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作品賞析
① 《我看》穆旦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什麼手法
《我看》是穆旦在西南聯大初期創作的詩歌作品。這首詩創作於1938年滇南小城蒙自。主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
供參考。
② 穆旦的詩歌《春》賞析
賞析: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實為綠色的草在「火焰」上搖曳,在詩人眼裡,春天的綠草幻化成了搖曳的「火焰」,不禁讓人想起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譯文: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干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然而此時的「野火」不是具有強大破壞性的事物,而是與春草合二為一,春草和火焰蘊含的內在生命力——一種瘋狂的、野性的、難以抑制的原始沖動噴薄而出。
「渴求著擁抱你,花朵。」承接上一句,春草渴求擁抱花朵的原始慾望在膨脹。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這兩行通過倒置(倒裝)的手法,使讀者產生一種錯亂的感覺,我們可以還原為「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花朵伸出來,反抗著土地。」
以上四句通過春草與火焰、花朵與反抗者這兩組相輔相成的意象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繁榮的生命圖景。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如果」的假設,「是」的猶疑,表現了詩人內心對春天美好生命景象的不確定性。
「窗子」與窗外「滿園的慾望」構成了一種遮蔽關系,「推開」則是解除這種關系的通道,在這個過程中充滿了詩人對外部世界的不可預知性。
因此詩人變得猶豫不決,在一扇窗子的約束下與春天產生了遙遠的距離。「慾望」是個抽象名詞,在這里通過「滿園」的修飾得以具象化,「滿園春色宮牆柳」、「春色滿園關不住」的自然生命開始勃發涌動。
「藍天下,為永遠的謎蠱惑著的/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慾望」是邪惡的,「二十歲的肉體」被「永遠的謎」所蠱惑(對應第一節「暖風吹來煩惱」),被「慾望」所蠱惑,肉體的緊閉與內在生命的「渴求」形成緊張對立的矛盾沖突「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這是一個悖論,一方面作為一隻不能言語的「鳥」卻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作為一隻不能揮動翅膀的「鳥」卻要飛翔,這怎麼可能。
另一方面,泥土的沉重與鳥的輕盈構成強烈的反差,泥土養育了一代代的人,在艱難的成長過程中年輕的肉體(二十歲的我們)被外部美好的事物「點燃」,開始有意識地宣洩、舒展自身的力量,卻只能「捲曲又捲曲」,想要發泄慾望,奮力向上飛翔「卻無處歸依」四處飄盪。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看不見摸不著的「光,影,聲,色」,這一切「幻象」都被彷徨、苦悶、壓抑的詩人看穿,詩人「痛苦著等待」新生,「等待伸入新的組合。」,從而完成一次詩人自我生命意義上的鳳凰涅槃。
(2)穆旦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40年8月,穆旦畢業於西南聯大,並留校任教。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關鍵時期;同年2月,詩人滿懷「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激情,毅然踏上緬甸抗日戰場擔任翻譯工作。穆旦的代表作之一《春》即創作於此時。
全詩只有兩節,第一節寫大自然的春天,表面上寫春天的景緻,實際上是寫對春天的感覺;第二節寫生命的春天,在春天氣息的催發下,青春正「為永遠的謎迷惑著」,既寫出了大自然春天的迷人,也寫出了生命春天的焦慮與迷惘。
這首詩完美地運用了現代技巧,深邃、迷幻且富於內在的張力,意象的撞擊和轉換來得精彩而神異。
③ 穆旦 《春》的賞析 最好詳細點
全文賞析
④ 誰給我一首穆旦的詩歌配上賞析!
