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艾抬賞析

艾抬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01 07:33:23

❶ 艾子雜說

原文:
鄒忌子說齊王,齊王說之,遂命為相。居數月,無善譽。艾子見淳於髡,問內曰:「鄒子為容相之久,無譽何也?」髡曰:「吾聞齊國有一毛手鬼,凡為相,必以手摑之,其人遂忘平生忠直,默默而已。豈其是歟?」艾子曰:「君之過矣,彼毛手只擇有血性者摑之。」

譯文:
鄒忌子游說齊王,齊王非常欣賞他,於是任命他為丞相。幾個月過去,都沒有人稱贊鄒子的政績。艾子進見淳於髡,問道:「鄒子做丞相那麼久了,為什麼沒有人稱贊他的政績呢?」淳於髡告訴他說:「我聽說齊國有一隻毛手鬼,但凡有人做丞相,它一定用手打那個人,於是那個人就忘了平生的忠直,只是默默無聞地做事罷了。難道這說的就是鄒忌子?」艾子說:「您說錯了,那隻毛手鬼只挑選有血性的人來打。」

❷ 關於艾親的現代詩歌

太陽的話

艾青
打開你們的窗子吧
打開你們的板門吧
讓我進去,讓我進去
進到你們的小屋裡

我帶著金黃的花束
我帶著林間的香氣
我帶著亮光和溫暖
我帶著滿身的露水

快起來,快起來
快從枕頭里抬起頭來
睜開你的被睫毛蓋著的眼
讓你的眼看見我的到來

讓你們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開他們的關閉了很久的窗子
讓我把花束,把香氣,把亮光
溫暖和露水灑滿你們心的空間

❸ 蹇先艾 水葬原文

(註:想要看蹇先艾的《水葬》原文需要購買圖書)
水葬
內容簡介及賞析
小說寫的是一個青年因為偷竊行為被村人處以極刑(水葬)的故事。這樣的處置在村人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作品讓我們看到了這「天經地義」的習俗背後的野蠻:母親掛慮著她的兒子,等待著兒子的歸來,卻不知她的兒子已葬身水底。小說沒有再往下寫。我們不難想像,當這位母親知道真相後她的心情將是怎樣。作品彰顯出兩重的悲劇——兒子的慘死和母親等待的無望,彰顯出兩重的人性——殘酷和憐愛。其實,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出「群眾」(村人)的可怕,也可以說是人性的可怕——假「道德」之名,既可以獲取道德之名(伸張正義),暗地裡又獲取了近乎本能的施虐之快——以群體強大的力量在個人無安全之虞的情況下毀滅了一個從生理上(僅一個人)和心理上(有負罪感)無從反抗的個體。這顯然是一種不道德的「道德」。另外,圍觀的看客(正如魯迅筆下的看客)也一樣經驗著看的滿足——不僅是冷漠,而是在看的過程中同樣宣洩著施虐的快感。正因為殘忍的存在,我們才感受到晦暗中母愛的光芒。我以為,文本的內涵不僅指向對舊習俗、對精神麻木的批判,而且是對深層人性的揭示和批判。鑒於此,《水葬》不僅是蹇先艾的成名作,亦應視為其代表作。魯迅對《水葬》有一段著名點評:「但如《水葬》,卻對我們展示了『老遠的貴州』的鄉間習俗的冷酷,和出於這冷酷中的母性之愛的偉大,——貴州很遠,但大家的情境是一樣的。」這一中肯的點評無疑擴大了蹇先艾的知名度。作為一名有代表性的「鄉土文學」作家,蹇先艾與其他同時代的「鄉土文學」作家一樣,在寫作中,往往是在關於鄉土的敘事中來表達時代主題的(某種意義上可說是師承魯迅,響應「文研會」倡導的表現)。時代變化導致寫作主題的變化,先是「反封建」的主題,後是「抗戰」主題。這樣的主題對於當時的大部分作家來說是共同的,而蹇先艾小說的意義在於,他將這樣共同的主題融入了他獨特的鄉土世界——即貴州(黔北),這是一個有別於都市的世界,同時亦有別於其它鄉土作家的鄉土。而且,蹇先艾在其作品中自覺地、竭力地張揚其鄉土的特殊性,以獲得屬於他的「地域性」(於外界而言就可達到一種「陌生化」的效果),以此確立其寫作個性(我們知道,沒有個性的寫作是沒有多大價值的)。——這或許就是蹇先艾的寫作策略,具體地說,他的策略表現為:有意識地選用黔北方言,加入風土人情的描寫以突出地方色彩,對崎嶇山路及天氣進行渲染等等。
盡管,有時表現時代的主題,會顯示出一個作家的社會責任感,但是,時代的主題往往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復存在,表現時代主題的作品也往往會因此而削減其魅力。因此,現在來看蹇先艾的小說,其意義也許更在於文體之上。同其他同時代的許多作家一樣,蹇先艾在20世紀下半葉的寫作,基本上是對意識形態的圖解,甚至根據當時的意識形態對自己過去的作品進行改寫。這已不僅是蹇先艾個人的悲哀,而是那一代作家共同的悲哀,或者說是「一個時代的悲哀」罷。

