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青春之歌楊沫賞析

青春之歌楊沫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2 10:02:59

① 介紹一下《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斗爭生活的優秀長篇小說,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歌劇等。
小說寫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並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

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陰謀地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搭救。

「詩人兼騎士」的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余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

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余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新中國成立至一九六六年,是我國長篇小說創作出版的一個高潮期。十餘年間,有大批作品問世,其中數十部影響廣泛,極一時之盛。這些作品堅持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以滿腔熱忱和質朴的表現方法,謳歌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社會主義建設等不同歷史時期我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和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代表了那一時期我國長篇小說創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以特有的魅力,影響了幾代讀者,經歷了時間的淘洗,流傳至今。

作者楊沫,出生於北京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在河北省定縣等地教書,後又在北京做過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在此期間接觸了馬列主義思想,並加入了共產黨。這種個人的生活經歷對她的小說創作有很大的影響。《青春之歌》正是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在三十年代覺醒、成長的革命青年的典型形象。

編輯本段小說賞析《青春之歌》主要是通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道靜從不屈服於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後投入時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苦難歷程」的生動敘述,形象地展現「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的歷史風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由於作者善於將人物放在尖銳激烈的斗爭旋渦中加以刻畫,善於通過不同人物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來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徵,善於將人物的外貌描寫和心理刻畫巧妙地結合起來,善於通過富有性格特色的細節來描寫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善於將人物性格的變化與人物命運遭遇的變化結合起來描寫,通過所有這些努力,不僅使林道靜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豐滿,真實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盧嘉川、江華、林紅、余永澤、戴瑜、王曉燕、白莉萍等顯得個個活脫生動,性格鮮明,雖然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類型化的痕跡,但仍能顯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藝術功力。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這又使得小說包含了廣闊、豐富的時代內涵。

《青春之歌》正是通過對林道靜個人命運、遭遇和歸宿的描寫,通過對當時形形色色各種類型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描寫,既反映了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又提煉出革命的思想主題。

在藝術特色上,整部作品結構宏偉,情節曲折復雜,在處理人物形象時作者避免了簡單片面的處理,而是以細膩的筆觸伸入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中,真實地刻劃人物的心理,較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側面,因而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編輯本段精彩語錄人在痛苦的時候,是最容易回憶往事的。

迷人的愛情幻成的絢麗虹彩,隨著時間漸漸褪去了它美麗的顏色。林道靜和余永澤兩個年輕人都慢慢地被現實的鞭子從幻覺中抽醒過來了。

走路的時候,她還是那麼沉悶。她跟在腳夫後面低頭走著,不言也不語。後來轉了一個彎,走到個小崗上,當蔚藍的天空和碧綠的原野之間突然出現了一望無際的大海時,這女學生遲滯的腳步停下來了。她望著海,那麼驚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歡喜的激動,「呵!呵!」她連著呵呵了兩聲,腳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動彈了。「第一次看見——多麼美呀!」

她貪婪地望著微起漣波的平靜的大海,忘記了走路。

她心裡像火燒,眼裡含著淚,一個人在廟門外站著、站著,站了好久。明月升起來了,月光輕紗似的透過樹隙,照著這孤單少女美麗的臉龐,她突然伏在廟門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林道靜一邊哭著,一邊陷入到回憶中——她怎麼會一個人來到這舉目無親的地方?她為什麼會在這寂寥無人的夜裡,獨自在海邊的樹林徜徉?她為什麼離開了父母、家鄉,流浪在這陌生的地方?她為什麼,為什麼這么悲傷地痛哭呵?……

