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㈠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這首詩作於陶淵明辭去彭澤令的第二年。全詩語言平易淺顯,只截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其實仍有深刻的思想內涵。
這首詩是詩人告別舊我的別詞,也是迎接新我的頌歌。作為一首田園詩,對後世山水田園詩影響深遠。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敘寫了詩人的躬耕生活和歸隱決心。由於在當時社會農業生產受到世族大家的蔑視。陶淵明不僅歸隱田園還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這不僅表現詩人與一般的隱士有所區別,也表現出詩人對抗官場與世俗的勇氣。由《歸園田居》第一首的「開荒南野際」可知,南山之下至少有一部分是新開墾的荒地。或許是長久地官身束縛,體質下降的緣故;或許是久別田園,農事有些生疏;也或許是詩人不善於種田的緣故吧?故而詩中有「草盛豆苗稀」之嘆。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為除去草穢,僅從時間上看亦可見詩人歸隱田園的決心之大,用力之勤。「理荒穢」一語雙關,既除去了田間的雜草,也清除了心中的雜念。「帶月荷鋤歸」的優美語句,充分體現出詩人勞作一天何鋤歸來的喜悅心情,亦可見詩人勞作之艱辛。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詩人在鄉村小路旁,野露沾濕了詩人的衣裳卻也毫不在意。因為詩人力耕自食的理想得以如願,詩人的心情是愉快的,一種怡然自得之狀呼之欲出。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詩人力耕自食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
詩人為了除卻草穢,不得不晨興夜歸,則躬耕勞累之狀自在言外,但詩人卻僅用「夕露沾我衣」五字輕輕了之,可見辛苦勞作是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的,因而末尾「但使願無違」一句便顯得凝重而耐人尋味,更可見出他歸隱之心的堅定不移。田園生活雖然勞苦,但卻自食其力,因而比起拘束虛偽的官場來說,依然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
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但是把這首詩與詩人的其它的詩結合起來看,詩人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即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個農夫也遠比在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強。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晨興」寫早起; 「帶月」寫晚歸,看出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勞。「理荒穢」,寫他歸耕後墾荒工作的艱難。盡管每天勞動時間很長,從日出到月出,身體很疲憊,然而詩人沒有絲毫怨言,反而有「帶月荷鋤歸」的悠閑筆調寫出他勞動後的輕快。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我們好象看見詩人在月出山崗後,心滿意得地扛著鋤頭,哼著詩句,漫步歸家的情景。此時,人與月與自然環境構成了一個和諧的統一體,詩人心靈的舒暢,通過藝術的筆觸,凈化為一種崇高的自然美、精神美、詩歌美,活脫出一個美好靜謐的意境和悠閑自得的形象。「帶月」句可說是神來之筆,它變勞苦為歡快,化睏倦為輕松,具有點染之功。。「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兩句是進一步寫田園荒蕪,歸耕艱難。以上六句敘寫耕作生活,真切朴實,宛如在目。「衣沾不足惜」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它既有儒家潔身自好、安貧樂道的思想,亦有道家的反樸歸真、順應自然的意念,並且這二者常常融為一體。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這首五言詩,主要是採用「賦」的手法,通過敘事來表現思想感情,其中沒有景物的描寫、氣氛的烘托,也沒有比興的運用,幾乎全用敘述,只在未尾稍發議論,以點明其主旨。全詩敘寫真實,發自肺腑,所以《後山詩話》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爾。」《藏海詩話》說:「子由敘陶詩,『外枯中膏,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乃是敘意在內者也。」日本學者近藤元粹說這首詩是「五古中之精金良玉」。陶詩受到中外詩評家的如此贊譽,可見其征服人心的藝術力量。
