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國殤詩文賞析

國殤詩文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1 12:53:07

㈠ 國殤 這首詩的解釋是

九歌·國殤[ɡuó shānɡ]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題目】:九歌·國殤
【內容】: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1],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2],援玉桴[3]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4];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5];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6];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注釋】:
[1]:音「航」。
[2]:音「老。」
[3]:音「扶」。
[4]:音「墅」。
[5]:音「從」。
[6]:音「隆」。
【主要思想內容簡析】:
此篇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詩中不僅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而且對
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寫作特色】:
本篇寫作從敵勝我敗著筆,反映了楚國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清人蔣驥在《山帶閣注楚辭》中
論及此篇是指出:「懷襄之世,任讒棄德,背約忘親,以至天怨神怒,國蹙兵亡,徒使壯士橫屍
膏野,以快敵人之意。原蓋深悲極痛之。
本詩分為兩段。
第一段寫戰場激戰
第二段熱情禮贊為國捐軀的戰士。
在此詩中,屈原將動態過程的描述和靜態雕像的刻畫緊密結合;在動態過程中的描述中將大場面的
鳥瞰同局部特寫緊密結合;在靜態雕像的刻畫中將外形描繪同精神贊美緊密結合;而這種結合過程有同戰爭的步步展開、詩人感情的層層發展協調一致。
【作者簡介】
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游》、《卜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 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游》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於右任臨終詩《國殤》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見兮,
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見兮,
永不能忘。
天蒼蒼,
海茫茫,
山之上,
有國殤。
於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又名《國殤》)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謝世後。晚年在台灣的於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之後不久,1962年1月24日於右任先生就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鬱的詩作《望大陸》。
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1949年,於右任被裹挾到台灣,而結發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陸》並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一,是詩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閱讀此詩,給人一種悲愴深沉、愛國情摯的感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於先生久居台灣,不能回歸桑梓,但是海峽波濤卻隔不斷、阻不了他望大陸、念故鄉、思親人的深情。
詩的前兩節採用重章復踏的手法,反復詠唱,抒發對大陸、對故鄉深切嚮往、眷戀的情懷,是詩人真情實感的強烈表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這真摯強烈的情感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引起讀者感情與思想上的共鳴。詩的最後一節開頭兩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樂歌》里的兩句話,採用疊字,狀物形象而生動!最後兩句「山之上,有國殤!」語意雙關而寓意豐富。《國殤》出自屈原楚辭《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國南方的祭歌而創作的一組詩篇,《國殤》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將士的輓歌,所謂「殤」,《小爾雅》說:「無主之鬼之為殤。」詩人巧借「國殤」,抒寫自己死後不能葬在大陸,不能魂歸故里的遺憾。古人雲:「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獸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為的阻撓,使親人分聚、骨肉離散,死後尚不能魂歸故里,不得安寧,讀來怎能不令人愴然而淚下?詩人藉助這兩句詩,表達出許許多多和詩人有著相同經歷的人們的心:他們魂牽夢縈、心中無法忘卻的正是祖國的統一!先生生前見不到祖國的統一,死後還要葬於高崗,向大陸遙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門已回歸,我們正企盼阻隔半個世紀的台灣早日回到母親的懷抱!相信,一個統一富強,繁榮昌盛的中國不久將屹立於世界東方!到此,於右任先生將會含笑九泉!於右任臨終之謎
1964年8月中旬,於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一天,於右任的老部下楊亮功到台北榮民總醫院去探望他。於右任很高興,但由於病重及喉嚨發炎,想講的話又無法講出來。楊亮功於是拉著他的手問道:「院長有什麼事情吩咐我?」於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個指頭。楊亮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過了一會,於右任又向楊亮功伸出三個指頭,楊亮功猜測了幾個答案都被於右任搖頭否定了。楊亮功只好說:「院長,等你身體好一些後,再來問你剛才表示的是什麼意思,行不行?」於右任點了點頭。此後,於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並陷於昏迷。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於右任與世長辭,終年86歲。他沒有留下任何遺言,人們便把他的《望大陸》一詩,當作他的遺囑。遺體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觀音山上,並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頂峰(我國東南諸省最高峰)豎立起一座面向大陸的半身銅像。玉山山勢險峻,4米高的銅像和建材全是由台灣登山協會的會員們一點一點背負上去的。於右任終於了卻了登高遠眺故土的心願。
一個指頭、三個指頭是什麼意思,一直是一個謎。後來,資深報人陸鏗覺得應該這樣去理解於右任的「一個指頭、三個指頭」:將來中國統一了,將他的靈柩運回大陸,歸葬於陝西三原縣故里。
「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這是人們對先生的評價。位於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樹也在深深的感念先生。
於右任青年時追隨孫中山先生,為推翻滿清封建統治立下卓越功勛;他積極倡導國共兩黨合作,興辦教育、興修水利,是真誠的愛國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詩人,一生寫下詩詞近900首。他的詩、詞、曲均有很高的造詣,曾寫下不少寄託國家民族興衰之情的詩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詩書》等,他還是著名書法家,創立了「於體」書法藝術。林語堂曾說過:「當代書法家中,當推監察院長於右任的書品為最好模範,於院長獲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賴於其書法的成名。」
現代圖書《國殤》:
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
抗日戰爭,是中國民族百多年來第一次徹底打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及至世界的歷史進程中都佔有重要地位。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無不體現著一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15個月戰略防禦大血戰,中國軍隊以血、以肉阻擋著強大的日本侵略軍。是戰,是和?政治家、軍事家頻頻亮相,縱橫捭闔。淞滬、忻口、徐州、武漢,幾場大會戰交織搏殺,空前慘烈。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國殤》之首詩的意思是什麼啊

