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明妃曲二首賞析

明妃曲二首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2 10:59:46

1. 明妃曲二首其一藝術手法

這首詩作於嘉祐四年(1059),詩人從政治家的角度鳥瞰人生,以獨特的視角審視人世間的版苦樂。詩中對昭權君出塞這一史實進行了窮形盡相的形象描繪,高度凝練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

本詩前半部分寫昭君的美,不只是在容貌,而重在精神和氣質:
此詩前半首寫明妃的美貌,不寫形象,寫故事。用此襯托:美哉麗質(氣質、風度)為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wang殺毛延壽 張目。襯托得妙。後半首寫「愛國」襯托「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即離異、拋棄女子,是南北一樣的。天下烏鴉一般黑。議論精準。高出古人的pipan(評論)。此襯托中又有對比。明妃的愛國,和君王的寡恩,更凸顯主旨。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2. 王安石的《明妃曲》解析

王安石《明妃曲》是詠昭君最好的詩,好在立意新。這詩前半部只寫昭君的美,但不是從形象上寫,而是從故事上寫。昭君出來,淚濕鬢腳,自顧「無顏色」,但元帝見了,竟不能自持。原來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而畫師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所以「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二句成為千古絕唱。 後半部寫昭君在蒙古仍是關心祖國的,但是,「萬里家人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就是說,安慰來自家人,而非宮廷。宮廷呢?「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才是詩的主題。玩弄、遺棄女子,歷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這樣,王安石就提出一個社會制問題,雖然他沒有解答。這層意思,比「和親事卻非」的論點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黃金何日贖娥眉」則簡直不象話。居然有人作考證,說蔡文姬是被俘,可贖;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贖了;真是腐儒。不過,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說「昔日畫圖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贖」,諷刺得痛快。此人大約是清代的蔡尚翔。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說,王安石闖了詩禍。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選本皆不錄,不知何故。其詩曰:「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黃金捍拔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謂詩禍,當然是指「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一聯。此語一出,議論洶洶。或謂「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謂「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棄其夫乎?」為王安石辯護的人也只好說,「漢恩自淺胡自深」的「恩」是專指男女關系,無關君臣之義。我想,王安石這里所說的恩,確是指男女關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關系,而是從更高的角度,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問題的。也可說,此語即對前一首所提問題的答案,即男女結合應以「相知心」為准則。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資本主義萌芽味道。不過,男女關系也要從政治上看問題,例如我們在大批判中就是這樣,那情況就有所不同了。 還有,王安石這詩的結尾是錯誤的。曾經拜訪過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卻並未「留至今」

