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資治通鑒賞析

資治通鑒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3 15:40:01

A. 《資治通鑒》作為史傳文學,善於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請任選一個角度簡要賞析

這是司馬光寫的,早時一些當皇上的與當大官的稀飯看的東西,皇上與大官們把臣民稱為「治下」。

B. 運用系統理論評析「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資治通鑒》)」

二 開宗明義

《資治通鑒》述事起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四0三年。書的第一句話說:「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司馬光為這十幾個字寫下九百四十八字的評論。他之所以選此事開頭,所以為此事發這許多感慨,不是沒有原因的。
胡三省有注說:「此溫公書法所由始也」。又說:「三卿竊晉之權,暴蔑其君,剖分其國,此王法所必誅也。威烈王不惟不能誅之,又命之為諸侯,是崇獎奸名犯分之臣也。通鑒始於此,其所以謹名分歟?」可以認為,胡三省對司馬光用心的分析是准確的。
但司馬光的評論並非天衣無縫。他講的是「禮、分、名」,「貴以臨賤,賤以承貴」這樣一套道理。我們後來人是不能苟同的。當然也不否認在千百年前自有其存在的條件。就事論事,司馬光也有矛盾。他強調「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又不能不哀嘆:「非有桀紂之
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這就是說,「君臣之位」還是可以「易」的,只要君是暴君,取而代之的是明主,就可以「人歸」而「天命」,不必「守節伏死」了。他一方面反復論證說,禮、分、名決不可以棄,因為棄了禮、分、名,所以導致了周之亡國;另一方面又不能不承認:「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既然「失德」、「日衰」、「散壞」,到了「禮之大體十喪七八」的地步,那周的亡國又有什麼辦法可以挽回呢?退一步講,「下陵上替,諸侯專征,大夫擅政」,正是所謂的不守禮、名、分之事,周之君王早已不得不容忍與默許,此種局面又豈是自任命晉三卿才開始的?涑水先生難於自圓其說。
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他在政治上屬保守派。極端重視君君臣臣之禮、分、名,是封建時代上層人士正統與主流思想的必然邏輯。然而他們因此也不得不面臨嚴重的矛盾與挑戰。既要堅定不移地維護本朝的「正統」,便不得不肯定除暴安民、由賢明者取代厲虐者的正義性,因為本朝是推翻前朝而立的後代,本來是臣,本來不得犯上,除非有賢者可以取而代之這么一條理由。但本朝既已君臨天下,便又決不能容許一切臣民再行犯上作亂,本朝的禮、分、名又是萬萬不能棄,不能易的。司馬光在這里便不得不硬說什麼即使周之禮已經喪失十之七八,也必須守住這「名存實亡」的「名」「分」。設身處地想想,也夠司馬君實為難的了。

C. 資治通鑒翻譯-上與群臣論止盜。。。。。

一、譯文

(唐太宗)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對那官員說:"老百姓去做盜賊的原因,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於實際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

我應該不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唐太宗)皇上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依靠剝削民眾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裕國家就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患,不是來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

慾望興盛,費用就會增大;費用增大,賦役就會繁重;賦役繁重,民眾就會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會危急;國家危急,君主就會喪失政權。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就不敢放縱自己的慾望了。」

二、原文

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欲也。」

三、出處

《資治通鑒》

(3)資治通鑒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上與群臣論止盜》原名《唐太宗論止盜》,是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

司馬光曾患歷代史籍浩繁,學者難以遍覽,因欲撮取其要,撰紀傳體史。初成《通志》8卷,起戰國至秦二世,表進於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視。治平三年(1066),詔置書局於崇文院,繼續編纂。宋神宗即位,賜書名為《資治通鑒》,並序以獎之。元豐七年(1084)書成。

二、作品賞析

《資治通鑒》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書中記載的歷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為止。

是司馬光以為君親政,賢明之道為出發點所編寫成的一本巨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三、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原字公實,後改君實,原號迂夫,後改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司馬光著述頗多。除了《資治通鑒》,還有《通鑒舉要歷》八十卷、《稽古錄》二十卷、《本朝百官公卿表》六卷。

此外,他在文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方面都進行過鑽研和著述,主要代表作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學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游山行記》《續詩治》《醫問》《涑水記聞》《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