❹ 求一篇長一點的 關於揚凡艾克 耶穌受難最後的審判的賞析!最好是分析顏色和結構比較多的,非常感謝!

揚·凡·艾克的油畫《最後審判》創作於15世紀中期,畫面分為兩部分——《刑罰》和《最後的審判》。《刑罰》部分描繪的是耶穌受難的場景。耶穌遭門徒猶大出賣後被判死刑,釘死在十字架上。一個士兵用槍尖刺了耶穌的肋旁,從肋旁流出了血和水。面對耶穌的死,耶穌的親屬、信徒悲痛欲絕,而反對耶穌的人則嗤之以鼻甚至感到高興。

《最後的審判》描繪的則是末日審判的景象。畫面分為三部分,分別為天堂、人間和地獄。天堂中,身著紅袍的基督威嚴地居於中心,舉起雙臂意味著審判開始,基督身後是十二位小天使;人間部分,位於畫面中央的是全副武裝的聖天使米迦勒,左側為復生的死者從墳墓里出來,右側為復生的死者從波浪中走向陸地。地獄中則是一個恐怖的畫面,被打入地獄的惡者被地獄里各種各樣的怪物、惡魔撕咬並吞噬。


《最後的審判》(局部) 布面油畫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使用科技手段對兩幅油畫的內容和框架進行研究,希望得出結論:《最後審判》是由這兩幅油畫組成?還是原本由三部分組成,但中間部分長久遺失?此次展覽亦將展示研究人員的部分研究結論。

本次展覽還將展出來自荷蘭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寧恩美術館近日獲得的揚·凡·艾克創作的另一幅油畫,這幅油畫同樣以「刑罰」作為主題。研究人員可以通過紅外線將兩個博物館收藏的揚·凡·艾克的油畫圖紙進行比較,還可以通過X射線觀察到油畫框架下隱藏的文字,這段文字以佛蘭芒語書寫,採用浮雕刻字的方式刻在框架內部。


《包著紅頭巾的男子》 (揚·凡·艾克自畫像)橡木板油畫

揚·凡·艾克(1385年-1441年),荷蘭畫家。他是早期尼德蘭畫派最偉大的畫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紀北歐後哥德式繪畫的創始人,尼德蘭文藝復興美術的奠基者,油畫形成時期的關鍵性人物,因其對油畫藝術技巧的縱深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被譽為「油畫之父」。其代表作有《阿爾諾芬尼夫婦像》、《根特祭壇畫》 、《洛林大臣的聖母像》等。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橡木板油畫

