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段落賞析
Ⅰ 求《百年孤獨》精彩片段:賞析 要求:有摘錄和點評 分開。好的話。可以提高懸賞額!
「他在中途各站寄回來的明信片上,無聲勝有聲地描述著列車窗外一掠而過的景物,那些描述就像是一節節隨寫隨忘的詩句,湊起來就是一首記載瞬間印象的長詩:路易斯安那棉田裡若隱若現的黑人,肯塔基綠色草原上賓士的駿馬,亞利桑納夕照下一對對的希臘情侶,以及身著紅色毛衣、在密執安湖畔做水彩畫的姑娘,那姑娘對他揮動著畫筆,不是向他告別,而是希望他再來,可她不知道,她看到的是一列一去不復返的火車。」
「他倆關起門來享受著愛情,享受著熱戀中的孤獨,畢竟是唯一幸福的兩個,是世間最幸福的一對。」
「前途渺茫,他們不由得回想過去,記起那連綿陰雨的失去的天堂。」
「『哎,孩子,』他嘆息道,『對我來說,相信我和你這會兒都還活著,也就夠了。』」
「於是他倆領悟到:執著的追求能夠戰勝死亡。他們肯定,他們即使來日變成了幽靈,即使蟲子就要毀滅他們這苦難的天堂,而將來其他生物又要從蟲子那兒奪去這個天堂,他們還會天長地久的相愛下去。這樣,他們又感到十分幸福。」
「在這神志清醒的瞬間,他終於明白:他的心承受不了那麼多往事的重負。他自己的和別人的諸多往事,像致命的長矛刺得他心頭傷痕累累。」
雖然一開始只認為這是一本混亂的以故事情節取勝的書,然而到了後來,不得不否認那種孤寂的心情當真滲透了我。時間的變化,如我一貫喜歡的那種滄桑感。命運,輪回,循環,最終的天地不容。所有有關的人皆死亡或消失,無一善終。後人不再記得。盛大的家族就這樣慢慢衰頹腐朽,無力挽回。
其實人的一生不也如此么,看透了便再無太多傷感。只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掩卷無語,不知如何才能從沉思中驚醒。
Ⅱ 百年孤獨一段原著一段賞析2500字
孤獨是布恩迪亞家族的家徽,每一個成員都自覺不自覺地佩戴著它。同時,孤獨在他們的世界裡又是一把雙刃劍。他們害怕自己陷於孤獨的泥淖,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獨,悖論的是他們的生存又離不開這種孤獨,他們渴望保 持孤獨的高傲姿態。可見,布恩迪亞家族成員的孤獨帶有一定的矛盾性。 烏爾蘇拉積極融入生活,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復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就這樣無休止地在孤獨中掙扎,既想逃脫,又想保持這種孤獨的姿態。他們所有的努力似乎看是是沒有結果的一種勞作。然而,按照本雅明寓言理論的說法,所有的寓言文本具有救贖性特點來解讀,我們會吃驚地發現,他們不斷反復勞作和西緒弗斯推石上山似乎有著某種相同的啟示意義。不斷反復勞作,而又毫無結果,這是一種超驗的意象。「是一種對人類某種狀態的說明。通過這樣的說明,一個家族的孤獨在此被進一步表現為現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到哪裡』而且,歷史越是發展,文明越是進步,人類越是對自己有所認識,這種擾人心緒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長。而最為困惑的也許是,人類永遠也無法看清自己。」就像羊皮紙手稿是一張寫滿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的密碼,一旦當人類徹底認清了自己,讀懂了這張帶有寓言色彩的手稿,人類也就會毀滅了自己。就像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們一樣,在一陣颶風中,永遠消失在這個塵世了。《百年孤獨》中的人們一直處於像《緻密倫娜的情書》中說道:「我的本質是:恐懼。」以緻密倫娜在給勃羅德的信中說「我還沒有認識他的為人,就已經認識了他的恐懼„„」。如同克爾愷郭爾所說:「當恐懼害怕他自己時,他就同恐懼對象保持著一種詭譎地關系。他的目光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對象,而且,他也不願意離開,因為,當某一個人想把目光從那個對象上挪開時,他就會感到後悔„„」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淳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著殖民入侵後的西方思潮的侵蝕,在到一切歸於平靜後的絕望、滅失,正是哥倫比亞,甚至是整個拉丁美洲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故事中的戰爭是美洲反殖民戰爭的縮影。主人公「奧雷連諾上校發動了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敗。他跟十六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這些兒子在一個晚上接二連三被殺死了,其中最大的還不滿三十五歲。他自己遭到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槍決,但都倖免於難」,最終在革命與無休止的戰爭中,上校殺死了自己的親密戰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滯和反動,這和拉美洲的革命歷程是吻合的。而上校在否定與自我否定,空虛與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這是所有挑戰孤獨的勇士們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失敗。奧雷連諾上校最終遠離塵囂,又躲入了小屋,度過了後來無用的數年歲月。這同樣也是美洲轟轟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後,那些昔日的英雄無奈選擇。「我要為我童年時代所經受的全部體驗尋找一個完美無缺的文學歸宿。」這句話出自1982年,哥倫比亞黑綿羊出版社推出的加西亞·馬爾克斯與另一位哥倫比亞作家兼記者普利尼奧·阿普萊約·門多薩的談話錄《番石榴飄香》,是馬爾克斯關於《百年孤獨》寫作意圖的敘述。很明顯,這部作品是作者在以「我之筆寫我之事」。