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駁古代名言
⑴ 中國古代名言警句
1.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2.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南朝·江淹·別賦)
3.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4.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唐·杜甫· 春日憶李白)
5.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曹植·七步詩)
6.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唐·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 )
7. 避其銳氣,擊其惰歸。 (孫子兵法·軍爭)
8.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 唐·白居易·琵琶行)
9.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宋·蘇軾)
10.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中庸)
11.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論語·述而)
12.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荀子·勸學)
13.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14. 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1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後漢書·班超傳)
中國古代文學經典名句235句,收藏!
16.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韓愈·原道)
17.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宋·蘇軾·題西林壁)
18.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元·高明·琵琶記)
19.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20.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明·王冕·墨梅)
21.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賀知章·詠柳)
⑵ 古代名言警句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 衛風 洪奧)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鋸子切,銼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後磨光。
喻做學問還要像玉一樣地切磋琢磨。
2.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 小雅 鶴鳴)
它山上的石塊,可以用來磨玉石。指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3. 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詩經 大雅 雲漢) 形容做事謹慎、勤懇
4.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 大序)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 (左傳)車輪外的直木與車相互依靠,唇沒有了,牙齒就感到寒冷。「輔」指車輪外的直木。(比喻兩者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6.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皮沒有了,毛長在哪裡?「傅」通「附」附著,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礎,就不能存在。)
7.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常用來表示記取過往的經驗教訓,以作為後來行事的借鑒。
9.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走失了羊,趕快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失誤要後及時補救。
10.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
指在一個陷阱的環境里,不要過於與對手爭強好勝,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敵人。
11.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仁慈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智」的一面。(比喻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指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13.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遜虛心會得到好處。(告訴人們要謙虛不要自滿。)
14. 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
築九仞高的土山,由於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後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5.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為政)一個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麼可以做人。(做人要守信用。)
16.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要謙虛實在,不能不懂裝懂。)
17.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為政)罔,迷惘。殆,危殆。
一個人如果只學習不思考消化,則惘然一無所知;一個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學習,則就更危殆不安了。
18.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歲時,便立志於學習之上;三十歲時,能立身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惑;五十歲時,已經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符合於規矩的境界了。(論語)
19.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子路)說話要講信用,做事要有決斷。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子路)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當,即使不發號令,百姓也會跟著行動。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發號施令,百姓不會服從。
21. 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 子路)名義不正當,那麼道理也講不通。
22.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衛靈公)一個人如果沒有長遠打算,必有眼前的憂慮。
23.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衛靈公)君子不單憑言語推薦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君子不因某人話說得好而重用他,也不會因為不用某人而廢棄他有益的話。
24.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衛靈公)對小事不忍耐,沒耐性,就會影響大局,壞了大事.
