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公孫丑上賞析

公孫丑上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1-31 14:22:32

1. 願年年今日,喜長新.賞析

《拂霓裳》 ——願年年今日、喜長新
《拂霓裳》原文:
慶生辰。慶生辰是百千春。開雅宴,畫堂高會有諸親。鈿函封大國,玉色受絲綸,感皇恩。望九重、天上拜堯雲。今朝祝壽,祝壽數,比松椿。斟美酒,至心如對月中人。一聲檀板動,一炷蕙香焚。禱仙真。願年年今日、喜長新。
願謹也。從心原聲。魚怨切
【年年】每年。《宋書·禮志二》:「成帝時,中宮亦年年拜陵,議者以為非禮。」元陸仁《題金陵》詩:「忘情只有龍河柳,煙雨年年換舊條。」清納蘭性德《卜運算元·詠柳》詞:「嬌輭不勝垂,瘦怯那禁舞?多事年年二月風,翦出鵝黃縷。」劉半農《大風》詩:「呼啦!呼啦!好大的風,你年年是這樣的刮,也有些疲倦么?」
【今日】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唐韓愈《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楊雄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說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華忠說:『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唐駱賓王《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清黃遵憲《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台南台北固吾圉!」丁玲《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中國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的婦女。」
【喜】樂也。從壴從口。凡喜之屬皆從喜。歖,古文喜從欠,與歡同。虛里切
【長】久遠也。從兀從匕。兀者,高遠意也。久則變化。亾聲。者,倒亾也。凡長之屬皆從長。仧,古文長。
【新】取木也。從斤

2. 摘抄對聯,並賞析

對聯集錦
古今妙聯賞析
《古今巧聯妙對趣話》雲,明代湯顯祖新婚之夜,新娘出聯曰:
紅燭蟠龍,水裡龍由火里去;
顯祖久而無對。後見新娘穿的綉花鞋,遂得句雲:
花鞋綉鳳,天邊鳳向地邊來。
因蠟燭上的龍同是蠟燭做的,燃燒時同時燒掉,故言「由火里去」。因鳳綉在穿於雙腳的鞋上,故言「向地邊來」。聯話以矛盾統一見趣。

《聯語》雲,南京燕子磯武廟,至清末僅存一勒馬橫刀偶像。某入廟見之而得上聯雲:
孤山獨廟,一將軍橫刀匹馬;
未得下句。後一趕考書生系船於江邊時風兩漁翁對釣,遂得下聯:
兩岸夾河,二漁翁對釣雙鉤。
聯語之巧在用數。上聯之數全為一,而用「孤」、「獨」、「一」、「橫」、「匹」等變言之。下聯之數全為二,而用「兩」、「夾」、「對」、「雙」變言之,使人不覺有雷同之感。

《紀曉嵐外傳》雲,乾隆游泰山,至玉皇頂,見東岳廟北有彌高岩,出對要紀昀對: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可以語上也;
紀對道:
出乎其類,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聯為用典。堅,深也。上聯首二句本講孔子之道,語出《論語·子罕》。此言泰山。下聯首二句本講孔子之偉大,語出《孟子·公孫丑上》,此亦言泰山。上下聯首二句為自對,「之彌」與「乎其」為重言。