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種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這里的「願」更蘊含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
「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㈡ 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的作品賞析與寫作背景
陶淵明《歸田園居(其一)》之賞析、注釋 ⑴適俗:適應世俗。韻:情調、風度。 ⑵塵網: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里指仕途、官場。 ⑶三十年:吳仁傑認為當作「十三年」。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四○五)辭彭澤令歸田,恰好是十三個年頭。 ⑷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⑸南野:一本作南畝。際:間。 ⑹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閑居賦序》有「巧官」「拙官」二詞,巧官即善於鑽營,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義即守正不阿,可解釋為固守自己愚拙的本性。 ⑺方:讀作「旁」。這句是說住宅周圍有土地十餘畝。 歸園田居 ⑻蔭:蔭蔽。 ⑼羅:羅列。 ⑽曖曖:暗淡的樣子。 ⑾依依:輕柔的樣子。墟里:村落。 ⑿這兩句全是化用漢樂府《雞鳴》篇的「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之意。 ⒀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 ⒁虛室:閑靜的屋子。余閑:閑暇。 ⒂樊:柵欄。樊籠:蓄鳥工具,這里比喻仕途、官場。返自然:指歸耕園田。這兩句是說自己象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由。 2、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錯誤地陷落在官場的羅網中,一去十三個年頭。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榆樹、柳樹遮掩著後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村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一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二、 內容賞析 第一句詩人交代自己從小所固有的本性———「無適俗韻」和「愛丘山」,這為下文寫自己棄官歸「園田」起了鋪墊作用。 第二句概述自己入仕的原因和經歷———「誤落塵網」、「一去三十年」,略寫。 第三句採用比興手法引起下文,也象徵自己如「羈鳥」「池魚」一樣「戀舊林」、「思故淵」,表達自己對自由自在、清新明靜生活的嚮往之情,這為下文重寫(詳寫)園田風光和詩中主人公的生活蓄勢。 第四句——第九句詳寫了園田的美麗風景和詩中主人公悠閑自在的生活情況。第四句交代園田居的大概位置,以及詩人對此的認識(「守拙」,保守住了自己的情操)。第五句交代園田的情況———宅院周圍有十多畝地、宅中有八九間草屋。四、五兩句流露出了詩人自食其力的喜悅之情:「十餘畝」的園田、「八九間」的草屋是「我」在「南野際」勞動的收獲啊!盡管比不上官府廳堂和達官貴人府宅的高大豪華,但「我」守住了自己的操守(「守拙」)啊!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第六句描述草屋前後的景色:「後檐」「榆」「柳」綠樹成「蔭」,清爽無比,「堂前」「桃」紅「李」白,多麼色彩美麗!「桃李」象徵著高潔,這和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爭權奪利、敲骨吸髓的骯臟形成了強烈對比。第七句詩人目光移向遠處,同時也聽到了遠處的雞鳴狗吠。遠處的村落在暮靄炊煙中朦朦朧朧,深遠的村巷中傳來了狗吠聲,高高的樹顛上發出了雞鳴聲。這是多麼祥和而又有生氣的一幅暮靄村落圖啊!第九句詩人又將目光收回到「園田居」中,他的庭院中「無雜塵」,他的寬敞的草房中「有餘閑」,詩人特清靜、特悠閑!「無雜塵」既表現了詩人居所的整潔,同時也暗示詩人特自在,他不受官場骯臟雜事的攪擾,真是「無案牘之勞形,無絲竹之亂耳」啊!這六句詳寫了園田居的美麗景色和詩人自由自在的生活。最後一句既表現了詩人厭棄官場(喻為「樊籠」),堅決回歸自然園田的決心,同時也點名了全詩的主旨,總結了全詩。 三、 藝術特色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朴無華。 總之,陶淵明的這首詩不論是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色彩上都令心靜如水之君無不折服!