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其餘兩人是孔子和孟子)。

D. 資治通鑒 淝水之戰賞析

「淝水大戰」是東晉擊敗前奏大將苻堅的著名 戰役。公元383年,前秦荷堅強征各族人民,組成九十萬軍隊, 大舉南下。自稱投鞭可以斷流,企圖一舉滅晉。東晉宰相謝安 命謝玄率北府兵八萬迎戰,在洛澗(今安徽淮南東)大破秦軍 前哨,苻堅登壽陽城,見晉軍嚴整,遙望八公山(今安徽鳳台東 南)上草木皆兵,以為都是晉軍,才有懼色。晉軍進駐測水,要 求秦軍向後退,以便渡河決戰。苻堅想待晉軍半渡時猛攻,乃 揮軍稍退。因各族士兵不願作戰,一退即不可止;鮮卑族和羌 族的將領希望荷堅戰敗,以便割據而獨立;在襄陽被俘的晉將 朱序也大呼秦軍已敗,晉軍乘機渡水攻擊,於是秦軍大敗,潰兵逃跑時聞風喪膽,聽見鶴唳聲,都以為是追兵。謝玄乘勝攻 占洛陽、鼓城等地。行堅逃至關中,後為姚萇所殺。
前秦之所以敗,有這么幾個方面:
1。前秦是個各個民族融合起來的國家,人心不齊,如果勝利,大家可以都擁護你,可是一旦失敗,那就是牆倒眾人推了。
2。前秦當時主力還沒有到,當時記載前秦只有符堅帶領先鋒騎兵部隊來到了戰場,其他各路大軍,都還在向戰場的移動之中,所以在兵力上,前秦其實不但不佔優勢,反而是弱勢
3。北方不擅長水戰,所以急於將戰場轉移到陸地上來,因為這樣,所以中了東晉之計,引出了草木皆兵的尷尬局面,先鋒戰敗,導致了其他各地的大軍還沒有投入戰場就紛紛撤回了。
http://..com/question/2330890.html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以後南朝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不能久駐。北朝的侯景反復叛變,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http://ke..com/view/21149.htm

E. 資治通鑒 赤壁之戰 譯文

白話譯文:當初,魯肅聽說劉表死了,對孫權說:「荊州與我們鄰接,山川險要、堅固,土地廣闊、肥沃,人民殷實富足,如果能佔有它,這正是開創帝王大業的憑借。現在劉表剛死,他的兩個兒子不和,軍隊里的各位將領,有的擁護這個,有的擁護那個。

劉備是天下的傑出人物,跟曹操有仇怨,寄居在劉表那裡,劉表畏忌他的才能,沒有能夠重用他,如果劉備同劉表手下人團結一心,上下一致,那麼我們就應該安撫他們,跟他們結盟友好;如果他們不同心協力,就應該另作打算,以成就帝王的大業。

我希望能夠奉命去慰問劉表的兩個兒子,並慰勞軍中掌權的人,並且勸說劉備,使他安撫劉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對付曹操。劉備一定會高興地接受我們的意見。如果這件事能夠圓滿成功,天下大勢就可以定下來了。現在不趕快前往,恐怕被曹操搶在前頭。」

孫權立即派魯肅前往。魯肅到了夏口,聽說曹操已向荊州進軍,就日夜兼程,等到到達南郡時,劉琮已投降曹操,劉備向南逃走,魯肅直接去找劉備,和劉備在當陽長坂坡相會。魯肅傳達孫權的意旨,談論天下形勢,表示真摯懇切的心意,並且問劉備說:「豫州您准備到哪裡去?」

劉備說:「我和蒼梧太守吳巨有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魯肅說:「孫討虜將軍聰明仁惠,尊敬賢者,禮遇士人,江南的英雄豪傑都歸附他,已經占據六個州郡,兵精糧多,足夠使大事成立。現在為您打算,最好派遣親信的人主動和東吳結交,從而建立流傳後世的功業。

您卻准備投奔吳巨,吳巨是個平常人,偏僻地處在遠處的州郡,即將被人吞並,哪裡能夠依靠呢!」劉備很高興。魯肅又對諸葛亮說:「我是子瑜的朋友。」兩人當即結下了交情。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因躲避戰亂來到江東,現任孫權的長史。劉備採用了魯肅的計策,進兵駐扎在鄂縣的樊口。

曹操從江陵將要順江東下,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很緊急了,請讓我奉命向孫將軍求救。」就跟著魯肅一起到孫權那裡去。諸葛亮在柴桑會見了孫權,勸孫權說:「現在天下大亂,將軍您在江東起兵,劉豫州在漢南招收人馬,與曹操共同爭奪天下。

現在曹操已經消除了幾個大患,局面大致平定了,於是大破荊州,威勢震動全國。英雄沒有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才逃到這里,希望將軍估計自己的力量來對付這個局面。假如果然能以吳越的人馬同曹操的力量相對抗,不如趁早同他斷絕關系。

假若不能,為什麼不停止軍事行動,捆起鎧甲,面向北面稱臣去侍奉他呢!現在將軍表面上假託服從的名義,內心抱著遲疑不決的想法,事情緊迫而不能決斷,大禍臨頭沒有幾天了!」孫權說:「如果像您所說的,劉豫州為什麼不就去侍奉曹操呢?」

諸葛亮說:「田橫,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罷了,尚能堅守節義,不肯屈服受辱;何況劉豫州是漢朝王室的後代,英明才智超過當代所有的人,許多人愛戴擁護他,好像水流歸大海一樣。如果事業不能成功,這只是天意,怎麼能夠再做曹操的下屬呢?」

