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花未眠川端康成名句

花未眠川端康成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2-02 12:41:38

A. 川端康成《花未眠》

含義:美不滅。

B. 求川端康成的經典語錄

1.我彷彿只有腳離開現實,遨遊於天空中了!
2.我在根底上是東方人.
3.死亡等於拒絕一切內理解
4.女人在未墜入情網前容,是不知道男人下流的
5.人是不斷消失在過去的日子裡的
6.美,一旦在這個世界上表現持來就不會泯滅。--《不滅的美》
7.風雅,就是發現存在的美,感覺已經發現的美。--《美的存在於發現》 8.一切藝術都無非是人們走向成熟的道路。--《純真的聲音》
9.駒子撞擊牆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心田裡。——《雪國》
10.美在於發現,在於邂逅,是機緣。
11.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麗。
12.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
13.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14.人們在庭院的草坪上放焰火。少女們在沿海岸的松林里尋覓秋蟲。焰火的響聲夾雜著蟲鳴,連焰火的音響也讓人產生一種留戀夏天般的寂寞情緒。我覺得秋天就像蟲鳴,是從地底迸發出來的。
15.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
16.生並非死的對立面,死潛伏於生之中。
17.美麗與悲哀中,慶子說的——女人的恨,不就是愛嗎?

C. 「凌晨六點,看到海棠花未眠」是川端康成哪首詩里的句子

川端 康成 ( 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 Kawabata Yasunari )

(1899年6月24日—1972年4月16日)

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孤獨憂郁伴其一生,這反映在他的創作中。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 次)雜志。1924年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等創辦《文藝時代》雜志,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表現出頹廢的一面。

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國》(1935~1937)描寫了雪國底層女性形體和精神上的純潔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虛無感。其他作品還有《淺草紅團》(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隻鶴》(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川端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曾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勛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勛章等。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72年在工作室自殺去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

D. 川端康成的名言有哪些

1。船艙里的煤油燈熄滅了。船上的生魚味和潮水味變得更加濃重。在黑暗中,少年內的體溫溫暖著我。川容端康成名言。我任憑淚泉洶涌。我的頭腦恍如變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來,後來什麼都沒有留下,頓時覺得舒暢了。

2。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3。也許凡人都是棄兒,因為出生本身彷彿就是上帝把你遺棄到這個人世間來的。川端康成名言。

4。凌晨四點,看到海棠花未眠。

5。感悟:這又是怎樣的一種善良柔情與悲憫啊!我彷彿已經看到了,我看到作者顫抖著手,滿目憐憫地輕輕愛撫那未眠的海棠花……我彷彿看到了他眼睛裡滑落出一滴柔情一滴嘆息……我急急地去搜尋作者的名字和介紹

6。凌晨四點,發現海棠花未眠,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就要活下去

7。月兒皎潔得如同一把放在晶瑩冰塊上的刀。

8。這種孤獨驅散了哀愁,蘊含著一種豪放的意志。

9。死亡等於拒絕一切理解

E. 賞析 川端康成的那句「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

「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出自川端康成的散文《花未眠》,描寫回的是自己一人在旅店裡答,半夜獨自醒來,發現海棠花還開著,從而引起一系列關於美的思考。

這是很細膩的感情。其中「凌晨四點」這一時間節點、「未眠」的行為帶來莫名的孤獨感,通過「看」海棠花,我亦未眠,彷彿與花建立了某種關系,花的某部分與「我」的某部分產生了同構。從而產生了某種感覺。

所以,這句話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反映了幾乎所有日本的審美理念。海棠花激發作者的情思,作者帶著情感來審視事物,體現感興的「物哀」美和「物紛」之美。甚至在形式上也符合古典和歌「五七、五七七」的結構。

F. 川端康成淺淺的一句「凌晨四點鍾,看到海棠花未眠 是哪部作品裡的

川端康成散文<<花未眠>>

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昨日一來到熱海的旅館,旅館的人拿來了與壁龕里的花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勞頓,早早就人睡了。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發現花未眠,我大吃一驚。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牛花和合歡花,這些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彷彿才明白過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也是我的感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應該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畫家雷諾阿說: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麼凄慘啊。他又說:我相信我還在進步。這是他臨終的話。米開朗基羅臨終的話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願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米開朗基羅享年八十九歲。我喜歡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臉型。