3.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的作品鑒賞

這組詩第一首頭四句,破空而來,用類似散文的詩語,寫胡人游獵生活,晴示胡、漢之異。接著以「誰將漢女嫁胡兒」,接到明妃身上。寫明妃以「漢女嫁胡兒」,以「如玉」之顏面,冒「無情」之「風沙」,而且「身行」之處,連「中國(指中原)人」也看不到,明示明妃「流落」之苦。接下用「推手為琵卻手琶」,緊承「馬上自作思歸曲」。「推手」「卻手」,猶言一推一放。「琵琶」本是象聲詞,如同現代說的「噼啪」,以樂器之聲為樂器之名。一推一放,噼噼啪啪,刻畫明妃滿腔哀思,信手成曲。但琵琶哀音,卻十分感人,連胡人聽了「亦咨磋」不已。這種寫法與王安石「沙上行人卻回首」相同。以上三層,由胡、漢習俗之異,寫到明妃流落之苦,再寫到明妃思歸作曲,譜入琵琶,層次井然,而重點在於這一琵琶「新聲譜」。因為作者正是要就此抒發慨嘆的。
「玉顏」句承上;「琵琶」句啟下。脈絡十分清晰,而筆勢極為矯建。作者所要講的就是琵琶「傳入漢家」以後的反應。明妃的「思鄉曲」,本應引起「漢家」的悲憫、同情與憤慨;然而「漢宮」中卻將其視為「新聲譜」來「爭按」,以別人的苦楚,供自己享樂。「遺恨」、「苦聲」並沒有激起應有的反響。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漢宮中「纖纖女手」「學得琵琶不下堂」,正是因為統治者喜好這種「新聲」的緣故;而喜好這種「新聲」,正是因為他們「生於深宮之中」,根本不知道邊塞之苦。這里講的就不止「纖纖女手」了。自石晉割棄燕雲十六州,北邊廣大地區在北宋一直沒有恢復,有許許多多「流落死天涯」的百姓。仁宗時,遼國、西夏交替侵擾,而宋朝君臣卻仍粉飾大平,宴安如故。「不識黃雲出塞路,豈知此聲能斷腸?」這正是作者對居安忘危、不事振作的宋朝君臣的揭露與譴責。以前寫明妃的人,或寫明妃個人遭遇,或藉以抒發「士不遇」的感慨,歐陽修卻從夷夏之辨講起,從國家大事著眼,這是他高於前人之處。而且,議論國事,卻只就琵琶「新聲」而言,能從小中見大,因而較《和王介甫明妃曲》後篇的「在詩中發議論」,藝術性更強。
第二首詩中「漢宮」四句化用西漢李延年詩歌之意,略敘明妃事實,筆力簡勁。「絕色」兩句,緊承前四句,妙在完全用「重色」的君王的口吻說話;「雖能」兩句轉向責備漢元帝,就事論事,語挾風霜。但這只是為下邊兩句作鋪墊。
「耳目」兩句,為全篇警策,宋人說它「切中膏肓」(《詩林廣記》引錢晉齋語),得以廣泛傳誦。詩人說,眼前的美醜尚不能辨,萬里之外的「夷狄」情況何以判斷?又何以能制定製服「夷狄」之策呢?這是極深刻的歷史見解,而又以詩語出之,千古罕見。事實卻不是「制夷狄」而是為「夷狄」所「制」。因而自然引出「漢計誠已拙」這一判語。
「漢計誠已拙」語簡意深,是全詩主旨所在。漢代的「和親」與宋代的「歲幣」,同是乞求和平,為計之拙,正復相同。詩中表面上是說漢朝,實際上是說宋朝。妙在一經點出,便立即轉入「女色難自誇」,以接回明妃身上,否則就成了《和親論》而不是《明妃曲》。
「明妃去時淚」四句,用淚灑花枝,風起花落,渲染悲劇氣氛,形象生動,但主要用以引起「紅顏」兩句。這兩句要明妃「自嗟」「薄命」,怨而不怒。歐陽修對王安石詩中講的「人生失意無南北」、「漢恩自淺胡自深」等語,也像王回等人一樣,有所誤解,故下此兩句,以使之符合於「溫柔敦厚」的「詩教」。歐陽修、王安石的思想境界之差別,亦於此可見。但解釋時也不能太坐實,像錢晉齋說是「末言非元帝之不知幸於明妃,乃明妃之命薄而不見幸於元帝」,則與篇首「天子初未識」,「耳目所及尚如此」相矛盾,有失於詩人「微而婉」之旨。
前一首寫「漢宮」不知邊塞苦,後一首寫和親政策之「計拙」,借漢言宋,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間敘事、抒情、議論雜出,轉折跌宕,而自然流暢,形象鮮明,雖以文為詩而不失詩味。葉夢得說歐陽修「矯昆體,以氣格為主」(《石林詩話》),這首詩正是以氣格擅美的。 葉夢得《石林詩話》引其子歐陽棐的話說:「先公(歐陽修)平生未嘗誇大所為文,一日被酒,語棐曰:『吾詩《廬山高》,今人莫能為,惟李太白能之;《明妃曲》後篇,太白不能為,惟杜子美能之;至於前篇,則子美亦不能為,惟吾能之也』……今閱公詩者,蓋未嘗獨異此三篇。」

4.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的介紹

《和王介甫明妃曲抄二首》襲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組詩作品,是作者和王安石之詩而作的和詩,題材是王昭君的故事。第一首由胡地習俗之異,寫到昭君流落之苦,再寫到明妃思歸作曲。第二首寫了昭君從被選入宮到遠嫁胡人的過程,借漢言宋,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詩人把深刻的命意寓於從容委婉的敘述,平易曉暢的語言和清晰自然的層次接轉之中,反襯出對歷史悲劇的感喟深沉。全詩敘事、抒情、議論雜出,轉折跌宕,而自然流暢,形象鮮明,雖以文為詩而不失詩味。