2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 衛靈公)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須先磨好工具。(本句原意是說明實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賢者,結交仁者。現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誤砍柴功」) 利:使……鋒利。
26.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述而)勤奮學習不厭煩,教誨別人不厭倦。
27.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述而)不到他想弄懂卻怎麼也弄不懂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他想說可怎麼也說不清楚的時候不去引導他。憤:想弄懂而還沒有弄懂的心理狀態,也就是充滿求知慾時的精神飽滿振奮狀 誹:指想用語言表達什麼意思而還沒有找到合適的言詞的狀態。
28.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君子心胸寬廣,小人經常憂愁。
坦盪盪:心胸寬廣、開闊、容忍。 長戚戚:經常憂愁、煩惱的樣子。
29.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善的品德向他學習,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為借鑒,改掉自己的缺點。
30.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見到別人好的道德品質,就應該虛心向他學習、看齊,見到別人不好的品德表現,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31.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里仁》)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32.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三軍:軍隊的通稱。匹夫:夫婦相匹配,分開說則叫匹夫匹婦,所以匹夫指男子漢。
33.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論語·子罕》)
到了天氣寒冷時,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凋落的。雕:同「凋」,凋落。
3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論語·泰伯》)
鳥快要死的時候,鳴叫的聲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時候,說出來的話也是善良的。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36.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學習,而後時常溫習,是很高興的事情。時:時常。習:復習。說:同「悅」,高興。
37.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友從遠方來沒,不是很快樂的事嗎?註:自, 從
38.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顏淵》譯:自己不願要的也不要施加給別人。註:欲, 想要 施, 給予
3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顏淵》有智慧的人喜歡水,有仁義的人喜歡山。知, 同」智」 樂,喜歡
40.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如果這個都可以忍,那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是,這個 孰:哪個
4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論語》不擔心人口少而擔心政治不均勢,不擔心財富貧乏而擔心社會動盪。寡,指人口少 均,並非指平均財富,亦非指平均領地與人口,而指各守本分,維持社會均勢。
4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對老者讓他安逸,對朋友予以信任,對年輕人予以關懷。
4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預,預先立,成就 廢,敗
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琢,雕琢
45.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學習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學之後才會知道困惑的地方。註:困,困惑,理解不透
46.一張一弛,文武之道。《禮記.雜記》治理國家寬嚴相濟,這是文王和武王的治國之道。
張,弛:弓上弦叫張,卸下弦叫馳,比喻嚴和寬。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47.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廣博的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知識,謹慎的思考知識,明確地分辨知識,全心全意地用知識。審,詳盡
48.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麼到哪裡都有公平。
49.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接受了別人的禮品而不思回報,是失禮的行為。禮,原是禮節禮貌。現在人們通常指禮物。
5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這句話告誡人們指責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51.天降將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人要生存,要有作為,要有出息,就要敢於直面內憂外患,就要歷經一番艱辛困苦的磨難,就要歷經一番肉體至精神的人生錘煉。)
5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也就是說,一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之中,不思進取,就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時也尊敬別人的父母和老人;愛護自己的幼小兒女,同時也愛護別人的幼小兒女。
54.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沒有圓規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圓」或「方」的形狀來。 「規」是圓規,「矩」是直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5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56.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王放在最後。
這其實是一種儒家對君主專政的「訓政」,要求君主體恤民情,關心民瘼,為老百姓謀福利。
5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58.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不停地刻,金塊和石頭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恆,再多的困難也能克服。)
59.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青,從藍草中取得,顏色卻比藍更深。(比喻後生晚輩通過學習和積累,學習超過前輩。)
60.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劣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遠的距離),他的成功在於不斷行走。(比喻先天條件差的,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61.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荀子·王制》水既能托載著船前進,也能使船傾覆。
這句話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兩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適當引導就會造成壞的結果,壞的事情如經合理疏導則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6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道德經》奈何:為什麼;懼之:威嚇老百姓