㈢ 《歸園田居》(其一)的賞析
賞析:
這首詩首詩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其次,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朴無華。這首詩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於是詩便顯得自然。總之,這是經過藝術追求、藝術努力而達到的自然。
(3)賞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擴展閱讀:
譯文: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餘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裡魚嚮往著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餘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里飄盪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干擾,靜室里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於樊籠里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㈣ 寫一篇 陶淵明的 歸園田居其一 賞析文章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臟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回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鑽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於俗世;「歸園田」回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沖突,在這里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朴。但雖無雕梁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艷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這兩句所描寫的景緻,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沒有喧囂和煩躁之感。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願乾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閑。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閑,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朴無華。這首詩呈現出一個完整的意境,詩的語言完全為呈現這意境服務,不求表面的好看,於是詩便顯得自然。
㈤ 歸園田居其三賞析全文
賞析:
這首「種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個字的小空間里,表達出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描寫了詩人隱居之後躬耕勞動的情景。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松瀟灑。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對於詩人來說,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
當他辭去彭澤縣令解綬印歸田之際,就已經做出了抉擇,寧可肉體受苦,也要保持心靈的純潔。他堅決走上了歸隱之路。為了不違背躬耕隱居的理想願望,農活再苦再累也不懼,那麼「夕露沾衣」就更不足為「惜」了。
這種思想已經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這首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和盤現出。
在這首詩中陶淵明卻勇敢地反對了傳統觀念,沖破了陳舊的精神枷鎖,毅然地告別官場,辭去了彭澤縣令,不做勞心治人的「君子」;決然地返回家園,心甘情願地扛起了鋤頭,辛勤地躬耕壟畝,偏要做個勞力的「小人」。
這等無畏的精神,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境界,贏得了後世多少人的稱贊、欽佩乃至效仿。
原詩:
《歸園田居·其三》魏晉: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釋義: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注釋:
1、南山:指廬山。
2、稀: 稀少。
3、興: 起床。
4、荒穢:形容詞作名詞,荒蕪,指豆苗里的雜草。穢:骯臟。這里指田中雜草
5、荷鋤:扛著鋤頭。荷,扛著。
6、狹: 狹窄。
7、草木長:草木叢生。長,生長
8、夕露:傍晚的露水。
9、沾:(露水)打濕。
10、足: 值得。
11、但使願無違: 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就行了。但:只。願: 指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意願。違: 違背。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5)賞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擴展閱讀:
《歸園田居》是晉宋時期文學家陶淵明的組詩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第一首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表達了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
第二首詩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以朴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地描繪出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表現了鄉村的幽靜和作者心境的恬淡。
第三首詩細膩生動地描寫了作者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
第四首寫作者親自參加勞動和對勞動的熱愛,表明他不但沒有因早出晚歸地辛苦勞動而減少對勞動的興趣,反而加深了他對勞動的感情,堅定了他終生歸耕的決心。
第五首詩講述了作者耕種歸來的活動,表達其欣然自得之情,內蘊醇厚,情感真摯。
第六首詩講述了詩人一天的勞動生活,最後揭示其勞動的體驗、田居的用心。末首諸家以為非陶詩,而蘇軾以為陶作,並評曰:「淵明詩初看若散緩,熟看有奇句。」(見《冷齋詩話》)
㈥ 分析陶淵明歸園田居一一詩的思想內容
《歸抄園田居·種豆南山下》是晉末宋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歸園田居五首》的第三首。這首詩十分細膩、生動地描寫了詩人對農田勞動生活的體驗。作品既因運用典故而使詩句的含蘊更為深遠,又不因運用典故而使詩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風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對歸隱的自豪。
㈦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有什麼藝術特色
《歸園田居》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所作組詩,共五首,描寫了詩人重歸田園時的新鮮感受和由衷喜悅.在藝術特色上,這首詩同其他四首《歸園田居》相似,可以總結為四個詞:
1、景常:描寫最常見的景物,無綺麗怪誕可言;
2、情真:情感真摯,非常貼近生活,字面上易於理解;
3、字易:無生僻字,字字常見,質朴非常;
4、理至:雖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蘊藏的理趣、意味卻非常深厚,特別值得回味.