5.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其一的思想感情和大意是什麼

王安石這首《明妃曲》別是一種立意。詩中的重心在於書寫失意的怨恨。王昭君美冠後宮,但不被召幸。更有甚者,她被作為宮中不喜歡、不需要的女子而遠嫁異族。紅顏薄命豈不怨嗟?而在封建社會中失意的女子又豈止是遠嫁的昭君?咫尺之間不也還有漢陳皇後的悲劇?但同情美人的失意還只是此詩的表層意思,更深層次的看,應當說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詩人在寫作此詩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萬言書,主張變法。但仁宗已是暮年,無意進取,對王安石的倡議置而不論。所以此詩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鳴所不平」。士不遇,這是古代詩歌中一個傳統的主題,北宋由於黨爭激烈,不少知識分子都遭到反復貶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識分子的普遍情緒。王安石此詩只所以能震動當時文壇,引起巨大的反響,就因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這是一首七古,全詩按情節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次是起首四句,寫明妃離宮時的形象。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略去了許多身鎖後宮的辛酸歲月,剪取明妃失意離宮的關鍵情節,鬢發散亂傷心落淚尚如此動人,使元帝激動不已,這是用反襯的方法寫明妃的美麗。
第二層「歸來卻怪」四句,寫漢元帝問罪畫師和作者對此的評論。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這是側面的寫法,從元帝平生所見反襯明妃的美。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這是作者的議論,他強調任務的風采是難於通過繪畫來表現的。即譏諷了漢元帝的案圖召幸的好色與愚笨,也強調了王昭君的精神風采之美。表現了作者對明妃失意的同情和對於元帝昏庸的諷刺。
第三層「一去心知」四句,寫明妃思漢情緒。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第四層「家人萬里」四句寫家人對昭君的慰藉。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6. 明妃曲二首借寫昭君的遭遇,含有怎樣的意蘊

王安石這首《明妃曲》別是一種立意。詩中的重心在於書寫失意的怨恨。王昭回君美冠後宮,但不被召幸。答更有甚者,她被作為宮中不喜歡、不需要的女子而遠嫁異族。紅顏薄命豈不怨嗟?而在封建社會中失意的女子又豈止是遠嫁的昭君?咫尺之間不也還有漢陳皇後的悲劇?但同情美人的失意還只是此詩的表層意思,更深層次的看,應當說作者是借了王昭君的故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詩人在寫作此詩的前一年曾向仁宗上萬言書,主張變法。但仁宗已是暮年,無意進取,對王安石的倡議置而不論。所以此詩的真正的用意是「托前代以自鳴所不平」。士不遇,這是古代詩歌中一個傳統的主題,北宋由於黨爭激烈,不少知識分子都遭到反復貶斥,感士不遇,就因此成了知識分子的普遍情緒。王安石此詩只所以能震動當時文壇,引起巨大的反響,就因為它能言人之所欲言,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7. 明妃曲 詩歌鑒賞

明妃曲
1 明妃曲/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角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曲 (其二)
王安石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賞析
王安石《明妃曲》是詠昭君最好的詩,好在立意新。這詩前半部只寫昭君的美,但不是從形象上寫,而是從故事上寫。昭君出來,淚濕鬢腳,自顧「無顏色」,但元帝見了,竟不能自持。原來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而畫師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所以「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二句成為千古絕唱。
後半部寫昭君在蒙古仍是關心祖國的,但是,「萬里家人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就是說,安慰來自家人,而非宮廷。宮廷呢?「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才是詩的主題。玩弄、遺棄女子,歷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這樣,王安石就提出一個社會制度問題,雖然他沒有解答。這層意思,比「和親事卻非」的論點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黃金何日贖娥眉」則簡直不象話。居然有人作考證,說蔡文姬是被俘,可贖;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贖了;真是腐儒。不過,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說「昔日畫圖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贖」,諷刺得痛快。此人大約是清代的蔡尚翔。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說,王安石闖了詩禍。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選本皆不錄,不知何故。其詩曰:「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慾語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黃金捍拔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謂詩禍,當然是指「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一聯。此語一出,議論洶洶。或謂「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謂「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棄其夫乎?」為王安石辯護的人也只好說,「漢恩自淺胡自深」的「恩」是專指男女關系,無關君臣之義。我想,王安石這里所說的恩,確是指男女關系。但不是一般的男女關系,而是從更高的角度,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問題的。也可說,此語即對前一首所提問題的答案,即男女結合應以「相知心」為准則。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資本主義萌芽味道。不過,男女關系也要從政治上看問題,例如我們在大批判中就是這樣,那情況就有所不同了。
還有,王安石這詩的結尾是錯誤的。曾經拜訪過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卻並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詞)。