同樣是在《番石榴飄香》里,馬爾克斯和門多薩還有這樣的一段對話:「門多薩: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翻版嗎?馬爾克斯:是的,我是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斗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至今,在我們中間,還有著健忘症。只要事過境遷,誰也不會清楚地記得香蕉工人橫遭屠殺的慘案,誰也不會再想起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可以肯定作者馬爾克斯就是要用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歷史來濃縮拉美洲的的歷史演變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說的結尾處,用一個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的隱喻高度濃縮地概括和預言了拉丁美洲的歷史。他寫道:「命中註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也預示了只有這樣的歷史背景才可以成就這樣的人的命運,唯有這樣的命運,最能反映這樣的歷史進程。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的童年被融合了進去,童年時經歷了那樣的孤獨、苦難的。童年的故事是作者自己的,同時其中有許多個「我」的 生活影子。這些影子的集合就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了。 從作品單個的人物形象來看,除了以上提到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拉美洲一代革命英雄的典型外,還有很多的形象同樣具有代表性。如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烏爾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著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如果是《百年孤獨》這作品還有一絲亮色,就在這個老媽媽身上。她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著質朴的本色,無論什麼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並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後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孫子,打得他滿街亂竄;也能夠去牢獄中探望造反的兒子,雖然對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卻毅然偷偷捎給他一把手槍。她招待兒子的死敵,一位政府的將軍在她家裡吃飯,因為她覺得這將軍人品好,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她痛罵奧雷連諾上校忘記了自己的承諾,驕傲的宣稱只要他敢殺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來親手打死。烏爾蘇拉的品質彷彿是這個家族的存在的像標,而她的長壽也表明了「婦女們能支撐整個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壞」;於此相對「而男人們只知一味地推倒歷史。」在作者的眼中?男子們熱衷於發明、煉金、打仗而又荒淫無度,而理智清醒的總是婦女。這種性的對比呈現的是兩種力量的對比。當烏爾蘇拉終於死去,力量的天平失衡了,她的子孫也在不久的將來灰飛煙滅了。 最後,作品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再一陣風中結束。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斗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徵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Ⅲ 百年孤獨的片段賞析怎麼寫
從書面到你理解的內部含義寫
Ⅳ 百年孤獨經典語錄賞析
《百年孤獨》: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亂且堅韌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Ⅳ 百年孤獨的點評鑒賞
孤獨是布恩迪亞家族的家徽,每一個成員都自覺不自覺地佩戴著它。同時,孤獨在他們的世界裡又是一把雙刃劍。他們害怕自己陷於孤獨的泥淖,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獨,悖論的是他們的生存又離不開這種孤獨,他們渴望保持孤獨的高傲姿態。可見,布恩迪亞家族成員的孤獨帶有一定的矛盾性。
烏爾蘇拉積極融入生活,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復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就這樣無休止地在孤獨中掙扎,既想逃脫,又想保持這種孤獨的姿態。他們所有的努力似乎看是是沒有結果的一種勞作。然而,按照本雅明寓言理論的說法,所有的寓言文本具有救贖性特點來解讀,我們會吃驚地發現,他們不斷反復勞作和西緒弗斯推石上山似乎有著某種相同的啟示意義。不斷反復勞作,而又毫無結果,這是一種超驗的意象。「是一種對人類某種狀態的說明。通過這樣的說明,一個家族的孤獨在此被進一步表現為現代人共有的巨大困惑:『我們是誰? 我們從哪裡來? 我們到哪裡去? 』而且,歷史越是發展,文明越是進步,人類越是對自己有所認識,這種擾人心緒的困惑也越是得以增長。而最為困惑的也許是,人類永遠也無法看清自己。」就像羊皮紙手稿是一張寫滿布恩迪亞家族孤獨的密碼,一旦當人類徹底認清了自己,讀懂了這張帶有寓言色彩的手稿,人類也就會毀滅了自己。就像布恩迪亞家族的人們一樣,在一陣颶風中,永遠消失在這個塵世了。