老百姓不怕死,為什麼還要用死來威嚇他們。(這句話是老子反對用嚴刑峻法治理天下所提出的。)
63.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道德經》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因素。
(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也能變成福。)
64.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
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八十一章》真實可信的言詞是不美的,美的言詞是不真實可信的,即美者不真,真者不美。(這里老子把美與真看成是對立的、不相容的。這是對當時社會中存在的那種善用漂亮的言詞掩蓋虛假本質的欺詐、丑惡現象的揭露和抨擊。有著重要的批判意義和價值。)
66.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
雙手摟得過的大樹,是從細小的幼苗生長起來的。九層高的樓台,是從一堆土建築起來的。千里的旅程是從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遠發展起來的。這一定的步驟必須循序漸進,不可急成。)
6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生:生命。涯:邊際,極限,知:知識。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即感嘆有限人生對無限知識的無奈
6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莊子·山木》醴,此處意為甜酒。君子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交朋友以利為先,往往親密狎昵,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爽。
69.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管子》倉廩:儲存糧食的倉庫。
只有國家儲存糧食的倉庫充足,人民才會懂得繁文禮節,只有豐衣足食,百姓才會懂得光榮和恥辱。
(揭示了兩個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精神文明是要以物質文明為基礎的。)
70.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了解自己,了解敵人,百戰都不會失敗。即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比喻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備。)
71.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為:實際去做。行:走。至:到達目的地。
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達到目的。
72.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商君書·更法》 行動遲疑不決辦不成事,做事猶豫不能成功。
7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天地那麼廣大,路途那麼遙遠,我將四處尋找與我志向相同的賢人。是描寫詩人對未來道路的探索
74.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短:不足,長:有餘。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75.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
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腐爛。比喻經常運動的東西不易受侵蝕。
76.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
7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
78.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准繩無以正曲直。(淮南子)
沒有儀器不能進行測量,使用儀器必須遵守相應的操作規則。(比喻權衡事物的法度現在多已不成規矩無以成方圓出現,指沒有規矩的約束,就不可能成為有用之才)
79.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
站在水邊想得到魚,不如回家去結網。(比喻只有願望而沒有措施,對事情毫無好處。)
80.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比喻做事須謹慎,不能出一點點差錯)
81.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後漢書·黃瓊傳》 盛:大;副:相稱,符合。名望很大的人,實際的才德常是很難跟名聲相符。指名聲常常可能大於實際。用來表示謙虛或自我警戒。
82.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後漢書·馮異傳》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83.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馬援傳》空:窮困。
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年齡越是年長,身體應當越強壯.
84.精誠所加,金石為虧/精誠所加,金石為開。(後漢書)
真誠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堅如金石的東西,也要被打開。
8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老大:年老。徒:徒然少壯年華時不努力學習,待到年老時就只能悲傷了。(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
86.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答賓戲)不可以騙取功名,不應該虛假名聲
87.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風俗通)
城門失火,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到損失或禍害。
8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即使是很小的壞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89.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90.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三國志)
只有生活簡單樸素,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志趣;只有安定清靜,才能使自己有開闊的眼界。
91.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志·諸葛亮《後出師表》) 鞠躬:表示恭敬謹慎 盡瘁:竭盡勞苦 已:完,結束 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終身。
92.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 曹操《龜雖壽》)
驥:良馬,千里馬;櫪:馬槽,養馬的地方。烈士:志向遠大的英雄。已:停止,衰減。
比喻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 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並不衰減。
93.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 曹操《短歌行》)形容求才心切來抒發求賢若渴的心情
9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東晉 傅玄)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比喻人會因為環境的影響而改變其習性)
95.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晉書 王獻之傳)