8. 明妃曲二首的作品鑒賞

其一 梅堯臣、歐陽修對《明妃曲》的和詩皆直斥「漢計拙」,對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評。王安石則極意刻畫明妃的愛國思鄉的純潔、深厚感情,並有意把這種感情與個人恩怨區別開來,尤為卓見。
針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王安石歌頌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現實意義。當時有些人誤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於他用古文筆法寫詩,轉折很多,跳躍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見來看待王安石,甚至惡意羅織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荊公年譜考略》中千方百計地替王安石辯解,但還未說得透徹。
明妃是悲劇人物。這個悲劇可以從「入漢宮」時寫起,也可以從「出漢宮」時寫起。而從「出漢宮」時寫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這個主題。王安石從「明妃初出漢宮時」寫起,選材是得當的。
絕代佳人,離鄉去國,描寫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後漢書·南匈奴傳》的記載是:「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官,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江淹《恨賦》上也著重寫了她「仰天大息」這一細節。王安石以這些為根據,一面寫她的「淚濕春風」,「徘徊顧影」,著重刻畫她的神態;一面從「君王」眼中,寫出「入眼平生未曾有」,並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動人。所以「意態白來畫不成」一句是對她更進一層的烘托。「意態」不僅是指容貌,還反映了她的心靈。明妃「徘徊顧影無顏色」正是其眷戀故國無限柔情的表現。至於「殺畫師」這件事,出自《西京雜記》。《西京雜記》是小說,事之有無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證歷史、評論史實,他只是藉此事來加重描繪明妃的「意態」而已。而且,這些描繪,又都是為明妃的「失意」這一悲劇結局作鋪墊,以加重氣氛。
上面寫「去時」,下面寫「去後」。對於去後,作者沒有寫「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數十年間之事,概括為「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這兩句間,省略了「然而猶且」,意思是說:「明妃心裡明知絕無回到漢宮之望,然而,她仍眷眷於漢,不改漢服。」
近代學者陳寅恪曾經指出,中國古代所言胡漢之分,實質不在血統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的。而在歷史上尤其是文學上,用為文化的標志常常是所謂「衣冠文物」。《左傳》上講「南冠」,《論語》中講「左衽」,後來一直用為文學典故。杜甫寫明妃也是著重寫「環佩空歸月夜魂」,這與王安石寫的「著盡漢宮衣」,實際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設想通過「不改漢服」來表現明妃愛鄉愛國的真摯深厚感情,這種感情既不因在漢「失意」而減弱,更不是出於對皇帝有什麼希冀(已經「心知更不歸」了),不是「爭寵取憐」。因此,感情更為純潔,形象更為高大。接著又補上「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把明妃一心向漢、歷久不渝的心聲,寫到鏤心刻骨。梅堯臣也說「鴻雁為之悲,肝腸為之摧」。王安石寫得比梅堯臣更為生動形象。
最後,又用「家人萬里傳」來說,以無可奈何之語強為寬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劇氣氛寫得更加濃厚。更妙的是:筆鋒一帶,又點出了悲劇根源,擴大了悲劇范圍。明妃這一悲劇的起點可敘從「入漢宮」時寫起。漢宮,或者說「長門」,就是《紅樓夢》中賈元春所說的「見不得人的地方」,從陳阿嬌到賈元春,千千萬萬「如花女」,深鎖長閉於其中。以千萬人(有時三千,有時三萬)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慾。宮女之凄涼寂寞,可想而知,而況宮女的失寵與志士的懷才不遇,又有某種情況的類似,所以從司馬相如《長門賦》到劉禹錫的《阿嬌怨》,還有《西宮怨》之類,大都旨寫這一題材,表現出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廣大宮女的同情,或者抒發出「士不遇」的憤慨。唐人「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於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寫過了,只是說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卻多少有點怒了。李壁說: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實際的;至於「不知其言之失」,則是受了王回、范沖等人的影響。王回引孔子說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卻忘了孔子也說過「夷而進於中國則中國之」(《論語》);特別是誤解了「人生失意無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見來論詩,難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兩句寫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氈車百輛相迎。《詩經》上有「之子於歸,百兩(同『輛』)御(迎接)之」的詩句,可見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禮來迎明妃。在通常情況下,禮儀之隆重,反映恩義之深厚,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筆。其中「皆胡姬」三字,又為下文「含情慾說獨無處」作伏筆。
關於明妃對此的反應,詩中寫她「含情慾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梅堯臣《依韻和原甫昭君辭》中也說:「情語既不通,豈止腸九回?」他們意思是說明妃與胡人言語也不通,談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樂。
王安石通過在詩中突出一個細節描繪來表現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彈琵琶以「勸胡」飲酒,一面眼「看飛鴻」,心向「塞南」。通過這一細節,巧妙地刻畫了明妃內心的矛盾與痛苦。接著,他又用明妃所彈的琵琶音調,感動得「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聽者被感動到這個地步,則彈者之內心痛苦自不待言。「哀弦」之哀,是從聽者的反應中寫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況與心情的描寫;末四句則是進一步加以分析、議論。這四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漢恩自淺胡自深」——明妃在漢為禁閉於長門中的宮女,又被當作禮物送去「和番」,所以「漢恩」是「淺」的;胡人對她以「百輛」相迎,「恩」禮相對較「深」。這句講的是事實。第二層講「人生樂在相知心」,這是講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應該樂而不哀了。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這就接入第三層:明妃在胡不樂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當時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與常情不同,是因為她深明大義,不以個人恩怨得失改變心意,而況胡人也並非「知心」。四句分三層,中有兩個轉折,有一個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處(方東樹《昭昧詹言》)。南宋初,范沖「對高宗論此詩,直斥為壞人心術,無父無君」(李壁註解中的話,此據《唐宋詩舉要》轉引),完全是沒有懂得此詩。范沖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貫反對新法的人,挾嫌攻擊,更不足據。其實王安石這樣描寫明妃,這樣委曲深入地刻畫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義,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風俗」的,在當時是針對施宜生、張元之流而發的,對後人也有教育意義。
《明妃曲二首》體現出王安石注意刻畫人物的特點,從描繪人物「意態」,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細節描寫,相當於是把寫小說的一些手法用入詩中。而在「用筆布置逆順」及「章法疏密伸縮裁剪」等方面,則又是把韓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來寫詩。這樣,就使詩歌的藝術手法更加多樣化,詩歌的表現能力更強。由於兩者結合得較好,故雖以文為詩,而形象性並不因之減弱,此詩末四句以形象來進行議論,即其明證。王安石既以小說手法與古文筆法來寫詩,讀者也就應以讀小說、讀古文之法來讀它,才能讀懂詩。 近代高步瀛評這兩首詩:「持論乖戾。」(《唐宋詩舉要》)。