清代才子紀曉嵐,乾隆年間進士,從編修、侍讀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曾任《四庫全書》總編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閱微草堂筆記》24卷,享有與《聊齋志異》並行海內外的盛譽。他文情華瞻,慧黠敏捷,是個對句奇才,天地萬物、古今詩賦無不可入對者,信手拈來,出口成趣,渾若天成,其爐火純青的文字功夫讓人嘆為觀止,關於紀曉嵐對聯的故事,筆記、野史中多有記載,在民間也流傳頗廣。
有一年冬天,紀曉嵐跟隨乾隆南巡至白龍寺,適逢寺僧鳴鍾。庄嚴古剎,鍾聲悠然,乾隆詩興大發,揮筆寫下"白龍寺內撞金鍾"七個大字。紀曉嵐見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從容揮筆對上下聯:"黃鶴樓中吹玉笛"。乾隆當即拍手稱贊:"佳對!"。
紀曉嵐熟讀詩書,記憶力很強,其師曾以杜甫《兵車行》中一句"新鬼煩冤舊鬼哭"出聯考他,他巧妙地運用李商隱《馬嵬》中句"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對,天衣無縫,工整貼切,令其師不得不佩服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乾隆16年夏季,乾隆帝見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雲:"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紀曉嵐看到池子左邊的蓖麻,便以問對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綠掌要啥?"。同樣以問句相對,天衣無縫,令乾隆稱奇。
紀曉嵐中取進士那年,見京城當鋪林立,隨口吟出一句上聯:"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但苦思不得下聯。後來他執令赴通州當主考官,見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數月的上聯便有了下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絕妙之極。
有一年秋,一個經常愚弄百姓的戲班到紀曉嵐家鄉演出,因該地很窮,生活很差,戲子們心中怨氣很大。於是,在一出戲中飾"主考官"的戲子便借戲諷刺該地的鄉民:"酸芥菜,臭黃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紀曉嵐回鄉看望父母,於是憤然回敬道:"毀梨園,敗戲德,開台腔亂調翻!"
紀曉嵐曾有一位脾氣不好的醫生朋友。某日紀曉嵐因小恙前去求診,這位醫生朋友對他說,我出個上聯,你若能對出下聯,診費、葯費全免,紀曉嵐心想對聯之事能難倒我?便點頭應允。上聯為?quot;膏可吃,葯可吃,膏葯不可吃"。紀曉嵐便借其脾氣發揮,續了下聯:"脾好醫,氣好醫,脾氣不好醫。"既觸其缺點,又促其改正,一語雙關,妙哉!
一知縣早聞知紀曉嵐才華橫溢,極善對句,想親自試之。某日恰遇紀曉嵐隨駕巡視至此縣,他便出了個刁鑽的上聯:"鼠無大小皆稱老"。紀曉嵐思慮片刻,一時難以為對,環視四周,見有一鸚鵡,便從容對道:"鸚有雌雄都叫哥。"該知縣對紀曉嵐的才華暗暗稱奇。

3. 孟子的名言賞析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

讀解賞析
學生公都子更為全面地提出了人性問題來和孟子進行討論,除了告子的觀點外,還另外舉出了兩種觀點,且有理有據,說服力較強。這一次孟子沒有以詰難或推謬的方式進行辯論,而是正面闡述了自己關於人性本善的看法。說是闡述,其實也是重申,因為其主要內客,即關於惻隱、羞惡、恭敬、是非「四心」以及它們與仁、義、禮、智之間的內在聯系,他在《公孫丑上》里已經提出並闡述過了。只不過在那裡是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發, 探討「四心」與「仁政」之間的關系,具有政治心理學的色彩。而這里則是純從人性探討的角度出發,回答學生關於人性是否天生善良的問題。
其實,到底人性是如孟子的看法天生善良,還是如苟子的看法天生邪惡,或者如告子等人的看法無所謂善也無所謂惡,這是一個很難說得清的問題。即便是哲學思想進步發展到今天,對於這個古老的話題,學者們往往也莫衷一是,各執一端。所以,孟子的看法的確也只能代表一家之言。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孟子在這里進一步提出了「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的問題。按照孟子的看法,不僅人性本善,人性本來有「四心」,就連仁義禮智這四種品質道德,也都是「我固有之也,只不過平時我們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現在我們應該做的就是要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之中去發現仁義禮智,「盡其才」,充分發揮自己的天生資質。這使人想到他在《公孫丑上》裡面所說的,人有仁義禮智的四端,「猶其有四體也」。仁義禮智已經植根於我們的本性之中,就像手腳四肢已長在我們的身上一樣,由於太自然,太習慣了,反倒使我們渾然不知,意識不到了。如果有一個人突然對我們說:『我發現手腳就長在我們的身上!」我們不認為他是個百分之百的白痴才怪。可今天突然有人對我們說:「我發現仁義禮智就在我們的本性之中!」我們認為他是白痴還是認為他發現了「新大陸」呢?
古往今來,東南西北,多少人在尋求仁義禮智、世間公道,卻原來都是背著娃娃找娃娃。孟子向我們猛擊一掌說:娃娃不就在你的身上嗎?於是我們都反省自身,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本性中去尋求仁義禮智的善的根苗,加以培養,使之茁壯成長。
拋開抽象的哲學論爭不說,孟子的「性善論」思想是不是有它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意義呢?