第二首全詩及簡單賞析如下:
原詩:
歸園田居 其二
(晉)陶淵明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賞析(有內容入手,最後到藝術性):
要詳細的解讀這首詩就不得不全面的了解一下其他四首,《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整體,它們不僅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等幾個方面描繪了詩人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們所抒發的感情都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其中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和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歸園田居 其二》著意書寫鄉居生活的寧靜.先是從正面寫「靜」.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造訪.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那虛掩的柴門,那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喧囂俗念都遠遠地隔絕了.
不過,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常與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朴的農民披草來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話桑麻,也不是 「雜言」.與充滿機巧虛偽的官場相比,這里別有洞天.——這是以外在的「動」寫出內在的「靜」.
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樂悲歡.「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令人喜悅;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這一喜一懼,並非「塵想」雜念.相反,這單純的喜懼表示著鄉居勞作使詩人的心靈明凈了,感情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
詩人或從正面說,或從旁說,讓讀者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和自己心境的恬靜.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衷正是描繪了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
在藝術特色上,這首詩同其他四首《歸園田居》相似,可以總結為四個詞:
1、景常:描寫最常見的景物,無綺麗怪誕可言;
2、情真:情感真摯,非常貼近生活,字面上易於理解;
3、字易:無生僻字,字字常見,質朴非常;
4、理至:雖然景常,字易,但其中所蘊藏的理趣、意味卻非常深厚,特別值得回味.
這也是陶潛詩語言上最常見的藝術特點,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平淡而醇美.
附《歸園田居》另四首,便做參考: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
一世棄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㈧ 如何賞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
【釋意】: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一,這是一首著名的田園詩,是作者辭官回鄉後的次年寫下的。
詩的開篇說,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誤落塵網中」,很有些自責追悔的意味。以「塵網」比官場,見出詩人對污濁官場的鄙夷和厭惡。
「羈鳥」、「池魚」都是失去自由的動物,陶淵明用來自喻,表明他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獲自由。那麼生計如何維持呢?「開荒南野際」就可以彌補以前的過失,得以「守拙歸園田」了。
接下來描述恬淡自然、清靜安謐的田園風光。雖然陶淵明從小生活在廬山腳下,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這次是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後顧前瞻,遠眺近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以至深巷狗吠、桑顛雞鳴、無不是田園實景,又無一不構成詩人胸中的真趣。
「暖暖」,遠景模糊;「依依」,輕煙裊裊。在這沖淡靜謐之中,加幾聲雞鳴狗吠,越發點染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幽閑。
結尾四句由寫景而寫心,「虛室」與「戶庭」對應,既指空閑寂靜的居室,又指詩人悠然常閑的心境。結尾兩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回應了詩的開頭。這里顯示的人格,即非別墅隱士,又非田野農夫。罷官歸隱的士大夫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鋤禾田間的農夫缺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詩人描寫了自然秀麗的田園風光,恬淡質朴的躬耕生活;抒寫了棄官歸隱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通篇渾然一體,展示出寧謐和諧之美,人們在這一派融融和美之中,心靈也得到某種程度的凈化。且看詩人筆下,田園風光秀美而自然,徜徉於其間的詩人淡泊寧靜,志趣高潔。此情此景,構成了中國古代田園詩的最高意趣。
蘇軾評陶詩曾謂:「質而實綺,癯而實腴」。這是說陶詩平淡質直,不重文彩,實際上意境優美,詩味雋永。詩中景物,如:榆柳、桃李、草屋、村落、炊煙、雞犬都是鄉村中極為常見的事物,但經詩人寫入詩中則富有生氣,構成一幅恬淡秀麗的田園圖畫,又是通篇抒情的有機構成。這純出自然,毫不雕琢的藝術表現力,亦與通篇平淡風格,高度和諧一致。
㈨ 歸園田居陶淵明的賞析
