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舞作蹈禾賞析

舞作蹈禾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3 03:33:46

1. 舞蹈《蹈禾》的編劇是誰

編導 林懷民

2. 舞蹈作品的意境

文學作品是用文字表達作者的感情,而舞蹈作品是用肢體語言,較之舞蹈的表現力更生動,更形象,更強!
舞蹈作品的意境,從字面上解釋,意是指作品所表現感情和思想,境是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客觀環境。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
舞蹈意境的創造,主要是通過形象的情景交融藝術特寫與描繪,把觀眾引入到藝術想像的窨,進而獲得更豐富的審美感受。在舞蹈意境創造過程中,情景交融有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其結構層次表現為:景-情形-象-境(意境)。
景:即舞蹈作品的特定時空,是舞蹈作品中觸發人物情感的外部環境。有了景,人物方能見景生情,情隨景遷。舞蹈作品中的景,有時雖然也使用一些燈光、布景來襯托,但主要是依靠舞者虛擬性、假設性的舞蹈動作、姿態的連續變化過程來描繪和表現。舞者在舞蹈的過程中通過狀物來敘事,通過造景來抒情。
情:是舞蹈的原動力,亦是舞蹈作品中人物行動的內在驅動力。人物沒有情、不動情,就無法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意境中的意,實質就是指人物的一種情思、情志和情意。只有情真,才有意濃。
形:即人體的外部形態。人物見景生情,到情隨景遷、情動於中之後,才能手舞足蹈。自然形態的手舞足蹈,還不能算是舞蹈,只有按舞蹈藝術規律加以提煉、美化——節律化、造型化,具有一定形式美感的動作,才能稱之為舞蹈,才能成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舞蹈動作。
象:是形的凝練與升華,能准確、鮮明刻畫人物個性和飽含人物激情的外部形態,是姿態造型和運動過程組合有序的動態形象。
境(意境):是情與景的交融,能引起觀眾豐富的藝術聯想和想像,以達到「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的藝術境界。
所謂「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是說意境不在象內、景內,而在象外、景外。包以,意境是由實境和虛境兩個部分構成,虛實相生,乃成意境。實境是舞蹈作品裡具體描繪、直接表現的那些實在的、可視的、有限的「象」,即象外之象的第一個象。而虛境,則是由這個象,所引起觀眾藝術聯想和藝術想像的「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所達到的一種藝術境界。實境與虛境二者的關系是:(1)虛與實貫例,實境靠動態建構,虛境靠情態導引。(2)實境須創造出廣闊和空間,虛境須有深刻而真切的內涵。(3)舞蹈意境須引發觀眾的豐富想像和深入的思索,從而由實境過渡到虛境。

3. 戴愛蓮舞蹈《荷花舞《賞析

最後定稿的《荷花舞》,無論是主題、人物還 是結構、動作語言,都與民間「走花燈」有了很大的不同。戴先生把兒童的「走花燈」 改為女子群舞,把領隊指揮的老人換成女子領舞「白荷」;在舞蹈語匯和手法上,主要 採用傳統的「圓場」碎步和大調度隊形變化,表現除了群荷在水面上飄動的流暢感和自由感,在藝術處理上,更是調動各種手段,從人物造型到動作設計,從舞蹈的空間構圖到 舞蹈的行進線路等,多方面強化領舞「白荷」與群荷的對比與呼應,於統一中追求著變 化和豐富。《荷花舞》高潔的意境,秀美的色彩,如畫的構圖和渾然天成流暢之至的舞
蹈,荷花舞 是那麼嫵媚動人,光彩如初。

4. 春之聲圓舞曲賞析

春之聲圓舞曲,作品第410號(Frühlingsstimmen Walzer,op.410)是奧地利著名音樂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不朽名作。作於1883年。當時作者已年近六旬,但本曲依然充滿活力,處處散發著青春的氣息。據說小約翰·施特勞斯是在一個晚上就在鋼琴上即興創作出本曲的,因此本曲最早的版本是鋼琴曲,後經劇作家填詞成為聲樂圓舞曲由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比安卡·比安琪演唱,這也是本曲的第一次演出,直到現在仍然是許多花腔女高音十分喜愛的曲目。後來作者又將它改編為管弦樂曲,一直深受世界人民喜愛。
樂曲特點
作為一首圓舞曲,本曲與作者其他的圓舞曲迥然不同:它並不是典型的維也納圓舞曲,也不是作為舞蹈伴奏音樂而創作,它本身就是舞台上表演的音樂節目,具有純粹的音樂表演性質。節奏自由、充滿變化,旋律生動而連貫,具有較強的欣賞性,很少用於伴舞,原譜中也沒有註明各個段落,另外本曲還帶有迴旋曲的特徵。它有一個多次再現、貫穿全曲的迴旋曲主題A。主題在簡短熱情的引子之後呈現出來,華麗敏捷的旋律如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洋溢著青春活力。其它幾個圓舞曲娓娓動聽、充滿生機。全曲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性,雅俗共賞、經久不衰。曲中生動地描繪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機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濃重的油畫,永遠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