月亮悄悄地移向了南方,清涼的海風輕輕吹拂著她的短發,也漸漸吹醒了她昏熱的頭腦。於是她抬起頭來,望望寂靜的樹林,望望雙門緊閉的古廟,慢慢地站起身來。

編輯本段幕後故事長篇小說《青春之歌》(作家出版社1958年初版)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寫「九一八」事變至「一二九」運動時期形形色色的青年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和革命道路,但因以在當時被視為小資產階級的人物作為小說主人公,所以作品問世後,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討論。有人在「左」的觀念支配下對作者、作品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指責作者並沒有讓林道靜「得到徹底的改造」,說「書中充滿了小資產階級情調」,「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把自己的作品當作小資產階級的自我表現來進行創作的」。還批評說:「作品沒有很好地描寫工農群眾,沒有描寫知識分子和工農的結合,書中所描寫知識分子,特別林道靜自始至終沒有認真地實行與工農大眾相結合。」雖然茅盾、何其芳等名家都寫了為《青春之歌》辯護的文章,但「左」的批評還是令楊沫對《青春之歌》作了較大修改。為了使林道靜的轉變更加合乎所謂情理,更有說服力,特意加寫了林道靜去農村「與工農相結合」的七章。楊沫的這種做法和修改後的《青春之歌》又引起了或肯定或否定的兩種不同意見的爭論。「文化大革命」中《青春之歌》被定為毒草,作者被打成反革命作家。直到粉碎「四人幫」以後,作者和作品才得以平反,重見天日啊。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楊沫 (1914~1995)當代女作家。原名楊成業,筆名楊君默、楊默。祖籍湖南湘陰,生於北京。曾就讀於溫泉女中,因家庭破產而失學,當小學教員、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1934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作品,多是些反映抗日戰爭的散文和短篇小說。抗戰爆發後到冀中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做婦女、宣傳工作。1943年起任《黎明報》、《晉察冀日報》等報紙的編輯、副刊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北京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全國人大常委等職。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是一部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學生運動的優秀長篇,成功地塑造了知識青年林道靜這一藝術典型。小說在讀者中特別是青年學生中影響深廣,曾由作者改編為電影劇本,拍成同名電影上映。楊沫的作品還有中篇小說《葦塘紀事》,短篇小說選《紅紅的山丹花》,《楊沫散文選》,長篇小說《東方欲曉》、《芳菲之歌》、《英華之歌》,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自白——我的日記》,以及《楊沫文集》等。

編輯本段人物原型林道靜——生活原型:作者楊沫自身。楊沫(1914~1995年),原名楊成業,祖籍湖南汨羅,1914年08月生於北京。曾就讀於溫泉女中,因家庭破產而失學,當小學教員、家庭教師和書店店員。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北京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理事、全國人大常委等職。1958年出版代表作長篇小說《青春之歌》。

小說人物:余永澤——生活原型:張中行(1909-2006.2.24)楊沫第一任丈夫,原名張璿,字仲衡。1909年1月生於河北省香河縣一農家。1931年通縣師范學校畢業。1935年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先後任教於中學和大學。建國後就職於人民教育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學者,國學大師。被季羨林先生稱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小說人物:江華——生活原型:馬建民(1911-1985年)楊沫第二任丈夫,河北省深澤縣故城村人。他15歲時即參加了革命工作,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新聞總署黨委書記、辦公廳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代理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黨委書記等職。

小說人物:盧嘉川——生活原型:是作者根據多年對共產黨員的觀察塑造的最光輝的形象,其原型主要是陸萬美、路揚及賈匯川。陸萬美是北平政法大學的學生,領導學生運動,曾兩次被捕入獄,盧嘉川的事跡主要取材於他。陸萬美,作家,北平大學肄業,1932年參加左聯,並任出版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雲南省文化局局長、省文聯副主席等職;情感經歷則取材於路揚(1917——2001),原名路天庚,河北省臨城縣人,1937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歷任軍委辦公廳主任,河南省軍區政治委員等職;賈匯川是楊沫在小學教書時的同事,也是張中行的盟兄弟,地下黨員,曾與馬建民一起搞過農民運動,楊沫通過他介紹才認識馬建民。