孫權惱怒地說:「我不能用整個兒的吳地,十萬軍隊,受別人控制,我的主意定了!除了劉豫州沒有一個能和我一齊抵擋曹操的人。

然而,劉豫州剛打了敗仗,怎麼能頂住這場災難呢?」諸葛亮說:「劉豫州的軍隊雖然在長坂坡打了敗仗,可是現在歸隊的士兵以及關羽率領的水軍精兵還有一萬人,劉琦收集江夏的士兵也不少於一萬人。

曹操的軍隊遠道而來已經疲勞不堪,聽說追趕劉豫州時,輕裝的騎兵一天一夜要走三百多里,這就是常說的:『強弓所發的箭,飛到末尾,它的力量連魯國的薄絹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諱這種情況,說『一定使主帥遭到挫敗』。

況且北方來的士兵不習慣在水上作戰,再加上荊州的老百姓歸附曹操的,只是受到武力的脅迫罷了,並不是真心的降服。現在將軍果真能派勇猛的大將統帥幾萬軍隊,和劉豫州共同謀劃,同心合力,打敗曹操的軍隊是肯定無疑的。

曹操的軍隊被打敗了,一定退還北方去;這樣荊州和吳國的勢力就會增強,三分天下的局面就形成了。成功和失敗的關鍵,就在今天!」孫權非常高興,跟他手下的臣子商量這件事。

這時候,曹操送給孫權一封信說:「近來,我奉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向南進軍,劉琮投降了。現在訓練了八十萬水軍,正要同將軍在東吳一起打獵。」孫權把曹操的信給手下臣子們看,沒有一個不像被巨大聲響所震動嚇得變了臉色。

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是豺狼虎豹,他挾持皇帝到處攻打,動不動就以朝廷的名義作借口,今天抗拒他,事情不順乎道理。況且將軍可以抗拒曹操的優勢是長江;現在曹操已經取得了荊州,全部佔領這個地方。

劉表訓練的水軍,大小戰船多到上千艘,曹操把這些戰船全部沿江擺開,同時還有步兵,水陸齊下,這就是長江天險已經和我們共有了。而軍事實力的大小,又是無法與他相比,我們認為萬全之計不如歡迎他。」

只有魯肅不說話。孫權起身去廁所,魯肅追到廊檐下。孫權知道他的用意,拉著他的手說:「您想要說什麼?」魯肅說:「我剛才仔細分析大家的議論,他們的主張只會耽誤您,不值得同他們謀劃國家大事。

現在我魯肅可以投降曹操,像將軍您卻不可以。憑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我魯肅投降了曹操,曹操會把我送回故鄉,評定我的名望地位,還不至於失去下曹從事這樣的小官,坐著牛車,帶著吏卒,跟士大夫們交往,一步一步地陞官,仍舊不會失去州郡長官的職位。

將軍您投降曹操,想要得到什麼結局呢?希望您早定大計,不要採納那些人的意見啊!」孫權感嘆地說:「那些人所持的意見,使我非常失望。現在您闡明的正確方針,正和我的想法一樣。」

當時周瑜接受使命到了番陽,魯肅勸告孫權召周瑜回來。周瑜回來,對孫權說:「曹操假託漢朝宰相的名義,他的實質是漢朝的奸賊。將軍您憑著超人的武略和傑出的才幹,又依靠父兄的功業,占據江東一帶,土地縱橫數千里,軍隊精銳,物質充足,英雄樂意效力。

應當馳騁天下,替漢朝翦除殘暴,去掉污穢;何況曹操是自己來送死,怎麼可以去投降他呢?請讓我為將軍具體分析一下這件事。現在北方還沒有平定,馬超、韓遂還在函谷關以西,是曹操的後患;而曹操放棄騎兵,依靠水軍和東吳比高低。現在又是嚴寒的天氣,戰馬沒有稿草飼料。

驅趕中原地區的士兵遠道跋涉來到江湖地帶,不服水土,一定會生疾病。這幾件事都是用兵時最忌諱的,可是曹操卻冒失地這樣做。將軍捉拿曹操,應該就在今天。我請求得到精銳軍隊幾萬人,進軍駐到夏口。一定替將軍打敗曹操。」

孫權說:「曹操這個老賊想廢掉漢朝皇帝而自立為皇帝已經很久了,只是顧忌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那幾位英雄已經滅亡,只有我還在。我和老賊勢不兩立,您說應該抗擊他,同我的意見很相合,這是老天把您賜給我啊!」

於是拔刀砍面前放置奏章文書的矮桌,說:「各位文武官員敢有再說應該投降曹操的,就和這桌子一樣!」於是就散會了。

這天夜裡,周瑜又去見孫權說:「人們只看到曹操信上說水軍和步兵有八十萬就一個個嚇住了,不再去估計它的真假,便提出這種投降的主張,是很沒有道理的。現在按照實際情況核對它,他所率領的中原軍隊不過十五六萬,並且久已疲憊。他所得到的劉表的軍隊,最多也不過七八萬而已,還抱著猶豫的心理。

用疲乏勞累的軍隊,控制猶豫不定的降兵,人數雖然多,也是很不值得害怕的。我能有精兵五萬,就完全能制服他,希望將軍不必憂慮!」孫權拍著周瑜的背說:「公瑾,您說到這里,非常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這些人各人只顧自己的妻子兒女,懷著自私的打算,很使我失望。