4. 關於《論語》《孟子》的賞析

你自己篩選一下(有些不是論語和孟子):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解讀]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恆:常常。

不吹毛而求小疵。——《韓非子·大體》
[解讀]不要去挑剔別人的小毛病。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喜歡挑剔別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點。求:找尋。疵:毛病。

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解讀]不將對甲的怒氣轉到乙的頭上,也不重犯同一種過失。許多人對自己的過失並不引起注意,甚至習以為常,若能像顏回那樣該多好啊!遷怒:轉移怒氣。貳:再,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離婁上》
[解讀]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畫出矩形和圓形來。我們的生活,辦事情,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章制度,否則,各行其是,准會亂了套。規矩:規和矩,校正圓形和方形的兩種工具,比喻標准,法度。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解讀]糧倉充實,百姓才懂得禮節制度;衣食豐足,百姓才知道榮譽恥辱。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治理國家的人,首先要考慮老百姓的生活。廩(lǐn):糧倉。實:充實。

差若毫釐,謬以千里。——《禮記·經解》
[解讀]事情開始時有很小的差錯,若不及時糾正,最後就會造成大的錯誤。萬事開頭難,開頭必須謹慎;搞科學研究必須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否則就會造成重大損失。毫釐:為計量小單位,形容極少或極小。繆(miù):錯誤。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戰國·楚·屈原《卜居》
[解讀]尺雖比寸長,但和更長的東西相比,就顯得短,寸雖比尺短,但和更短的東西相比,就顯得長;事物總有它的不足之處,智者也總有不明智的地方。人或事物各有長處和短處,不應求全責備,而應揚長避短。

