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名言名句孔融

名言名句孔融

發布時間: 2021-02-01 04:50:20

❶ 名著名句摘抄

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是這樣度過的;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2.《老人與海》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可就是打不敗他。

3.《巴黎聖母院》
奮斗需要堅持!

4.《海底兩萬里》
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名著名句摘抄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 滿招損,謙受益。 3.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5.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6.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7. 多行不義,必自斃。 8.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10. 言必行,行必果。 11.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2.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3.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14.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 15.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16.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7.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1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9.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21.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2.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3.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4.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25.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6.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27.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28.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 29.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30.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31.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2.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33.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4. 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 35.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6.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7.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3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9.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40.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41.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42.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43.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44.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45.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46.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47.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48.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9.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50.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51.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52.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53.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54.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55.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56.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57.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8.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59.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60.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61.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62.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63.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鋨死。 64. 病從口入,禍自口出。 65.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66.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67.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唱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鳴呃。 68.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69.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70. 勝敗兵家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71. 相見時難 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72.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73.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74.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75.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76.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77.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78.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79.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80.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81.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82.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83.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84.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85.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86.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87.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88.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合棺。 89.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0.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91.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知之。 92.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93.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94. 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95.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96.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97.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 98.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99.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100.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101.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102.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103.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104.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105.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106.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107.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108.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109.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110.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111.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112.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13.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114.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115.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116.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17.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118.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119.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120.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1.人生如痴人說夢,充滿著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 .2.你甜蜜的愛,就是珍寶,我不屑把處境跟帝王對調.3.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可以看出人們的氣節.4.愛,和炭相同,燒起來,得想辦法叫它冷卻。讓它任意著,那就要把一顆心燒 焦.5.不要只因一次失敗,就放棄你原來決心想達到的目的豁達者長壽.6.不要給百合花鍍金,畫蛇添足.7.勤勞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奮一生,可永遠長眠.8.放棄時間的人,時間也會放棄他.9.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10.因為她生得美麗,所以被男人追求;因為她是女人,所以被男人俘獲.11.時間會刺破青春的華麗精緻。會把平行線刻上美人的額角;會吃掉稀世之珍,天生麗質,什麼都逃不過他橫掃的鐮刀.12.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13.發閃光的不全是黃金.14.當我們膽敢作惡,來滿足卑下的希冀,我們就迷失了本性,不再是我們自己.15.當我們還買不起幸福的時候,我們絕不應該走得離櫥窗太近,盯著幸福出神.16.美德是勇敢的,為善永遠無所畏懼.17.金子啊,你是多麼神奇.你可以使老的變成少的,丑的變成美的,黑的變成白的,錯的變成對的……18.女人是被愛的,不是被了解的. ——《莎士比亞戲劇集》、托爾斯泰名言警句 1、選擇你所喜歡的,愛你所選擇的。---列夫·托爾斯泰(俄國) 2、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一樁十分沉重的工作。 ---列夫·托爾斯泰(俄國) 3、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爾斯泰(俄國) 4、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列夫·托爾斯泰(俄國) 5、心靈純潔的人, 生活充滿甜蜜和喜悅。---列夫·托爾斯泰(俄國) 6、人生並非游戲,因此,我們並沒有權利只憑自己的意願放棄它。---列夫·托爾斯泰(俄國) 7、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列夫·托爾斯泰(俄國) 8、切忌浮誇鋪張。與其說得過分,不如說得不全。---列夫·托爾斯泰(俄國) 萬川歸海海不盈。 山上的石頭能背完,河裡的流水能舀干,世上的知識學不完。 書囊無底。 生命有限,學問無涯。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學如積薪,後來者居上。 學到知恥處,方知藝不精。 到處留心皆學問。 泉水挑不幹,知識學不完。 做到老,學到老,活到八十還學巧。 聰明的樵夫,應該是既善於砍柴,也善於磨刀的。 聰明來自見多識廣。(阿拉伯諺語) 不願看的人,比瞎子還瞎;不願聽的人,比聾子還聾。(法國諺語) 學者的一天,比不學無術的人的一生還有價值。(阿拉伯諺語) 數不盡的土粒,渡不盡的學海。(蒙古諺語) 知識無底,學海無涯。(蒙古諺語) 時間是寶貴的財富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少而不學,老而無識。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太陽落山了,人才感到陽光的可貴。 記得少年騎竹馬,轉身便是白頭翁。 有錢難買少年時。 失落光陰無處尋。 節約時間就是延長壽命。 守財奴說金錢是命根,勤奮者看時間是生命。 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 你和時間開玩笑,它卻對你很認真。 補漏趁天晴,讀書趁年輕。 把握一個今天,勝似兩個明天。 清晨不起早,誤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學,誤一生的事。 等時間的人,就是浪費時間的人。 最珍貴的財富是時間,最大的浪費是虛度流年。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 揮霍金錢是敗壞物,虛度年華是敗壞人。 誰把一生的光陰虛度,便是拋下黃金未買一物。 珍寶丟失了還可以找到,時間丟失了永遠找不到。 懶人嘴裡明天多。 一日無二晨,時過不再臨。 熟讀游泳學,不如下大河 人在山外覺山小,人進山中知山深。 萬事莫如親下手。 荊條編小籃,看著容易做著難。 不見不識,不做不會。 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揚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不爬崎嶇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平坦。 見識,見識,不見不識。 天平是輕重的衡量器,實踐是是非的試金石。 發一回水,澄一次泥;經一回事,長一回智。 有錢難買經驗多。 有知識不會運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種。 閉眼怎看三春井,出水才看兩腿泥。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聽不如看,看不如干。 近水知魚性,靠山識鳥音。 經常出門的孩子,比父母知道的多。 讀千賦者善賦,觀千劍者曉劍。 讀書如果不與實際結合,知識不過是天空的浮雲。 站在森林外邊,就不能完全了解森林。 欲知對岸事,就要渡過河。 聰明人聽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實踐十次。 舞劍是一回事,作戰是另一回事。
1. 位卑未敢忘憂國——宋.陸游《病起書懷》 2. 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黃遵憲《贈梁任父母同年》 3.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三國.魏.曹植《白馬篇》 4.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戰國.楚.屈原《國殤》 5.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王昌齡《出塞》 6.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唐.戴叔倫《塞上曲二首》 8.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揚子江》 9.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10. 讀書本意在元元——宋.陸游《讀書》 11.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陸游《示兒》 12.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13. 楚雖三戶能抗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宋.陸游《金錯刀行》 14. 胸中有誓深於海,肯使神州竟陸沉——宋.鄭思肖《二礪 》 15.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楚.屈原《離騷》 16.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三國.曹操《蒿里行》 17.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紳《憫農》 18.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19.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20.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唐.杜甫《春望》 21.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唐,聶夷中《詠田家》 22.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3.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唐.陳陶《隴西行》 24.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宋.楊萬里《竹枝詞》 25.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臣殘陽——宋.李綱《病牛》 26. 但願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明.於謙《詠煤炭》 名著名句摘抄
1.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 滿招損,謙受益。
3.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5.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6.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7. 多行不義,必自斃。
8.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9.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10. 言必行,行必果。
11.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12.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3.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14. 知彼知已,百戰不殆。
15. 行百里者,半於九十。
16.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17.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1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9.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21.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22.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23.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24.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25.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26.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27.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28.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
29.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30.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31.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32.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33.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4. 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
35.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36.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7.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38.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9.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40.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41.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42.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
43.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44.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45.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46.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47.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48.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49.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50.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51.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52.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53.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54.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55.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56.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57.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8.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59.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60.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61.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
62.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63.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鋨死。
64. 病從口入,禍自口出。
65.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66.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67.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唱天下白;少年心事當拿雲,誰念幽寒坐鳴呃。
68.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69.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70. 勝敗兵家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71. 相見時難 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72.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73.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74.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75.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76.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77.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78.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79.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80.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81.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82.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83.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84.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85.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86.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87.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88. 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合棺。
89.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90.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91.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知之。
92.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93.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94. 問渠那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
95.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96. 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97.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
98.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99.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100.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101.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102. 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103.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104.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105. 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
106.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107.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108.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109.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110.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111.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112.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13.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114.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115. 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
116.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117.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
118.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119.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120.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❷ 寫一句出自孔融讓梨的佳句

《後漢書·孔融傳》李賢注「《融家傳》曰:『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

❸ 孔融讓梨中的佳句是哪幾句

佳句示例:小兒,法當取小者。
意思是: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遵守公序良俗。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