毋寧說,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比如惟—一件的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這種情況確是很多。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我心裡想道:與這同樣的花自然開放的時候,我會這樣仔細凝視它嗎?只搞了一朵花插人花瓶,擺在壁龕里,我才凝神注視它。不僅限於花。就說文學吧,今天的小說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樣,一般都不怎麼認真觀察自然。大概認真觀察的機會很少吧。壁龕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掛上一幅花的畫。這畫的美,不亞於真花的當然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是畫作拙劣,那麼真花就更加顯得美。就算畫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顯眼的。然而,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麼留心欣賞真的花。

李迪、錢舜舉也好,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也好,許多時候我們是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不僅限於花。最近我在書桌上擺上兩件小青銅像,一件是羅丹創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瑪伊約爾創作的《勒達像》。光這兩件作品也能看出羅丹和瑪伊約爾的風格是迎然不同的。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

我家的狗產且小狗東倒西歪地邁步的時候,看見一隻小狗的小形象,我嚇了一跳。因為它的形象和某種東西一模一樣。我發覺原來它和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達水墨畫中的一隻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養的是雜種狗,算不上什麼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察晚霞,就覺得它同長次郎使用的紅色一模一樣。我以前曾看見過長次郎製造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這只茶碗的黃色帶紅釉子,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來的。觀賞這只茶碗的時候,我不由地浮現出場本繁二郎的畫來。那是一幅小畫。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的黃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亂的十字型雲彩。這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人我的心。場本繁二郎畫的霞彩,同長次郎製造的茶碗的顏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時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這幅畫。於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那時候,我去本能寺拜謁浦卜玉堂的墓,歸途正是黃昏。翌日,我去嵐山觀賞賴山陽刻的玉堂碑。由於是冬天,沒有人到嵐山來參觀。可我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以前我也曾來過幾次, 作為一般的名勝,我沒有很好地欣賞它的美。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G. 花未眠。賞析。