只有您和子敬與我同心同德,這是老天讓你們兩人來輔助我的呀!五萬精兵難以一下子集合起來,已經選好三萬人,船隻、糧草、戰鬥武器都已經准備好了。您和子敬、程公便可先出發,我一定繼續調派軍隊,多多裝載物資和糧草,作為你們的後援。

您能對付就同他決戰,萬一遇到戰事不利,就回到我這里來。我當和曹孟德決一死戰。」於是以周瑜、程普為正副統帥,率領部隊同劉備共同抵擋曹操,並派魯肅擔任贊軍校尉,協助謀劃作戰的策略。

這時曹操的軍隊已經感染了疾病,剛開始交戰,曹軍失利,退卻駐扎在長江北岸。周瑜等駐扎在南岸。周瑜部將黃蓋說:「現在敵眾我寡,很難同他們堅持長久,曹軍並連戰船,首尾相接,可用火攻使他們敗逃。」

於是就用十艘蒙沖斗艦,裝滿乾燥葦荻和枯柴,把油澆灌在裡面,外面用帳幕包起來,上面插上旗幟,預先准備好輕快的小船,連結在戰船的尾部。先送信給曹操,假說要投降。當時東南風颳得很急,黃蓋把十艘戰船放在最前面,到了江心,掛起風帆,其餘各船按次序前進。

曹操軍中的士兵和軍官都走出軍營站著觀看,指點著,談論著黃蓋來投降了。距離曹軍二里多遠的時候,各船同時點火,火烈風猛,船走如箭,把北面曹軍的船全燒光了,還蔓延到岸上的軍營。一會兒,煙霧和火焰布滿天空,曹操的人馬燒死淹死的很多。

周瑜等率領輕裝的精銳部隊緊跟在後面,擂起戰鼓,大舉進攻,曹軍大敗。曹操帶領敗兵從通往華容縣的陸路步行逃跑,遇上爛泥,道路通不過,天又刮著大風,曹操就命令體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騎兵才得以通過。

那些體弱的士兵被人馬踐踏,陷在泥中,死掉的很多。劉備、周瑜從水陸兩路同時並進,追擊曹軍,一直到了南郡。當時,曹操的軍隊還加飢餓和疾病,死亡的有一大半。曹操於是留下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衛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衛襄陽,自己帶領軍隊回北方了。

出處:出自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

(5)資治通鑒賞析擴展閱讀:

《赤壁之戰》文學賞析:

赤壁之戰是我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戰役,其結果是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對漢末的歷史有著重大的影響。同時這次戰役又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

《赤壁之戰》這一長文,所寫事件紛繁,人物眾多。細細閱讀,掩卷沉思,結構上安排井然有序,思路上展示明朗清晰。

就大事而言,寫了這么三件:先是寫了孫權、劉備聯合,繼而寫了孫權內部主戰主和兩派斗爭,最後寫了赤壁會戰。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寫了謀臣魯肅和諸葛亮為建立孫劉聯盟而進行的外交活動。

在第二件大事里寫了文臣武將為使孫權確立聯劉抗曹方略所進行的公開與隱蔽的較量,其中著重寫了儒將周瑜的所作所為;在第三件大事里寫了戰略相持——南北對峙、戰略反攻——火燒赤壁、乘勝追擊——水陸並進等。

就人物活動而言,主要寫了「七說」。其中,在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孫劉聯盟事上寫了「三說」:開頭寫了魯肅說吳主孫權,原因是「恐為操所先」,以求得孫權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勢並為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奔走。

接著寫魯肅說蜀主劉備,以使他能主動同孫權聯合抗曹;三寫諸葛亮受命出使吳地,說孫權聯劉抗曹。在促使孫權定下抗曹決心並早作決斷之事上,寫了「四說」:先是寫長史張昭說孫權,企圖讓孫權放棄聯劉抗曹打算,認為對曹「不如迎之」。

緊接著寫魯肅趁「權起更衣」之機,「追於宇下」,「擴開大計」,提醒孫權不要被主降派言論所惑,使其聯劉抗曹決心不致動搖;最後「兩說」是寫周瑜日夜連說孫權,力排「眾人之議」,揭穿曹操詐言,從而使得說服孫權重任得以最後完成,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赤壁之戰》無論是敘寫發生的事件,還是記述人物的活動,都有如鏈條銜接,一環緊扣一環,且又一氣呵成。文章以事件為經,以人物活動為緯來構建框架,並按照時間先後和空間位置變化來安排,以邏輯順序來布局。

在一系列事件的發展進程中,或交替、或連續融入人物的活動。一個又一個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連的人物活動,除有不可挪動的外在時空關系外,還有其緊密聯系的內在因果關系。而這些因果關系正好體現出令人信服的邏輯力量。

若不得到孫權的認可與贊同,豈有後來一系列戲劇性事件的發生?若無魯肅說服劉備,哪有諸葛亮前往吳地說服孫權之舉?沒有魯肅、諸葛亮苦口婆心地說服孫權,何來孫劉聯盟的建立?若無肅、亮、瑜對孫權的說服,又哪有孫權抗曹的決斷?