小說人物:白莉萍——生活原型:劉莉影和白揚,劉莉影當時是北平法學院的學生,美麗熱情,喜歡交際,與白楊一起拍過無聲電影《故宮新怨》。當時白楊擔任一個小角色,而劉莉影卻擔任主角,30年代已小有名氣;白楊(1920——1997)楊沫妹妹,著名電影演員。

編輯本段《青春之歌》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人物的塑造上,善於運用映襯的表現手法凸顯人物的性格特徵,展現人物的心路歷程,對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十分細膩真實;小說的結構嚴謹完整,眾多的人物,復雜的事件,紛紜的生活場景都通過林道靜等知識分子的生活經歷予以貫穿,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小說的語言流暢簡潔,真切自然。

編輯本段《青春之歌》的獨特之處是當時少有的以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的作品。

繼承了五四的啟蒙主義文學傳統。

小說以革命歷史為題材,講述的卻是一個女青年身上的愛情故事。

編輯本段小說《青春之歌》的不足之處林道靜入黨後,其性格缺乏進一步發展;其它人物的塑造比較平淡;由於採用中國傳統小說的表現手法,結構呈單線發展,敘述和描寫的角度缺乏變化等等

編輯本段作品讀後感1.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麼的堅貞。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了在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烈動盪的年代,知識分子的崛起和分化。表現中國的一代青年在共產黨的領導教育下,不斷更新自己,擺脫舊思想束縛的曲折成長過程,說明了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於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才是唯一正確出路,才能擁抱起美好青春。

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條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斗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欣賞完了這部作品後,我感觸頗多,在當時這種社會環境下,進步青年敢於投身革命斗爭之中的熱情應該值得現代這社會中的青年人學習,學習他們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

2.近期,我讀了楊沫所著的《青春之歌》,頗有感觸,隨筆記錄下來。 在讀此書之前,《穆斯林的葬禮》中的韓新月是我一直最喜愛的人物形象。她聰慧、美麗、純潔向上,又帶著一種惹人憐愛的淡淡憂郁。但當《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走進了我的生活,我剋制不住地欣賞她,喜歡她,甚至崇敬她。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道靜生活中的一息息波瀾在我的心中翻滾著,久久不能平息。合上這本書最後一頁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道靜不知不覺中代替了新月在我心中的位置。她不像新月那樣寧靜溫婉,但確在無形中,將那個幾乎完美的姑娘「比」下去了……

道靜最動人之處,莫過於那種青年特有的熱情力量,那種為實現真理而不顧一切的勇氣。就是這種力量和勇氣,鍛鑄了一個使人景仰的「女戰士」形象,而不只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女孩子。也就是在這一點上,相比之下,——用個苛刻些的詞——新月顯得「狹隘」了。我不否認新月有強烈的事業心,但她只是憑著對心愛職業的嚮往而奮斗,沒有什麼崇高的理想。她的生活始終被各種瑣碎的情感籠罩著,從來沒有開闊自己的生命,最終還以熱愛生活的人所不能接受的病態美離開人世……而道靜不在腐化中沉淪,將一腔熱血潑灑在革命的戰線上……盡管在故事的結尾,她在遊行中身負重傷,生死未卜,但無論結果如何,她都是光輝的,美麗的,因為她是為真理奮斗的先驅而不是生活的犧牲品。

② 急需一篇《青春之歌》楊沫著的讀後感,或是觀後感,800字的。

主人公林道靜是一個逐漸覺醒成長的人物,這一藝術形象是在自身艱苦的革命活動和曲折的鍛煉改造過程中逐漸完成的。剛開始,她是一個逃出封建家庭,尋找個人出路的失業青年。她生長在官僚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異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從小就養成了孤僻執拗、倔強的反抗性格。為了反抗不幸的命運,她毅然離開了罪惡的家庭,走向社會尋找「自己養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剛剛逃出了那個要扼殺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籠,想不到接著又走進了一個更黑暗、更腐朽、張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會」。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她既不甘屈服,又無力抗爭,想以自殺作為反抗。這種不幸的遭遇,反映了當時廣大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黑暗的舊社會生活沒有出路和個人反抗的軟弱無力。小說一開始就將人物的個人命運和廣闊的社會現實聯系起來了。

