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格蒙特賞析
A. 請教幾個問題
1.莫過於就是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了。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德國作曲家貝多芬作於1804年,作品55號。它的標題是《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人而作》,原稿上的標題是《拿破崙·波拿巴大交響曲》,是應法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邀請為拿破崙寫的。但當時貝多芬聽到拿破崙稱帝的消息時,憤然撕去標題頁,改成了現在的曲名。這首交響曲從內容到形式都富於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聲與節奏新穎自由。他在曲式結構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嚴的葬禮進行曲作為第二樂章,用一首諧謔曲作為第三樂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這部作品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維也納交響樂模式,完全體現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貫穿著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著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貝多芬本人曾聲稱他最喜歡的交響樂就是這部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此樂時常被例舉為浪漫樂派的創始作品。
英雄系列:反映英雄主義的音樂作品,尤盛於法國大革命時期。典型代表: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第三交響曲開創了交響曲的英雄構思 第四交響曲反映了英雄生活的側面 其所有交響曲可以說是反映英雄生活的史詩。
聽寫交響樂:認清體裁,因為交響樂並不代表交響曲,它還包括交響詩,協奏曲等等的大型體裁。然後聽辨音樂風格,要聽出時期的風格,以判斷是哪個時期的作品,最好是能夠聽出是哪個作曲家。古典主義的比較好寫,因為主要就是莫扎特貝多芬海頓,三個人的作品風格很明顯,聽出是誰的把他個人的音樂風格直接往上搬就成。浪漫的體裁比較多,但是很多具有敘事性,可以寫寫故事,所以也不難寫,最難的是現代作品,無調性的作品確實比較令人頭痛,因為根本聽不出作者想表達什麼,這時候可以多寫一些作曲上的客觀問題。
2.《第九交響曲》一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嚴的快板,d小調,2/4拍子,奏鳴曲形式。第一主題嚴峻有力,表現了艱苦鬥爭的形象,充滿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壯的色彩,這一主題最開始在低沉壓抑的氣氛下由弦樂部分奏出,而後逐漸加強,直至整個樂隊奏出威嚴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題。作曲家一上來就用一種嚴肅、宏大的氣勢表達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實這是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復表現過的主題——斗爭,也折射出斗爭的必然過程——艱辛。旋律跌宕起伏,時而壓抑、時而悲壯,我們似乎看到的是勇士們不斷沖擊關口,前赴後繼企盼勝利的景象。
第二樂章,按照傳統通常應該是慢版,但是貝多芬打破了這一慣例,居然用了極活潑的快板,d小調,3/4拍,而且是龐大的詼諧曲式。整個第二樂章主題明朗振奮,充滿了前進的動力,似乎給正在戰斗的勇士們以積極的鼓勵,似乎讓人們一下子在陰雲密布的戰場上看到了和煦的陽光和藍色的天空。同時主旋律中帶有奧地利民間舞曲「連德勒」的特徵,和諧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細品味,大家不難發現,到了樂章最後,旋律重新開始急促起來,隱約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氣氛。
第三樂章倒是慢板樂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調,4/4拍,不規則的變奏曲式,可見貝多芬有意在編排上作了創新。這個樂章相對前面兩個樂章顯得寧靜、安詳了許多,旋律雖然平緩,但是不失柔美。法國著名作曲家、樂評家柏遼茲評價此樂章是「偉大的樂章」。第三樂章共兩個主題,其中第一主題充滿了靜觀的沉思,具有強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兩個樂章表現出激烈的戰斗場面之後,第三樂章似乎是大戰中短暫的平息。
第四樂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調,4/4拍。通常劃分為兩個部分——序奏以及人聲。在一些唱片中,第四樂章單獨占據一個軌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聲獨唱、重唱、合唱部分分為兩軌,但其實上兩者都屬於第四樂章這個整體。其中的人聲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國詩人席勒的詩作《歡樂頌》!但在人聲部分上台之前,音樂經歷了長時間的器樂部分演奏的痛苦經歷,含有對前三個樂章的回憶。這個序奏部分是堅強剛毅,驚心動魄的。接著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歡樂頌」的主題,好像一縷陽光突破濃密的雲層灑向大地,整個歡樂的主題漸漸拉開序幕,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國就在眼前!