《百年孤獨》中的人們一直處於像《緻密倫娜的情書》中說道:「我的本質是:恐懼。」以緻密倫娜在給勃羅德的信中說「我還沒有認識他的為人,就已經認識了他的恐懼……」。如同克爾愷郭爾所說:「當恐懼害怕他自己時,他就同恐懼對象保持著一種詭譎地關系。他的目光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對象,而且,他也不願意離開,因為,當某一個人想把目光從那個對象上挪開時,他就會感到後悔……」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淳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著殖民入侵後的西方思潮的侵蝕,在到一切歸於平靜後的絕望、滅失,正是哥倫比亞,甚至是整個拉丁美洲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故事中的戰爭是美洲反殖民戰爭的縮影。主人公「奧雷連諾上校發動了三十二次武裝起義,三十二次都遭到了失敗。他跟十六個女人生了十七個兒子,這些兒子在一個晚上接二連三被殺死了,其中最大的還不滿三十五歲。他自己遭到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槍決,但都倖免於難」,最終在革命與無休止的戰爭中,上校殺死了自己的親密戰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滯和反動,這和拉美洲的革命歷程是吻合的。而上校在否定與自我否定,空虛與迷惘中失去了信仰和精神支柱,這是所有挑戰孤獨的勇士們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失敗。奧雷連諾上校最終遠離塵囂,又躲入了小屋,度過了後來無用的數年歲月。這同樣也是美洲轟轟烈烈的革命沉寂之後,那些昔日的英雄無奈選擇。
「我要為我童年時代所經受的全部體驗尋找一個完美無缺的文學歸宿。」這句話出自1982年,哥倫比亞黑綿羊出版社推出的加西亞·馬爾克斯與另一位哥倫比亞作家兼記者普利尼奧·阿普萊約·門多薩的談話錄《番石榴飄香》,是馬爾克斯關於《百年孤獨》寫作意圖的敘述。很明顯,這部作品是作者在以「我之筆寫我之事」。同樣是在《番石榴飄香》里,馬爾克斯和門多薩還有這樣的一段對話:「門多薩: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可以說是拉丁美洲歷史的翻版嗎?馬爾克斯:是的,我是這么看的。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斗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至今,在我們中間,還有著健忘症。只要事過境遷,誰也不會清楚地記得香蕉工人橫遭屠殺的慘案,誰也不會再想起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可以肯定作者馬爾克斯就是要用布恩迪亞家族的百年歷史來濃縮拉美洲的的歷史演變的。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小說的結尾處,用一個充滿神秘主義色彩的隱喻高度濃縮地概括和預言了拉丁美洲的歷史。他寫道:「命中註定要一百年處於孤獨的世家決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也預示了只有這樣的歷史背景才可以成就這樣的人的命運,唯有這樣的命運,最能反映這樣的歷史進程。在整部作品中,作者的童年被融合了進去,童年時經歷了那樣的孤獨、苦難的。童年的故事是作者自己的,同時其中有許多個「我」的生活影子。這些影子的集合就是這個民族的歷史了。
從作品單個的人物形象來看,除了以上提到的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拉美洲一代革命英雄的典型外,還有很多的形象同樣具有代表性。如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烏爾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著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如果是《百年孤獨》這作品還有一絲亮色,就在這個老媽媽身上。她沒有什麼文化,也沒有什麼深刻的思想,但是卻有著質朴的本色,無論什麼境遇。她一直活到自己的第六代出生,並且在暮年完全變瞎之後仍掩飾這一點,繼續自己的操勞和回憶。她可以用皮鞭抽打暴戾的孫子,打得他滿街亂竄;也能夠去牢獄中探望造反的兒子,雖然對他的革命毫不理解,卻毅然偷偷捎給他一把手槍。她招待兒子的死敵,一位政府的將軍在她家裡吃飯,因為她覺得這將軍人品好,為窮人做了許多好事;她痛罵奧雷連諾上校忘記了自己的承諾,驕傲的宣稱只要他敢殺害自己的朋友,就把他拖出來親手打死。烏爾蘇拉的品質彷彿是這個家族的存在的像標,而她的長壽也表明了「婦女們能支撐整個世界,以免它遭受破壞」;於此相對「而男人們只知一味地推倒歷史。」在作者的眼中?男子們熱衷於發明、煉金、打仗而又荒淫無度,而理智清醒的總是婦女。這種性的對比呈現的是兩種力量的對比。當烏爾蘇拉終於死去,力量的天平失衡了,她的子孫也在不久的將來灰飛煙滅了。
最後,作品在「冰塊」和「石頭」中開始,在一陣風中結束。加西亞·馬爾克斯曾經近乎絕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歷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勞的奮斗的總結,是一幕幕事先註定要被人遺忘的戲劇的總和」,這樣的歷史象徵了孤獨,就是「百年的孤獨」。 魔幻現實主義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像,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為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孔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後,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像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故事內容錯綜龐雜,故事主人翁第二代、第三代常常採用相同的姓名,在閱讀過程當中,如不一一記錄人物的復雜關系,會出現幻覺錯覺,產生第十章人物已死去,第四十章人物復活的荒誕想法。而作者正是抓住了相同姓名多代復雜關系的延續,一代又一代重復感加深整篇小說的魔幻孤獨色彩。