❹ 中華傳統美德的名言警句

愛 國
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
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
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4.苟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
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白馬篇》
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8.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病起書懷》
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
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
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
明 志
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1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
16.志不強者智不達。——《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
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誡子書》
20.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耿弇列傳》
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
持 節
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
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桓寬《鹽鐵論"地廣》
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
33.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李世民《賜蕭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
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氣歌》
36.名節重泰山,利慾輕鴻毛。——於謙《無題》
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於謙《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燮(xiè)《題畫"竹石》
自 強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
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
42.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
43.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
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商君書"畫策》
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
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
50.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
誠 信
52.修辭立其誠。——《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莊子"魚父》
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55.輕諾必寡信。——《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60.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果:果斷
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知 恥
62.記己有恥。——《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
66.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67.人必其自愛也,而後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後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
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
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龔自珍《明良論二》
改 過
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
72.改過不吝。——《尚書"仲虺(huǐ)之誥》
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
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了。
7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舊唐書"魏徵列傳》
77.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白居易《與元九書》
78.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論第九》
79.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陸九淵《與傅全美》
80.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一》
81.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王守仁《改過》
82.秦惡聞其過而亡,漢好謀能聽而興。——薛瑄《讀書錄》卷十
83.改身之過,遷(發揚)身之善,謂之「修身」。——顏元《顏習齋先生言行錄》
84.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增廣賢文》
厚 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麼愛人,怎麼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yì)》
87.仁者壽。——《論語"雍也》
88.仁者無敵。——《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90.寬則得眾。 ——《論語"陽貨》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君子最高得德行就是同別人一道行善。
93.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94.與人善言,暖於布帛;傷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榮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惡。——《戰國策"魏策》
96.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資治通鑒》卷九十六 愛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確,恰恰是害了他。
97.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張載《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正蒙"乾稱》
貴 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周易"系辭上》
100.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101.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君子與人和諧相處,卻有自己的主見;小人容易苟同別人,卻不能與人和平共處。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從)——《禮記"中庸》
104.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106.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訓》
107.單者易折,眾則難摧。——崔鴻《三十國春秋"西秦錄》
108.和以處眾,寬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錄》
109.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純潔的友誼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樣清澈透明。) ——《莊子"山木》
敦 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孝經"天子》
116.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遊子吟》
118.夫婦和而後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122.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列傳》
重 義
123.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隱公元年》
124.義以生利,利以豐民。——《國語"晉語》
12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126.見得思義。——《論語"季氏》
127.義,志以天下為芬。——《墨子"經說上》:義,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為自己分內的事。
128.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孟子"盡心上》
12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130.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荀子"榮辱》
131.臨難毋苟免。——《禮記"曲禮上》:在災難與危險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氣節。
132.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義法》
133.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134.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 由義為榮,背義為辱。——陸九淵《與郭邦逸》
尚 勇
135.視死如歸。——《管子"小匡》
136.率義之為勇。——《左傳"哀公十六年》
137.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
138.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論語"憲問》
139.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
140.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荀子"榮辱》
141.知而好問者聖,勇而好問者勝。——《文字"自然》
142.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後漢書"班超列傳》
143.小勇,血氣所為;大勇,義理所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144.初生之犢不懼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4回
好 學
14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14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47.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14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49.篤信好學,守死善道。——《論語"泰伯》
150.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
151.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論語"子張》:廣博地學習以堅定自己的意志,懇切的提問並且聯系實際進行思考。
152.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
15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154.學至乎沒而後止。——《荀子"勸學》:學習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才算中止。
15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156.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禮記"中庸》
15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15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159.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160.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161.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德行由於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隨聲附和而毀掉。
162.聖人無常師。——韓愈《師說》
163.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唐甄《潛書"講學》
164.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165.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八首》之一
16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滿江紅"寫懷》
167.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勸學》
168.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審 勢
16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170.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第44章: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有危險。
17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58章
172.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64章
173.聖人擇可言而後言,擇可行而後行。——《管子"形勢解》
174.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175.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如果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後句)
17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177.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178.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韓非子"喻老》
179.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
180.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181.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凡事如果能預先充分准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182.惟有道者能備患於未形也。——《管子"牧民》:只有有遠見的人才能夠在禍患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預防它。
83.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襄公十一年》
184.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趙策》
185.前車覆,後車誡。——《漢書"賈誼傳》
186.傲不可長,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樂不可極。——《禮記"曲禮上》:驕傲不可滋長,慾望不可以放縱,不能讓自己志得意滿,不應該使自己樂到極端。
187.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賈誼《新書"審微》
188.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18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蜀書"先住傳》
190.樂不可極,極樂成哀;欲不可縱,縱欲成災。——吳兢《貞觀政要"刑法》
191.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求 新
192.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一天到晚謹慎做事,自強不息,和日月一起運轉,永不停止。
193.日新之謂盛德。——《周易"系辭上》:每天都有新的變化才是大德。
194.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周易"系辭下》
19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如果能每天除舊更新,就要天天除舊更新,不間斷地更新又更新。
196.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擔心) ——《宋史"王安石列傳》
197.德貴日新。——康有為《論語注》卷九
198.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199.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200.君子之學必日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
——程顥.程頤《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
201.為學須覺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長進。——朱熹《朱子語類》卷八
202.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鵲樓》
20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勤 儉
204.君子以儉德辟難。——《周易"否》
205.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謨》
206.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庄公二十四年》
207.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208.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209.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210.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211.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212.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213.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鑒》卷二百三十四
214.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純仁列傳》
215.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治家格言
奉 公
216.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尚書"周官》:以公心滅私情,民眾才會心悅誠服。
217.大義滅親。——《左傳"隱公四年》
218.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左傳"僖公九年》
21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220.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221.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過;賞賜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
222.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22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在聖人治理的時代,天下是公有的。
224.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賈誼《新書"階級》
225.衡之於左右,無私輕重,故可以為平;繩之於內外,無私曲直,故可以為正。
——《淮南子"主術訓》: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沒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監督朝廷內外,判別是非沒有偏頗,才可以算作正直
226.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淮南子"泛論訓》
227.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淮南子"修務訓》
228.奉公如法則上下平。——《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29.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史記"太史公自序》
230.臨官莫如平,臨財莫如廉。——劉向《說苑"正理》
231.聖人不敢以親戚之恩而廢刑罰,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廢慶賞。——徐幹《中論"賞罰》
232.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後出師表》
233.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234.發號施令,在乎必行;賞德罰罪,在乎不濫。——包拯《論星變》
235.有功則賞,有罪則刑。——司馬光《進修心治國要札子狀》
236.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石成金《傳家寶"紳瑜》
237.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劉鶚《老殘游記》第九回
務 實
238.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239.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 君子以說的多.做得少為恥。
240.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墨子"修身》:讀書人雖然有學問,但是親身實踐才是根本。
241.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修身》:路程雖近,不走就達不到目的地;事情雖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242.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證於人。——《荀子"性惡》
243.謹於言而慎於行。——《禮記"緇衣》
244.君子強學而力行。——楊雄《法言"修身》
245.實事求是。——《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
246.百聞不如一見。——《漢書"趙沖國傳》
247.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248.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王充《論衡"薄葬》
249.名必有實,事必有功。——荀悅《申鑒"俗嫌》
250.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文心雕龍"知音》
251.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價值理念及基本要求
仁 :有仁愛之心 ——唐太宗愛民如子
義 :重情義 ——荊柯刺秦王
禮 :懂禮數 ——孔融讓梨
智 :明智果斷 ——空城計
信 :誠信言而必果 ——尾生沉水

❺ 三國演義中名句

好句:
1、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這句話反映了客觀的歷史演變規律,在羅貫中眼中,歷史進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統一就了就要分裂,分裂久了就要統一。

2、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三國演義》第一回
劉關張三人奮力救了董卓,但是當董卓得知三人都是平凡百姓的時候,竟然流露出了不屑一顧的神態。作者不禁發出感慨:自古至今人們都是很勢力的,他們從來都是以你的地位,勢力,名望來揣度你、對待你。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還能夠慧眼識英雄呢?