樂曲賞析
本曲沒有序奏,而是在四小節充沛的引子之後,貫穿全曲的第一主題(降B大調)隨之出現,復雜而具有裝飾音色彩的旋律給聽眾一種春意盎然的感覺;
緊接著第二主題(F大調)進入,旋律趨於平和,但色彩依然生動;
經過重復第一主題之後,優美的第三主題在豎琴的琶音伴奏之下緩緩進入,給人以春水盪漾般的舒暢感;
第四主題運用大音程的跳動,顯示出無窮無盡的活力;
第五和第六主題略帶一絲陰暗的色彩,彷彿是在描寫春日裡偶爾飄來的陰雲;
第七主題節奏自由,陰郁的氣氛一掃而空,旋律又呈示出春天生機盎然的感覺;樂曲的結尾也較為簡單,只是重復一遍第一主題之後,利用第一主題的旋律加以變奏,干凈利落地結束全曲。

5. 舞蹈班開業對聯,舞蹈班的名字「舞禾」,對聯里含舞禾二字,謝謝了!

為您原創:
舞動乾坤姿態美;
造福禾苗功績高。
敬請光臨

6. 舞蹈的蹈怎麼寫


[dǎo]
部首: 足
五筆: KHEV
筆畫: 17
[釋義] 1.踐踏,踩。

7. 舞劇《花環》藝術賞析

價值的迷茫:
編導張雲峰以小說版和電影版《高山下的花環》為基礎創作的舞劇《花環》成為 2006 年創作中的一個談點。管這部舞劇與小說、電影之間已經相距二十餘年了,但編導還是延續 了小說和電影中「國家與個體之間的關系」的價值構架並以此作為整個舞劇的基本沖突。但 畢竟時代已經不同,這之間中國的社會、文化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舞劇在細節上 進行了很多新的處理,這些新的安排既是當下文化價值要求的結果,但同時也必然給舞劇結 構和表達帶來更多的困難,從而要求人們重新思考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國家意識同個體之間的 合理闡釋。 從19 世紀末開始的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一直有兩種沖動,一是國家向社會的全面滲透和 普遍動員,二是個體意識的一再興起。作為生命表現和現實再現的藝術無疑也要對國家意識 與個體意識之間的關系作出反應。 舞劇《花環》是根據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著名小說改編的,但在精神主旨等方面已經明顯 不同於小說。小說最重要的價值就是一改軍事題材作品將國家意識作為絕對的真理性價值並 以此把人分為善、惡兩類的簡單化傾向,將所有的人都敘述成復雜的、充滿矛盾的存在。趙 蒙生在和平幸福的生活與戰爭危險之間的猶豫,梁三喜在英雄的崇高與生活的困窘之間的愁 苦,趙母在特權意識與歷史記憶之間的自審,讓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個面對生命中各種價值作 出艱難選擇的真實的個體,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舞劇《花環》基本上延續了小說的 思考,圍繞著個人幸福與愛國主義之間的沖突來安排整個結構,通過兩者在各自空間中的辯 護、召喚、回憶、自審、批判等,表現了私己的個體成長為愛國者的過程。 舞劇中最能體現國家意識對個體的召喚與重構的無疑是趙蒙生的自我意識的轉變過程。 編導為這種轉變設置了一個感性的和活生生的形象——梁三喜的母親。這是一位來自人民之 中的、充分見證了創造新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歷史、曾經在艱難歲月中撫養過趙蒙生、又將 自己的兒子梁三喜送到前線的英雄母親,是一位將母愛和愛國、小我與大我、歷史與現實、 道德與生活有機統一起來的母親形象。梁母的出場喚起了趙蒙生的回憶,這是一份關於革命、 人民、國家及正義的歷史記憶,舞劇中通過大量的勞動場面、母愛場景以及朴實的生活、鄉 親的感情、軍民魚水情等予以展現。通過這一回憶,趙蒙生在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中明晰 了自我真實的價值,實現了生命的升華。梁母出場的另一層意義在於,通過歷史重建了人們 理解現實生活的視野。在舞劇的結構中,梁母的戲份兒很大,這種結構安排無論是有意還是 無意,都體現了現代性的主流敘事之一,即愛國主義的感性化敘事對劇本創作的影響。 如果說趙蒙生通過梁母的現身說法完成了自我意識的轉變,編導又通過豐富的群舞來塑 造出真正的軍人形象。剛勁有力的動作、整齊規范的隊形、流暢有序的運動、豐富深厚的感 情等共同演繹出了軍人的勇敢、軍人事業的崇高以及戰友之間的兄弟情誼。舞劇用較多篇幅 的舞段表現了梁三喜身上所體現出的人民子弟兵的品質:堅定的愛國信念、英雄般的崇高、 大地般的淳厚以及兄弟般的真情。舞劇表現的另一個側面就是趙蒙生的痛苦、掙扎和自我反 省:從一個普通人逐步成長為真正的軍人;從對軍人世界感到距離和陌生到融為一體的成長 過程。舞劇為表現趙蒙生的變化,在舞台空間、舞者關系結構等方面都安排了一個從疏離到 同一的演變過程;舞者的動作也從猶豫不安、缺乏力度和明確的目標逐漸轉向堅定果敢、准 確有力。戰爭的洗禮、戰後的成長都最終將趙蒙生召喚到崇高的愛國主體的位置上。 然而,舞劇在通過歷史、感情和戰場表現國家意識對個體的召喚和改造之時,也表現了 個體的私人化存在。因為如果私人生活本身就是卑劣的、不值得欲求的,那麼國家意識就不 僅可以簡單地實現自己的目的,而且其本身的價值就會自然成為人們認同的對象,而無需經 過激烈的沖突,畢竟沒有人會認同卑劣的價值。所以舞劇中表現個體空間的舞蹈動作非常豐 富,這些動作能體現復雜、豐富、人性化的情感世界,並力圖通過動作的變形來表現愛情、 幸福的家庭生活、豐富的物質、母親的關切等每一個個體都無法迴避的私人化存在的豐富性 與合理性。 另一方面,趙蒙生個人的舞蹈動作也存在著雙重性。首先,在表達個人生活空間時其舞 蹈無疑更富有表現力,這不僅在於此時動作的豐富變化和復雜的情感內涵,也在於這些舞蹈 動作更具有個性和沖突。趙蒙生表現戰場生活的舞蹈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外在化,也更加突 出動作本身的形式特點,而沖淡了其中的個性特點。而他在群舞段落中,極力融入到群體之 中的表演,則基本抹去了作為個體的特點,從而使整個舞蹈略顯機械、教條、僵化,缺少了 活力。其次,趙蒙生舞蹈的整體結構也存在頗不勻稱的問題。舞劇時長兩小時有餘,內容包 括兩大部分,即趙蒙生的個人生活和戰場生活,舞劇為鋪陳趙的個人生活世界,尤其是趙蒙 生人性中復雜矛盾的方面,用了很大篇幅,而表現其軍人的崇高形象時則比較倉促。這種結 構上的困難並非編導個人努力不夠,或者有意通過非均衡的結構安排來打破常規,而是由於 個人意識與國家意識在當代文化表達中的價值格局所決定的。 如果比較小說和電影,人們不難看到二者雖然也曾表現了個體意識與國家意識之間的沖 突,但它們都有一個明確的價值判斷,那就是國家意識相對於個體意識具有絕對支配地位, 個體意識在價值上是不可逾越的。但置身於21 世紀文化思潮之中的舞劇《花環》卻難以有小 說和電影時代那樣明確的評判,尤其是當個體意識已獲得新的合理性價值認同,這就決定了 舞劇要在兩種都具有合理性的價值之間尋找平衡。與此同時,舞劇也沒有為新時代的軍人主 體賦予更充分的心理沖突和復雜的時代內涵,基本上忠實於小說和電影時代的軍人文化內涵, 這就造成了個體生活的豐富變化與軍人主體的單一性之間的對比。於是人們可以看到舞劇中 所難以解決的文化沖突,即:個體意識和國家意識之間的調和與沖突,以及在面對個體意識 的合理要求的基礎之上重構國家意識之主體——軍人形象。 舞劇《花環》雖然不能算是一部很成功的作品,但它在藝術上的諸多探索仍然值得關注。 作為一部呼應時代主導文化要求的嚴肅的舞劇創作,《花環》鮮明地體現了當前多種文化價值 的合理並置之間的沖突,堪稱是這個時代文化的象徵性體現,它的問題和努力都是這個時代 意識自身沖突的產物。