沒有孫權的最後決斷,何來赤壁之戰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那又怎麼會出現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呢?從縱橫全方位觀之,司馬光在《赤壁之戰》一文中走筆的軌跡圖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

此字上半部的「田」,猶如孫劉雙方為了共同利益,經過主觀努力而暫為一體的態勢;其下一「豎」,形似鋒利無比的寶劍,勢不可擋地直插曹軍大本營。我們說這一「甲」字,恰好是《赤壁之戰》的結構內涵和作者思路絕妙無比的圖解。

其次,對話上各求理正、據足,言辭上盡透情態、性格。文章開篇寫的是魯肅得知形勢有變而向孫權提出應變之計。他切盼得到孫權的准允,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決定性意義的外交活動。

可魯肅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孫權急欲擴大「帝王之資」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安的心理狀態說話,其應變之計與要求,邊說理邊擺出。

最後還以「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句結束談話。這末一句強調了形勢的嚴峻,反映出魯肅心情的焦慮急迫,同時也激發了孫權,使其不能輕視怠慢。結果真的如此,「權即遣肅行」,魯肅終於如願以償。整個一席話說得孫權口服心服,言聽計從,充分顯示出魯肅的政治才能。

接下寫的是魯肅與劉備的一段對話。魯肅本想與劉備會談取得最佳效果——「自結於東,以共濟事業」,然而老成持重的魯肅含而不露,摸清對方意欲如何,再作計較。當得知劉備所想之後,便立即陳述東吳優勢,點出吳巨「豈足托乎」根由。

一優一劣,對比鮮明,作何選擇,不言而喻。文章用「備甚悅」三字表明劉備透徹理解魯肅話意。若魯肅不這樣與劉備會談,那效果當作別論了。魯肅主動創造和諧氛圍,平等地與劉備商討,體現了魯肅友善和坦誠性格,同時也反映出他過人的外交智慧。