3、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進行重大的政治活動中,一定要注意保密,如果不慎泄密,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還會禍及自己。

4、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比喻友誼無比可貴,但是反映了劉關張「家天下」的政治主張,在國家利益和兄弟恩仇之間,他們把後者放在前面,這顯然是輕重不分,公私不分。劉關張三人以義氣起家,可以說也是因為義氣落敗。

5、枳棘叢中,非棲鸞鳳之所。---《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枳棘是一種多刺的灌木,古人因此視之為惡木,由此「枳棘叢中」便被引申為環境惡劣的意思;鸞鳳,是兩種高貴而吉祥的鳥,常用來比喻有政治高尚的品德和突出才乾的人。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高尚品德和突出才乾的人,是不應該在惡劣環境的地方生存的。

6、彼一時,此一時也。---《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隨著時間的改變,情況發生變化了,做事的標准和原則也要跟著改變。

7、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由於方法不對,反倒給了別人可乘之機,自己遭到了「收拾」。

8、名正言順,大事可圖。---《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做事要有有利的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成就大事。

9、揚湯止沸,不如去薪。---《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做事要善於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0、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雖然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忠」,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之說。但是中國文化一直存在著模糊的實用性原則,即「變通」,變通是對傳統教義的一種修改和對抗。

11、幾番不聽忠臣兼,難免宮中受劍鋒。---《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聽不進別人的良言苦勸,很可能會招來禍害。

12、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皇帝被視為天子,他代替「天」管理民眾,慢慢的人們學會了順從皇帝,皇帝也就越發獨裁。「順我者生(昌),逆我者亡(死)」也就成為了獨裁者深存內心同時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了。

13、好謀無斷,不足為慮。---《三國演義》第四回
解釋:這是在討伐董卓之前,伍瓊形容董卓的話,它告訴我們要想成就大事,不但要考慮周密,還要行事果決。

14、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三國演義》第四回
解釋:這時曹操的名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條。曹操生性多疑,他誤把別人的好心看成了歹意,明明自己殺錯了人,卻偏偏不承認錯誤,反而將錯就錯,斬草除根,為了自己一人的安全不惜殺害呂伯奢一家。「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讓我們體會到了曹操那種極端自私,心狠手辣的人生信條。

15、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國演義》第五回
解釋:赤兔馬和武藝超群的呂布相映生輝不禁讓人感慨,後世用「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來形容一個領域內十分傑出的人才。

16、天下動之至易,安之至難。---《三國演義》第六回
解釋:各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董卓採納了李儒的意見,決定將國都由洛陽遷往長安。楊彪對此持反對意見,並且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由此可見封建獨裁者罪惡之一斑,他們做事完全從自己角度出發,根本不考慮普通百姓的死活。

17、招賢納士,屈己待人。---《三國演義》第八回
孫策在埋葬了自己的父親孫堅之後,「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傑,漸漸投之」。放下架子,禮貌待人,這樣才能招來賢達有本事的人。

18、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三國演義》第九回
解釋: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用女兒貂蟬的美色離間了呂布和董卓,後來,呂布果然為爭奪貂蟬而將董卓刺死。

19、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解釋:當陳煒用「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這句話描述孔融的時候,孔融當即反駁「想君小時必當聰明」。陳煒不得不驚嘆「次子長成,必當代之偉器也」。雖然陳煒被孔融反駁的五體投地,但是「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作為一個常識,對今天的家長也是有提醒作用的。

20、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國演義》第十二回
解釋:當陶謙死前將荊州讓給了劉備,謀士荀彧變向曹操進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要求曹操奪取徐州。要想治理天下,在創業初期必須經營好自己穩固的」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勢力。

21、得何足喜,失何足憂。---《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解釋:當劉備終於做成了徐州牧的時候,曹操用了」驅虎吞狼「之計,使劉備失去徐州。劉備為了穩定軍心,就用了」得何足喜,失何足憂「這句話安慰大家,其實劉備還是很在意徐州的。這句話也只不過是劉備收買人心的一小計而已。

22、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解釋:劉備出戰袁術之前,將徐州託付給張飛,可是張飛酒後誤事,失去了徐州。張飛羞愧難當,與拔劍自刎。劉備搶下他的劍,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這時劉關張兄弟情誼的體現。同時,他的話帶有明顯的貶低女性的色彩。我們不禁反問:一個人對兄弟的仗義,是建立在輕視妻子孩子的基礎上,連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在乎,這樣的兄弟之情是不是很殘忍?他還能有多少人性?

23、無謀之輩,見利必喜。---《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解釋:這時曹操謀士荀彧評價呂布的話。沒有謀略,看不到長遠利益的人,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就會高興的不得了。

24、方今正用英雄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解釋:當劉備被呂布逼迫的無路可走,最終投靠曹操的時候,荀彧向曹操建議」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有後患「,可是郭嘉卻提出」方今正用英雄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心。「這樣寶貴的意見,而曹操也採用了郭嘉的見地。由此可見曹操的深謀遠慮,謀劃的長遠,不因大失小,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氣度和風范。

25、一日縱敵,萬世之患。---《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解釋:曹操放走了劉備,是劉備成為了他日後的勁敵。

26、見善若驚,嫉惡如仇。---《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
解釋:孔融向曹操推薦了禰衡,認為禰衡「見善若驚,嫉惡如仇。」而曹操和劉表一樣都因為禰衡的高傲態度而反感他。但是曹操和劉表都不願意殺禰衡,這並不表示曹操和劉表對有「叛逆精神」的「知識分子」多麼寬容,只是兩人都想借刀殺人,不想背上殺害名士的惡名。

27、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三國演義》第三十回
解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的最好評述。

28、生得其名,死得其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解釋:這是羅貫中評論徐庶母親的話。曹操模仿徐庶母親自己偽造一封家書給了徐庶,將徐庶騙至曹營。徐庶母親批評徐庶「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遂懸梁自盡。作者站在「尊劉貶曹」的立場上,高度評價了徐母的行為,認為他「氣若丘山,義出肺腑」「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29、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解釋:這是諸葛亮南陽草廬對聯,也是他《誡子書》中的話。「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對每個歷史時期的人們都有積極的意義,在浮躁的時代氛圍下,如果一個人要成就大業,是需要與現實生活中的「熱鬧」拉開一定的距離,然後「寧靜」地,甘於寂寞地進行自己的追求。

30、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解釋:這時諸葛亮「隆中對」時給劉備規劃的事業藍圖。諸葛亮具有高度的戰略眼光,對時局判斷格外准確。

31、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
解釋:赤壁之戰中,周瑜的反間計,龐統的連環計都使曹操中計,但是當周瑜隔江相望的時候,一陣風吹起,讓周瑜猛然想起如果沒有東風,再好的計謀都白搭。「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比喻各方面的工作都准備好了,就差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條件了。
32、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
33、既生瑜,何生亮。---《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
解釋:周瑜本來是個軍事天才,可惜他氣度小,看到諸葛亮比他更聰明就無比嫉妒,總想除掉諸葛亮。可是諸葛亮總是料事如神,總能識破周瑜的計謀並使其被動。

34、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解釋:劉璋聽了身邊謀士的勸告,請劉備入住西川拒抗張魯的進攻。這時王累寫書勸諫,希望劉璋別引狼入室,正是「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35、吉兇相救,患難相扶。---《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解釋:劉璋面對張魯的進攻,寄希望於同姓的劉備的援助,他認為劉備一定會「吉兇相救,患難相扶。」,其實最後驗證,劉璋的做法實為引狼入室,自取滅亡。

36、兩虎相鬥,必有一傷。---《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
解釋:劉備奪取西川時候,派黃忠攻城,可是魏延卻要搶攻,黃忠魏延最後要求比武,誰贏了誰攻城。劉備制止了兩人的比武,說「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即便是一家,也常常互有不服氣,要將他們的明爭暗鬥化解,是需要一定智慧的。

37、自古驕兵多致敗,從來輕敵少成功。---《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
解釋:張郃守關,輕視前來攻打的張飛,說「人皆怕張飛,吾視之如小兒耳,此去必擒也」,羅貫中由此發出「自古驕兵多致敗,從來輕敵少成功。」的感慨,對下一個故事張郃輕敵,終遭失敗的預示,也告誡人們做事切不可驕傲輕敵。

38、三軍易得,一將難求。---《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解釋:張郃失敗,丟了瓦口關,曹洪大怒,下令斬了張郃,郭淮勸諫:「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曹洪便寬恕了張郃。「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後世常用來表示人才難得,要倍加珍惜。

39、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
解釋:關於大意失荊州,遭到曹孫夾攻,諸葛瑾勸降關羽,關羽道出了這樣名垂千古的話,表現了他寧死不屈的氣概和視死如歸的決意。

40、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
解釋:曹植的《七步詩》感動了兄長曹丕,免於一死。這也揭露了封建時代帝王之家兄弟相殘的罪惡。只有奪取了王位,才能擁有操縱別人,踐踏別人的權利。極端的權力可以腐蝕人性!