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
[解讀]面臨著仁義,就是老師,也不必同他謙讓。這句話與「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語)的意思有些類似。闡發仁義,捍衛真理,伸張正義等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地去做,絕不能推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解讀]擁有真理,合乎正義的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幫助,違背真理、非正義的就很少得到幫助。它告訴我們,真理和正義是不可戰勝的。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
[解讀]如果只是獨自一個人學習而沒有朋友一起討論,就會孤陋寡聞。事實證明, 學習夥伴有益於學習的進步。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解讀]富貴不能使他的心惑亂,貧賤不能使他改變節操,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只有做到了這三點才可以稱得上是大丈夫。孟子的這句話歷代相傳,激勵了無數的中華兒女。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十月之交》
[解讀]高地變成山谷,深谷變成山陵。據科學推測,喜馬拉雅山這個地方在七千萬年以前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滄海變桑田,比喻世事多變。也比喻事物在一定的條件下總是向它相反的方面轉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解讀]工匠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必須事先磨快工具。由此可知,一個人要勝任工作,必須首先學好本領。今日讀好書,來日才能大展鴻圖。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論語·衛靈公》
[解讀]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這句話說的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嚴格要求自己,進步就快;寬容別人,就會遠離怨恨。躬自:自己。「厚」後省略了一個「責」字。責:責備,要求。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解讀]如果天天洗滌能使面容清潔新鮮,那就每天都要洗滌干凈,保持清潔、新鮮,而且要日日都保持下去。這句名言是商朝開國賢君湯刻在盤子上的銘文,叫「湯盤銘」。刻在洗滌的盤子上,天天可以看到,起警告、提醒、勉勵的作用。這里借指要讓自己的道德修養、精神面貌永遠是新鮮而清潔的。日新:這里指在道德上日日更新。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解讀]木料經過木工用墨線(木工用具)劃直線加工以後,就變直了;金屬物品在磨刀石上磨礪後,就能鋒利。這兩個比喻用來說明人經過學習磨練,自我反省,就會變得聰慧明智,不犯錯誤,也越來越堅強。礪(lì):磨刀石。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禮記·大學》
[解讀]對你所喜歡的人,要知道他的缺點,不可偏袒;對你所厭惡的人,要知道他的優點,不可抹殺。我們評價一個人要客觀公正,不要感情用事,不要因為自己的好、惡而產生偏見。
好(hào):喜愛。前「惡」(è):缺陷和丑惡。後「惡」(wù):討厭,憎恨。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老子》
[解讀]災禍啊依存著幸福,幸福啊潛伏著災禍。它告訴我們,禍福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處逆境,也不要灰心喪氣。兮(xī):語氣詞,相當於「啊」。
倚(yǐ):倚靠。伏:潛伏,隱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解讀]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飢寒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恥辱是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把它強加給別人。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從自己的利與害想到對別人的利與害,多替別人著想,這是終生應該奉行的原則。欲:想,希望。勿(wù):不要。施:加,給。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解讀]見到賢人,就應該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便應該自己反省,(有沒有同他類似的毛病。)對不如自己的人喜歡譏笑、輕視,因而沾沾自喜;對比自己強的人喜歡貶低,甚至嫉妒、畏懼退縮,害怕與他們交往:這都是不正確的態度。思齊:想著要追上,看齊。內自省:自己在內心裡省察、檢查。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論語·顏淵》
[解讀]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促成別人的壞事。小人卻恰好相反。成人之美,積善成德,便成為君子;成人之惡,積怨日多,便是小人。君子受人尊敬,小人遭人唾罵。君子:人格高尚的人。小人:指人格卑鄙的人。反是:和這相反。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解讀]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盪盪。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坦盪盪: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樣子。戚戚:憂懼不安的樣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
[解讀]君子一生中有三件事情應該警惕戒備:年輕的時候,正在長筋骨,氣血尚未定型,在男女問題上必須警戒;到了壯年時期,身強力不虧,精力旺盛,要警戒無原則的糾紛和爭斗;到了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差了,要警戒貪得無厭。這句話對於青少年來說,提出了早戀會影響身心健康的問題。在今天看來,孔子的「戒色、戒斗、戒得」的說法,對我們仍有教育意義。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禮記·表記》
[解讀]君子交朋友平淡如水,小人交朋友像甜酒那樣(濃烈甜蜜)。君子之交,彼此沒有圖名求利、互相利用,所以顯得平淡自然,因而能夠長久;小人之交,彼此都懷有獲利之心、利用之意,所以免不了虛情假意,矯揉造作,甜言蜜語,因而難以持久。接:接觸,交往。 醴(lǐ):甜酒。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應平等相待,互助互濟。尚:重在。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
[解讀]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常常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蝕。比喻經常運動的事物不易受到侵蝕,可以保持很久不變壞。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動」的重大意義:生命在於運動,腦筋在於開動,人才也需要流動,宇宙間萬事萬物都在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世界。腐:腐臭。戶樞(shū):門的轉軸。蠹(dù):蛀蝕。

滿招損,謙受益。——《書·大禹謨》
[解讀]驕傲自滿必然招致損失,謙虛謹慎就會獲得好處。歷史上的許多事實證明了這句名言的正確。唐太宗能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國家治理得很好,出現了「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但到了晚年,驕傲自滿起來,在攻打高麗(朝鮮)時慘遭失敗。唐玄宗剛登基做皇帝的日子裡也算英明,在政治、經濟方面取得成績後就驕傲起來,導致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衰落。

敏於事而慎於言。——《論語·學而》
[解讀]做事勤快敏捷,說話謹慎。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要多做實事,少說廢話,不亂說話。敏:勤勉,快速。慎:謹慎,慎重。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解讀]千里遙遠的路程是從腳下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從頭開始,從小到大逐漸積累的。萬事開頭難,沒有個開頭就不會有結果。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做起。