❺ 關於包法利夫人的賞析

《包法利夫人》主要以包法利夫人的愛情糾葛為線索,通過包法利夫人與丈夫包法利的婚姻關系,與萊昂,羅多夫的姦情,成功地把包法利夫人刻畫成淫盪,愛慕虛榮,不負責任的女人。小說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復雜的結構,主要以包法利夫婦的生活圈為小說的舞台,就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現象。包法利從一出場就是一個沒主見,沒能耐又不思進取的男人,他的一生都是活在他人的擺布下。學醫,並不是他自己決定的,或者他本來就有自己的理想。由於他的墮落,他多花了五年的時間才通過醫生成績考試。他娶了一個相貌醜陋,骨瘦如柴的四十五歲的寡婦做老婆,只因為她一年又一千二百法郎上的不錯收入。他以為一結婚,生活條件就會變好,家裡的錢,就可以隨便花費。可沒想到當家作主的依然是他老婆,他的一切言行舉止都受老婆的限制。可見包法利根本就沒有正確的婚姻觀念,他的婚姻完全是一宗金錢的交易。做男人做到如此無自尊,簡直是男人們的悲哀。也正是他對婚姻沒有正確的態度,導致艾瑪的紅杏出牆,這是後話。艾洛伊絲死後,包法利娶了艾瑪,過上了有愛情的生活。但是這種愛情是畸形的。艾瑪的數不清的瑣事都讓他不斷地感到幸福,他終於有了夫以妻貴的感覺。但是,他只沉浸於他個人的幸福里,沒有真正的了解過他的妻子是否也像他一樣幸福。他反應和感覺都很遲鈍,甚至在艾瑪為他吟誦情詩的時候也一如既往的無動於衷。艾瑪死後,他才發現原來他深愛的女人並不是他想像中那樣聖潔美麗,她背著他先後與兩個男人通姦!而他竟然什麼都不知道!這就可以看出,包法利根本沒有從心底去了解他的妻子。到底她所要的幸福是什麼?他的後知後覺,他的無動於衷,他的孤陋寡聞,他的不求上進都讓艾瑪感到孤獨;他醫學技術不過硬,卻受他人慫恿,為伊利波特做矯正畸形足的手術,致使伊利波特失去了一條腿!這使艾瑪覺得很丟臉,才會計劃和她的情人羅多夫私奔。假如包法利有情趣,有主見,努力上進,不在看書的時候睡大覺,他應該是一個好丈夫,好醫生,艾瑪也不會因為孤獨,厭惡而去偷情。愛情破裂,是雙方面的責任。且不說艾瑪不安分守己,從包法利上看,沒有盡到丈夫對妻子的關心和給她帶來歡樂的責任,沒有讓艾瑪感到幸福。在浪漫的法國當時的現實中,艾瑪出去偷情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說,對於妻子出軌,包法利是負有很大的責任的。艾瑪死後,包法利沒有對他的情敵產生怨恨,認為這是命,這是懦夫的表現。自己的妻子與人通姦,他竟然還沉得住氣,簡直沒自尊,是個窩囊廢!包法利還是一個不負責任的父親。他沉溺於個人的幸福與悲痛中致死,留下了年幼的女兒貝爾特,終使她淪落為紡紗廠童工。他的死,並沒有讓我感受到他對艾瑪至死不渝的愛,反而讓我感到他是在逃避責任。巨額的貸款誰來還?年幼的女兒誰撫養?即使一個人的天空黑暗了,也不能讓他人的天空也布滿烏雲,同受牽連啊。她應該有個快樂的童年。與安分守己的包法利相比,艾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個不安現狀,愛慕虛榮,淫盪,同時也追求真愛的女人。艾瑪不安於現狀,她相信包法利的出現也許會帶來刺激,足以使她得到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愛情。然而剛結婚她就後悔了:「上帝啊!我怎麼要結婚呀?」她本可以遇見另外一個男人,想想她在畢業典禮上是多麼受男賓們的歡迎啊,但現在,她的生活,煩悶得像一隻正在她內心各個黑暗角落結網默默無言的蜘蛛,凄涼如同天窗朝北的北樓。「愛瑪歸理抽屜,不小心手指被什麼東西扎了一下。原來是她的結婚花束上的鐵絲。……她拿起花束扔進火里。……愛瑪看著它燒。……紙花瓣慢慢捲曲,像一隻只黑蝴蝶貼著爐膛壁飛舞,最後從煙囪里飛走了。」婚姻,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是慎重的,是一輩子的。但從艾瑪對待禮花上的態度來看,她對這樁婚姻並不在乎。沃比薩的舞會使她的心一經富貴熏染,再也不肯褪色。她厭倦現在清貧的生活,羨慕上流社會的奢侈放浪的生活。她美麗,她舉止優雅,她可以跳出火坑,追求浮華的生活。 喬遷榮鎮,從遇到了與她有共同話題的萊昂起,她在思想上就已經背叛了婚姻。在頻繁的交談中,包法利夫人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這個年輕人,甚至也想過與萊昂一起私奔。她知道萊昂是愛她的,可不敢向愛瑪袒露自己的心跡,她在萊昂離開之後才後悔沒有挽留他。這場愛情還沒來得及開始就結束了。為此,包法利夫人大病一場。三年後的重遇,使他們舊情復燃,只是,那時的艾瑪已不是當年還會顧忌禮教的艾瑪了,經過與羅多夫的愛情,她已經淫盪成性。當然,三年來,萊昂常與輕浮子弟為伍,畏懼心理,早已消磨殆盡。艾瑪為了她的情人,瘋狂簽票據,最終她積債如山,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萊昂走後,多情的情場老手羅多夫走進艾瑪的生活。羅多爾夫的盡花言巧語令艾瑪神魂顛倒,她的虛榮心迅速膨脹起來。一開始愛瑪有過猶豫,但在羅多爾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她臣服了,愛瑪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當包法利為伊利波特做矯正畸形足的手術失敗後,愛瑪無面目兼任了,她覺得這是一種恥辱。於是順水推舟,下定決心拋棄眼下的生活,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但是羅多夫退縮了。