神話、典故的運用
印第安傳說、東方神話以及《聖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秘氣氛。如寫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的鬼魂日夜糾纏布恩迪亞一家,便取材於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寧也不讓仇人安寧的說法;有關飛毯以及美人兒蕾梅黛絲抓住床單升天的描寫是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的引申;而馬孔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記》中有關洪水浩劫及諾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說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採用這些民間傳說時,有時把它們作為現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阿瑪蘭妲在長廊里綉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後居然能離地12厘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等,顯然是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本書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孔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們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簽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
獨創新穎倒敘手法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孔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與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百年孤獨》被認為是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拉美世界只有博爾赫斯等少數作家可以媲美。而且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拉美文學風。魔幻現實主義也被認為是具有創意的寫作手法之一。
Ⅵ 百年孤獨的讀書筆記2500字,一段文字一段賞析
如果不是結尾奧雷里亞諾和阿瑪蘭妲·烏爾蘇拉生出了那個有著豬尾巴的兼具阿爾卡蒂奧和奧雷里亞諾的終結者,這百年孤獨還會繼續延續地滾動下去,直到下一個世紀的孤獨如潮水般不可抗拒地奔赴而來。
孤獨的結尾正如孤獨的開始一般巧妙,從近親結婚生出豬尾巴的恐懼開始,從盡情歡愉的不倫之戀生出的豬尾巴結束,尾巴頭尾巴尾連成了一個孤獨的世紀。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紮根馬孔多的孤獨,到奧雷里亞諾不勝神話的孤獨小金魚,到阿瑪蘭壇守望著自己處女之身的孤獨縫紉機,繼而烏爾蘇拉持家有道百年飄搖的孤獨,還有老僕人一言不發地收拾到一言不發離開的孤獨,還有梅爾基亞德斯的鬼魂守望自己寫下的還未被揭示的預言的孤獨,還有那些各個角落歡愉或沮喪的孤獨身影。孤獨千奇百怪,理由萬千不同,沒有誰的孤獨誰更優誰稍劣,只有存在形式的無奈和本質孤獨本性的膨脹發展。
感覺讀完腦中倍感混亂,理不清任何一條線索可以充當這本書的主線。剛以為這是主要人物的時候他就不合時宜地死了,剛以為這是無關緊要的馬上就要消失的任務卻又苟活了百年看盡了無奈享透的孤獨,剛以為讀懂了這部分的孤獨卻又有更巧妙形式的孤獨人物帶著更巧妙的孤獨故事竄出。最後,真的走到了百年,孤獨也帶著詼諧帶著奇妙帶著荒誕帶著沉重的孤獨感走向了颶風的終結。
孤獨是最難以詮釋的感受,也是最籠統、最復雜的體驗。唯一與之近似的或許是愛情,而排除荷爾蒙因素和基因攜帶的本能,愛情也註定是由孤獨所催生。
孤獨教會人們生存所需的一切,指引人們閱讀、思考、齟齬獨行,教會人們適應時間的漫長和短暫,把握著每個人的命運走向。但或許更多的,孤獨會為我們帶來一種不易察覺的、微妙的快感,正是這種快感使孤獨具有了莫大的魔力。
在那些成長的歲月里,孤獨是每個人精神的毒品,是一種想要擺脫卻無法擺脫的愉悅。孤獨會讓人痛苦,痛苦催生敏感,對世界與自我存在的敏感。如同用傷口感受冷風的流向,孤獨的痛苦能讓人在虛幻的一生中感受鋒銳如刀的真切。當這種敏感成為習慣,孤獨也將不再是痛苦的來源,它是人存在的證明,是存在的形式,是一片澄澈的真實感,妙不可言。
在我看來,人最大的快感不來源於感官,甚至也不來源於精神,它源於「活著」,純粹而清醒地活著。
活著,是最大的快感,也是孤獨的真身。
《百年孤獨》中的「孤獨」能夠如此透徹心扉,是因為它未曾在「孤獨」的表象上傾注一字,而只是將沉悶的「活著」娓娓道來。
在這個比《紅樓夢》還要繁復、難記的家族體系中,「活著」是所有情節發生的唯一起源。為了尋找活著的可能,為了尋找活著的方式,為了尋找活著的意義……為了活著,一個生存在地球角落的百年家族陷入了無限的疲憊與孤獨之中,在茫茫歲月之中上下求索,按照命運的規劃忙碌。
有趣的是,這並不是一個悲劇。
書的內容如果除去荒誕奇妙的羊皮卷,除去家庭里不斷飄盪又不斷思考的魂魄,除去埋於地下的七千二百四十一枚古金幣,除去放盪不羈的亂倫戀和縱情聲色的放縱外,實際上就只是一個家族從開始、到壯大、到完結的故事。如此看,很簡單卻也很無趣的。里頭有趣的就是那些千奇百怪的孤獨形式,還有沒有傷感的離亡和沒有快樂的出生,當然還有放縱卻不覺有違道德的情愛縱欲。