「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這是仰天的叩問,四顧的茫然,天高地闊專,就是不能見到自己屬的大陸和家鄉。歸期遙遙,此生是沒有希望,山長水闊,何處才能望見故鄉?生不能回到大陸與故鄉,我死了,那就將我葬在台灣的最高的山峰之巔吧!總有一天台灣會回到大陸的懷抱。如果要等一萬年,那就讓我的忠魂在那高山之上站立一萬年!

㈢ 國殤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何特點

主要寫作特徵是:

一、選材氣勢宏大,成功塑造了鮮明的群體形象

屈原在許多作品中都以積極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塑造和表現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橘頌》《離騷》《涉江》等,在《九歌》中,他所歌頌的大多是自然界的神祇,唯獨《國殤》是追悼為國捐軀英勇將士的祭歌。屈原從戰爭敵勝我敗著筆,選材氣勢恢宏,場面龐大,情緒悲壯激昂,振聾發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多麼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多麼浩氣長空的英雄氣概!寥寥數句,讓我們體味到了古戰場上激烈拼殺的血腥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人雖敗精神不倒的大無畏精神。這種選材充分體現了屈原對楚國的熱愛和對楚軍將士無限崇仰的真摯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戰士的集體群像。

二、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再現悲壯激烈的戰斗場面

本詩戰斗場面的描寫異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寫戰斗過程,詩句不多,但內容豐富、筆法靈活。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上陣,與敵交戰,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其中既寫了敵軍人多勢重,進攻兇猛,又寫了楚軍士氣昂揚,奮力死戰;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描寫,又有天怨地怒、屍橫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士兵被堅執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從寫法上,作者採用了三個結合: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合,把動態描繪與靜止畫面結合,把暗寫敵人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戰斗場面如同浮雕般強烈地凸現在讀者面前。

此外詩中還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斗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面烘托的作用。

三、採用敘贊呼應,完滿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國殤》顧名思義是為悼念死難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寫的這篇詩不僅僅是為了祭悼亡靈,抒發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陣亡將士的戰斗精神和英雄氣概來激勵民心士氣,感召人們同仇敵愾,雪洗恥辱,以振興楚國。圍繞這個主題,這首詩在謀篇時採用了敘和贊前後呼應、緊密結合的方法。本詩第一部分描寫戰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績和精神。前者敘的內容是後者贊的依據,後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兩者有機聯系,互相映襯,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四、句式齊整精練,增強了全詩的庄嚴肅穆感