F. 資治通鑒的作品鑒賞

《資治通鑒》 全書共294卷,約300多萬字,書中記載的歷史由公元前403年,也就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一直到959年,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為止。是司馬光以為君親政,賢明之道為出發點所編寫成的一本巨著,所謂「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後有倫,精粗不雜。」。
在橫跨中國16個朝代,一共1362年的歷史中,詳近略遠,隋唐五代371年,佔全書40%,史料價值最高。很明顯的他多次著墨在其中的賢明政治時期,如文景之治,貞觀之治等等。
帝後死稱「崩」,王公死稱「薨」。天子近出稱「還宮」,遠出稱「還京」,列國諸侯遠出稱「還某郡」。
《資治通鑒》具有強烈的正統立場,在分裂時代,如三國,魏有紀,蜀、吳無」紀「;南北朝時代,南朝有」紀|,北朝無「紀」;五代有「紀」,而十國無「紀」。又如《通鑒》載魏明帝太和五年:「(諸葛)亮帥諸軍入寇,圍祁山,以木牛運。」對此朱熹曾表達他的不滿曰:「三國當以蜀漢為正,而溫公乃雲,某年某月『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訓?緣此遂欲起意成書。推此意,修正處極多。若成書,當亦不下通鑒許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則須焚之。」
司馬光是為了鞏固當時的封建政權,才編寫《資治通鑒》,這就決定了此書的內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編纂《資治通鑒》時,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有所發展。
他把歷史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為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
除政治之外,《資治通鑒》在文化、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均有記載。在文化方面,就學術思想來說,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陰陽、縱橫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學術主張,下及漢初的黃老思想,漢武帝的獨尊儒術,以及魏晉玄學的盛行都有記載。對於佛教、道教的起源、發展,以及儒、佛、道之間的斗爭也有敘述。對西漢以來經學的發展,典籍的校理,石經的刻立,九經的雕印及流傳,都有較系統的陳述。著名的文人學士及其作品也有記載。
在科技方面,記載最多的是歷代的歷法。其他如天文學、地理學、土木建築(如秦代的長城,隋唐的長安城和洛陽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運河)也有反映。
《資治通鑒》也注意關於經濟的記載,因田賦和賦稅是封建經濟的首要問題。因此,它對於商鞅變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記載。
對於軍事的記載,《資治通鑒》也很突出,對戰爭的描述也很生動。凡是重大的戰役,對戰爭的起因,戰局的分析,戰事的過程及其影響,都有詳細記載。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都是傑出的例證。 《資治通鑒》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則目張,時索則事敘。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使用了一套「古怪」的計時術語作為全書的時間框架體系,如「閼逄攝提格之歲」之類。「閼逄」相當於漢語「甲」,「攝提格」相當於漢語「寅」。為什麼不用漢語的天乾地支,而偏偏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呢?司馬光沒有交代。《史記》的《歷書》裡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這為後人胡思亂想提供了口實,如竺可楨就建議梵語學者用梵語破譯這套術語。更有人藉此宣稱中國人祖先來源於西亞兩河流域或古埃及。其實,我國古文獻明文記載這是天皇語言,即三皇時代的官方語言。明代著名學者萬民英所著《三命通會》雲:「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繼盤古氏以治,是曰『天靈』,淡泊無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其十干曰:於逢(又名「閼逄」——編者注)、旃蒙、柔兆、強圉、著雍、屠維、上章、重光、玄黓、昭陽;十二支曰:困敦、赤奮若、攝提格、單於、執徐、大荒落、敦牂、協洽、涒灘、作噩、閹茂、大淵獻。