整體賞析詩篇生動地描寫了詩人歸隱後的生活和感受,抒發了作者辭官歸隱後的愉快心情和鄉居樂趣,從而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表現出勞動者的喜悅。同時又隱含了對官場黑暗腐敗的生活的厭惡之感。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間生活的艱辛。作者陶淵明其實寫的歸園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於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盪,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有的論者很樂於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 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盡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正如一個人不願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願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污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從29歲「投耒去學仕」,到41歲「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畢竟如願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檐後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里,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於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三十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於得到了欣慰的補償。是詩人出自肺腑的歡呼,終於脫出樊籠之束縛,像小鳥一樣,重返山林,獲得自由,與官府生活告別。這結句是點睛之筆,與開頭呼應,集中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志向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全詩(其一)以抒情為基調,兼有農村景物的描繪,且以「羈鳥」、「池魚」自喻,充分表現了詩人熱愛自由淳樸的鄉村生活、蔑視丑惡的官場生活的情懷。情景交融,語言朴實無華,對仗亦十分自然,讀者不僅能從詩中看到鄉村的田園、房舍、榆柳、桃李、聞到狗吠和雞啼,而且能看到一位灑脫詩人對著這寧靜的田園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心聲。「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我看這兩句都應該倒過來理解:「為了罕見人事,我才來到野外,為著免於酬酢,我才住進了僻巷」。須知,這不是客觀的敘述,而是主觀的選擇啊。詩人從官場退居到「野外」,從「野外」退處到「窮巷」,「白日掩荊扉」,又冥坐室中,「對酒絕塵想」。層層防範,躲避塵世唯恐不遠,屏絕交遊唯恐不及,屏棄俗慮唯恐不盡。詩人是不是太孤寂了,以至有些不近人情呢 不,詩人彷彿要有意消除人們這種錯覺,而為我們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時復墟曲人,披草共來往。」他雖無「三徑」之設,卻自有同道頻繁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們共有一個心愛的話題。鄉間的生活是簡朴甚至貧困的,清靜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這樣的環境,使人們獲得了共同的語言,培育起一種朴質真摯的感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移居》)詩人不惜一身清苦,兒輩「幼而飢寒」(《與子儼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這種天地間的真情。新的生活要從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恥辱開始。也許是官身束縛,體質有所下降的緣故,也許是久別田園,農藝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這里流露出來的是一種自慚,自勉之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僅從時間上看,也可見詩人決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穢」,也是清除心中的雜念。除去了雜草,心中也就寬慰了一些,見出我還是那個「性本愛丘山」的我,還是那個樂於為農,也能夠為農的我。荷鋤夜歸,心情傲然,舉頭仰望,皓月當空,詩人很像一個凱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這辛苦的勞作使他獲得了心靈的極大滿足。「願」是指歸隱田園,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隱居躬耕的心願。不願為榮華富貴出賣靈魂。詩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實際是一首詩的前後兩個部分。詩人懷著意滿志得,甚至是帶點炫耀的心情造訪故友。子侄與俱,笑語不斷,披榛尋徑,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憶時歲月,向他們傾訴心曲,同他們暢飲幾杯……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的殘破景象,聽到的是故友「死沒無復余」的噩耗。一向通達的詩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深沉哀傷之中。所以,第五首寫歸來,「悵恨獨策還」,雖仍有子侄跟隨,詩人卻不願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獨」行;「崎嶇歷榛曲」,一任小徑上的灌木叢牽掣他的衣衫。詩人「悵恨」什麼呢 惆悵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惱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離官場,多同故友相聚些時日,不就實際上最大限度地推遲了這一悲劇的降臨那麼,詩人又是如何從這種悵恨的心情中解脫出來的呢——「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也許是因為訪友不得的余哀,也許是因為旅途的困頓勞乏,詩人在溪澗邊坐下來小憩片刻。