穆旦的《春》賞析
春
穆旦
綠色的火焰在草上搖曳,
他渴求著擁抱你,花朵。
反抗著土地,花朵伸出來,
當暖風吹來煩惱,或者歡樂。
如果你是醒了,推開窗子,
看這滿園的慾望多麼美麗。
藍天下,為永遠的迷迷惑著的
是我們二十歲的緊閉的肉體,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鳥的歌,
你們被點燃,卻無處歸依。
呵,光,影,聲,色,都已經赤裸,
痛苦著,等待伸入新的組合。
賞析
在穆旦的《春》里,我們讀出了一個別一樣的「春天」:它是醒來,是第一次的誕生和再生,但也是慾望與沉迷的誘惑;是飛揚的歌聲敞開的歡樂,也是沉滯的泥土與緊閉的肉體;是燃燒、分散、反抗,也是散亂之後的新的組合與新生。
它是自然的春天,也是人生的青春,是詩人春心的萌動和詩心的勃發,是黎明、早春、二十歲的青春的融合。他們恰如光、影、聲、色的赤裸與感官和思想的盪漾,它們新的組合的出現會更美、更誘人。
這首詩表現出「三美」。動態美:火焰、搖曳、渴求、擁抱、等詞展現出春天的勃勃生機;靜態美:綠色、土地、草與花朵等詞是春天亘古不變的特徵;對立美:「醒」與「迷惑」的對立,是人生青春期躁動的慾望與詩人沉思形象的對立。
這些構成了詩歌的沉摯、堅實、富有現代感的抒情基調。同時詩人將對生命中的新生和強力沖動的迷戀和期待——清醒/沉醉、沉滯/飛揚、根基/擺脫,通過與「春」相關的生動意象(綠色/火焰、擁抱/反抗、土地/花朵)表現出來。
春天是美好的,但又是易逝的,在美好面前,會更覺得人生苦短。唯一的就是在迷戀中成長起來,在期待中看到自己擁有美好青春的希望!
(4)穆旦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生平
作為師弟,穆旦與楊絳並無太多交集。1935年9月,當這位18歲的南開中學畢業生,滿懷期待地進入清華大學外文系時,楊絳和錢鍾書乘坐郵輪剛抵英國。倒是後來與穆旦、杜運燮等人撐起「九葉詩派」的辛迪(王馨迪),曾與楊絳一起出現在清華大學梁宗岱《法國文學》的課堂上。
穆旦早慧,16歲時所寫的詩歌《流浪人》已發表於《南開中學生》雜志。但是,像那個時代的許多詩人一樣,他真正的詩歌生命並不長,主要集中於1937-1948年的十年左右,成果就是收入《探險隊》、《穆旦詩集(1939-1945)》、《旗》中的70首左右詩歌。
穆旦的寫作高峰基本重合於抗戰8年,粗率地說,他以一種更為強調綜合的現代詩歌觀念,刻寫了那個時代的經驗與知識分子「豐富與豐富的痛苦」,受到最初的贊譽,並在上世紀80年代後被推為中國現代詩人的高峰。
建國之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32歲的穆旦喪失了繼續寫作的可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翻譯。在此後20多年的時間里,他幾乎沒有寫作詩歌。在1975年8月22日,在給一位有志於詩歌寫作的舞蹈演員郭保衛的信中,穆旦寫道:「我對於詩已近是隔門了,好像是出家人一樣了……」
但也許是與青年人的談詩論藝重新激發起他的創作熱情,也許是命運冥冥中的安排,從1975年6月寫下「戲作」《蒼蠅》,到1977年2月因心臟病突發離世為止,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詩人接連寫下近30首詩作,形成其創作生涯的又一高峰。
⑤ 穆旦的詩《贊美》表達了什麼主題
穆旦詩歌的主題創新
參考答案:
1、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與火熱時代相一致的強烈民族意識。回不是表面答的情緒宣洩,以其特殊的痛苦的嗓音,表達出濃厚的對民族苦難的感知,表現出客觀、冷靜、節制、深廣的憂患意識。 2、「豐富」和「豐富的痛苦」 這是最能表現穆旦詩歌藝術功力的方面。詩人對自我、現實及至整個歷史、真理的黑暗拷問,它表現了「現代知識分子近乎冷酷的自覺性」。在穆旦筆下,「現實的荒謬,以及個體地歷史中體驗到的心靈扭曲得到了『剝皮見骨『的展現」。穆旦的「豐富和豐富的痛苦』表達的是對世界人生的整體性觀照」。具體而言這種「豐富和豐富的痛苦」之表達,又可以分成這樣幾方面:「首先,它存在於詩人對現實、歷史的深入批判中」,其次「也是現代知識分子心靈歷程的披露」。 3、表現「殘缺的我」 從「五四」開始,新詩中的「自我」一直是完整的、英雄式的。郭沫若表達了浪漫化的自我意識。 穆旦的詩表現出自我被放回到現實與精神的擠壓當中,高度展現復雜、混亂、非理性。 同時也表現為自我剖析、自我質問、自我重塑。
⑥ 求救!誰有 穆旦的<園>的賞析!