郁達夫說現代散文特徵之一就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的確,日本川端康成的散文也體現了這樣一種特徵。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作者思考的問題確實是微不足道,但他思考的深度與廣度是不可思議的。在《花未眠》這篇說理散文中,作者用溫情的筆調雕琢了一花一世界;用微妙的內心感受經營了一語一智慧;用流動的思緒鋪衍了一篇一人生,可以說他真正做到了小散文大境界的完美結合。
說它小散文,起文真的很「漫不經心」,作者在凌晨四點發現了未眠的海棠花,這實在是小事一樁。然而這位在深沉思考中透著唯美表達的東方大文豪,他那心靈思考行而上的高度和滿蘊詩意的審美文化銳角卻決定了他看取發現世界的獨特方式:他發現未眠的海棠花在寂靜的凌晨孤芳自賞,盛放的海棠花具有一種憂傷的美。而且對於這一微小的景觀,作者還感受到了「自然美的無限,人感受美的有限,甚至雷諾阿和米開朗琪羅這兩位大師也不例外」。
可能靜謐的花之夜更有利於作者精神世界的舒展,面對這平淡無奇的風景,作者情感的觸發點卻捕捉到了未眠海棠花的文化質感:「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增長。」我們說雖然美的接受不需要任何的毅力,但自然之美卻還是不那麼容易被我們的心靈輕易所收藏。也許,正是自然之美有時在於它的外表並不那麼絢爛,所以我們才會對未眠海棠花自然生命過程有了漠視和審美的無情剝奪,從而使未眠海棠花的個體生命之美得不到充分的欣賞。在花未眠這樣一個小小的角落裡,作者沒有區分生命價值的尊卑序列,而是充滿了對所有生命的敬畏,並由景入情地聯想到「只要有一點點進步,那就進一步接近死亡」,聯想到「事物好不容易如願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這里,作者的聯想不僅僅審視了人類感受美的有限性,更是對生命意識的關注,正如黑格爾所說美的本質是那種直接觸動了我們心靈自身內在獨立生命之意味。而凌晨美麗盛放的海棠花之所以具有憂傷的美,這是作者看到了生命本質力量之美的無比脆弱。
我們知道,川端康成身世飄零:幼年父母雙亡,童年親人作古,少年生活憂郁,而也正是這樣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帶有日本「物哀」之美感傷的文化心態。這也使得他對美的無限與人們感受美的有限的思考始終帶有一種憂傷的色彩。作者從古美術作品的啟迪中看到「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麼留心欣賞真的花。」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這種具有理趣的描述也使我們傾聽到了他在文字後面對美思考的迴音:自然之美只有主權,而沒有產權,自然生命審美性的展示是我們功利性欣賞尺度所無法丈量的。
接著,作者寫到了羅丹和瑪伊約爾作品的不同,寫到了自家小狗與宗達水墨畫比較,再寫到了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這三者相呼應的美。這里我們確實可以看到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的統一。然而作者並沒有啜飲兩者之美的甘露,而是理性地由理想審美空間切換到了思考語境空間:「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我之所以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的確,瑣碎與詩意並存的世界,有許多自然之美已被我們錯失,而許多發現自然之美的機緣還依然有待我們去把握。川端康成就是用這樣一雙悲憫的審美之眼見證了花未眠的大境界:人類感受美的機會不但有限,不常在,而且還常常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失落與忽略。美需要邂逅所得,親近所得,然而邂逅與親近卻需要機緣飄忽不定的給予。花未眠,本身就隱喻著一種美好生命狀態的展示,而這種生命之美的展示卻負載著那麼多脆弱與難以把握的因素,從中我們也窺探到了川端康成探索愛,美與死亡這種大悲涼的主題。由此作者由景說情,我們由情說理,景情理也在作者以小見大的手法中達到了高度的圓融與統一。
馬建勛在《心靈哲學》中講到:西方人的心靈本質上是一種分析的心靈,而東方人的心靈本質上是一種感悟的心靈。我們說花未眠的靜謐之夜賦予了川端康成敏感與凝寫的挈機,而自然之美被我們一再的盲視則使作者在花語的世界中踏入了其感傷的精神視野。在其藝術之美與自然之美,自然之美與生命之美共時性體驗中,我們也看到了其傷感語言具有悲憫萬物的歸宿。而其在情景交融基礎上對美的深刻理解也加深了其散文靈魂的深度。
當然有人聯系文中所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到:要活下去。」這與川端康成在古稀之年草草結束自己的生命產生了疑問。我們說真正一顆悲劇的心靈外面都有一層堅強的外衣在偽裝。正如一直被我們稱作硬漢形象的海明威用自己心愛的獵槍向自己扣動了扳機,而作為悲觀主義者的叔本華卻能一直安享天年。也許,川端康成極富敏感的內心世界也包裹著一顆悲劇的心靈,像海子一樣有著心靈中不願說出的苦澀的一部分。而這樣的心靈有時能涵納宇宙萬物卻不能納容一介塵埃的傷害。 答案補充 自然之美是無限的,又總是存在的。而我們感受美的能力又是有限的,不常在的。所以我們在有生之年無論如何去珍惜它都是不夠的。但願我們不要去留無意,任憑花開花謝,而要寵辱不驚,閑看雲卷雲舒。正如張愛玲所說,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如果剛巧傾聽到花開的聲音,那我們就該去找尋自然與生命之美共時性存在。