41、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
解釋:這時諸葛亮《後出師表》中的話,意思是勤勉操勞,竭盡辛苦的工作,直到死才停止。但是諸葛亮後來討伐曹魏失敗,反過來讀這句話,不禁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味。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故五丈原,讓後人發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

42、此間樂,不思蜀也。---《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九回
解釋:蜀國滅亡,劉禪卻樂不思蜀,樂不思蜀比喻一個人胸無大志,很容易被眼前的享樂所迷惑。

好詞:
1、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2、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3、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4、三顧茅廬(劉備與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5、初出茅廬(諸葛亮):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6、虎踞龍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7、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眾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8、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9、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0、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1、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2、才佔八斗(曹植):形容學問高,文採好。
13、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4、超群絕倫(關羽):形容高出眾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5、一身是膽(趙雲):形容膽量極大。
16、顧曲周郎(吳國都督周瑜):形容欣賞音樂或聽歌、聽戲很內行。
17、巢毀卵破(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家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倖免。
18、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困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1、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2、車載斗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3、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顏):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4、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5、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6、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7、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8、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29、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著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0、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❻ 三國千古名句大全

第一篇:《三國中的名言警句》
1之將亡!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
2妻子如衣服 兄弟如手足 ——劉備
3聽兄一言,使我茅塞頓開,如撥雲見日 ——呂布(李肅說呂布反叛丁原後)
4 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 ——曹操(比喻有些事情,雖然做了也得益不大,但不做總覺得惜。)
5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也。 ——曹操
6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
7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曹操以手指玄德
8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評曹操
9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孔明
10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豐 11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達
12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 ——仲達
13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周瑜 14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周瑜
15獨善其身盡日安,何須千古名不朽!——※※
16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孔明說孫權
17韓盧,東郭自困於前,而遺田交之獲也。——
韓盧,天下跑的最快的獵犬,東郭是海內的狡兔,韓盧追東郭二者都精疲力盡,死於山下,過路的農夫不費一點力氣把它們撿走了。
18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謂無人?——水鏡曰劉備(語出《論語》盡管只有十來戶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講忠信的人)
19枳棘叢中,非棲鸞鳳之所。——關羽
20夫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從容自在,高枕飲食而已。若皆身親其事,將形疲神困,終無一成。 轉至:——楊顒諫孔明 21(孫策)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郭嘉
22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太史慈
23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孔明對孫權( 魯縞,魯國的絲織品,據說是最薄的 。強力的弩劍到了射程終了時,已經沒有力量了,即使是魯縞也不能穿破。)
24賢哉徐母,流芳千古:守節無虧,於家有補;教子多方,處身自苦;氣若丘山,義出肺腑;贊美豫州,毀觸魏武;不畏鼎鑊,不懼刀斧;唯恐後嗣,玷辱先祖。伏劍同流,斷機堪伍;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賢哉徐母,流芳千古!————《徐母贊》(徐庶之母)鼎鑊,古代烹飪器,此指鼎鑊烹人們酷刑。伏劍同流,指劉邦時期王陵之母,與徐母是一類人。斷機堪伍,孟母曾把布機上的線剪斷,以「廢學如同斷線一樣成不了事」教育曾逃學的孟子。
第二篇:《三國演義名句》
1、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這句話反映了客觀的歷史演變規律,在羅貫中眼中,歷史進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統一就了就要分裂,分裂久了就要統一。
2、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三國演義》第一回
劉關張三人奮力救了董卓,但是當董卓得知三人都是平凡百姓的時候,竟然流露出了不屑一顧的神態。作者不禁發出感慨:自古至今人們都是很勢力的,他們從來都是以你的地位,勢力,名望來揣度你、對待你。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還能夠慧眼識英雄呢?
3、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進行重大的政治活動中,一定要注意保密,如果不慎泄密,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還會禍及自己。
4、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比喻友誼無比可貴,但是反映了劉關張「家天下」的政治主張,在國家利益和兄弟恩仇之間,他們把後者放在前面,這顯然是輕重不分,公私不分。劉關張三人以義氣起家,可以說也是因為義氣落敗。
5、枳棘叢中,非棲鸞鳳之所。---《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枳棘是一種多刺的灌木,古人因此視之為惡木,由此「枳棘叢中」便被引申為環境惡劣的意思;鸞鳳,是兩種高貴而吉祥的鳥,常用來比喻有政治高尚的品德和突出才乾的人。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高尚品德和突出才乾的人,是不應該在惡劣環境的地方生存的。
6、彼一時,此一時也。---《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隨著時間的改變,情況發生變化了,做事的標准和原則也要跟著改變。
7、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由於方法不對,反倒給了別人可乘之機,自己遭到了「收拾」。
8、名正言順,大事可圖。---《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做事要有有利的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成就大事。
9、揚湯止沸,不如去薪。---《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做事要善於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0、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雖然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忠」,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之說。但是中國文化一直存在著模糊的實用性原則,即「變通」,變通是對傳統教義的一種修改和對抗。
11、幾番不聽忠臣兼,難免宮中受劍鋒。---《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聽不進別人的良言苦勸,很可能會招來禍害。
12、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皇帝被視為天子,他代替「天」管理民眾,慢慢的人們學會了順從皇帝,皇帝也就越發獨裁。「順我者生(昌),逆我者亡(死)」也就成為了獨裁者深存內心同時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了。
13、好謀無斷,不足為慮。---《三國演義》第四回
解釋:這是在討伐董卓之前,伍瓊形容董卓的話,它告訴我們要想成就大事,不但要考慮周密,還要行事果決。
14、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三國演義》第四回
解釋:這時曹操的名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條。曹操生性多疑,他誤把別人的好心看成了歹意,明明自己殺錯了人,卻偏偏不承認錯誤,反而將錯就錯,斬草除根,為了自己一人的安全不惜殺害呂伯奢一家。「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讓我們體會到了曹操那種極端自私,心狠手辣的人生信條。
15、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國演義》第五回
解釋:赤兔馬和武藝超群的呂布相映生輝不禁讓人感慨,後世用「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來形容一個領域內十分傑出的人才。
16、天下動之至易,安之至難。---《三國演義》第六回
解釋:各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董卓採納了李儒的意見,決定將國都由洛陽遷往長安。楊彪對此持反對意見,並且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由此可見封建獨裁者罪惡之一斑,他們做事完全從自己角度出發,根本不考慮普通百姓的死活。
17、招賢納士,屈己待人。---《三國演義》第八回
孫策在埋葬了自己的父親孫堅之後,「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傑,漸漸投之」。放下架子,禮貌待人,這樣才能招來賢達有本事的人。
18、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三國演義》第九回
解釋: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用女兒貂蟬的美色離間了呂布和董卓,後來,呂布果然為爭奪貂蟬而將董卓刺死。
19、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解釋:當陳煒用「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這句話描述孔融的時候,孔融當即反駁「想君小時必當聰明」。陳煒不得不驚嘆「次子長成,必當代之偉器也」。雖然陳煒被孔融反駁的五體投地,但是「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作為一個常識,對今天的家長也是有提醒作用的。
20、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國演義》第十二回
解釋:當陶謙死前將荊州讓給了劉備,謀士荀彧變向曹操進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要求曹操奪取徐州。要想治理天下,在創業初期必須經營好自己穩固的」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勢力。
21、得何足喜,失何足憂。---《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解釋:當劉備終於做成了徐州牧的時候,曹操用了」驅虎吞狼「之計,使劉備失去徐州。劉備為了穩定軍心,就用了」得何足喜,失何足憂「這句話安慰大家,其實劉備還是很在意徐州的。這句話也只不過是劉備收買人心的一小計而已。
22、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解釋:劉備出戰袁術之前,將徐州託付給張飛,可是張飛酒後誤事,失去了徐州。張飛羞愧難當,與拔劍自刎。劉備搶下他的劍,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這時劉關張兄弟情誼的體現。同時,他的話帶有明顯的貶低女性的色彩。我們不禁反問:一個人對兄弟的仗義,是建立在輕視妻子孩子的基礎上,連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在乎,這樣的兄弟之情是不是很殘忍?他還能有多少人性?
23、無謀之輩,見利必喜。---《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解釋:這時曹操謀士荀彧評價呂布的話。沒有謀略,看不到長遠利益的人,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就會高興的不得了。
24、方今正用英雄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解釋:當劉備被呂布逼迫的無路可走,最終投靠曹操的時候,荀彧向曹操建議」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有後患「,可是郭嘉卻提出」方今正用英雄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心。「這樣寶貴的意見,而曹操也採用了郭嘉的見地。由此可見曹操的深謀遠慮,謀劃的長遠,不因大失小,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氣度和風范。
25、
第三篇:《三國演義名句》
1、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第一回三國有氣勢的名言名句。
解釋:這句話反映了客觀的歷史演變規律,在羅貫中眼中,歷史進程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統一就了就要分裂,分裂久了就要統一。
2、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三國演義》第一回
劉關張三人奮力救了董卓,但是當董卓得知三人都是平凡百姓的時候,竟然流露出了不屑一顧的神態。作者不禁發出感慨:自古至今人們都是很勢力的,他們從來都是以你的地位,勢力,名望來揣度你、對待你。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還能夠慧眼識英雄呢?