蔡邕《獨斷》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謂之天皇氏者,取其天開於子之義也;謂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於丑之義也;謂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於寅之義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時始制,而地皇氏則定三辰,道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虛王,臣不虛貴,政教君臣所自起,飲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氣而有子母之分,於是干支始有所屬焉。」所以,司馬遷和司馬光所使用的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是中國最早的官方時間術語,屬於「皇綱」性質,故而被採用為歷史的紀年詞語,以表示歷史的正統。 於敘事之後,皆有附論,共186篇。其中「臣光曰」有102篇,其餘84篇是各家評論,其中裴子野的論佔了10篇,司馬遷的論只有1篇。以篇數看來,〈唐紀〉所佔篇幅最多(81卷)、其次為〈漢紀〉(60卷)。
陳垣《胡注通鑒表微》曰:「《通鑒》書法,不盡關褒貶,故不如《春秋》之嚴。溫公謙不敢法《春秋》,而志在續《左氏傳》,有所感觸,亦仿左氏設辭『君子曰』而稱『臣光曰』以發之。余則據事直書,使人隨其實地之異而評其得失,以為鑒戒,非有一定不易之書法也。」
黃盛雄將其歸納「誠」與「禮」,「禮之綱紀」這個概念,可謂貫穿《通鑒》之核心。張須在《通鑒學》雲:「《春秋》之意,最重名分,名分所在,一字不能相假,封建之世,以此為綱維。名分既壞,則綱維以絕,政權崩潰,恆必由之。溫公以此事兆東周之衰,與七國之分立,而又系論以見托始之意。」司馬光本人的思想並沒有跨越時代,故其論述沒有太大價值。例如:司馬炎因守三年之喪被司馬光稱贊是「不世之賢君」。事實上,司馬炎在中國歷史上並不能與唐太宗、漢武帝等相提並論。 《資治通鑒》雖被譽為「體例嚴謹,脈絡清晰,網羅宏大,體大思精,史料充實,考證稽詳,敘事詳明,繁簡得宜」,但《資治通鑒》本身也有很多錯誤,如史家嚴耕望指出《資治通鑒》對雲台二十八將的排列順序有誤;兩《唐書》將「特勤」誤為「特勒」,《資治通鑒》對此並無糾正,將錯就錯,《資治通鑒》卷一六四:「土門自號伊利可汗,號其妻為可賀敦,子弟謂之特勒。」《通鑒考異》:「諸書或作特勤,今從劉昫《舊唐書》及宋祁《新唐書》。高安陳汝奇在《陳氏甘露園長書四論》認為《資治通鑒》將只見諸野史的楊貴妃、安祿山之事納之正史而失之客觀。又如唐代宦官魚弘志,《新唐書》仇士良傳作「魚弘志」,《舊唐書》偶有誤為「魚志弘」,《資治通鑒》卷245大和九年十一月壬戍作魚志弘,《資治通鑒》卷246作開成五年正月己卯又作魚弘志,相互混淆。《晉書》載呂光的第一個年號「太安」,而《資治通鑒》記載為「大安」。再如《資治通鑒》記年方式多有不當之處,如齊人伐燕的時間(前313年),司馬光舍《史記》的紀傳體,未據《紀年》詳加考查,只增加齊威王十年,減少齊湣王十年,以求與《孟子》記載齊宣王伐燕的事跡相同,宋朝朱熹經考訂認為是齊湣王十年,據今人考證,實際上為齊宣王七年,另樂毅伐齊中也有不少錯誤。又如《資治通鑒》在記述隋煬帝西巡行程中均出現諸多失誤,六月二十三日以後由張掖前往焉支山的時間提前到高昌王六月十七日到達張掖的當天。《通鑒》卷十五(漢紀七)文帝後二年:「八月,戊戌,丞相張蒼免。」但據《二十史朔閏表》文帝後二年八月丁卯朔,月內無戊戌。吳玉貴著有《資治通鑒疑年錄》歸納出《通鑒》紀時所發生錯誤,共計得出八百八十八例,可補此方面的缺失。
其中的很多內容,是道聽途說,如「王莽毒死漢平帝」,這是新莽末年起義者所編造的謠言,被司馬光等人當做信史來寫,是很不負責任的。
宋朝的朱熹在《朱子語類》的〈歷代一〉中,有直接的批評:「溫公不喜權謀,至修書時頗刪之,奈當時有此事何?只得與他存在。若每處刪去數行,只讀著都無血脈意思,何如存之,卻別作論說以斷之。」又說:「溫公修書,凡與己意不合者,即節去之,不知他人之意不如此。《通鑒》之類多矣。」明代嚴衍熟讀《資治通鑒》,著有《資治通鑒補》,列舉通鑒有七病(漏、復、紊、雜、誤、執、誣)。
近人岑仲勉認為《通鑒》對牛僧孺說」失一維州,無害其(吐蕃)強「的評價有偏頗之嫌,司馬光還不惜歪曲事實,玩弄文字游戲。岑仲勉還寫有《通鑒隋唐紀比事質疑》,自稱糾正《通鑒》的謬誤,共670餘條。 《資治通鑒》也有不少缺點,如《資治通鑒》著重於政治與軍事的著墨,對於經濟方面記載不多,如載「租庸調制」僅「初定租、庸、調法,每丁租二石,絹二匹,綿三兩,自茲以外,不得橫有調斂。」二十餘字,《通鑒記末本末》只收錄兩則與經濟有關的史料,至於文化、藝術、宗教談得更少。項羽的垓下歌、劉邦的大風歌等,《通鑒》皆不取,但對於「詩賦有所譏諷」者則采之,如卷一百四趙整作歌、卷一三四百姓為袁粲作歌。杜甫這樣的人物,甚至只提到一次。柳宗元是政治人物,文學地位雖小於杜甫,司馬光卻把他的《梓人傳》、《種樹郭橐駝傳》兩篇大作收錄起來。《通鑒》寫白居易很多,因為他是翰林學士,多次上書,時時評論朝政。晚唐藩鎮割據,朝廷姑息,司馬光對杜牧的文章十分欣賞,曾將《注孫子序》、《罪言》、《原十六衛》、《戰論》、《守論》五文摘入《資治通鑒》卷二百四十四。又如韓愈,乃文起八代之衰,積極捍衛儒家道統的文人,但卻對其學術文化貢獻隻字不提,只收錄其《諫迎佛骨表》及《送文暢師序》。
《資治通鑒》又專記鳩摩羅什譯經,卻不記玄奘譯經,又詳細記載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以及唐武宗三次大規模的禁佛毀佛事件;記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卻不記隋代開進士科取士,凡與政治無關者,多不錄取。顧炎武說:「此書本以資治,何暇錄及文人?」