H. 川端康成《花未眠》要文章

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昨日一來到熱海的旅館,旅館的人拿來了與壁龕里的花 花未眠
不同的海棠花。我太勞頓,早早就人睡了。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花未眠。 發現花未眠,我大吃一驚。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牛花和合歡花,這些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花在夜間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可我彷彿才明白過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花的機緣
花未眠這眾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正因為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無限的。至少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是很有限的,這是我的實際感受,也是我的感嘆。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與時代同步前進,也不是伴隨年齡而增長。凌晨四點的海棠花,應該說也是難能可貴的。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畫家雷諾阿說
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麼凄慘啊。他又說:我相信我還在進步。這是他臨終的話。米開朗基羅臨終的話也是:事物好不容易如願表現出來的時候,也就是死亡。米開朗基羅享年八十九歲。我喜歡他的用石膏套制的臉型。 毋寧說,感受美的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較容易的。光憑頭腦想像是困難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復陶冶的。比如惟—一件的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啟迪,成了美的開光,這種情況確是很多。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
凝視著壁龕里擺著的一朵插花,我心裡想道:與這同樣的花自然開放的時候,我會這樣仔細凝視它嗎?只摘了一朵花插入花瓶,擺在壁龕里,我才凝神注視它。不僅限於花。就說文學吧,今天的小說家如同今天的歌人一樣,一般都不怎麼認真觀察自然。大概認真觀察的機會很少吧。壁龕里插上一朵花,要再掛上一幅花的畫。這畫的美,不亞於真花的當然不多。在這種情況下,要是畫作拙劣,那麼真花就更加顯得美。就算畫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顯眼的。然而,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麼留心欣賞真的花。
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
李迪、錢舜舉也好,宗達、光琳、御舟以及古徑也好,許多時候我們是從他們描繪的花畫中領略到真花的美。不僅限於花。最近我在書桌上擺上兩件小青銅像,一件是羅丹創作的《女人的手》,一件是瑪伊約爾創作的《勒達像》。光這兩件作品也能看出羅丹和瑪伊約爾的風格是迎然不同的。從羅丹的作品中可以體味到各種的手勢,從瑪伊約爾的作品中則可以領略到女人的肌膚。他們觀察之仔細,不禁讓人驚訝。
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
我家的狗產且小狗東倒西歪地邁步的時候,看見一隻小狗的小形象,我嚇了一跳。因為它的形象和某種東西一模一樣。我發覺原來它和宗達所畫的小狗很相似。那是宗達水墨畫中的一隻在春草上的小狗的形象。我家喂養的是雜種狗,算不上什麼好狗, 但我深深理解宗達高尚的寫實精神。 去年歲暮,我在京都觀察晚霞,就覺得它同長次郎使用的紅色一模一樣。我以前曾看見過長次郎製造的稱之為夕暮的名茶碗。這只茶碗的黃色帶紅釉子,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透到我的心中。我是在京都仰望真正的天空才想起茶碗來的。觀賞這只茶碗的時候,我不由地浮現出場本繁二郎的畫來。那是一幅小畫。畫的是在荒原寂寞村莊的黃昏天空上,泛起破碎而蓬亂的十字型雲彩。這的確是日本黃昏的天色,它滲人我的心。場本繁二郎畫的霞彩,同長次郎製造的茶碗的顏色,都是日本色彩。在日暮時分的京都,我也想起了這幅畫。於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應,顯得更美了。
嵐山的美
那時候,我去本能寺拜謁浦卜玉堂的墓,歸途正是黃昏。翌日,我去嵐山觀賞賴山陽刻的玉堂碑。由於是冬天,沒有人到嵐山來參觀。可我卻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以前我也曾來過幾次, 作為一般的名勝,我沒有很好地欣賞它的美。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我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

I. 川端康成 花未眠中的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地自語...

我覺得川端是一個很敏感的人。他為美的人和事物而感動,從中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他為美而活。就如同《伊豆的舞女》他對小舞女那種純潔的感情一樣。藝者們一句「是個好人」的贊美便讓作者感動不已。還有在《雪國》藝術的最後,看到葉子葬身火場,駒子發瘋般的向葉子奔去,主人公島村覺得「銀河嘩啦啦的落了一地」,表現出了對美麗的破滅的絕望。
另外,川端的童年、少年時期十分不幸。川端十六歲時,幾乎所有的親人都去世了,他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在漫長的不幸中,川端養成了一種「孤兒感情」,常常感到孤獨和悲哀。另外,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到訪者紛至沓來,也讓川端心煩不已。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供你參考。

