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賞析
A. 雜詩(其二)賞析
陶淵明的詩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種深刻的人生體驗。這種體驗,是對生命本身版之深刻省察。對於人類權生活來說,其意義乃是長青的。《雜詩》第二首與第五首,所寫光陰流逝、自己對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業無成、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就具有此種意義。
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盪盪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陰流逝志業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於此。
B. 雜詩 沈佺期 賞析
《雜詩三首(其三)》 沈儉期
聞道黃龍戍, 頻年不解兵。
可憐閨里月, 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 良人咋夜情。
誰能將旗鼓, 一為取龍城。
【賞析】:
這是沈佺期的傳世名作之一。詩人類似「無題」的《雜詩》共有三首,都寫閨中怨情,流露出明顯的反戰情緒。這一首詩除了怨恨「頻年不解兵」外,還希望有良將早日結束戰事,是思想上較為積極的一首,藝術上也頗具特色。
首聯敘事,交代背景:黃龍戍一帶,常年戰事不斷,至今沒有止息。一種強烈的怨戰之情溢於字里行間。
頷聯抒情,借月抒懷,說今夜閨中和宮中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征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在征夫眼裡,這個昔日和妻子在閨中共同賞玩的明月,不斷地到營里照著他,好象懷著無限深情;而在閨中思婦眼裡,似乎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為那象徵著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著良人遠去漢家營了。這一聯明明是寫情,卻偏要處處說月;字字是寫月,卻又筆筆見人。短短十個字,內涵極為豐富,既寫出了夫婦分離的現在,也觸及到了夫婦團聚的過去;既輪廓鮮明地畫出了異地同視一輪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圖,也使人聯想起夫婦相處時的月下雙照的動人景象。通過暗寓著對比的畫面,詩人不露聲色地寫出閨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綿邈深情。
抒寫至此,詩人意猶未盡,頸聯又以含蓄有致的筆法進一步補足詩意。「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別寫出少婦「意」和良人「情」,其妙無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無過於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陰虛度,少婦怎不倍覺惆悵!萬籟無聲的長夜最為牽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彷彿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現。「今春意」與「昨夜情」互文對舉,共同形容「少婦」與「良人」。聯系前面的「頻年」、「長在」,可知所謂「今春」、「昨夜」只是舉例式的寫法。在「頻年不解兵」的年代裡,長期分離的夫婦又何止千千萬萬,他們是春春如此思念,夜夜這般傷懷啊!
這一聯說閨中少婦和營中良人的相思。雙方的離情別意之中包含著一個共同的心願,這就是末聯所寫的:「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將」是帶領的意思。古代軍隊以旗鼓為號令,這里的「旗鼓」指代軍隊。希望有良將帶兵,一舉克敵,使家人早日團聚,人民安居樂業。這里寫透夫婦別離的痛苦以後,自然生出的一層意思,揭示出詩的主旨,感慨深沉。
這首詩構思新穎精巧,特別是中間四句,在「情」、「意」二字上著力,翻出新意,更為前人所未道。詩中所抒之情與所傳之意彼此關聯,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圜,極為自然。從文氣上看,一二聯都是十字句,自然渾成,一氣貫通,語勢較和緩;第三聯是對偶工巧的兩個短句,有如急管繁弦,顯得氣勢促迫;末聯採用散行的句子,文氣重新變得和緩起來。全詩以問句作結,越發顯得言短意長,含蘊不盡。
C. 陶淵明《雜詩》賞析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①。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②。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③。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④。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⑤。壑舟無須臾⑥,引我不得住。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⑦。古人惜寸陰⑧,念此使人懼。