鍥而含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解讀]雕刻了一下,就放棄了,就是腐朽的木頭也刻它不斷;如果刻個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這個比喻意在說明學習、做事情,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淺嘗輒止,將會一無所成。鍥(qiè)、鏤(lòu):雕刻。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解讀]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該怎麼辦了。 孔子認為,一個人不講信用就寸步難行。在今天看來,一個企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也要守規則,講誠信,才能在競爭中得到發展。

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告子下》
[解讀]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聖人。孟子認為,一個普通人如果要成為堯,成為舜,成為賢,成為聖,關鍵是要去「做」,若能事事處處都按照堯舜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不也就成為堯舜了么?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若能為自己樹立一個好榜樣,並按照榜樣的思想、言行去做,自己也就可以迅速成長了。堯舜:上古時代的國君唐堯和虞舜。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宣公二年》
[解讀]哪個人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夠改正,這就是最大的好事啊!春秋時晉國的國君晉靈公是個暴君。有一次,廚師煮的熊掌不夠熟,他就下令把廚師殺掉了。大臣士季進宮勸諫他,話未出口,晉靈公就說:「我知道錯了,今後一定改正。」其實,他的話把重點落在前一句,只是想用這個話堵住士季的口,並不是真想改正錯誤。士季便說:「~,~,~。」士季的話把重點落在一個「改」字,知錯必改,壞事也就變成了好事。莫大焉:沒有比這個更大的了。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己千能之。——《禮記·中庸》
[解讀](如果自己不如別人聰明,那麼)別人花一分力氣就能學好的,自己就花百分的力氣學好它;人家花十分的力氣能學好的,自己就花千分的力氣學好它。這句話說明人要自強,不甘落後。有了自強的心態,必然會勤奮,「勤能補拙」,原本不夠聰明的人也會聰明起來了。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解讀]像切,像磋,像琢,像磨。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本來指把骨頭、象牙、玉石、石頭等加工製成器物。後來引申為學問上的研究、探討。指共同研究學習,互相取長補短。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解讀]三個人同路走,其中必定有可以當我的師長的人。人人都有相對的技能和特長,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只要虛心向別人學習,一定能找到可以教自己的老師。

三思而後行。——《論語·公冶長》
[解讀]經過反復考慮然後才採取行動。這話適用於莽撞行事的人。三:多次。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解讀] 人可以在憂思禍患中成長,也可以在安逸享樂中滅亡。艱苦的環境能鍛煉人,能使人更堅強地生存發展;安樂的生活容易腐蝕人,使人頹廢乃至滅亡。

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禮記·檀弓上》
[解讀]人生在世應當做—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即使死了也不當害人的「鬼」。

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商君書·戰法》

[解讀]打了勝仗不驕傲,打了敗仗不埋怨。打了勝仗不驕傲,是因為勝利來自戰術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驕傲;打了敗仗不抱怨,是因為知道了自己失誤的地方,不能再怨人尤天。不驕、不怨,有利於繼續戰斗。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雜下》
[解讀]偉大人物考慮問題,難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經過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點有益的意見。契訶夫說過,大狗叫,小狗也叫,小狗不應因大狗的存在而不敢叫。愚人不應該因聖人的存在放棄了自己的思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修權》
[解讀]原文是: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意思是:作一年的打算,沒有比種植穀物更恰當的;作十年的打算,沒有有比培植果木更恰當的;作終身的打算,沒有比培育人才更恰當的。換一種說法就是: 種植一次而有—次的收獲,這是穀物;培植一次而有十次的收獲,這是果木,培育一次而有百次的收獲,這是人才。這句話告訴我們: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神地使用人才,那麼,從事大業就能得心應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知識經濟時代,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培養人才是中華民族騰飛必經的門徑。培養人才是長遠之計,培養人才也是不容易的。樹:種植,培育。木:樹木。人:人才。