下面是一篇我以前看到的文章,忘了出處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川端康成自殺之謎

1899年6月11日,晚上九點,在大阪市的天滿比花町,川端康成出生了。他出生第二年,父親榮吉患肺結核去世,出生第四年,母親也因服侍丈夫時染上肺病,丟下了川端撒手西去。
川端只好跟著姐姐芳子、祖父、祖母生活,由祖父母帶著回到了祖籍——豐川村宿久庄車村。

川端的祖父年輕時也曾風雲一時,他是貴族子弟,種植茶葉,製造塗粉,精通漢醫,占卦看風水,著有《構宅安危論》和隨想錄《要話雜論集》,繪畫亦有名作流傳後世。

但是,他身上的貴族血統和知識的因素,沒有使他發跡,相反,卻促使他一事無成,倒賣掉家產後,從一地遷徒到另一地,一生不得志,經手做的事全部都失敗了……幾個子女都先他而去,沒有人說話,又聾又瞎,徹底的孤獨——這便是祖父。「哭著過日子」成了祖父嘴邊的話。

從小失去了父母,在祖父母的膝下長大,想念父母時,只能從照片上去尋找了。兩個老人失去了兒子和兒媳,生怕作為榮吉家唯一男丁的孫子再有什麼閃失,他們把川端康成的姐姐芳子寄養在她姨母家,帶了川端康成回了故鄉,三個人住在低矮潮濕的農舍里,在凄涼悲苦中打發著日子。他們嚴密地看管著小川端,飯是祖母哄著一口口喂到嘴裡,行動也限制在自家陰暗潮濕的房子中,小川端在這種環境中,不僅極為任性,而且有些神經質。衣服沾上了一滴油,他便不穿,任祖父母百般哄勸,直到把那一塊沾了油的衣料挖剪下來,再補上,他才穿。

弱小的川端,終於在祖父母提心吊膽的看守下,長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然而,終日只和爺爺奶奶兩張臉對望的小川端,一看到大群的人,便感到恐怖,在入學儀式上,川端康成淚流滿面。另外,也由於祖父在學齡前已教會小川端讀一些簡易讀物,學校讀和教的東西,對他便顯得無聊,他早已知道了。學校對一般小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對川端已消失,他討厭學校,不願到鬧哄哄的小學生中間去。

然而,日本的學校規章制度十分嚴格,不準無故曠課不說,各個村的小學生之間還開展出席率比賽,每天全村的學生聚齊了一塊去上學。

每當川端不想去學校時,便借口有病不去,一聽他說哪兒不舒服,祖父母便嚇得張惶失措,急忙讓他躺下,給他吃葯。

祖父的眼睛幾乎什麼都看不見了。就在此後不久,老伴卻又突然痙攣不止,老人摸索著出了門,到一棵大柚樹下去喊保姆,悲切地又尖又細的呼喊聲,在幼年川端的心中,劃下了永久的傷痕,使他終生難忘。

祖母去世後,川端和姐姐芳子由保姆的丈夫和兒子分別背著,為祖母送葬。

從八歲到十六歲,這一段本該生龍活虎的歲月。川端康成是在每天看父親的相片,或是像看相片一樣盯住爺爺的臉度過的。

對著祖父的臉長久注視的日子,寂寞的童年、悲涼的童心,那時,他常常赤著腳,踩著滿地露珠,去看大阪原野上的日出。

天還沒亮,他已經等不及了,他爬上了山頂,獨自一人蹲在空寂的山頂上一棵小松樹下,那松樹的葉子和樹干,隨著太陽升起由暗轉亮時的情景,太陽從霧海中躍出天際的一剎那,多少年後,川端康成仍覺得歷歷在目。

實在無法抵禦和爺爺獨坐的孤寂了,川端康成便對爺爺說:

「我可以去玩嗎?」「呵,去吧。」祖父心情很大輕松地微笑著,這樣反而顯出那蒼老尖細的聲音中的悲哀。川端康成一溜煙地跑出去了。

川端常去的人家,就在他的隔壁。主婦溫和慈祥,川端總是和這個家庭的父母兄弟圍坐在火爐旁,談天說地。這個溫暖的家庭,就好比天堂,使一尺之遠的川端家更顯示出陰冷空寂。川端康成到這里來尋到的一點溫暖和歡樂,一走到他自己家門邊,不覺就消失殆盡,而且更顯示出他自己的悲涼。

這大大的落差,鮮明的比較,豈是一顆童心所能忍受的?