如果還有,就是馬孔多變化的歷史。從二十一對夫妻披荊斬棘穿越大沼澤之地,試圖發現東之大海,卻最後絕望地放棄夢想駐扎在這片離大海只剩兩天路程的不可思議有著西班牙大航艦的著魔叢林之地。然後紮根,繁榮,跟帶來飛毯、魔冰、巨人、煉金術的吉普賽人交流,卻不知道走兩天路去發現一個什麼都有的城鎮。當然,最美好的階段就是完全斷絕聯系的、唯有和吉普賽人交換驚喜的美好村落。可是,烏爾蘇拉發現了路帶來了商隊後,也帶來了自由黨和保守黨的戰爭,帶了鐵路,帶來的家族的繁榮,也帶來的壟斷,帶來了死亡和壓迫,帶來過期待,帶來過時髦和迷醉,卻不論帶來什麼都擋不住孤獨的滋生和擴散,一如在那個最初的夜晚麗貝卡帶來的失眠症一樣,讓每一個家族的人都沒有好受過。
噢,除了那個小仙女一樣的智慧的蕾梅黛絲,會一絲不掛的出現在受驚且痴淪的異鄉人面前,會不守繁文縟節地自由自在,會預言偷看洗澡的人隨後的死亡,更神奇的是,會帶著一床天鵝絨的真絲白被如天使一樣地飛走在人們的希望和永遠的記憶里。唯一一個不守孤單感傳染病的人似乎就只有她,永遠帶著最亘古的美麗和最高遠的智慧離開了這個一開始就不屬於她的百年孤獨之地愛。
說完了她,說完了這份無法描繪的美麗,這個家族悲哀得只剩下說不盡的孤獨。我也在不經意、不情願之間比對了他們的孤獨,也認識了自己的孤獨並非無由的作態,也並不無奈的悲哀,始終相形見絀,相形有愧,相比難忘。
但我有理由相信,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甚至馬爾克斯本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快感,孤獨的快感。在二十多萬字中,出現最少的,是眼淚;出現最多的,是希望與歡樂。在孤獨中,每一個小說中的人物都找到了「活著」所需要的一切,他們不是哲人,不是思想者,卻做到了哲人和思想者都難以企及的程度——看透這個世界,並且活下去,直至死去。他們不滿足於ròutǐ的存在,而追逐精神獨立的快感,追逐一種自身與世界的微妙平衡。對於他們中的每個人而言,世界或許簡單之至,或許復雜至極,卻都無一例外的是身外之物——這是一群自我存在的生命體,因為存在,所以孤獨。
他們遠離了故鄉,遠離了熟悉的一切,遠離了屬於那個時空的一切常規,選擇了一條痛苦卻又妙不可言的、只屬於自我的生存之路。他們彼此之間不曾有絲毫的理解,更不為外人所明白,卻又深深地感悟到了自己生命的要求。(短文學網www.anwenxue.com)
百年之中,每一個家族成員都因「活著」的選擇而陷入深深的孤獨,卻沒有一個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在孤獨中,這些平凡人獲得了一種意識的覺醒,一種冥冥之中出現的引力以不同的方式吸引著他們每一個人,走進了這個虛構卻又無比真實的世界。血緣的紐帶並不是維系家族的脈絡,「孤獨」才是這個家族唯一的標識。這也許就是《百年孤獨》中那些魔幻情節發生的確切答案:一切皆是孤獨的快感使然。
所以他們披上了「魔幻」的外衣,選擇了常人無法理解的行為,選擇了牢牢抓住宿命中的孤獨,用孤獨的方式去捕捉活著的快感,一種生命中唯一真實的體驗。那種莫可名狀的慾望使這些由文字構成的形象在虛幻的情節中真實無比,而馬爾克斯之所以會在上校死後伏案哭泣,是因為他才是這孤獨家族中僅存的一員。
一個人最純粹、最強烈的情緒和感受,只會出現在兩個時間段:幼年和老年。前者是序,後者為跋,中間的所謂人生經歷,是漫長的驗證與積淀,精彩,卻不免主觀和失實。所以,在老年到來之前,童年的體驗將是每個人僅有的「真實」,是相伴一生、塑造一生的靈魂素材。所以,我們的人生不是用粗糙有力的雙手建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而是用稚嫩的手指隨意搭起的幾塊飄搖的積木。在那些積木中,我確信有一塊是「孤獨」,每個人都有。所以,如果讓我推薦一部名著給一個剛剛有自我意識的孩子時,我會推薦這本《百年孤獨》。讓一個人學會什麼都不會有讓他學會孤獨來得實在和重要,在孤獨中獲取快感是生存的必備能力,在孤獨中成長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世界如海洋,吾等如水滴,融入大海之時水滴就已不復存在——我們就已「死去」。所以,孤獨的一滴水,才是我們「活著」的形態。如歌所唱,「我們生來就是孤獨」「我們是這美麗世界的孤兒」。生來孤獨是註定的,而隨後活著的歲月中,孤獨卻不一定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孤獨的快感,大多數時候,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我想,這是一種悲哀,一種遺憾。不過也好,有了孤獨,似乎才會一如每一代人中始終會有的拿一個深深閉門於梅爾基亞德斯房間潛心研讀羊皮卷的孤獨者,不致於迷醉於夜夜笙歌的宴會之間,不致於迷惘於左右矛盾上下猶豫的悖論里,不致於陷在自己「臆想」的卻也是真實世界而聽不到諷刺的笑聲和側視里。
Ⅶ 百年孤獨精彩片段賞析,賞析賞析賞析,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他在中途各站寄回來的明信片上,無聲勝有聲地描述著列車窗外一掠而過的景物,那些描述就像是一節節隨寫隨忘的詩句,湊起來就是一首記載瞬間印象的長詩:路易斯安那棉田裡若隱若現的黑人,肯塔基綠色草原上賓士的駿馬,亞利桑納夕照下一對對的希臘情侶,以及身著紅色毛衣、在密執安湖畔做水彩畫的姑娘,那姑娘對他揮動著畫筆,不是向他告別,而是希望他再來,可她不知道,她看到的是一列一去不復返的火車。」
「他倆關起門來享受著愛情,享受著熱戀中的孤獨,畢竟是唯一幸福的兩個,是世間最幸福的一對。」
「前途渺茫,他們不由得回想過去,記起那連綿陰雨的失去的天堂。」
「『哎,孩子,』他嘆息道,『對我來說,相信我和你這會兒都還活著,也就夠了。』」
「於是他倆領悟到:執著的追求能夠戰勝死亡。他們肯定,他們即使來日變成了幽靈,即使蟲子就要毀滅他們這苦難的天堂,而將來其他生物又要從蟲子那兒奪去這個天堂,他們還會天長地久的相愛下去。這樣,他們又感到十分幸福。」
「在這神志清醒的瞬間,他終於明白:他的心承受不了那麼多往事的重負。他自己的和別人的諸多往事,像致命的長矛刺得他心頭傷痕累累。」
雖然一開始只認為這是一本混亂的以故事情節取勝的書,然而到了後來,不得不否認那種孤寂的心情當真滲透了我。時間的變化,如我一貫喜歡的那種滄桑感。命運,輪回,循環,最終的天地不容。所有有關的人皆死亡或消失,無一善終。後人不再記得。盛大的家族就這樣慢慢衰頹腐朽,無力挽回。
其實人的一生不也如此么,看透了便再無太多傷感。只是夜深人靜的時候,掩卷無語,不知如何才能從沉思中驚醒。