詩題為「園」,詩中描繪了「園」的景象,似不必再刻意寫實地出現「園」字。
天方專地圓。一二段所寫的「園屬」,仰有天,俯有地。小園的「低矮的石牆」應是可以向天空無限延長的,正如少年的想像。它和「水彩未乾的深藍的天穹」「緊接著」「兜住了一個涼夏的清晨」。空間與時間都被「兜住」在那應無限卻有限的一方天地里,既是 「珍藏」又是 「封閉」。把題中之「園」化為「方圓」, 指「天地」,也許更貼切些。
而且,用「方園」也許把詩意拘在了一二段。從第三段首句冒號看,這「小小的方圓」已從一二段的「園」跳出,應指下句「那沾有雨意的白色卷雲,遠棲於西山下的煩囂小城」。這小城何嘗不是一個「園」?從小園之「園」到小城之「園」,再跳出到人生之「園」, 「隨時放棄」又「隨時佔有」,「隨時佔有,又隨時放棄」,境界似在不斷擴大,不斷高遠,卻終跳不出 「三界」,擺脫不了人生的有限性和相對性。
洗去沉穢,迎來清新,丟失憂愁,尋找自由,擺脫煩惱與苦悶,追尋快樂與歡心,穆旦的園體現的是一種健康,一種完美。
沒辦法,能找到的只有這么多了……
⑦ 穆旦詩詞賞析
http://www.cn-teacher.com/sp/jxck/yw/kwyd/200705/222486.html
⑧ 穆旦有哪些代表詩作
代表詩作:《探險隊》(1945)、《穆旦詩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詩選》(1986)、《穆旦詩文集》(1996);《冬》。
其他的有《愛情》《理想》《友誼》《春》《流吧,長江的水》《贊美》《理智和感情》《停電之後》《智慧之歌》《哀悼》《玫瑰之歌》《奉獻》《童年》《春天和蜜蜂》《聽說我老了》《春底降臨》 《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裡》《五月》等。
穆旦詩作的藝術風格、詩學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詩人和評論家較為深入地討論著,並被介紹到英語文學界。
詩人、翻譯家王佐良認為「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了,帶著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王佐良還談到了穆旦晚年的詩作,認為詩人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無可企及的詩才。他認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
(8)穆旦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四十年代初期,聞一多遍選《現代詩鈔》時,選入了他詩作十一首,數量之多僅次於徐志摩一首。
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選譯了穆旦詩九首。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赫伯特·克里克莫爾(Hubert Creekmore)編選入《世界名詩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時入選的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潛心於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
穆旦去世多年以後,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
⑨ 跪求穆旦《贊美》《荒村》《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裡》的賞析!!!非常急非常急 滿意者追加分~~~
《荒村》,它一反詩集中其它作品朦朧、隱晦的象徵情調,以素樸的語言和直白的描寫,入木三分地勾畫出一副軍閥征戰年代廣大鄉村人煙斷絕、十室九空的凄慘景象,以荒村的巨大不幸直接抒寫了詩人對社會、對世事的不平和憤懣。