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黨》

[解讀]吃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論語》中記載孔子的生活習慣和養生之道的文字很多,這一條就很值得我們學習。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解讀]讀書人須有遠大的抱負和堅強的意志,因為他對社會責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長。弘毅: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對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遠大的抱負、堅強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禮記·學記》
[解讀]雖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雖有很好的道理,不學它,就不知道它的高妙。這句話強調重在實踐,重在參與,重在學習,重在汲取。在當今這樣的信息時代,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你不去學習就得不到。旨:味美。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論語·子罕》
[解讀]天寒地凍,才曉得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在艱苦的環境里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節操和品格。在艱苦的環境里才能真正考驗人。雕:同「凋」,凋零,零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解讀]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琢磨玉器。原指一國的人才,也可以為另一國所用。後來比喻借他人的批評幫助來改正自己的過錯,或者比喻拿別人的情況作為借鑒。從讀書做學問這方面來講,學文科的,要讀一些自然科學的書;學自然科學的,也要讀些人文科學的書。他山:別的山。攻:琢磨。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解讀]得天時比不上得地利,得地利比不上得人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事實如此。天時;節氣、氣候、陰晴寒暑的變化。地利;地理的優勢。人和:團結,得人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乾》
[解讀]天體的運行強健有力,君子應該以它為榜樣,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鳥獸、蟲魚,往往有自己的體會,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行:運行,運轉。健:強壯有力。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盪》
[解讀]別人送我個桃子,我報答他個李子。對方給我多大好處,我也應該以相應的好處回報他。人與人之間要禮尚往來。投:投擲,在這里是贈送的意思。報:回報,回贈。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楚策四·庄辛謂楚襄王》
[解讀]羊跑了再修補羊圈,還不算晚。原文是: 「臣聞鄙語曰:『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末為遲也。」我們知道,事情失敗後,及時補救,還不為遲;怕就怕不吸取教訓,不採取補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臣:庄辛在楚襄王面前的自稱。鄙語:俗話。顧:回頭看,回頭召喚。

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
[解讀]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他就是靠「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和態度獲得的。這也是我們求知、做人應具備的品格和態度。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解讀]堅持做事的人總會成功,不斷前行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為、行,就是實際行動。有了實際行動,再難的事情也能辦到;沒有實際行動,容易的事情也辦不成。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
[解讀]與其整天坐在那兒苦思冥想,不如花一點時間去學習有收益。學與思本來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顧某一個方面,就會徒勞無功。須臾:一會兒。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
[解讀]朽爛的木頭,不能雕刻,糞土壘起的牆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著去培養他。人的智力因素沒有多大的差別,但人的情感因素有著很大的差別。孔子有個叫宰予的學生,大白天睡大覺,孔子說,對於宰予這樣的人沒有什麼可責備的。因為他學習態度太差,已到了無可救葯的地步。圬(wū):塗飾牆壁用的工具,這里指塗飾、粉刷。

學然後知不足。——《禮記·學記》
[解讀]不斷的學習,這樣以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愛因斯坦曾把自己比作一個大圓圈,把知識淺薄的人比作一個小圓圈。大圓圈外邊接觸的空白比小圓圈的多,因此,知識越多的人,越能察覺到自己知識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能努力學習,越是努力學習知識就越豐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解讀]只是讀書,卻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讀書,就會疲憊而無所獲。「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就達不到好的效果。罔(wǎng):迷惑而無所得。殆(dài):疲倦而無所得。

學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勸學》
[解讀]為學之道,再沒有比接近良師更便利的了。一個好教師,勝過萬本書。尊師敬師,拜師求學,是求知的捷徑。

行百里者半九十。——《戰國策·秦策五》
[解讀]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這句話比喻事情越到最後階段越難完成。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不到最後完成決不可以松氣,否則就會功虧一簣,前功盡棄。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解讀]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一諾千金,敢作敢為,受人尊重;出爾反爾,優柔寡斷,遭人鄙棄。果:堅決。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盡心上》
[解讀]仰起頭來看看覺得自己對天無愧,低下頭去想想覺得自己不愧於別人。做人要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君子坦盪盪。仰:仰頭。怍(zuò):慚愧。