屈原大多數作品的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詞藻華美,花團錦簇,而在《國殤》這篇詩中,由於題材的肅穆感,屈原採用了質朴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句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特別是最後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把作者對愛國將士們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 增強了全詩的悲壯美

親 記得要採納哦 O(∩_∩)O謝謝

㈣ 《國殤》的詩意

於右任臨終詩《國殤》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見兮,
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見兮,
永不能忘.
天蒼蒼,
海茫茫,
山之上,
有國殤.
於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又名《國殤》)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台北謝世後.晚年在台灣的於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之後不久,1962年1月24日於右任先生就寫下了感情真摯沉鬱的詩作《望大陸》.
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一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1949年,於右任被裹挾到台灣,而結發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陸》並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一,是詩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閱讀此詩,給人一種悲愴深沉、愛國情摯的感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於先生久居台灣,不能回歸桑梓,但是海峽波濤卻隔不斷、阻不了他望大陸、念故鄉、思親人的深情.
詩的前兩節採用重章復踏的手法,反復詠唱,抒發對大陸、對故鄉深切嚮往、眷戀的情懷,是詩人真情實感的強烈表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這真摯強烈的情感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引起讀者感情與思想上的共鳴.詩的最後一節開頭兩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樂歌》里的兩句話,採用疊字,狀物形象而生動!最後兩句「山之上,有國殤!」語意雙關而寓意豐富.《國殤》出自屈原楚辭《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國南方的祭歌而創作的一組詩篇,《國殤》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將士的輓歌,所謂「殤」,《小爾雅》說:「無主之鬼之為殤.」詩人巧借「國殤」,抒寫自己死後不能葬在大陸,不能魂歸故里的遺憾.古人雲:「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獸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為的阻撓,使親人分聚、骨肉離散,死後尚不能魂歸故里,不得安寧,讀來怎能不令人愴然而淚下?詩人藉助這兩句詩,表達出許許多多和詩人有著相同經歷的人們的心:他們魂牽夢縈、心中無法忘卻的正是祖國的統一!先生生前見不到祖國的統一,死後還要葬於高崗,向大陸遙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㈤ 國殤這首詩歌的結構有什麼特點

主要寫作特徵是:
一、選材氣勢宏大,成功塑造了鮮明的群體形象
屈原在許多作品中都以積極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塑造和表現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橘頌》《離騷》《涉江》等,在《九歌》中,他所歌頌的大多是自然界的神祇,唯獨《國殤》是追悼為國捐軀英勇將士的祭歌.屈原從戰爭敵勝我敗著筆,選材氣勢恢宏,場面龐大,情緒悲壯激昂,振聾發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多麼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多麼浩氣長空的英雄氣概!寥寥數句,讓我們體味到了古戰場上激烈拼殺的血腥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人雖敗精神不倒的大無畏精神.這種選材充分體現了屈原對楚國的熱愛和對楚軍將士無限崇仰的真摯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戰士的集體群像.
二、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再現悲壯激烈的戰斗場面
本詩戰斗場面的描寫異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寫戰斗過程,詩句不多,但內容豐富、筆法靈活.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上陣,與敵交戰,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其中既寫了敵軍人多勢重,進攻兇猛,又寫了楚軍士氣昂揚,奮力死戰;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描寫,又有天怨地怒、屍橫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士兵被堅執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從寫法上,作者採用了三個結合: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合,把動態描繪與靜止畫面結合,把暗寫敵人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戰斗場面如同浮雕般強烈地凸現在讀者面前.
此外詩中還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斗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面烘托的作用.
三、採用敘贊呼應,完滿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國殤》顧名思義是為悼念死難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寫的這篇詩不僅僅是為了祭悼亡靈,抒發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陣亡將士的戰斗精神和英雄氣概來激勵民心士氣,感召人們同仇敵愾,雪洗恥辱,以振興楚國.圍繞這個主題,這首詩在謀篇時採用了敘和贊前後呼應、緊密結合的方法.本詩第一部分描寫戰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績和精神.前者敘的內容是後者贊的依據,後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兩者有機聯系,互相映襯,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四、句式齊整精練,增強了全詩的庄嚴肅穆感
屈原大多數作品的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詞藻華美,花團錦簇,而在《國殤》這篇詩中,由於題材的肅穆感,屈原採用了質朴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句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特別是最後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把作者對愛國將士們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強了全詩的悲壯美