「荒村」是詩人身邊的現實,也是舊中國農村最精確的概括。作者沒有正面描寫新舊軍閥兇殘暴虐,殺人放火的惡行,也沒有直接記敘廣大農民妻離子散,倉惶出逃的血淚遭遇,而是將鋒銳的筆鋒對准確硝煙過後,人去室空的「荒村」,用洗練的白描手法,逼真的畫面形象來表達一切,顯示了高度的詩歌構築技巧。詩人曾習畫多年,並在文學理論中有意提出將繪畫、音樂融於詩歌創作,以獲得「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歌三美境界。《荒村》的白描手段就是詩人將繪畫藝術融入詩歌語言的嘗試。在《荒村》中,寄情於景,托物詠人是最集中的表現手法。
長詩一開始,詩人就用簡潔有力的問句,引出村中一系列破敗反常的景象,使讀者一下子陷入一個似乎非人間的荒涼肅殺的世界中。「他們都上哪裡去了?」是的,那些祖祖輩輩視土地為生命的貧苦莊稼漢竟忍心拋下賴以生存的土地去流浪,還有什麼比這事件本身更能說明一切的呢?你看他們走後,那荒村裡「嚇蟆蹲在甑上,/水瓢里開白蓮,/桌椅板凳在田裡堰里飄著;/蜘蛛的繩橋從東屋往西屋牽?」門框里嵌著棺材,窗欞上鑲著石塊,鐮刀快銹出了泥,魚網在灰堆里腐爛。無論生產工具,生活用具,還是農民最珍惜住房——那曾棲居著幾代人的家,竟都破敗到如此地步,令人目不忍睹。長詩在此筆鋒一顫,發出震人心魄的呼喊:「天呀!這樣的村莊都留不住他們!」你看,那村莊里,「玫瑰開不完,荷葉長成傘;/秧針這樣尖,湖水這樣綠,/天這樣青,鳥聲象露珠樣圓。」如此幽美恬人的自然,如此生意盎然的天地,卻留不住農人那倉惶出逃的腳步。美的境界和上文荒涼凄慘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彷彿一幅慘淡的素描和一幀清新的彩照,同時呈現在讀者面前,自然產生一種觸目驚心的效果。荒村被黑暗年代割裂了,美景與慘狀,生機與死亡,和平與殺戮,同時存在於一片天地中,使荒村的形象變得更加典型而又更加荒誕。這荒誕的現實只有那荒誕的年代才能產生。
隨後,詩人殷殷地呼喚,「如今可有人告訴他們:這里/豬在大路上游,鴨往豬圈裡鑽,/雄雞踏翻了芍葯,牛吃了菜──/告訴他們太陽落了,牛羊不下山,」……這些無知的家畜也和主人一樣經歷著戰亂的磨難,在寒冷和黑暗中,它們回憶往昔,「滾下了一滴熱淚,/大家擠作一堆,臉偎著臉……」擬人化的手法更增添了詩句的慘痛,使人不禁想起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名句。牲畜無知,草木無情,猶感戰亂之苦,更何況拋家別室,背井離鄉的人呢!於是,詩人忍不住高呼「告訴周大和他們兄弟八個,/告訴臨淮關一帶的莊稼漢,/……叫他們回來,叫他們回來!」沒有人的創造,荒村將永遠如此慘淡。長詩結尾,詩人再一次感嘆:「這景象是多麼古怪多麼慘!/天呀!這樣的村莊留不住他們!這樣一個桃源,瞧不見人煙!」全詩悠悠五十行,寫盡了荒村的凄慘和悲哀。整飭的詩行,嚴謹的結構,將敘事、抒情、描寫不著痕跡地結合在了一起。開頭、中間及結尾的三次感嘆,更起到了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效果,深得中國古代賦體詩的精髓。讀了《荒村》,我們很容易想起杜甫的《三吏》、《三別》和《北征》,詩人聞一多以同樣關注國計民生的真摯情懷寫下了這一首二十世紀的「詩史」,在沉鬱頓挫的詩行中注滿了愛國赤子火山般的熱情。荒村是現實,更是一種象徵。它是二十年代整個衰敗頹廢的中國的縮影,而詩未作者的感嘆和呼喚則表現了詩人對這個「荒村」進行重建的渴望。
《在寒冷臘月的夜裡》以「寒冷的臘月的夜裡,風掃著北方的平原」 為時空大背景,來抒發民族遭受苦難的痛苦之情。該詩從景物和人物兩個角度,用了一連串的意象。景物方面,詩人描繪田野枯乾、歲月盡竭、牲口憩息、小河凍結、寒風肆虐,彷彿歷史同被屠殺的同胞的鮮血一樣凝固了,到處沒有生機,沒有活力;蒼天彷彿被鬼子的刺刀捅破,世界又倒退到冰川紀,沒有溫暖,沒有歡笑。人物方面,詩人寫了「在古老的路上」燈光映照下的「一副厚重的,多紋的臉」,飽經滄桑 的老人,還在寒夜裡為生計奔波。「他想什麼?他做什麼?」「親切的」、美好的夢想,卻被現實的「吱啞的輪子壓死」在路上。 