8. 舞什麼蹈什麼成語

是手舞足蹈吧

手舞足蹈_成語解釋
【拼音】:shǒu wǔ zú dǎo
【釋義】:蹈:頓足踏地。兩手舞動,兩只腳也跳了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也手亂舞、腳亂跳的狂態。

9. 孫悟空在旁聞講,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要怎麽賞析

這說明孫悟空在旁邊聽的時候,他已經聽進去了,把這些理論全都掌握住了,所以忍不住手舞足蹈。

10. 求----中國古典舞蹈《儷人行》賞析 1000字左右

作者:玉扣心結 言之不足故歌之,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題記 燈光清回冷,璨然若星辰答。舞者一身玄衣,迤邐著身後一襲長長的裙裾,似剪不斷,欲理還亂的情緒,網一般的柔韌、牽強。 舞台尤如夜空,而舞者那執著不變的思想情感,便是星坐,她是那顆星座里最明亮的星星,卻又是最孤獨的。但是,她卻將星辰里的風,霜,雨,電,詮釋為音樂,她熟悉它們,將它們理解為每一個跳動的音符,那泉水磐石般的具有著滲透力,輕柔且不失震撼,舞者靜美無染的身體里,便有了有如音樂一般的永恆定格在時空中,讓我感動的是自己終於有了對於舞蹈的理解,而我的思緒全被她牽進了那個網里,也終於發現自己內...
舞蹈家沈培藝表演的《儷人行》以古典舞為基礎,著力表現女性對於青春、生命的細膩體驗,在舒緩的動作韻味里傳達出一種穿行於歷史時空的思考力量。
九曲柔腸、如泣如訴《儷人行》獲第一屆CCTV舞蹈大賽獨舞創作一等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