寂寥之外,孤獨之外,還總有失去至親的哀傷打擊著這個孤苦的孩子。

父母去世,他尚在嬰兒時,不知悲哀,而八歲時祖母去世,十一歲姐姐夭折,他已經從祖父的哀傷中感知了悲切。

接到姐姐的死訊時,川端康成不忍心告訴祖父,拖延了好幾個小時之後,才不得不把這信讀給盲了的爺爺聽。由於寫信人字跡潦草,十一歲的孩子認不全,只好在祖父的手掌心上描畫出來,那一幕甚是凄慘。

「每每一想到當時讀信時,握住祖父手的感觸,直到今天,還覺得我的手掌直發涼。」

最凄慘的是命運連這個又聾又瞎的老祖父,也不給川端留下。那是1914年 5月20日夜裡十二點,祖父咽了氣,丟下了十六歲的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的少兒時期,一歲喪父,二歲失母,七歲祖母身亡,十一歲姐姐離世,十六歲祖父逝世,他不僅接二連三地為親人披孝送葬,而且輾轉寄食在親戚家中,也不斷地碰上親戚的喪葬。有一年暑假,川端康成一次參加喪禮,再加上為中學英文教師和一位好友送殯,他的表兄送他一個「參加葬禮的名人」之綽號,表嫂表妹甚至說川端的「衣服全是墳墓的味兒」,送他一個「殯儀館先生」的雅號。

「在給祖父送殯時,誇張點兒說,全村五十家都因可憐我而掉淚。送葬的隊列從村中通過,我走在祖父棺木的正前方,每當我走過一個十字路口時,站在十字路口的那些婦女便哭出聲來,總聽見她們說:真可憐哪,可憐呵!」

但是,意料之外的是,人們的憐憫,竟然也給少年川端造成了一種傷害。

「幼年的我,一被人說成可憐,一般是很掃興的,同時便有某種不理解,某種羞恥,某種惱怒。但因為既不能辯解又不能抗議,所以,被看作可憐的我,便暫時留在了別人那憐憫的眼睛裡,而真正的我卻悄悄躲在一邊,等待這種什麼也說不出口的短暫時間過去。大人們憐憫之心的溫情,小孩子自然是明白的,但在心中卻反而留下了冷冷的陰影。」

當他晚年時,這些陰影一定又像童年時一樣強烈地主宰了他。因為據說人到了晚年,就活在了童年的回憶中,卻把離自己最近的事都忘了,偏偏想到離自己最遠的事,所以,川端無視一生創作的巨大成就,無視獲諾貝爾文學獎後鋪天蓋地的榮譽、思想和行為,一下子就回到了童年,開始厭惡人群,想躲起來。

伊豆之旅改變了人生
十幾歲時,他一個人躲到山上和河邊去。觀日出流水。爬到家中院里那棵厚皮橡樹上去,在那樹枝上讀書,思索。

一次伊豆溫泉之行,改變了他的人生,一個美妙少女的一聲贊美,解開了他冰封的心,因為少年心中的女性是花朵,代表了美。

伊豆之旅,始於川端康成二十歲。

他頭戴高等學校的學生帽,身穿藏青色碎白花紋的上衣,圍著裙子,肩上掛著書包,獨自去伊豆旅行。在前往湯島的途中,湯川橋附近,他遇見了一位歌女。那歌女看上去大約十七歲,頭上盤著大得出奇的舊式發髻,使她的鵝蛋臉顯得非常小,顯得又美又調和。她就像歷史小說上頭發畫得特別豐盛的姑娘的畫像一樣美麗生動。川端康成被這個美妙的少女迷住了。

他一路追蹤著這個美的偶像,卻又掩飾著心跡,生怕給人窺破。當他在大雨中追上她們的隊伍時,心怦怦直跳。為了接近那個美麗的身影,川端開始討好她的哥哥,討好那個歌女叫媽媽的藝妓太婆,他那顆從幼年就緊閉的心,透進了美的陽光,小歌女才只有十四歲,代表了女孩子人生那段最美的時光。