詩人還寫到了孩子:在寒風的 擾下,「誰家的兒郎嚇哭了, 代哇——嗚——嗚——」,在這寒夜裡,孩子的哭聲更加襯托出寒夜死一般的靜寂。在日寇的鐵蹄下,人民的苦難通過這一老一少兩個意象充分展示出來。詩歌結尾處描繪的意象可謂意味 深長,「在門口,那些用舊了的鐮刀,鋤頭,牛軛,石磨,大 車,靜靜地,正承接著雪花的飄落」,在靜靜的承受中,中華民 族實際上正孕育著撕破烏雲的閃電和粉碎寒冬的春雷! 穆旦詩歌突出的風格是沉鬱頓挫而不悲觀,含蓄蘊藉而不晦澀,更富有深沉、凝重、悲壯之感。穆詩擅長使用排比,並且在句式整齊的基礎上求變求新,從而避免了排比句式的呆 ,使排比句式既整齊又錯落,生動婀娜:寫「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裡」「歲月盡竭了,牲口憩息了, 村外的小河凍結了」,一連串的蕭索凄清意象鋪排,令人如墮冰窖,不寒而慄。寫狂風肆虐,「風向東吹,風向南吹,風在低矮的小街上旋轉」,使人聯想到日寇在中國的橫行霸道,無惡不作。詩人以平靜柔和而又令人心酸的抒情筆調,深刻揭示了20 世紀40 年代中國農村的生存面貌。
⑩ 求穆旦《海戀》的賞析
《海戀》
穆旦的許多佳作都深受《聖經》和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如《隱現》、《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裡》等,《海戀》也是其中之一。《海戀》晦澀難解,如果根據「海的戀人」的字面義把詩中的抒情對象「你」理解為一位戀愛中的女性,是很牽強的。因為與「你」相對應的不是「我」而是「我們」,而且詩中「你」的形象神秘、渺遠,擁有超逾「我們」的能力和完全有別於「我們」的氣象。根據詩的內容和穆旦這一時期其他作品的思想觀念,可以推測:《海戀》中的「你」,正是《新約》的《四福音書》記載的聖子耶穌。耶穌因聖靈感孕,道成肉身(可以說從彼岸的天國降下),死後復活升天;又經常在加利利海附近活動,曾在海面行走、平靜風浪——這一形象被穆旦浪漫化地表述為「藍天之漫遊者,海的戀人」。耶穌曾行「五餅二魚」讓三千人吃飽的神跡,也曾對人們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里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正吻合「給我們魚,給我們水」的詩句。可見,穆旦寫這首詩,是充滿渴慕和愛意地對神子耶穌進行贊美。
詩中不斷地將「你」與「我們」進行對比:「你」是美而自由的「先導」,而「我們已為沉重的現實閉緊」;「你」「佔領萬物,是歡樂之歡樂」,「我們卻殘留在微末的具形中」;「你」是「路的創造者,無路的旅人」(正符合《聖經》中「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我們卻因憂郁而更憂郁」。這些對比充分表現了勞苦、困頓的個人在與神相遇時靈魂的乾渴,表現了「我們」沉重、受限的生命在接納神子時光芒的湧入——神子正是通往屬靈自由的道路;是長闊高深的愛在人間的回盪;正是「知識以外」超驗的真理;是「山外的群山」般,「存在」的居所和源頭;也是「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住在眾人之內」的博大的生命。
《海戀》,正像教堂里唱詩班的歌曲般歡樂而悠揚。
2009.6
海戀
藍天之漫遊者,海的戀人,
給我們魚,給我們水,給我們
燃起夜星的,瘋狂的先導,
我們已為沉重的現實閉緊。
自由一如無跡的歌聲,博大
佔領萬物,是歡樂之歡樂,
表現了一切而又歸於無有,
我們卻殘留在微末的具形中。
比現實更真的夢,比水
更濕潤的思想,在這里枯萎,
青色的魔,跳躍,從不休止,
路的創造者,無路的旅人。
從你的眼睛看見一切美景,
我們卻因憂郁而更憂郁,
踏在腳下的太陽,未成形的
力量,我們豐富的無有,歌頌:
日以繼夜,那白色的鳥的翱翔,
在知識以外,那山外的群山,
那我們不能擁有的,你已站在中心,
藍天之漫遊者,海的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