《青春之歌》塑造了一個從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的藝術典型,堅持從實際生活出發,真實的描寫她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感情及其獨特的表現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作品在描寫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現世的同時,細致的描繪了她在黑暗現實中特有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她同餘永澤從愛戀到同居的過程,是小說的重要情節,比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熱和不切實際的幻想。這正是一般脫離革命實際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思想通病,它決定了她鍛煉改造過程的艱巨和曲折。

林道靜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黨,投入時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艱苦曲折的成長過程,始終是放在革命斗爭活動中來展現的,處處突出黨的啟迪和教育作用。小說通過她兩次巧遇盧嘉川而被引導加入愛國學生運動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時代召喚青年的歷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覺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澤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虛,決心與之決裂;但真的要分手時,卻又感到纏綿惆悵,若有所失。在黨的引導和時代的推動下,她還是邁出了第一步。小說一方面滿懷熱情描寫林道靜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深入農村開展工作,堅持獄中斗爭和領導北大學生運動走向新的高潮,表現她獻身革命的勇氣、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過一些典型情節和細節(如第一次入獄想到犧牲時的急躁情緒,在農村看到佃農鄭德富充滿階級仇恨的「白眼仁」時的心理活動,從定縣回到北京路過舊居時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處於艱難情況下想上戰場當紅軍的要求,在任玉柱父子面前輕率的暴露了地下工作者的身份等),有層次的細致描寫了她在鍛煉成長過程中的曲折和反復,使人物身上因襲負擔的沉重和自覺改造的堅決和盤托出,新舊思想的消長過程清晰可辨,反復揭示出: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要改掉階級的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非經長期的斗爭鍛煉和痛苦磨煉不可,就是入了黨也不能停止這個磨煉的過程。正因為小說以現實主義的細膩筆觸寫出了人物成長過程中的復雜性,才使林道靜這個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識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實可信,具有較深的典型意義。人們從林道靜所走過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黨的教育和革命理論的指引作用,又看她本人的主觀努力和自覺改造;正是這二者的結合,才使她成長為真正的共產主義戰士。

林道靜這以形象,真實地概括了三十年代初期我國革命知識青年的典型形象,形象地反映了「共產黨是救星」的歷史真實。林道靜的道路,就是自覺地改造自己,無情地割掉資產階級的尾巴,堅決跟著共產黨走的道路。林道靜的道路告訴我們:只有共產黨才是青年人唯一的引路者和保護者,沒有共產黨的領導和保護,就沒有青年人的前途。個人的奮斗毫無出路,只有吧自己獻身給共產主義事業的人,才有開闊的胸襟和巨大的生命力,他的青春才會發出光輝。這正是林道靜這以典型所顯示的深刻的社會意義。

盧嘉川、江華、林紅等光輝的共產黨員形象,作者是把他們當作「黨的使者」來塑造的。他們不但具體地幫助了林道靜成長,成了林道靜的最關愛、最敬佩的引路人,而且他們以自己剛毅、頑強的性格和對黨的忠誠,教育和影響著其他的革命同志和周圍的進步青年。他們是知識分子的精粹,是無產階級的先鋒,也是中華民族的希望。

③ 青春之歌里的一首詩賞析

出自唐李嶠的《汾陰行》的最後四句

李嶠的這首詩的最後兩句,用了這樣一個典故:西漢時,漢武帝到河東(今山西一帶),在祭祀了後土之神後,乘船在汾水上游覽。當時正是秋高氣爽,武帝很高興,親自寫了一首《秋風辭》,其中有「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李嶠詩的意思是:遙望錦綉山河不禁使人淚濕衣談,人生的富貴榮華能有幾天啊!你看那汾水上吧,漢武帝當年游覽勝事早已消逝,剩下的只有年年秋雁南飛罷了。