為了一個有夫之婦,背井離鄉,還要背上一個女兒的包袱,他覺得不值得。一切都是逢場做戲罷了。他狠心的寫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飾著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歸咎於"命運"二字,極力地推卸責任。他無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走了。愛瑪崩潰了,從此一蹶不振。她對曾經的每一段愛情都付出她的真心與熱情,但是後來無情的現實告訴她:他們都只是玩弄她,貪圖她的美貌而已。而她卻總是天真的以為找到了愛情,找到了幸福。她為了她的情人們她積債如山,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卻沒有誰肯出來幫她!在這一刻,危及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丑態在艾瑪的眼前展露無遺。她絕望了,走投無路了,只有選擇死亡。 沉思良久,發現這部小說反映了當時法國資本主義社會的三個現象。一、金錢交易的婚姻與愛情有人說錢是萬能的,只要有錢就什麼都能買到,甚至是感情。包法利的第一次婚姻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因為艾洛伊絲一年有一千二百法郎的不錯收入,包法利的母親極力撮合,使這個寡婦成了包法利第一任夫人。後因艾洛伊絲的公證人潛逃,她的公婆就欺負她。前後她的勢力與地位發生強烈的變化。有錢時,這個家有她做主,一切她說了算,破產時,她像是撒謊了,被公婆欺負。同樣艾瑪跟她的兩個情人的愛情也始終與金錢掛鉤。包法利愛他的妻子,那又怎樣?他的無能和怯懦已經讓他的愛變得一文不值,甚至有點煩人。而他的情人們卻因有才華或財產備受她的青睞。她愛他們,不過,更確切點說,應該是愛他們的金錢交易得來的刺激和快感。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金錢婚姻打敗愛情婚姻。金錢社會成就金錢婚姻,當兩個人為了利益而在一起時,關系只是一種交易,沒有真正的感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社會的悲哀。找一個有錢的老婆,她會看不起你,每天指使你做這個做那個,男人就會沒了自尊,女人看到如此沒有出息的男人會越來越不順眼。這樣的婚姻不會持久。有錢男人會把女人當成玩偶,沒有任何感情因素,玩完一個再去找新的女人。這對於女性來說是極度不公平的現象。這個社會,只因有金錢的交易,人間才會缺乏真情。二、道德的淪喪艾瑪一次次的出軌,背叛她的家庭,一味地追求自以為是的愛情,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到死她都沒有說過一生對不起。她將一個家庭,即使是沒有愛情的家庭,破壞得支離破碎,將自己的快樂寄託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是不道德的做法。她把自己的婚姻沒有了愛情的一面表現出給人看,並把它作為出軌合法化的籍口,轉成被同情的對象。每個人都應該有人性與道德觀念。成立一個家庭,生兒育女並非一時沖動,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話,他為什麼要答應包法利的求婚呢?結婚了,就應該對家庭忠誠,如果對婚姻不滿意,她完全可以離婚,去追求她所謂的幸福。但是,她背著她的善良的老公,不管包法利的顏面和聲譽,不關心女兒的成長環境,多次拋棄道德的底線,與情夫媾和,是可恥的。婚姻是需要雙方互相呵護和尊重的,艾瑪那愛慕虛榮的心已經使她的道德淪喪了。她不再在乎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樣把自己裝成一個賢妻良母。虛偽的愛情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她分不清是非,找不到道德的底線。三、對宗教的猥褻小說中對奧默和神父的描寫透露出一種宗教文化,他們的一些話真實深刻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宗教現象。宗教本來是給人一種精神支持與精神寄託的,但在小說中,我們不難發現,基督教已經成為假模假式,裝腔作勢的借口。對當時的信徒來說,奧默是是一個固執的宗教反動派,但作者卻把他刻畫成真正虔誠的信徒,這樣就使他和其他的所謂的宗教工作者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披露了虛偽的人以基督教為幌子,做違心的事情。他按照自己的准則,把教士比作哪裡有死亡氣味,就往那裡飛的烏鴉。他一看見教士,心裡就感到不舒服,因為他們的道袍使他聯想到裹屍布,他憎惡前者,多少是因為他懼怕後者。奧默先生毫不掩飾自己對宗教的真實看法。他對於基督教的信仰不拘泥於教堂里的銀盤、聖水,不被世面上教派、組織人為篡改過的經書所規范住。他堅信對上帝的信奉是藏在心裡的,做禮拜也不是形式上的而應放在心上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得到的。相比之下,神父,作為一名宗教事務的工作者,卻總是拿出條條框框的經書條文來在人前炫耀,總是擺出一套套空洞的完全不實際的說教辭,他的信仰是死板的、盲目的,是利己的,帶有功利性。福樓拜正是通過文學作品諷刺了當時社會的宗教腐敗,批判了殘害人性、腐蝕人的靈魂甚至吞噬人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本質。