c小調第五交響曲,作品67號(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運交響曲(Fate Symphony),德國作曲家貝多芬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於1807年末至1808年初。本曲聲望之高,演出次數之多,可謂交響曲之冠。
第一樂章,輝煌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明亮的快板、奏鳴曲式。樂曲一開始就出現了命運敲門式的動機。
這一動機發展出驚惶不安的第一主題,它貫穿著第一樂章,推動音樂不斷向前發展。第一主題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氣勢,表達了貝多芬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堅強意志。接著,圓號吹出了由命運動機變化而來的號角音調,引出充滿溫柔、抒情、優美的第二主題。
它抒發著貝多芬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運動機再次闖入,引出了展開部,威風凜凜的命運再次佔了上風。展開部中,轉調非常頻繁,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穩定性,使音樂顯得更加豐富。
再現部與呈示部相同。但在這一樂章的龐大結尾處,兩個主題再次匯合,音樂的氣勢不可阻擋,進一步顯示出人民戰勝黑暗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第二樂章,帶有活力的行板(Andante con moto)
稍快的行板、雙重主題變奏曲式。第一主題抒情、安詳、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彈性的節奏和起伏的旋律,使這個主題具有內在的熱情和力量。第二主題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後由銅管樂器吹出英雄豪邁的凱旋進行曲。
在尾聲中,第一主題作了簡單的展開,表現出英雄的樂觀情緒,以及從沉思中獲得進一步斗爭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樂章,諧謔曲:快板(Scherzo: Allegro)
快板、詼諧曲,是決戰前夕各種力量的對比。
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發出了躍躍欲試的音調,小提琴卻是無可奈何的嘆息。命運主題依然凶險逼人,決戰的第一階段仍由命運取勝。但是,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隨著低音弦樂奏出的舞蹈主題,引出了振奮人心的樂段,它象徵著人民群眾在黑暗勢力下的斗爭信心和樂觀情緒。
最後,第一主題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樂隊的音域在增大,音響在增強,一種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樂直接導入那光輝燦爛的終曲。
第四樂章,快板(Allegro)
快板、奏鳴曲式。開始是雄偉壯麗的凱旋進行曲,先是由樂隊全奏輝煌的第一主題,後是由弦樂拉出歡樂第二主題,表現人民獲得勝利的無比歡樂。到發展部高潮時,狂歡突然中斷,遠遠地又響起了命運的威嚇聲,但已是苟延殘喘,再也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潮流了。
這就是命運交響曲,高亢、激昂,催人奮進。這首在飽嘗人生磨難、忍受身體與心靈雙重傷害後,向命運發出的挑戰與吶喊,是孤獨的訴說,是病痛的呻吟,是憤懣的宣洩,是對人生多舛的拷問!
於是,輝煌、明亮的第一主題再次響起,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出人民經過斗爭終於獲得勝利的無比的歡樂。這場與命運的決戰,終於以光明的徹底勝利而告終。
3.說真的能有什麼特點?
比較一下,莫扎特的人生雖短,創作量卻很大,大部分都是一些舞曲啊比較寬快輕松,聽起來像小珍珠一般可愛——這大都歸於他成長。莫扎特從小生於宮廷樂師世家,過著的生活比較優裕,從小接受的是英才教育,青少年時期他就被父親推薦進宮做宮廷樂師了。宮廷的音樂大多是怎樣的想像得到了吧?所以咯。那為什麼後來的也會創作出《安魂曲》這樣深刻的曲子呢?晚期的莫扎特背叛了父親給他安排的人身,他反感當時教皇專制的權利,頂撞教皇之後就離家出走了。之後他參加過「共濟會」,體會到底層人民的艱苦,再加上自己的生活貧苦了,不必以前的優裕了,他對世俗有很大的感想。患病之後,更是體會到生死,領悟到人生的真諦,於是邊創作了《安魂曲》了。
相比起來,貝多芬一生過得都比較苦,童年家暴得陰影,失去聽覺的打擊等。但貝多芬的曲目還是有在一直轉型的,從一開始仰慕和模仿海頓、莫扎耶,到後來自己與他們齊位,其中的改變必不可少。
同樣是兩位偉大的音樂家,不同的遭遇,但最後的創作類型也是相似的:同樣領悟到人生真諦,美好與光明、生與死、革命精神和奮進的勇氣。