養心莫善於寡慾。——《孟於.盡心下》
[解讀] 飽食傷心,欲多傷心。修養思想,培養高尚的情操,最好的辦法是減少私慾。欲:情慾,貪欲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解讀]成語「一暴十寒」出自 這句話,原文是:「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涼它十天,沒有能夠長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沒有恆心,是不會成功的。雖:即使。暴(Pù):通「曝」,曬。寒:凍。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勸學》
[解讀]寶玉藏在山中,連山上的草木也顯得滋潤;珍珠產在深淵里,連涯岸也顯得不幹枯。學問、韜略藏於胸中,自然會行為舉止不俗,氣魄風格不凡。若無內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個凡夫俗子。

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
[解讀]想要快反而達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們干出政績不要急於求成。事物發展有它的規律性,學習上也要循序漸進,不打好基礎,就想攻克尖端科學,快出成果,也是辦不到的。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解讀]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 這句話說明了對真理的渴望。「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這首詩,正是表達了這種思想,對自由、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可以使人舍棄生命。

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孫子·謀攻》
[解讀]了解自己這方面的情況,也了解敵方的情況的人,打一百次仗也沒有危險。這是春秋末期吳國軍事家孫武的一句名言,它的適用范圍不限於軍事方面,只要和他人有關的,無論是競爭還是合作,都有一個知己知彼的問題。殆(dài):危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解讀]知道的就承認已經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自作聰明的人總是把無知當已知。最後一個「知」(zhì):聰明。

知子莫若父。——《管子·大匡》
[解讀]沒有比父親更了解自己的兒子的了。知:熟悉。莫:沒有。若:像。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
[解讀]志士仁人不肯貪生怕死而傷害仁義,他們總是寧可犧牲性命以成全大義的。自古忠臣義士把仁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文天祥就是這樣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表明了他視死如歸,捨身成仁的心跡。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解讀]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都不會越出規矩。這是孔子晚年對自己一生學習修養的概括總結,說明他一生從不間斷地學習修養,而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一個較大的進步,直至晚年達到最高境界。幾千年以來,無數的人都把這段話作為勉勵自己的座右銘。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順」也分別成了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的代名詞而廣泛流傳。

5. 勤勉之道無他,在有恆而已 出自哪裡

出處:來戰國時期 孟子源 《孟子·公孫丑上》

原文:勤勉之道無他,在有恆而已。良馬雖善走,而力疲氣竭,中道即止。駑馬徐行弗間,或反先至焉。是故舉一事,學一術,苟進取不已,必有成功之一日,在善用其精力耳。今人或有志於學,一旦發憤,不分晝夜,數十日後,怠心漸生,終以廢學。

譯文:勤勉沒有別的方法,在於有恆心(持之不懈)而已。好馬雖然善於奔走,卻氣力疲乏衰竭,中途就會止步。劣馬緩慢行走、不間斷,反而先到。因此要辦一件事,學習一種技藝,真能精進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關鍵)在於善於運用精力罷了。

現在有的人有志向學習,已然發奮學習,不分白天黑夜,幾十天後,懈怠的心情漸漸生起,最後荒廢了學業。

(5)公孫丑上賞析擴展閱讀:

作品背景: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為「四書」(另外三本為《大學》《中庸》《論語》)。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孟子·公孫丑上》是孟子所著作品《孟子》中的一篇。記錄了孟子的一些言行。

作品賞析:

樹立志向如果堅定,對待事物如果專一,必然不在於只有一天的增益和進步、自己誇耀功勞和成效。以百里路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說已經到達。事業謀求有所補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學問的人要深思。