❻ 有趣的廣告語及賞析

汾酒廣告詞:夫天下事 喝酒必汾 汾酒必喝
消炎葯廣告詞:快治人口——(膾炙人口)
熱水器廣告詞:隨心所浴——(隨心所欲)
止咳葯廣告詞——咳不容緩(刻不容緩)
摩托車廣告詞:騎樂無窮——(其樂無窮)
營養液廣告詞——口蜜腹健(口蜜腹劍)
太平洋保險公司的廣告詞是:平時付出一滴水,難時擁有太平洋!
■某公共場所禁煙廣告——「為了使地毯沒有洞,也為了使您的肺部沒有洞,請不要吸煙。」
■某公路交通廣告——「如果你的汽車會游泳的話,請照直開,不必剎車。」
■某新書廣告——「本書作者是百萬富翁,未婚,他所希望的對象就是本小說中描寫的女主人公!」
■某汽車陳列室廣告——「永遠要讓駕駛執照比你自己先到期。」
■某交通安全廣告——「請記住,上帝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給汽車准備了備件,而人沒有。」
■某化妝品廣告——「盡快下『斑』,請勿『痘』留。」
■某洗衣機廣告——「閑妻良母!」
■某酸汁飲料廣告——「小別意酸酸,歡聚心甜甜。」
■某印刷公司廣告——「除鈔票外,承印一切。」
■某鮮花店廣告——「今日本店的玫瑰售價最為低廉,甚至可以買幾朵送給太太。」
■某美容院廣告——「請不要同剛剛走出本院的女人搭訕,她或許就是你的外祖母。」
■某招聘廣告——「招聘女秘書,長相像妙齡少女,思考像成年男子,處事像成熟的女士,工作起來像一頭驢子!」

❼ 音樂劇 把她交給我-舞吧!艾絲美拉達 賞析

加西莫多沖下塔頂,突破警衛的戒護,來到艾絲梅拉達的屍體旁,他在極版度悲傷的情緒之下,權娓娓唱出《舞吧!艾絲梅拉達吾愛》,字字句句彷彿都飽含著血淚,而最後決絕的一錘定音彷彿是劃上一個血淋淋的句點。卡西莫多摟著艾絲米拉達的屍體氣絕身亡,這突如其來達到顛峰的悲劇性令人震撼到幾乎屏住呼吸。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曲終之際加西莫多與情人共赴黃泉。精彩絕倫,催人淚下。是為全劇的終曲,也是點睛之曲。