Ⅷ 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詳細解析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像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像,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力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後,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像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印第安傳說、東方神話以及《聖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秘氣氛。如寫普羅登肖的鬼魂日夜糾纏布恩地亞一家,便取材於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寧也不讓仇人安寧的說法;有關飛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絲抓住床單升天的描寫是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的引伸;而馬貢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挪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說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採用這些民間傳說時,有時把它們作為現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阿瑪蘭塔在長廊里綉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後居然能離地12厘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等,顯然是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本書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簽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Ⅸ 〈百年孤獨〉的部分內容的解析和感言
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的《百年孤獨》,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
全書近30萬字,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民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家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括弄的正確途徑。
從1830年至上世紀末的70年間,哥倫比亞爆發過幾十次內戰,使數十萬人喪生。本書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方面的史實,並且通過書中主人公帶有傳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現出來。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等等都寫得淋漓盡致。作家以生動的筆觸,刻畫了性格鮮明的眾多人物,描繪了這個家族的孤獨精神。在這個家族中,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盡管很多人為打破孤獨進行過種種艱苦的探索,但由於無法找到一種有效的辦法把分散的力量統一起來,最後均以失敗告終。這種孤獨不僅彌漫在布恩地亞家族和馬貢多鎮,而且滲入了狹隘思想,成為阻礙民族向上、國家進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寫出這一點,是希望拉美民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擺脫孤獨。所以,《百年孤獨》中浸淫著的孤獨感,其主要內涵應該是對整個苦難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現代文明世界的進程之外的憤懣和抗議,是作家在對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命力、生存狀態、想像力進行獨特的研究之後形成的倔強的自信。
加西亞·馬爾克斯遵循「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經過巧妙的構思和想像,把觸目驚心的現實和源於神話、傳說的幻想結合起來,形成色彩斑斕、風格獨特的圖畫,使讀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獲得一種似曾相識又覺陌生的感受,從而激起尋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創作真諦的願望。魔幻現實主義必須以現實力基礎,但這並不妨礙它採取極端誇張的手法。如本書寫外部文明對馬貢多的侵入,是現實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賽人拖著兩塊磁鐵「……挨家串戶地走著……鐵鍋、鐵盆、鐵鉗、小鐵爐紛紛從原地落下,木板因鐵釘和螺釘沒命地掙脫出來而嘎嘎作響……跟在那兩塊魔鐵的後面亂滾」;又如寫夜的寂靜,人們居然能聽到「螞蟻在月光下的哄鬧聲、蛀蟲啃食時的巨響以及野草生長時持續而清晰的尖叫聲」;再如寫政府把大批罷工者殺害後,將屍體裝上火車運到海里扔掉,那輛火車竟有200節車廂,前、中、後共有3個車頭牽引!作家似乎在不斷地變換著哈哈鏡、望遠鏡、放大鏡甚至顯微鏡,讓讀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虛實交錯的畫面,從而豐富了想像力,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