川端聽著她在遙遠處敲響的咚咚的鼓聲,也會心滿意足,那由少女纖指擊出的聲音,使他心裡亮堂了。

完美之花,照亮了川端康成二十歲的心靈,也照亮了他一生的路。

回到學校,川端康成像換了個人兒似的,一改過去鬱郁寡歡的模樣,向同學們滔滔不絕地講他的伊豆見聞,興奮得不能自抑。

因為考入了文科,學校里的同學中有一個叫大宅壯的神童,是投稿明星,又加上自己的同學也都發表作品,這鼓勵了川端康成,他便穿著「十四五錢的木屐」親自去報社投稿。而且,不久之後,他投去的《 H中尉》和四五首短詩歌發表了,這是他上中學四年級的事。

從此,他的文章開始在報刊上出現,而且這一年,他被《文章世界》選為十二秀才中的第十一位。1920年,他的小說《招魂節一景》在《新思潮》上發表,獲得了文壇的好評,那時,他已是東京帝國大學國文系的學生了。

被伊豆歌女激發出的生命活力,洋溢在他的作品裡和行動中。

《伊豆舞女》深入人心,先後五次被改編成電影,人們在廣播劇里聽到了「好人哪」的清純的女聲,還在銀幕上一睹舞女的芳容。文部省的國文教科書選了《伊豆舞女》,在日本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伊豆舞女紀念碑。這些紀念碑,雕刻著舞女的獨自像,也有她與「我」在一起的雙人像。

川端康成為日本民族和世界文壇留下了一個永恆的美的形象。

到天國散步
川端一生中,有兩個綽號:參加喪禮的名人和搬家的名人。意謂他從小到大,參加喪禮最多,搬家最多。

從伊豆到麻布,又從高圓到熱海、淺草、大森力,戰後的世態人情,風俗和現實,離美越來越遠了。

川端康成為此大感失望。他無法再帶著美走進千千萬萬讀者的心中,他開始逃離日本,到西歐到國外。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整個世界都改變了,人們精神空虛、思想沉淪、道德水準下降,物慾代表了追求和理想,川端康成走遍了世界,卻發現自己更孤獨了,他發現了美,但是,已經沒有人願意和分享了。他自嘲地說自己成了一個「無賴閑人」。

1968年10月17日,川端在家中剛吃完早餐,外國通訊社的記者打電話告訴他,斯德哥爾摩決定授予他196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川端康成在得到這一消息後,第一個反應竟是對妻子說:「不得了,到什麼地方藏起來吧!」他驚慌失措,因為害怕受到喧囂和干擾。

妻子說:「有了正式的通知,今天無論怎樣都必須和新聞記者見面,這是人世間一般的禮貌。」

為了世間的禮貌,川端康成只好承受一切了。

於是,絡繹不絕的祝賀電話,蜂擁而至的新聞讀者,將鐮倉的川端住宅擠得水泄不通。在通往川端住宅的狹小道路上,被拜訪者、祝賀者、采訪記者的車塞得針插不進。直到深夜,客廳里燈火通明,報紙、電台、電視台記者的采訪燈,耀眼地閃動,庭院里也不得不臨時安置了照明燈,徹底打破了平時庭院的幽暗安靜。

這天晚上超過百人的新聞大軍,和前來祝賀的政府官員,親朋至友,造成了川端家空前絕後的喧鬧聲浪。川端身穿藏青色和服,不時露出無可奈何的苦笑,時不時生氣似地緘默不語,強迫自己抑制住想抽身離去的沖動,不得不在二十個麥克風前,嘟嘟囔囔地回答著記者的提問。
他只是淡淡地說:「是運氣好,是我的動氣好。我的文學,只是所謂感覺的東西。」

10月19日,瑞典駐日本大使拜訪川端,親手送來了正式的獲獎電訊和出席授獎儀式的請柬。這一天川端家大門外數十米的狹窄道路上,全是新聞記者和車輛,寬寬的大路上停著蜿蜒的車隊,幾名交通警察前來維持秩序。