這溪水清澈見底,直視無礙;濯足水中,頓時,一股涼意流遍全身,也使他從紛繁的思緒中清醒過來。他彷彿又從悲哀的幻夢中回到了現實中來。我不是到底歸來了么 「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歸去來兮辭》)人生固然短暫,我不是還有所余無多的寶貴時日 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還有許多「披草共來往」的友人從「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來看,詩人顯然已經抹去了籠罩心頭的不快的陰雲。酒以陳為美,而「新熟酒」一詞,一是說明家無余財,二也在點明詩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這不禁使我想起詩人所著《晉故征西大將軍孟府君傳》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對答:「(桓)溫嘗問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如果我們此刻問淵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想來他也定會回答我們「但不得酒中趣爾」。是啊,這「酒中趣」太豐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詩人一天的疲勞;它排解了訪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詩人重又樂觀起來,達觀起來;它也加深了詩人同鄰曲的理解和感情。主客俱歡,頻頻舉觴;暮色降臨,詩人胡亂燃起荊柴,學一個「秉燭夜遊」。滿屋煙火之氣不僅不使人感到窮酸,反而平添了熱烈親切的氣氛。什麼人生如寄之悲,什麼故舊凋零之嘆,一霎時都悄悄地消融在這人生真諦的通達領悟之中了。「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新的一天開始了,而剛剛開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這旭日一般燦爛 這兩句是全詩傳神的點睛,是樂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強音。通觀五首,官場污穢,而終獲補償的欣慰;生活貧困,卻有親朋的摯情;農事辛苦,而得心靈的滿足;人生短暫,乃有人生真諦的徹悟。真個是「何陋之有」 這樣,詩人就把整個隱居生活,不,整個人生的樂趣,包容到他渾涵汪洋的詩情中去了。這是一種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種深刻的揭示。正是在這種同污穢現實截然對立的意義上,《歸園田居》達到了完美和諧的藝術意境,開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詩人的一生並非一帆風順,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靜穆世界。詩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在與世族社會相對立的理想田園世界中,他終於發現了自己人格的尊嚴,朋友的摯情,無地位尊卑,無貧富懸殊差別的人際關系,無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人生理想。這是陶詩思想意義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詩平實,質朴,清新,自然風格的源泉。他描繪的是常景。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雞鳴,這些在高貴的世族文人看來,也許是難登大雅的,詩人卻發現了蘊含其中的朴質,和諧,充滿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他抒發的是真情。他不是以鑒賞者那種搜奇獵異,見異思遷,短暫浮泛的感情去玩賞,而是以一種鄉土之思去體察,去頌贊。所以,他的感情執著,渾厚,廣闊,專注。周圍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無言的伴侶,啟動他心靈深處的共鳴。他闡釋的是至理。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諸實施的。他耿直,不孤介;他隨和,不趨俗。他從不炫耀,也無須掩飾。辭官場不慕清高,本「性」難易也;樂躬耕為的使心「願無違」;避交遊只圖棄「絕塵想」;悲人生,因為他留戀這短暫,充實的生活。「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五柳先生傳》)我寫我心,僅此足矣。他揀選的是「易」字。「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枯燥的數字一經他化入詩中,就被賦予無限活潑的生命力。一般地說,計數不確是鄉里人的一種習慣;特殊地說,它不也正表現出詩人辭官以後那心境的散適澹泊「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遠村隱約迷茫,而詩人久久地佇立凝望,不正見出那心理上的切近 炊煙裊裊,天宇蒼茫,這同詩人大解脫之後那種寬敞的心境是多麼和諧。王維也很企慕這種意境,《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詩雲:「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惜乎刻意的觀察終不及淵明無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兒也有遜於淵明用字的渾朴天然。「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詞因景設,意隨詞轉,暗暗傳出心境的微妙變化,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足當「行雲流水」之譽。「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這一「招」多麼傳神!足不出戶,隔牆一呼,而知鄰曲必不見怪,招之即來。相形之下,反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過故人庄》)之為繁縟了。他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之喻,何等靈動貼切。至若「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諸句,風韻天然,如謠似諺,幾與口語無異。