印第安傳說、東方神話以及《聖經》典故的運用,進一步加強了本書的神秘氣氛。如寫普羅登肖的鬼魂日夜糾纏布恩地亞一家,便取材於印第安傳說中冤鬼自己不得安寧也不讓仇人安寧的說法;有關飛毯以及俏姑娘雷梅苔絲抓住床單升天的描寫是阿拉伯神話《天方夜譚》的引伸;而馬貢多一連下了四年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則是《聖經·創世紀》中有關洪水浩劫及挪亞方舟等故事的移植。拉丁美洲的民間傳說往往帶有迷信色彩,作家在採用這些民間傳說時,有時把它們作為現實來描寫;如好漢弗朗西斯科「曾和魔鬼對歌,擊敗了對手」;阿瑪蘭塔在長廊里綉花時與死神交談等等。有時則反其意而用之,如寫尼卡諾爾神父喝了一杯巧克力後居然能離地12厘米,以證明「上帝有無限神力」等等,顯然是對宗教迷信的諷刺和嘲笑。
本書中象徵主義手法運用得比較成功且有意義的,應首推關於不眠症的描寫。馬貢多全體居民在建村後不久都傳染上一種不眠症。嚴重的是,得了這種病,人會失去記憶。為了生活,他們不得不在物品上貼上標簽。例如他們在牛身上貼標簽道:「這是牛,每天要擠它的奶;要把奶煮開加上咖啡才能做成牛奶咖啡。」這類例子書中比比皆是,作家意在提醒公眾牢記容易被人遺忘的歷史。
另外,作家還獨創了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例如小說一開頭,作家就這樣寫道:「許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話,實際上容納了未來、過去和現在三個時間層面,而作家顯然隱匿在「現在」的敘事角度。緊接著,作家筆鋒一轉,把讀者引回到馬貢多的初創時期。這樣的時間結構,在小說中一再重復出現,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不斷地給讀者造成新的懸念。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本書凝重的歷史內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文化反省、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是由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語言貫串始終的。有的評家認為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加西亞·馬爾克斯對此說頗感欣慰。這是很深刻的評判目光。因為這種直觀的、簡約的語言確實有效地反映了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落後民族(人類兒童)的自我意識。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更能收到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深刻反省的客觀效果。
在拉美文學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智利詩人聶魯達對人性的思考,委內瑞拉文學家卡斯帕斯對自然和諧美德贊嘆,都曾深深地感染過人們。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在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復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復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亘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復的發生著。聯繫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徵了什麼。
拉丁美洲,這片廣袤的土地,蘊含著無窮的神秘,創造過輝煌的古代文明,但拉美的近代史卻充滿了恥辱與壓迫,血腥和悲劇。自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這片神秘的土地經歷了百年的風雲變幻。在作者進行創作的七十年代,幾乎整個拉美都處在軍人獨裁政權的統治下。作者憑借其深刻的政治見解和敏銳的洞察力,發現拉丁美洲百餘年的歷史,並不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個不斷重復的怪圈。這也就是為什麼書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總是在不斷重復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文明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愛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貢多的鄉村中。把布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後說:「這裡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經看到過,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餘年的歷史是重復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老布恩迪亞,即家族的創始人,和他的妻子烏蘇拉,帶領他們的親眷和朋友歷盡艱辛來到了一片廣闊的新天地,那個時候這片未開墾的處女地尚未命名,而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從未想過要確立統治者來管理這里,他們過的是一種類似於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也體驗到了收獲的歡樂,他們為這片土地帶來了文明並為他取了名字:馬貢多。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布恩迪亞漸漸的喪失了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氣。不只是由於自己預感到了什麼還是只是單純的無意義行為,老布恩迪亞開始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做起了金屬金魚,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條就熔掉他們重做。這象徵著他所開創的馬貢多,乃至整個拉美的近代史,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循環的怪圈中。