汾陰行
年代:【唐】 作者:【李嶠】 體裁:【樂府】 類別:【】
君不見昔日西京全盛時,汾陰後土親祭祠。
齋宮宿寢設儲供,撞鍾鳴鼓樹羽旗。漢家五葉才且雄,
賓延萬靈朝九戎。柏梁賦詩高宴罷,詔書法駕幸河東。
河東太守親掃除,奉迎至尊導鑾輿。五營夾道列容衛,
三河縱觀空里閭。回旌駐蹕降靈場,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發色正焜煌,靈只煒燁攄景光。埋玉陳牲禮神畢,
舉麾上馬乘輿出。彼汾這曲嘉可游,木蘭為楫桂為舟。
棹歌微吟彩鷁浮,簫鼓哀鳴白雲秋。歡娛宴洽賜群後,
家家復除戶牛酒。聲明動天樂無有,千秋萬歲南山壽。
自從天子向秦關,玉輦金車不復還。珠簾羽扇長寂寞,
鼎湖龍髯安可攀。千齡人事一朝空,四海為家此路窮。
豪雄意氣今何在,壇場宮館盡蒿蓬。路逢故老長嘆息,
世事回環不可測。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
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
唯有年年秋雁飛。

④ 楊沫的《青春之歌》的主要內容

主要內容:
小說寫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內並成為無容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

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陰謀地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搭救。
「詩人兼騎士」的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余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
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余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⑤ 楊沫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寫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回子」林道靜答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並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

林道靜是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搭救。「詩人兼騎士」的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余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余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⑥ 青春之歌中精彩片段賞析

清晨,一列從北平向東開行的平沈通車,正馳行在廣闊、碧綠的原野上。茂密的莊稼,明亮的小河,黃色的泥屋,矗立的電桿……全閃電似的在憑倚車窗的乘客眼前閃了過去。
這女學生穿著白洋布短旗袍、白線襪、白運動鞋,手裡捏著一條素白的手絹,——渾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沒有同伴,只一個人坐在車廂一角的硬木位子上,動也不動地凝望著車廂外邊。她的臉略顯蒼白,兩只大眼睛又黑又亮。這個樸素、孤單的美麗少女,立刻引起了車上旅客們的注意,尤其男子們開始了交頭接耳的議論。可是女學生卻像什麼人也沒看見,什麼也不覺得,她長久地沉入在一種麻木狀態的冥想中。
走路的時候,她還是那麼沉悶。她跟在腳夫後面低頭走著,不言也不語。後來轉了一個彎,走到個小崗上,當蔚藍的天空和碧綠的原野之間突然出現了一望無際的大海時,這女學生遲滯的腳步停下來了。她望著海,那麼驚奇,明亮的眼睛露出了歡喜的激動,「呵!呵!」她連著呵呵了兩聲,腳步像粘在地上似的不動彈了。「第一次看見——多麼美呀!」
她貪婪地望著微起漣波的平靜的大海,忘記了走路。
她心裡像火燒,眼裡含著淚,一個人在廟門外站著、站著,站了好久。明月升起來了,月光輕紗似的透過樹隙,照著這孤單少女美麗的臉龐,她突然伏在廟門前的石碑上低低地哭了。
人在痛苦的時候,是最易回憶往事的。林道靜一邊哭著,一邊陷入到回憶中——她怎麼會一個人來到這舉目無親的地方?她為什麼會在這寂寥無人的夜裡,獨自在海邊的樹林徜徉?她為什麼離開了父母、家鄉,流浪在這陌生的地方?她為什麼,為什麼這么悲傷地痛哭呵?……
賞析自己想