㈥ 概括國殤這首詩的風格和語言特點拜託了各位 謝謝

國殤》寫作特點 《國殤》選自《楚辭》中的《九歌》。這篇作品反映了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濃厚的愛國思想和浪漫主義的創作風格,是一篇場面恢宏,情意慷慨激昂的愛國主義詩篇,主要寫作特徵是: 一、選材氣勢宏大,成功塑造了鮮明的群體形象 屈原在許多作品中都以積極浪漫主義創作手法塑造和表現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橘頌》《離騷》《涉江》等,在《九歌》中,他所歌頌的大多是自然界的神祇,唯獨《國殤》是追悼為國捐軀英勇將士的祭歌。屈原從戰爭敵勝我敗著筆,選材氣勢恢宏,場面龐大,情緒悲壯激昂,振聾發聵,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受。「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多麼鮮明立體的人物形象,多麼浩氣長空的英雄氣概!寥寥數句,讓我們體味到了古戰場上激烈拼殺的血腥場景,也讓我們看到了楚軍將士寧死不屈,人雖敗精神不倒的大無畏精神。這種選材充分體現了屈原對楚國的熱愛和對楚軍將士無限崇仰的真摯情感,成功地塑造了英雄戰士的集體群像。 二、運用多種手法,生動再現悲壯激烈的戰斗場面 本詩戰斗場面的描寫異常出色。第一部分描寫戰斗過程,詩句不多,但內容豐富、筆法靈活。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上陣,與敵交戰,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其中既寫了敵軍人多勢重,進攻兇猛,又寫了楚軍士氣昂揚,奮力死戰;既有短兵相接,箭矢交墜的細節描寫,又有天怨地怒、屍橫原野的氣氛渲染,既寫了士兵被堅執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從寫法上,作者採用了三個結合: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合,把動態描繪與靜止畫面結合,把暗寫敵人兇猛與明寫楚軍奮勇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戰斗場面如同浮雕般強烈地凸現在讀者面前。 此外詩中還用誇張、比喻的修辭方法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斗氣氛,對將士們面對強敵不畏懼的精神起到了側面烘托的作用。 三、採用敘贊呼應,完滿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國殤》顧名思義是為悼念死難的烈士而作的祭歌。但屈原所寫的這篇詩不僅僅是為了祭悼亡靈,抒發哀思,更重要的是用陣亡將士的戰斗精神和英雄氣概來激勵民心士氣,感召人們同仇敵愾,雪洗恥辱,以振興楚國。圍繞這個主題,這首詩在謀篇時採用了敘和贊前後呼應、緊密結合的方法。本詩第一部分描寫戰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績和精神。前者敘的內容是後者贊的依據,後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兩者有機聯系,互相映襯,完滿地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 四、句式齊整精練,增強了全詩的庄嚴肅穆感 屈原大多數作品的語言浪漫主義色彩濃厚,詞藻華美,花團錦簇,而在《國殤》這篇詩中,由於題材的肅穆感,屈原採用了質朴通俗、剛勁堅定的語句。句式上也是整齊精練,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個字又都用「兮」字這樣相同的句式,不僅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使情感表達越顯莊重,特別是最後兩句「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把作者對愛國將士們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 增強了全詩的悲壯美。

㈦ 國殤這首詩歌表達了屈原什麼樣的精神

國殤:是祭祀保衛國土戰死的將士的祭歌,歌頌了將士的英雄氣概和壯烈的精神,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