【注釋】①欣豫:歡樂。這句是說沒有快樂的事,心情也是歡快的。 ②猛志:壯志。逸:超越。四海:猶天下。騫:飛舉的樣子。翮:羽翼。騫翮:振翅高飛。翥(zhù助):飛翔。這兩句是說有超越四海的壯志,期望展翅高飛。 ③荏苒:逐漸地。頹:逝。此心:指志四海、思遠翥。這兩句是說隨著年歲的衰老,這種少壯時的豪氣已經逐漸消逝了。 ④值歡:遇到歡樂的事。無復娛:也不再歡樂。每每:常常。這兩句寫出老年的心境與少壯時「無樂自欣豫」不同。 ⑤衰損: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⑥壑:山溝。壑舟:《莊子·大宗師》雲:「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這里借喻自然運轉變化的道理。須臾:片刻。這句和下句是說自然運轉變化象《莊子》中的「壑舟」一樣,即使想辦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漸衰老下去。 ⑦前塗:猶前途,這里指未來的時光。幾許:幾多、多少。止泊處:船停泊的地方,這里指人生的歸宿。這兩句是說不知我未來還有多少時光,也不知何處是我的歸宿。 ⑧惜寸陰:珍惜每一寸光陰。這句和下句是說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陰,想到自己一生虛度了大半歲月的可怕。
【賞析】
對於人類來說,珍惜生命價值、珍惜寸陰之精神乃是長青的。讀陶淵明的《雜詩》第五首,常受到一種極親切的感動,尋思其原因,實在於此。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淵明善於把人所共知、反習而不察的人生體驗指點出來,而且用的是極自然極簡練的語言。這往往使人感到又驚訝又親切。此二句即一好例。詩人回憶自己少壯時代,即便沒有遇上快樂的事情,心裡也自然地充滿了欣悅。「無樂自欣豫」的「自」字,下得准確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無窮的活力與快樂。不言而喻,這是一種向上的生命情調。「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養,便升華出「猛志」。按照傳統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奮發、凌厲。「逸」,突出此志向之遠大、超越。「騫翮」即展翅,「翥」者、飛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鵬展翅,志在高飛遠舉。以上四句回憶少壯時代生命情調,詩情從容之中,而有飛揚之勢。「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當年那種雄心,漸漸離開了自己。詩情由此亦轉為沉抑。「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即便遇上了歡樂的事情,也不再能歡樂起來,相反,常常懷有深深的憂慮。此二句寫出人到中年、晚年之體驗,與起筆二句形成深刻對照。詩人對自己的遭遇、時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諸己。所以寫出的實為一種人生體驗之提煉,一種生命自身的憂患意識。「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氣力漸漸衰退,轉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體生命的逐漸衰老,這還僅僅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一層次。「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壑舟」語出《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此處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觀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來,可證。此四句,語氣連貫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未來的人生道路,不知還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歸宿將在何處。聯繫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結筆,則此二句之意蘊,實為志業未成之隱憂。生命日漸有限,而生命之價值尚未實現,這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二層次。結筆乃更進一層:「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生命之價值是在每一寸光陰之中實現的,寸陰可惜。古人珍惜寸陰,顧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懼怵惕!珍惜寸陰,念此警懼,足見猶思奮發有為,此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三層次,亦是其憂患意識之一提升。結筆二句,深沉、有力。其啟示意義,乃是常新的。
淵明此詩之主題意義,為一種生命之憂患意識。此種憂患意識之特質,是形體生命逐漸衰老,而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終於產生再奮發再努力之自我覺悟。按照中國文化傳統,主體價值之實現,有三種模式。「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為第一義。陶淵明之一生,於立功的一面,雖然未能達成,可是,在立德、立言兩方面,卻已經不朽。讀其詩,想見其為人,可以說,若沒有「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之精神,陶淵明之成其為陶淵明,將是不可想像的。
全幅詩篇,呈為一種蒼涼深沉之風格。詩中,包蘊了少壯時之欣悅,中晚年之憂慮,及珍惜寸陰之警懼。詩情之波瀾,亦由飛揚而沉抑,終至於向上提升。全詩體現著陶詩文體省凈而包蘊深遠的基本特色。這種特色,實為中國詩歌藝術造詣之一極致。
D. 古詩《雜詩》的賞析
雜詩
【作者】王維 【朝代】唐
譯文對照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內
來日綺窗前,容寒梅著花未?