⑦ 楊沫 青春之歌 內容概要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
《青春之歌》是通過青年知識分子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來反映這場歷史大風暴的。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作家以充滿激情的筆墨,真實地展示了林道靜充滿坎坷、充滿荊棘,但卻是豐富多彩的人生之旅,成功地塑造了盧嘉川、江華、余永澤等不同類型的知識分子的藝術形象。
《青春之歌》情節真實感人,文筆流暢優美,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常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作者簡介:
楊沫(1914-1996),原名楊成業,祖籍湖南湘陰,生於北京。中學時因家道中落而輟學,遂輾轉奔波於河北保定、香河及北京等地,間或以鄉村教師、書店店員和家庭教師為業,生活動盪不安。1933年開始接近共產黨人,七七事變後赴晉察冀邊區投身革命,並開始文學活動。1950年出版中篇小說《葦塘紀事》,1951年起開始創作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歷時六年而成。此外,還著有長篇小說《東方欲曉》《芳菲之歌》《英華之歌》等。

⑧ 青春之歌的點評鑒賞

小說《青春之歌》賞析
《青春之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愛國運動,反映革命知識分子斗爭生活的優秀長篇小說,作品真實地再現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復雜多變的社會歷史面貌。尖銳的民族矛盾、殘酷的階級斗爭考驗著每一個人。小說塑造了這一歷史背景下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並且以對林道靜的塑造為主線貫穿始終,詳盡講述林道靜是在自身的艱苦的革命活動和曲折的鍛煉改造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她生長在官僚地主家庭,生母因是佃農而慘遭迫害至死,自己也受異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為了反抗不幸的命運,她毅然離開罪惡的家庭,走向社會尋找生活出路。在孤獨無援的的情況下,她想以自殺作為反抗,後來余永澤救活了她,幫助她找了工作,發展成情侶以致同居,然而,余永澤對待生活、對待前途與林道靜所想的完全不一樣。在盧嘉川的啟發指引下,她如飢似渴地閱讀馬列著作和文藝作品,後因投身革命而和余永澤分手。在黨的領導下,她健康成長,曾兩次入獄。在第二次入獄的近一年的鐵窗生活中得到林紅的幫助,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思想感情產生了質的飛進。出獄後加入了共產黨,又被派到北京大學領導學生運動,她頑強地為黨工作,使一度彷徨苦悶的北大學生又成了「一二·九」運動的先鋒。她本人也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克服了自身弱點,在「一二·一六」遊行時,她成為主要負責人,成為十分英勇的戰士。

鑒賞與評析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林道靜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黨和革命斗爭中培育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典型。林道靜具有執拗、倔強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勞動者的善良品質。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給她打上了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她身上體現出小資產階級的溫情、狂熱,不切實際的幻想。她離家後,走的是個人反抗的道路。她和余永澤分手,是對封建制度的大膽挑戰,表現了林道靜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參加革命後也熱情有餘,冷靜不足,缺乏斗爭經驗。初見戴愉,僅憑一聲「同志」的稱呼便在驚奇之餘講出了全部秘密,這都有說明她單純、幼稚、缺乏斗爭策略。入黨後以堅強的信念為黨忠實、頑強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點為,成為一名先鋒戰士。這個人物被寫得充實豐滿,生動感人,使作品有了較高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青春之歌》規模龐大,但繁而不亂,所有廣闊的現實生活,眾多的人物,復雜的事件,時空的變遷全都通過林道靜一人的經歷貫穿起來,使得文章內容豐富而線索鮮明。文中對比映襯手法的使用,使各種人物的形象更鮮明,人物內心世界更是如窗洞開,作品因而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小說中革命青年的光輝理想和勇於獻身的革命熱情,有著強大的促人奮發的感染力。

精彩語錄

●人在痛苦的時候,是最容易回憶往事的。

●迷人的愛情幻成的絢麗虹彩,隨著時間漸漸褪去了它美麗的顏色。林道靜和余永澤兩個年輕人都慢慢地被現實的鞭子從幻覺中抽醒過來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