㈧ 國殤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並結合詩句進行分析

《九歌·國殤》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這是追悼楚國陣亡士卒的輓詩。版此詩分為兩節,第權一節描寫在一場短兵相接的戰斗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第二節頌悼楚國將士為國捐軀的高尚志節,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氣概和愛國精神。全詩生動地描寫了戰況的激烈和將士們奮勇爭先的氣概,對雪洗國恥寄予熱望,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的高尚感情。詩篇情感真摯熾烈,節奏鮮明急促,抒寫開張揚厲,傳達出一種凜然悲壯、亢直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一幟。

㈨ 論述屈原的《國殤》、漢樂府《戰城南》和杜甫《兵車行》,比較三首詩歌描寫戰爭方式以及戰爭態度的異/同

國殤,是追悼和贊揚為國捐軀的戰士「通篇直賦其事」《屈原賦注》。暗含的主題是愛國,是對勇者的稱贊。開篇揚厲,節奏緊湊,表達的是一種陽剛之美。

戰城南,自漢樂府《鐃歌十八曲》中的戰城南起,多為悼念在戰爭中死亡的士卒,基調是反對戰爭,甚至是詛咒戰爭帶來的不幸。漢樂府中的戰城南便是以普通士卒之口來描述戰爭的殘酷與楚辭國殤的不同不僅在於感情基調的對立還在於運用的修辭手法的不同,樂府多反問,感嘆,渲染襯托,使悲劇色彩更濃重。

兵車行,描寫的是真實的戰爭,作者並沒有正面對戰爭進行大肆著筆,通過徵兵的環境來描寫百姓在戰爭中所受的折磨與所承受的痛苦。立意明確,反對「開邊」之戰,全詩充斥了詩人對百姓的同情和對當權者的控述。

異:國殤第一段白描戰爭場面,第二段抒情表達自己的愛國之情。作者大力運用了渲染的手法使戰爭場面完美的呈現在讀者眼前,感情因之愈顯濃烈。
戰城南開頭側面從戰場的慘狀描寫戰爭的慘烈,作者忽而高聲吶喊,忽而低聲哭訴,感情便由此步步攀升,從對士卒的同情到對對掌權者的控訴,由小及大,情愈演愈烈。結尾卻與開頭的客觀寫實不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由死人之口平白抒情惹人垂淚。
兵車行於視覺,聽覺上著筆使徵兵的別離的慘狀躍然紙上,送行者的混亂與徵兵隊伍僵硬的規整兩相對比。詩人記敘同旁邊的老兵的對話,在對話里呈現出真實的歷史。詩人托漢武諷時唐(楊國忠)

同:我認為三首詩的相同處只在於對細節的描寫。

㈩ 國殤詩歌表現手法

主旨:全文通過對激烈悲壯戰斗場面的描述,歌頌了為國捐軀的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英勇獻身的精神,表達了楚國人民對將士們崇高的敬意,也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寫作特點:1.出色的戰斗場面描寫短短十句詩,記敘了楚軍披掛出發,與敵接戰,兵敗身死的完整過程.詩句不多,但內容豐富,筆法靈活.既寫了楚軍將士士氣昂揚,奮力死戰,又寫了敵軍人多勢眾,進攻兇猛;既寫了士兵披堅執銳,奮力沖殺,也寫了將帥援枹擊鼓,臨陣指揮.描寫了吳戈、犀甲、兵車、旌旗、弓箭、軍陣、戰馬、鳴鼓等諸多事物,涉及到敵我、將士、人馬等多個方面,幾乎包容了當時戰斗景況的所有內容.寫法上,把概括敘述和具體描寫結合起來,把動態描繪和靜止畫面結合起來,把暗寫敵人兇猛和明寫楚軍奮勇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映襯,使當時的戰斗場面呈現在讀者面前.2.敘贊結合的寫法本詩第一部分描寫戰爭情況,第二部分贊頌烈士們的業績和精神.前者敘的內容是後者贊的依據,後者贊的詞句是前者敘的深化.兩者有機聯系,互相映襯,表現了詩的中心思想.3.修辭靈活運用誇張、比喻的手法來形容敵方的人多勢盛,渲染戰斗氣氛.4.句式整齊全詩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字都用「兮」字,這種整齊的句式增強了詩的節奏感,也使情感表達顯得莊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