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詞賞析
A. 范仲淹:御街行賞析
這是來一首秋夜懷思情人的詞。源上片寫秋夜景,或就地面刻畫秋聲,或就天宇描摹夜色,以寒夜秋聲襯托主人公所處環境的冷寂,突出人去樓空的落寞感,並抒發了良辰美景無人與共的愁情。沈際飛《草堂詩余雋》稱賞「天淡」句寫景空靈。下片專就離情宣發。「愁腸」三句折進一層,言離愁之深。「殘燈」二句再現實境,一盞如豆的青燈忽明忽暗,獨自憑欄斜倚,嘗盡這孤眠的滋味。末以離愁「眉間心上」無所不在,倍增酸楚。「都來此事」幾句為李清照《一剪梅》詞所襲用,化作「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向來為詞評家所贊譽。這首詞雖寫似水柔情,卻骨力道勁,絕不流於軟媚。李攀龍雲:「月光如晝,淚深於酒,情景兩到」(《草堂詩余雋》),可謂佳評。
B. 李白詩歌的藝術成就範仲淹詞名篇賞析。
憑借想像的翅膀,馳騁古今,翱翔八荒,把現實與夢境、仙境,自然界與人類社會打成一片;運用想像的彩筆,描繪神話、點化事物、渲染意境,是李白詩歌藝術的鮮明特色。
李白詩歌的想像有許多與眾不同的特點。善於把神奇瑰麗的想像與江河奔瀉、火山迸發式的感情宣洩結合起來是其一。如《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想像與激情的結合,使李白的詩歌有驚風雨、泣鬼神的藝術魅力。
奇思遐想與自然天真相結合是其二。以月為例,李白任真率直,嗜月如命。如《古朗月行》、《把酒問月》、《問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等。
想像與比興象徵和擬人、誇張有機地結合是其三。如《贈新平少年》、《白雲歌》、《望廬山瀑布》等。
《岳陽樓記》賞析
沿湘江順流而下,經長沙再向前,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簾,那就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洞庭湖了。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一首題為《臨洞庭》的詩里寫道:「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生動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成為千古絕唱。詩中所說的岳陽,西臨洞庭,北扼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從洞庭湖上向岳陽遠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於湖畔的一座三層的城樓,被藍天白雲襯托得十分壯觀。那就是著名的岳陽樓。
岳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在閱兵台舊址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岳陽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游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到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范仲淹,並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歷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
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為范仲淹既非岳陽人,又不在岳陽做官,可能根本就沒來過岳陽,一個和岳陽沒有關系的人忽然為岳陽樓作記,這是必須說明緣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岳陽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重修並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又囑托我作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這段文字簡明扼要,把必須交代的背景,在文章開頭集中地加以交代,後面就可以馳騁想像自由揮灑筆墨了。
第二段,不對岳陽樓本身作描寫,而是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這段文字的內容是寫景,口氣卻是議論。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銜遠山、吞長江、洶涌著,流動著,無邊無際。這幾句是從空間上形容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接下來兩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又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現它氣象萬千的變化。早晨陽光燦爛,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鏡一般,正如唐朝人張碧的詩里所說的「漫漫萬頃鋪琉璃」。晚上雲霧低垂,把洞庭湖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詞里所寫的:「霧雨沉雲夢,煙波渺洞庭」。以上幾句抓住不同時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萬千氣象很生動地渲染了出來,然後小結一句說:「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經完備,而且有詩賦刻在岳陽樓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復。人詳我略,人略我詳,轉而寫登樓覽物之情:「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遷客,指降職貶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離騷》,所以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湖邊的岳陽樓便為遷客、騷人常常會集的地方。當他們登樓觀賞洞庭湖的景物時,心情能不有所差異嗎?這幾句是全文的樞紐,很自然地引出以下兩段。上面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的,以下則是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簡約,以下則洋洋灑灑,淋漓盡致。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嶽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隻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並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了。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著湖光,湖光映著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裡的魚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與水波一起盪漾,閃爍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著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只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歡喜。
這兩段採取對比的寫法。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兩相對照。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有詩一般的意境。由這兩段描寫,引出最後的第五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在這一段里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嘆詞。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惟恐人民有飢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惟恐國君有闕失。這么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樂呢;作者感慨萬千地說: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表示了對於這種人的嚮往與敬慕。文章最後一句「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寫作這篇文章的時間。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生於公元989年,死於公元1052年。字希文,吳縣人,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里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後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後來負責西北邊防,防禦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於宋仁宗慶歷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岳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岳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准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他建立了功績之後還能後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在今天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就藝術而論,《岳陽樓記》也是一篇絕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幾點來講一講:
第一,岳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復那些老話還有什麼意思呢?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別人說好,我偏說不好。另一個方法是避熟就生,另闢蹊徑,別人說爛了的話我不說,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採取了後一種方法。文章的題目是「岳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後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闢。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岳陽樓記》的議論技巧,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那封信里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確實是這樣,岳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嚮往的一個勝地;《岳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
岳陽樓記賞析
沿湘江順流而下,經長沙再向前,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簾,那就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洞庭湖了。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一首題為《臨洞庭》的詩里寫道:「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生動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成為千古絕唱。詩中所說的岳陽,西臨洞庭,北扼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從洞庭湖上向岳陽遠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於湖畔的一座三層的城樓,被藍天白雲襯托得十分壯觀。那就是著名的岳陽樓。
岳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在閱兵台舊址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岳陽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游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到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范仲淹,並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歷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
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為范仲淹既非岳陽人,又不在岳陽做官,可能根本就沒來過岳陽,一個和岳陽沒有關系的人忽然為岳陽樓作記,這是必須說明緣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岳陽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重修並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又囑托我作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這段文字簡明扼要,把必須交代的背景,在文章開頭集中地加以交代,後面就可以馳騁想像自由揮灑筆墨了。
第二段,不對岳陽樓本身作描寫,而是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這段文字的內容是寫景,口氣卻是議論。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銜遠山、吞長江、洶涌著,流動著,無邊無際。這幾句是從空間上形容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接下來兩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又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現它氣象萬千的變化。早晨陽光燦爛,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鏡一般,正如唐朝人張碧的詩里所說的「漫漫萬頃鋪琉璃」。晚上雲霧低垂,把洞庭湖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詞里所寫的:「霧雨沉雲夢,煙波渺洞庭」。以上幾句抓住不同時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萬千氣象很生動地渲染了出來,然後小結一句說:「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經完備,而且有詩賦刻在岳陽樓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復。人詳我略,人略我詳,轉而寫登樓覽物之情:「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遷客,指降職貶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離騷》,所以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湖邊的岳陽樓便為遷客、騷人常常會集的地方。當他們登樓觀賞洞庭湖的景物時,心情能不有所差異嗎?這幾句是全文的樞紐,很自然地引出以下兩段。上面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的,以下則是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簡約,以下則洋洋灑灑,淋漓盡致。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嶽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隻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並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了。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著湖光,湖光映著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裡的魚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與水波一起盪漾,閃爍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著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只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歡喜。
C. 范仲淹的蘇幕遮寫一段賞析 急急急急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雲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
「秋色連波」二句,落筆於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於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並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說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
「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於是發出「休獨倚」之嘆。
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於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D. 范仲淹的《蘇幕遮》賞析
【譯文】
白雲滿天,黃葉遍地。秋天的景色映進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籠罩著寒煙一片蒼翠。遠山沐浴著夕陽的天空連接江水。岸邊的芳草似是無情,又在西斜的太陽之外。
黯然感傷的他鄉之魂,追逐旅居異地的愁思,每天夜裡除非是美夢才能留人入睡。當明月照射高樓時不要獨自依倚。端起酒來洗滌愁腸,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淚。
【簡析】
此詞抒寫鄉思旅愁,以鐵石心腸人作黯然銷魂語,尤見深摯。
「碧雲天,黃葉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現了際天極地的蒼莽秋景,為元代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一折所本。
「秋色連波」二句,落筆於高天厚地之間的濃郁的秋色和綿邈秋波:秋色與秋波相連於天邊,而依偎著秋波的則是空翠而略帶寒意的秋煙。這里,碧雲,黃葉,綠波,翠煙,構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
「山映斜陽」句復將青山攝入畫面,並使天、地、山、水融為一體,交相輝映。同時,「斜陽」又點出所狀者乃是薄幕時分的秋景。
「芳草無情」二句,由眼中實景轉為意中虛景,而離情別緒則隱寓其中。埋怨「芳草」無情,正見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鄉魂」二句,徑直托出作者心頭縈繞不去、糾纏不已的懷鄉之情和羈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說只有在美好夢境中才能暫時泯卻鄉愁。「除非」說明舍此別無可能。但天涯孤旅,「好夢」難得,鄉愁也就暫時無計可消了。
「明月樓高」句順承上文:夜間為鄉愁所擾而好夢難成,便想登樓遠眺,以遣愁懷;但明月團團,反使他倍感孤獨與悵惘,於是發出「休獨倚」之嘆。
歇拍二句,寫作者試圖借飲酒來消釋胸中塊壘,但這一遣愁的努力也歸於失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全詞低徊婉轉,而又不失沉雄清剛之氣,是真情流溢、大筆振迅之作。
E. 關於范仲淹的五首古詩及賞析
漁家傲·秋思抄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這首詞是范仲淹在西北戍邊時候寫的,表達了在邊塞的將士的英雄氣概和艱苦生活,除了愛國情懷,也表達了思鄉之情。
江上漁者
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這首詩歌語言朴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注意。
蘇幕遮·懷舊
宋代: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的這首詞描繪的是秋景,畫面壯闊,沒有頹唐哀傷之情,和下闕的思念家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F. 范仲淹有志天下 賞析
1\昏怠:指疲勞,想睡覺的意思.