這一世界級的顯赫榮譽,沒給川端帶來快樂,只使他感到厭煩和倦意。

疲倦和不快在他臉上顯現,一雙銳利的大眼閃出不快的神色。

他對記者說:「獲獎的原因,第一托日本的傳統的福,因為我的作品表現了日本傳統。第二托各國翻譯者出色翻譯的福,但用日語審查會更好。第三托三島由紀夫君的福,他前年便進入候選人,因為太年輕不行,所以才讓我碰上了。」他強調說:「我本是愉懶無用之人。」而到了11月29日,日本國會又為川端舉行獲獎紀念祝賀會,日本首相夫婦也前往會場。站在金碧輝煌的講台上,川端竟十分隨便地說:「我妻子在場,我可講不出話喲。」他略說了幾句,便走下講壇,混入祝賀的人群之中了。而當12月3日,川端要從羽田機場去斯德哥爾摩參加授獎儀式,他突然生氣地說:「大家請便吧,我可是不去了!」

好不容易參加完了一整套儀式,川端說了一聲:「累了」。到旅館倒頭便睡,如釋重負。

1972年4月16日深夜,一個不僅令日本列島,也讓世界文壇嘩然震驚的消息傳揚開來:川端康成自殺身亡。

4月16日下午二點四十五分,川端對家人說:「我散步去。」這是他留在人間的最後一句話。這年1月中旬,川端康成在瑪麗娜公寓的四樓購置了一套房間,做工作室,每周三次帶助手去寫作。

下午他一個人離家,直到晚上未歸,家人吩咐川端的助手島守敏惠去公寓尋找,島守在九點四十五分到達工作室時,發現川端已身亡。

他死亡時間是下午六點,公寓管理人員說,川端下午三點到了公寓。助手去公寓時,只見他躺在乾洗室的棉被上,口含煤氣管,已沒了氣息。枕邊,放著打開瓶蓋的威士忌酒和酒杯。沒有留下遺書。

我們找到了川端康成自殺之謎:他是個沒有牽掛的人了,為了美的事業,他窮盡了一生的心血,直到七十三歲高齡,還每周三次伏案寫作。但他身體不好,創作與《雪國》齊名的《古都》後,住進了醫院內科,多年持續不斷用安眠葯,從寫作《古都》之前,就到了濫用的地步。老早就想擺脫安眠葯的川端,乘《古都》寫完之機,在某一天,突然停止了服葯,卻發生了戒葯症狀及不良反應,被送進東大醫院,入院十天左右神志昏迷不醒,他寫到了身體的極限。作為普通人,他盡了心力,走遍了世界,為美奔波到老。

而作為藝術家,他覺得「死是最高的藝術,死就是生」。那麼,他是殉職而死,尤其是離開家,走到工作室去結束生命,更說明了他的用意之深。

J. 川端康成的名言

凌晨四點醒來,發現海棠未眠。
如果一朵花很美,那麼有時我會不由內自主地想到:「要活下去容!」
——《花未眠》

千重子發現老楓樹幹上的紫花地丁開了花。

我們都是上帝之子,每一個降生就像是被上帝拋下...
因為我們是上帝之子,所以拋棄在前,拯救在後。
——《古都》

死亡是拒絕一切理解的。
——《千隻鶴》

駒子撞擊牆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心田裡。
——《雪國》

降生以來首次化了妝的臉,恰似做新娘時的容顏。
——《禽獸》

即使靠一枝筆淪落於赤貧之中
我微弱而敏感的心靈也已無法和文學分開。
——《獨影自命》

感情這種東西,已經不可依賴,如今世道變成這個樣子。越是有才能的人,感情就越脆弱。
——《花的圓舞曲》

秋天也是從腳心的顏色、指甲的色澤中出來的。入夏之前,讓我赤著腳吧。秋天到來之前,把赤腳藏起來吧。夏天把指甲修剪干凈吧。

初秋讓指甲留點骯臟是否更暖和些呢。秋天曲肱為枕,胳膊肘都曬黑了。

假使入秋食慾不旺盛,就有點空得慌了。耳垢太厚的人是不懂得秋天的。

——《初秋四景》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