劉勰《文心雕龍·練字》雲:「自晉來用字,率從簡易,時並習易,人誰取難。」但真正練易字而臻於化境者,其唯淵明乎!常景,真情,至理,易字,這就是淵明的藝術情趣,這就是淵明一生的藝術寫照。又:(其一)詩的開篇說,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誤落塵網中」,很有些自責追悔的意味。以「塵網」比官場,見出詩人對污濁官場的鄙夷和厭惡。「羈鳥」、「池魚」都是失去自由的動物,陶淵明用來自喻,表明他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獲自由。那麼生計如何維持呢?「開荒南野際」就可以彌補以前的過失,得以「守拙歸園田」了。接下來描述恬淡自然、清靜安謐的田園風光。雖然陶淵明從小生活在廬山腳下,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這次是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後顧前瞻,遠眺近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以至深巷狗吠、桑顛雞鳴、無不是田園實景,又無一不構成詩人胸中的真趣。「曖曖」,遠景模糊;「依依」,輕煙裊裊。在這沖淡靜謐之中,加幾聲雞鳴狗吠,越發點染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幽閑。結尾四句由寫景而寫心,「虛室」與「戶庭」對應,既指空閑寂靜的居室,又指詩人悠然常閑的心境。結尾兩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回應了詩的開頭。這里顯示的人格,即非別墅隱士,又非田野農夫。罷官歸隱的士大夫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鋤禾田間的農夫缺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的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其一陶淵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會是充滿著物慾與名利之爭的,而他懷揣著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態,選擇歸隱山林,《桃花源記》和本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皈依田園,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其二本篇是 《歸園田居》 第二首,著意寫出鄉居生活的寧靜。先是從正面寫「靜」。生活在偏僻的鄉村,極少有世俗的交際應酬,也極少有車馬貴客造訪。正因為沒有俗事俗人打擾,所以「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那虛掩的柴門,那幽靜的居室,已經把塵世的喧囂俗念都遠遠地隔絕了。不過,柴門也有敞開之時,詩人「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常與鄉鄰們共話桑麻。然而在詩人看來,與純朴的農民披草來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話桑麻,也不是 「雜言」。與充滿機巧虛偽的官場相比,這里別有洞天。——這是以外在的「動」寫出內在的「靜」。鄉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樂悲歡。「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令人喜悅;同時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然而這一喜一懼,並非「塵想」雜念。相反,這單純的喜懼表示著鄉居勞作使詩人的心靈明凈了,感情淳樸了。——這是以心之「動」來進一步展示心之「靜」。詩人或從正面說,或從旁說,讓讀者去領略鄉村的幽靜和自己心境的恬靜。元好問曾說:「此翁豈作詩,直寫胸中天。」詩人在這衷正是描繪了一個寧靜、純美的天地。其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勞作的地點:南山;勞作的成果:草盛豆苗稀;把「盛」與「稀」形成對比,寫出了作者不善勞作的特點,同時也寫出了勞作的艱辛。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交代了勞作的時間:一整天;寫出了勞作的艱辛,「帶月荷鋤歸」寫出了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詩人扛著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的一幅美麗的「月下歸耕圖」暗示了這種艱辛在作者眼裡是快樂的。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寫出了勞作的艱辛,為後文寫「衣沾不足惜」做鋪墊。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點明主旨:寫出了勞作的艱辛,但這種艱辛在作者看來是快樂的,因為嚮往田園生活,不為五斗米折腰,不願與世同流合污的意願沒有被違背,暗含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官場黑暗社會污濁的批判,反映了作者高潔傲岸,安貧樂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質。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入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㈩ 賞析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1、「草來盛豆苗稀」一方面表現了自詩人陶淵明厭惡官場生活,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草盛」「豆苗稀」寓意官場中阿姨奉承者多,而正直的官員太少;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陶淵明隱居田園閑適、樸素的生活,於自然平淡中表現醇美的生活意境。
2、「帶」有佩戴,披掛的意思,用「帶」字更能達到一種天人合一意境,詩人把高高懸掛的月亮寫得就像佩戴在自己身上的一輪明月。如果用「戴」字則失去了詩的意境,更不能表現詩人悠閑、恬適的心境。
自己的觀點,只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