六經:指的是六部儒家經典,即在「五經」外,另加《樂經》。也專有稱屬「六經」為「六藝」的,韓愈《師說》中的「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即「六經」。
2\范仲淹是課文(岳陽樓記 )的作者,文章所表達的志向與追求和《范仲淹有志天下》的(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 )相同。
3\勤奮讀書\憂國憂民的精神
G. 范仲淹名句賞析
范仲淹的千古佳句
1、紛紛墮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2、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3、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4、人世都無百歲。少痴呆、老成尫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系。一品與千金,問白發、如何迴避。
5、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悲無歡緒。
6、羅綺滿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尋芳去。浦映□花花映浦。無盡處。恍然身入桃源路。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喪歸時數。鶯解新聲蝶解舞。天賦與。爭教我輩無歡緒。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8、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9、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10、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地後人收。後人收得休歡喜,還有後人在後頭。
11、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
H. 對范仲淹的作品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
岳陽樓記》賞析
沿湘江順流而下,經長沙再向前,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簾,那就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洞庭湖了。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一首題為《臨洞庭》的詩里寫道:「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生動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成為千古絕唱。詩中所說的岳陽,西臨洞庭,北扼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從洞庭湖上向岳陽遠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於湖畔的一座三層的城樓,被藍天白雲襯托得十分壯觀。那就是著名的岳陽樓。
岳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台。唐玄宗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在閱兵台舊址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岳陽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游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到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范仲淹,並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歷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
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為范仲淹既非岳陽人,又不在岳陽做官,可能根本就沒來過岳陽,一個和岳陽沒有關系的人忽然為岳陽樓作記,這是必須說明緣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岳陽後,經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重修並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又囑托我作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這段文字簡明扼要,把必須交代的背景,在文章開頭集中地加以交代,後面就可以馳騁想像自由揮灑筆墨了。
第二段,不對岳陽樓本身作描寫,而是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這段文字的內容是寫景,口氣卻是議論。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銜遠山、吞長江、洶涌著,流動著,無邊無際。這幾句是從空間上形容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接下來兩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又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現它氣象萬千的變化。早晨陽光燦爛,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鏡一般,正如唐朝人張碧的詩里所說的「漫漫萬頃鋪琉璃」。晚上雲霧低垂,把洞庭湖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詞里所寫的:「霧雨沉雲夢,煙波渺洞庭」。以上幾句抓住不同時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萬千氣象很生動地渲染了出來,然後小結一句說:「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經完備,而且有詩賦刻在岳陽樓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復。人詳我略,人略我詳,轉而寫登樓覽物之情:「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遷客,指降職貶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離騷》,所以後世也稱詩人為騷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湖邊的岳陽樓便為遷客、騷人常常會集的地方。當他們登樓觀賞洞庭湖的景物時,心情能不有所差異嗎?這幾句是全文的樞紐,很自然地引出以下兩段。上面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的,以下則是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簡約,以下則洋洋灑灑,淋漓盡致。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嶽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隻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的憂愁,並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了。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著湖光,湖光映著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裡的魚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雲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與水波一起盪漾,閃爍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著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只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歡喜。
這兩段採取對比的寫法。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兩相對照。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有詩一般的意境。由這兩段描寫,引出最後的第五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在這一段里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嘆詞。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惟恐人民有飢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惟恐國君有闕失。這么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後才快樂呢;作者感慨萬千地說: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表示了對於這種人的嚮往與敬慕。文章最後一句「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寫作這篇文章的時間。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生於公元989年,死於公元1052年。字希文,吳縣人,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里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後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後來負責西北邊防,防禦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於宋仁宗慶歷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岳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岳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准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採取獨善其身的態度,落得清閑快樂。可是他不肯這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他建立了功績之後還能後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的品質,在今天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就藝術而論,《岳陽樓記》也是一篇絕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幾點來講一講:
第一,岳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說盡了,再重復那些老話還有什麼意思呢?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別人說好,我偏說不好。另一個方法是避熟就生,另闢蹊徑,別人說爛了的話我不說,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採取了後一種方法。文章的題目是「岳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後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闢。議論的部分字數不多,但有統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岳陽樓記》的議論技巧,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嶽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那封信里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確實是這樣,岳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嚮往的一個勝地;《岳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