譯文 注釋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
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賞析
這首詩通篇運用借問法,以第一人稱敘寫。四句都是遊子向故鄉來人的詢問之辭。遊子離家日久,不免思家懷內。遇到故鄉來人,迫不及待地打聽家中情事。他關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關心的是他的妻子。但他偏偏不直接問妻子的情況,也不問其他重大的事,卻問起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似乎不可思議。細細品味,這一問,確如前人所說,問得「淡絕妙絕」。窗前著一「綺」字,則窗中之人,必是遊子魂牽夢繞的佳人愛妻。清黃叔燦《唐詩箋評》說:「『綺窗前』三字,含情無限。」體味精妙。而這株亭亭玉立於綺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尋味。
E. 雜詩的賞析
自漢魏以來,詩人常以「雜詩」為題寫詩,類似「無題」詩,內容多是慨嘆人生或離別相思的。沈佺期寫有《雜詩三首》,都寫閨中怨情,流露出明顯的反戰情緒。這里選的是第三首,首聯「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語言平易似娓娓道來,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黃龍戍戰火連年,可以想見徵人久戍之苦,強烈的怨戰之情溢於字里行間,「不解」與「頻年」連用,增強語勢,引起人們的聯想與深思。
頷聯「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是借月抒懷。說今夜閨中和營中同在這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征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在征夫眼裡,這個昔日和妻子在閨中共同賞玩的明月,不斷地到營里照著他,好像懷著無限深情;而在閨中思婦眼裡,似乎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為那象徵著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著良人遠去漢家營了。這一聯明明是寫情,卻偏要處處說月;字字是寫月,卻又筆筆見人。短短十個字,內涵極為豐富,既寫出了夫婦分離的現在,也觸及到了夫婦團聚的過去;既輪廓鮮明地畫出了異地同視一輪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圖,也使人聯想起夫婦相處時的月下雙照的動人景象。通過暗寓著對比的畫面,詩人不露聲色地寫出閨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綿邈深情。見月懷人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傳統表現手法,而這里只寫月不寫人,意象反而更豐富生動。這「閨里月」既是思婦的眼中月,又是徵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嬋娟之意,又有思婦心神飛度,想見徵人之意。詩意雙關,征夫、思婦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顯得清新別致。
頸聯「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緊承上聯進一步抒寫離人相思。「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別寫出少婦「意」和良人「情」,其妙無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無過於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陰虛度,少婦不禁倍覺惆悵。萬籟無聲的長夜最為牽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別的情景,彷彿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現。「今春意」與「昨夜情」雖是互文對舉,卻可以作為「夜夜」來讀。可是細味「今春意」卻有著獨特的表現力。「昨夜情」,也對得十分工巧,不僅表現出良人對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還表現出思念之切。他回憶往日夫妻的恩愛,覺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經久分離而淡薄。可見他們的情意是多麼美好、真摯、深厚而動人。
尾聯「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抒寫出了征夫、思婦的願望。他們希望能有良將出馬,克敵致勝,結束他們長期分離的痛苦。但詩以問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這里照應首聯回答了「頻年不解兵」的問題,表明是將領無能,指揮不得力以致連年征戰,這是寫透夫婦別離的痛苦以後自然生出的意思。
這首詩構思新穎精巧,特別是中間四句,在「情」、「意」二字上著力,翻出新意,更為前人所未道。詩中所抒之情與所傳之意彼此關聯,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圜,極為自然。從文氣上看,一二聯都是十字句,自然渾成,一氣貫通,語勢較和緩;第三聯是對偶工巧的兩個短句,有如急管繁弦,顯得氣勢促迫;末聯採用散行的句子,文氣重新變得和緩起來。
F. 雜詩 賞析 300字 王維的
《雜詩》作者: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版來日綺窗前,權寒梅著花未。
【註解】:
1、來日:指動身前來的那天。
2、綺窗:雕飾精美的窗子。
3、著花:開花。
【韻譯】: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出來,
一定了解家鄉人情事態;
請問您來時我家綺窗前,
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開?