3、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進行重大的政治活動中,一定要注意保密,如果不慎泄密,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還會禍及自己。
4、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國演義》第一回
解釋:比喻友誼無比可貴,但是反映了劉關張「家天下」的政治主張,在國家利益和兄弟恩仇之間,他們把後者放在前面,這顯然是輕重不分,公私不分。劉關張三人以義氣起家,可以說也是因為義氣落敗。
5、枳棘叢中,非棲鸞鳳之所。---《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枳棘是一種多刺的灌木,古人因此視之為惡木,由此「枳棘叢中」便被引申為環境惡劣的意思;鸞鳳,是兩種高貴而吉祥的鳥,常用來比喻有政治高尚的品德和突出才乾的人。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有高尚品德和突出才乾的人,是不應該在惡劣環境的地方生存的。
6、彼一時,此一時也。---《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隨著時間的改變,情況發生變化了,做事的標准和原則也要跟著改變。
7、倒持干戈,授人以柄。---《三國演義》第二回
解釋:由於方法不對,反倒給了別人可乘之機,自己遭到了「收拾」。
8、名正言順,大事可圖。---《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做事要有有利的理論依據,這樣有利於成就大事。
9、揚湯止沸,不如去薪。---《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做事要善於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10、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雖然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忠」,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之說。但是中國文化一直存在著模糊的實用性原則,即「變通」,變通是對傳統教義的一種修改和對抗。
11、幾番不聽忠臣兼,難免宮中受劍鋒。---《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聽不進別人的良言苦勸,很可能會招來禍害。三國有氣勢的名言名句。
12、順我者生,逆我者亡。---《三國演義》第三回
解釋:皇帝被視為天子,他代替「天」管理民眾,慢慢的人們學會了順從皇帝,皇帝也就越發獨裁。「順我者生(昌),逆我者亡(死)」也就成為了獨裁者深存內心同時常常掛在嘴邊的話了。
13、好謀無斷,不足為慮。---《三國演義》第四回
解釋:這是在討伐董卓之前,伍瓊形容董卓的話,它告訴我們要想成就大事,不但要考慮周密,還要行事果決。三國有氣勢的名言名句。
14、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三國演義》第四回
解釋:這時曹操的名言,也是他的人生信條。曹操生性多疑,他誤把別人的好心看成了歹意,明明自己殺錯了人,卻偏偏不承認錯誤,反而將錯就錯,斬草除根,為了自己一人的安全不惜殺害呂伯奢一家。「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這句話讓我們體會到了曹操那種極端自私,心狠手辣的人生信條。三國有氣勢的名言名句。
15、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三國演義》第五回
解釋:赤兔馬和武藝超群的呂布相映生輝不禁讓人感慨,後世用「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來形容一個領域內十分傑出的人才。
16、天下動之至易,安之至難。---《三國演義》第六回
解釋:各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董卓採納了李儒的意見,決定將國都由洛陽遷往長安。楊彪對此持反對意見,並且發出了這樣的感慨。由此可見封建獨裁者罪惡之一斑,他們做事完全從自己角度出發,根本不考慮普通百姓的死活。
17、招賢納士,屈己待人。---《三國演義》第八回
孫策在埋葬了自己的父親孫堅之後,「招賢納士,屈己待人,四方豪傑,漸漸投之」。放下架子,禮貌待人,這樣才能招來賢達有本事的人。
18、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三國演義》第九回
解釋: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用女兒貂蟬的美色離間了呂布和董卓,後來,呂布果然為爭奪貂蟬而將董卓刺死。
19、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三國演義》第十一回
解釋:當陳煒用「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這句話描述孔融的時候,孔融當即反駁「想君小時必當聰明」。陳煒不得不驚嘆「次子長成,必當代之偉器也」。雖然陳煒被孔融反駁的五體投地,但是「小時聰明,大時未必聰明」作為一個常識,對今天的家長也是有提醒作用的。
20、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三國演義》第十二回
解釋:當陶謙死前將荊州讓給了劉備,謀士荀彧變向曹操進言:「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要求曹操奪取徐州。要想治理天下,在創業初期必須經營好自己穩固的」根據地「,壯大自己的勢力。
21、得何足喜,失何足憂。---《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解釋:當劉備終於做成了徐州牧的時候,曹操用了」驅虎吞狼「之計,使劉備失去徐州。劉備為了穩定軍心,就用了」得何足喜,失何足憂「這句話安慰大家,其實劉備還是很在意徐州的。這句話也只不過是劉備收買人心的一小計而已。
22、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三國演義》第十五回
解釋:劉備出戰袁術之前,將徐州託付給張飛,可是張飛酒後誤事,失去了徐州。張飛羞愧難當,與拔劍自刎。劉備搶下他的劍,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這時劉關張兄弟情誼的體現。同時,他的話帶有明顯的貶低女性的色彩。我們不禁反問:一個人對兄弟的仗義,是建立在輕視妻子孩子的基礎上,連自己的妻子孩子都不在乎,這樣的兄弟之情是不是很殘忍?他還能有多少人性?
23、無謀之輩,見利必喜。---《三國演義》第十四回
解釋:這時曹操謀士荀彧評價呂布的話。沒有謀略,看不到長遠利益的人,見到眼前的蠅頭小利就會高興的不得了。
24、方今正用英雄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三國演義》第十六回
解釋:當劉備被呂布逼迫的無路可走,最終投靠曹操的時候,荀彧向曹操建議」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有後患「,可是郭嘉卻提出」方今正用英雄時,不可殺一人而失天下心。「這樣寶貴的意見,而曹操也採用了郭嘉的見地。由此可見曹操的深謀遠慮,謀劃的長遠,不因大失小,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氣度和風范。
三國有氣勢的名言名句由街道網()收集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
好句 > :三國有氣勢的名言名句是由街道網()為您精心收集,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三國有氣勢的名言名句的正文:
25、一日縱敵,萬世之患。---《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
解釋:曹操放走了劉備,是劉備成為了他日後的勁敵。
26、見善若驚,嫉惡如仇。---《三國演義》第二十三回
解釋:孔融向曹操推薦了禰衡,認為禰衡「見善若驚,嫉惡如仇。」而曹操和劉表一樣都因為禰衡的高傲態度而反感他。但是曹操和劉表都不願意殺禰衡,這並不表示曹操和劉表對有「叛逆精神」的「知識分子」多麼寬容,只是兩人都想借刀殺人,不想背上殺害名士的惡名。
27、勢弱只因多算勝,兵強卻為寡謀亡。---《三國演義》第三十回
解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官渡之戰的最好評述。
28、生得其名,死得其所。---《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解釋:這是羅貫中評論徐庶母親的話。曹操模仿徐庶母親自己偽造一封家書給了徐庶,將徐庶騙至曹營。徐庶母親批評徐庶「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遂懸梁自盡。作者站在「尊劉貶曹」的立場上,高度評價了徐母的行為,認為他「氣若丘山,義出肺腑」「生得其名,死得其所」。
29、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
解釋:這是諸葛亮南陽草廬對聯,也是他《誡子書》中的話。「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對每個歷史時期的人們都有積極的意義,在浮躁的時代氛圍下,如果一個人要成就大業,是
需要與現實生活中的「熱鬧」拉開一定的距離,然後「寧靜」地,甘於寂寞地進行自己的追求。
30、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 解釋:這時諸葛亮「隆中對」時給劉備規劃的事業藍圖。諸葛亮具有高度的戰略眼光,對時局判斷格外准確。
31、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
解釋:赤壁之戰中,周瑜的反間計,龐統的連環計都使曹操中計,但是當周瑜隔江相望的時候,一陣風吹起,讓周瑜猛然想起如果沒有東風,再好的計謀都白搭。「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比喻各方面的工作都准備好了,就差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條件了。
32、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三國演義》第五十五回
33、既生瑜,何生亮。---《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
解釋:周瑜本來是個軍事天才,可惜他氣度小,看到諸葛亮比他更聰明就無比嫉妒,總想除掉諸葛亮。可是諸葛亮總是料事如神,總能識破周瑜的計謀並使其被動。
34、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解釋:劉璋聽了身邊謀士的勸告,請劉備入住西川拒抗張魯的進攻。這時王累寫書勸諫,希望劉璋別引狼入室,正是「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35、吉兇相救,患難相扶。---《三國演義》第六十回
解釋:劉璋面對張魯的進攻,寄希望於同姓的劉備的援助,他認為劉備一定會「吉兇相救,患難相扶。」,其實最後驗證,劉璋的做法實為引狼入室,自取滅亡。
36、兩虎相鬥,必有一傷。---《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
解釋:劉備奪取西川時候,派黃忠攻城,可是魏延卻要搶攻,黃忠魏延最後要求比武,誰贏了誰攻城。劉備制止了兩人的比武,說「兩虎相鬥,必有一傷」。即便是一家,也常常互有不服氣,要將他們的明爭暗鬥化解,是需要一定智慧的。
37、自古驕兵多致敗,從來輕敵少成功。---《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
解釋:張郃守關,輕視前來攻打的張飛,說「人皆怕張飛,吾視之如小兒耳,此去必擒也」,羅貫中由此發出「自古驕兵多致敗,從來輕敵少成功。」的感慨,對下一個故事張郃輕敵,終遭失敗的預示,也告誡人們做事切不可驕傲輕敵。
38、三軍易得,一將難求。---《三國演義》第七十回
解釋:張郃失敗,丟了瓦口關,曹洪大怒,下令斬了張郃,郭淮勸諫:「三軍易得,一將難求」,曹洪便寬恕了張郃。「三軍易得一將難求」後世常用來表示人才難得,要倍加珍惜。
39、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
解釋:關於大意失荊州,遭到曹孫夾攻,諸葛瑾勸降關羽,關羽道出了這樣名垂千古的話,表現了他寧死不屈的氣概和視死如歸的決意。
40、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
解釋:曹植的《七步詩》感動了兄長曹丕,免於一死。這也揭露了封建時代帝王之家兄弟相殘的罪惡。只有奪取了王位,才能擁有操縱別人,踐踏別人的權利。極端的權力可以腐蝕人性!
41、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演義》第九十七回
解釋:這時諸葛亮《後出師表》中的話,意思是勤勉操勞,竭盡辛苦的工作,直到死才停止。但是諸葛亮後來討伐曹魏失敗,反過來讀這句話,不禁有「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味。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故五丈原,讓後人發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慨。
42、此間樂,不思蜀也。---《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九回
解釋:蜀國滅亡,劉禪卻樂不思蜀,樂不思蜀比喻一個人胸無大志,很容易被眼前的享樂所迷惑。
第四篇:《名言名句;三國演義的名言》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主公之言,雖合天理,奈離亂之時,用兵爭強,固非一道;若拘執常理,寸步不可行矣。——龐士元
3、將軍外托服從之名,內懷疑貳之見,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孔明
4、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之,是無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豐
5、皆外寬內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陳壽
6、為將之道:勿以勝為喜,勿以敗為憂。——智勇武將
7、斬將搴旗,威振疆場,亦偏將之任,非主公所宜也。願抑賁、育之勇,懷王霸之計。——張昭
8、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9、皆輕佻果躁,隕身致敗。——陳壽
10、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名言名句;三國演義的名言】名言名句;三國演義的名言。——諸葛亮
11、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諸葛亮
12、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士伏處於一方兮,非主不依。樂躬耕於隴畝兮,吾愛吾廬;聊寄傲於琴書兮,以待天時。——孔明
13、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周瑜
14、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諸葛亮
15、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
16、仆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陸伯言
17、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18、輕而無備,性急少謀,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於小人之手。——郭嘉
19、夫處世之道,亦即應變之術,豈可偏執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貴在隨機應變。【名言名句;三國演義的名言】文章名言名句;三國演義的名言出自
第五篇:《名人名言:三國演義名句集錦》
1、卧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2、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
4、獨戰東南地,人稱小霸王。運籌如虎踞,決策似鷹揚。威鎮三江靖,名聞四海香。臨終遺大事,專意屬周郎。
5、生子當如孫仲謀。
6、十萬貔貅十萬心,一人號令眾難禁。拔刀割發權為首,方見曹瞞詐術深。
7、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濟乎!
8、七星壇上卧龍登,一夜東風江水騰。不是孔明施妙計,周郎安得逞才能?
9、漢朝無起色,醫國有稱平;立誓除奸黨,捐軀報聖明。【名人名言:三國演義名句集錦】名人名言:三國演義名句集錦。極刑詞愈烈,慘死氣如生。十指淋漓處,千秋仰異名。
10、曹瞞兵敗走華容,正與關公狹路逢。只為當初恩義重,放開金鎖走蛟龍。
11、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12、洪水滔滔淹下邳,當年呂布受擒時:空餘赤兔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縛虎望寬今太懦,養鷹休飽昔無疑。戀妻不納陳宮諫,枉罵無恩大耳兒。
13、一鳳並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風送雨,雨隨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14、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吊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❼ 關於知音的名言名句