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96.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晉書 李密傳)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到安寧。)
97.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西晉 李密傳 陳情表)煢煢:孤獨的樣子;孑:孤單;形:指身體;吊:慰問。
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問。(形容無依無靠,非常孤單。)
98.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東晉 陶淵明 移居)
遇到不尋常的文章要共同評賞,對疑義還要作一番辨析(比喻讀書認真,仔細,刻苦)
99.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 陶淵明 飲酒)南山:泛指山峰
東牆下采著清菊時那份心情悠然,猛然抬頭喜見南山聖景絕妙
100.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東晉 陶淵明 飲酒)
問自己為什麼能這樣,只有心志高遠,自然覺得住的地方僻靜了。
參考資料:100條夠不
⑶ 說出十句古代名人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並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於一些微小的.卻有益於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
譯:幹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於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於他人的願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願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於師.——《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後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論語》
譯:君子不會誇誇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⑷ 古代名言以及出處
1、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出處:《滿江紅》
譯文:不要虛度年華,花白了版少年黑發,只有獨自權悔恨悲悲切切。
2、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出處:《傳家寶》
譯文:意思是指只要有遠大志向,就算年紀小也沒事,一個沒有遠大志向的人,即便活到很大的歲數也是虛度光陰。
3、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出處:荀子《勸學篇》。
譯文:表面意思是說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引申意是做事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堅忍不拔最終才能達到目的。
4、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處:《周易》
譯文:意思是宇宙不停運轉,人應效法天地,永遠不斷地前進。
5、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出處:《離騷》
譯文:道路又窄又長無邊無際,我要努力尋找心中的太陽。結合上下文則表達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積極求進心態。
⑸ 古代的名言警句
書到用時方恨少。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年不知勤學苦,老來方悔讀書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讀書就應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書是逆境中的慰藉。
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堂。
世界上最壯麗的宮殿是藏書最多的圖書館。
年輕時讀書就像迎著朝陽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勝過最強的記憶。
精神能補物質的不足。
在學習中取得知識,在戰斗中取得勇敢。
勤動筆墨勤看書。
知識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識不是每天在增加,就會不斷地減少。
語言是心靈和文化教養的反映。
高尚的語言包含著真誠的動機。
勤學和知識是一對最美的情人。
學到很多東西的決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的東西。
一個人的度量是一種精神力量,是一股強大的文明力量。
書都讀得來的人,還怕有什麼做不來的。
成功的科學家往往是興趣廣泛的人,他們的獨創精神來自他們的博學。
作者不一定能寫到老,但是他一定應該學到老。
再高深的學問也是從字母學起的。
寫十卷書要比實際行動打下基礎容易得多。
讀書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養心。
知識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靈上的滿足。
不斷認識自己的無知是人類獲得智慧的表現。
學習不但意味著接受新知識,同時還要修正錯誤乃至對錯誤的認識。
不信書不能提高境界,光信書不如無書。
掉進知識情網中的人,時時品嘗著知識的甜蜜。
穿著飲食可以因陋就簡,而搞學問是不能因陋就簡的。
努力耕耘,少問收獲。
⑹ 中國古人說過哪些關於反思的名言
1、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補其所短,則其長者不功而遂。——《資治通鑒》作者:北宋司馬光
釋義: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只要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做人要取長補短,只要把自己的短板解決好了,自己的長處自然也就會得到加強。
2、知過非難,改過為難。言善非難,行善為難。——《資治通鑒》作者:北宋司馬光
釋義:知道自己的過錯並不難,改正過錯才是難的。說好話並不難,做好事才是難的。
3、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管子》作者:先秦時期管仲
釋義:應該憂慮的是自身不好,而不該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老子》中說「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人生要多些反思,也要多些捫心自問,看清自己更重要。
4、多言而不當,不如其寡也。博學而不自反,必有邪。——《管子》先秦學術著作
釋義:喜歡說話而又不恰當,不如少說話為好。博學多識但不知道反省自己,一定會出問題。孔子說「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言語上減少過失,行為上減少悔恨,多反省自己,慎言慎行,成功就不會遠了。
(6)批駁古代名言擴展閱讀;
1、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傳習錄》作者:明代王守仁
釋義:可貴之處不在於沒有過錯,而在於能夠在犯錯之後虛心接受並改過。人都會犯錯,但一定要善於改過。從孔子到王陽明,都強調改過,孔子盛贊顏回「不貳過」,同樣的錯誤不犯兩次,這已經是很高的要求了。對於自己的錯誤,要嚴格對待,及時反思改正。對於別人的錯誤,只要能及時改正,我們也要懂得寬容。
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工夫說閑話、管閑事。——《傳習錄》作者:明代王守仁
釋義:心裡有致良知、止於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樣,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這樣一來自然就心無旁騖了。
3、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作者:戰國時期荀子
釋義:君子以品德修養不夠為恥辱,不以受到了侮辱為恥;以沒有誠信為恥,不以不受信任為恥;以沒有能力為恥,不以不被任用為恥。
4、不知戒,後必有,恨復遂過不肯悔,讒夫多進。——《荀於》作者:戰國時期荀子
釋義:犯了錯誤以後不知道警惕,以後必然還要重犯錯誤;拒絕規勸,堅持錯誤不肯悔改,必然會讓進讒言的人鑽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