❽ 揚·凡·艾克的作品賞析

根特祭壇畫
作為15世紀尼德蘭美術的標志,乃是凡·艾克兄弟的《根特祭壇畫》。這幅出現在尼德蘭文藝復興初期的藝術巨制,具有一種里程碑的意義。
為什麼這樣說?我們欣賞過揚·凡·艾克的《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之後,就會了解個中的道理。
《根特祭壇畫》是應根特市長約多庫斯·威德於1415年向凡·艾克兄弟訂制教堂屏風畫。胡伯特·凡·艾克(1370-1426;關於他的生年史料,一直有爭論)與其弟揚·凡·艾克(1385/90-1441)從這一年開始合作,直到1426年哥哥胡伯特·凡·艾克去世,由其弟一人畫至1432年完成,歷時18年,可謂宏篇巨作。
祭壇畫全部完成後,共有20個畫面,是當時最負盛名的一件教堂藝術品,善男信女都想走進根特市聖巴伏教堂一睹為快。它是尼德蘭民間傳統的細密畫之集大成者。現將這整幅約343×440厘米大的祭壇畫的所有畫面逐一作些分析介紹。 所謂祭壇畫,乃置放在教堂聖壇的前面,形似屏風,其實比屏風還大,木板組成,由內外共20個畫面構成一種折疊式畫障。這套組畫在平時,由於祭壇兩翼合攏著,只能看到它的外側,外側的畫分為上中下3層。上層畫的是預告耶穌降生的男女先知共4個,分隔在屏風的弧形頂部。中間一層畫著傳統題材《受胎告知》,在這一層,空間比較寬敞,報知喜訊的天使與滿懷激情的馬利亞,被分別安排在四幅的兩端。中間描繪著空闊的房間,除了窗檯、壁龕以外,沒有什麼陳設。光線從窗外射入,環境極其單純,透視感極強。似乎為了強調馬利亞的聖潔,細節處理得很簡約。中間的窗檯露出城市的景色,給人以當代人的起居生活的印象。洗臉盆與掛著的洗臉巾被描繪得細致入微,甚至連壁龕內一物件的高光都纖毫無遺地描繪出來。在天使與馬利亞的畫面背後還有依稀可辨的花格窗欞、書本等細節,天使背後的陰影非常寫實,顯示了風俗畫風格,中間兩尊雕像為施洗約翰與使徒約翰;兩邊是供養人約多庫斯·威德和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布柳特,他們都占滿畫面。供養人跪著,作為祭壇畫的捐獻人,表示對基督的虔誠。這兩幅跪者像具有肖像特徵。畫家的技藝甚高,形象神態逼真,結構嚴實。中間兩尊雕像的摹繪,則運用了高度熟練的素描技能,畫在神龕里幾可與雕像亂真。可以看出這兩位畫家在造型寫實能力上的造詣,這也是尼德蘭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 當祭壇屏風在管風琴庄嚴的聖樂聲中徐徐展開時,內面的全部畫面則更顯得光輝奪目,令人神往。一幅幅光彩熠熠的彩畫一下子象發光的金子一般,使人眼花繚亂。這12幅畫,隨著聖曲的悠揚節奏突然顯現時,會把信徒的感情升華到一個神化的境界,從中獲得了強烈的美的感受。 這12幅畫面的中央一面,分上下兩層;上層三幅畫著上帝、聖母與施洗約翰。正中的上帝是這三幅畫的核心,他比周圍其他人物都要魁梧:上帝正襟危坐,雙目直視,毫無表情,這是一種畫上帝的公式,人們已習慣了這種最高形象的木訥感。他左手持權杖,右手微舉為祝福的儀式。但上帝身上那件鑲金大紅袍卻被畫得極有生氣,畫家似乎有意把藝術的感情投在這件袍服的褶襞上,而不去刻畫他的臉。在這一層,以這一尊偶像為中心,庄嚴地擺開了聖秩的陣勢。左右兩側的聖母與施洗約翰,形象比較瀟灑自如,色彩也很飽滿,人物雖相對而坐著,但姿勢絲毫不顯得局促。 在中央下層的一幅是《羔羊的頌贊》,它也是整個組畫的核心,是一幅最富戲劇性的橫幅面的宗教傳說場面。這個題材取自聖經《啟示錄》第七章第九、十兩節: 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地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於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於羔羊。 《啟示錄》屬於《新約全書》的最後一篇,據說是使徒約翰所作,文字富於隱喻性。所謂無罪的羔羊,在這里是隱指基督徒、以色列人和受壓迫者,聖經說只有他們才能得到上帝最大的恩典。在這一幅《羔羊的頌贊》上,畫家按照宗教所述的場面,作了概括性的處理。聖經上是這樣寫的: 約翰到了天上,見到一寶座,寶座上放著一本聖書,上有七道印封著。約翰想讀它,但沒法揭開這七道印封。正在發愁之際,寶座周圍的長老中有一人勸約翰別犯愁,印封可以揭開。此時,寶座上出現一隻被傷害過的羔羊(象徵以色列人在世上受難),羔羊有七角七眼(象徵耶和華的七個靈)。羔羊便拿起聖書,周圍四個活物和二十四個長老見此情景都跪下禮拜,一個長老對約翰說,唯有它可以揭開七道印封。這是一幕富有神秘色彩的場景,但畫家盡可壓縮宗教的抽象含義,賦予頌贊自然與美麗的生靈的內容。