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這兩個人卻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奧幼年時即與馬戲團出海,十餘年不歸;而奧雷良諾則走上了軍人的道路,並掀起了幾乎影響全國的內戰。而內戰的起因則是由於政府將強行管理馬貢多這個「世外桃源」。這象徵著在文明的初創後,即開始了對壓迫的反抗。奧雷良諾,即書中的布恩迪亞上校,是一位有著傳奇經歷的人,他帶領部下經過無數次戰斗,終於使政府坐在了談判桌的對面。可是他所爭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當他發現這一切時已經錘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戰斗來捍衛人們的自由卻發現自己已經力不從心。終於他也陷入了循環燒制金魚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傳著。美一代的成員都經歷了歷史長河中波濤洶涌的時刻,又漸漸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奧曾見證了壟斷資本的興起和剝削的兇殘。而之後的奧雷良諾則見證了自給自足的農業在這片處女地上最後而短暫的繁榮。原始的繁榮很快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壟斷資本主義的侵入和自給自足的消亡。當家族的男子死去時,這個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敗,直到家族的最後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在羊皮書卷中發現這一切只不過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遠也走不出的循環,才恍然大悟。而這個百年世家也終於在這個世界中完全消失並再也不會出現。
家族中的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人即是烏蘇拉,她從未看過羊皮書卷,卻遠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覺。早在羊皮書破譯之前,她就曾經在內心中對自己說「這些事情在他們發生之前我就曾經見過,也早就知道」。這個智慧的人象徵了什麼?是普通的人有著永恆的智慧,抑或是歷史循環的真諦?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獨》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擔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復。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並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這也是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勝的原因吧!
Ⅹ 百年孤獨名句加賞析 速度 !
有的人註定在一個偶然出現在你的生命里,卻需要你用一生的時間來將他遺忘。——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1、時間是治療心靈傷痛的最好良葯。痛苦,需要靠我們自己去慢慢化解。曾經愛過,傷過,痛過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當我們對痛苦無能為力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那些痛苦慢慢走遠。忘掉刻骨銘心的傷痛,忘掉痛徹心扉的感情,你才會在拐角處遇見幸福。——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2、他說:「你會找到一個比我更好的人。」你微笑說:「但我不會再對人這么好了。」——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3、窮盡孤獨心吶喊,猶入地府失晨昏!——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4、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5、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6、難言處,良窗淡月,疏影尚風流。百年孤獨經典語句——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7、有一些人活在記憶里,永遠走不開;有一些人活在身邊,卻很遙遠。——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8、一個人最大的缺點不是自私、多情、野蠻、任性,而是偏執地愛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9、思戀一個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大杯冰水,然後用很長很長的時間流成熱淚。——百年孤獨經典語句
10、如果,清風有情,那麼明月可鑒,抹不去的,是幽幽飄灑的孤單,解不開的,是裊裊纏繞的前緣,斬不斷的,是纏纏交織的思念,轉不出的,是瀉瀉而逝的流年。——百年孤獨經典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