朋友,可以把快樂加倍,把悲傷減半。——馬庫斯.T.西塞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

看你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米格爾.德.塞萬提斯

友情最重要的不是接收愛,而是奉獻愛。——亞里士多德

老朋友是最好的鏡子。——赫伯特

真正的友誼,是一株成長緩慢的植物。——喬治.華盛頓

沒有比無知的朋友更危險的了。——拉封丹

如果想交到好朋友,自己必須先成為好朋友。——法頂

士為知己者死。——司馬遷

為了找到一個好朋友,走多遠的路也沒關系。——托爾斯泰

人一生有一個朋友足矣,兩個太多,三個就會惹來麻煩。——亨利.阿達姆斯

有人贊頌你,也會有人指責你。和指責你的人交朋友,遠離贊頌你的人。——猶太法典

真正親近的人,不需要言語,即使多年不見,再見面的時候,友情也會一日往昔。——道教

只有能夠分享內心感受的朋友,才可以給你戰勝困難的力量。——巴塔沙.葛拉西安

坎坷的道路上可以看出毛驢的耐力,患難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友誼的忠誠。——米南德

名譽,美酒,愛情,都不及可以讓我感到幸福的友情更珍惜。——赫爾曼.黑塞

一個好朋友,當看到對方的錯誤時,會真誠的指出,當朋友遇到好事時,會真心地感到高興,當朋友遭受痛苦的時候,會守在朋友的身邊,鼓勵他,支持他。——佛經

真正的友情就如同人的健康。在失去之前,永遠無法意識到他的真正價值。——科爾頓

不要追究朋友的缺陷,不要泄露朋友的秘密,不要記著朋友過去的錯誤。只有懂得這三點,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菜根譚

當你得意之時,只有邀請才來,在你失意之時,會不請自來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知了

友誼是一種溫靜與沉著的愛,為理智所引導,習慣所結成,從長久的認識與共同的契合而產生,沒有嫉妒,也沒有恐懼。 ——荷 麥

❽ 孔融九歲的兒子說了什麼話,讓孔融死前放棄了為他求情

古語有言:「時勢造英雄」,亂世急需人才為國家獻計獻策,反而使得有才之人有機會得到重用。但畢竟身處動盪的時代里,人們的命運有時也不能為自己所把控。

東漢末年爭霸的時代,僅死於曹操手下的人才數量就非常驚人了。前有華佗,後有孔融,都是令世人惋惜的對象。

此話一出之後,世人皆以他為賢才,並將這句話流傳了下來。後人即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作成語用,比喻整體遭殃,個體亦不能保全。直到如今,依然是一句被廣為引用的至理名言。幾千年前,孔融一家子的處境,用此話來形容也最為恰當不過了。

曹操其人,歷史評價其為「奸雄」,而孔融則是名士。曹操愛才為世人公認,但過於恃才放曠的人才,卻會遭曹操記恨。孔融之死,便是出於這樣的原因。

孔融一家最終都被曹操處死,他年幼的兒子說出的便是真相。既然已決心殺了孔融,又怎麼可能再留下他的兒孫呢?

❾ 孔融家族被曹操滅門前,7歲小女兒說的哪句話,成為千古名句

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或許能夠得到皇帝的禮貌對待,他們的家族也能夠綻放出光芒,但是不幸的是,他生活在亂世之中,而且他一文不值,他十分討厭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他無意之中諷刺了曹操一句,小心眼的曹操竟然就將他全家滅門,曹操的軍隊來到他家,處罰他們的時候。7歲的小女兒隨口說的一句話,竟然流傳下來,成為了千古名句。

逐漸的拋棄自己,他也沒有辦法去跟人家搶地盤,所以這時他勉強和曹操保持著關系。曹操和孔融兩個人的矛盾進一步激化。是從官渡之戰開始的。曹操在戰勝袁紹之後,把袁紹的媳婦許配給曹丕,這個時候孔融多說了一句,武王伐紂,賜周公妲己。曹操認為形容的是自己,是在誣陷自己想要謀反。他的小女兒在屠刀之下說,覆巢之下豈有安卵。