在這幅畫上,眾多的長老、聖職人員、天使與男女信徒們的形象,是運用細密畫的功夫一個個仔細地描繪出來的,構圖採用中軸線對等劃分,場面顯得肅穆而又呆板,自然風光畫得很好,顯示了畫家對大自然的深厚感情。 在左右兩側:左側上層是人類始祖亞當與聖歌班兩幅畫;下層是公正的士師與基督的軍隊。右側上層是夏娃與聖歌班的另一半兩幅;下層是苦行僧與香客。上邊一排屬特寫式人物,尤其是聖歌班的天使們,畫得十分抒情,含情脈脈。下邊一排連同中央的一幅《羔羊的頌贊》,共為五個畫面,是統一的風景構圖,它們都展示了遼闊的野外自然景色。這種處理頗令人贊嘆,當祭壇畫板全部展開時,這五幅橫向的畫面成了一個統一體,給人以一種自然美與生活美的興奮感。這在尼德蘭的早期宗教畫中是很少見的。 除了特寫式的聖歌班天使的嫵媚形象之外,亞當與夏娃的裸體,則體現了畫家對人體解剖的研究,就風格上看,它們很象出自其弟揚·凡·艾克之手的。這我們可從《阿爾諾芬尼夫婦像》一畫上獲得啟示。 細密畫在東方民族和一部北歐民間生活中十分流行,凡·艾克兄弟作為民族藝術的繼承者,進一步發展了它的寫實技巧,由於它的細致入微,在色彩上必須作更多的實驗,凡·艾克在這方面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這一套祭壇畫就是被研究的重要藝術文物之一。至於根特祭壇畫上究竟哪些幅是胡伯特畫的,哪些幅是揚·凡·艾克畫的,一直是美術考古家們爭論的問題。據有的學者分析,若把其中每一幅畫完成的時間考證出來,便不難區別它們的作者。從開始合作到1426年,幾乎每一幅都有兩人共同完成的業績,但全畫是在1432年由揚·凡·艾克一人最終完成的。由此可以判斷,其弟揚·凡·艾克的畫,應是祭壇外面和兩翼內面的幾幅,但即使是兩人合作的畫面,其弟的筆跡也能從中區別出來。兄弟倆在整個合作時期,胡伯特是起著領導作用的。從繪畫技巧來判認,揚·凡·艾克的畫要更嫻熟些,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畫上。揚·凡·艾克的一生在肖像畫、風俗畫、風景畫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他的油畫技法的改進,更被油畫史所重視。根特祭壇畫作為尼德蘭繪畫發展的里程碑,其意義也即在此。此畫現存根特·辛特·巴夫大教堂。
喬凡尼·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喬凡尼·阿爾諾芬尼夫婦像》在美術史上堪稱卓越超凡。不過,這樣一件名作原本並不象我們許多人在試圖給它下定義時認為的那樣,是一幅肖像畫,或者是一件風俗畫之類的作品。阿爾諾芬尼是在1420年被菲利普公爵封為騎士的真實人物。畫家真實地描繪了典型的資產者形象,不僅再現夫婦的外貌和個性特徵,而且對室內的環境什物作了極其逼真的描繪,顯示了畫家特殊的造型才能。《喬凡尼·阿爾諾芬尼夫婦肖像》中的人物手勢動作、環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義,十分有趣:阿爾諾芬尼夫婦的手勢表示互相的忠貞,托著妻子的手錶示丈夫要永遠養活妻子;而妻子手心向上表明要永遠忠於丈夫。華貴衣飾表明人物的富有;畫面上方懸掛的吊燈點著一支蠟燭,意為通向天堂的光明;畫的下角置一雙拖鞋表示結婚,腳邊的小狗表示忠誠,女子的白頭巾表示貞潔、處女,綠色代表生育,床上的紅顏色象徵性和諧,窗檯上的蘋果代表平安,牆上的念珠代表虔誠,刷帚意味著純潔;畫面中間帶角邊的圓鏡代表天堂之意。所有這些象徵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觀念,畫家都一一收入畫中,作了極為細致的描繪。在人物中間的牆上掛著一面鏡子,鏡框帶有10個突出的朵狀方形,每個方形內又置一個小圓形,每個圓形內畫一幅耶穌的故事畫,圖像細小到難以識別。中心圓鏡內反射出整個房間的景物。這種精微工整細膩的油畫世界罕見,也只有在尼德蘭的細密畫中可以見到。據說這種精微的描繪連現代攝影家都為之驚嘆,使用鏡子反射來擴大畫面的空間,是這幅傑作的又一特色,這些藝術特色對後來荷蘭的風俗畫有很大的影響和啟示。
洛林大臣的聖母像
66×62厘米 畫於1435年左右 瑪格萊塔的肖像
為了像鏡子一樣反映現實的全部事實,凡·艾克不僅改進繪畫技術,還發明了油畫顏料,用油來調制顏料以便塗到畫板上。以前的畫家所用的顏料大都是有色的植物或礦物製作,首先把有色的植物或礦物磨成粉末,使用前,加上一些液體使粉末形成糨糊狀,液體最初用蛋清製成,但是乾的太快,色彩也不易慢慢地相互轉化以達到柔和。凡·艾克對那種配方不滿意,開始用油代替蛋清,這樣作畫時就可以從容的多。他製作出光亮顏料,能夠用於透明的色層,而且可以用尖的筆在畫面上畫出高亮度帶,取得更逼真的效果。