G. 現代社會能堅持讀完《資治通鑒》的人有多少讀過之後有什麼感受

資治通鑒是以記述政治、軍事的史實為主,藉以展示歷代君臣、興衰成敗、安危治亂之跡,作為歷史的借鑒

史就像看高人下棋,他們每走一步都留下來一些歷史的印記,這就構成了一個棋譜的殘局。我們熟讀這種殘局,我們就能下棋了;我們熟讀歷史,我們對人間的這些不同的挑戰,就能做到心中有數。

在汗牛充棟的歷史著作中,《資治通鑒》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資治通鑒》是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北宋司馬光等撰,記載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以「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為目的,以歷代政治大事為主要內容,注重對治亂興衰的原因分析與經驗總結。該書文字優美,敘事生動,體例嚴整,徵引史料極為豐富,具有非常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對後世史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03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唐紀》

【譯文】多方面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單聽信某方面話,就會愚昧不明。

04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平,亡戰必危。--《資治通鑒》

【譯文】國家雖大,喜好戰爭必定滅亡;天下雖然太平,忘掉戰爭必定危險。

H. 資治通鑒文言文版摘抄與賞析2000字

[1]春,正月,以散騎常侍安定張軌為涼州刺史。軌以時方多難,陰有保據河西之志,故求為涼州。時州境盜賊縱橫,鮮卑為寇;軌至,以宋配、汜瑗為謀主,悉討破之,威著西土。
[1]春季,正月,任命散騎常侍安定人張軌為涼州刺史。張軌因為時勢多災多難,心裡有保守占據河西地區的想法,所以要求任職涼州。當時涼州境內盜賊橫行,又有鮮卑人劫掠。張軌到涼州後,以宋配、汜瑗為主要謀士,把這些盜賊全部討平,在河西地區威名昭著。
[2]相國倫與孫秀使牙門趙奉詐傳宣帝神語雲:「倫宜早入西宮。」散騎常侍義陽王威,望之孫也,素諂事倫,倫以威兼侍中,使威逼奪帝璽緩,作禪詔,又使尚書令滿奮持節、奉璽緩禪位於倫。左衛將軍王輿、前軍將軍司馬雅等帥甲士入殿,曉諭三部司馬,示以威賞,無敢違者。張林等屯守諸門。乙丑,倫備法駕入宮,即帝位。赦天下,改元建始。帝自華林西門出居金墉城,倫使張衡將兵守之。
[2]相國司馬倫和孫秀讓牙門趙奉假稱宣帝有神語,散布說:「司馬倫應當盡快入西宮即帝位。」散騎常侍義陽王司馬威,是司馬望的孫子,一直對司馬倫諂諛奉承,司馬倫就讓司馬威兼任侍中,派他逼迫惠帝交出皇帝璽印與緩帶,作禪讓帝位的詔書,又派尚書令滿奮持符節取來璽印與緩帶,奉交給司馬倫,表示惠帝已禪位給司馬倫。左衛將軍王輿、前軍將軍司馬雅帶領全副武裝的兵士進入宮殿,通告三部司馬,向他們宣示威勢與封賞,沒有誰膽敢違抗。張林等人在各宮門前駐扎防守。乙丑(初九),司馬倫乘皇帝的專車進入皇宮,即帝位。大郝天下,改年號為建始,惠帝從華林園西門出宮到金墉城居住,司馬倫派張衡帶兵看守惠帝。
丙寅,尊帝為太上皇,改金墉曰永昌宮,廢皇太孫為濮陽王。立世子為皇太子。封子馥為京兆王,虔為廣平王。詡為霸城王。皆侍中將兵。以梁王肜為宰衡,何劭為主宰,孫秀為侍中、中書監、票騎將軍、儀同三司,義陽王威為中書令,張林為衛將軍,其餘黨與,皆為卿、將,超階越次,不可勝紀;下至奴卒,亦加爵位。每朝會,貂蟬盈座,時人為之諺曰:「貂不足,狗尾續。」是歲,天下所舉賢良、秀才、孝廉皆不試;郡國計吏及太學生年十六歲以上皆署吏;守令赦日在職者皆封侯;郡綱紀並為孝廉,縣綱紀並為廉吏。府庫之儲,不足以供賜與。應侯者多,鑄印不給,或以白板封之。
丙寅(初十),將惠帝尊為太上皇,把金墉城改名為永昌宮,把皇太孫廢黜為濮陽王。立司馬倫長子司馬為皇太子,兒子司馬馥封為京兆王,司馬虔封為廣平王,司馬翊為霸城王,都為侍中並帶兵

I. 資治通鑒賞析啊

蓋世英雄陳湯,率領遠征軍,在首都長安遙遠的西北,在距離三千四百公里外,中亞巴爾喀什湖西南,擊斬匈奴郅支單於,砍下人頭,向中央獻捷時,指出:「膽敢冒犯強大中國的,距離再遠,也要誅殺!」豪氣上干霄漢。

千年之下,我們仍聽到這個聲音,為之熱血沸騰。英雄們為了解放,為了和平,揭竿而起,奮勇抗敵,其精神可歌可泣,永垂青史。匈奴汗國最終向中國臣服,並不是全因為中國有此力量,更關鍵的是匈奴內部分裂。而這再一次向歷史證明:一個不能團結的國家或族群,必然衰弱。匈奴如不分裂,郅支單於的人頭,也不會懸掛高竿。

然而當中國前程似錦的時候,我們的君王們開始享受起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在荒淫無度的生活背後,浮現出了一個又一個的暴君,昏君還有那些腐朽的偽善的爪牙。他們的殘忍,他們的自私,讓我汗顏;百姓的呻吟,百姓的嘶喊,讓我觸目。於是人們在亂世中學會可自救。

中國帝王被殺,不自楊廣開始,但楊廣被殺,卻是人民自救——聚眾起兵、反抗暴政的結果。也是歷史上第一次,人民自救轉變為官員和軍人自救的結果。楊廣能力的高強,使人驚駭,他只用短短十三年時間,就毀滅其父楊堅建立起來的富庶強大無比的帝國,而且只用更短的五六年時間,就能迫使忠心耿耿的猛將勇士反叛,沒有人能做得到這些,而楊廣卻做到了,他的獎狀是一條絞繩。

每次政變,都引起屠滅三族的慘劇;每次兵變,更是死人山積——壽春一連發生三次叛亂,幾乎空城。詭詐、殘忍、勾心鬥角,遍地是血。然而,那些不成才的野心家,只看到榮華富貴,卻看不到血;只看到自己如錦的前程,卻看不到人民苦難。今天還是炙手可熱的神聖人物,明天霎時間變成國家蟊賊,全家斬首,還把千萬無辜的男女老幼,也帶入刑場。官員的尊嚴靠赤裸裸的軍事力量維持,是和非、對和錯,全看你是勝是敗?人性急劇墮落,種下未來更悲慘命運的基因。

面對暴君的暴行,我們如果沉思,會忽然間汗流浹背。因為,如果換一下位置,我們真的可能就是他!這是多麼可怕,權力能改變人性、扭曲人性、消滅人性,喝了不受制衡的權力的毒酒,美女都會變成青面獠牙,何況本來就有一顆邪惡的心靈,我們痛恨他們之餘,還為他們痛惜:為什麼讓他們服下這種毒酒!

真的感謝司馬光先生,假使沒有《資治通鑒》,時到今天,恐怕全世界沒有一個人能提供一個輪廓;作為一個讀者,我是何等幸運。問題是,讀史者的幸運,不一定是造史者的幸運,甚至往往是造史者的悲哀。因為我在這里聽到了太多官員的假話謊言,和太多人民的哭聲喊聲。這就讓我在緬懷歷史的同時,也該從中學到些教訓,不讓歷史重蹈覆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