9. 明妃曲二首的介紹

《明妃曲二首》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組詩作品,被稱為是詠王昭君最好的詩版。第一首詩描繪王權昭君的美貌,著重寫昭君的風度、情態之美,以及這種美的感染力,並從中宣洩她內心悲苦之情,同時還揭示出她對故國、親人的摯愛之情。第二首詩描寫王昭君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況與心情,並委曲深入地刻畫昭君心事,突出其民族大義,塑造了一個可悲且可敬的明妃形象。全詩語言矜煉深雅,纏綿婉麗,藝術手法多樣,風格鮮明獨特。作品命題新穎,遭致紛紛議論,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廣泛影響。

10. 《明妃曲二首》"其中作者借王昭君之人物表達了什麼情感內涵

作者感情的直接抒發寫得精警、含蓄.陳阿嬌的失意與王昭君的失意,從本質專上看,兩人的悲劇本質屬並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她們都是受害者.製造陳阿嬌悲劇的罪魁禍首是漢武帝,釀成王昭君悲劇的元兇,當然就是漢元帝.正是由於專制帝王對嬪妃只有玩弄之意並無真實愛情的緣故,才導致昭君寧願含恨遠去.作者這一觀點,在他的第二首關於描寫王昭君的作品中表達得相當清楚,「漢恩自淺胡恩深」這一觀點,在當時可算是驚世駭俗只論.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