6. 急求《論語》《孟子》的名句默寫,翻譯,內容分析

論語名句、翻譯: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

7. 孟子的名言名句及賞析議論文

知恥近乎勇是
世界之大,勇者當頭。自不知恥,何以為勇?「恥」是人們千避萬諱的字眼,但也是人生中踏上成功的必經之路。「知恥近乎勇」,是千百年來中華美德的結晶,是歷史跑道上催人奮進的槍響,是宇宙萬物生存發展的前提。因此,「知恥近乎勇」自古不變的真理。
「知恥近乎勇」是名家志士的真實寫照。能夠承認恥辱的人就像微弱的一團火,不久就可以燃燒整個草原。人若能達此境界,也可謂不枉此生。南唐後主李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成為千古絕唱;唐代詩人杜甫,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道出愛國深情,波蘭綱琴家肖邦,棄安逸悠哉之心,創造驚世舞曲。三者皆深知亡國之朝之恥,勇頌情懷。面對「恥」,若能坦然,其之度也必非一般。
「知恥近乎勇」,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勇」如一輛開墾農田的托拉機,而「知恥」則是元油和動力。如果沒有他們,你寸步難行,而他們的存在,使開發無處不在。「貧油國」之貌,激勵數萬油田工人奮力堪測,讓大慶創中國之奇跡;法西斯之名,引得德國民眾知恥阡悔,受世界人民敬仰。如若沒有承認羞恥的勇氣,又怎能在變化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相反,卻若地躲在黑暗的角落或「光明正大」地以恥為榮,只能成為歷史的笑柄,最終也得淹沒在嘲笑和鄙視之中。比如日本,不敢幹接受現實的制裁,一方面篡改侵華歷史,另外還參拜靖國神會。這只能將自己的尊嚴踩在腳下,將社會的發展推入無底深淵。
所以,「知恥近乎勇」是一根翯,將人生的船劃向成功的比岸;「知恥近乎勇」是一束箭,將信念射向光明的頂點;「知恥近乎勇」是一片林,將誓言撐向無邊的藍天。
「知恥近乎勇」是名家志士的真實寫照,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同樣,也是一條自古不變的真理。
知恥之心,勇者之心。

8. 《〈論語〉〈孟子〉》名句默寫,翻譯,內容分析

論語名句、翻譯: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論語•為政》。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出自《論語•里仁》。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自《論語•述而》。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①也。」
出自《論語•子罕》。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論語•憲問》。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出自《論語•衛靈公》。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孟子名句、翻譯: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選我!!(*^__^*)]

9. 求論語中的名句,要出處和簡要分析

1.子①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②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論語•學而》。《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①《論語》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說(yuè) ]通「悅」。 ③[慍(yùn) ]惱恨。
2.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論語•學而》。此話是孔子的學生子夏說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①,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論語•為政》。①[耳順]一聽見別人的言語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規矩。
5.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出自《論語•為政》。
6.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①。」
出自《論語•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出自《論語•為政》。
8.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論語•為政》。
9.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①也。」
出自《論語•里仁》。①[自省(xǐng)]檢查自己。
10.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出自《論語•公冶長》。
1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
12.子曰:「質勝文則野①,文勝質則史②。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出自《論語•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虛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出自《論語•雍也》。
14.子曰:「知①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出自《論語•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識①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出自《論語•述而》。①[識(zhì)]記住。
16.子曰:「不憤①不啟,不悱②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出自《論語•述而》。①[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說而說不出來。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論語•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出自《論語•泰伯》。這是孔子的學生曾子說的話。①[弘毅)剛強而有毅力。
19.子絕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論語•子罕》。①[絕四]沒有四種毛病。 ②[毋意]不憑空揣測。 ③[毋必]不全盤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執。 ⑤[毋我]不自以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晝夜。」
出自《論語•子罕》。
2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
22.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①也。」
出自《論語•子罕》。①[凋]凋謝。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出自《論語•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顏淵》。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出自《論語•顏淵》。
26.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出自《論語•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論語•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論語•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論語•憲問》。①[不能]沒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出自《論語•衛靈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論語•衛靈公》。
32.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出自《論語•衛靈公》。
33.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出自《論語•衛靈公》。
34.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出自《論語•衛靈公》。
35.子曰:「有教無類①。」
出自《論語•衛靈公》。①[有教無類]任何人我都可以給他教育,沒有區別。
36.既來之,則安之。
出自《論語•季氏》。
孟子名句、翻譯: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離婁上》

10. 求《孟子》賞析

公孫丑問孟子的,他說請問孟子,孟子的不動心與告子的不動心兩版者有什麼不同..這很難用權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坦盪之胸懷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於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只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