❿ 聰穎機智的少年名言警句

文彥博灌水取球、諸葛恪得驢,曹沖稱象和司馬光砸缸

謝道韞
謝道韞身出名門,系東晉安西將軍謝奕之女。王謝世家,在魏晉南北朝那是響當當的字型大小。即使在門閥林立的東晉,王謝兩門也自視極高,婚嫁除了入宮攀龍附鳳以外,都只在兩族之內進行。他們兩家在晉朝消亡之後仍是風光不減,直到梁武帝時大梟雄侯景向兩族求婚被拒絕遂視此為平生恨事,最後造反時順便將王謝兩族徹底誅絕。王謝的數代風流到此嘎然而止,只留下劉禹錫的一首,「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後人懷詠。
謝道韞還是個小MM的時候就相當了得。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謝安大贊其雅人深致。不要小看這一贊,謝安何等樣人,不說他在淝水之戰中的鎮定氣度,也不說他權謀機變的高超政治手段或者是一心只想歸隱的澹泊心態,只說後世的詩仙李太白向來眼高於頂,有著天子呼來不上來的狂氣,然而他生平唯一服膺的人就是這個東山不出的謝安石。其時天下號稱名士的何止千萬,能得謝安一贊幾乎可以藉此榮耀終身。另一則故事就更經典了,一次冬日謝氏家族聚會,正趕上大雪鵝毛般片片落下,謝安於溫酒賞雪之餘,雅興大發,問在座的謝氏後輩,飄飄大雪何所似?謝道韞的堂哥謝明介面:「撒鹽空中差可擬。」(這位老兄空中撒鹽何故,難道想人工降雪?:))。謝道韞馬上微哂道:「未若柳絮因風起。」簡單一句,謝道韞的詩情才氣相比她堂哥何啻宵壤!謝安大聲稱善,誇獎道韞敏慧過人。

曹沖
曹操不但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還是一個成功的父親。他的幾個兒子,文功武略,各有卓越之處,而他最喜愛的,首推曹沖。古代所謂神童,以語言天賦突出的居多,曹沖卻表現出解決問題的高超思維能力。曹沖七歲時以等量置換的辦法稱大象體重,不但震驚了當時之眾,也流傳千古,成為最經典的兒童智力啟蒙故事之一。
還有一個典故:孫權曾送來一隻漂亮的雉雞。曹操想觀賞雉雞舞蹈,但使盡辦法,這珍禽就是不鳴不舞,讓人徒嘆奈何。曹沖想出一個辦法,讓人製作一面大鏡,擺在雉雞面前。那雉雞於鏡中看到同類,起了爭勝之心,當即舞將起來,這一下對鏡成雙,煞是好看。
有的故事,不但體現了曹沖的智慧,還表現了他寬厚仁慈的一面。一次,曹操坐騎的馬鞍放在倉庫中,不慎被老鼠咬壞。庫吏大驚失色,自認必死。曹沖知道後,心生一計:他先用利刃將自己的單衣穿戳成鼠齒狀,然後裝成一臉愁色的樣子去見父親。曹操問他何事憂慮?曹沖說:「世俗以為鼠齒衣者,其主不利。今單衣見齒,是以憂戚。」曹操趕緊安慰愛子,說:「此妄言耳,無所苦也。」過了一會兒,庫吏前來報道曹操那樁馬鞍被鼠咬壞一事,曹操聽後,笑著說:「連我兒子的單衣都被咬壞,何況馬鞍乎?」根本沒有追究的意思。據說,每當曹沖見到當刑者,總要上去尋問是否冤枉,是否處理過重?如是,他就要想方設法為之救命或減刑;每當見到那些勤奮而能乾的官吏因小過或失誤而觸犯法律,他都要親自到曹操那裡說情,請求父王寬大。史書稱曹沖「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這種悲憫寬厚的氣質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身上體現出來,簡直催人淚下。
可恨天道難測。上蒼把智慧慷慨地賦予曹沖,卻又殘酷地掠走他的生命。建安十三年,年僅十三歲的曹沖突患大病而亡,據後人推斷,可能是「絞腸痧」。曹沖的夭折,留給歷史一道殘缺的美麗,留給後人一份遺憾的嘆息。

也許上天的深遠用意,非我等凡胎肉眼所能看穿。
曹沖死後,曹操悲痛萬分,曹丕來寬慰他,曹操說道:「曹沖之死,是我的不幸,又是你們的大幸。」曹丕即位後,也經常對臣下說:「若使倉舒(曹沖之字)在,我亦無天下。」可見,曹沖之死,客觀上為曹丕爭奪王位掃除了最大障礙。
才高八斗的曹植,力能搏虎的曹彰,都在爭當曹操繼承人的交鋒中鬱郁而終。假使曹沖活著,以他的仁慈,在與曹丕等人不可避免的爭斗中會是一個什麼結局,又有誰能夠預料呢?

王戎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這段關於路邊的苦李子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上。這個哲理味濃郁的小故事,讓我們毫不猶豫地將王戎劃在神童的圈子裡。如果說曹沖的天分在於解決問題,那麼王戎的天分則在於觀察總結。

歷史上的王戎是個很難下定義的人物,簡直具有典型的性格分裂症狀。《世說新語》里有關他的條款還有許多,摘列一二,就不難得出這個結論。
1,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王戎在其侄子結婚時送過一件單衣,後來數次討還)
2,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契書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王戎作司徒的時候富了起來,一到天黑就和老婆關起門來數錢)
3,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王戎家的李子樹品種優良,賣的時候怕別人引進,先把核鑽破)
4,王戎女適裴頠,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女兒出嫁借了他的錢,他就甩臉子看,女兒還了錢,馬上眉開眼笑)

單從上面的記載來看,王戎的吝嗇,簡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世說*儉嗇第二十九》中記載了九條儉嗇的故事,他一人就佔了四條。但是在同一本《世說新語》里,他卻另有截然不同的表現:
1,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具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
「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
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
(譯:王戎、和嶠都很孝,同時死了老母。和嶠規規矩矩服喪,王戎雖然不遵守規矩路數守孝,卻因為痛苦而消瘦得像只乾乾雞了。)
2,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他作官的老爹有清官的名聲,死後,下面的人送錢數百萬表示懷念,王戎一概拒絕)
3,魏明帝於宣武場上斷虎爪牙,縱百姓觀之。王戎七歲,亦往看。虎承間攀欄而吼,其聲震地,觀者無不辟易顛仆,戎湛然不動,了無恐色。
(魏明帝虐待老虎還招呼老百姓圍觀。老虎一聲大吼,嚇得眾人屁滾尿流,七歲的王戎卻鎮定自若)
4,王戎喪兒,「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
『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他死了兒子,哭得昏天黑地,天性流露)
5,王戎弱冠詣阮籍,時劉公榮在坐,阮謂王曰:「偶有二斗美酒,當與君共飲,彼公榮
者無預焉。」
(阮籍有酒,給小王戎喝)
6,在職雖無殊能,而庶績修理。(本條出自《晉書》——並非無殊能,只怕是不願表現殊能,盡到本分就成了)

這幾條描寫的王戎,至情至性,臨危不懼,見財不貪,實在無法把他和那個吝嗇的王戎統一起來。結合當時的政治背景分析,王戎的吝嗇極有可能是一種韜晦之計,作秀的成分很大。否則,依照嵇康阮籍等人的性子,如何肯和一個卑下貪婪的傢伙混在一起號稱「竹林七賢」呢?
王戎曾經帶兵參加滅吳的戰爭,也算文功武略齊備,從234年生到305年沒,活了七十一歲,最後死於「八王之亂」,位至左僕射,司徒。在當時動盪的社會背景下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中,能活到古稀之年,相當的不容易,這恐怕與他自污式的韜晦之計不無關系。

孔融

三字經有雲:融四歲,能讓梨,弟與長,宜先知。一個四歲的孩子就懂得謙讓之道,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注意,後來以他為楷模澆鑄出來的成批作品,可沒法跟這個始作俑者相提並論)。
有關孔融,還有一個「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典故。
孔融十歲,隨父到洛陽,時李元禮有威名,登門者須雋才之士或有清譽,又或是中表親戚,閣人始肯通傳,孔融獨自到李府,向門官言道:「我是李府君親。」 門官為他通傳後請人府相見,李元禮問道:「君與仆有何親?」,孔融對日:「昔先祖仲尼(孔子)與君先人伯陽(老子)有問禮之誼,是以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此言出自一個十歲幼童之口,李元禮及在座賓客莫不奇之。時有太中大夫陳韙後至,得聞此事,便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能佳。這倒是很常見的事,不過卻是對孔融的不以為然。沒想到孔融應聲答道:「想君小時,乃當了了。」
這里用了一個歇後手法,意思說陳韙現在是「大未必佳」。陳韙遭此反擊,大為尷尬,一時語塞。一個十歲的孩子,一句話堵得名士張口結舌,孔融才思之敏捷,實在令人贊嘆。