【評析】:
這是一首抒寫懷鄉之情的詩。原詩有三首,這是第二首。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
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的情感。對於離鄉遊子而言,故鄉可懷念的東西很
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於
細微處見精神」,寓巧於朴,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G. 己亥雜詩 賞析
1、《己亥雜詩》賞析:
《己亥雜詩》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議時政,或述見聞,或思往事,題材十分廣泛,內容復雜,大多借題發揮,抨擊社會。龔自珍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夕。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主張改革內政,抵抗外國侵略。《己亥雜詩》中的批判、呼喚、期望,集中反映了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國家命運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作者對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的痛心疾首,言語之間多是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計堪危,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強烈願望。《己亥雜詩》多用象徵印喻,想像豐富、奇特,運用多種手法寫景抒情。
2、《己亥雜詩》簡介:
《己亥雜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1792-1841)創作的一組詩集。己亥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這一年作者48歲,因厭惡仕途,辭官離京返杭,後因迎接眷屬,又往返一次。龔自珍所作詩文,提倡「更法」「改圖」,批評清王朝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是一組自敘詩,寫了平生出處、著述、交遊等,題材極為廣泛,其中第220首(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被中國中小學語文課本六年級下冊(人教版)收錄。
3、作者簡介:
龔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號定庵(ān)。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崑山羽琌山館,又號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有《定庵全集》。
H. 雜詩 王維 賞析
這首詩通過設問的復方式制,把自己對故鄉的懷念,以及自己堅持操守的高潔品行,含蓄而蘊藉地表達出來,令人有悠然不盡的情致。
詩開頭的兩句,在設問中兩次出現「故鄉」的字面,並不嫌其重復,倒反而覺得親切有味。接著進一步問道:「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動身那天,我家窗前的那株寒梅,開花了沒有啊?問得這樣真摯,這樣雅緻,又這樣充實。問出了精神,問出了境界,概括了多麼豐厚的生活內容和多麼美好的思想情操。趙殿成評這首詩說:「右丞只為短句,一吟一詠,更有悠揚不盡之致,欲於此下復贅一語不得。」
I. 王維《雜詩》的詩意
王維《雜詩》共有三首,原文及譯文具體如下:
雜詩三首 / 雜詠三首
唐代:王維
家住孟津河,門對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
心心視春草,畏向階前生。
譯文:
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門與孟津渡口相對。每天沿河有來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呢?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來的,一定了解家鄉的人情世態。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看見梅花已經開了,又聽見鳥兒的啼叫聲。一顆充滿憂愁的心看著春草生長,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
(9)雜詩賞析擴展閱讀:
王維《雜詩》三首賞析
其一:這首詩從觸發、聯想展開情感活動。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隻從門前經過;於是她就想,其中也許有從江南來的船。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長久不歸。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從江南寄回的書信。
她可能每天都倚門望幾次。每當看到渡頭有船隻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問,可結果總是失望而歸。詩中說江南船「常有」,就是說書信「總無」。
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託於下一趟船來,她想:大概書信已經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詩的結句「寄書家中否」便是這位少婦不斷幻滅又不斷復生的希望。
其二:這首詩表現作者的情趣與傾向。詩人想念故鄉,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歡梅花,則溢於言表。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思,是急欲了解故鄉風物、人事的心情。
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於生活的自然狀態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一詞迭見,正表現出鄉思之殷:「應知」雲雲,跡近嚕,卻表現出了解鄉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
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口吻等表現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於「故鄉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
「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彷彿故鄉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
一個人對故鄉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事、物聯結在一起。所謂「鄉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在思鄉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
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的一種象徵。它已經被詩化、典型化了。
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之情的集中寄託。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朴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這一句看起來是問家鄉的情況,但詩人只是籠統的以「故鄉事」來設問,詩人心裡滿腹的問題一時竟不知從何問起了。這句描寫出詩人的躊躇,對方的詫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這一問倒令對方感到困惑,不問人事而問物事,可是正是這樣一問,才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裡是梅花啊。詩人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不知從何說起,對家鄉的思念竟在這一個不經意的問題之中。
其三:這首詩以時序的遞進、物候的變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見寒梅發」一句是對上一首詢問寒梅著花的呼應。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踐約,此時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發已由希望之光變為幻滅之色。
不僅如此。便是這象徵青春、愛情的春天,欣欣向榮的春天,也發生了質的變化。梅花開了,早春已過。百鳥叫了,仲春也已飛逝。現在是鶯飛草長的暮春了。隨著節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緒也由百無聊賴到終日惆悵,以至看花落淚、見月傷心了。
以前,她覺得,時間過去一天,距離自己美好願望的實現就近一日。現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時間愈是過得快,幻滅就愈徹底,猶如滔滔日下的江河,無可如何。
此時,鳥鳴,春草都變作主人公情感的對立物。詩人說女主人公是以一顆充滿憂愁的心「視春草」,她看到愈來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連到階前,禁不住惶恐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