27、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28、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29、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30、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
31、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3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33、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34、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35、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36、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37、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38、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39、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40、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41、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42、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9. 孝敬父母傳統美德的名言名句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3、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5、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6、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7、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9、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10、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長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14、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15、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16、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7、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1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19、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20、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21、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22、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23、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呂氏春秋》
24、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25、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莊子
26、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費孝通
27、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28、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29、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30、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孝經·聖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