4.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隨著法國大革命對社會造成的沖擊,作曲家的生計也受到影響,由最初依賴宮廷、教會供養轉變為獨立的經營者。
浪漫主義音樂是古典主義音樂(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延續和發展,是西方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
浪漫主義音樂比起之前的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音樂,更注重感情和形象的表現,相對來說看輕形式和結構方面的考慮。浪漫主義音樂往往富於想像力,相當多的浪漫主義音樂受到非現實的文學作品的影響,而有著相當大的標題音樂成分。浪漫主義的因素,則包含在從古至今的音樂創作當中,而不僅僅局限於某一個時代,因為音樂創作本身,就是想像力的一種表現,而浪漫主義恰恰是想像力的最佳體現。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音樂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也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先行人,浪漫主義音樂拋棄了古典音樂的以旋律為主的統一性,強調多樣性,發展和聲的作用,對人物性格的特殊品質進行刻畫,更多地運用轉調手法和半音。浪漫主義歌劇的代表是韋伯,音樂的代表是舒伯特。
浪漫主義音樂體現了影響廣泛和民族分化的傾向,在法國出現了柏遼茲,義大利的羅西尼,匈牙利的李斯特,波蘭的肖邦和俄羅斯的柴科夫斯基。浪漫主義音樂在瓦格納和布拉姆斯時代逐漸走入歷史。
5. 彌撒祭曲活動分為「普通彌撒」和「特別彌撒」兩部分。普通彌撒所演唱的詞與曲均固定不變,特別彌撒則根據教會所日歷或婚喪等儀式而有不同。
彌撒曲的歌唱部分由唱詩班擔任,曲調最初用節奏自由的單聲素歌[泛指歐洲中世紀(500-1450)無嚴格節拍的單聲曲調,包括格里高利聖詠、安布羅西對詠、法國天主教聖詠(gallican chant)、莫薩拉布聖詠(mozarabic chant)等各種歐洲古代宗教歌曲及與此類似的世俗歌曲。語言部分由神職人員用特殊的「平音調」(monotone)朗誦。按照傳統習慣全部用拉丁文(1960年後教會才准使用各民族語言的譯本)。記譜沿用中世紀使用的四線紐姆譜。
用作普通彌撒和特別彌撒活動的曲調雖多,但常用曲調僅20餘種。在一整套彌撒曲中,這些曲調仿照套曲曲式組織而成,並且只用一種調式。
在普通彌撒中演唱的彌撒依次為:1、「慈悲經」(Kyrie);2、「榮耀經」(Gloria);3、「信經」(Credo);4、「聖哉經」(Sanctus);5、「羔羊經」(Agnus dei)。在特別彌撒中演唱的彌撒曲主要包含「進台經」(Introitus)、「升階經」(Graale)、「阿萊路亞」、「奉獻經」和「聖餐經」(Communio)。
6.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全部都是復制?!注意你的用詞,構成的是誹謗!惡心!
B. 愛格蒙特序曲的樂曲賞析
愛格蒙特序曲用奏鳴曲形式寫成,主題形象鮮明,是一首典型的標題音樂作品。根回據音樂的情節答和內容,序曲分為「在西班牙殖民者統治壓迫下的荷蘭人民的苦難」、「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暴政的激烈斗爭」和「荷蘭人民的勝利場面」這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經過整個樂隊奏出長和弦之後,弦樂部分在低音區奏出幾個無比沉重的音符,彷彿在講述荷蘭人民在重壓之下的苦難。這一部分給人以極端壓抑的感覺。
第二部分一段略顯輕快的旋律使壓抑的氣氛暫時得到一些緩解,彷彿愛格蒙特號召人民團結起來,通過斗爭來爭取自由;但環境是嚴酷的,斗爭是艱苦的,愛格蒙特揭竿而起,革命力量在不斷壯大。
第三部分經過頑強的斗爭,愛格蒙特不幸殉難。但荷蘭人民的革命斗爭並未因此而結束,而是規模更加龐大、氣勢更為宏偉,終於一步步走向勝利。主題中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正是貝多芬許多作品共同主題的體現。荷蘭人民為勝利而狂歡,英雄愛格蒙特的名字和光輝形象也永遠留在人民心中。
愛格蒙特序曲以英雄性的構思及嚴整、完美的形式給人以強烈的感染。這是最通俗易懂和最受歡迎的交響樂作品之一,經常作為一首獨立的交響樂曲在音樂會上演奏。
C. 貝多芬著名作品,和你喜歡哪一首並作賞析
交響曲《英雄》、《命運》、《田園》;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回《悲愴》、答《月光曲》、《暴風雨》、《熱情》
我最喜歡的是《月光曲》,
冷色調的音樂,恬靜安詳。
眼前藍黛色的,皎潔的月光鋪在水裡。
推薦你去聽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