但是孔融的神童段位,僅僅停留在辯捷的層次上。而這種沒有智慧作後盾的辯才,除了得罪人之外,於人於己,實在沒有更好的用途。孔融成人之後,先後擔任過北海相,青州刺史,少府,大中大夫等職。在職期間,除了空發議論,作一些修復城牆重建學校的形象工程之外,基本沒干過什麼足以證明他有政治才能的事。
大凡能說會道而又不甘寂寞的人,對於幹活的人總是指手畫腳一百個不順眼,孔融也沒跳出這個窠臼。他依附於曹操的翼護下,得以在盜賊蜂起的軍閥割據時代作著「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的香夢,但是對於曹操的政策卻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如果說他勸阻曹操伐劉備是「興無義之師,恐失天下之望」雖然迂腐但是還帶著點為天下計的味道,那麼他為諷刺曹丕納甄氏而編造的「想當然」的故事,就純粹屬於徒逞口舌之利,完全是過把癮就死的嬉皮士心態。
三國時代的統治者,對待知識分子通常有著驚人的耐性,但是曹操的耐性終於還是被逼到了極限。 公元208年,曹操把孔融滿門抄斬。當時還有一個令人凄然的花絮:孔融被捕的時候,大兒子九歲,小兒子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專心地做著某種游戲。孔融還懷著一種僥幸心理問使者:「我好漢做事好漢當,能不能放過我的孩子?」沒想到他兒子秉承了他的硬骨頭精神和早慧特徵,慢慢說道:「父親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兩個小孩子口中造出的。從這寥寥數語中可以看出,他的孩子在遺傳了他的口才基因之外,還有著超乎他上的非凡見識。可惜歷史沒有給這兩個小孩一個充分表演的機會就匆匆將其扼殺,使人掩卷兮長太息。
孔融除了作政論,還能詩,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把他與王粲等六人相提並論,故被列為「建安七子」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諸葛恪

東吳君臣,一直保持著一種溫切的關系。孫權就經常和大臣開玩笑。諸葛恪六歲時,值東吳筵會,恪隨父諸葛瑾在座。諸葛瑾臉長,孫權令人牽一驢來,用粉筆書其面曰:「諸葛子瑜」。眾皆大笑。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於其下曰:「諸葛子瑜之驢」。滿座之人,無不驚訝。權大喜,遂將驢賜之。又一日,大宴官僚,孫權命恪把盞。巡至張昭面前,昭不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謂恪曰:「汝能強子布飲乎?」恪領命,乃謂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鉞,未嘗言老。今臨陣之日,先生在後;飲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謂不養老也?」昭無言可答,只得強飲。權因此愛之,故命輔太子。

年僅六歲,就懂得化解矛盾之道,諸葛恪可謂神童。但是從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諸葛恪的聰明,也屬於孔融式的小聰明,用來持節出使,游說勸諭,與人爭鋒於廟堂之上而不損國之威嚴,則綽綽有餘;若用來輔佐君王,治國安邦,則嫌不足。孫權一雙碧眼,有知人善用之譽,但是讓諸葛恪這樣一個人「輔太子」,真是大大的失策。
聰明人的身上,經常會被附會許多神奇怪異之事。《太平廣記》曾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吳孫權時,永康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逐之。龜便言曰:「游不良時,為君所得。」人甚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泊越里,纜舡於大桑樹。宵中,樹呼龜曰:「勞乎元緒,奚事爾耶?」龜曰:「我被拘縶,方見烹臞。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博識,必致相苦。令求如我之徒,計從安出?」龜曰:「子明無多辭,禍將及爾。」樹寂而止。既至,權命煮之,焚柴百車,語猶如故。諸葛恪曰:「然以老桑方熟。」獻之人仍說龜樹共言,權登使伐取,煮龜立爛。今烹龜猶多用桑薪,野人故呼龜為元緒也。——這里對於諸葛恪廣聞博識的描寫,就有些神乎其神的味道了。

小聰明的一大特點,就是急於表現一下自己的聰明。
孫權病故以後,9歲的孫亮即位,遺囑時任大將軍的諸葛恪和孫弘、孫峻等輔佐。孫弘仗著自己與王室的密切關系想獨掌大權,策劃除掉諸葛恪,不料孫峻站在諸葛恪一邊,密報諸葛恪,諸葛恪聞信將孫弘誘到將軍府,一刀拿下。
陸遜死後,諸葛恪替代了陸遜的丞相職務,軍政大權一手把持。他一上台,就裁撤校官,豁免債務,減除雜稅,深得民心。百姓由敬生愛,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太平廣記》的那個故事,大概就是彼時留下的。每當外出,都有許多人擠在道路兩旁,伸長脖子,希望一睹尊容,場面之狂熱,媲美追星族。

在這種熱烈追捧的氣氛中頭腦發熱,也就不難理解了。
諸葛恪掌握大權後,沒有去調和矛盾控制政局穩定人心,而是急不可耐地想要建立功勛。上台第二年,他就帶兵在魏吳交界的巢湖東界修城築堤,防魏進攻。這座大堤便是有名的東興堤(今安徽巢縣東北)。說來也巧,就在萬事俱備之時,司馬師率兵來攻。吳軍以逸待勞,甫一交鋒,就擊潰魏軍。這本是一次小勝,不足宣揚,可在追星族的眼裡,這鍾近乎未卜先知的本事更加證明了諸葛恪的神奇。

被勝利和崇拜灌暈了的諸葛恪再次徵集了20萬大軍,圍攻合肥。這一次卻沒那麼幸運了,諸葛恪那種淺層次的智慧根本不足以決勝千里。戰爭拖延了四個月,吳軍傷亡慘重,又瘟疫流播,敗局已定。諸葛恪出於虛榮心理,對將軍朱異都尉蔡林等人的勸告置若罔聞,仍然逼迫將士負病攻城,結果軍心大亂,減員嚴重。
魏國反擊,諸葛恪不敵,退至長江沿線。吳軍連病帶傷折損無數,倖存者也是怨聲載道。諸葛恪還不服輸准備再戰,後來在孫亮一道接一道的退兵詔書催促下,才退兵回朝。

經過這次慘敗,諸葛恪大失人心,朝野一片怨責之聲,孫峻利用這個機會,殺死了諸葛恪取而代之,東吳政權從此陷入爭權奪利的混亂之中。

應該說在三國的神童裡面,諸葛恪是最有機會施展才華的一個。他自小便深受賞識,後來掌握了主宰一國的權力。但是,他的拙劣表現卻令所有看好他的人大跌眼鏡,最後他不但自己落得個身首異出的悲慘結局,還使東吳國力大傷朝政混亂直至滅亡,孫權泉下有知,一定要後悔得捶破棺材板。這種過早表現的聰明以及隨之而生的心理扭曲,是諸葛恪人生悲劇的根源。膚淺的聰明,輕者殺身,重者誤國,內中個情,發人深省。

何晏

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
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外。*《世說新語》

三國神童經常在七歲的時候不約而同開始閃光,巧合的程度令人懷疑。何晏在普通讀者里的知名度不是很高,但是一提起他祖父何進則無人不曉。如果說黃巾之亂是三國鼎立的導火索,那麼國舅兼大將軍的何進就算是分割天下的操刀人了。正是他在與十常侍的爭斗中引進外援——董卓的野狼部隊,在本就氣息奄奄的漢王朝軟肋上又捅了致命的一刀。
何進是屠夫出身,但是他的後人何晏卻出落得唇紅齒白面如傅粉身材修長清秀儒雅(越說越象一根水靈靈的綠豆芽),而且從小聰明伶俐。曹操自己的兒子雖然個個都很出色,見了何晏仍然很喜歡,一心想把他收為義子。沒想到何晏人小心大,自己在地上畫了個圈,標明是「何氏之家」——這份執著來自於一個七歲孩童,真讓人贊嘆。
關於何晏的皮膚白皙,還曾經有過一個典故:許多人認為何晏面如傅粉是因為學女人搽粉,魏明帝曹睿也曾好奇到設了一個局來驗證此事。有一日天氣悶熱,曹睿急召何晏進宮。何晏滿頭大汗地趕來,卻沒什麼事,曹睿只是准備了一碗熱湯面給他喝。何晏一邊吃一邊用袖子擦汗,卻仍然面容皎白毫無溝壑縱橫的跡象,可見乃是出自天然。

但是何晏最終還是站在了曹氏利益集團的一邊。他的母親尹氏被曹操娶為九夫人,他自己娶了曹操的女兒金鄉公主,被封為「駙馬校尉」,據考證以駙馬稱呼公主女婿還是自他而始。這種裙帶關系決定了他不可能從曹氏集團中擺脫出來,所以後來他成為曹爽屬下的一個重要人物,官拜吏部尚書,在公元249年司馬懿與曹爽的權利斗爭中被殺。何晏的出生年代不祥,參考與他同期的曹丕曹植等人,死的時候應該已經六十上下。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