❾ 我要5首古詩的賞析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萬里船:不遠萬里開來的船隻。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著來自東吳的船隻,不覺勾起了鄉愁,細致的內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表面上表現的是生機盎然的畫面,而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和彷徨。以清新輕快的景色寄託詩人內心復雜的情緒,正是這首詩的主旨所在。
譯文
兩只黃鸝在空中鳴叫, 一行白鷺在天空中飛翔。 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口停泊著從東吳萬里開來的船隻。

浪淘沙⑴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⑵,浪淘風簸自天涯⑶。
如今直上銀河去⑷,同到牽牛織女家⑸。

⑴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後又用為詞牌名。
⑵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⑶浪淘風簸:黃河卷著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天涯:天邊。 ⑷銀河:古人以為黃河和銀河相通。
⑸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
賞析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譯文
萬里黃河著泥沙,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可以沿著黃河上銀河去,一起去尋牛郎織女的家。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荊吳相接水為鄉,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
注釋
⑴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往。
⑵征帆:指遠行的船。帆:帆船。
賞析
此詩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彌長」,已經具有詩人風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畫出「解纜君已遙,望君猶佇立」(王維《齊州送祖三詩》)的送者情態,十分生動。讀者在這里看到的,與其「說是孟浩然的詩,倒不如說是詩的孟浩然,更為准確」(聞一多《唐詩雜論》)。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雲流水,近歌行體,寫得頗富神韻,不獨在謀篇造語上出格而已。
此詩表達了詩人的離別之痛,耐人尋味。
譯文
荊州和吳郡是接壤的水鄉,你離去的時候春天的江水正渺渺茫茫。太陽將要落山,遠行的小船將要停泊在何處?抬眼向天的盡頭望去,真讓人肝腸寸斷憂傷至極。

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注釋
(1)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飛來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唐宋時其上有應天塔,俗稱塔山。古代傳說此山自琅琊郡東武縣(今山東諸城)飛來,故名。 (2)千尋:極言塔高。古以八尺為一尋,形容高聳。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意。 (4)浮雲:暗喻奸佞的小人。漢陸賈《新語》:「邪臣蔽賢,猶浮雲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緣 :因為。
(6)眼:視線。
(7)塔:鐵塔。
(8)最高層:最高處。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決策層。
〔9〕雞鳴見日升:雞鳴時可以望見太陽升起。
賞析
這首詩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雲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後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譯文
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雲的塔, 聽說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 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

春愁
(清)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灣。
注釋
①潸:流淚的樣子。
②四百萬人:指中國台灣當時總人口。
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將中國台灣割讓給日本。
賞析
這首詩作於1896年春,即《馬關條約》簽訂一年後。詩人痛定思痛,抒發了強烈的愛國深情。這首詩鮮明地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精神,又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這首詩,語言朴實無華,但卻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這主要是由於詩人與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愛憎,淚灑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首詩的動人,主要是因為它真實而強烈地表達了人民的情感和心聲。
翻譯
春愁難以排遣,強打起精神眺望遠山,往事讓人觸目驚心熱淚將流。台灣的四百萬同胞齊聲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國寶島被割讓的日子

❿ 艾青詩選摘抄加賞析(一定要有賞析)

艾青《我愛這土地》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賞析
詩人艾青是一位擅長抒發內心的深沉情感的傑出歌手, 《我愛這土地》, 寫在抗日救亡的最艱難的歲月。
如何表達對於祖國的最為深沉的愛?詩人沒有直呼"熱愛呀"之類的口號,也沒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運用象徵的手法,讓抒情主人公化作一隻小鳥,把心底的全部情感濃縮在小鳥那"嘶啞的喉嚨"的"歌唱"中。
"歌唱"也不是輕柔空靈的,而是無比凝重深沉。因為祖國那"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正慘遭蹂躪, 面臨淪亡。最後, 詩人以小鳥之死,把詩情升華到頂點,而死後也要與祖國的土地渾融合一,則是詩人赤誠之心的真實寫照。
(10)艾抬賞析擴展閱讀
《我愛這土地》是現代詩人艾青於1938年寫的一首現代詩。這首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寫出歌唱的內容,並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後魂歸大地,最後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